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心性道德思想与意义治疗

合集下载

儒家、道家、佛教的养心思想及其健康价值

儒家、道家、佛教的养心思想及其健康价值

儒家、道家、佛教的养心思想及其健康价值一、引言所谓养心,就是指立足于个体之心,探讨如何使个体之心合于天、道,从而重建社会秩序与价值体系。

[1]在中国的大量典籍中,古代圣贤都把养心作为养生修为的第一要务,养心成为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儒家以“诚正、仁智”养心,道家以“虚静、真常”养心,佛教以“定慧”养心。

古人云:“天下根本,人心而已。

”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

[2]养心与道德品质修养紧密相关,其内涵十分丰富。

“心”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指称人的生理器官---心脏。

《说文解字》曰:心---象形。

在殷周的古籍中,多指人的情感、心理活动等,其已具有一些道德意识、思想的含义,并且意识到“心”有思维的功能,是人精神活动的主宰。

《易经》中有“心恻”、“薰心”、“立心”,表明“心”是人情感、欲望的发窍之处,是人思维的所发之地。

在《尚书》中,“心”除表示情感、心理活动外,还具有善恶的观念,指向道德层面。

总的来说,这一阶段对“心”的认识比较具体,主要出于人的感性认识,理性思维还不够。

到了春秋时期,“心”的含义更加丰富、明确,对“心”的认识也更加理性、抽象。

在《左传》中有“武有仁人之心”,以仁释心。

《国语》提出了“帝心”,与人心相对,认为天有道德意志,人心要符合帝心,否则会受到惩罚。

《老子》中的“心”主要强调“虚其心”,保其“常心”,只有保持心的虚静才能长久,同时强调要有“民心”、“人心”,治国要“以百姓心为心”,这里“心”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战国时期,孟子首次明确提出“心之官则思”的命题,认为人心因有思维功能而不同于动物;提出“仁义礼智”四心是人性之端,是人本有的“良知”、“良能”; 只有不断地扩充、保养其本心,才能养其本性,才能达到天人合一。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主要是从道德伦理方面来探讨“心”,将人心、人性与天相贯通,从而达到天人合一。

[3]二、管子的养心思想在秦汉以前,现在所谓的“道家”、“儒家”,原本没有分开,统统是一个“道”,代表了中国的宗教观,也代表了中国的哲学---包括人生哲学、政治哲学、军事哲学、经济哲学,乃至一切种种哲学。

以儒治身 以释治心的意思

以儒治身 以释治心的意思

以儒治身以释治心的意思
以儒治身以释治心是一个古代中国思想家提出的治理身心的原则。

这个原则主要强调通过儒家思想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以及通过佛教思想来净化自己的内心。

以儒治身指的是通过儒家的道德准则来塑造自己的品行和行为。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个人的修养和行为规范是维护社会和谐的基础。

因此,以儒治身的意思是通过学习儒家的经典和信仰,培养自己的德行和道德观念,以成为一个合格的人。

以释治心则是指通过佛教的思想和修行来净化自己的内心。

佛教强调人们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认为人类的痛苦和烦恼源于欲望和执着。

以释治心的意思是通过修行、冥想和舍弃物欲,解脱自己的心灵,达到一个超越世俗的境界。

综合起来,以儒治身以释治心的意思是通过儒家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通过佛教的修行来净化自己的内心。

这样的做法旨在培养一个有道德修养、心灵平静的人,使个人能够与社会和谐相处,同时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这种综合的治理身心的原则可以帮助个人实现自我完善和内心的满足。

儒、道、释“三教”哲学的基本精神及其在构筑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作用

儒、道、释“三教”哲学的基本精神及其在构筑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作用

儒、道、释“三教”哲学的基本精神及其在构筑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作用儒、人旁一个需字,是做一个人们需要的人.道、首下一走字底,是要用自己的脑子走路.释、即佛,人旁一个弗字,弗是人,是要做一个超人.他们明分暗合,都是在讲如何做人.所以中华民族是最会做人的人,如何做人是构筑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根本儒,构成中华民族积极入世的进取精神,强调自我价值体现;道,构成中国民族精神中顺其自然,豁达,俊逸精神;佛,强调现实与理想冲突时人们克制欲望,追求涅磐境界的心境。

