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教案与教学反思《〈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教案与教学反思《〈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教案与教学反思《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论语》十二章;(2)理解《论语》十二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3)掌握《论语》十二章所蕴含的儒家思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论语》十二章;(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提高道德修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尊重儒家思想的情感;(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谦虚谨慎,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论语》十二章;(2)理解《论语》十二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3)掌握《论语》十二章所蕴含的儒家思想。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涵;(2)如何将《论语》十二章的思想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论语》及孔子;(2)引导学生关注《论语》十二章的主题思想。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论语》十二章,感受文本的韵味;(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论语》十二章的理解;4.教师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补充;(2)教师重点讲解《论语》十二章中的儒家思想。

5.课堂小结(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四、作业布置1.背诵《论语》十二章;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论语》十二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启发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4.作业布置注重实践性,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1.部分学生对《论语》十二章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2.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课堂互动性。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论语》中的第十二章。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12.《论语》十二章
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3.正音、正字。

四、把握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1.理解重点词语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③吾日.三省.吾身。

④温故而知新。

⑤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

⑦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⑧一箪.食,一瓢饮。

⑨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理解课文内容。

(1)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音译等文学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

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六则。

(2)学生较难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

③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温故而知新。

⑤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五、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识记字词。

3.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
另外,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我发现学生们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应用还是很有兴趣的。他们在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尝试将儒家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说明我们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
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显得有些拘谨,不够积极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增强课堂互动。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论语》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将仁爱之道运用到生活中。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论语》中的场景,体验儒家思想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过程。
此外,对于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把握,我觉得这次课的处理还算得当。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实践活动,学生们对《论语》中的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仍然对难点知识掌握不够牢固,这需要我在课后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巩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以下改进措施:
1.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儒家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举例解释:
-教学难点一:在讲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断句,并解释“北辰”、“众星共之”等词汇在文中的含义,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整句话的意思。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11课《论语》十二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11课《论语》十二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论语》名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经验。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如何将《论语》的智慧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全班共同学习和借鉴。
-难点突破方法:
1.利用图表、故事、实例等生动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古文名句。
2.创设情境,让学生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深入体会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3.结合实际生活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名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古文知识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论语》十二章。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或者如何自我提升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论语》中的智慧。
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表现得非常积极,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消化和吸收课堂知识。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他人,缺乏独立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至于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互动平台,让学生们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了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逻辑性不强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计划在课后组织一些专门的训练活动,如辩论赛、演讲比赛等。
2.教学难点
-古文的词句理解和翻译,尤其是古代汉语的词义、句式和语法结构。
-儒家思想的抽象概念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如“仁、义、礼、智、信”等。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2《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教案.doc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2《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教案.doc

12《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能流利朗读及背诵课文。

2. 理解每则语录的内容,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

3. 把握孔了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教学重难点1. 积累归纳,理解文屮重要实词的意思及有关句了的含义。

2. 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o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刚入学,在小学时乂强调快乐学习,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够重视,因此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论语十二章》是学生本学期接触的第二篇古文,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棊础较差,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较差,实词积累少,因此在阅读中存在•一定困难。

所以本文要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拔钉子”的方法,掌握重点词语。

并且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设计(设计者:)—、新课导入有人说,若屮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屮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冇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形彖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 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读儒家经典1. 介绍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者,被后世尊称为“圣人”。

鲁国阪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72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二十篇,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南宋朱熹把《论语》和《犬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 轻松听一听:•学生听教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3. 大胆读一读:学生口由朗读课文,耍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

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 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 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熟练诵读《论语》十二章,准确背诵。

2.理解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疏通文意。

3.领悟孔子的思想主张,体会其智慧和人文精神。

4.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o掌握“说”“愠”“罔”“殆”等重点字词的读音、意义和用法。

o理解各章的主旨,把握孔子的教育理念、道德观念和为人处世的原则。

2.教学难点o体会孔子思想的深刻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5 分钟)o展示孔子的画像,讲述孔子的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入《论语》。

2.作者简介(5 分钟)o介绍孔子的生平、地位、思想核心以及《论语》的相关知识。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5 分钟)o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标注生字词的读音,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吾日三省(xǐng)吾身”。

o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o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如“愠(yùn)”“君子”等,学生做笔记。

o学生概括每章的主要内容。

4.课堂小结(5 分钟)o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字词和对各章的初步理解,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背诵第一章。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5 分钟)o抽查学生对第一章的背诵,回顾上节课的重点字词。

2.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5 分钟)o学生分组研读第二章至第四章。

o小组讨论:这几章中孔子强调了哪些学习方法和态度?o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温故而知新”等语句。

