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杠杆的科学》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不简单的杠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不简单的杠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不简单的杠杆》是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杠杆的分类、特点和应用。
本节课通过探究杠杆的原理,使学生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理论讲解、实验探究、实例分析等,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但在科学知识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对杠杆的概念和原理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引导他们逐步理解和掌握杠杆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杠杆的分类、特点和应用,学会使用杠杆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杠杆的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善于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杠杆的分类、特点和应用。
2.难点:杠杆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2.实验教学: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杠杆的原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实例分析:教师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了解杠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杠杆模型、实验器材(如钩码、支架等)。
2.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画图工具。
3.教学资源:相关视频、图片、文字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如撬棒、剪刀等,引导学生关注杠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杠杆?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介绍杠杆的分类、特点和应用,讲解杠杆原理。
借助PPT或板书,展示杠杆的示意图,让学生初步理解杠杆的概念。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2《杠杆的科学 》集体备课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2《杠杆的科学》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杠杆的科学》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二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周围的物体和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但他们对杠杆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验和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的科学术语还不够熟悉,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2.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3.小组合作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杠杆实验器材、图片、实例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组杠杆实验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杠杆实例,如撬棍、剪刀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杠杆吗?”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呈现(10分钟)教师介绍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同时,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杠杆的科学》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杠杆的科学》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力臂和力的关系。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杠杆的科学原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简单的物理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杠杆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杠杆的科学原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力臂和力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力臂和力的关系。
2.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力臂的测量和计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图片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杠杆的科学原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杠杆的平衡条件,讨论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3.讲解:教师讲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解释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力臂和力的关系。
4.实践:学生进行力臂的测量和计算,巩固对杠杆的理解。
5.总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突出重点。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2.杠杆的平衡条件:F1 * L1 = F2 * L23.力臂的测量和计算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对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3.3《不简单的杠杆》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3.3《不简单的杠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不简单的杠杆》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简单的机械”的第三课。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分析,了解杠杆的分类、特点以及应用。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从身边常见的杠杆现象入手,探究杠杆的奥秘。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各种杠杆,对杠杆有一定的认知。
但是,对于杠杆的分类、特点以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要通过课堂学习来进一步了解。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杠杆的分类、特点,学会用镊子、剪刀等工具进行简单的杠杆实验,分析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认识杠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杠杆的分类、特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2.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运用,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杠杆的平衡条件。
2.讨论法:分组讨论,分析杠杆的分类、特点及应用。
3.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了解杠杆的初步知识,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
2.教师准备:准备实验器材(镊子、剪刀、钩码等),制作PPT,设计教学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杠杆的初步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杠杆?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PPT,介绍杠杆的分类、特点及应用。
通过图片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杠杆的多样性。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3— 5 种。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提出问题:孩子们,我们走在路上,如果碰到大石头(
300 千克)挡在路中央,你有什
么办法把它移开吗?
生:用起重机,
生:用棍子撬。
师出示棍子撬石头的活动图, 总结: 在一根棍子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 就可以用它撬
起重物了。人们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
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杠杆的科学。
多的钩码, 省力;两边钩码一样多就是不省力也不费力。 两边挂钩码的个数,挂的左右两端各选择一个挂点,分别挂上一定个数的砝码,最后达到杠
杆尺的平衡, 看哪一组最先完成 6 种平衡效果?实验数据及时记录到实验表格中后,
小组合
作整理你们的发现,看哪一组发现最多?
