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胶凝胶方法

合集下载

溶胶凝胶技术

溶胶凝胶技术

溶胶凝胶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材料制备方法,广泛应用于纳米材料、催化剂、电子器件、药物传递和生物传感等领域。

本文将从定义、原理、制备方法、应用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定义溶胶凝胶技术是一种通过溶胶形成凝胶的过程,其中溶胶指的是由固体颗粒或分子均匀分散在液体介质中的胶体体系。

凝胶则是指溶胶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三维网络结构,具有高度孔隙度和大比表面积的材料。

二、原理溶胶凝胶技术基于凝胶形成的原理,主要涉及两个关键步骤:溶胶形成和凝胶固化。

首先,在适当的条件下,将固体颗粒或分子分散在液体介质中,形成均匀的溶胶体系。

然后,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使溶胶体系发生相互作用,形成三维网络结构,最终形成凝胶。

三、制备方法1. 溶胶凝胶法:通过在液体介质中分散固体颗粒或分子,形成溶胶,然后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使其凝胶化。

常见的溶胶凝胶方法包括溶胶聚合、溶胶沉淀和溶胶冻干等。

2. 模板法:利用模板分子或颗粒来引导溶胶的凝胶过程,从而得到特定形状和结构的凝胶材料。

模板法可以实现对孔结构和孔径的精确控制。

3. 气相凝胶法:通过在气相条件下使溶胶体系发生凝胶化反应,得到具有纳米尺寸孔隙结构和高比表面积的材料。

气相凝胶法适用于制备非常细微的凝胶材料。

四、应用1. 纳米材料:溶胶凝胶技术可以制备出具有高度孔隙度和大比表面积的纳米材料,用于催化剂、传感器、能源存储等领域。

2. 催化剂:溶胶凝胶法可以制备出高活性和选择性的催化剂,用于化学反应、环境治理等领域。

3. 电子器件:溶胶凝胶技术可以制备出具有高度孔隙度和导电性的材料,用于电池、超级电容器、传感器等领域。

4. 药物传递:溶胶凝胶技术可以制备出载药微球或凝胶体系,用于药物缓释和靶向传递。

5. 生物传感:溶胶凝胶技术可以制备出具有大比表面积和生物相容性的材料,用于生物传感器、生物成像等领域。

五、未来发展溶胶凝胶技术在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制备方法的改进:进一步提高溶胶凝胶制备方法的效率和控制性,实现更精确和可控的结构和性能调控。

溶胶凝胶法

溶胶凝胶法

溶胶—凝胶法制备粉体溶胶-凝胶法就是用含高化学活性组分的化合物作前驱体,在液相下将这些原料均匀混合,并进行水解、缩合化学反应,在溶液中形成稳定的透明胶溶体系,溶胶经陈化,胶粒间缓慢聚合,形成三维空间网络结构的凝胶,凝胶网络间充满了失去流动性的溶剂,形成凝胶。

凝胶经过干燥、烧结固化制备出分子乃至纳米亚结构的材料。

此方法的化学过程首先是将原料分散在溶剂中,然后经过水解反应生成活性单体,活性单体进行聚合,开始成为溶胶,进而生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凝胶,经过干燥和热处理制备出纳米粒子和所需要材料。

一、基本原理溶胶是指固体或胶体粒子均匀分散在溶液之中,固体粒子尺寸为1nm左右,含有103—109个原子,比表面积大。

胶体粒子受到布朗运动的作用可以稳定持久地悬浮在液相之中,此外粒子的表面电荷引起的双电荷层使固体粒子更加均匀的分布在溶液之中。

凝胶是随着水分的蒸发,溶胶中固体粒子间聚合能量加强,逐渐失去流动而变成的半固态物质。

分散在溶液中的固体粒子间吸引力与排斥力相当,使得凝胶中固态、液态都存在的高分散状态。

溶胶-凝胶法是以无机聚合反应为基础,以金属醇盐或无机金属盐作为前驱物,用水作为水解剂,有醇为溶剂来制备高分子化合物。

在溶液中前驱物进行水解、缩合反应,形成凝胶。

传统的溶胶-凝胶体系中,反应物通常是金属醇盐,通过醇盐缩水而得到溶胶。

但由于稀土金属的醇盐易水解、成本高等问题,限制了溶胶—凝胶法在更多领域的应用。

因此在很多领域中应用较多的是络合溶胶-凝胶法。

该法在制备前驱液时添加强络合剂,通过可溶性络合物的形成减少前驱液中的自由离子,控制一系列实验条件,移去溶剂后得到凝胶,最后再通过分解的方法除去有机配体而得到粉体颗粒。

溶胶-凝胶过程具体包括以下两个反应过程:1.水解反应是把阴离子取代成羟基,诱发综合反应,形成链状或网状交联的聚合物,金属盐类水解:ML + nH2O →M(OH2)z+n + L z-M(OH2)z+n→M(OH)(OH)(z-1)+n-1 + H+2.缩聚反应是把OR或L和OH换去,转换成氧化态:M-OH + M-OH →M-O-M + H2OM-OH + M-OH →M-O-M + ROH聚合程度决定于原颗粒的大小,而聚合速度取决于水解速率。

溶胶凝胶法

溶胶凝胶法

溶胶—凝胶法制备粉体溶胶-凝胶法就是用含高化学活性组分的化合物作前驱体,在液相下将这些原料均匀混合,并进行水解、缩合化学反应,在溶液中形成稳定的透明胶溶体系,溶胶经陈化,胶粒间缓慢聚合,形成三维空间网络结构的凝胶,凝胶网络间充满了失去流动性的溶剂,形成凝胶。

凝胶经过干燥、烧结固化制备出分子乃至纳米亚结构的材料。

此方法的化学过程首先是将原料分散在溶剂中,然后经过水解反应生成活性单体,活性单体进行聚合,开始成为溶胶,进而生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凝胶,经过干燥和热处理制备出纳米粒子和所需要材料。

