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学重点归纳
农田水利学重点整理
农田水利学整理绪论1、农田水利学的研究对象及基本内容:(1).调节农田水分状况(通过灌溉和排水设施,包括改变农田小气候);(2).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改变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2. (1)调节农田水分状况(一般是指农田土壤水、地面水和地下水的状况及其相关的养分、通气、热状况)的水利措施:a.灌溉措施(即按照作物的需要,通过灌溉系统有计划地将水量输送和分配到田间,以补充农田水分的不足);b.排水措施 (即通过修建排水系统将农田内多余的水分(包括地面水和地下水)排入容泄区(河流或湖泊等),使农田处于适宜的水分状况。
)(2)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地区水情主要是指地区水资源的数量、分布情况及其动态)的措施: a.蓄水保水措施(通过修建水库、河网和控制利用湖泊、地下水库以及大面积的水土保持和田间蓄水措施,拦蓄当地径流和河流来水,改变水量在时间上和地区上的分布状况);b.调水、排水措施(通过引水渠道,使地区之间或流域之间的水量互相调剂,从而改变水量在地区上的分布状况。
)3、洪:因河、湖泛滥而形成的灾害;涝:因当地降雨过多,地面径流不能及时排出而形成田间积水,使作物受淹减产; 旱: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满足作物需要使作物暂时凋萎或干枯死亡;渍:作物根系活动层中的土壤含水量过大,使土壤中的水、肥、气、热关系失调导致作物生长受抑或者死亡;盐碱化:作物根系活动层土壤盐分含量高,导致作物“生理干旱”,土壤底层或地下水中的易溶性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
(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第一章 农田灌溉原理1、 水分存在三种基本形式:地面水、土壤水和地下水。
土壤水按形态不同分类:汽态水、吸着水(吸湿水(无效水)&薄膜水(难有效水或无效水))、毛管水(有效水)、重力水(过剩水)(注:低于土壤吸着水即最大分子持水率的水分为无效水,有效水通常是指田间持水量和凋萎系数之间的水量。
);吸湿系数:吸湿水被紧束在土粒表面,不能在重力和毛管水的作用下自由移动,吸湿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田间持水率:土壤悬着毛管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包括全部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悬着水(确定方法:在生产实践中,常将灌水两天后土壤所能保持的含水率为田持);凋萎系数:植物因干旱而产生永久凋萎时土壤含水率,其数量包括全部吸湿水和部分膜状水。
农田水利学整理
吸湿系数:吸湿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最大分子持水率:薄膜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凋萎系数:当土壤含水率降低至吸湿系数的1.5~2.0倍时,就会使植物发生永久性凋萎现象,这时的含水率称为凋萎系数田间持水率:在生产实践中,常将灌水两天后土壤所能保持的含水率叫做田间持水率干旱:农田水分不足涝:由于降雨过多,使旱田地面积水,稻田淹水过深,造成农业欠收的现象渍:由于地下水位过高或土壤上层滞水,因而土壤过湿,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导致农作物减产或失收现象洪灾:因河、湖泛滥而形成的灾害作物需水量:作物正常生长时,植株蒸腾和株间蒸发合称为腾发,两者消耗的水量合称为腾发量,又称作物需水量作物需水量的大小与:1)气象条件(温度、日照、湿度、风速);2)土壤特性:土壤含水量、质地、密度等;3)作物性状:品种、生育阶段、长势等;4)人为措施:灌溉排水、耕作等有关参照作物需水量ET0:土壤水分充足、地面完全覆盖、生长正常、高矮整齐的开阔矮草地上的蒸发量,一般是指在这种条件下的苜蓿草的需水量而言的灌溉制度:作物播种前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次数、每次的灌水日期和灌水定额以及灌溉定额灌水定额:一次灌水单位灌溉面积上的灌水量灌溉定额:各次灌水定额之和灌水定额m为:m=Wmax-Wmin=667nH(θmax-θmin)或m=Wmax-Wmin=667γH(θ’max-θ’min)灌水率:灌区单位面积上所需灌溉的净流量q净又称灌水模数P51的公式2-32考计算畦灌:将田块用畦埂分割成许多矩形条状地块,灌溉水以薄层水流的形式输入田间并渗入壤的灌水方法。
适合窄行密植作物,小麦等。
沟灌:沟灌是指将灌溉水引入田间垄沟,并借助重力作用及毛细管作用向灌水沟四周土壤入渗的灌水方法。
适合宽行作物,棉花等。
优点:不会破坏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结构,不导致田面板结,能减少土壤蒸发损失喷灌:利用专门设备将有压水输送至灌溉地段,喷射到空中,以降雨方式进行灌溉。
优点:均匀(尤其是土壤渗透性强)、可实现小定额灌水、对地形适应性强、机械化程度高。
农田水利学复习
灌溉用水量一、名词解释1.吸湿系数吸湿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称为吸湿系数。
2.凋萎系数植物开始发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率,也称凋萎含水率或萎蔫点。
3.田间持水率农田土壤某一深度内保持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悬着水的最大含水量。
4.作物需水量指生长在大面积上的无病虫害作物,土壤水分和肥力适宜时,在给定的生长环境中能取得高产潜力的条件下为满足植株蒸腾、土壤蒸发及组成植株体所需的水量。
5.灌溉制度按作物需水要求和不同灌水方法制定的灌水次数、每次灌水的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以及灌溉定额的总称。
6.灌水定额一次灌水在单位灌溉面积上的灌水量。
7.灌溉定额各次灌水定额之和。
8.灌水率(灌水模数)单位灌溉面积上的灌溉净流量q净。
9.灌溉设计保证率是指灌区灌溉用水量在多年期间能够得到充分满足的机率,一般以正常供水的年数或供水不破坏的年数占总年数的百分比表示。
二、简答1.简述农田土壤水分的存在形式。
按农田土壤水分存在的三种基本形式为地面水、土壤水和地下水。
其中土壤水是与作物生长关系最密切的水分存在形式,按形态可分为气态水、吸着水、毛管水和重力水。
2.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有哪几种?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怎样?主要有四种:质量百分数,以水分质量占干土质量的百分数表示;体积百分数,以土壤水分体积占土壤体积的百分数表示,或以土壤水分体积占土壤孔隙体积的百分数表示;相对含水率,以土壤实际含水率占田间持水率的百分数表示;水层厚度,将某一土层所含的水量折算成水层厚度,以mm计。
3.简述土壤水的有效性。
土壤水按是否能被作物利用而划分为无效水、过剩水和有效水。
其中无效水是指低于土壤吸着水(最大分子持水率)的水分,过剩水是指重力水,有效水是指重力水和无效水之间的毛管水。
4.何谓旱灾、洪灾、涝灾和渍害?农田水分不足引起作物产量减少或绝收的灾害称为旱灾。
洪灾主要是指河、湖泛滥开形成的灾害。