5. 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哪些问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 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 收集并整理数据, 分析认识杠杆省力、 费力和不省力也 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生:不一定,应该是离支点远一些才会省力。 例如我在和弟弟玩跷跷板时, 我如果坐的
离中心很近,而弟弟坐在另一端的最头上时,弟弟就能把我给翘起来。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作出合理的推测。
师:是不是像我们说的这样呢?下面我们就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更好地进行研究。
2.认识杠杆尺
师:在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一个杠杆尺,请大家观察一下,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教学难点: ( 1)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 2)能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 理,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小学科学教案:《杠杆的科学》教案

《杠杆的科学》教案教科书说明:在三年级的的科学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等臂条件下的平衡有了初步认识,相信学生对杠杆类工具并不太陌生。
另外,绝大多数学生都有玩“跷跷板”的经验。
所以,在本课探究杠杆原理及其应用时,学生会相对比较轻松。
本课以学生熟悉的“跷跷板”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深入探究其中所蕴含的科学规律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善于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寻找证据进行解释的科学探究能力;能设计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记录表格,并运用它采集整理数据、分析和解读数据。
2.引导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意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体会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乐于探究、大胆想象的意识;知道科学探究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经验、新现象、新方法、新技术;渗透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思想。
3.知道利用杠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1.简单机械盒、支架、杠杆尺、钩码盒、小木块、剪刀、镊子、煤夹子2.多媒体课件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师:出示课件——大人和小孩正在玩跷跷板同学们,看到这幅画面你有什么问题吗?生:为什么小孩能跷起大人呢?……师:同学们提得问题很棒,跷跷板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杠杆板书:杠杆二、活动过程(一)初步认识杠杆师:出示杠杆图讲解:一根棍子,当如图那样用它撬重物时,它就是一个简单机械——杠杆。
(动画效果)杠杆上,用力的点叫做力点;起支撑作用的点叫做支点;承受重物的点叫做重点。
练习:师指着杠杆三点,学生齐说。
师:一起说:“杠杆上,这一点叫什么?”生(齐):力点生(齐):支点生(齐):重点师:当力点、重点能围绕支点转动时,就是一个杠杆。
(二)初步研究杠杆师:同学们,想玩一玩杠杆吗?生(齐):想师讲述:所需材料三样:钩码盒做重物、杠杆尺一个、小木块一个。
要求:1.先用手直接提重物,感觉重物重量,用杠杆撬重物,感觉手用力的大小,比较两力;2.支点位置可以改变;3.小组合作研究,看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分组组装、研究杠杆,师巡视指导。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材分析杠杆的科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二课时。
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是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中的一部分。
它分为两部分:1、认识杠杆;2、研究杠杆的秘密。
其中第二个活动是重点,活动选择了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通过观察、实验、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认识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本课教材的安排正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教科书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杠杆的工作规律,而是要求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分析等,这就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学情分析在生活中,学生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也是很多的,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
在学习本课前,通过前一节课《使用工具》的学习,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但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
本课教材利用杠杆类工具在生活中运用最广泛、最直观的撬棍撬木箱的情景引入本节课的研究,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利于学生观察并引发思考。
书中示意图对杠杆的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很较直观,很清晰。
两个活动安排有梯度。
一是认识杠杆,先由撬棍引入杠杆的概念,然后分析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了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工作时发挥作用的位置,并标出它们作为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而后利用书中的图,对于身边的常用工具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认识能力。
二是研究杠杆的秘密,在有了以上的基础后,利用杠杆尺研究杠杆工作的原理就十分容易了。
学生通过实验,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杠杆工作的规律也就水到渠成。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与反思《1.2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与反思《1.2 杠杆的科学》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1.2 杠杆的科学》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一章第二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分类和特点,以及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简单机械的概念,对于杠杆这一概念,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感知,但尚未形成系统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杠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培养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感受科学知识的趣味性,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实验、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杠杆的概念和原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如撬棍、剪刀等,引导学生关注杠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让学生对杠杆形成基本认识。
3.实验探究: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杠杆的平衡条件,引导学生发现杠杆的原理。
4.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让学生理解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
5.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杠杆实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科版(2024秋)科学六年级上册-3.3不简单的杠杆教案

请结合实例说明杠杆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八、反思改进措施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的“不简单的杠杆”这一课时,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在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时,我认识到以下几点教学特色和创新之处:
1. 实践性: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杠杆原理,提高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杠杆知识,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A. 一级杠杆 B. 二级杠杆 C. 三级杠杆 D. 轮轴
(2)当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时,杠杆的平衡状态是( )。
