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考试重点
(整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重点复习资料
精品文档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重点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人类环境”这个概念是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
2、人类环境的概念人类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的和人工改造过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体。
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关于环境的定义和范围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定的环境的范围同环境科学中的环境的范围并不完全相同,这是因为:(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把环境作为法律的保护对象看待的。
(2)从环境科学的理论来说,一切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环境要素、成分、状态都是人类环境系统的组成部分,都是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
(3)人类环境的结构具有相关性。
4、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的概念,是德国人伊.海克尔在1866年提出的。
它是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目前,生态学的范围已超出了生物学,扩大到其他领域。
生态学的任务就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与机理。
5、生物放大的定义在环境科学里,把同一食物链上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称为“生物放大”。
6、生态系统的的定义和功能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界里由生物群体和一定的空间环境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综合体系。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通过食物链进行的。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周而复始地循环,被反复利用的现象。
第二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述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征(1)综合性。
保护对象的广泛性和保护方法的多样性,决定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一个极其综合化的法律部门。
环境保护的范围、对象、调整的社会关系更加广泛,所采取的法律措施也具有综合性。
(2)技术性。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采取了大量的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环境标准、控制污染的各种工艺技术要求等包括在法律体系之中,具有很强的技术性。
环境法期末复习重点
环境法期末复习重点:1.区分何种为原生环境问题,何种为次生环境问题;(1).由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环境问题叫做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
原生环境问题是自然环境本身发展演变而引起的。
原生环境问题主要有:火山爆发、地震、海啸、洪涝、干旱、台风、崩塌、滑坡、泥石流,以及区域自然环境质量恶劣所引起的地方病等。
这一类环境问题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就存在于自然界中,而且一般不能为所预见和预防。
(2) 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叫做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两大类。
环境污染是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了变化,与原来的情况相比,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环境破坏是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引起的。
例如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盐碱化、资源枯竭、气候变异、生态平衡失调。
2.各种环境问题的成因,比如:a、酸雨的成因,煤燃烧的能二次污染物,是由于二氧化硫气体排放到空气中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形成硫酸而导致的二次污染;b、地球变暖,是由于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成分是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c、臭氧层空洞,因为向大气排放大量的氯氟烃类化合物(如制冷剂氟利昂)造成的。
光化学烟雾:属石油类燃烧的二次污染物3.关于5大环境标准(见P119)极其法律意义(P122-P123)环境标准是指国家为了维护环境质量、控制污染,从而保护人群健康、社会财富和生态平衡,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种技术规范的总称。
(1)、环境质量标准:以维护一定的环境质量,保护人群健康,社会财富和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目标,规定环境中各类有害物质或因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容许含量。
环境质量标准反映了人群、动植物和生态系统对环境质量的综合要求,也标志着在一定时期国家为控制污染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可能达到的水平。
环境质量标准体现环境目标的要求,是评价环境是否受到污染和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依据。
(2)、污染物排放标准:为了实现国家的环境目标和环境质量标准,对污染源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的浓度或数量的限定规定。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重点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重点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答: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关于保护与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目的:合理利用环境与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根本任务:建设一个清洁适宜的环境,保护人民健康。
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二元论:①保护人体健康;②保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征答:①综合性(对象的广泛性、方法的多样性) ;②技术性(各种技术工艺);③社会性(人与自然);④共同性(全球性的问题) 。
3、外国环境法发展阶段和完善阶段的特征答:发展阶段:一、加强国家环境管理;二、完善污染防止立法。
完备阶段: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二、制定环境基本法;三、加强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四、完善环境法体系。
4、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的依据答:必要性:一、环境问题是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必须由国家来履行其职能;二、国家环境管理运用的各种手段中,法律手段特别重要;三、环境与资源保护问题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需要全面保护和整体调整。
可能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有独立的调整对象,即人类生存环境。
5、生态规律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的运用答:一、物物相关。
注意对每一种环境要素的保护及各环境要素之间的影响。
" 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二、相生相克。
向某一生态系统引进原生态系统没有的物种或人为的消灭某一物种的行为的限制。
"物种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及检疫。
"三、能流物复。
关于发展生态农业和鼓励建立符合生态规律的生产、生活方式。
"控制有毒有害物质"四、负载定额。
