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平面的语法观

合集下载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综述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综述
用三者之 间的关 系 上个世纪 8 0年代语 法研究 的“ 三个平面 ” 理论 , 说 的是 用 从事语法研究 的学者对如何看这三者之 间的关 系都 有着 句法平面 、 语义 平面和语用平 面的理论来研 究现代汉语语法 。 自己的见解 ,邵敬敏将语法学界 的各种不 同解释归纳为 五种 这是语法研究方法上 的一项新进展 ,它有助 于语法学科 的精 不同的理 解模式 : ( 一) 两翼模式。以句法为基础 , 同时又兼顾 密化 、 系统化和实用 化。 本文尝试对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进 行 到语 义分 析和语用分析 ,并尽可能使三者既 区别开来又结合 番梳理 。 起来 。 ” ( 二) 双层模式 。 引施关淦 的话说 “ 句法和语义在一起 , 1 、 三个平面的形成以及发展 跟语用发 生关 系。 句法分析和语用分析都是静态分析 , 语用分 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是在继承传统语法 、结构 主义 析是 动态分析 。” ( 三) 三维模式 。引文炼 的话说 , “ 语 法规律的 语法 、 转换 生成语法 和格语法等 的优点 的基础 上提出来的 , 同 描写 , 可以有不同的角度( 句法 的、 语 义的 、 语用 的) , 但要达 到 时还受到符号学和现代语义学 、 语用学 的一 些影响 , 是一个 博 的 目的都是一致 的 , 即别同异 , 辩正误 。” ( 四) 三角模式 。( 五) 采众长 , 融合 中西方先进理论 的产物 。 它的产生和形成 不可能 生成模式 。 邵敬敏认为“ 这几种理解模式都力图密切结合汉语 是一蹴而就的 , 而必须得经历一个漫长 的发展 、 演变过程。 语法研究 的实 际揭示句法 、 语义、 语用三者之间错综复杂 的关 1 9 8 1 年, 胡裕树先生在他 主编的《 现代 汉语》 增订版 中率 系 , 因此都有其合理性 , 显示 了一定 的解释力。” 先提出 : “ 必须区别 三种不同的语序 :语义的 、语用的 、语法 句法 、 语义 、 语用三个平面三者之 中, 句法是基 础 , 因为语 而要 了解语 义和语 用 , 的 。” 1 9 8 2 年 胡裕树 、 张斌 在《 中国语 文》 上 发表 了《 句子分析 义和语用都要通过句法结构才能表现 , 要使语法学有新 的突破 , 在语法研究 漫谈》 , 三个平 面的理 论框 架已大致形成 。1 9 8 5年胡裕树 、 范 也往往离不开句法结构 。 晓在《 新疆师范 大学学报》 上发表 了长篇论文《 试论语 法研究 中必须 自觉地把三个平面区别开来 ; 在具体分 析一个 句子时 , 的三个平面》 , 使这理论 较为完整和丰满 。这篇文章的发表标 又要使三者结合起来 ,使语法研究中必须 自觉地把三个平面 志 着 三 个 平 面 理 论 正 式 形成 。 区别 开来 ; 在具体分析一 个句子时 , 又要使三者结 合起来 , 使 语法分析做到形式与意义相结合 , 静态 与动态相结 合 , 描写性 2 、 句法 、 语义 语用各 自的含义 语法 研究中的句法 平面 , 是指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 。 对句 与实 用性相结合 。这样 , 语 法分析也就更 丰富 , 更 全面 , 更 系 子进行句法分析主要从 两方 面进行 。 一方面 , 对句法结构 内部 统 , 更科学。 的词语与词语 之间的关 系进行成分分 析 ,也就是着眼于句子 4 、 三个平面理论的重要意义 成分的确定和结构 方式的判别。 另一方面 , 对句法结构 内部 的 “ 三个平面 ” 理论 自提 出以来 , 推动 了汉 语语法研 究 的发 词语 之间的层 次关 系进 行分 析 ,也就 是着眼于句法结构 的层 展 。 虽然它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 但是它有利 于有 意识地从 次切 分。 无论是研究句法结构 的构成方式还是层次切分 , 都是 各个方面进行语法分析 ,并有利于解决单方面分析不能解决 从结构关系出发的 , 也就是偏重于形式 的。 的问题 。 “ 三个平面” 理论扩大 了汉语语法研究 的范 围 , 极大 语法研究中的语义平面是指对句 子进行语义分析 。句 中 地拓展 了汉语语法研究 的内涵和外延 ,使我们对汉语语法现 词语与客观 事物( 符号与 内容 ) 之 间也有一定 的关 系 , 这种关 象 的解释更加详尽 、 细致 和准确 。 “ 三个平面 ” 理论 的提 出为汉 现代 化奠定 了坚实 的基础 。 系是属于语义的。 一个句子不仅在表层有着句法关系 , 而且在 语语法研究 的科学化 、 深层 有着语义关系。 语义平面所说 的语义 , 不 同于词 的词汇意 参考文献 : 义。 词 的词汇意义是词所具有 的个别意义 , 而这里所说 的语义 『 l 1 范晓. 三个平面 的语法观『 M1 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 是指词在句法结构中获得的意义 , 离开 了句法结 构 , 一个词孤 版 社 , 1 9 9 8 立起来 也就不存在这种语义 。语 法研究应从形 式出发去发现 『 2 1高顺全.三个平面理论 的语 法研 究 『 M】 学林 出版社, 0 O 4 意义 ,也就是通过句法结构 的分析去深人 了解 句子内部的语 2 义关 系 ;并通 过语义结构 的分析来进一 步了解 句法关系的 同 [ 3 ] 胡裕树 , 范晓. 试论语法研 究的三个平面【 J 】 新疆师 范大 异, 从 而对句法结构做更 精密的描 写。 学学报 , 1 9 8 5 , ( 2 ) 语法研究 中的语用平面 , 是指对句子进行语用分析 。 句中 [ 4 ] 胡裕树 , 文炼. 句子分析漫谈『 J 1 中国语文, 1 9 8 2 , ( 3 ) 词语 与使用者 ( 符号 与人 ) 之 间也有一定 的关系 , 这种关 系是 [ 5 ] 胡裕树 , 范晓. 有关语法研 究三个平面 的几个 问题 『 J 1 中 属于语用 的。 研究语用 , 也就是研究人怎样运用词语组成句子 国语文 , 1 9 9 2 , ( 4 ) 相互之间进行交际 。句法平面以及语 义平面是静态 的分析或 作者 简介 : 刘 意红( 1 9 8 9 一) 。 女。 汉族, 重庆永 川人 , 西 南 描写 , 而语用偏重 于表达 , 所 以是一种动态 的分析 。作为语用 大学 文学院硕 士研究生 。 从事古汉语语法研 究。 概念 的主题与句法概念 的主语并不是 完全重合 的或对应 的 ,

