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第六章课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课程的组织
❖ 课程目标 ❖ 课程内容 ❖ 课程类型 ❖ 课程实施 ❖ 课程评价
一、课程目标
❖ 课程目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包括发展品德、智力、体制等。
❖课程目标的特征:
▪ 整体性 ▪ 阶段性 ▪ 持续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层次性 递进性 时间性
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
❖ 筛选法 预定若干项课程目标,设计课程的各个方面 书面征求有关人员对预定课程目标的意见 把预定目标和补充的目标汇总 请有关人员选出若干重要的课程目标 根据统计结果,确定课程目标 ❖ 参照法
❖人文—自然主义课程评价观
▪ 又称“新潮课程评价观”
▪ “过程研究法”,关注课程运行的过 程
▪ 客观性不够,难以推广
第三节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影响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
1、政治因素 ❖ 目标的厘定 ❖ 内容选择 ❖ 课程的编制过程 2、经济因素 ❖ 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要求 ❖ 经济的地区差异性 ❖ 市场经济与课程变革:价值取向……
二、课程内容——课程的构成
❖课程标准
▪ 课程标准的结构:说明、本文(正文)
▪ 课程标准的执行:
• 研究本学科
研究学生
❖教材(教学用书)
▪ 教材编排
▪ 教材作用
三、课程类型
(一)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
▪ 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与准备 ▪ 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 ▪ 重视训练的价值 ▪ 学科之间缺乏联系
▪ 课程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 ▪ 课程的组织应考虑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
2、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 ❖要素主义的课程:
▪ 柏拉图:精英教育——智慧 ▪ 课程内容: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 ▪ 学科教学: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
❖永恒主义的课程:
▪ 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永恒学科 ”更有价值。
▪ 围绕一个核心组织教学 ▪ 强调内容的统一性和实用性
▪ 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统一性 受到影响
(三)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国家统一课程
▪ 权威性 ▪ 多样性 ▪ 强制性
❖校本课程:由学生所在学校编制的课程
▪ 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地方特色 ▪ 很难开发,并易造成不平衡
四、课程实施
五、课程评价
学科间的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我国课程标准
❖ 举例: ❖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 or: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摘要
补充:外国课程体系介绍
❖个人主义与英国课程
▪ 要素主义传统 ▪ 个人主义和专业化原则 ▪ 培养的是智慧而不是聪明(绅士教育) ▪ 狭隘的高等教育 ▪ 职业训练教育
▪ 阅读经典名著
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课程围绕当代重大的社会问题来组织。 ❖以帮助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为目标
. ❖主张学生参与到社会中去。
4、存在主义课程论
❖知识成为人的意识和感情才存在 ❖学生本人为自己的存在负责(前提)
——课程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 ❖课程是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手

5、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1、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 ❖强调社会协同、经济振兴和个人发展
的目标 ❖确保核心课程,同时提供更多机会 ❖知识和能力的平衡发展
2、课程结构的发展趋势
❖内容本位和能力本位多样化结合 ❖新学科
3、课程实施的发展趋势
❖课程实施趋向“双向选择” ❖为教师提供更多专业化发展机会 ❖给学校更多的弹性和自由
4、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
❖活动课程
▪ 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 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 ▪ 认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 ▪ 忽略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
(二)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
❖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
▪ 坚持知识统一性 ▪ 发挥学习者的迁移能力 ▪ 学科之间相互融合,构成新课程 ▪ 教材编写和师资是最大的问题
❖核心课程:如社会问题课程
传统的现代主义封闭课程 ❖ 学校达到哪些目标? ❖ 提供哪些教育经验能够达到这些目标 ❖ 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 如何确定目标的实现?(评估)
后现代课程标准“4R” (美:多
尔)
❖丰富性:每学科以自己的方式诠释 ❖循环性:开放的可循环,发展能力 ❖关联性:学科之间、与社会文化之间 ❖严密性:避免相对主义和情感唯我主义
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试图在学校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当代社会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弊端、 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改造社会 、规划社会活动等。 (社会方面—批判意识)
古德来德(美国)对课程类别的归纳 ❖理想的课程 ❖正式的课程 ❖领悟的课程 ❖实行的课程 ❖经验的课程
二、课程理论流派
1、经验主义课程论(实用主义课程论) ❖以杜威为代表 ❖主要观点
❖“过程取向的评价”和“主体取向 的评价”为主
❖重视对课程体系本身进行评价 ❖重视对学生的发展评价
三、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
❖指导思想上,强调大众教育。 ❖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人的发展。 ❖在课程目标上,强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
观。 ❖在课程编制上,学习为了走向社会。 ❖在知识内容上,强调知识的综合性、整合性,强调
第六章 课 程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一、课程的含义 ❖ 即教学科目 ❖ 即学习经验 ❖ 即文化再生产:从社会文化中选择 ❖ 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 回答“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反映 ❖学校教育的职责是再生产对下一代
有用的知识和价值
❖社会文化中的现存偏见 ❖知识的霸权
1、定义: ❖运用专业知识,判断课程实施的过程
2、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
▪ 终结性评价是在计划或产品完成以后 实施的评价。
▪ 形成性评价是在计划或产品还在发展 或完善过程中实施的评价。
3、主要的课程评价观
❖科学—实证主义课程评价观
▪ 又称“传统评价观” ▪ 关注的是课程是否真正发生了作用 ▪ 在课程实施以后才开始实施评价
3、文化因素 ❖文化模式与课程变革 ❖文化变迁与课程变革 ❖文化多元与课程变革 4、科技革新与课程改革 ❖制约课程变革的目标 ❖推动课程结构的变革 ❖影响着变革速度
5、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 6、学生发展与课程改革 ❖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性与课程变革 ❖学生需要与课程变革 ❖课程变革着眼点:最近发展区
二、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永恒主义与法国课程
❖永恒的知识:
▪ 理性原则 ▪ 普遍性——全国统一 ▪ 实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