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MFA考研考点:谈谈你对“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传MFA考研考点:谈谈你对“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理解
内容来源:凯程考研集训营
有人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也有人说,“越是西方的,就越是世界的”。谈谈你的理解。
①越是民族的并非就越是世界的,越是西方的并非就越是世界的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是一个理论误区,存在着片面性、孤立性与保守性。民族艺术中只有那些具有人类普遍特征与共性,能追求生活真、善、美,能给人类心灵世界带来愉悦与崇高的审美感觉的艺术才真正属于世界的,而那些暴露本民族落后、肮脏、腐朽,违背人类天性与人类对抗的,追求极端的民族艺术表现与极端创作主体的自我表现的艺术发泄与再现,这样的艺术作品终究是不能得到世界认可的。
i以综合艺术为例
有国内“喜剧之王”之称的赵本山到美国表演“二人转”遭遇滑铁卢,据说仅卖出十几张票,而“世界性”的美国本土黄头发蓝眼睛观众根本不屑一问。二人转作为东北独有的曲艺品种,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尚且无法普遍推广,在异国他乡更难以得到共鸣。我国多次将京剧送出国门,由顶尖艺术家演出《白蛇传》《大闹天宫》等经典剧目。但京剧还缺乏世界性的语言。
ii以语言艺术为例
中国经典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流传到了海外,被译为了《在红色的楼里做梦》,而另一经典《水浒传》的译名更加离谱,被译为《三
个女人和一百零五个男人的故事》。
同理,越是西方的并非就越是世界的,艺术世界性不等于美国化,也不等于欧洲化。艺术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国、某一地区的艺术样式为标本。“越是西方的,就越是世界的”代表了在西方强势文化的侵袭下,许多国家的民族文化认同产生危机。欠发达地区和国家的民族文化被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强势文化所蚕食、吞噬,或者被边缘化。
②越是民族优秀的,符合人类共同人性的,真善美的,才越是世界的必须是民族艺术中最优秀的东西,必须是符合人类共同天性的东西,必须是在艺术中追求真、善、美的东西。这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存在前提。
以语言艺术为例
莎士比亚展示了文艺复兴时期对人文主义的追求,其戏剧作品歌颂了友谊、爱情、自由与正义;托尔斯泰的作品深刻体现了人类共同的主题,关于上帝、良心、道德及责任的生命思考。
以电影为例
张艺谋的电影较早地得到了国际的认可,《红高粱》、《英雄》、《秋菊打官司》等作品真实地表达了对人民的关怀,对民族的思考,对弱者的同情真正地将电影的民族性推向了世界性。《卧虎藏龙》被称为中国武术片的国际版,它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既得益于深得好莱坞“真谛”的电影叙事技巧,也得益于其中深藏的一些西方人认同和熟悉的思想观念。同样是民族的精华,英国值得骄傲的电影《哈利波特》在商业界成功和图书出版是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般的奇迹,风靡
全球。冯小宁的代表作品首推《红河谷》《黄河绝恋》及《嘎达梅林》这三部在中国民族电影史上具有史诗般意义的作品。另外,王全安作为比较年轻的导演,其作品涉及的民族性非常深刻,与其他第六代导演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民族艺术风格。其作品《月蚀》《惊蛰》《图雅的婚事》及《白鹿原》等,几乎每部作品都在国际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而多次获奖。王全安的作品淳朴真情,具有浓郁的西部乡土风情和民族特色,描绘和展现的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人民贫苦大众,但在展现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时,并不是一种压抑、悲伤、自卑、痛苦甚至绝望或者专门来对外展示民族的丑陋一面,而展示的是民族的坚韧、拼搏、不屈、善良、宽容及奋争的民族精神。别林斯基曾经说过:“诗人永远是自己民族精神的代表,以自己民族的眼睛观察事物并按下她的印记的。越是天才的诗人,他的作品越普遍,而越普遍的作品就越是民族的、独创的。”阿巴斯是伊朗的民族电影文化符号,他的电影具有伊朗文化特色与独创性的文化内涵。
以动画为例
从1941年的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三个和尚》、《九色鹿》、《哪吒闹海》、《大闹天宫》以及80年代的《葫芦娃》为代表的动画片,在艺术语言上取得突破的同时,无一不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中取得灵感而获得世界肯定的。宫崎骏作品之所以受到世人的喜欢是因为他作品的主题。在他的作品中,永远探讨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幽灵公主》、《龙猫》、《千与千寻》都是如此。
在动画作品制作层面,美国显然早已走在世界前列。然而,其动画设计并不拘泥于民族地域的界限,而是敢于从异国他乡选取动画题材,并从更高的视野挖掘国际本土特质,彰显不同文化国家的民族性,进而创造性地发展了本国动画产业。例如,美国20世纪末推出的动画片《花木兰》,其从中国的《木兰辞》中获得创意素材;动画片《功夫熊猫》不仅展现出“无招胜有招”等中国的传统哲学精髓,更借鉴、融入较多的中国曲风,画风等色彩,表现出丰富多彩的“中国特色”,从此类动画作品在世界动漫舞台上所获得的一致赞誉不难发现,动画作品必须重视对民族文化的充分挖掘,甚至是世界其他民族传统文化的提炼和传承,具备“民族性”的动画作品似乎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七八十年代,中国动画电影出现了一批具有民族文化品格和美学特征的动画形象,至今深入人心。比如孙悟空、阿凡提、哪吒、三毛、葫芦兄弟、小蝌蚪、三个和尚等等。这就是中国动画曾经拥有的享誉世界的“中国动画学派”。但纵观动画长河中的中国动画,能真正能打上“中国创造”标签的著名动画少之甚少,如何不断发展自己的民族特色,是亟待动画人思考的问题。
以音乐为例
勃拉姆斯、肖邦、李斯特、德彪西等大师们正因为他们的音乐是世界性的,才得到世界各族人民欣赏与推崇。《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曲是民族的,却能深深打动各国的听众。
此题可结合序列二“跨文化传播”专题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