从三个平面看“到底”和“终于”的异同

从三个平面看“到底”和“终于”的异同

从三个平面看“到底”和“终于”的异同“到底”和“终于”是一对容易被混淆使用的词,因此有必要对它们加以辨析。

本文试图联系“到底”和“终于”各自所在的语言事实,从语义、语法及语用三个平面来比较其异同,以期为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教学提供参考。

标签:到底终于语义语法语用本文旨在运用三个平面理论,充分辨析“到底”和“终于”的异同。

文中,“√”表示能搭配,“×”表示不能搭配,“*”表示句子不能成立。

一、“到底、终于”的语义辨析笔者翻看了《现代汉语八百词》《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李行健主编)、《商务馆学汉语近义词词典》(赵新、李英主编)、《汉语近义词词典》(马燕华、庄莹主编)、《新华同义词词典》(张志毅、张庆云主编)、《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刘叔新主编)等,发现不同的词书对“到底、终于”的释义大同小异。

现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李行健主编)中对“到底、终于”的释义为例来辨析它们在语义上的异同。

在这两部词典中,“到底、终于”的释义如下:(一)《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释义1.到底①动词,到尽头;到终点。

如:将革命进行到底。

(下文简称到底1)②副词,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曲折最后出现某种结果。

如:新方法到底实验成功了。

(下文简称到底2)③副词,用在问句里,表示深究。

如:你跟他们到底有什么关系?(下文简称到底3)④副词,毕竟(多用于强调原因)。

如:到底还是年轻人干劲大。

(下文简称到底4)2.终于副词,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情况(多用于希望达到的结果)。

如:实验终于成功了。

(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李行健主编)释义1.到底①动词,到达尽头。

如:帮人帮到底。

②副词,表示经过某些过程之后出现了最后结果;终于。

如:我们的书到底还是出版了。

③副词,究竟。

如:他的病到底怎么样?④副词,毕竟。

如:不管好不好,到底是人家的一片心意。

2.终于副词,表示最后出现某种结果。

第八章三维语法概述

第八章三维语法概述

第八章三维语法(三个平面语法观)0.前言0.1“三个平面”的学说可称作三维语法①三维语法是讲语法有三个平面或三个角度或三个侧面,也就是语法系统有三个子系统:句法系统、语义系统、语用系统。

三个平面应该理解为“三维”,就好比一个立体的长、宽、高。

②用三个平面的理论构建起来的语法学说,可以称之为“三维语法”。

把三个平面理论的语法称作三维语法还有个好处,就是好说好记,而且跟其他语法学说的称呼比较协调,如可以有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语法、转换生成语法、功能语法、三维语法等等。

三维语法是从句法(Syntactic)、语义(Semantical)、语用(Pragmatical)三个角度来研究语法,也就是现在大家所说的多角度、全方位地研究语法。

0.2研究语法要讲“三维”是科学的我国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诗形象地说明:你要看到庐山的真面目就得横看、侧看、远看、近看,即多角度、多侧面去观察,才能知其全貌;如果只立足于山当中的某一地方观察,那犹如瞎子摸象只能知道某一面,就难免片面。

语法研究也是如此。

语法具有三维性,不能单从一维(单是句法,或单是语义,或单是语用)观察;而应该从句法、语义、语用“三维”去观察和研究,才能认识语法的真谛。

比如下面四句:①我们打败了敌人。

②我们打胜了敌人。

③我们把敌人打败了。

④敌人被我们打败了。

在句法上①②都是“主-动-宾”,③④都是“主-状-动”。

但从语义上分析,为什么①能变换成③④,而②不能变换成③④,这是因为①②的补语语义指向不一样;如果不讲语义,就不能解释这种现象。

但单讲句法和语义还不够,为什么①③④语义结构相同(都是“[施-动-受]+[系-动]”结构)而要有三种不同句式表达呢?这是因为三种句式的语用价值不一样。

因此在具体言语交际中要根据语境、根据表达的需要而随宜采用。

但不管语句怎样复杂多样、繁简多变,句型或句式总是有限的。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在进行语法分析和语法研究时既要区分句法、语义、语用三个不同平面,又要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这就是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三个平面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三个平面理论”的建立和完善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1938年,美国符号学家查尔斯莫里斯(Charles Morris)的符号学基础中指出,符号包括三个部分:句法学(syntactics),研究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语义学(semantics),研究符号与思维反映(客观方面)之间的关系;语用学(pragmatics),研究符号与解释者(主观方面)之间的关系。

1964年,莫里斯指出若把符号学的三种研究应用到语言学上就构成了语言学的三个方面: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

在中国大陆,胡裕树(1981)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本)率先提出“必须区别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语法分析新思路。