A. 动力端下沉,阻力端上翘 B. 动力端上翘,阻力端下沉 C. 动力端和阻力端都在同一水平线上 D. 无法确定
3. 简答题:
请简述杠杆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4. 实验题:
请设计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验证杠杆原理。
教科版(2024秋)科学六年级上册-3.3 不简单的杠杆教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教科版(2024秋)科学六年级上册-3.3 不简单的杠杆教案。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杠杆的定义、分类、特点以及应用。学生将学习到杠杆的基本概念,了解不同类型的杠杆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 讲授:用于介绍杠杆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以及杠杆原理的讲解。
- 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 案例研究:分析具体的杠杆应用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杠杆原理在实际中的运用。
- 项目导向学习:让学生分组设计并实施一个杠杆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3单元第3课《不简单的杠杆》教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3单元第3课《不简单的杠杆》教案一. 教材分析《不简单的杠杆》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杠杆的分类和特点,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掌握杠杆的应用。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他们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杠杆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杠杆的分类、特点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杠杆的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认识到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杠杆的分类和特点,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杠杆的特点和应用。
3.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学生的情况,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实验器材。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的内容,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出本课的主题《不简单的杠杆》。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同时,教师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杠杆的分类、特点和应用的掌握情况。
学生进行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章第1课《杠杆》教案和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章第1课(杠杆)教案和教学反思教材分析(杠杆)这一课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
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并通过用杠杆尺做实验、搜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让学生体会到搜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在科学知识储藏上已经形成肯定根底,本课从用杠杆尺做实验、搜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让学生体会到搜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
用杠杆尺做实验、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用杠杆尺做实验、搜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3、体会到搜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我把这一课的重点放在了“研究杠杆的秘密〞。
这一课的实验设计我觉得并不难,但是怎样推断这种杠杆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是不省力也不费力却有点难度。
学生在商量后,大局部同学提出的方法是:在杠杆平衡的情况下,可以看挂的钩码数,如果用力点的钩码数少于阻力点的钩码数,就是省力杠杆,反之就是费力杠杆,如果两边钩码数相同,就是不省力也不费力。
但这种方法在实验中是比拟费时的。
还有小局部同学提出来方法是:两边的钩码数相同,变化与支点的距离,如果用力点处下沉则是省力的,反之则是费力的,如果杠杆平衡则是不省力也不费力的。
他们认为:同样多的钩码数,说明两边用的力是一样的,而同样的力我可以把你撬起来,说明我用的力还可以比你小一些,所以可以推断是省力,反之道理相同。
其它,还有个别同学提出在离支点距离不变的情况下变化两边的钩码数。
这种方法大家不赞同,理由是两边离支点的距离相同,那么只有钩码数相同时才会平衡,也即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而当两边钩码数不相等时就无法推断是哪种杠杆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3 不简单的杠杆》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3 不简单的杠杆》教学设计学生活动11.猜一猜:搬运这块大石块,运用了什么工具?2.找一找:撬棍在使用过程中有三个重要的点,请你找一找。
3.写一写,在下图标出这三个点的位置,并将三个点的名称写在对应的位置。
教师活动11.课前进行工具认识的前测(工具包括:羊角锤、烧烤夹、园林剪、铁锹、撬棍、锄头)2.展示大石块图片,提问:搬运这块大石块用了什么工具。
3.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认识杠杆的支点、用力点、助力点。
用力点:手使力的位置。
支点:垫起撬棍的位置。
阻力点:重物压住杠杆的位置。
活动意图说明:联系生活实际的环节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原来杠杆装置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十分紧密,更加清晰地掌握杠杆装置的基本结构,能自己找到杠杆装置的特点,成功画出杠杆装置的示意图,为接下来探索活动的记录环节做好充分准备。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2、3)学生活动2 (用手指撬动大石块)1.做一做:用手指撬动大石块,感受支点在不同的位置,手指用力的变化。
2.说一说:通过上面的活动,你有什么感受,在小组内说一说。
3.小组总结汇报学生活动3(杠杆模拟测试实验)1.做一做,完成杠杆模拟测试实验。
2.填一填:实验过程中,完成下列实验记录表格。
支点位置用力大小(N)判断省力情况(在括号里打√)3次数值取中间值A省力()费力()教师活动21.提供活动材料包括:木条(提前标记好4个支点的位置)、石块、小木块。
2.教师示范如何用手指撬动石块。
3.出示活动要求:(1)操作轻;(2)感受细;(3)用不同位置做支点时,关注手指用力变化;(4)时间:3分钟。
4.小结:不同支点的位置用力情况不一样。
教师活动31.提供新材料:拉、压两用弹簧测力计。
2.播放模拟实验演示视频。
3.强调注意事项:(1)操作时,两只手乡下压,这样测力计更稳。
(2)测力计底部垂直于木条。
(3)刚好撬起石块时,作好测力计的示数。
4.展示记录表。
ABCD( )N用力( )N自重B省力 ( )费力 ( )C省力 ( )费力 ( )D省力 ( ) 费力 ( )活动意图说明:采用拉压两用测力计代替小石块,具体测量出撬动过程中杠杆的省力情况,直观感受杠杆能省力,并通过一定的评价指标,对杠杆的作用效果进行评估,体验杠杆这一简单机械在不同情况下的省力情况是不同的。
3.3 不简单的杠杆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上3.3《不简单的杠杆》教案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聚焦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本课首页工人用撬棍撬水泥板的图片。
)大家知道这位工人在做什么吗?(预设:撬水泥板。
)水泥板非常重,如果直接搬动需要非常大的力,但是工人用一根小小的撬棍就能轻松撬动,说明撬棍有什么作用?(预设:省力。
)上节课我们学过的省力工具叫什么?(预设:斜面。
)2.讲解:像撬棍这样的工具叫作杠杆。
杠杆和斜面一样,都是一种简单机械,即能改变力的基本机械设备。
3.提问:你们在生活中使用过杠杆类的工具吗?(预设:羊角锤;铁锹;指甲剪;……)4.揭题:(教学提示:出示木尺和方木块。
)看似简单的木尺和方木块组合一下,就能成为不简单的工具——杠杆。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不简单的杠杆。
(板书:不简单的杠杆)看图回答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杠杆这一简单机械,出示图片让学生回答问题,既可以简单直观地告诉学生杠杆的出现原因,也可以调查学生对杠杆的概念和基本作用的认知情况,为探索做铺垫。
科学探索与研讨探索一:认识杠杆1.活动:出示教材P47小石头撬大石头的图片,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使撬棍发挥作用的三个重要位置,并请一名学生上台在示意图中圈出。
2.讲解:介绍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
(1)支点:支撑着杠杆、杠杆围绕其转动的位置。
(2)用力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
(3)阻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
探索二:用力点对杠杆作用的影响1.提问:使用撬棍能够撬起很重的石头,让我们感觉很省力,那是不是所有情况下撬棍都可以撬动重物,都可以省力呢?(预设:不是。
)你们认为什么会影响杠杆的作用?(预设:用力点。
)它会有怎样的影响呢?让我们用实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的环节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原来杠杆装置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十分紧密,更加清晰地掌握杠杆装置的基本结构,能自己找到杠杆装置的特点,成功画出杠杆装置的示验验证一下。