以产定供,污染物排放量。
五、协调稳定。
保护物种的多样性,保护森林、植被等。
六、时空有宜。
根据地区特点实行区域性原则,地方法规优先原则。
6、可持续发展的含义答:可持续发展是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的共同未来》中提出的。
《环境保护法》考试复习资料(全部)
一、判断题1.环境依据其形成的要素不同进行划分,分为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2.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对故意实施破坏或者污染环境行为,一般都规定应当追究其行政责任,对过失行为,在一定条件则规定不予追究。
√3.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按环境问题造成的危害后果进行划分的。
×4.环境保护法中的行政制裁,分为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两大类。
√5.行政处罚具有时效性,即指违法行为在5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
×6.行政处分是指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对破坏或者污染环境者实施行政处罚时,作为处罚轻重和免予处罚的各种情况。
×7.环境保护法规定了两类行政处罚形式,即对破坏环境者与对污染环境者的行政处罚。
√8.连带责任是指受害者不必提出包括致害者由过错等证据,只须提出致害者已有污染危害环境行为等"表面"证据,和自己受损失是由于致害者排污行为所致的事实,赔偿要求即告成立。
×9.国际环境保护法调整的范围包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整个地球环境,以及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外层空间环境。
√10.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是国际环境法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
√11.环境保护法的溯及力是指环境保护法对其生效以前的行为和事件是否有效力的问题。
√12.限期治理的内容包括限期治理目标和限期治理对象。
×13.环境保护补助资金主要用于补助重点排污单位治理污染源以及环境污染的综合性治理措施。
√14.排污单位必须如实填写申报登记表,经本单位主管部门核实即可,不需报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15.临时排放许可证的有效期限最长不得超5年。
×16.土地调查包括土地权属调查、土地利用形状调查和土地条件调查。
√17.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经历了创建、恢复和快速发展三个阶段。
×18.海洋环境污染损害具有污染源多、分布广泛、危害后果严重、扩散范围大和可与环境隔离等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相关知识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相关知识重点
1、环境的含义:
2、环境保护坚持的原则
3、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有关规定
4、生态保护红线的有关规定
5、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有关规定
6、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和防止农业生产污染环境的有关规定
7、建设项目防止污染设施与防止农业生产污染环境的有关规定
8、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防治环境污染和危害责任的有关规定
9、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排污许可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
10、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淘汰制度的有关规定
11、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的有关规定
12、农业和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有关规定
13、环境影响报告书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的有关规定
14、违反环境影响评价先关规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环境法期末考试重点
1、简述环境法的调整对象环境保护法,在广义上又称为环境法,是调整因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其目的是为了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体健康,保障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环境要素,防止环境破坏的法律规范,一是关于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改善环境的法律规范。
另外还包括防止自然灾害和减轻自然灾害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法律规范。
环境保护法除具有法律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综合性、科学技术性、公益性、世界共同性、地区特殊性等特征。
2、简述噪声污染的特点噪声既是一种公害,它就具有公害的特性,同时它作为声音的一种,也具有声学特性。
(1)噪声的公害特性由于噪声属于感觉公害,所以它与其它有害有毒物质引起的公害不同。
首先,它没有污染物,即噪声在空中传播时并未给周围环境留下什么毒害性的物质;其次,噪声对环境的影响不积累、不持久,传播的距离也有限;噪声声源分散,而且一旦声源停止发声,噪声也就消失。
因此,噪声不能集中处理,需用特殊的方法进行控制。
(2)噪声的声学特性简单地说,噪声就是声音,它具有一切声学的特性和规律。
但是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和它的强弱有关,噪声愈强,影响愈大。
衡量噪声强弱的物理量是噪声级。
3、简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根本区别,发展是集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2)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3)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时应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样的发展机会,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4)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
中共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环境保护法考试题库及答案
环境保护法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B. 污染者负担C. 公众参与D. 经济优先答案:D2. 根据《环境保护法》,下列哪项不是环境保护的基本制度?A.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B. “三同时”制度C. 排污许可制度D. 环境监测制度答案:D3. 《环境保护法》规定,国家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什么政策?A. 谁污染、谁治理B. 谁污染、谁付费C. 谁破坏、谁恢复D. 谁受益、谁补偿答案:A4. 根据《环境保护法》,下列哪项不属于环境标准?A. 环境质量标准B. 污染物排放标准C. 环境监测方法标准D. 环境管理标准答案:D5. 《环境保护法》规定,环境保护规划应当与下列哪项规划相协调?A.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B.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C. 城乡规划D. 以上都是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6. 根据《环境保护法》,下列哪些行为是禁止的?A. 引进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规定的技术、设备、材料B. 生产、销售或者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生产、销售、使用的农药C. 将中国境内的固体废物转移到境外倾倒、堆放D. 进口不能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答案:ABCD7. 《环境保护法》规定,国家对哪些领域实行重点保护和严格管理?A. 生物多样性B. 生态系统C. 重要水体D. 重要渔业水域答案:ABCD8. 根据《环境保护法》,下列哪些是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应当包含的内容?A. 建设项目概况B. 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C.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D. 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答案:ABCD9. 《环境保护法》规定,国家对哪些区域实行特殊保护?A. 重要生态功能区B.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C. 重要水源涵养区D. 重要渔业水域10. 根据《环境保护法》,下列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A. 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擅自开工建设B. 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C. 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D. 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答案:ABCD三、判断题11. 《环境保护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环境保护法期末重点