国学所提供的精神资源主要是儒释道三家。

三家互补,共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铸就中国人的民族性格。

首先,儒释道都重视个人的人生修养,重视理想人格的实现,以不同的方式表现了对人的价值的关切。

儒家以积极的入世精神,提倡在现实世界中成就最高的道德境界,实现人生的价值。

道家则重视人作为个体的存在价值,主张因顺自然,在人与道的合一中发掘人生命价值。

佛家则关心人的生老病死,关心愿望与现实之间永远无法消除的反差所带来的痛苦,在克制欲望、追求涅盘境界的过程中体现今生的价值。

其次,儒释道三家从不同的角度提供精神动力,帮助人们追求人生理想境界,也就是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儒家关心天下兴亡,不计个人得失,知其不可而为之,以直面现实、经世致用为人生最高的追求,并把这种追求归结为“天下为公”的“大同之道”。

道家不刻意人为,追求自然、完美,主张通过“体道”回归自然境界,无私无欲,把与自然同体、与自然为一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

佛家倡导无私无欲,超脱自在,主张通过行善事引导人们追求“真如”佛性。

儒释道三家以各自的方式追求真、善、美,促使中华传统文化形成鲜明的特色。

再次,儒释道三家都重视人生与道德的关系,强调心性修养的必要性。

儒家用“礼”来约束人的行为举止,用“诚意”、“正心”、“慎独”来规范人的内心世界。

道家则以虚寂守静来开发人的自然本性,主张排除杂念的干扰,求得心灵的宁静。

佛教则要求人们在心中“念”才起之时,就立即遏制住,不让它生起,从而保持内心的清净。

“儒、释、道”道法三要

“儒、释、道”道法三要

“儒、释、道”道法三要“儒、释、道”道法三要儒释道道法三要,是儒佛道的精髓,三要为:以儒做人、以佛修心、以道谋事。

多年来,我们学习儒家做人,亦学习佛家修心,就像我们从小到大无论是父母亲友还是学校师长,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教我们的都是怎么做人,却从不教我们怎么才能做成事、赚到钱。

踏进社会后,我们感到在学校学习的很多东西都无“用武之地”。

踏入社会,我们开始了从业、挣钱、讨生活的迷茫,由于大多数人赚不到自己所期许的收入。

于是,不知所踪,感受事态炎凉,人事无情。

于是乎又开始心态浮躁,脾气暴躁,性情孤僻等状态。

有人就开始找出路,不是找人生成功之道,而是认为是自己的心态出了问题,就想去避世,到哪里可以跳出五行外,不在凡尘中?于是佛家的修心避世只说,正好满足了这些人的需求。

佛家确实可以修心,但不可能让你避世,除非离开这个世间。

因为无论你到哪里,到处都有不公和不平。

寺庙就没有不公和不平吗?寺庙就可以跳出五行外,不在凡尘中吗?如果有人说可以,那他纯粹是胡扯,寺院难道不在人世间吗?“佛在心中,不在庙中。

”如果感到心态浮躁,脾气不好,想修一下自己的个性,不在于你身在哪里,只要时刻提醒自己就好。

什么是菩萨:佛家讲的“菩萨”不是庙里那个被人捏成几只手的泥胎,而是一种善行。

当你对别人施以援手时你就是菩萨;当你为他人行善时你就是菩萨;当你度化别人放下屠刀时你就是菩萨;当你懂得并实施施舍时你就是菩萨。

人有双性恶与善,作恶即恶魔,行善即菩萨。

时时行善不作恶,你就是人间活“菩萨”。

什么是佛:佛不在天上,佛不是神,佛是人,是能洞察天地的觉者、是能人生参透的悟者。

是当你自觉、自省、自悟、自知时,你就是“佛”。

什么是神:神不在空中腾云驾雾,而是在人体中,世上有神,只有一神,名叫精神。

神从心中来,从眼中看,从语气中出,从状态体现。

一个人有没有神,从他的眼睛看是否炯炯有神;他说话是否铿锵有力,信心十足;他的状态是否精神饱满。

一个人能做到这些,在众人的眼里,你就是一个名符其实的“神”。

儒、道、佛与意义治疗

儒、道、佛与意义治疗

儒、道、佛与意义治疗
儒、道、佛与意义治疗
受傅伟勋教授以及弗兰克(Frankle)意义治疗学(Logotherapy)的启发,笔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即开始研究儒佛道和新儒家的意义治疗思想.本文对儒、道、佛三家的`心理治疗思想所作的概括各有异同,儒家用"意义治疗"一词,道家用"存有治疗"一词,而佛教则用"般若治疗"一词.但总体来讲,皆可用"意义治疗"来概括.
作者:林安梧作者单位: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所,台北刊名: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2002 8(4) 分类号:B84-066 B222 B223 B94 关键词:。