涝灾是指旱田积水或水田淹水过深,导致农业减产的现象。
渍害是指由于地下水位过高或土壤上层滞水,因而土壤过湿,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导致农作物头疼或失收的现象。
农田水利学重点归纳
The Importance(Aki ver.)【绪论】(一)调节农田水分状况农田水分状况一般是指农田土壤水、地面水和地下水的状况及其相关的养分、同期、热状况。
农田水分的不足或过多,都会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作物的产量。
调节农田水分状况的水泥措施一般有:1、灌溉措施即按照作物的需要,通过灌溉系统有计划的降水量输送和分配到田间,以补充农田水分的不足2、排水措施即通过修建排水系统将农田内多余的水分(包括地面水和地下水)排入容泄区(河流或湖泊等),使农田处于适宜的水分状况。
在易涝易碱地区,排水系统还有控制地下水位和排盐作用。
控制地下水位对增产的重要性,近年来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二)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地区水情主要指地区水资源的数量、分布情况及其动态。
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的措施,一般可分为以下两种:1、蓄水保水措施通过修建水库、河网和控制利用湖泊、地下水库以及大面积的水土保持和田间蓄水措施,拦蓄当地径流和河流来水,改变水量在时间上(季节或多年范围内)和地区上(河流上下游之间、高低地之间)的分布状况,通过蓄水措施可以减少汛期洪水流量,避免暴雨径流向低地汇集,可以增加枯水时期河水流量以及干旱年份地区水量储备2、调水、排水措施主要是通过引水渠道,使地区之间或流域之间的水量互相调剂,从而改变水量在地区上的分布状况。
用水时期借引水渠道及取水设备,自水源(河流、水库、河网、地下含水层等)引水,以供地区用水。
某一地区水源缺乏时,可借人工河道自水源充足地区调配水量.研究最有效的利用水资源的科学理论,合理调配水资源,最大限度的保证各部门用水要求,同时解决好洪涝灾害,便成为我国水资源工程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需要研究以下问题:1、在深入调查水量供需情况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地区长远的水资源规划及水土资源平衡措施2、研究当地地面水、地下水和外来水的统一开发机联合运用,应用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寻求水资源系统的最优规划、扩建和运行方案3、研究洪涝规律,采取有效措施,接触洪涝威胁,并同水资源开发利用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做到洪涝旱碱综合治理4、研究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等方面的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和社会福利问题,探求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原则的水资源系统规划、华丽的经济论证方法、总之,无论是调节农田水分状况或是地区水情,都要认识自然规律,总结水利建设的经验,坚持科学态度,讲究经济效益并从理论和技术上解决农田水利现代化中出现的性问题,把农田水利科学技术不断推向前进【第一章农田水分状况和土壤水分运动】(一)农田水分状况凋萎系数——当土壤含水率降低至吸湿系数的1.5-2.0倍时,就会使植物发生永久性凋萎现象田间持水率——灌水两天后土壤所能保持的含水率农田水分过多的原因1、降水量过大2、河流洪水泛滥、湖泊满溢,海潮侵袭和坡地水进入农田3、地形低洼,地下水汇流和地下水位上升4、出流不畅农田水分不足的原因1、降雨量不足2、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大量流失3、土壤保水能力差,水分大量渗漏4、蒸发量过大(二)土壤-作物-大气连续体水分运动的概念SPAC(soil-plant-atmosphere continum)——在研究有作物生长条件下农田水分运动时,大部分需要分析农田水分状况和水分在土壤中的运动,还需要考虑土壤水分向根系的运动和植物体中液态水分的运动以及自植物叶面和土层向大气的水汽扩散运动等。
农田水利学复习重点
农田水利复习资料:第一章1.农田水分状况:农田中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的状态、变化规律及对作物生长影响的总称。
第二章1.土壤水的形态(分类):●吸着水:吸湿水&薄膜水(吸湿系数、最大分子持水率)●毛管水:毛管力作用下能保持在土壤细小孔隙中的水(土壤水分悬着毛管水和上升毛管水;田间持水率、最大毛管持水率)●重力水:超出毛管含水率的部分(饱和含水率)2.【凋萎系数】植物开始发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率,也称凋萎含水率或萎蔫点。
3.【田间持水量】农田土壤某一深度内保持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悬着水的最大含水量。
4.区别涝灾和渍害涝灾:涝是指降水过多形成田面积水并危害作物正常生长的灾害。
渍害:地下水位过高、土壤过湿而危害作物生长的灾害。
5.农田水分消耗的三个途径及三个方程式途径:植株蒸腾、株间蒸发、深层(田间)渗漏腾发量、需水量和耗水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植株蒸腾量+株间蒸发量=腾发量=作物需水量水田:作物需水量+渗漏量=田间耗水量旱地:作物需水量=田间耗水量6.需水临界期:作物全生育期中因需水得不到满足时最易影响生长发育并导致最大减产的时期。
7.“a ”值法和“K ”值法的适用条件及应用作物需水量的计算(一)经验公式法◆“a”值法基本公式:ET=αE0或ET=aE0+b式中:ET ——某时段内作物田间需水量,mm;E0 ——与ET同时段的水面蒸发量,mm;α——需水系数或称蒸发系数。
a,b——经验常数。
◆“K”值法基本公式:ET=KY 或ET=KYn+c式中:ET——作物全生育期内的总需水量,m3/亩Y——作物单位面积产量,kg/亩;K——以产量为指标的需水系数,m3/kg;n、c ——分别为经验指数和常数。
8.三个概念【灌溉制度】按作物需水要求和不同灌水方法制定的灌水次数、每次灌水的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以及灌溉定额的总称。
【灌水定额】:一次灌水在单位面积上的灌水量。
【灌溉定额】:各次灌水定额之和。
以上两者的单位:水田可以用mm,旱地可以用m3/亩。
农田水利学水资源重点
1.水资源:一般将天然水中可供利用的部分称为水资源。
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冰川水、大气水等。
2.水体:以一定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水的总称。
3.农业水文学是研究农业生态系统中农业措施、农业工程方面各种水文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一门学科。
4.水分大循环——从海洋表面上蒸发的水汽,有一部分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陆地上,这些降水除一部分蒸发外,一部分汇流入江河,然后注人海洋,一部分则渗入地下而以地下水的形式注入海洋。
这种海陆间的水分循环称为大循环。