《杠杆的科学》小学科学教案

《杠杆的科学》小学科学教案《杠杆的科学》小学科学教案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杠杆的科学》小学科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杠杆的科学》小学科学教案1一、教学目标:1、明确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反之杠杆费力。
如果两个距离相等,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深刻理解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知道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四、材料准备:教师:演示PPT、小杆秤、杠杆尺、钩码等。
学生:杠杆尺、钩码、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新课,初步认识杠杆1、教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投影出示要求:请利用你们位置上的橡皮、塑料尺将文具盒撬起来,想一想:在这个活动中,有哪几个点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2、学生游戏3、你能说说3个重要位置分别是哪里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阻力点、支点、用力点生1:手指用力的地方是非常重要的,师:是的,这个点非常关键,我们可以叫它用力点生2:这块橡皮也很重要,师:橡皮起了什么作用?引出支点概念。
师:还有哪个位置很重要呢?课件展示3个点的位置4、其实,刚才我们组装的工具,在科学上有个名称叫做杠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杠杆的科学》5、你觉得刚才我们组装的杠杆有什么作用?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能省力呢?怎么样的杠杆才能省力呢?我们可以借助杠杆尺进行研究。
二、研究杠杆的秘密1、出示杠杆尺,说说它有什么特点。
2、现在老师在杠杆尺左边挂上重物,这个位置就是……。
如果要使杠杆尺平衡,我们要在哪边用力?,这个点就是……。
但是我用了多少力呢?看不出来,同样我们也可以用钩码来表示,猜一猜我要在右边挂几个钩码,杠杆尺才平衡。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3.3不简单的杠杆》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3.3不简单的杠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3.3不简单的杠杆》是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种类和作用,以及杠杆的平衡条件。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但是,对于较为抽象的杠杆原理,可能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实验的演示和学生的实际操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种类和作用,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杠杆的基本概念、种类和作用,杠杆的平衡条件。
2.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杠杆的原理和特点。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杠杆模型、实验器材(如钩码、支架等)。
2.课件:相关图片、视频和动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杠杆的原理。
教师提问:“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杠杆是如何工作的?”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杠杆的种类和作用,以及杠杆的平衡条件。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如剪刀、钳子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并尝试解释生活中的杠杆现象。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一个省力的杠杆?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第二课杠杆的科学【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
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明确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理解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教学准备】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
(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讲台)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二、认识杠杆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
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阻力点支点用力点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省力呢?(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2、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3、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4、还有其他方法吗?5、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杠杆的科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二课时。
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是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中的一部分。
它分为两部分:1、认识杠杆;2、研究杠杆的秘密。
其中第二个活动是重点,活动选择了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通过观察、实验、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认识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本课教材的安排正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教科书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杠杆的工作规律,而是要求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分析等,这就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在生活中,学生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也是很多的,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
在学习本课前,通过前一节课《使用工具》的学习,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但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
本课教材利用杠杆类工具在生活中运用最广泛、最直观的撬棍撬木箱的情景引入本节课的研究,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利于学生观察并引发思考。
书中示意图对杠杆的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很较直观,很清晰。
两个活动安排有梯度。
一是认识杠杆,先由撬棍引入杠杆的概念,然后分析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了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工作时发挥作用的位置,并标出它们作为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而后利用书中的图,对于身边的常用工具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认识能力。
二是研究杠杆的秘密,在有了以上的基础后,利用杠杆尺研究杠杆工作的原理就十分容易了。
学生通过实验,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杠杆工作的规律也就水到渠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
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
(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讲台)
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
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
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阻力点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
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
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
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2、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还有其他方法吗?
5、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
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种,费力情况有()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种。
6、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五、全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