儒释道三家思想最精辟的解读(推荐)

儒释道三家思想最精辟的解读(推荐)

儒释道三家思想最精辟的解读(推荐)第一篇:儒释道三家思想最精辟的解读(推荐)妙不可言:儒释道三家思想最精辟的解读古道西风烈 2017-09-29 15:17一、文化主旨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三、人生观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五、价值观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七、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

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第二篇: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思想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思想(摘选)关于和的思想三位讲述者分别是: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十八届中央委员叶小文先生;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道长;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

叶小文先生: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和基础,“和而不同”则是儒学所肯定、倡导和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

“和同之辨”古已有之,孔子加以总结,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对“和”与“同”的不同态度,竟是君子和小人的分野。

以“和而不同”为主线,儒学追求的“和”似可概括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以“和”对“多”,集散成大。

道家哲学与意义治疗

道家哲学与意义治疗

道家哲学与意义治疗――以老子《道德经》为中心的讨论林安梧(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所)内容提要﹕本文旨在经由道家《老子道德经》为核心去理解与诠释现代人所面对的生死学问题,首先笔者对「语言的异化」所产生的种种问题,提出评论﹔并进一步指出﹕人应回归自然本真的状态,让事物回到如如不动的寂静状态,以治疗语言系统介入这个本真状态后所衍生的种种问题。

就宇宙人生问题的究极思考,儒家的思考面向是「自觉」,道家思考的面向是「自然」。

儒道思考的面向不同,论及语言介入天地元始之状态,亦颇有差异。

道家极力想摆脱名言系统的束缚,而强调回到本来彼此互融和谐的场域。

他强调「尊道而贵德」,以生长代替竞争。

道家强调从日常生活检查自己的内心状态,作一逆向、解构的思考,消除话语系统产生的对立,尊重各套话语系统的存在,让万物回归,道通为一。

道家强调「去名以就实」,回归生命的和谐状态。

跨过话语,直入存在之源,由此存在之源的自发和谐与调适,如此便对既成的意识型态有一解构之作用。

能致虚守静、涤除玄览,让生命回到自由真实的状态,这时便不必通过人间的话语来沟通,他通过自然的天籁来呼应﹔如此「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这正标识着「存有的治疗学」之建立。

关键词﹕存有的治疗、自然、天地、尊道贵德、致虚守静、否定性思考一、从中国宗教﹕儒、道、佛可以开发出「意义治疗」的理论近十几年来,我谈「中国宗教与意义治疗」,依照「儒、道、佛」区隔成三个不太一样的治疗方式。

儒家名之曰「意义治疗学」,道家则为「存有治疗学」,佛教为「般若治疗学」1。

他们彼此都有自己的特性在。

佛教用「般若治疗学」特1请参见林安梧《中国宗教与意义治疗》,二OO一年七月再版,台北明文书局印行。

别着重在缘起性空,道家「存有的治疗学」(或者用另外的词来讲可以叫做「道疗」)。

道家看这个世界的时候,它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其实是人参赞于天地之间,儒家其实也是如此,只是儒家着重在于「人-自觉」这一面,道家着重在于「天地-自然」。

儒释道心性道德思想与意义治疗

儒释道心性道德思想与意义治疗

The Moral Cultivation Thoughts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Taoism and Their Meaningful Therapy 作者: 林安梧
作者机构: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中南大学兼职教授、哲学博士
出版物刊名: 道德与文明
页码: 44-49页
主题词: 儒、道、佛;心性道德;弗兰克;意义治疗学;心理辅导;心理治疗
摘要:受弗兰克意义治疗学的启发,本文尝试将儒、道、佛心性道德思想运用于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儒、道、佛的意义治疗分别体现为:儒家倡导孝悌人伦、仁义为教,提出了人伦教化的落实,并强调主体的自觉性:'我,就在这里'.道家尊道贵德、慈俭虚静、自然无为,开启了自然天地的奥蕴,并点示了场域的和谐性:'我,归返天地'.佛教强调悲智双运、涅槃寂静、缘起性空,深化了意识层次的分析,并廓清了意识的透明性:'我,当下空无'.。