一、基本原理溶胶是指固体或胶体粒子均匀分散在溶液之中,固体粒子尺寸为1nm左右,含有103—109个原子,比表面积大。

胶体粒子受到布朗运动的作用可以稳定持久地悬浮在液相之中,此外粒子的表面电荷引起的双电荷层使固体粒子更加均匀的分布在溶液之中。

凝胶是随着水分的蒸发,溶胶中固体粒子间聚合能量加强,逐渐失去流动而变成的半固态物质。

分散在溶液中的固体粒子间吸引力与排斥力相当,使得凝胶中固态、液态都存在的高分散状态。

溶胶-凝胶法是以无机聚合反应为基础,以金属醇盐或无机金属盐作为前驱物,用水作为水解剂,有醇为溶剂来制备高分子化合物。

在溶液中前驱物进行水解、缩合反应,形成凝胶。

传统的溶胶-凝胶体系中,反应物通常是金属醇盐,通过醇盐缩水而得到溶胶。

但由于稀土金属的醇盐易水解、成本高等问题,限制了溶胶—凝胶法在更多领域的应用。

因此在很多领域中应用较多的是络合溶胶-凝胶法。

该法在制备前驱液时添加强络合剂,通过可溶性络合物的形成减少前驱液中的自由离子,控制一系列实验条件,移去溶剂后得到凝胶,最后再通过分解的方法除去有机配体而得到粉体颗粒。

溶胶-凝胶过程具体包括以下两个反应过程:1.水解反应是把阴离子取代成羟基,诱发综合反应,形成链状或网状交联的聚合物,金属盐类水解:ML + nH2O →M(OH2)z+n + L z-M(OH2)z+n→M(OH)(OH)(z-1)+n-1 + H+2.缩聚反应是把OR或L和OH换去,转换成氧化态:M-OH + M-OH →M-O-M + H2OM-OH + M-OH →M-O-M + ROH聚合程度决定于原颗粒的大小,而聚合速度取决于水解速率。

材料合成与制备 第1章 溶胶-凝胶法

材料合成与制备 第1章 溶胶-凝胶法

溶胶凝胶化目前主要分为脱水凝胶化和碱性凝胶化两类。
脱水凝胶化过程中(加入强亲水性物质,例已醇),胶粒脱水,扩 散层中电解质溶解质浓度增加,凝胶化能垒降低。
碱性凝胶化过程中, Mn+ 可通过O2-、OH- 或An-(酸根离子)与配 体 简桥言联之,。体影系响加因入素有OHp-H,值胶、粒温表度面、正A电n-荷的减性少质,、能M(垒H2高O度)n+降的低浓。度等。
(3)溶剂化作用也能稳定溶胶。破坏胶粒之间的有序溶剂层, 使胶粒表层脱除溶剂并相互接触需要一定的溶剂化能量。这种 效应对于亲液溶胶更加明显。
反之,由溶胶制备凝胶的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1)使水、醇等分散介质挥发或冷却溶胶,使其成为过饱和 液,而形成冻胶。 (2)加入非溶剂,如在果胶水溶液中加入适量酒精后,即形 成凝胶。 (3)将适量的电解质加入胶粒亲水性较强的憎液型溶胶,即 可形成凝胶。 (4)利用化学反应产生不溶物,并控制反应条件可得凝胶。
前驱物溶液(溶 胶)由金属无机 化合物与添加剂 之间的反应形成
密集的粒子
粉末、薄 膜
有机聚合物 型Sol-Gel
过程
前驱物的控制 水解和缩聚
1.由前驱物得到的无机聚合物构 成凝胶网络 2.刚形成的凝胶体 积与前驱物溶液体积完全一样 3. 凝胶形成的参数--胶凝时间随着 过程中其它参数的变化 而变化 4.凝胶透明
3、 20纪80年代以后,广泛应用于功能材料、特种陶瓷材料、晶 体、薄膜材料 、超微粉体、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制备和应用。从 1981年开始,每二年举办一次溶胶-凝胶科学技术国际会议。溶胶-凝 胶科学已经成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三、溶胶-凝胶合成方法的原理
现代溶胶-凝胶技术一般是以金属有机醇盐或无机盐为原料, 溶解于一定的溶剂中形成金属化合物的溶液,然后进行水解、聚合 形成溶胶、凝胶。

溶胶凝胶法的基本原理、发展及应用现状

溶胶凝胶法的基本原理、发展及应用现状

溶胶凝胶法的基本原理、发展及应用现状一、本文概述溶胶凝胶法(Sol-Gel Method)是一种重要的材料制备技术,广泛应用于陶瓷、玻璃、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等多个领域。

本文旨在全面阐述溶胶凝胶法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以及应用现状。

我们将深入探讨溶胶凝胶法的基本原理,包括溶胶的形成、凝胶化过程以及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调控。

我们将回顾溶胶凝胶法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探索阶段到如今的成熟应用,分析其技术进步和主要成就。

我们将重点关注溶胶凝胶法的应用现状,涉及领域广泛,如能源、环境、生物医学等,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潜在应用。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溶胶凝胶法知识体系,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溶胶凝胶法的基本原理溶胶凝胶法(Sol-Gel Method)是一种在湿化学领域广泛应用的材料制备技术,其基本原理涉及胶体化学和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

该方法通过控制溶液中的化学反应,使溶液中的溶质原子或离子在液相中形成稳定的溶胶体系,随后经过凝胶化过程转化为固态凝胶,最后经过热处理等步骤得到所需材料。

在溶胶凝胶法的过程中,溶胶的形成是关键。

溶胶是由固体颗粒(通常为纳米尺度)分散在液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

这些固体颗粒可以通过水解和缩聚等化学反应从溶液中的前驱体(如金属盐或金属醇盐)中生成。

水解反应是指前驱体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氢氧化物或氧化物,同时释放出水分子。

缩聚反应则是指这些氢氧化物或氧化物之间进一步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网络状的结构,从而使溶液转化为溶胶。

凝胶化过程是溶胶凝胶法的另一个重要阶段。

随着溶胶中固体颗粒的不断生成和长大,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增强,形成三维网络结构,使溶胶失去流动性,转变为固态的凝胶。

这一过程中,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如范德华力、氢键等)以及颗粒表面的电荷状态等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热处理等步骤,可以去除凝胶中的残余水分和有机溶剂,同时使凝胶中的无机物发生结晶或相变,从而得到所需的材料。

溶胶凝胶法

溶胶凝胶法

溶胶凝胶法1 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Sol-Gel)技术是指金属有机或无机化合物经过溶胶,凝胶化和热处理形成氧化物或其他固体化合物的方法。