3.再读课文,体会情感(10 分钟)o学生带着理解再次朗读这几章,体会孔子对学习的重视和热爱之情。

o学生分享感受,教师总结。

4.课堂小结(5 分钟)o总结这几章的主要内容和孔子的学习观,布置作业:背诵这三章,理解其含义。

第三课时1.作业检查与交流(10 分钟)o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邀请学生分享对第二章至第四章的理解。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的作者及起源背景。

2. 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及要点。

3. 掌握《论语》十二章中的重要名句。

4. 培养对经典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论语》十二章的内容点。

2. 《论语》中的重要名句。

教学难点:1. 对《论语》十二章的理解和运用。

2. 掌握《论语》中的重要名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论语》这一经典著作:你们知道《论语》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它又是关于什么内容的呢?二、讲授(15分钟)1. 介绍《论语》的作者及起源背景。

《论语》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和后人编纂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人,被尊称为“孔子”,意为“尊敬的老师”。

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论语》的内容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之间的对话和言行,是论述道德、教育和政治理念的课堂笔记。

2. 讲授《论语》十二章的内容及要点。

第一章:学而篇第二章:为政篇第三章:八佾篇第四章:里仁篇第五章:公冶长篇第六章:雍也篇第七章:述而篇第八章:泰伯篇第九章:子罕篇第十章:微子篇第十一章:颜渊篇第十二章:既皇篇3. 分组讨论,呈现小组成果。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章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并回答以下问题:该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哪些重要名句?这些名句有哪些意义和价值?几分钟后,让各组派代表上台汇报。

三、总结(10分钟)1. 针对小组汇报的结果进行总结,让学生重新理解和把握《论语》十二章的重点内容和重要名句。

2.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论语》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我们应该如何运用《论语》中的名句来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呢?四、拓展(10分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 学生自主阅读《论语》十二章选取其中一章内容,写一篇读后感或触动最深的名句,并分享给同桌。

2. 邀请一些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读后感和选取的名句,并进行互动点评。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教案《论语》十二章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教案《论语》十二章
(3)道德教育:通过文本的学习,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如诚信、友善、尊重他人等,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
(4)学习方法:关注孔子提倡的学习方法,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指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运用。
2.教学难点
(1)文言文阅读: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存在一定难度。识别并解析文本中的难句、生僻字,如“八佾舞于庭”、“曲肱而枕之”等,是帮助学生突破阅读难点的关键。
(2)词汇用法:古文中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现象较为常见,如“说”字的用法,需要教师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掌握。
(3)文化背景:理解《论语》中的儒家文化思俗等的学生来说,这是难点之一。
(4)道德情操:如何将文本中的道德观念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教师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践行。
五、教学反思
在这次《论语》十二章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更加耐心和细致地去引导他们,帮助他们逐步克服这些难点。
首先,我在导入新课环节提出的问题,学生们反应热烈,能够积极参与讨论。这说明贴近生活的例子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也让我看到了将传统文化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效果。
5.通过对文本的深入分析,锻炼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文言文词汇、句式理解: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掌握《论语》十二章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词汇和句式是理解文本的基础,需要教师重点讲解和强调。
(2)儒家文化思想:重点解析孔子及其弟子所阐述的儒家文化思想,如孝道、仁德、礼治等,以便学生能够把握文本的核心观点。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能力,传统文化认同与传承意识,道德观念与价值观培养。通过学习《论语》十二章,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古文理解能力;感悟儒家文化的精髓,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深刻领悟论语中的道德观念,如仁、义、礼、智、信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全面发展。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12课《《论语》十二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学而》篇中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章句;《为政》篇中的“君子不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章句;《里仁》篇中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章句。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经典章句的含义,感受儒家文化的智慧,学会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同时,通过学习《论语》十二章,培养学生对古文的阅读兴趣,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学而时习之”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学习态度和方法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论语》中的学习场景,演示如何在实际中应用这些学习原则。
此外,课堂上的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太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下次课堂上尝试设置更具吸引力的话题,并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有效讨论,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教案

11 《论语》十二章第1 课时(1~6 章)1. 背诵前六章。

第2 课时 (7~12 章)背诵并默写《 < 论语> 十二章》。

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众所周知, 《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 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 应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 使他们在情操修养, 立身处事, 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导, 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定的价值观以及乐善好学的品格。

当然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练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1. 【电子教案】【同步课件】【备课资源】【同步试卷】详见光盘内容。

2. 【拓展延伸】孔子尊师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就有这样一段尊师重教的故事。

公元前521 年春, 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南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 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 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室之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 于是在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 与南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 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室史府拜望老子。