儒家经典与中国传统医学身心健康与内外调和

儒家经典与中国传统医学身心健康与内外调和

儒家经典与中国传统医学身心健康与内外调和儒家经典与中国传统医学:身心健康与内外调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经典一直被视为指导人们生活的智慧之源。

与此同时,中国传统医学也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在保持身心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儒家经典与中国传统医学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促进身心健康与内外调和。

一、儒家经典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儒家经典,如《论语》和《大学》,以其关注人们的道德品质和个体修养而闻名。

这些经典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通过遵循儒家的价值观与准则,个人可以达到身心和谐的境界。

1. 仁爱之道儒家经典尤其提倡仁爱之道。

仁者,不仅要对他人表达关怀和同情,同时也注重培养自我内在的道德追求。

在医学领域中,关爱病人是医者的基本义务,而儒家的仁爱之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

2. 心身哲学儒家经典强调了心灵与身体之间的密切联系。

心境的平和和积极性对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古代儒家学者认为,内心的平静稳定可以影响到整个身体系统的正常运作。

这种心身哲学思想在中国传统医学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通过调整情绪来治疗一些疾病。

二、中国传统医学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中国传统医学是一种综合的医学体系,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方法。

它强调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和谐,注重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

以下是中国传统医学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1. 阳和阴平衡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理念是“阴阳平衡”。

它认为人体的健康是阳和阴之间的平衡状态所产生的结果。

通过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调整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可以提升身体的免疫力,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2. 五行理论中国传统医学依据五行理论,即金、木、水、火、土,来分析人体和自然界的变化。

这种理论认为,身体脏器的功能与这些元素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

通过了解人体的五行属性,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身体恢复平衡,从而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三、儒家经典与中国传统医学的内在联系儒家经典与中国传统医学之间存在深层次的内在联系。

以儒治身 以释治心的意思

以儒治身 以释治心的意思

以儒治身以释治心的意思
“以儒治身,以释治心”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哲学观念,它主张通过儒家思想来规范个人的行为和道德,通过佛家思想来修养内心和培养心性。

儒家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强调仁爱、正义、礼仪等价值观念。

通过学习儒家经典和遵循儒家道德规范,可以培养个人的品德和为人处世的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有担当的人。

释家(佛家)则注重内心的平静和觉悟,通过修行和冥想来消除烦恼和执着,达到内心的宁静和智慧。

释家强调慈悲、智慧和超脱,通过觉察自己的内心,学会放下执着和嗔怒,培养宽容和慈悲心。

综合起来,“以儒治身,以释治心”就是要将儒家的道德规范和佛家的内心修养相结合,使外在的行为和内在的心性相互协调。

通过儒家的道德修养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品德、有担当的人;同时通过佛家的内心修养来培养自己的心性,使自己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智慧,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困扰所左右。

这种观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个人全面发展的追求,即不仅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要有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它强调了道德与心性的统一,认为只有在内外兼备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个人的真正成长和进步。

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一个传统的观念,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实践方式。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儒家和佛家的思想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信仰进行选择和实践,以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内心的平静。

儒家道家释家思想总结

儒家道家释家思想总结

儒家道家释家思想总结儒家、道家、释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大思想流派,他们分别以儒家经典《论语》、道家经典《道德经》、佛家经典《法华经》为代表。

这三种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之一,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儒家思想强调以德治国,仁爱为本。

人们应学习尊重长辈、诚实守信、勤奋努力等美德,形成良好的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

儒家思想注重礼仪的规范,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提倡以孝悌为核心的家庭伦理和以忠信为核心的公共道德。

儒家思想主张通过修养身体和修炼心灵,达到人与天地之间的和谐统一。

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起着团结、互助和谐等重要作用,尤其在国家建设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道家思想追求心性的平衡和道的领悟,主张以无为而治,追求自然和谐的境界。

道家思想认为,人应遵循自然规律,安于本心,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道家思想注重个体的内在修炼,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道家思想主张人们应当放下欲望,顺从自然之道,不执着于名利权势,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道家思想对于人的自由发展、自我解放和心灵追求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个人的修养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释家思想来自佛教,强调众生平等、慈悲为怀。