其过程:用液体化学试剂(或粉状试剂溶于溶剂)或溶胶为原料,而不是用传统的粉状物为反应物,在液相中均匀混合并进行反应,生成稳定且无沉淀的溶胶体系,放置一定时间后转变为凝胶,经脱水处理,在溶胶或凝胶状态下成型为制品,再在略低于传统的温度下烧结。

2 溶胶凝胶法基本原理溶胶,凝胶法的主要步骤为将酯类化合物或金属醇盐溶于有机溶剂中,形成均匀的溶液,然后加入其他组分,在一定温度下反应形成凝胶,最后经干燥处理制成产品。

2.1 水解反应金属盐在水中的性质受金属离子半径,电负性,配位数等因素影响,如Si、Al 盐,它们溶解于纯水中常电离出Mn+,并溶剂化[3]。

水解反应平衡关系随溶液的酸度,相应的电荷转移量等条件的不同而不同。

有时电离析出的Mn+又可以形成氢氧桥键合。

水解反应是可逆反应,如果在反应时排除掉水和醇的共沸物,则可以阻止逆反应进行,如果溶剂的烷基不同于醇盐的烷剂,则会产生转移酯化反应,这些反应对合成多组分氧化物是非常重要的。

2.2 聚合反应硅、磷、硼以及许多金属元素,如铝、钛、铁等的醇盐或无机盐在水解的同时均会发生聚合反应,如失水、失醇、缩聚、醇氧化、氧化、氢氧桥键合等都属于聚合反应,性质上都属于取代反应或加成反应。

主要反应:,M,OH ,HO,M, ? ,M,O,M,+H2O ;,M,OR + HO,M, ? ,M,O,M,+ROH 等。

Okkerse等提出硅酸在碱性条件聚合成六配位过渡态,Swain等则提出形成稳定的五配位的过渡态,由于硅酸盐的水解和聚合作用几乎同时进行,它的总反应过程动力学将决定于3个反应速率常数,使得在最临近的尺度范围内,中心Si原子可以有15种不同的化学环境,R.A.Assink等曾描述了这15种配位方式的关系。

可见聚合后的状态是很复杂的[4-6]。

【Sol-Gel】溶胶凝胶法应用大全,赶紧来收藏吧!

【Sol-Gel】溶胶凝胶法应用大全,赶紧来收藏吧!

【Sol-Gel】溶胶凝胶法应用大全,赶紧来收藏吧!光学薄膜前沿,Frontiers of Optical Coatings光学薄膜新材料领域的行业门户+媒体+智库技术交流、产业合作、人才交流、企业宣传新媒体、新行业、新材料、新工艺、新商业科普目录一、溶胶凝胶技术简介及发展二、在制备纳米粉体中的应用三、在制备纳米薄膜中的应用四、在制备纳米结构纤维材料中的应用五、总结及展望1目录一溶胶凝胶技术简介及发展溶胶(Sol)又称胶体溶液是具有液体特征的胶体体系分散的是固体或者大分子分散的粒子大小在1-100nm之间溶胶不是物质而是一种「状态」凝胶(Gel)亦称冻胶是溶胶失去流动性后一种富含液态的半固态物质其中液体含量有时可高达99.5%固体粒子(胶体颗粒或者高聚物分子)相互交联形成连续不断的空间网络状结构溶胶-凝胶(Sol-Gel)技术溶胶凝胶是一种由金属有机化合物、金属无机化合物或者上述两者混合物经过水解缩聚过程逐渐凝胶化及相应的后处理而获得的氧化物或其他化合物的工艺溶胶-凝胶(Sol-Gel)技术的发展1984年1939年1971年20世纪80年代至今溶胶-凝胶(Sol-Gel)法是制备材料的化学方法中一种重要方法包括化学沉淀法、水热法、微乳液法等也被称为制备固体材料的四种主要方法之一溶胶-凝胶(Sol-Gel)技术工艺流程水热法合成 IBN-9在45°下将0.067g CTAB 溶解于32 ml 的氨水溶液随后加入0.9 ml 的正丁醇静态状态下逐滴滴加0.312g TEOS改混合物在45°陈化24小时反应釜中100摄氏度下再处理24小时抽滤、洗涤得到固体粉末550摄氏度、空气中煅烧6小时得到最后的产物2目录二在制备纳米粉体中的应用基本类型分类标准:原料和机理的不同划分传统胶体溶胶-凝胶法先将胶质颗粒(直径一般为1-100nm)分散在液体介质中形成溶胶然后通过蒸发转化为凝胶凝胶化作用由溶胶中的胶质颗粒之间的静电或空间相互作用控制静电作用溶胶体系中由于静电引力的存在会使溶液中的反离子向颗粒表面靠拢,并排斥同离子固体表面电荷与溶液中反电荷形成了双电层结构被吸附的离子与固体表面结合牢固固体和液体相对运动时固体带动部分反离子一起滑动金属有机化合物聚合凝胶法1、金属醇盐水解法金属有机化合物溶解在合适的溶剂中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如水解、缩聚和聚合形成连续的无机网络凝胶是目前溶胶凝胶技术最为常用的方法2、金属螯合凝胶法通过可溶性螯合物的形成减少前驱液中的自由离子在制备前驱液时添加强螯合剂例如,柠檬酸和 EDTA再通过控制一系列实验条件如,溶液的 PH 值、温度和浓度等移去溶剂将发生凝胶化有机聚合玻璃凝胶法1、原位聚合法有机单体聚合形成不断生长的刚性有机聚合网络包围稳定的金属螯合物从而减弱各不同金属离子的差异性减少各金属在高温分解过程中的偏析典型代表 Pechini 法的基本原理是羧酸和醇的酯化由金属螯合物之间利用a-羟基羧酸和多羟基醇的聚酯作用形成聚合物2、聚合物前驱液法首先在含水的金属盐溶液中加入水溶性聚合物最常用的是聚乙烯醇(PVA)聚丙烯酸(PAA)、聚乙烯亚胺(PEI)它们都是阳离子的配位有机聚合物将大大改变原含水前驱液的流变性能而后金属离子将充当聚合物之间的交联剂聚合链间的随机交联把水围在生长着的三维网络中使系统转变为凝胶工艺制备过程3目录三在制备纳米薄膜中的应用优点1、用基片浸渍溶胶后热处理的简单方法即可制备薄膜,设备简单2、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均匀度高多组分均匀度可达分子或原子级3、对衬底的大小和形状要求较低4、后处理温度低,在远低于陶瓷烧结或玻璃融化的温度下进行热处理即可获得5、对多元组分薄膜,几种有机物互溶性好溶胶-凝胶法制备方法1、醇盐法制备薄膜反应体系包含金属醇盐、溶剂(甲醇、乙醇等)、水催化剂(酸、弱碱)水解速度控制剂(乙酰丙酮等)成膜控制剂(PVA、DMF 及聚乙二醇等)2、非醇盐法制备薄膜反应体系的确定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以烧结陶瓷主成分为依据选择相应的无机前驱体合成初期的化学现象具有代表性涉及单组分和多组分氧化物工艺流程图应用常用薄膜涂覆工艺浸渍提拉法旋转涂覆法流动涂膜技术滚动/照相凹版涂镀技术4目录四在制备纳米结构纤维材料中的应用纳米纤维广义上指材料在空间两个维度上尺寸为纳米尺度如,纳米丝、纳米棒、纳米管等纳米纤维制备方法拉伸、模板聚合、相分离、自组织海岛型双组分复合纺丝、静电纺丝分子喷丝板纺丝法等其中静电纺丝技术是最成熟、能够直接、连续制备聚合物纳米纤维静电纺丝技术聚合物溶液或者溶体在强电场中进行喷射最终固化成纤维相对于常规技术的织物由静电纺纤维构成的无纺织物具有大的比表面积以及纤维表面具有小孔等特殊形态这样的特性使得该纤维在组织工程、过滤、超敏感传感器等方面有很大的潜在应用前景工艺流程纳米纤维应用由于具有低密度、高孔隙度、大的比表面积柔顺性好、力学性能优良等等特点在防护服、仿生材料、光电材料、声学材料、细胞载体和航天航空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5目录五总结和展望前景溶胶-凝胶技术以其多种优点及高度灵活性从而在膜的制备、色分析、光分析电分析、纳米材料的制备生物杂化材料及复材料的制备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不足原料价格较高工艺时间较长等展望整体上来说此领域尚属起步阶段研究不够深入许多基础理论应用方面尚待进一步完善随着各种性能应用技术的研究日益深入溶胶-凝胶技术必将在各个领域中发挥它越来越大的作用来源:光学薄膜前沿。

