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经济地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性

一、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各国、各地区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或布局的形成、发展条件、特点和规律的学科,是研究生产、流通、消费整个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空间结构优化和经济布局规律的学科。简单地说,经济地理学就是研究经济现象的空间分布或社会生产的空间表现形式。其中生产布局是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的最重要的部分。

生产布局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它是指社会生产部门在地域上的分布,以及国家或地域内的生产联系。

根据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生产布局包括部门布局和区域布局两个方面。

部门布局:以社会经济部门或社会经济要素进行布局;

区域布局:以一国或一地区为单位,包括域内各生产部门的综合布局。

根据研究区域的大小,生产布局又可分为宏观布局和微观布局。

宏观布局:较大区域的总体轮廓、基本方向;

微观布局:宏观布局的具体化,拟建项目的位置选择。

二、经济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任何一门学科的性质都决定于它的研究对象。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生产布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它的形成和发展受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制约和影响。经济地理学是一门介于社会经济科学、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边缘学科。

1. 经济地理学的社会性:生产布局受生产方式的制约;

2. 经济地理学的区域性:区域是生产布局的依托;

3. 经济地理学的综合性:生产布局的复杂性--综合性。

三、经济地理学的任务

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一)通过学习,全面了解中国发展生产的各种条件及特点,各部门生产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以及生产布局的现状、特点及成因;掌握生产布局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明确我国生产布局的规律和必须遵循的原则,提高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自觉性。

(二)运用所学到的生产布局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所揭示的生产布局的基本规律,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

第二节生产布局的基本原则

生产布局的基本原则是经济布局规律的反映,是在长期生产布局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指导生产布局的客观依据。

(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生产地接近原料地、燃料地和消费区

1. 趋向原料地: 煤炭、钢铁、纺织、水产果蔬加工

2.趋向能源地: 消耗能源、电力多的企业(火电厂)

3.趋向消费区: 馒头、面包、糕点、蔬菜

4.趋向劳动力资源地: 劳动密集型产业(制鞋、服装)

5.趋向科学技术中心: 科技密集型产业(电子、软件)

(二)正确处理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和经济比较落后地区的关系,使生产逐步趋向均衡

运用均衡原则,正确处理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关系,在保证加速发展先进地区经济的同时,积极帮助落后地区进行区域开发和发展,促进生产力平衡,缩小区域差别,将是中国经济建设中长期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

按经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中国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正确处理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系,集中表现在正确处理三大经济地带的关系上。在中国三大经济地带中,2003年国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提出,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区域。

至此,中国目前形成了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四大区域格局。

(二)正确处理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和经济比较落后地区的关系,使生产逐步趋向均衡

1.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2.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3.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

4.积极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

(三)发挥区域优势,生产专业化与综合发展

相结合,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

1. 区域优势是一个综合概念,是多方面的综合优势。

2.

专业化是指社会生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区域优势形成的各具特点的专业化生产部门。生产专业化可以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3. 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和协调状况。

4. 农业生产的专业化。

(四)必要的集中和适当的分散相结合,兼顾经济和政治效益

1.

必要的集中,是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但是,工业企业布局过于集中,会使原来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逐渐消失,从而使经济效益随之降低。

2.

适当分散可以避免过于集中带来的种种问题,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做到工业生产接近原材料、燃料产地和产品消费区,促使更多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适当分散也是有条件,如果工业布局过分分散,必将割裂各企业间必要的技术经济联系,妨碍协作,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和营运费用,使生产效率和效益下降。

3.

现代化的大生产,也促使农业布局从分散到集中,逐步集中到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最优的地区,这是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区域化的客观要求。

第三节粮食经济地理

一、粮食经济地理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研究对象。粮食经济地理是经济地理学的组成部分之一。粮食经济地理研究对象是粮食(包括油料)产业(生产和流通)的空间分布、变化、发展以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研究粮食产业的生产布局规律。

2.粮食经济地理的研究内容:

研究对象学科特性;⑵粮食生产条件;⑶粮食作物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⑷粮食流通体系建设与布局(粮食收购、储存、运输、贸易和市场布局);⑸粮食工业生产布局。

粮食经济地理与经济地理一样,同样受到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影响,也是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特点的一门交叉边缘学科。

2

第一节粮食的概念

一、我国传统的粮食概念

1.狭义: 指谷物类,即禾本科作物。它包括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和其它谷物(大麦、青稞、燕麦、黍、稷)等。

2.广义: 指谷物类、豆类和薯类的集合。

3.粮食概念的演变

“行道曰粮,谓糒bei也;至居曰食,谓米也。”

中国古代粮食的代称: (五)谷,指:“黍、稷、菽、麦、稻(麻)”。

(明代中后期,玉米、甘薯、马铃薯先后从国外引进)

4.

中国通行的粮食的概念:广义的粮食:小麦、稻谷、玉米、大豆和其他(杂谷杂豆、薯类)★粮食经济地理中粮食的概念,是指中国传统的广义的粮食概念,即谷物类、豆类和薯类的统称。

二、国际通用的粮食概念

FAO每年公布的“世界谷物总产量”,由于中国翻译上的习惯,常译成“世界粮食总产量”。其实,这个“世界粮食总产量”只是谷物类,不包括豆类和薯类。

“世界粮食总产量”只是谷物,不包括豆类和薯类。

“中国粮食总产量”除谷物外,还包括豆类和薯类。

如果将“中国粮食总产量”与“世界粮食总产量”进行对比,一定要将豆类和薯类的产量从中国粮食总产量中剔除出去,统计口径一致(为谷物),才有可比性。

第二节中国粮食生产发展概况

一、粮食生产的特点

(一)不稳定性.(二)季节性和周期性.(三)地域性.(四)综合性.

二、中粮国食生产发展概况

(一)中国粮食生产简史

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生产最早的国家之一,不少粮食作物就起源于中国。从商周到西汉,粮食生产的重心在北方,魏晋南北朝(公元200~581年)逐渐南移,到了唐代(公元618~90 7年),南方水稻渐趋发达。而到了宋代(公元960~1279年),南方的粮食生产超过了北方,长江中下游的水稻生产在中国粮食中占主要地位。到了有明代(公元1368~1644年)以后初步奠定了中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生产结构和分布的基础。到了清代(公元1644~1911年)中国的粮食种植业,已由内地推向边疆地区。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