释家思想认为,人类苦难的本源在于欲望和执着,苦难可以通过克制欲望和达到解脱而得到超越。

释家思想主张通过修行,超越人世的困苦,达到解脱和智慧。

释家思想对于人的内心修炼、自我觉悟和精神追求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人类的安抚、超脱和启迪都有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注重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的构建,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道家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将内在修炼和自由发展作为核心价值;释家思想追求人类的解脱和智慧,注重慈悲为怀和众生平等。

这三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对于塑造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和引导作用。

道家思想与心理治疗

道家思想与心理治疗

道家思想与心理治疗老子两千五百年来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与封建宗法社会制度下的产物,强调伦理道德、社会责任、人际关系与群体意识。

它对维持家庭与社会的稳定,规范行为与人才培养,起过有益的作用。

但是它压抑个性自由,缺乏平等意识,没有科学、民主的人文精神与创新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中另一朵奇葩是道家文化,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与孔子、孟子的儒家文化并存两千余年。

虽然历代统治者多数支持与利用儒家文化,达到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与王侯统治地位的目的,甚至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道家以其辩证思维,尊重个性,超脱风度(否定权威崇拜与等级依附)与道法自然的哲学,在百家争鸣之中独树一帜,如鹤立鸡群,与儒学正统既分庭抗礼,又相辅相成。

孔子曾向老子求教,他们是如何讨论的?历史文献没有记载。

但是老子道德经第十八章提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子;国家昏乱,有忠臣”,是直接与懦学的忠孝仁义的治国思想针锋相对的;曾有人继续提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这是老子对圣智、仁义、巧利的否定。

而老子提倡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复古倒退思想和愚民政策,与儒家的法先王,赞古风又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老子的思想与背景老子著有一本书叫《老子》,后来道教徒尊称为《道德经》。

全书不过五千余字,分为八十一段落,后来学者称为“章”,每章往往只不过是几句话构成。

可是《老子》的原文难以读懂,连解释《老子》的书籍也不容易念。

一来,原文字句简练,有时含义不清楚;二来,没有标点符号,可做不同的解释。

另外一个因素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汉字的字义有所变化,不能用现代的意思来了解古代的意思。

因此学者们常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解释《老子》的原文。

尽管有这些困难,我们大致上可了解老子想表达的思想与智慧是什么。

要谈老子的思想,首先要了解他当时的历史背景。

老子是生在春秋的时代,是各国相争打仗的时代。

中医儒释道医学思想比较

中医儒释道医学思想比较

中医儒释道医学思想比较中医、儒家、释道三种不同的学术思想,都对于医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和贡献。

本文将对中医、儒家、释道医学思想进行比较,探讨其异同之处,并分析其在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一、中医医学思想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

中医医学思想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调理,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关联。

中医注重辨证论治,即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强调气血平衡,通过针灸、草药等疗法调理人体的阴阳五行等生理状态,达到治病和保健的目的。

二、儒家医学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术思想之一,对于中国社会以及医学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医学思想注重“仁爱”和“敬慎”两个方面。

儒家认为医学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尊严,医者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尊重患者的人格和尊严。

同时,儒家强调医者要敬慎从医,通过治疗来普惠众生,承担起教化社会的责任。

三、释道医学思想释道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两大宗教思想,对于医学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

释教强调心理修养和精神层面的调理,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心境和内心的平衡密切相关。

道教则注重养生和长生,通过修炼内丹和调理身体,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释道医学思想注重互助和关怀,通过医术行善来救助人群,提升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

四、比较分析中医、儒家和释道医学思想都强调整体观念,注重人体的平衡与调理。

但在方法和理念上,仍有一些不同之处。

中医更加注重实证与辨证,通过草药和针灸等方法来调理身体。

儒家医学思想则强调医者的仁爱心和敬慎之道,是一种道德伦理的医学观念。

而释道医学思想则强调心境和内心的修养,注重养生和长寿。

五、医学思想的作用中医、儒家和释道医学思想都对医学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中医的辨证论治为现代医学的诊疗提供了经验和思路。

儒家医学思想则提倡医者的敬慎与仁爱,为加强医患关系、提升医疗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释道医学思想强调内外修养,对于推崇身心健康、关注养生的当代社会具有启示意义。

儒释道文化的现实意义

儒释道文化的现实意义

儒释道文化的现实意义儒释道文化,那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呀!在咱现今的生活里,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呢!儒家强调的那些个礼义廉耻、仁爱道德,不就像我们生活中的灯塔吗?指引着我们在人际关系的海洋中航行。