溶胶凝胶法

溶胶凝胶法

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Sol-Gel法,简称S-G法)就是以无机物或金属醇盐作前驱体,在液相将这些原料均匀混合,并进行水解、缩合化学反应,在溶液中形成稳定的透明溶胶体系,溶胶经陈化,胶粒间缓慢聚合,形成三维空间网络结构的凝胶,凝胶网络间充满了失去流动性的溶剂,形成凝胶。

凝胶经过干燥、烧结固化制备出分子乃至纳米亚结构的材料。

溶胶-凝胶法由于其前驱物及其反映条件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制备方法。

l、金属醇盐水解法该方法的基本过程是将醇盐溶于有机溶剂,然后在搅拌的同时缓慢加入蒸馏水的醇溶液,控制一定的pH值,经反应一定时间即可得到溶胶。

溶胶的化学均匀程度一方面受到前驱液中各醇盐混合水平的影响,这与醇盐之间的化学反应情况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每种醇盐对水的活性也有很大的差异。

当金属醇盐之间不发生反应时,各种金属醇盐对水的活性起决定作用,反应活性的不同导致溶胶不均匀。

添加有机络合剂是克服这些问题切实可行的办法,常用的络合剂有羧酸或β-二酮等添加剂。

2、强制水解法该方法的基本过程是将将所要制备的金属氯化物加到氯化氢的水溶液中,将其加热到沸腾反应一段时间即得到对应的溶胶。

这种方法在制备氧化物在氧化物阳极材料的制备中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3.金属醇盐氨解法4、原位聚合法及聚合螫合法这种方法的作用机理是有机单体聚合形成不断生长的刚性有机聚合网络,包围稳定的金属螫合物,从而减弱各种不同离子的差异性,减少各金属在高温分解中的偏析溶胶-凝胶法就是将含高化学活性组分的化合物经过溶液、溶胶、凝胶而固化,再经热处理而成的氧化物或其它化合物固体的方法。

⑴Sol-Gel法的基本原理及特点S01-Gel法的基本反应步骤如下:1)溶剂化:金属阳离子M z+吸引水分子形成溶剂单元M(H2O)nx+,为保持其配位数,具有强烈释放H+的趋势。

M(H2O)nx+→M(H2O)n-1(OH)(x-1)+H+2)水解反应:非电离式分子前驱物,如金属醇盐M(OR)n与水反应。

1.12溶胶-凝胶法

1.12溶胶-凝胶法

• 溶胶-凝胶法的工艺过程 • 1)溶胶的制备 • 将金属醇盐或无机盐经过水解、缩合反应形成溶胶,或经过解凝形成 前体溶胶;前体溶液是反应的主体, 为了保证水解反应在分子均匀的 水平上进行, 需要制备包含醇盐、有机溶剂和水的均相溶液。 • 在研究中常用醇作为溶剂, 因为醇既能与醇盐互溶, 又与水互溶。醇的 加入量应适中, 加人量太少会使溶液不均匀产生互不相溶区, 加入量过 多则对水解反应有抑制作用; • 前体溶液中的前驱物是整个溶胶-凝胶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要素之一, 常用的有金属醇盐, 其重要特征是分子间会发生缔合反应, 这不仅影响 醇盐自身的理化性质溶解性、挥发性和粘度等, 而且影响到溶胶-凝胶 过程和最终涂层的厚度、均匀性及粘结强度缔合反应会使溶有多种醇 盐的落液形成多核的不稳定体, 这对于合成分子级均匀的多组分材料 具有重要意义。 • 该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水的加入量、pH、滴加速度、反应温度等因 素。
• (2)薄膜涂层材料 • 制备薄膜涂层材料是溶胶-凝胶法最有前途 的应用方向,工艺过程:溶胶制备→基材 预备→涂膜→干燥→热处理,目前应用已 经制备出光学膜、波导膜、着色膜、电光 效应膜、分离膜、保护膜等
• (3)超细粉末 • 运用溶胶-凝胶法,将所需成分的前驱物配制成混 合溶液,形成溶胶后,继续加热使之成为凝胶, 将样品放于电热真空干燥箱在高温抽真空烘干, 得干凝胶,取出在玛瑙研钵中研碎,放于高温电 阻炉中煅烧,取出产品,冷却至室温后研磨即可 得超细粉末。目前采用此法已制备出种类众多的 氧化物粉末和非氧化物粉末。如NdFeO3 的制备
• 溶胶-凝胶法的化学过程根据原料不同可以分为有机工艺和无 机工艺,根据溶胶-凝胶过程的不同可以分为胶体型Sol-Gel 过程、无机聚型Sol-Gel过程和络合物型Sol-Gel 过程,这些 溶胶-凝胶过程的特征见表