5.小循环-- 海洋的水从海面蒸发上升至空中,水汽以降水的形式降回海洋,或陆地上的水经蒸发上升至空中,经凝结又以降水的形式返回陆地。
这种局部的水分循环,称为小循环。
6.水量平衡:对于某一地区来说,在任意时段内,来水量等于出水量与该区域内蓄水变量之和,称为水量平衡。
7.降水是指从天空下降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的水,亦称为大气降水降水总量是指在一定的时段内天空下降的水量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在下垫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8.降水历时指一次降水自始至终所经历的时间。
9.降水时间是对应于某一降水量所经历的时间。
降水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
降水面积是指降雨所笼罩的水平面积10.分水线是指地形的最高点的连线,起着分水的作用,称为分水线或分水岭。
包括地面分水线和地下分水线两种。
11.流域是指汇集地面来水和地下来水的区域。
12.集水面积是指分水线所构成的集水区域。
13.径流是指降水自流域内汇集到河网并沿河槽下泄的水流。
14.植物截留是指雨水被植物茎叶拦截的现象。
15.填洼是指雨水被地面洼凹地拦蓄的现象16.下渗是指降水从地面渗入土壤中的过程。
17.径流损失是指降水消耗于植物截留、下渗、填洼不产生径流的部分。
18.地面径流量是指降雨量减去降雨损失部分即为地面径流量,或称净雨量。
19.坡面漫流是指当降水强度大于下渗强度,降水满足下渗和填洼以后,雨水沿坡面流动。
农田水利学——精选推荐
农田水利学1.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因素有哪些?作物需水模系数及用途?作物需水临界期?答;①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因素有;气象条件,土壤含水状况,作物种类及其生长发育阶段、农业技术措施、灌溉排水措施。
②作物需水模系数是作物某一生育阶段田需水量占生生育期需水量的百分比,它的用途;估算作物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即先确定全生育期作物需水量,然后在按照各生育阶段需水规律,以一定比例进行分配。
③作物需水临界期:作物全生育期中因需水得不到满足,最易影响生长发育并导致减产最大的时期2.灌水方法?全面灌溉?局部灌溉?全面与局部灌溉的区别及适用条件?局部灌溉优点?答;①灌水方法:灌水方法就是灌溉进入田间并湿润根区土壤的方法与方式。
②全面灌溉,包括地面灌溉(畦灌、沟灌、淹灌、漫灌)和喷灌;局部灌溉,包括渗灌、滴灌、微喷灌、涌灌和膜上灌。
③全面灌溉与局部灌溉的区别,全面灌溉;灌溉时湿润整个农田根系活动层内的土壤。
局部灌溉;灌溉时只湿润作物周围的土壤,远离作物根系部的行间或课间的土壤仍然保持干燥。
适用条件;④局部灌溉的优点;第一,水的利用率高;第二,灌水均匀性好;第三,对土壤透水性的适应性好,第四,不破坏土壤的团粒结构强,第五,管理劳动力高3.节水灌溉技术包括哪些?节水灌溉工程措施有哪些?答;节水灌溉技术包括;喷灌技术、微灌技术、低压管道灌溉技术、管道灌溉工程施工与运行管理、渠道衬砌与防渗、地面灌溉节水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措施;渠道衬砌、管道输水灌溉、低压管道灌溉、喷灌、微喷灌。
4.以地表水为水源的灌溉取水方式有几种?适用条件?答;①以地表水为水源的灌溉取水方式:无坝引水、有坝引水、抽水取水、水库取水。
②无坝引水适用条件;灌区附近流水位、流量均能满足灌溉要求。
有坝引水适用条件;河流水源丰富,但地下水位较低抽水取水使用条件;河流流量比较丰富,但灌区位置比较高,修建其他自流引水工程困难或不经济水库取水适用条件;河流流量、水位均不能满足灌溉需求5.排水沟的沟深与沟距的关系?答;排水沟的沟深与沟距的关系;在同一排水沟深度的情况下,排水沟的间距愈小,地下水下降速度愈快,在一定的时间内地下水的下降值愈大;反之,排水沟的间距愈大,地下水位下降愈慢,在规定时间内地下水下降值也愈小。
农田水利学复习
《农田水利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灌溉制度:指特定作物在一定的气候、土壤、供水等自然条件和一定的农业技术措施下,为了获得高产或高效,所制订的向农田灌水的方案。
包括作物播前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次数,每次灌水的灌水日期和灌水定额以及灌溉定额的总称。
灌水定额:指一次灌水单位面积上的灌水量。
灌溉定额:指作物全生育期各次灌水定额之和。
非充分灌溉:允许作物受一定程度的缺水和减产,但仍可使单位水量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非充分灌溉制度:是在有限灌溉水量条件下,为获取最佳的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目标,对作物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进行最优分配的优化灌溉制度。
渠道水利用系数:某渠道的净流量与毛流量的比值称为该渠道的渠道水利用系数。
渠系水利用系数:灌溉渠系的净流量与毛流量的比值。
田间水利用系数:实际灌入田间的有效水量(对旱作农田,指蓄存在计划湿润层中的灌溉水)和末级固定渠道(农渠)放出水量的比值。
有效降雨量:一般认为是设计降雨量减去地面径流量与深层渗漏量之后,保持在土壤计划湿润层内可为作物吸收利用的水量。
地下水补给量:指地下水借毛细管作用上升至作物根系活动层内而被作物利用的水量。
田间工程:田间工程通常指最末一级固定渠道(农渠)和固定沟道(农沟)之间的条件范围。
一般称为灌水地段或地块。
地面灌溉:是水从地表进入田间并借重力和毛管作用浸润土壤的一种灌溉方法。
可分为畦灌、沟灌和淹灌。
畦灌:是用田埂将灌溉土地分割成一系列狭长地块——畦田,水从输水沟或直接从毛渠引入畦田后,在畦田表面形成很薄的水层,沿畦长坡度方向均匀流动,边流边渗,润湿土壤。
在流动过程中主要借重力作用,以垂直下渗的方式逐渐湿润土壤。
畦灌适用于小麦,谷子等窄行距密播作物以及牧草和某些蔬菜。
沟灌:是在作物行间开挖灌水沟,使水在沟中边流动边渗透的一种灌水方法。
沟灌适用于宽行距中耕作物。
淹灌:先使水分饱和土壤,然后在土壤表面形成水层的一种灌水方法,仅适用于水田。
需水临界期:通常指作物在整个生育期中对缺水最敏感,需水最迫切以致对产量影响最大的生育期的时期。
农田水利学重点
农田水利学重点农田水利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中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的学科。
它涉及到灌溉、排水、水土保持等内容,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
本文将重点探讨农田水利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技术。
一、农田水利学的概念农田水利学是农业水资源利用和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研究的对象是在农业生产中的水资源,包括水的供应、利用和管理等方面。
农田水利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提高农田的水分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农田水利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灌溉、排水、水土保持等方面。