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 赶忙整顿衣冠出迎。

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 料想便是老子, 急趋向前, 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

进入大厅后, 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

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 孔子离座回答: “我学识浅薄, 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 特地向老师请教。

”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 便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 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

孔子说: “老子博古通今, 通礼乐之源, 明道德之归, 确实是我的好老师。

”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 他说: “鸟儿, 我知道它能飞; 鱼儿, 我知道它能游; 野兽, 我知道它能跑。

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 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鱼钩来钓到它, 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论语十二章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论语十二章教案新人教版

11 《论语》十二章学问与技能1.了解古代大教化家孔子的有关状况及《论语》。

2.积累文言词汇。

3.娴熟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4.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比照反省自己。

过程与方法坚持在独立自主、合作沟通,以诵读为主的学习方法中,驾驭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积累哲理深刻的名言警句,批判汲取儒家哲学思想。

重点以诵读为主,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

难点解读各章语录,理解文章的大意。

讲解并描述法、诵读法、合作探讨法。

1.孔子的画像。

2.春秋形势图。

3.《论语》封面。

2课时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绚丽的古代文化,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

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合力,而且对今日在全民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珍贵的精神财宝,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傲慢,也是全人类的傲慢。

《论语》,就是这众多文献巨著中的一部,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日,其精华部分依旧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古代闻名的思想家和教化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整理过《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1.听课文录音,完成两项工作:(1)听清字词读音;(2)思索这十二章《论语》分别属于“求知看法”“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中的哪一类内容。

2.全班朗读,订正字音,提示字义。

指导学生翻译并理解课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论语十二章教案5篇

论语十二章教案5篇

论语十二章教案5篇《〈论语〉十二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对课文内容进行归类的基础上,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概况课文所选内容中孔子谈到的学习方法及态度,以及人格修养方面的思想观点。

2.联系自身,说说对文中有关“学习之道”以及个人修养论述的理解。

3.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探究《论语》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联系实际理解《论语》的思想内容及现实意义,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方法引导法和讲授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都知道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但你们知道吗?孔子生非其时,一生屡遭打击,从没有获得过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

如果我们细考孔子的一生,会发现他的一生无权无势,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过治理国家之权。

但那些声名显赫的王公贵族们早已在历史的长空中灰飞烟灭,而孔子留下的那些宝贵思想直至今天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为他守丧三年方才洒泪而去,而子贡则整整为他守丧六年。

孔子到底有怎样的人格魅力,使得人们对他这样崇敬景仰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走近他的《论语》,来探寻其深邃的思想内涵。

出示任务:对《论语》十二章课文内容的简单回顾。

(二)再读课文,迁移阐发出示任务:1.在上节课学习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概括所选的这几则语录中孔子谈到的学习方法及态度,以及人格修养方面的思想观点。

反馈指导:注意语言的简洁准确。

2.结合自身在学习方法和态度方面存在的问题,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态度,并谈谈你对“学习之道”的理解。

反馈指导:注意与自身实际相联系3.围绕课文中阐述关于修身的章节,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谈谈对这些词的理解,并讨论这些关于修身的论述在今天是否有其现实意义?(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第三单元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第三单元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教学 目 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孔子对待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结合本文,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导入一(文本导入):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为何有这么大的魅力呢?而与《论语》密切相关的孔子又为什么会永垂青史,成为世人景仰的对象呢?据说当年国民党撤退到台湾的时候带走了三个人,其中有孔子的嫡代长孙,这又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来学习《论语》。

导入二(问题导入):读对联,猜人名正脉千年分泗水,芳声百代重尼山。

尼山根柢家声远,泗水渊源圣泽长。

请同学们猜猜这两副对联指的是谁?(孔子。

)是的,两副对联指的都是孔子。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尼山,指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

)同学们太聪明了。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孔子和他的《论语》。

1.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交流背景《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这些言行之所以能够被记载下来,汇编成《论语》一书并流传至今,与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的功劳是分不开的。

《论语》据估计是曾参和其弟子编辑的,但是当时没有纸张,文字是记载在竹简等体积很大却承载量很小的载体上的,完成一部《论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相关推荐《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篇1教学内容:探究学习课文后六章。

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1、背诵上节课所学的六章,全班齐背和学生分则抽背。

2、重点词句翻译抽查:学而时(时:按时)习之,不亦说(说:通“悦”愉快)乎?有朋(朋: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来吾日三省(省:反省)吾身与朋友交而不信(信:诚实)乎?传(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乎?”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无所得),思而不学则殆(殆:有害)。