第二章 溶胶-凝胶法

第二章 溶胶-凝胶法

二、溶胶与凝胶的联系
1)溶胶-凝胶转变;
2)凝胶具有触变性; (凝胶能转化为溶胶) 3)凝胶和溶胶可共存,组成复杂的胶态体系。
10
三、溶胶稳定理论
3.1 溶胶体系的相互作用力
范德华力
库伦力
空间阻力 溶胶的相对稳定性或聚沉取决于斥力势能和引 力势能的相对大小 11
3.2 DLVO理论(静电稳定理论、双电层排斥理论)
光源 凸透镜 光锥 丁达尔效应示意图
2
Fe(OH)3胶体
2. 溶胶(sol)
具有液体特征的胶体体系,在液体介质中分散了 1~100nm粒子(基本单元)。
溶胶的特点:
(1)溶胶不是物质而是一种“状态”
3
(2)溶胶与溶液的相似之处 溶质+溶剂→溶液 分散相+分散介质→溶胶(分散系)
分散相 液体 固体 气体 液体 固体 液体 气体 分散介质 气体 气体 液体 液体 液体 固体 固体 示例 雾 烟 泡沫 牛乳 胶态石墨 矿石中的液态夹杂物 矿石中的气态夹杂物
(1)微粒间的吸引能(ΦA)
(2)微粒间的排斥作用能( ΦR)
(3)微粒间总相互作用能( ΦT)
14

ΦT
微粒的物理稳定性取决于 总势能曲线上势垒的大小
第二极小值

第一极小值
特点: 粒子间存在阻止粒子接触的势垒 存在第一极小值(键合的团聚粒子) 存在第二极小值(可逆絮凝)
15
3.3 提高溶胶稳定性的途径:
第二章 溶胶-凝胶法
溶胶-凝胶法基本概念 溶胶稳定理论 溶胶-凝胶合成原理 溶胶-凝胶合成工艺 溶胶-凝胶合成法的应用
1
第一节
溶胶-凝胶法基本概念
一、溶胶-凝胶法基本名词术语

溶胶-凝胶法制备催化剂方法

溶胶-凝胶法制备催化剂方法

03
影响催化剂质量的因素 量越好。
原料的稳定性
原料的稳定性对催化剂的制备过程和 性能有重要影响,不稳定的原料可能 导致催化剂性能下降。
反应温度与时间
反应温度
适宜的反应温度可以提高催化剂的活性,但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催化剂烧结,降低活性。
反应时间
能耗和提高产物的选择性。
05
溶胶-凝胶法制备催化剂的挑战 与前景
面临的挑战
催化剂活性组分均匀分散
在溶胶-凝胶法制备过程中,如何实现催化剂活性组分的均匀分散 是一个关键问题。
催化剂结构与形貌控制
溶胶-凝胶法制备的催化剂往往具有特定的结构与形貌,如何实现 精确控制是另一个挑战。
催化剂性能优化
提高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是溶胶-凝胶法制备催化剂的 重要目标,也是一大挑战。
原理
溶胶-凝胶法的原理基于化学反应和物 理过程,包括溶液的配制、溶胶的形 成、胶凝化、热处理等步骤。
发展历程与现状
发展历程
溶胶-凝胶法自20世纪40年代被发现以来,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制 备固体材料的重要方法之一。
现状
目前,溶胶-凝胶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制备陶瓷、玻璃、复合材料、催化剂等材料 领域,成为材料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
具体来说,在阳极催化剂方面,溶胶-凝胶法制备的铂、钯等金属催化剂能够有效提高甲醇、乙醇等燃料的氧化反应活性,从 而提高燃料电池的功率输出。在阴极催化剂方面,溶胶-凝胶法制备的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如二氧化锰、二氧化钴等能够促进氧 的还原反应,从而提高燃料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
在汽车尾气处理中的应用
汽车尾气处理是指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将汽车排放的废气转化为无害或低害物质的过程。溶胶-凝胶 法制备的催化剂可以用于汽车尾气的处理,减少尾气中的有害物质排放。

溶胶凝胶法制备llzo

溶胶凝胶法制备llzo

溶胶凝胶法制备llzo
摘要:
1.溶胶凝胶法简介
2.溶胶凝胶法制备LLZO 的过程
3.LLZO 的特性与应用
正文:
一、溶胶凝胶法简介
溶胶凝胶法是一种制备陶瓷材料的常用方法,它通过将高化学活性组分的化合物经过溶液、溶胶、凝胶而固化,再经过热处理而成为氧化物或其它化合物固体。

这种方法具有制备过程简单、成本低、环境友好等优点,因此在陶瓷制备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溶胶凝胶法制备LLZO 的过程
LLZO(镧锆酸镧钛酸锆)是一种具有高介电常数、低损耗和宽频带应用特性的陶瓷材料。

它主要由镧、锆、钛三种元素组成,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可以得到高性能的LLZO 陶瓷。

制备过程如下:
1.首先将镧、锆、钛三种元素的氧化物分别与水混合,形成溶液。

2.将溶液中的氧化物通过水解反应生成相应的氢氧化物。

3.将氢氧化物沉淀并分离出来,形成凝胶。

4.将凝胶经过热处理,得到LLZO 陶瓷。

三、LLZO 的特性与应用
LLZO 陶瓷具有优良的介电性能,其介电常数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具有
较好的频率稳定性。

同时,它还具有低损耗和宽频带特性,因此在高频通信、雷达、卫星导航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此外,LLZO 陶瓷还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和耐腐蚀性,可用于制作高温环境下的电子元件。

在能源存储领域,LLZO 陶瓷也可用于制备高性能的电容器,实现能量的高效存储和转换。

溶胶凝胶法的基本原理、发展及应用现状

溶胶凝胶法的基本原理、发展及应用现状

溶胶凝胶法的基本原理、发展及应用现状一、本文概述1、溶胶凝胶法的定义溶胶凝胶法(Sol-Gel Method)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领域的湿化学合成方法。