其中,灌溉是指为农田提供所需水分的一种人工措施;排水则是为了排除农田中过剩的水分,保证农田正常的生产活动;水土保持则是通过各种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农田土壤的肥力和水分。
二、灌溉技术灌溉是农田水利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是为了补充或补充不足的降水,以满足农田作物对水的需求。
灌溉技术有很多种,主要有地面灌溉和喷洒灌溉两种。
地面灌溉是指将水直接引入田地,满足作物的水分需求。
它的优点是简单易行,适用于大面积的农田。
然而,地面灌溉的缺点是水分的利用率比较低,容易造成土壤的盐碱化。
喷洒灌溉是将水通过喷洒设备喷洒到作物上,形成雾化的状态。
这种灌溉方式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浪费,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
然而,喷洒灌溉设备的投资较大,且对水质的要求较高。
三、排水技术排水技术是农田水利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在农田中,由于降水过多或土壤排水能力不足,容易造成水涝,影响作物的生长。
因此,排水技术对于保证农田的正常生产非常重要。
常见的排水技术有开沟排水和排水沟两种。
开沟排水是指在农田中开挖排水沟,将多余的水分导入排水沟,然后通过排水沟排出农田。
这种方法适用于平坦地区,但对于起伏较大的地区效果不佳。
排水沟是指在农田中修建的人工排水渠道。
通过排水沟的引导,可以将多余的水分有效地排至河流、湖泊等地。
这种方法适用于较大坡度的地区,能够快速有效地排水。
四、水土保持技术水土保持技术是农田水利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农田水利学复习整理
农田水利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SPAC:是土壤-作物—大气组成的物质和能量连续的系统。
凋萎系数:作物产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其数量包括全部的吸湿水和部分薄膜水。
田间持水量:土壤中悬着毛管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此时土壤毛管力在0.1~0.3atm 之间田间工程:最末一级固定渠道(农渠)和固定沟道(农沟)之间的条田范围内的临时渠道、排水小沟、田间道路、稻田的格田和田埂、旱地的灌水畦和灌水沟、小型建筑物以及土地平整等农田建设工程。
灌溉制度:指特定作物在一定的气候、土壤、供水等自然条件和一定的农业技术措施下,为了获得高产或高效,所制订的向农田灌水的方案。
灌水定额:指一次灌水单位面积上的灌水量。
灌溉定额:指作物全生育期各次灌水定额之和。
非充分灌溉:允许作物受一定程度的缺水和减产,但仍可使单位水量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非充分灌溉制度:是在有限灌溉水量条件下,为获取最佳的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目标,对作物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进行最优分配的优化灌溉制度。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风力、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山丘区及风沙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
水土流失包括土壤侵蚀和水的损失,也称水土损失。
水土保持:是指防治水土流失,对山丘区、风沙区水土资料的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
灌溉对水源的要求:水位、水质、水温渠道水利用系数(对旱作农田,指蓄存在计划湿润层中的灌溉水)和末级固定渠道(农渠)放出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题土壤水的分类:吸着水(吸湿水&薄膜水)、毛管水、重力水渠道的水量损失包括渠道水面蒸发损失、渠床渗漏损失、闸门漏水和渠道退水等常见的交叉建筑物有:隧洞、渡槽、倒虹吸、涵洞、桥梁等。
常见的衔接建筑物有跌水或陡坡。
渠道系统:指从水源取水、通过渠道及其附属建筑物向农田供水、经由田间工程进行农田灌水的工程系统。
渠道系统的组成:渠首工程(取水枢纽)、输配水工程(渠道)、田间工程灌溉渠系由各级灌溉渠道和退(泄)水渠道组成。
农田水利学复习资料
农田水利学复习资料农田水利学一、名词解释1、地下水临界高度: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农业技术措施条件下,为了保证土壤不产生盐碱化和作物不受盐害所要求保持的地下水最小埋藏深度。
2、水滴打击强度:单位喷洒面积内水滴对作物和土壤的打击动能。
3、田间工程:通常是指最末一级固定渠道和固定沟道之间的农田建设工程。
4、农田水分状况:农田地面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状况及其相关的养分、通气、热状况。
5、喷灌强度:单位时间内喷洒在单位面积土地上的水量,亦即单位时间内喷洒在灌溉土地上的水深。
喷灌均匀度:喷灌面积上水量分布的均匀程度,是衡量喷灌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
6、灌溉设计保证率:指灌区用水量在多年期间能够得到充分满足的机率,一般以正常供水的年数或供水不破坏的年数占总年数的百分数表示。
7、涝灾;因当地降雨过多,地面径流不能及时排出而形成田面积水,使作物受淹引起减产或失收渍灾:因地下水位过高,根据土壤中的含水量过大,长期超过农作物正常生长允许的限度,使作物生长受抑的灾害现象。
二者相同点:农田水分过多不同点:涝灾地面积水过多,而渍灾则是地下水位过高,不出现地面积水,只是土壤含水量大,不如涝灾来得明显和快速。
8、田间持水率:灌水两天后土壤所能保持的含水率凋萎系数:使作物发生永久性凋萎的含水率(约为吸湿系数的1.5~2.0倍)9、作物需水量:植株蒸腾和株间蒸发所消耗的水量之和。
0E ET α= 或 b +=O aE ETET ——某段时间内的作物需水量,以水层深度mm 计;O E ——与ET 同时段的水面蒸发量,以水层深度mm 计;a ,b ——经验常数;a ——需水系数,或蒸发系数。
10、抗旱天数:灌溉设施在无降雨情况下能满足作物需水要求的天数。
二、简答题1、农田水利学的研究对象与措施:(1)调节农田水分状况:①灌溉措施:按作物所需通过灌溉系统有计划地将水量输送和分配到田间补充水分不足;②排水措施:通过修建排水系统将农田内多余的水分(地面水和地下水)排入容泄区,使农田处于适宜的水分状况。
农田水利学
绪论1.《农田水利学》是一门研究利用灌溉排水工程措施来调节农田水分状况及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以消除水旱灾害,合理而科学地利用水资源,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科学。
2.农田水利学研究对象:①调节农田水分状况【灌溉措施和排水措施】②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
【蓄水保水措施和调水排水措施】第一章:农田水分状况和土壤水分运动1.农田水分三种基本形式:地面水,土壤水【吸着水,毛灌水和重力水】和地下水。
2.凋萎系数:作物产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其数量包括全部的吸湿水和部分薄膜水。