一、选择题1、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进入法制阶段。
2、环境资源问题可分为二类:一类是指由于自然环境本身的运动变化而给人类造成的一切有害影响和危害,也叫自然灾害,如火山、地震、洪水等,这被称为原生环境问题或第一环境问题;另一类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界并反过来对人类自身造成的一切有害影响和危害,这被称为次生环境问题,又称人为环境问题或第二环境问题。
根据第二类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又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环境污染,也称投入性损害或污染性损害;二是自然生态破坏,也称取出性损害、开发性损害或非污染性损害。
八大公害事件: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米糠油事件、水俣病事件、富山事件3、我国环境法的适地范围主要包括:(1)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
包括我国的领陆、领水、领空、底土以及延伸意义上的领域。
(2)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是指根据我国的法律及我国缔结、参加的国际条约、协定或者其他有关国际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海域,主要指中国的毗连区、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
(3)如果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国际条约,同上述适用范围有不同规定,则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我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4)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以外的区域。
其必要条件是造成我国海域污染损害。
4、环境保护法学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对象的环境——人类环境,人类环境这一概念是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正式提出来的。
它指的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和人工改造过的各种物质因素的综合体。
5、环境质量标准,是指为了保护自然环境、人体健康和社会物质财富,对环境中有害物质或因素含量的最高限额所作的规定。
分为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6、污染物排放标准。
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标准;对国家已经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
环境资源保护法期末复习重点
环境资源保护法一、名词解释1.环境问题:在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的作用下发生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变化的现象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评估,提出预防活着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3.无过错责任:是指无论行为人有无过错,只要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行为人即应对其行为所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
4.环境侵权:污染或破坏环境,从而侵害他人的人身、财产权益和环境享受平等民事权益的行为。
5.环境法律关系:是指人们在开发、利用、管理自然资源,保护与改善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并为环境法律规范所规定的社会关系,即环境权利与环境义务关系。
6.排污许可:是具有法律意义的行政许可,是环境保护管理的八项制度之一,是以许可证为载体的,是对排污单位的排污权利进行约束的一种制度。
二、简答题论述1.环境法的基本原则:(1)保护优先原则:国家按照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要求,在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时要把生态和环境保护放在较优先的位置予以考虑和对待。
(2)预防为主原则:国家在环境保护工作中采取各种预防措施,防止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恶化,或者把环境污染和破坏控制在能够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体健康和社会物质财富及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限度之内,并对已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进行积极治理的原则。
(3)综合治理原则:法律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4)公众参与原则:群众参与,依靠群众保护原则。
(5)损害担责原则:任何对环境和生态造成损害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2三同时制度(1)一切可能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其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
(2)三同时制度的适用范围开始仅限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企业后来不断扩大为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技术改造项目,一切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工程建设项目,确有经济效益的综合利用项目。
新环保法知识考试题库带答案
新环保法知识考试题一、单选题【第1题】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B)、损害担责的原则。
A、政府为主B、公众参与C、部门配合D、社区配合【第2题】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改善环境,依照有关规定转产、搬迁、关闭的,应当予以。
A、人民政府;支持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鼓励C、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帮助D、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支持【第3题】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 B ) A.责令停产停业B.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C.暂扣或者吊销营业执照【第4题】“可持续发展”是指(A):A、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B、能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
C、以保护自然为基础,适当降低人类发展速度的经济发展。
【第4题】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原则是:(B)A、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B、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C、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第5题】生态文明的核心是( C ):A、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B、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谋福祉C、重视环境保护、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第6题】因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造成损害的,应当依照(A)的有关规定承担侵权民事责任。