该方法基于溶胶(sol)和凝胶(gel)两个关键阶段的转换,通过控制化学反应条件,使前驱体在溶液中发生水解和缩聚反应,形成稳定的溶胶体系。

随着反应的进行,溶胶粒子逐渐增大并相互连接,形成三维网络结构的凝胶。

最终,通过热处理等后处理手段,凝胶转化为所需的纳米材料或涂层。

溶胶凝胶法的基本原理在于利用前驱体在溶液中的化学反应活性,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如温度、pH值、浓度等,使前驱体在分子或离子水平上均匀混合,并发生水解和缩聚反应。

这些反应使得前驱体之间形成化学键合,进而形成稳定的溶胶体系。

随着反应的进行,溶胶粒子逐渐增大并相互连接,形成三维网络结构的凝胶。

这种凝胶具有高度的多孔性和比表面积,为后续的材料处理和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溶胶凝胶法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但直到近年来,随着纳米科技的兴起和人们对材料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溶胶凝胶法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目前,溶胶凝胶法已经成为制备纳米材料、薄膜、涂层和复合材料等的重要方法之一。

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溶胶凝胶法在反应机理、材料设计、工艺优化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在应用方面,溶胶凝胶法已经广泛应用于陶瓷、玻璃、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等多个领域。

例如,在陶瓷领域,溶胶凝胶法被用于制备高性能的陶瓷材料,如氧化铝、氧化锆等。

在金属氧化物领域,该方法被用于制备纳米金属氧化物颗粒,如二氧化钛、氧化铁等,这些颗粒在光催化、气敏传感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溶胶凝胶法还在涂层和复合材料的制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制备防腐涂层、功能薄膜等。

溶胶凝胶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湿化学合成方法,在材料科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材料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溶胶凝胶法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溶胶-凝胶法

溶胶-凝胶法

溶胶-凝胶法
溶胶-凝胶法是一种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也被称为凝胶法或者凝胶-溶胶法。

该方法通过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和物理作用,使得溶胶逐渐转变为凝胶,最终形成纳米材料。

在溶胶-凝胶法中,首先需要制备溶胶。

溶胶是一种均匀分散的胶体,由纳米颗粒和分散介质组成。

通常使用溶胶前驱体(例如金属盐或有机化合物)在溶剂中进行水解、聚合、凝聚等反应,形成纳米颗粒。

这些纳米颗粒在溶剂中均匀分散,形成溶胶。

接着,将溶胶放置在适当的条件下,使其逐渐转变为凝胶。

凝胶是一种高度交联的三维结构,由纳米颗粒和分散介质形成。

凝胶的形成通常是由于溶胶中的纳米颗粒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例如静电吸引力、范德华力、氢键等。

凝胶的形成过程可以通过控制温度、pH值、添加剂等条件进行调控。

最后,将凝胶进行热处理或化学处理,使其形成纳米材料。

热处理可以通过高温煅烧,使凝胶中的纳米颗粒结晶成为纳米晶体。

化学处理可以通过还原、氧化等反应,使凝胶中的纳米颗粒发生化学变化,形成不同的纳米材料。

溶胶-凝胶法具有制备多种纳米材料的优点,例如金属氧化物、金属纳米颗粒、碳纳米管等。

该方法具有制备成本低、制备过程简单、纳米材料形貌可控等优点。

因此,溶胶-凝胶法在纳米材料制备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溶胶凝胶法简介第一讲溶胶凝胶法的基本原理与过程

溶胶凝胶法简介第一讲溶胶凝胶法的基本原理与过程

溶胶凝胶法简介第一讲溶胶凝胶法的基本原理与过程一、本文概述溶胶凝胶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材料制备技术,广泛应用于陶瓷、玻璃、涂层、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多个领域。

本文旨在全面介绍溶胶凝胶法的基本原理与过程,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并掌握这一技术。

文章将首先概述溶胶凝胶法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应用领域,为后续详细讲解其基本原理和过程奠定基础。

接下来,文章将详细介绍溶胶凝胶法的核心原理,包括溶胶的形成、凝胶化过程以及凝胶的热处理等方面。

文章还将对溶胶凝胶法的制备过程进行细致阐述,包括原料选择、溶液配制、溶胶制备、凝胶化、干燥和烧结等步骤。

文章将总结溶胶凝胶法的优势与局限性,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为读者提供全面的技术参考。

二、溶胶凝胶法的基本原理溶胶凝胶法(Sol-Gel method)是一种材料科学中常用的化学技术,它基于湿化学原理,通过溶液中的化学反应来生成固态材料。

该方法的核心在于将原料在液相中均匀混合并进行水解、缩聚化学反应,形成稳定的透明溶胶体系,再经过陈化,胶粒间缓慢聚合,形成三维空间网络结构的凝胶,最后经过干燥、热处理等过程,制备出所需材料。

溶胶凝胶法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水解反应和聚合反应两个步骤。

原料中的金属醇盐或无机盐在溶剂(如水或有机溶剂)中发生水解反应,生成对应的金属氧化物和羟基。

水解反应的速度和程度受到溶剂的性质、温度、pH值等因素的影响。

随后,水解产物之间发生缩聚反应,形成溶胶。

缩聚反应是一种逐步聚合的过程,通过羟基之间的脱水或脱醇反应,形成金属氧化物之间的化学键。

缩聚反应的速度和程度可以通过调整反应条件(如温度、pH值、浓度等)来控制。

在溶胶形成后,通过陈化过程,溶胶中的胶粒逐渐聚集,形成三维空间网络结构的凝胶。

凝胶的结构和性质受到溶胶的浓度、pH值、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经过干燥和热处理等过程,凝胶中的溶剂和水分被去除,同时凝胶中的化学键得到进一步加强,最终得到所需的固态材料。

溶胶凝胶法的基本原理使其具有制备材料纯度高、均匀性好、反应温度低、设备简单等优点。

溶胶凝胶法

溶胶凝胶法

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1 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Sol-Gel)技术是指金属有机或无机化合物经过溶胶,凝胶化和热处理形成氧化物或其他固体化合物的方法。

其过程:用液体化学试剂(或粉状试剂溶于溶剂)或溶胶为原料,而不是用传统的粉状物为反应物,在液相中均匀混合并进行反应,生成稳定且无沉淀的溶胶体系,放置一定时间后转变为凝胶,经脱水处理,在溶胶或凝胶状态下成型为制品,再在略低于传统的温度下烧结。