80年代中期以后,三个平面理论成为汉语语法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召开了多次学术讨论会,多位学者发表了论著,对三个平面理论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重要文献有:文炼(张斌)、胡附(胡裕树)《句子分析漫谈》(《中国语文》,1982年第1期)。

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新疆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王维贤《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语义结构和语用结构》和《句法分析的三个平面与深层结构》、施关淦《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再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何伟渔《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学说》和《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研究述评》、史锡尧《论语法、语义、语用三结合进行语言研究》、邵敬敏《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的理论思考》、沈开木《语法、语义、语用的联系》、徐枢等《三个平面: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黄山语法修辞座谈会发言摘要》、范开泰《语法分析三个平面》、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复旦学报》1994年第5期)。

07第七讲 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07第七讲 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第七讲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一、什么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三个平面,即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

1.1句法平面(即符号与符号)句法平面是指句法结构的平面,语法研究的句法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

句法分析,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进行成分分析,也就是着眼于句子成分的确定和结构方式的判别。

另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层次关系进行分析,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层次切分。

句子成分分析法句子成分分析法,即中心词分析法,它规定组成句子的单位是词(不是短语),词和句子成分相对应,原则上是一个词充当一个句子成分。

认为一般的句子,往往具有主语和谓语两个主要成分,另外还有一些次要成分。

分析的时候,往往找出主语和谓语作为句子的主干,以其他成分作为枝叶,描述整个句子的结构。

例如:“(年轻)的学生‖[都][在]学习∣(非常有用)的课程。

”学生(主语)‖学习(谓语)∣课程(宾语)年轻的∣(定语)都在∣(状语)有用的∣(定语)非常∣(状语)这种分析法,枝干分明,便于归纳句型。

简单句的句型,就是根据句子成分划分的。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美国结构主义学派所采用的语言分析法。

例如“张三的哥哥批评了李四的弟弟”这个句子,进行层次分析,词语间的直接关系可图示如下:张三的哥哥批评了李四的弟弟直接直接成分直接成分直接成分这种层次分析把句法结构中词语之间的关系分为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

具有直接关系的成分叫直接成分;间接的是间接成分。

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句法结构的内部关系,所以直接成分也就是内部成分;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外部关系,所以间接成分也就是外部成分。

传统语法学比较重视句子成分分析,而忽视句子的层次分析。

层次分析法忽视了词和熟语作为语言建筑材料的整体作用,往往在意义上破坏了语言结构。

比如:“打破了茶杯”,“茶杯”不是“打”的宾语,又如“走痛了脚”里,“脚” 不是“走”的宾语。

三个平面的语法分析方法

三个平面的语法分析方法

史有为《语言研究中的柔性观念》(《汉语学习》 1990, 4)主张从“语音、语法、语义、语用四个 平面上分析句子”。 刘丹青《探索语法研究的新路子》(((汉语学习》, 1991, 3) 《汉语形态的节律制约一汉语语法的 “语音平面”丛论之一》(《南京师大学报》 1993, 1)主张“建立句法、语义、语用、语音四 个平面”。 李子荣《对“语音平面”的语言学反思》(《汉语 学习》1998, 6)认为语音平面“不是汉语语法分 析的第四个平面”,它是一种“语言研究的视 角”。 1998年,张斌出版专著《汉语语法学》(上海教育 出版社),在三个平面理论基础上又进一步引进了 “节律”这一语音平面,从此正式把语音放进了 大语法的范围,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语义分析
语义分析是指对语词在句法结构中获得的 意义的分析。这个语义不是词汇意义、概 念意义、社会文化意义等,而是与句法结 构相关的意义,它表示语词与客观事物的 关系。
语义平面研究的语义包括七个方面: (1)动核结构(也称谓核结构)。这是指以动 词为核心的深层语义结构,是对应着不同 句法形式的语义结构; (2)动词的“价”(也称“向”).这是指动词 所联系的强制性语义成分(即动元)的数目 的能力; (3)名词的“格”.即名词在语义结构中所 充当的语义角色,如施事、受事、与事、 工具、处所、时间等;
三个平面理论首先是一种本体论。其语法 包含着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的内容。 在三个平面理论体系中,语法是种概念, 其余的是属概念。
三个平面又是一种方法论。它要求在语法 研究中注意区分句法、语义、语用这三个 不同的平面,又要努力在具体研究时把三 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句法分析时要考虑 到语义的和语用的因素,在语义分析时要 考虑到句法和语用的因素,而在语用分析 时也要考虑到句法和语义的因素。因此, 三个平面理论的句法、语义、语用都有其 各自独特的内涵。

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理论的第一部专著_读_三个平面的语法观_陈昌来

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理论的第一部专著_读_三个平面的语法观_陈昌来
,




三 个 平 面 的 语法 理论 既是 本体 论 又 是 方法 论 作 为 方法 论 该 理 论 认 为语 法 研 究要 力求 做 到 形
,
式 和 意 义 静 态 和 动 态 描 写 和 解 释 相 互 结 合 但 由于 语 法 观 的 不同 人 们 对 这 些 问 题 的理 解并 不 一
致 因 而这 些 问 题 不 仅 要 在三个 平 面 理论 观 照 下 进行 新的审 视 而 且 要在 该 理 论 指 导 下 研 究 如 何把
,
宾 语 来 区 分 的 设 想 认 为 及 物 动 词 作 谓 语 或谓 语 中 心 词 构 成 主 事 主 语 句 时 动 词 后 边 一 般 要 带 宾
; 语 不 带 宾语 是 有 条 件 的 不 及 物 动 词 作 谓 语 或 谓 语 中 心 词 构 成 主 事 主 语 句 时 动 词 后 边 一 般 不 带
:
、 、
分 类 的 三 原 则 从 形 式 出 发 去探 求 功 能 在 短 语 ( 词 组 ) 里 确 认 功 能 多 角 度 多 层 次 分 类 这 三 条 原 则