”抽查个别基础不是特别好的学生,一来检查他上节课掌握情况,二来可以加强他们对这些重点实词的记忆。

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就让他把不会的词语记录到笔记中去,并叫其他同学补充。

二、探究学习后六章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这个环节以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和老师指导串讲法为主。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自主结合手头资料扫除语言障碍,然后小组合作相互答疑,尽量字字落实,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位同学翻译或者答疑难点词语。

(如果学生有讲得不到位的,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或者是老师直接补充。

)老师则对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做小结,这个小结以串讲的形式展开,稍微详细一点,给基础好的学生巩固一下,给基础稍微弱些的学生一个查缺补漏的时机。

老师小结(多媒体展示):读注释翻译全文,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虚数,几个行:走焉:于之,在其中善者:长处、优点从:学习不善者:短处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十二章教案优秀7篇

〈论语〉十二章教案优秀7篇

〈论语〉十二章教案优秀7篇《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含义,感知课文内容。

2、梳理文章内容类别,感受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播放视频: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三千人齐诵《论语》片段。

2、学生谈感受。

3、生回答,师相机点评。

4、师导入课题(板书课题)二、关于孔子及《论语》有关资料1、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孔子和《论语》)2、浏览相关资料(PPT幻灯片)并讲解3、除了孔子以外,很多同学还知道老子、庄子、墨子等古代先哲。

那么“子”是他们的名字吗?结合你们的预习情况,哪位同学知道“子”的含义是什么?4、生回答,师相机点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配乐范读,并对学生提出要求。

2、生自由练读。

3、生代表范读,生互评。

4、抓住通假字加以解释,导入此知识点。

5、由此知识点导入“举一反三”,继而引入《论语》在学习方面的内容。

四、细读课文,理解感悟1、阅读课文,4人小组讨论,结合课下注释找出哪几章是与学习有关的?同时指导学生试着翻译相关句子。

2、逐句分析,逐字落实。

3、精读课文,探究文章的思想内涵。

读文章并思考,六章内容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五、总结提高从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中我们能够得到那些启示?生交流后明确:学习态度强调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论语十二章篇二中学导学案第周第课时科目语文课题10.《论语》课型新授备课时间:.9.14主备人:张亚亚审核人________ 授课人_________ 年级七年级班级_________【学习目标】复习有关孔子和《论语》的知识,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设计
一、课题:《论语》十二章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掌握《论语》十二章的内容要点;
(2)分析学习《论语》十二章的思想内容;
2. 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理解《论语》十二章的思想内容;
(2)能够运用《论语》十二章的思想内容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三、教学重点
分析《论语》十二章的思想内容。

四、教学难点
把握《论语》十二章的思想内容,运用其精神指导自己的行为。

五、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
2. 教学案例;
3. 教学设计;
4. 相关材料。

六、教学过程
(一)热身:
1. 让学生们就“自己的行为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进行讨论,以此来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2. 引导学生们正确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并让学生们积极发言,激发兴趣。

(二)讲授:
1. 教师出示《论语》十二章的内容,分析其中的思想内容;
2.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们能够把握《论语》十二章的思想内容,并运用其精神指导自己的行为。

(三)活动:
1. 分组讨论,分析《论语》十二章的思想内容;
2. 通过讨论,让学生们能够深入理解《论语》十二章的思想内容,并运用其精神指导自己的行为。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论语》十二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论语》十二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论语》十二章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识记并理解《论语》十二章中的重点字词和语句,了解《论语》的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深入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涵,掌握阅读、解析文言文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论语》十二章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论语》十二章中的重点字词和语句,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涵,掌握阅读、解析文言文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与《论语》十二章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思考《论语》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进而引出课题《论语》十二章。

2.知识点讲解:(1)字词解释:教师针对《论语》十二章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包括读音、含义、用法等。

(2)语句理解: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含义和思想内涵。

(3)《论语》相关知识:介绍《论语》的基本概况、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等。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

4.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教师组织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和指导。

(2)作业:布置与《论语》十二章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进行阅读理解题的练习。

(3)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5.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进一步完善教案。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授课方法: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导入、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

2.互动方式:积极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发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开展小组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中共同进步。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课本《论语》十二章教学教案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课本《论语》十二章教学教案