2 溶胶凝胶法基本原理溶胶,凝胶法的主要步骤为将酯类化合物或金属醇盐溶于有机溶剂中,形成均匀的溶液,然后加入其他组分,在一定温度下反应形成凝胶,最后经干燥处理制成产品。

2.1 水解反应金属盐在水中的性质受金属离子半径,电负性,配位数等因素影响,如Si、Al 盐,它们溶解于纯水中常电离出Mn+,并溶剂化[3]。

水解反应平衡关系随溶液的酸度,相应的电荷转移量等条件的不同而不同。

有时电离析出的Mn+又可以形成氢氧桥键合。

水解反应是可逆反应,如果在反应时排除掉水和醇的共沸物,则可以阻止逆反应进行,如果溶剂的烷基不同于醇盐的烷剂,则会产生转移酯化反应,这些反应对合成多组分氧化物是非常重要的。

2.2 聚合反应硅、磷、硼以及许多金属元素,如铝、钛、铁等的醇盐或无机盐在水解的同时均会发生聚合反应,如失水、失醇、缩聚、醇氧化、氧化、氢氧桥键合等都属于聚合反应,性质上都属于取代反应或加成反应。

主要反应:,M,OH ,HO,M, ? ,M,O,M,+H2O ;,M,OR + HO,M, ? ,M,O,M,+ROH 等。

Okkerse等提出硅酸在碱性条件聚合成六配位过渡态,Swain等则提出形成稳定的五配位的过渡态,由于硅酸盐的水解和聚合作用几乎同时进行,它的总反应过程动力学将决定于3个反应速率常数,使得在最临近的尺度范围内,中心Si原子可以有15种不同的化学环境,R.A.Assink等曾描述了这15种配位方式的关系。

可见聚合后的状态是很复杂的[4-6]。

溶胶凝胶法实例

溶胶凝胶法实例

溶胶凝胶法实例?
答:溶胶-凝胶法是一种常用的材料制备方法,广泛应
用于陶瓷、玻璃、薄膜、纳米材料等领域。

以下是一个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氧化镁粉末的实例:
1.制备溶胶:将适量的六水硝酸镁溶解在去离子水中,形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然后,在搅拌下缓慢加入柠檬酸,并控制柠檬酸与六水硝酸镁的摩尔比。

继续搅拌一定时间,使柠檬酸与镁离子充分络合,形成稳定的溶胶。

2.溶胶-凝胶转化:将溶胶放置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
让水分逐渐蒸发,溶胶逐渐转化为凝胶。

在此过程中,需要控制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以确保凝胶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3.凝胶干燥:将凝胶取出,放置在干燥箱中进行干燥处理。

干燥过程中需要控制温度和时间,以避免凝胶开裂或收缩。

4.焙烧处理:将干燥后的凝胶放入马弗炉中进行焙烧处理。

焙烧温度和时间对最终产物的粒径和结晶度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焙烧温度越高,产物的结晶度越高,但粒径也会相应增大。

5.产物表征: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制备的纳米氧化镁粉末进行表征,分析其粒径、结晶度、形貌等性能。

溶胶-凝胶法

溶胶-凝胶法

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Sol-gel)化学是一种以液体为基础,用以制备材料的化学方法。

这个过程涉及到两个主要阶段:溶胶和凝胶。

在溶胶阶段,有机或无机前驱体在溶剂中形成粒子分散系统。

随后在凝胶阶段,分散的粒子或多聚物通过化学反应形成一个连续的三维网络,产生凝胶。

这种方法的广泛应用包括生产多孔材料,纳米材料,光学材料,陶瓷等。

二、溶胶-凝胶过程详述2.1溶胶阶段溶胶阶段是溶胶-凝胶过程的起始点,也是所有化学反应和物质变化的发源地。

在此阶段,前驱体被稀释在溶剂中形成粒子分散系统,这个系统被称为溶胶。

溶胶的性质直接取决于前驱体的种类以及所处的环境,包括pH值、温度、压力等。

例如,金属有机前驱体和无机盐前驱体分别形成有机和无机溶胶,各自展示出独特的性质。

这一阶段决定了溶胶-凝胶过程的关键参数,如溶胶粒子的大小、形状、稳定性和分布,进而影响到凝胶阶段的进行以及最终产物的性质。

2.2凝胶阶段当溶胶阶段完成后,系统进入凝胶阶段。

在此阶段,溶胶粒子或多聚物开始通过化学反应形成一个连续的三维网络,产生了凝胶。

这一阶段主要的反应机制是溶胶粒子的连续生长,交联以及凝胶结构的进一步演变。

这个过程通常需要控制恰当的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力、pH 值、反应时间等,以获得预期的凝胶结构。

凝胶阶段的结束标志着溶胶-凝胶过程的完成,也预示着新材料的诞生。

三、溶胶-凝胶化学的应用3.1制备多孔材料多孔材料,包括孔隙材料和介孔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

这些材料因其孔隙结构丰富、比表面积大而在催化、吸附、分离等领域显示出优异的性能。

溶胶-凝胶法可以实现对多孔材料孔隙结构和孔径分布的精细调控,从而为特定应用定制特定的多孔材料。

3.2制备纳米材料纳米材料是近年来材料科学研究的热点。

它们在光电子、能源、生物医疗等领域展现出特殊的性质。

溶胶-凝胶法可以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实现对纳米材料形貌、尺寸和组合的精细调控,以此生产出具有特定属性的纳米颗粒、纳米线、纳米带、纳米管等一维纳米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基本概念 发展历程 基本原理和工艺过程 常用测试方法 应用举例 优势,缺陷 未来
溶胶-凝胶法的基本概念



胶体(colloid)是一种分散相粒径很小的 分散体系,分散相粒子的重力可以忽略, 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短程作用力。 溶胶(Sol)是具有液体特征的胶体体系, 分散的粒子是固体或者大分子,分散的粒 子大小在1~1000nm之间。 凝胶(Gel)是具有固体特征的胶体体系, 被分散的物质形成连续的网状骨架,骨架 空隙中充有液体或气体,凝胶中分散相的 含量很低,一般在1%~3%之间。
溶胶-凝胶法的缺陷