虽 然 是 就动 词 而 言的 但实 际 上 带 有普 遍 性 完 全 适 于 对其 他 类 词 进 行功 能的次 范 畴 分 类
,
则 (合 法 ) 语 义 平 面 上 合 语 义 规 则 (合理 ) 语 用 平 面 上 合语 用 规 则 ( 合 用 ) 但同 时 指 出 在 孤 立 句 和
,
语 境句 中 这三 条 标 准对 句 子 合 格度有 不 同 的制 约 能 力
, , , ,

这 一 认识 实质 上 着 眼 于 对 句 子 结 构 本 质的

三个平面理论研究内容及理论应用综述

三个平面理论研究内容及理论应用综述

三个平面理论研究内容及理论应用综述三个平面理论是指在心理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常常被使用的一系列理论,包括了沟通平面理论、定位平面理论和社会身份平面理论。

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人际关系、组织行为和社会互动提供了重要的框架。

在下文中,我将对这三个平面理论的研究内容和理论应用进行综述。

沟通平面理论是由心理学家文德尔·索尔特斯(Wendell Samet)于1966年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沟通中往往会在两个或三个平面上进行交流,包括内容平面、语言学平面和生理学平面。

内容平面是指言辞和语言的意义,语言学平面是指词汇和语法结构,而生理学平面则涉及到沟通参与者的非语言行为,比如表情和肢体动作。

这三个平面相互联动,共同构成了人们在日常交流中的语言行为。

沟通平面理论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语言学、非语言沟通、跨文化沟通等方面。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在不同文化和社交环境中的沟通方式,并且提高人际交流的效果。

该理论的应用广泛,包括教育、管理和跨文化沟通等领域。

定位平面理论是由社会心理学家拉维夫·杰纳尔(Ravi Iyer)于2005年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会互动中会根据自己在特定社会群体中的定位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这个定位可以基于个人的社会身份、地理位置、职业角色等多种因素。

定位平面理论主要探讨的是人们如何评估自己在不同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并以此为依据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定位平面理论的研究内容涵盖了社会认同、权力关系、组织行为等方面。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在社会互动中的行为动机和行为选择。

该理论的应用领域包括组织领导、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心理学等。

社会身份平面理论是由社会心理学家亚历山大·塔耶舍利柳克斯(Alexander Haslam)于2001年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人们的社会身份对其行为和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身份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群体中所扮演的角色,包括个人特质、社会角色和群体关系等方面。

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

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
大厦的奠基石。 三个平面理论 自18 年提 出后 的头四年 可谓 91 其创立期 。这一时期 由胡裕树打前锋 , 他针对语法 学界历来研究的症结 所在和汉语语法学发展 之时 代呼唤, 首度在其主编的《 现代汉语 》 教材里就汉语 的句子分析应如何 确定语法关 系时鲜 明地亮 出 自 己的观点 :必须 区分三种不 同的语 序 : “ 语义 的、 语 用 的、 语法 的。此后, ” 胡裕树 ( 附) 胡 又与其长期密 切合作的学术伙伴文炼相继或合作或各 自发表系 列文章把三个平面理论思想逐渐阐发开来。《 词语 之 间的搭 配关系 》文炼 ,92 根据结构平面和语 ( 18 ) 气平面把句子分为抽象 的句子 和具 体的句子 在 《 句子分析漫谈 》胡附、 ( 文炼 ,92 一文中, 18) 作者扭 转乾坤似地把三个平面定位为句法 、 语义和语 用, 使三个平面都真正地纳入语法研究的轨道 内, 从此 为 主 流 派 的三个 平 面理 论 树 立 了 明确 的发 展 方 向 。 该 文 除从 语 义 、 法 、 用 三 方 面 阐述 语 序 的表 达 句 语 外 , 提出“ 还 虚词 的作用也有语 义的、 句法 的、 用 语 的区别”“ ,必须区分一般主语和话题主语” 并 区分 , 了语用成分和非语用成分 。《 试论汉语句首的名词 性成分》胡裕树 ,92 主要探讨如何 确定主语 、 ( 18 ) 主 题 以及属于句子外 层结构 的其他句首特殊名词 性 成分 。《 关于句子 的意义和 内容 》文炼 ,9 4 进一 ( 18 ) 步明确把句子划分为语言的句子和言语的句子。前 者叫抽象的句子, 有意义 , 内容 I 无 后者 叫具体 的句 子, 既有意义, 又有 内容( 指称意义) 汉语语 序中 。《 的 几 个 问题 》文 炼 、 附 ,94 强调 地 指 出 在进 行 ( 胡 18 ) 语法 分析时既要把句法 的、 语义 的、 语用的 区别 开 来, 又要把它们联系起来 。 这时期, 朱德熙(92 也 18)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在进行语法分析和语法研究时既要区分句法、语义、语用三个不同平面,又要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这就是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三个平面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三个平面理论”的建立和完善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1938年,美国符号学家查尔斯莫里斯(Charles Morris)的符号学基础中指出,符号包括三个部分:句法学(syntactics),研究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语义学(semantics),研究符号与思维反映(客观方面)之间的关系;语用学(pragmatics),研究符号与解释者(主观方面)之间的关系。

1964年,莫里斯指出若把符号学的三种研究应用到语言学上就构成了语言学的三个方面: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

在中国大陆,胡裕树(1981)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本)率先提出“必须区别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语法分析新思路。

80年代中期以后,三个平面理论成为汉语语法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召开了多次学术讨论会,多位学者发表了论著,对三个平面理论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重要文献有:文炼(斌)、胡附(胡裕树)《句子分析漫谈》(《中国语文》,1982年第1期)。