想想看,要是大家都能做到儒家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这世界得少多少争吵和矛盾呀!这不就像是给社会注入了一股和谐的清泉吗?再说说佛家,那慈悲为怀的理念,不就如同温暖的阳光洒在我们心灵的角落吗?让我们学会宽容,学会放下那些不必要的执念和烦恼。

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时,佛家的智慧能让我们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

这不就是给我们的心灵穿上了一层厚厚的铠甲吗?还有道家呢,那顺其自然的思想,不就像是一阵清风,吹走我们心中的焦虑和浮躁吗?让我们顺应自然的节奏,不强求不刻意。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道家的理念能让我们找到内心的宁静,享受生活的美好。

这不就像是给我们的生活打开了一扇通往宁静世界的大门吗?儒释道文化可不只是空洞的理论呀,它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在工作中,儒家的进取精神能让我们努力拼搏,追求卓越;佛家的平和心态能让我们在面对压力时保持冷静;道家的无为而治能让我们懂得张弛有度。

在家庭中,儒家的孝道让我们尊敬长辈,关爱家人;佛家的慈悲让我们宽容对待亲人的不足;道家的顺应自然让我们享受家庭的温暖。

难道不是这样吗?儒释道文化就是我们生活的智慧宝库呀!它们给予我们力量,给予我们方向,给予我们心灵的慰藉。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它们传承下去,让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继续绽放光芒!这就是儒释道文化的现实意义,它们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智慧指南!我们要好好利用它们,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更加有意义!。

儒释道三家的处世治世原则

儒释道三家的处世治世原则

儒释道三家的处世治世原则儒家就像一个很有规矩的大家庭里的长辈。

儒家告诉我们要做个有礼貌、有道德的人。

比如说,见到长辈要问好,对朋友要有礼貌。

就像我们在学校里,见到老师要鞠躬说老师好,这就是儒家倡导的“礼”。

在治世方面呢,儒家希望大家都能积极地参与社会,就像古代那些努力读书考科举的人,他们想通过自己的本事为国家做贡献。

像孔子,他一生都在传播自己的学说,想让社会变得更好。

他带着弟子们到处讲学,告诉人们要有仁爱之心,要尊敬君主,爱护百姓。

他的弟子们也都努力地把这些道理传播开来。

在家庭里,儒家倡导孝顺父母,尊重长辈。

像我们在家里听爸爸妈妈的话,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这也是符合儒家思想的。

道家就像一个很洒脱的朋友。

道家觉得呀,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规律,我们人不要去过度地干涉。

比如说,一朵花该什么时候开,就什么时候开,我们不要强行让它提前或者推迟。

在处世方面,道家倡导一种平和的心态。

就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老是担心自己的庄稼长得不好,每天都很焦虑,不停地去田里折腾。

而另一个人呢,按照自然规律播种、浇水,然后就静静地等待,最后两个人的庄稼收成差不多。

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有时候不要太心急,要顺应自然。

道家在治世方面也有独特的想法,它觉得政府不要管得太多,让老百姓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就好。

就像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不需要别人一直指挥它们该怎么做。

佛家就像一个很善良的智者。

佛家倡导慈悲为怀,要对世间万物都有一颗善良的心。

比如说,不能随便伤害小动物。

有一个故事,一只小蚂蚁不小心掉进水里,小和尚看到了,就小心翼翼地把蚂蚁救起来。

这就是佛家的慈悲。

在处世的时候,佛家告诉我们不要太执着于一些东西。

像我们想要一个玩具,如果得不到,也不要一直哭闹,要学会放下。

在治世方面,佛家希望大家都能有一颗宽容的心,不要总是计较得失。

就像寺庙里的和尚们,大家一起生活,互相包容,有什么小矛盾很快就会化解。

儒释道三家虽然有不同的处世治世原则,但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释道心性道德思想与意义治疗
导读:本文儒释道心性道德思想与意义治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受傅伟勋教授以及弗兰克(Frankle)意义治疗学(Logotherapy)的启发,笔者自80年代以来即开始研究儒佛道和新儒家的意义治疗思想,本文即是在多篇论著的基础上,尝试将儒、道、佛心性道德思想的基本义理运用于教育和心理治疗。