原料成本较高 存在残留小孔洞 存在残留的碳 较长的反应时间 有机溶剂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性
溶胶-凝胶法的未来
1994年7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圣地亚哥举 行的关于Sol-Gel光子学的会议上,展示了 三种很有前途的产品: 1. 西班牙的D.Levy小组演示了液晶显示器。 2. 爱尔兰的B.D.MacCraith发明的光纤传感 器。 3. 法国的J.Livage制备的生物寄生检测器。
溶胶-凝胶法的应用
纳米颗粒 纤维 多孔材料
前驱体
溶胶
湿凝胶
气凝胶
涂层、薄膜
干凝胶
致密块体
溶胶-凝胶法应用(1)
—铝胶制备及化学机理

boehmite溶胶
将1M仲丁醇铝的仲丁醇溶液滴入温度高于80℃ 的去离子水中进行水解,生成boehmite沉淀, 加入适量1.6M HNO3,使沉淀胶溶,经老化形 成稳定的溶胶

溶胶-凝胶法应用
—铝胶制备及化学机理
铝盐溶液中,铝离子呈水合状态,即[Al(H2O)6]3+。由 于 铝离子的正电荷与配位水分子中氢离子相斥,使氢离子 释放出来—水解反应
[Al(H2O)6]3+ = [Al(OH)(H2O) 5]2+ + H+ + + H+ H+
[Al(OH)(H2O) 5]2+ = [Al(OH)2(H2O) 4]+ =
溶胶-凝胶法的基本概念
-溶胶与凝胶的结构比较
溶胶
无固定形状
固相粒子自由运动 固相粒子按一定网 架结构固定不能自 由移动
凝胶
固定形状
这种特殊的网架结构赋予凝胶很高的比表面
溶胶-凝胶法的发展历程




1846年法国化学家J.J.Ebelmen用SiCl4与乙醇混 合后,发现在湿空气中发生水解并形成了凝胶。 20世纪30年代W.Geffcken证实用金属醇盐的水 解和凝胶化可以制备氧化物薄膜。 1971年德国H.Dislich报道了通过金属醇盐水解制 备了SiO2-B2O-Al2O3-Na2O-K2O多组分玻璃。 1975年B.E.Yoldas和M.Yamane制得整块陶瓷材 料及多孔透明氧化铝薄膜。 80年代以来,在玻璃、氧化物涂层、功能陶瓷粉 料以及传统方法难以制得的复合氧化物材料得到 成功应用。
混合溶液
放置、脱水(室温~8 0%)
粘性溶胶
拉纤维(室温)
凝胶纤维
加热(10℃/h) 500℃ 1h,冷却至室温
铷玻璃纤维
溶胶-凝胶法的应用
-功能材料中制备膜材料
Nd(NO3)3.6H2O H2O,HCl C2H5OH C2H5OH Si(OCH3)4
混合溶液
保持2~4h,室温
粘性溶胶
包覆
包覆膜
加热1h
50~80℃
Fe(NO3)3溶液
柠檬酸
含La3+、Fe3+的溶胶
60~90℃
含La3+、Fe3+的凝胶
120℃
干凝胶 热处理 LaFeO3的超细粉末 10~100nm
溶胶-凝胶法的应用
-功能材料中制备纤维
Si(OCH3)4 C2H5OH H2O,HCl C2H5OH NdCl3.6H2O
搅拌(室温)
溶胶-凝胶法的基本概念
简单的讲,溶胶-凝胶法就是用含高化 学活性组分的化合物作前驱体,在液相下 将这些原料均匀混合,并进行水解、缩合 化学反应,在溶液中形成稳定的透明溶胶 体系,溶胶经陈化胶粒间缓慢聚合,形成 三维空间网络结构的凝胶,凝胶网络间充 满了失去流动性的溶剂,形成凝胶。凝胶 经过干燥、烧结固化制备出分子乃至纳米 亚结构的材料。
n [Al(OH)3(H2O) 3]0 + xHNO3 = { [Al(OH)3(H2O) 3]nHx}x+ + xNO3
胶溶反应中胶核呈正电性,外层吸附了电量相等的负电离 子。
溶胶-凝胶法的应用(2)
-功能材料中制备粉体材料
La2O3 La(NO3)3溶液 Fe(NO3)3.6H2O HNO3 La: Fe=1:1 La3+、Fe3+的柠檬酸溶液
谢 谢!!
溶胶-凝胶法的基本原理
溶剂化: M(H2O)nz+=M(H2O)n-1(OH)(z-1)+H+ 水解反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OR)n+xH2O=M(OH)x(OR)n-x+xROH-----M(OH)n 缩聚反应 失水缩聚:-M-OH+HO-M-=-M-O-M-+H2O 失醇缩聚:-M-OR+HO-M-=-M-O-M-+ROH
[Al(OH)2(H2O) 4] + [Al(OH)3(H2O) 3]0
溶液的Ph值升高,水解程度增大
溶胶-凝胶法应用
—铝溶胶制备及化学机理

水解反应生成的沉淀[Al(OH)3(H2O) 3]0在溶液酸度提高 时,能够溶解,变成离子,形成沉淀-胶溶反应 (Precipitation-Peptization)
Nd.SiO2膜
溶胶-凝胶法的应用
-功能材料中制备单晶
溶胶-凝胶法的应用
-功能材料中制备复合材料
溶胶-凝胶法的应用(3)
-催化剂的制备及应用
溶胶-凝胶法的优势



起始原料是分子级的能制备较均匀的材料 较高的纯度 组成成分较好控制,尤其适合制备多组分 材料 可降低程序中的温度 具有流变特性,可用于不同用途产品的制 备 可以控制孔隙度 容易制备各种形状

溶胶-凝胶法的基本原理
-水解反应机理
溶胶-凝胶法的基本原理
-缩聚反应机理
溶胶-凝胶法的工艺过程
溶胶-凝胶法常用测试方法

测定前驱物金属醇盐的水解程度(化学定量分析 法) 测定溶胶的物理性质(粘度、浊度、电动电位) 胶粒尺寸大小(准弹性光散射法、电子显微镜观 察) 溶胶或凝胶在热处理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 (XRD、中子衍射、DTA-TG) 反应中官能团及键性质的变化(红外分光光度计、 拉曼光谱仪) 溶胶、凝胶粒子中的结构(GC-MS) 固态物体的核磁共振谱测定M-O结构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