胡裕树、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王维贤《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语义结构和语用结构》和《句法分析的三个平面与深层结构》、施关淦《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再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何伟渔《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学说》和《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研究述评》、史锡尧《论语法、语义、语用三结合进行语言研究》、邵敬敏《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的理论思考》、开木《语法、语义、语用的联系》、徐枢等《三个平面: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语法修辞座谈会发言摘要》、开泰《语法分析三个平面》、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复旦学报》1994年第5期)。

语言学中三个平面理论贡献

语言学中三个平面理论贡献

语言学中三个平面理论的贡献直接成分分析法由于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隐性的句法关系,无法反映间接的隐性语义关系,因此不能作为句法分析的演绎起点,在语法研究中存在较大局限性。

三个平面的语言观及语言理论的出现,将句法、语义、语用同时归并为语法研究的范畴,是对这一局限的巨大突破,对于理解语法本质有着巨大的启发,从而具有巨大的贡献。

三个平面句法语义语用直接成分分析法一、引言直接成分分析法(我国语法学界一般也称为“层次分析法”)在我国语言学界影响很大。

但是,这种分析法的局限也是明显的。

陆俭明、沈阳指出,它的主要局限是”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隐性的句法关系,即语义结构关系。

”陆丙甫也认为,“直接成分分析法只能反映直接的结构关系,无法反映间接而稳定的隐性语义关系”。

这里要强调的是,语义关系是句法结构的起点,直接成分分析法不能反映最基本的语义关系,因此不能作为句法分析的演绎起点。

二、三个平面的理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语言学界大作文章的所谓“向,格,配价”概念,都是语义范畴,可以说都是对层次分析法的突破。

事实上,也正是提倡层次分析法最得力的朱德熙先生本人,很早就提出了“隐性语法关系,潜主语,潜宾语”等关系;而所谓“隐性语法关系,潜主语,潜宾语”,其实就是“语义关系,施事,受事”。

特别是三个平面理论,系统强调了语义,语用平面的功能,是对偏重语法平面而无法反映语义关系,语用关系的直接成分分析法的一个重要补充。

在三个平面的理论中,把句法,语义,语用并列,认为三者都属于“语法”研究的范畴。

这就极大地提高并明确地确立了语义和语用在语法研究中的地位。

它们把“隐性”的“潜”语法关系(因而也给人以从属性,第二性的印象)旗帜鲜明地,堂而皇之地引进语法研究,使之获得了独立的一席之地。

并且,把“句法”和“语法”加以区分,对于理解语法的本质,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把语义和语用看作是跟句法相对应的范畴,这就更突出了句法的形式方面。

(一)对三个平面间的关系的不同理解三个平面的理论积极推动了我国的语法研究。

三个平面语法观

三个平面语法观

个案三 试结合三个平面分析下面的句子: ①狼咬死了他家的羊。 ②狼把他家的羊咬死了。 ③他家的羊被狼要死了。 参见黄伯荣《现代汉语》P104.

试结合语法的三个平面回答同学们的一个问题: “他住在川师。” “他在川师住。”,有何不同? 1、句法平面:句法格式不同。(同学们自己分析) 2、语义平面: (1)句式语义(高层次语义关系)不同。 他住在川师/他躺在沙发上/他走在路上 他在川师住/他在沙发上躺/他在路上走 “S+V+NPL”句式具有致使义,存在空间是由动作行为 引发的,“S+NPL+V”句式没有这样的句式语义 。 (2)两种句式对动词的语义选择限制不同。 在川师住 住在川师 在主席台上坐 坐在主席台上 在川师哭 *哭在川师 在主席台上讲 *讲在主席台上 能够进入两种不同格式的动词满足[+附着]的语义特征, [-附着]的动词不能进入右边的格式。


(三)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的全面形成 1985年,胡裕树和范晓在《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 发表《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的长篇论文,全文共四个 部分。第一部分论述“语法研究中的句法平面”,第二部分 论述“语法研究中的语义平面”,第三部分论述“语法研究 中的语用平面”,第四部分论述“三个平面的区别和联系”。 文章指出:“ 要使语法学有新的突破, 在语法研究中必须自觉 地把三个平面区别开来, 在具体分析一个句子时, 又要使三者 结合起来, 使语法分析做到形式与意义相结合, 动态与静态相 结合, 描写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这样, 语法分析也就更丰富、更 全面、更系统、更科学。” 这篇论文标志着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全面形成。
显然,这种语义关系与词的概念意义无关,语法平面的语义必须从 句法结构中去探寻。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的第一部专著_读范晓先生的_三个平面的语法观_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的第一部专著_读范晓先生的_三个平面的语法观_

[作者简介]麻彩霞,女,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的第一部专著———读范晓先生的《三个平面的语法观》○麻彩霞(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摘 要] 范晓先生的《三个平面的语法观》是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的第一部专著。

作者运用“三个平面”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对汉语语法作了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重视句法、语义和语用的区别和联系,重视形式和意义的结合、静态和动态的结合,也是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的代表作,它的出版开创了汉语语法研究的新局面。

[关键词] 范晓; 句法; 语义; 语用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09)03-0074-02 20世纪80年代,以胡裕树、张斌、文炼、施关淦、范晓等人为代表的学者冲破了传统语法和结构主义语法的束缚,汲取各家的合理内核作更高综合并结合汉语实际,提出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即“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也叫“三维语法论”。

三维语法是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角度来研究语法,也就是多角度、全方位地研究语法。

这一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之后受到了语法学界的广泛重视,在汉语语法研究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一理论思想首先是由胡裕树先生提出来的。

1981年,他在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现代汉语》中讨论汉语句子分析如何确定语法关系时,指出必须区分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