儒、道、佛的心性道德思想虽然有很大的不同,但在华人文化土壤里,它们已经交融成一个不可分的整体。

本文对儒、道、佛三家所作的概括各有异同,儒家用“意义治疗”一词,道家用“存有治疗”一词,而佛教则用“般若治疗”一词。

但总体来说,皆可用“意义治疗”来概括。

一、儒、道、佛心性道德思想的异同与融通
1.儒家:孝悌人伦、仁义为教、道德创性(仁)
儒家强调“孝悌人伦”,“孝”其实是对于我们生命根源的一个崇敬;而所谓“悌”,其实是顺着那个同样生命根源而来的一个横面展开。

在华人文化传统,儒家讲“孝悌”,通过“孝、悌”而讲“仁、义”。

仁,在孟子书里面讲:“仁者,事亲是也;义者,敬长是也。

”仁义其实是从孝悌转过来的。

当我们讲“孝悌”的时候,是落在一个“血缘性的自然联结”里,这血缘的自然联结的方式,也就是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

而通过孝悌讲“仁义”的时候,就由“血缘性的自然联结”转到了“人格性的道德联结”。

“仁”强调的是“人跟人之间”
的一种真实的互动感通;而这种真实的互动感通从哪里来呢?是从家庭中对于自己生命根源的一种崇敬所引发出来的。

“义”指的是在这社会上的一个客观的形式法则,而这客观的法则从哪里来呢?是从家庭中由“敬长”学来的。

“仁”和“义”就道德来讲,他的概念就比“孝”和“悌”更高一层,“孝”、“悌”可以把他当成一个道德的德目,而“仁”、“义”则从这个道德德目提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他可以一直往上升,升到最后是一个对于善的追求。

顺着孝悌人伦关系所形成的一种客观的法则,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义”。

所以从孝悌到仁义,是放在一个人最自然的亲情脉络里头,一步一步展开——由家庭进而跨入到社会。

儒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就是要回溯到那个宇宙造化之源,所以他进一步谈“道德的创生”,“天地之大德曰生”,这里所说宇宙造化的源头,是一个价值的源头,就儒学而言,宇宙论、道德哲学,两者是连在一块说的。

儒家认为,人活在这世间,家庭是他最基本的生活场域。

从家庭里头开始伸展,人活着,他不是一个“个人”,人活着就是放在家庭的脉络里,自然而然地去理解、诠释与体会,在这过程中参与促成,别人帮助你,你也帮助别人。

在整个华人文化传统提这个问题时,一定是不离家庭的。

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育就在家庭,我们现在的教育之所以不好,家庭教育是一个最严重的问题。

我常提“教育三要素”,好像植物成长三要素“阳光、空气、水”,“阳光”是家庭教育,“空气”是社会教育,“水”是学校教育。

没有阳光,没有空气,猛灌水,
根就烂了,这里的问题是比较严重的。

儒家强调家庭这个脉络,“人”的概念是放在一个网络里面,是放在一个可以yīn@②yūn@③调节生长的脉络下来看待你自己。

“自我”的概念不能与外在事物分离开来,不能先把自己孤立起来作为一个认知主体去认识这个世界;而是人和家所形成的一种情感互动的关联,生命的互动关联。

我从这样的一个场域来说明自我,可见华人的“自我”概念,与西方特别是近现代以来的“自我”概念有很大不同。

这就牵涉到当我们展开心理辅导的时候,自我如何安顿的问题。

通过一个什么样的方式来安顿自己,就儒学来讲,有几个层次来安顿自己,从家庭的脉络,亲情的脉络,跨出去在社会里头,仁跟义,人跟人,社会跟社会之间的互动感通。

社会上人跟人之间的一种忠诚与信义的关系,这样形成一种新的朋友群。

除此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是,儒家认为人跟天地造化亦有一种冥契的关系。

所谓“默契道妙”,就是宇宙造化之源,跟我们内在的心性,两者有一种同一性,所以只要我们做深刻的内省活动,就可以企及那个宇宙造化之奥妙。

因此,儒学由几个层次来安顿自己:从家庭到社会,到宇宙造化之源。

当然,儒学还有一个“生命资源”是来自于整个历史记载所形成的典型。

所谓“古道照颜色,典型在夙昔”,而这些典型通过一大套的语言文字符号系统,成为一整套文化教养,成为我们这个族群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资产。