3.田间持水量:土壤中悬着毛管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
4.田间持水率:常将灌水两天后土壤所能保持的含水率。
5.旱作物对农田水分状况的要求:大气干旱;土壤干旱;作物生理干旱。
6.农田水分过多的原因:①大气降水补给农田水分过多;②洪水泛滥、湖泊漫溢、海潮侵袭或坡地地面径流汇集等使低洼地积水成灾;③地下水位过高,上升毛管水不断向上补给;或因地下水从坡地溢出,大量补给农田水分;④地势低洼,出流条件不好。
7.农田水分不足的原因:降雨量不足;降雨入渗量少,径流损失较多;土壤保水能力差,渗漏及蒸发损失水量过大。
8.SPAC系统:土壤、作物、大气构成的水循环系统。
第二章:作物需水量和灌溉用水量1.农田水分消耗的途径:植株蒸腾;棵间蒸发;深层渗漏或田间渗漏;地表径流;组成植株体的一部分。
2.作物需水量:生长在大面积上的无病虫害作物,土壤水分和肥力适宜时,在给定的生长环境中能取得高产潜力的条件下为满足植株蒸腾、棵间蒸发、组成植株体所需要的水量。
【作物需水量就等于植株蒸腾量和棵间蒸发量之和,即所谓的“蒸发蒸腾量”】3.作物耗水量,简称耗水量:就某一地区而言,指具体条件下作物获得一定产量时实际所消耗的水量。
4.作物需水临界期:作物在不同生育时期对缺水的敏感程度不同,在作物整个生育期中通常把对缺水最敏感、缺水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
5.水面蒸发量法(蒸发皿法或α值法),一般水稻用α值法比旱作物用此法好。
农田水利学整理
一、填空题1、农田水利学研究对象:调节农田水分状况、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
2、农田水分存在形式:地面水、地下水、土壤水(汽态、吸着、毛管、重力水)3、农田水分消耗的途径植株蒸腾、株间蒸发、深层渗漏。
4、作物的灌水制度:灌水次数、日期、定额、灌溉定额。
5、局部灌水方法有渗灌、滴灌、微喷灌、涌灌、膜上灌。
6、灌水渠系可分为干、支、斗、农渠四级固定渠道。
7、喷灌主要技术要素喷灌强度、均匀度、水滴打击强度。
8、滴灌系统的组成水源、首部枢纽、及各级输水管道和滴头。
9、灌溉取水方式:有坝、无坝、水库、抽水取水。
有坝枢纽:拦河闸、进水闸、冲沙闸、防洪堤10、渠道输水损失有水面蒸发、渠床渗漏、闸门漏水、渠道退水。
11、田间排水的任务是除涝、防渍、防土壤盐渍化、改良盐碱土、为适时耕作创造条件。
12、灌溉排水管理:工程管理(基础)、用水管理(中心)、组织管理(保证)、生产管理(手段)。
13、间接计算作物需水量的方法:参照作物需水量、实际需水量。
直接计算需水量方法:以水面蒸发为参数、产量为参数的需水系数法。
14、有效水指的是重力水和无效水之间的毛管水。
15、产生干旱的原因不同,分为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
16、渠系建筑物分:引水、配水、交叉、衔接、泄水、量水建筑物。
交叉建筑物有隧洞、涵洞、渡槽、倒虹吸、桥梁。
17、按可移动程度灌溉管道系统分为固定式、半固定式、移动式。
18、农作物对农田排水的要求有除涝排水、防渍排水、防止土壤盐碱化和改良盐碱土、农业耕作条件。
19、排水系统一般包括排水区内的排水沟系、蓄水设施、排水区外的承泄区及排水枢纽20、固定管道的种类:水泥土管、素砼管、污工涵管、石棉水泥管、塑料管、钢筋砼管、铸铁管、钢管。
21、移动管道的种类:铝合金管、镀锌薄壁钢管、塑料管、胶管、薄膜塑料管22、排水区涝渍成因:一是来水过多,二是排水不良。
23、水量调配方式:分片包干、联合运用二、名词解释1、凋萎系数:土壤含水率降低使植物发生永久性凋萎现象时的土壤含水率。
农田水利学复习整理
农田水利学复习整理:一、绪论:1、农田水利:为防治干旱、渍、涝和盐碱灾害,对农田实施灌溉、排水等人工措施的总称。
2、农村水利: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与农民生活条件服务的水利措施。
3、农田水利状况:农田中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的状态、变化规律及对作物生长影响的总称。
第二章:1、土壤水的分类:吸着水(吸湿水&薄膜水)、毛管水、重力水2、凋萎系数:植物开始发生永久凋萎时土壤含水率,也称凋萎含水率或萎焉点。
田间持水量:农田土壤某一深度内保持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悬着水的最大含水量。
3、区别涝灾和滞害:涝:降水过多形成田面积水并危害作物正常生长的灾害。
渍害:地下水位过高、土壤过湿而危害作物正常生长的灾害。
4、农田水分消耗的3条途径:1.植物蒸腾2.株间蒸发3.深层渗漏3个方程式:植物蒸腾量+株间蒸发量=腾发量=作物需水量作物需水量+渗漏量=田间耗水量作物需水量=田间耗水量5、需水临界期:作物全生育期中因需水得不到满足时最易影响生长发育并导致最大减产的时期。
6、α及k值法的适用条件:(1)“α”值法基本公式:ET=αE0 或ET=aE0 +b式中:ET ——某时段内作物田间需水量,mmE0 ——与ET同时段的水面蒸发量,mm;α——需水系数或称蒸发系数。
a,b——经验常数。
(2)“K ”值法基本公式:ET=KY 或ET=KYn+c式中:ET——作物全生育期内的总需水量,m3/亩Y——作物单位面积产量,kg/亩;K——以产量为指标的需水系数,m3/kg;n、c ——分别为经验指数和常数。
7、灌溉制度:按作物需水要求和不同的灌水方法制定的灌水次数,每次灌水的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和灌溉定额的总称。
8、灌水定额:一次灌水在单位灌溉面积上的灌溉量。
9、灌溉定额:各次灌水定额之和。
10、水稻充分灌溉制度的基本方程式及原则:(一)泡田定额计算公式:M1=0.667(h0+S1+e1t1-P1)式中: M1——泡田定额,m3/亩;h0 ——插秧时田面所需水深,mm;S1 ——泡田期渗漏量,mm;t1 ——泡田期的天数,d,e1 —— t1时期内水田田面平均蒸发强度,mm/d;P1 —— t1时期内的降雨量,mm 。
农田水利要点
一、名词解释1、水分循环:地球表面的水,在太阳辐射和重力的作用,水分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入渗、径流等过程不断变化、迁移的现象成为水分循环。
2、径流:径流主要是降水产生的,降水自流域内汇集到河网并沿河槽下泄的水流成为径流3、流域:汇集地面来水和地下来水的区域叫流域4、重现期;所谓重现期就是指平均多少年重复出现一次,或多少年一遇的意思5、保证率;在进行水利计算时,将经验频率换算为保证率的概念。
如对降雨而言,就是某一降水量获得保证的年份数占计算总年数的百分比6、流量:单位时间通过某一断面的总水量,m3/s7、入渗:指水分自地表垂直进入土壤的过程8、作物需水量:把作物生育期内的作物蒸发蒸腾量之和称之为作物需水量。
9、作物的需水规律:作物需水量在作物的不同生育阶段的变化和分配规律称为作物的需水规律或需水模系数10、需水临界期:通常把作物在整个生育期中对缺水最敏感,需水量最迫切以至对产量影响最大的生育期.也称需水关键期。
11、作物水分生产函数:作物产量与水分的数学关系。
12、灌溉制度是在一定的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自然条件下和一定的农业技术措施下,为获得高产稳产所制定的的一整套向田间灌水的制度。
13、灌水定额(m):单位面积上的一次灌水量14、灌溉定额(M):单位面积上各次灌水量之和15、灌水率:灌区单位面积(例如以万亩计)上所需灌溉的净流量q净,又称灌水模数。
16、灌溉用水量:灌溉土地需从水源取用的水量。
17、全面灌溉:灌溉时湿润整个农田根系活动层内的土壤18、局部灌溉:灌溉时只湿润作物周围的土壤,远离作物根部的行间或棵间的土壤仍保持干燥。
19、喷灌强度:单位时间内喷洒在单位面积上的水量,或单位时间喷洒在地上的水深。