A.《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第7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的“夜间”指的( A )A.晚二十二点到晨六点B.晚二十四点到晨六点C.晚二十四点到晨七点【第8题】国家(A)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A、鼓励B、支持C、引导【第9题】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环境监测机构以及从事环境监测设备和防治污染设施维护、运营的机构,在有关环境服务活动中弄虚作假,对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负有责任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还应当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其他责任者承担(B)。
2023年新环保法考试题库
1.我国新《环境保护法》中旳“环境”是指(D)D.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旳多种天然旳和通过人工改造旳自然原因旳总体2.新修订旳环境保护法,“保护环境”被确立为我国旳一项(A)A.基本国策3.我国新《环境保护法》规定,每年旳环境日是(B) B.6.5.4.我国新《环境保护法》规定,有权制定地方环境质量原则旳主体是(C)C.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5.我国新《环境保护法》规定,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旳建设项目,不得(A) A.动工建设6.我国新《环境保护法》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污染物,导致或者也许导致严重污染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旳部门,(C)。
C.可以查封、扣押导致污染物排放旳设施、设备7.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B),实行严格保护。
B.划定生态保护红线8.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改善环境,根据有关规定转产、搬迁、关闭旳,人民政府应当予以(B)。
B.支持9.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委托旳环境监察机构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旳部门,有权对排放污染物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进行(B)。
B.现场检查10.我国《环境保护法》和其他法律中规定旳承担环境民事责任旳方式重要有(D)D.排除危害、赔偿损失、恢复原状11.我国新《环境保护法》规定,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定点屠宰企业等旳选址、建设和管理应当(A) A.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12.我国新《环境保护法》规定,负责组织农村生活废弃物旳处置工作旳主体是(D)D.县级人民政府13.我国新《环境保护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旳部门,应当将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旳(B)信息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及时向社会公布违法者名单。
B.环境违法14.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污染物排放原则中已作规定旳项目,可以制定(D)国家污染物排放原则旳地方污染物排放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的分类依组成环境的物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自然环境、人工环境。
依环境对人类生存的意义:生活环境、生态环境。
环境问题:因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恶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环境问题的分类* 原发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协调发展原则* 风险预防原则* 环境责任原则* 协同合作原则* 公众参与原则环境法的特征*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产物,侧重社会领域的法律调整*是以社会利益为本位的法*是综合部门法*是环境科学与法学紧密结合的法* 是以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的法环境法的体系的基本模式* 基本法模式----以美国为代表* 整合化模式----以英国为代表* 复合法模式----以法国为代表* 法典化模式----以日本为代表国家环境保护职责:宪法第26条“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环境法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特殊功能*具备法的一般属性,能够影响和引导被调节主体的环境决策和行动,使之符合环境法的价值目标;使国家在法定范围内依法定程序调节环境保护秩序,防止国家利益侵害社会利益*具备比其他法更为突出的灵活性*独特的调整方式-----强制性规范、任意性规范、提倡性规范、技术性规范*与基础部门法共同构成完整有序的法体系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公平性、可持续性、共同性、需求性环境权的涵义:公民享有的在不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中生存及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权利。
环境使用权的概念和特征指环境利用人依法对环境容量资源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特性* 是用益物权* 主体是一般民事主体* 客体是环境资源整体* 环境使用权的取得方式由环境法加以规定,依法取得的环境容量可以进入市场进行交易* 保护的目的是保持环境资源的再生或更新能力环境保护相邻权的作用* 对主体行为的限定性----应有的注意义务* 禁止权利滥用国家环境管理权的概念:国家环境管理职能部门依法行使的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预测、决策、组织、指挥、监督等诸权力的总称。
国家环境管理权的属性* 社会管理权* 产生于国家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 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干预权* 其行使既包括权力手段,也包括非权力手段* 行使的主体广泛国家环境管理权的一般实现方式* 环境行政立法* 环境行政执* 环境行政司法环境行政复议的概念:指环境行政管理机关在行使环境行政管理权时,与相对人就已生效的具体环境行政行为发生争议,依相对人的申请,由该行政主体或其上级机关对引起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复查并做出决定的制度。
环境行政复议的特征* 是环境行政执法的一个环节,并非必经环* 具有准司法性,是具有一次性效力的具体行政行为* 具有行政监督性环境行政调解的概念:指由环境行政机关出面主持的以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以自愿为原则,通过说服教育的方法促使双方当事人友好协商,相互谅解,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行政司法活动环境行政调解的特征* 是由环境行政机关主持的,以第三者公正人的身份进行的调解* 是依纠纷当事人的申请而进行的调解(自愿要求)* 是依法进行的调解* 是诉讼外的调解,不得以此剥夺当事人的诉权环境行政合同的概念:是环境行政机关之间、环境行政管理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之间,以环境保护、环境管理、实现社会共同利益为目的,依法签定的协议环境行政指导的概念:指环境行政机关在其职责或管辖事物范围内,为谋求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基于国家法律法规或政策的精神,适时灵活地采取非国家强制性手段,以取得相对人同意或协助等行为的总称环境法律关系主体的分类* 国家机关* 社会组织* 公民环境法律关系客体的分类* 环境资源* 环境行为防止污染转嫁与转移制度:指防止国外、境外地区的厂商或我国企事业单位,将污染严重的设备、技术工艺或有毒有害废弃物,转移给没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生产、加工、经营或处理,造成环境污染.环境影响评价: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早见于美国1969年制定的《国家环境政策法》,我国建立于1978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进行* 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 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三同时制度的概念:指一切可能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其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指以环境法律规定为依据,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计划,以责任制为核心,以签订合同的形式,规定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具体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责任制度。