儒家将之落实,而形成一套统系,把宇宙造化之源的那个价值本性跟整个人的传递连在一块,名其为“道统”。

“道统说”对于儒学来讲,是一个历史的根源性力量。

至于溯及
到宇宙造化之源,谈到天理,谈到天道,谈到天命,那是一个宇宙造化之源的奥秘,是一个神秘的力量。

另外回溯到自己内在的良知本心,以良知本心来说,这是内在心灵的力量,从而在心灵的力量,到历史道统的力量,到宇宙造化之源的力量。

“天道论”、“道统论”、“良知学”,这三者是儒学所不能或缺的三个面向,它们构成一个非常重要的整体。

认为人活着,是活在世间的实存脉络之中。

当他们谈到自己时,一定放在这样三个脉络里面,要问是否对得起天理、良心、古圣先哲;并且把古圣先哲连着自己的列祖列宗说,还有整个历史哲学的一个道统,这种思维向度会促使个体在思考问题时更为深思熟虑,人生在世,就要担当社会责任,如此才能获得生命的意义。

当然,如果没处理好,也可能会被层层罗网束缚。

2.道家:尊道贵德、兹俭虚静、自然无为(慈)
道家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跟儒学显然不太一样。

儒家将人放在血缘性的纵贯轴里,一谈就谈五伦,后来又在帝王专制时代谈三纲。

道家认为儒家太繁文缛节,故认为要回溯到真正的源头,这个源头就是宇宙造化之源,就是大自然。

道家认为人应该回溯到这个源头。

回溯到整个自然的场域里,把人在那里放开,人不必被太多语言文字符合系统所形成的文明所限制,因为文明造成另外新的遮蔽,造成文蔽,所以应该把文蔽解开,放在大自然里。

大自然里反而有一个“自然之明”存在。

所以人的问题常常是因为人文这个“文”太过而造成的麻烦,所以必须把这个文饰所造成的异化、疏离、遮蔽解开,让人回返到原先自然无为的状态,一个自发的、和谐的秩序。

道家认为,天地人我万物所形成的这个场域本身就拥有一个自发和谐的次序,人不应去破坏这个次序,而应该去参与促成这个自发和谐的次序。

我们从《庄子·逍遥游》中许由与尧的对话可以看出,道家强调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在世间建构什么伟大,而应该是放到这个自然里头去求,去跟自然浑而为一,很真实诚恳地活着。

老子强调“尊道而贵德”,这里所强调的“道德”其实就是“自然的生长”。

“道生之,德畜之”,“道”就是总体的根源;“德”就是内在的本性。

道是总体,而回溯到自然上谈,也就是自然大道、自然的总体。

“道德”就是天真的本性回到自然的大道,而且人人都有天真的本性,如果我们的整体根源调理得良好,那么每个人内在的本性就自然获得良好生长。

儒家非常强调“自觉”的重要性,而道家则强调自然和谐所隐含的一个调节性力量。

举个例子,儒家可能一直强调你必须要反躬自省,你要做一个具有自由意识的自律人;而道家则言,你如果活在一个场域之中,这个场域是隐含着一个自发的和谐秩序,恰当地面对这个秩序,与之浑而为一,你的生命就在这个自然而然的过程里得以安顿。

道家着重的是人的生命的真实生长,是从整个场域去思考的,认为万物的存在都是人们经由一个话语系统去制定以后所形成的存在。

任何存在都经由人们话语系统的介入,经由一种主体的对象化活动之后,使得对象成为决定的一个定象。

在这过程之前,对象都应该跟我们的生命浑而为一,都是无分别的,归本于无的状态。

道家认为,人间的美丑善恶是非等一切价值判断,都是人们通过一套话语
系统去论定,而在还没有论定以前,通通可以把他解开,还归到一种存在的真实。

道家强调把那个名取消掉,回溯到地个真实,而儒家是要审定那个名到底是怎么回事,然后经由正名的活动去求那个实,即“正名以求实”;而道家是“去名以就实”,去除名而回溯到实本身。

道家认为最真实具体的东西来自于我们生命内在,而不是一种外在符号系统介入的论定,所以道家强调场域的思考。

所以道家思考问题用negative的思考,否定性思考、负面的思考,回答问题、思考问题,道家不一定是vertical,而是horizontal,是平面的,水平性的思考,他很清楚你所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