20、喷灌均匀度:指喷灌面积上水量分布的均匀程度,是衡量喷灌质量的重要指标。
21、滴灌土壤湿润比:湿润土体占计划湿润层总土体的百分比22、渠道水利用系数:渠道的净流量与毛流量的比值称为该渠道水的利用系数。
农田水利学必考复习资料
农田水分状况:农田土壤水、地面水和地下水的状况及其相关的养分、通气、热状况。
调节农田水分状况的水利措施:灌溉措施和排水措施地区水情:主要指地区水资源的数量、分布情况及其动态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的措施:蓄水保水措施和调水、排水措施淤灌工程(概念):引洪淤灌的优点:改良盐碱地,提高土壤肥力第一章土壤含水量的测定方法:以重量百分数表示(重量/%):100%100%=⨯=⨯原土壤重-烘干土重水重土壤含水量烘干土重烘干土重以容积百分数表示(容积/% ):100100100⨯⨯⨯⨯⨯水分容积水分重量/水分密度土壤含水量=%=%土壤容积烘干土重/土壤容重水分重量 =%土壤容重烘干土重 =土壤重量含水量土壤容重田间持水率(概念):(理论上)灌水两天后土壤所能保持的含水率///(实际上)指土壤不受地下水影响所能保持水分的最大数量指标,使土壤对作物有效水的上限。
土壤水分入渗规律:1) 当入渗前土壤的初始含水率很小时,地面维持有薄水层的初始入渗速度很大,地面处的土壤含水率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接近于土壤的饱和含水率。
2) 随着入渗时间的延长,由于入渗路径加长,从地面到入渗锋面的水势梯度逐渐减小,所以入渗速度也不断地减小,最后趋于一稳定值,它接近于土壤的渗透系数K 。
凋萎系数:作物产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率,其数量包括全部的吸湿水和部分薄膜水 它是作物可利用水量的下限,可用吸湿系数的1.5~2.0倍代替凋萎系数,也可通过实测求得.第二章作物需水量:生长在大面积上的无病虫害作物,土壤水分和肥力适宜时,在给定的生长环境中能取得高产潜力的条件下为满足植株蒸腾、棵间蒸发、组成植株体所需要的水量。
农田水分消耗的途径(作物需水量的表示方法):植株蒸腾 棵间蒸发 深层渗漏或田间渗漏 地表径流 组成植株体的一部分 作物耗水量,简称耗水量:就某一地区而言,指具体条件下作物获得一定产量时实际所消耗的水量。
需水量与耗水量的区别与联系:需水量是一个理论值,又称为潜在蒸散量(或潜在腾发量),而耗水量是一个实际值,又称实际蒸散量。
农田水利学必考复习资料.doc
农田水分状况:农田土壤水、地ifij 水和地下水的状况及K 相关的养分、通气、热状况。
调节农田水分状况的水利措施:灌溉措施和排水措施 地区水情:主要指地区水资源的数量、分介情况及其动态 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的措施:莕水保水措施和调水、排水措施淤灌工程(概念):引洪淤灌的优点:改良盐碱地,提髙土壤肥力第一章土壤含水量的测定方法:❖以重量百分数表示(重量/%):❖以容积百分数表示(容积/% ): 土壤含水量=^0^X100% =赦觀/赦,XI00%烘干土 f 土壤容重 =土壤重量含水量x 土壤容重田间持水率(概念):(理论上)灌水两天P 土壤所能保持的含水率/// (实际上)指土壤 不受地下水影响所能保持水分的敁大数fi 指标,使土壤对作物冇效水的上限。
土壤水分入渗规律:1) 当入渗前土壤的初始含水率很小时,地面维持有薄水层的初始入渗速度很大,地面 处的土壤含水率在很短的吋间内就接近于土壤的饱和含水率。
2) 随着入渗时间的延长,由于入渗路径加长,从地而到入渗锋而的水势梯度逐渐减小, 所以入渗速度也不断地减小,最后趋于-•稳定值,它接近于土壤的渗透系数K 。
凋萎系数:作物产生永久凋蒌时的土壤含水率,其数量钮括伞部的吸湿水和部分薄膜水 它是作物可利川水簠的卜‘限,可川吸'湿系数的1.5〜2.0倍代替凋蒌系数,也可通过实测求得.第二章作物需水量:生长在人而积上的无痫虫害作物,土壤水分和肥力适官时,在给定的生长环境 屮能取得高产潜力的条件下为满足植株蒸腾、棵间蒸发、组成植株体所需要的水景。
农田水分消耗的途径(作物需水量的表示方法):梢株蒸腾棵间蒸发 深层滲漏或田间渗漏 地表径流 组成植株体的一部分 作物耗水量,简称耗水量:就某-•地区而言,指異体条件卜'作物获得一定产景吋实际所消耗 的水量。
需水量与耗水量的区别与联系:需水fi 是一个理论值,乂称为潜在蒸散fi (或潜在腾发fi ), 而耗水量是一个实呩值,又称实际蒸散量。
农田水利学重点整理
绪论1、调节农田水分状况措施:(1)灌溉措施:按照作物的需要,通过灌溉系统有计划地将水量输送和分配到田间,以补充农田水分的不足(2)排水措施:通过修建排水系统将农田内多余水分排入容泄区,是农田处于适宜的水分状况。
2、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的措施:(1)蓄水保水措施:通过修建水库、河网和控制利用湖泊、地下水库以及大面积的水土保持和田间蓄水措施,拦蓄当地径流和河流来水,改变水量在时间上和地区上的分布状况,通过蓄水措施可以减少汛期洪水流量,避免暴雨径流向低地汇集,可以增加枯水时期河水流量以及干旱年份地区水量贮备。
(2)调水、排水措施:通过引水渠道,使地区之间或流域之间的水量互相调剂,从而改变水量在地区上的分布状况。
用水时期借引水渠道及取水设备,自水源引水,以供地区用水。
第一章1、、农田水分存在的三种基本形式:地面水、土壤水、地下水。
土壤水按其形态不同可分为气态水、吸着水、毛管水和重力水。
3、凋萎系数:植物发生永久性凋萎现象时的土壤含水率。
田间持水率:土壤悬着毛管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
旱作物田间允许平均最大含水率不应超过田间持水率。
最小含水率不应小于凋萎系数。
4、干旱:农田水分不足。
涝:农田水分过多,如果是由于降雨过多,使旱田地面积水,稻田淹水过深,造成农业欠收的现象。
渍:由于地下水位过高或土壤上层滞水,因而土壤过湿,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导致农作物减产或失收的现象。
5、菲利普入渗公式:i=(S/2)*t(-1/2)+i f),S为吸水率,i f为稳定入渗率考斯加可夫经验公式:i=i1*t(-α),α为经验指数,一般取0.5;i1是在第一个单位时间末的入渗速度。
时间t内入渗总量为I=i1*t(1-α)/(1-α)6、SPAC系统:田间水分运动是在水势梯度的作用下产生的,各环节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为了完整地解决农田水分运动问题,必须将土壤-植物-大气看作一个连续体统一考虑。
这一连续体即为SPAC系统。
农田水利学考试重点
农田水利重点绪论《农田水利学》是一门研究利用灌溉排水工程措施来调节农田水分状况及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以消除水旱灾害,合理而科学地利用水资源,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科学。
1. 调节农田水分状况农田水分状况一般是指农田土壤水、地面水和地下水的状况及其相应的养分、通气、热状况。
农田水分的不足或过多,都会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调节农田水分状况一般措施:1)灌溉措施灌溉措施即按照作物的需水要求,通过灌溉系统有计划地将水量输送和分配到田间,并采用一定的灌溉技术以补充农田水分的不足。
2)排水措施通过修建排水系统将农田内多余的水分(包括地面水和地下水)排入容泄区(江、河或湖泊等),使农田处于适宜的水分状况。
在易涝易碱地区,排水系统还有控制地下水位和排盐的作用。