环境侵权的概念:因行为人污染环境造成他人财产权、人格权以及环境权受到损害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一种特殊侵权行为环境侵权的构成* 环境侵害行为* 损害事实* 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理论* 优势证据说* 比例规则说* 盖然性说(事实推定说)* 间接反证说* 比例认定说环境公益诉讼:指任何公民、法人、公众团体或国家机关,为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当其认为有损害国家的、社会的公共利益的行为发生,已经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重大环境损害后果时,以自己的名义代表国家或不特定的多数人以环境违法行为人为被告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该违法行为人停止环境损害行为及赔偿公益损失的诉讼制度。
环境行政诉讼:人民法院根据对具体环境行政行为不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环境行政相对人)的请求,在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审理并裁决环境行政争议案件的司法执法活动。
大气污染:指由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其他活动,使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导致其物理、化学、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的特性改变,使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受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生命安全的现象。
水污染:指水体污染,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水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体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交通主管部门的海事管理机构对船舶污染水域的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国土资源、卫生、建设、农业、渔业等部门以及重要江河、湖泊的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有关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防治水污染的基本原则*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相结合*按流域或区域统一规划原则* 水污染防治与企业布局、改造相结合的原则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制度*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按照国家规定向排污者提供污水处理的有偿服务,收取污水处理费用,保证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
向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污水、缴纳污水处理费用的,不再缴纳排污费。
收取的污水处理费用应当用于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不得挪作他用。
*向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水污染物,应当符合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出水水质达到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免缴排污费。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应当对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出水水质负责。
*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对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出水水质和水量进行监督检查。
划定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制度* 国家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必要时,可以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外围划定一定的区域作为准保护区。
* 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设置排污口* 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
* 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游泳、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
* 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
* 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等活动的,应当按照规定采取措施,防止污染饮用水水体。
* 禁止在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新建、扩建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改建建设项目,不得增加排污量。
海洋环境保护法的适用范围: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
环境噪声: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环境噪声污染: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体制*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对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管。
*公安、交通、铁路、民航等主管部门和港务监督机构,根据各自职责,对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 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或机构,有权依据各自的职责对管辖范围内排放环境噪声的单位进行现场检查。
化学品首次进口:指外商或其代理人向中国出口其未曾在中国登记过的化学品,即使同种化学品已有其他外商或其代理人在中国进行了登记,仍被视为化学品首次进口。
事先知情同意:指为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目的而被禁止或严格限制的化学品的国际运输,必须在进口国指定的国家主管部门同意的情况下进行。
监控化学品的分类* 可作为化学武器的化学品* 可作为生产化学武器前体的化学品* 可作为生产化学武器主要原料的化学品* 除炸药和碳氢化合物外的特点有机化学品固体废物: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物。
固体废物的分类* 工业固体废物* 生活垃圾* 危险废物三化管理原则* 减量化* 资源化* 无害化保护:人类对生物圈的利用和管理,以便它能对当代人产生最大的持续利益,同时维护其潜力以满足后代的需求和追求。
保持:保持自然环境要素经常处于可供人类持续利用的状态保存:保存生态系统、自然界其他历史或人文古迹处于原始的状态生态保护的法律原则*全方位的保护*生态价值的保护* 法律手段与对策的统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之间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及物种栖息地的生态复杂性,它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生物多样性的组成* 物种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 就地保护:指以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包括风景名胜区的方式,对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及其栖息地予以保护,以保持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繁衍与进化,维持系统内的物质能量流动与生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