12《論語》十二章教學目標1.瞭解古代偉大教育家孔子的有關情況及《論語》,能流利朗讀及背誦課文。

2.理解每則語錄的內容,體味《論語》的語言風格。

3.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體會孔子所宣導的“為學之道”。

教學重難點1.積累歸納,理解文中重要實詞的意思及有關句子的含義。

2.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體會孔子所宣導的“為學之道”。

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剛剛入學,在小學時又強調快樂學習,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不夠重視,因此學生在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論語十二章》是學生本學期接觸的第二篇古文,由於初一學生剛剛接觸文言文,基礎較差,對文言文實詞、虛詞的掌握較差,實詞積累少,因此在閱讀中存在一定困難。

所以本文要在熟練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拔釘子”的方法,掌握重點詞語。

並且注意積累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等文言知識。

課時分配2課時教學設計(設計者:)教學過程設計一、新課導入有人說,若中國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

“半部《論語》治天下”,也形象地概括了這部儒家經典對後世的卓越貢獻。

今天,就讓我們走近孔子,隨著這位“萬世師表”一起去探討學習方法、學習態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讀儒家經典1.介紹孔子及《論語》。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被後世尊稱為“聖人”。

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

曾長期聚徒講學,開私人講學的風氣,傳說有弟子三千人,通六藝者72人。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關於孔子言行的一部書,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全書共二十篇,行文以對話體為主,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

南宋朱熹把《論語》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

2.輕鬆聽一聽:學生聽教師朗讀課文,聽准字音,聽清節奏,圈點勾畫生字詞。

3.大膽讀一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准字音,讀出節奏。

全班齊讀,感知課文內容。

多讀幾遍,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根據朗讀的語氣,語調和停頓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11 《论语》十二章》教案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11 《论语》十二章》教案

(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2)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第 1 课时11 《论语》十二章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重点)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难点)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

一、导入新课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 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 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 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单”变“双”。

如:学——学习 乐——快乐 温——温习 师——老师 思——思 考 知——知道 择——选择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疏通文义(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通假字.. 2.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快乐)(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1)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 (2)三人行(古义:表示概数,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不亦乐乎(高兴)⎧⎪(乐趣)乐⎨回也不改其乐 ⎪ 之者(以……为快乐)⎩好之者不如乐 学而时习之(连词,表并列,而且).⎧⎪而⎨. 学而不思则罔(连词,表转折,但).⎪⎩.⎪ . ⎩ . ⎪ . ⎩ .⎪ . ⎩ .”... ...3.古今异义.. 4.一词多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比) 如⎨⎪于我如浮云(像)⎧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知⎨⎪温故而知新(得到,懂得)三十而立(连词,表修饰,可不译)切问而近思(连词,表递进,并且)⎧为人谋而不忠乎(替、给) 为⎨ ⎪可以为师矣(做)(二)重点句子的翻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单”变“双”。如:学——学习 乐——快乐 温——温习 师——老师 思——思考
知——知道 择——选择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11《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通过反复朗读培养文言语感,体会文言和现代汉语的不同。
3.体会《论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其与现代文的不同,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
2.结合对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1)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
(2)三人行(古义:表示概数,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一词多义
乐不亦乐乎(高兴)
回也不改其乐(乐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快乐)
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比)
于我如浮云(像)
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得到,懂得)
而学而时习之(连词,表并列,而且)
第四章:讲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关键要思考,要“知新”。
第五章:讲学习态度,阐述“学”和“思”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讲个人修养,修身要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
第七章:讲学习方法,讲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第八章:讲个人修养,讲富贵与仁义之间如何抉择。
第九章: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明确: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目标导学三:概括每章内容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概括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章: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学以致用,体现学习的价值。
第二章:讲学习方法,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三章:讲个人修养,要循序渐进,进德修业。
第十章:讲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第十一章:讲个人修养,强调坚守志向。
第十二章:讲个人修养,强调提升个人修养的方法。
三、板书设计
重要字词
重点句子
每章要点理解内容——掌握方法留、删、
补、换、
调、变。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中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受益匪浅。此外,《论语》是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习本课。
(2)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3.古今异义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明确: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明确: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明确: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是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
不足之处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只对部分句子作了重点探讨,但本文内涵丰富,限制式的提问,不利于学生获得全面的认知。
三十而立(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学而不思则罔(连词,表转折,但)
切问而近思(连词,表递进,并且)
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给)
可以为师矣(做)
(二)重点句子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明确: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感到疑惑。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生丙:我不太赞同以上二位的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三、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学习方法勤于复习
学思结合
学习态度以学为乐
诚实谦虚
珍惜时间
修身做人宽厚仁义
坚贞守节学习是为了
更好地做人
可取之处
充分利用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注重结合社会现实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目标导学二:联系生活,拓展提升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是怎么看待“箪食瓢饮”的?
生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生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1.文学常识填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