调节农田水分状况需要研究的问题:1)把土壤—作物—大气作为一个连续体来研究农田水分的微循环过程和水、盐运动规律,探求以土壤水和作物关系为中心的农田水分调控机理及水分、盐分和水肥耦合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节水农业提供理论和实际应用的依据,并指导灌排实践和中、低产田的改造。
2)研究节水灌溉的实用技术。
3)研究不同地区灌排系统的合理布置,做到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既便于灌排和控制地下水位,又适应机耕。
4)研究灌排系统管理5)研究和重视灌排工程对水环境的影响及经济评价。
2.改变与调节地区水情(1)改变与调节地区水情措施:(1)蓄水保水措施(2)调水、排水措施需要研究的科学问题:1)在深入调查水量供、需情况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地区长远的水资源规划及水土资源平衡措施。
2)研究当地地面水、地下水和外来水的统一开发及联合运用。
寻求水资源系统的最优规划、扩建和运行方案。
3)研究洪涝规律,采取有效措施,解除洪涝威胁,并同水资源开发利用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做到洪涝旱碱综合治理。
4)研究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等方面的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和社会福利问题。
第一章 农田水分状况和土壤运动入渗过程的一般规律:干旱类型:大气干旱、土壤干旱、作物生理干旱 (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都会造成作物生理干旱)田间持水率:在生产实践中,常将灌水两天后土壤所能保持的含水率叫做田间持水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Importance(Aki ver.)【绪论】(1) 调节农田水分状况农田水分状况一般是指农田土壤水、地面水和地下水的状况及其相关的养分、同期、热状况。
农田水分的不足或过多,都会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作物的产量。
调节农田水分状况的水泥措施一般有:1、灌溉措施即按照作物的需要,通过灌溉系统有计划的降水量输送和分配到田间,以补充农田水分的不足2、排水措施即通过修建排水系统将农田内多余的水分(包括地面水和地下水)排入容泄区(河流或湖泊等),使农田处于适宜的水分状况。
在易涝易碱地区,排水系统还有控制地下水位和排盐作用。
控制地下水位对增产的重要性,近年来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2) 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地区水情主要指地区水资源的数量、分布情况及其动态。
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的措施,一般可分为以下两种:1、蓄水保水措施通过修建水库、河网和控制利用湖泊、地下水库以及大面积的水土保持和田间蓄水措施,拦蓄当地径流和河流来水,改变水量在时间上(季节或多年范围内)和地区上(河流上下游之间、高低地之间)的分布状况,通过蓄水措施可以减少汛期洪水流量,避免暴雨径流向低地汇集,可以增加枯水时期河水流量以及干旱年份地区水量储备2、调水、排水措施主要是通过引水渠道,使地区之间或流域之间的水量互相调剂,从而改变水量在地区上的分布状况。
用水时期借引水渠道及取水设备,自水源(河流、水库、河网、地下含水层等)引水,以供地区用水。
某一地区水源缺乏时,可借人工河道自水源充足地区调配水量.研究最有效的利用水资源的科学理论,合理调配水资源,最大限度的保证各部门用水要求,同时解决好洪涝灾害,便成为我国水资源工程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需要研究以下问题:1、在深入调查水量供需情况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地区长远的水资源规划及水土资源平衡措施2、研究当地地面水、地下水和外来水的统一开发机联合运用,应用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寻求水资源系统的最优规划、扩建和运行方案3、研究洪涝规律,采取有效措施,接触洪涝威胁,并同水资源开发利用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做到洪涝旱碱综合治理4、研究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等方面的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和社会福利问题,探求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原则的水资源系统规划、华丽的经济论证方法、总之,无论是调节农田水分状况或是地区水情,都要认识自然规律,总结水利建设的经验,坚持科学态度,讲究经济效益并从理论和技术上解决农田水利现代化中出现的性问题,把农田水利科学技术不断推向前进【第1章农田水分状况和土壤水分运动】(1) 农田水分状况凋萎系数——当土壤含水率降低至吸湿系数的1.5-2.0倍时,就会使植物发生永久性凋萎现象田间持水率——灌水两天后土壤所能保持的含水率农田水分过多的原因1、降水量过大2、河流洪水泛滥、湖泊满溢,海潮侵袭和坡地水进入农田3、地形低洼,地下水汇流和地下水位上升4、出流不畅农田水分不足的原因1、降雨量不足2、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大量流失3、土壤保水能力差,水分大量渗漏4、蒸发量过大(2) 土壤-作物-大气连续体水分运动的概念SPAC(soil-plant-atmosphere continum)——在研究有作物生长条件下农田水分运动时,大部分需要分析农田水分状况和水分在土壤中的运动,还需要考虑土壤水分向根系的运动和植物体中液态水分的运动以及自植物叶面和土层向大气的水汽扩散运动等。
田间水分运动是在水势梯度的作用下产生的,各个环节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为了完整的解决农田水分运动问题,必须将土壤-植物-大气看做一个连续体统一考虑【第2章作物需水量和灌溉用水量】(1) 作物需水量农田水分消耗的途径——植株蒸腾、株间蒸发、深层渗漏(田间渗漏)植株蒸腾——作物根系从土壤中吸入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扩散到大气中去的现象株间蒸发——植株间土壤或田面的水分蒸发深层渗漏——旱田中由于降雨量或灌溉水量太多,使土壤水分超过了田间持水量,向根系活动层以下的土城产生渗漏的现象腾发量(作物需水量)——植株蒸腾和株间蒸发 →决定于气象条件、作物特性、土壤性质和农业技术措施等对水稻田来说,也有将稻田渗漏量计入需水量之内,通常称之为田间耗水量直接计算需水量的方法——1、以水面蒸发为参数的需水系数法(α值法、蒸发皿法)ET=αE0 或 ET=aE0+bET-某时段内的作物需水量,以水层深度mm计算E0-与ET同时段的水面蒸发量,以水层深度mm计算,一般采用80cm口径蒸发皿的蒸发值a、b-经验常数α-需水系数,或称蒸发系数,为需水量于水面蒸发量之比值2、以产量为参数的需水系数法(K值法)ET=KY ET=KY n+cET-作物全生育期内总需水量,m³/亩Y-作为单位面积产量,kg/亩K-以产量为指标的需水系数。
对于ET=KY公式,则K代表单位产量的需水量,m³/kgn、c-分别为经验指数和常数→上述公式都可估算全生育期作物需水水量,也可估算各生育阶段的作物需水量。