1982年,胡附、文炼在论文《句子分析漫谈》中探讨“句子分析和对句子意义的了解”这一问题时,提出“语序所表达的,有的属于语义,有的属于句法,有的属于语用。

虚词的作用也有语义的、句法的和语用的区别”。

此外,胡裕树、张斌、文炼等人还发表了一些相关论文对这一语法理论进行了论述。

如文炼(1982)的《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胡裕树(1982)的《试论句首的名词性成分》,文炼和胡附(1984)的《汉语语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等。

三个平面语法观

三个平面语法观

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
01
语法分析
三个平面语法观为语法分析提供 了全面的视角,有助于更深入地 理解语言的内在机制。
跨语言对比
02
03
语言演变研究
通过对比不同语言的句法、语义 和语用特点,可以发现各种语言 的共性和特性。
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角度研 究语言演变过程,有助于揭示语 言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在语言翻译中的应用
语义与语用的相互关系
语义决定信息内容
01
词语的意义和概念决定了信息的具体内容,从而影响信息的传
递和理解。
语用因素影响语义理解
02
语境、说话人的意图和听话人的理解等因素会影响对词语意义
的理解,使得某些词语在特定语境下具有特定的含义。
语义与语用相互依存
03
语义和语用是相互关联的,语义的理解需要考虑到语用因素,
句法与语用的相互关系
句法结构影响信息传递
不同的句法结构可以强调不同的信息,从而影响信息的传递和接收。
语用因素影响句法选择
语境、说话人的意图和听话人的理解等因素会影响句子的选择和组 织,使得某些句子在特定语境下更合适。
句法与语用相互影响
句法和语用是相互关联的,句法结构的选择会影响信息的传递和理 解,而语用因素也会影响句子的选择和组织。
03
三个平面的相互关系
句法与语义的相互关系
句法结构影响语义
理解
句子的结构决定了词语之间的搭 配和组合,从而影响语义的传达 和理解。
语义决定句法结构
词语的意义和概念会影响句子的 结构和组合方式,使得某些词语 在句子中只能以特定方式出现。
句法与语义相互制

句法和语义是相互依存的,句法 结构的变化会影响语义的理解, 而语义的变化也会影响句法结构 的组合。

汉硕考研现代汉语知识点笔记之语法,码住一二

汉硕考研现代汉语知识点笔记之语法,码住一二

汉硕考研现代汉语知识点笔记之
语法,码住一二
1.语法研究的三层面
(1)句法分析
找出句法结构中的句法成分、指明构成成分的词语类别和词、语、句的整体类型或格式等,也就是对语法单位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语法单位的类型进行的分析。

(2)语义分析
指出句中动词与有关联的名词语所指的事物之间的语义关系,即动作与施事、受事、与事、工具、时间、处所等关系以及指出其他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如领属、同位、方式等;此外,还包括语义成分、语义指向、语义特征等的分析。

简言之,指语法单位之间的语义关系的分析,实际上是客观事理关系的分析。

(3)语用分析
包括话题和说明、表达重点、语境、省略和倒装、语气和语调(停顿、重音、句调的升降)等的分析,也就是语言符号与它的使用者、使用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分析。

2.三个层面的语法分析举例
上面用框式图解标明了这三个句子的句法结构的层次和成分,并注明了三种结构不同的句式;也可进一步分析,指出句中各成分由哪一类词语充当,对句子作变换分析。

这些对结构体本身的分析都属于句法分析。

3.句子的语义分析
语义分析可分为语义成分、语义特征和语义指向的分析等。

(1)语义成分指词语组合时双方所发生的意义关系的名称,例如,施事、受事。

(2)语义特征指词语在句法结构中互相比较时显出的语义特点。

(3)语义指向指句法结构中甲成分与乙成分有语义联系及语义所指的方向。

语义成分、语义特征和语义指向的分析并不是在平行等立的平面上,而是属于不同的层面。

语法形式、语法意义、三个平面

语法形式、语法意义、三个平面

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是对立同一的两个方面,语法研究中贯彻形式和意义的结合是我们应该时刻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

一、语法形式是什么。

就一个语法单位或一个语法结构体来说,它所包含的形式有多方面的,以“新月如钩”来说,它所涉及的形式方面有:文字形式,即在书面形式上书写出来的文字样式。

语音形式,即每一个成分在口语中所读出来的语音。

逻辑形式,即在思维中所根据的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

如隐含在“新月”和“钩”之间的相似关系思维形式。

修辞形式,即体现在语法单位或语法结构中的修辞格式,如比喻、排比、借代等。

“新月如钩”表现出来的即是“本体+喻词+喻体”的比喻形式。

语法形式,表现语法意义的方式或手段。

以“新月如钩”来说,它所包含的形式一是各成分的组合形式,如“新月”和“如钩”组合成一种形式关系,而“新”和“月”或“如”和“钩”也分别是不同的组合形式,二是成分形式,即每一个成分(新、月、如、钩)所体现出来的形式,这种形式在我们汉语中往往是无形的,而在一些形态丰富的语言中往往是有形的,这种有形主要表现在词本身的形态能标志出词的功能类别。

就汉语而言,主要的语法形式包括:1、语序。

词语的排列顺序。

词的排列顺序不同,所表达的语法意义也不同。

例如:①早来了、来早了;(“早来了”带有主观性质,“来早了”带有客观性质)②桌子上厚厚地放着几本书、桌子上放着几本厚厚的书。

(前者表示“厚厚”并不是“书”的固有状态,只是几本书的临时情状;后者表示“书”的固有性质,是恒久的属性。

)③娃娃们左边右边地跑着、左边右边的娃娃们跑着(前者的“左边右边”处于状语位置,表示“跑”的运动状态(忽左忽右),是主语的意志性状态;后者处于定语位置,表示跑前所处的空间方位,是主语的自然状态)其他如“跑快点、快点跑”;“好嗓子、嗓子好(有一副好嗓子,*有一副嗓子好);”等客人来了、来客人了(前者为有定、后者为无定)。

再如“下雨了”和“雨下了”2、语音形式,包括停顿、轻重音、语调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讲三个平面的语法观语法的三个平面指语法的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

汉语语法学中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

这一理论拓宽了语法研究的视野,深化了人们对语法问题的认识,为语法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

一、三个平面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一)三个平面理论的萌芽在汉语的语法分析中,明确区分句法、语义、语用,最早见于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具有选择关系的两个实词,依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在一起,常常能表达某种句法关系。

在这里,必须区别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

“你看我”和“我看你”的含义不同,是由于在“A看B”的格式中代入了不同的词,句法关系并没有改变。

这里的语序改变是语义上的。

“你哥哥来了吗?”和“来了吗,你哥哥?”有不同的色彩,后者是因为说话的人的情绪比较紧张,行为的本身最先浮现在意识里,所以先说出来。

这种语序的差别是语用上的,是为了在交际过程中适应具体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客来了”和“来客了”、“雨下了”和“下雨了”的差别,才属于语法上的。

这里由“名动”(主谓关系)变成“动名”(动宾关系)。

这一论述可以看作三个平面语法观的萌芽。

从这个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语法、语义、语用的区分既是一个方法问题,同时又是语言本体的问题。

最初这种语法、语义、语用的区分还欠精确,并且是仅就语序而言的。

(二)三个平面语法观的初步形成1982年,胡裕树和张斌在《中国语文》第3期上发表《句子分析漫谈》。

这篇论文标志着三个平面语法观的初步形成。

文章正式将“语法、语义、语用”改为“句法、语义、语用”,不仅再次指出语序“有的属于语义,有的属于句法,有的属于语用”,而且将分析扩展到虚词,指出虚词在句法、语义、语用上的分别。

文章还区分了一般主语和话题主语,区分了语用成分和非语用成分,指出独立成分、提示成分都是语用成分。

《句子分析漫谈》中多次谈到“句法分析不是自足的”,单依靠层次和结构关系的分析还不能完全达到了解语义的目的。

这篇文章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三个平面,但是其基本框架已经形成。

(三)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的全面形成1985年,胡裕树和范晓在《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发表《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的长篇论文,全文共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语法研究中的句法平面”,第二部分论述“语法研究中的语义平面”,第三部分论述“语法研究中的语用平面”,第四部分论述“三个平面的区别和联系”。

文章指出:“要使语法学有新的突破, 在语法研究中必须自觉地把三个平面区别开来, 在具体分析一个句子时, 又要使三者结合起来, 使语法分析做到形式与意义相结合, 动态与静态相结合, 描写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这样, 语法分析也就更丰富、更全面、更系统、更科学。

”这篇论文标志着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全面形成二、三个平面理论的主要内容三个平面的具体内容是指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其中句法是基础,语义通过句法表现,语用要在句法和语义的基础上才能体现。

(一)句法平面的研究句法平面的研究,指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

句法分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成分分析,着眼于句子成分的确定,并进而归纳句型,与此密切相关的是结构关系的判别,研究一个组合体属于什么样的结构类型。

二是句法结构的层次分析,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层次切分,指出句法结构中词语的关系。

(二)语义平面的研究语义平面的研究,指对句子进行语义分析。

句子中的词语,除了符号之间的相互结合关系之外,还可以反映符号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是属于语义的。

比如:1、他买毛笔。

2、他写毛笔。

对于动作行为“买”而言,“毛笔”是受事;对于动作行为“写”而言,“毛笔”是工具。

而两例中的“他”都是动作行为的施事。

显然,这种语义关系与词的概念意义无关,语法平面的语义必须从句法结构中去探寻。

语义平面研究的主要内容,胡裕树、范晓先生认为有七个方面:①动核结构(述谓结构);②动词的“价”;③名词的格,即名词在语义结构中充当的语义角色,如施事、受事、工具、处所等。

④语义指向;⑤歧义;⑥词的语义特征;⑦词义的选择限制。

(三)语用平面的研究研究人怎样运用词语组成句子进行交际。

句子中的词语与使用者(符号与人)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属于语用的。

语法分析中讲词类、讲句子成分、讲句型、讲施事受事工具等等,都只是停留在对语法进行静态的分析或描写。

语用是偏重于讲表达的,所以是一种动态的分析。

比如:他骑走了自行车。

/ 自行车他骑走了。

语用平面的分析包括:①主题和述题;②表达重心和焦点;③语气;④口气;⑤评议;⑥句型或句式的选择。

三、三个平面的关系(一)三个平面都很重要,任何一个句子都是句法、语义、语用的结合体。

(二)三个平面互相制约,互相联系。

(三)句法是句子的基本结构;语义通过句法表现;语用要在句法、语义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四、三个平面理论的意义三个平面的学说是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是国外语言学理论影响和国内汉语语法研究自身发展综合作用的一个必然结果。

三个平面的学说不是单一的语法形式分析,也不是单一语义关系分析,也不是单一的语用意义分析,而是同时注重句法形式、语义关系、语用意义的区别与联系,因而汉语语法研究的视野拓宽了。

三个平面既是语法的本体观,也是语法分析的方法论。

句法、语义、语用是语法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语法分析必须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角度进行透视,才有可能更充分地观察、描写和解释语言事实。