在生产实践中,过去常习惯采用所谓模系数法估算作物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即先确定全生育期作物需水量,然后按照各生育阶段需水规律,以一定比例进行分配ET i=K i ET/100ET i-某一生育阶段作物需水量K i-需水量模比系数,即生育阶段作物需水量占全生育期作物需水量的百分数,可以从试验资料中取得通过计算参照作物需水量来计算实际作物需水量的方法——实际需水量的计算——ET=k c(ET0)(2) 作物灌溉制度农作物的灌溉制度——作物播种前(或水稻栽秧前)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次数、每次的灌水日期和灌水定额以及灌溉定额灌溉定额——一次灌水单位灌溉面积上的灌水量,各次灌水定额之和充分灌溉条件下的灌溉制度——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来确定灌溉制度1、总结群众丰产灌水经验调查这些年份的不同生育期的作物田间耗水强度(mm/d)及灌水次数、灌水时间间距、灌水定额即灌溉定额。
对于旱作物,湿润年份及南方地区的灌水次数少,灌溉定额小;干旱年份及北方地区的灌水次数多,灌溉定额大2、根据灌溉试验资料制定灌溉制度实验项目一般包括作物需水量、灌溉制度、灌溉技术等。
试验站积累的试验资料,是制定灌溉制度的主要依据3、按水量平衡原理分析指定作物灌溉制度水稻灌溉制度——p32旱作物灌溉制度——p39非充分灌溉条件下的灌溉制度——非充分灌溉时允许作物受一定程度的缺水和减产,但仍可使单位水量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1、作物水分生产函数是指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作物产量与投入水量或作物消耗水量之间的数量关系p45-47 !(3) 灌溉用水量灌溉用水量——灌溉土地需从水源区用的水量而言,它是根据灌溉面积、作物种植情况、土壤、水文地质和气象条件等因素而定。
灌溉用水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灌溉工程的规模p48-49(4) 灌水率灌水率——灌区单位面积(例如以万亩计)上所需灌溉的净流量q净又称灌水模数,它是根据灌溉制度确定的,利用它可以计算灌区渠首的引水流量和灌溉渠道的设计流量在修正灌水率图时,要以不影响作物需水要求为原则,尽量不要改变主要作物关键用水期的各次灌水时间,若必须调整移动,以往前移动为主,前后移动不超过三天;调整其他各次灌水时,要使修正后的灌水率图比较均匀、连续。
此外,为了减少输水损失,并使渠道工作制度比较平稳,在调整时不应使灌水率值相差悬殊。
一般是最小灌水率不应小于最大灌水率的40%【第3章灌水方法】(1) 灌水方法的评价标准、分类及使用条件评价指标——1、灌水均匀2、灌溉水的利用率高3、少破坏或不破坏土壤团粒结构4、便于和其他农业措施相结合5、应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使得一个灌水员管理的面积最大6、对地形的适应性强7、基本建设投资与管理费用低8、田间占地少分类及适用条件——p54-561、全面灌溉A.地面灌溉畦灌、沟灌、淹灌、漫灌B.喷灌2、局部灌溉渗灌、滴灌、微喷灌、涌灌、膜上灌(2) 地面灌溉畦灌p57(3) 喷灌喷灌三指标——喷灌强度、喷灌均匀度、水滴直径喷灌强度——单位时间内喷洒在单位面积土地上的水量p62喷灌均匀度——和喷头结构、工作压力、喷头布置形式、欧恩头间距、喷头转速的均匀性、竖管的倾斜度、地面坡度、风速、风向等因素有关 p63影响喷灌水量分布的因素——p691、工作压力H2、喷头的布置形式和间距3、风向风力(4) 滴灌(1)省水(2)节能(3)灌水均匀(4)增产(5)对土壤和地形的适应性强(6)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利用咸水资源(7)节省劳动力但是,滴灌同时又存在以下缺点(1)易于引起堵塞(2)可能引起盐分积累(3)可能限制根系的发展【第四章灌溉渠道系统】(1) 灌溉渠系规划灌溉渠道系统——从水源取水、通过渠道及其附属建筑物向农田供水、经由田间工程进行农田灌水的工程系统,包括渠首工程、输配水工程和田间工程三大部分干、支渠的规划布置形式——p88-891、山区、丘陵区灌区2、平原区灌区3、圩垸区灌区斗、农渠的规划布置p901、规划要求A.适应农业生产管理和机械耕作要求B.便于配水和灌水,有利于提高灌水工作效率C.有利于灌水和耕作的密切配合D.土地平整工程量较少2、具体规划布置3、灌溉渠道和排水沟道的配合(2) 田间工程规划规划要求——1、有完善的田间灌排系统,旱地有沟畦,种稻有格田,配置必要的建筑物,灌水能控制,排水有出路,消灭旱地漫灌和稻田串灌串排现象,并能控制地下水位,防止土壤过湿和产生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2、田面平整,灌水时土壤湿润均匀,排水时田面不留积水3、田块的形状和大小要适应农业现代化需要,有利于农业机械作业和提高土地利用率规划原则——1、田间工程规划是农田基本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必须在农业发展规划和水利建设规划的基础上进行2、田间工程规划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既要充分考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又要满足当前农业生产发展的实际需要,全面规划,分期实施,当年增产3、田间工程规划必须因地制宜,讲求实效,要有严格的科学态度,注重调查研究,走群众路线4、田间工程规划要以治水改土为中兴,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3) 灌溉渠道流量推算p97-100 p106特征流量——设计流量、最小流量、加大流量(4) 灌溉渠道纵横断面设计水力最优断面具有工程量最小的优点,小型渠道和石方渠道可以采用。
P111渠道横断面结构p117-118【第六章灌溉水源和取水方式】(1) 灌溉水源灌溉水源——天然资源中可用于灌溉的水体,有地面水和地下水两种形式(2) 灌溉取水方式地表水取水方式——p164-1661、无坝引水2、有坝(低坝)引水——侧面引水、正面引水3、抽水取水4、水库取水坎儿井p168(3) 引水灌溉工程的水利计算p170【第七章田间排水】(1) 农作物对农田排水的要求田间排水的任务——除涝、防渍、防止土壤盐渍化、改良盐碱土以及为适时耕作创造条件等农田对除涝排水的要求p189(2) 排除地面水的水平排水系统p193(3) 田间排水系统的布置与结构p208-210(4) 竖井排水的作用1、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土壤反盐2、腾空地下库容用以除涝防渍3、促进土壤脱盐和地下水淡化【第九章分区水利问题及其治理】p248【第十章灌溉排水管理与环境】p290用水计划的编制——(1) 水源取水计划的编制1、河水水源情况的分析和预测A. 水源供水流量的分析与预测B. 河源含沙量的分析与预测C. 渠首可能引取流量的确定2、计划引取水量的确定A. 调整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B. 挖掘潜力,充分发挥其他水源的作用C. 配合农业措施,合理安排作物(2) 灌区配水计划的编制1、配水水量的计算A. 按灌溉面积的比例分配p292B. 按灌区毛灌溉用水量的比例分配2、配水流量和配水时间的计算A.续灌条件下配水流量的计算B.轮灌条件下配水顺序与时间的确定a. 先灌远处,后灌近处,尽量保证全灌区均衡供水b. 先灌高田、岗田,后灌低田、冲垅田c. 先灌急需灌水的田,后灌一般的田d. 根据市场经济原则,按交付税费的具体情况确定配水的先后顺序3、配水计划表的编制p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