黄伯荣《现代汉语》分析实例:①老王有个儿子很骄傲。

②老王有个儿子很孝顺。

这两个句子有什么差别?1、词类序列相同。

2、①是歧义句,②不是。

原因:1、结构不同:①既可以是兼语句,②又可以是连谓句;只能是兼语句。

2、语义特征不同:“孝顺”有[晚辈]的语义特征;“骄傲”没有。

3、语义指向不同:“骄傲”可以指向“老王”也可以指向“儿子”;“孝顺”只能指向“儿子。

”①春天了。

| 夏天了。

| 秋天了。

|冬天了。

②沙发了。

| 桌子了。

| 椅子了。

| 凳子了。

上面两类组合是否都成立?试加以分析。

第一类成立,第二类不成立。

“春天”等具有[顺序] 的语义特征,每个词都是顺序义场中的一个实例,“了”表示情况已经发生变化,其语法意义跟“春天”等词的语义特征相容。

“春天”等词跟“了”结合,表示已然的变化。

“沙发”等词没有[顺序] 的语义特征,不能跟“了”结合。

试结合三个平面分析下面的句子:①狼咬死了他家的羊。

②狼把他家的羊咬死了。

③他家的羊被狼要死了。

参见黄伯荣《现代汉语》P104.试结合语法的三个平面回答同学们的一个问题:“他住在川师。

” “他在川师住。

”,有何不同?1、句法平面:句法格式不同。

(同学们自己分析)2、语义平面:句式语义(高层次语义关系)不同。

他住在川师/他躺在沙发上/他走在路上他在川师住/他在沙发上躺/他在路上走“S+V+NPL”句式具有致使义,存在空间是由动作行为引发的“S+NPL+V”句式没有这样的句式语义。

3、语用平面:(1)时间的逻辑顺序不同。

他住在川师/他在川师住他跳在马背上/他在马背上跳他跑到川师/他到川师跑(2)信息焦点不同。

他住在川师他住在哪儿?*他干吗在川师?他在川师住他在哪儿住?他在川师干吗?4、关于语用学语用学有大语用学、小语用学之分。

大语用学,即交际语用学,是言语交际学的一部分,旨在揭示言语交际的本质、规律,对言语交际中的整个过程中的原则和规律进行研究。

例如会话研究、言语行为研究等都属于交际语用学。

结构语用学,是专门研究语法中的语用平面上的现象,即与特定的句法结构、句法表现形式有关的语用现象的。

如关于句类的语用功能的研究,就属于结构语用学研究的范畴。

讨论:从更广阔的角度看“三个平面”关于现代汉语“副词+名词”现象的讨论一、“程度副词+名词”是一种新现象青岛啤酒,很德国,很德国!芙蓉古镇,很中国,很成都。

两种评价态度:(一)不合规范,应该否定。

1、语言学的任务在说明,而非判决;2、注重既有的规范,忽略了语言的演变;3、注重静态的规则,忽略了语言中具有特殊表现力的突破。

(二)是正确的说法,是淡化语法形式的结果。

1、不懂得什么是语法形式;2、不懂得什么是淡化语法的要求;3、语法是客观存在,不可能按教学理念或教学要求而改变。

一个经典的实例:It’s me和It’s I 。

(三)是一种新的语法现象,需要加以研究。

(一)判断新现象的条件1、不是很难理解;2、可以有限地类推;3、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必备);4、有独特的语用价值(必备)。

回答第一个问题:“程度副词+名词”显然不难理解,如上述两例。

回答第二个问题:很德国:很日本、很中国37岁的克利斯婷来自瑞士。

问她来中国前做什么工作,她竟很中国地回答:“在邮局当干部。

”很成都:很上海、很广东学员高岗,籍贯广东,模样长得也很广东。

可以有限类推。

回答第三个问题(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有两个途径:一是广泛搜集语料;二是采用问卷调查,不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可能有局限性。

通过上述两个途径,我们可以对第三个问题作出肯定的回答。

注意:这种使用范围显然排除修辞上的词类活用:春风又绿江南岸老栓,就是运气了你!第四条(有独特的语用价值),答案也是肯定的。

后面做专门讨论。

二、“程度副词+名词”的语义基础1、词的本质义与属性义英国杰弗里·N·利奇《语义学》将意义分为七类,其中一类是内涵义。

我们不妨将内涵义称为属性义。

葛朗台表指称。

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主人公。

(本质义)性格特点:吝啬(属性义)绵羊羊的一种,公羊多有螺旋状大角,母羊……。

性温顺。

……《现代汉语词典》“性温顺”是属性义。

不过属性义通常不反映在词典的解释当中。

试分析“雷锋”的本质义和属性义。

2、名词进入“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基本条件:人们对该名词属性义的认知程度很绵羊很雷锋很葛朗台*很山羊 *很板凳 *很桌子柠檬——?很柠檬?李老师——?很李老师柠檬果汁,非常柠檬(增加语境提示出属性义)三、副词对名词的规约作用1、凸显名词的属性义淑女英雄喜剧——本质义很淑女挺英雄非常喜剧——属性义2、对名词蕴含的属性义做量(程度量)的评价三、“程度副词+名词”的语用价值1、什么是语用(1)狭义的(表现为一定的语法形式)看,满山的枫叶都红了。

(独立语、陈述)怎么了,你?(易位句、疑问)(2)广义的(即所谓“大语用”:语境、交际主体、修辞活动等,不一定表现为特定的语法形式)2、“副+名”的语用价值(1)补偿作用他的长像很中国。

中国人的长相缺少必要的形容词来描述。

可以感知,却没有特定语言符号。

(2)增大信息量高逸十分男子汉,成了众多异性倾慕的对象。

男子汉:勇敢、沉稳、义气、敢做敢为可感知,可描述,难以用一个词去概括。

(3)避开特定的感情色彩。

学员高岗,籍贯广东,模样长得也很广东。

(4)新奇俏皮37岁的克利斯婷来自瑞士。

问她来中国前做什么工作,她竟很中国地回答:“在邮局当干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