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年孤独》研究综述
【内容摘要】《百年孤独》,继《创世纪》之后,首部值得人类阅读的文学巨著。——纽约时报。1967年,拉丁美洲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出版《百年孤独》,短短三四十年间,《百年孤独》在中国掀起了一股世纪狂潮,但是2011年以前,因作者马尔克斯与国内出版商未达成一致的意见,《百年孤独》中文正版一直不能与国内读者相见。但这似乎从未影响中国读者的热情,也从未影响《百年孤独》对中国读者的诱惑。研究《百年孤独》的文献日益增加,也日趋完善。到目前为止,国内学者研究的方向大致有三条:一是魔幻现实主义写法;二是孤独的主题;三是对《百年孤独》底蕴的探讨。
【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孤独;女性;拉美文化
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小说作品创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把现实和虚幻生动可信的呈现在人类面前。仿佛,那沉寂在拉美的马孔多小镇,人类一直存在着。“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竟然具有如此巨大的魔力,让人类的神志出现如此的空灵。《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但作者的文字并不是狭隘的,从作品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人类历史、移民文化、生命宿命的赤裸裸的整个世界的世纪孤独,这也是学者们长期以来,不懈研究的原因。下面我就结合20世纪80年代至今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和我自己的一些个人见解,来对《百年孤独》做一个概述,希望能对以后的研究者有一个帮助和启发。
一、写作方法的研究
无论哪一部文学作品,都极力与其他作品相区别,而创作方法是作家们追求的一个途径。《百年孤独》,采用人们鲜以为见的魔幻现实主义写法,让作品在追求虚幻与现实中,达到了一个高度的契合。但一部作品中,不可能只运用了一种写法。以下是我对学者们研究作品中涉及到的主要的或是常见的写作方法的说
明。
(一)魔幻现实主义
加西亚·马尔克斯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掌门人,而《百年孤独》更是深得其中的精髓。因此,这方面的研究是必定要存在,而且也必须是首要的。《百年孤独》遵循“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经过巧妙的构思和想象,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形成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图画,使读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获得一种似曾相识又觉陌生的感受,从而激起寻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创作真谛的愿望。其实,马尔克斯对魔幻现实主义写法把握得那么好,这与他的成长环境是分不开的。马尔克斯从小就在外祖父家里长大,外祖父的家时时处处充满着魔幻色彩,那里的祭坛供着众多神像,它们的眼睛在黑暗中熠熠发光,使人觉得它们都活了起来,以至于年少的马尔克斯一到夜里,就能感觉到昏暗卧室中的幢幢鬼影。[1]童年时奇特的生活环境、亲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使马尔克斯认识到,虚构与真实之间、幻想与感知之间,并不存在清晰的界限。这一点在他的魔幻现实主义巨著中随处可见。对这一方面探讨的作品主要有:甘信风的《这不是魔幻,是现实主义——马尔克斯与他的<百年孤独>》;刘浩的《魔幻之旅、孤独之旅、悲愤之歌》;王晓东、邓卫新的《论<百年孤独>的魔幻主要色彩》;黄文娟的《魔幻外壳包裹中的现实内核剖析一一浅论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蔡季愚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探微一一以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为例》;杨琦的《文学魔幻化与本土文化的现代阐释》;刘现法的《1985年寻根文学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韩晓东的《论<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特征》;王绍瑾的《论<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精神》等等。
(二)神话、典故,象征主义手法和倒叙手法
外祖母给他讲述了许多令人毛骨悚然的鬼怪故事——下午6点开始在家里游荡的幽灵和巫婆、时刻都在咳嗽和吹口哨的死人邻居以及创造奇迹的长发侯爵女儿。她讲得绘声绘色滔滔不绝,仿佛她亲眼看到过。“她老人家讲故事就是这种方式,好像人物就在眼前,事情正在发生……而且常常人鬼不分、古今轮回。”
多年以后,马尔克斯回忆道。[2]我想,这就是马尔克斯在作品中惯用以及会用许多印第安传说、东方神话以及《圣经》典故的原因吧。《百年孤独》中,还使用了很多象征主义写法。如,对不眠症的描述:马孔多全体居民在建村后不久都传染上一种不眠症。严重的是,得了这种病,人们会失去记忆。为了生活,他们不得不在物品上贴上标签。例如他们在牛身上贴标签道:“这是牛,每天要挤它的奶;要把奶煮开加上咖啡才能做成牛奶咖啡。”对不眠症的描述,作家意在提醒公众牢记容易被人遗忘的历史。另外,作家还独创了从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例如小说一开头,作家就这样写道:“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迪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短短的一句话,实际上容纳了未来、过去和现在三个时间层面,而作家显然隐匿在“现在”的叙事角度。紧接着,作家笔锋一转,把读者引回到马孔多的初创时期。这样的时间结构,在小说中一再重复出现,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不断地给读者造成新的悬念。这方面的研究有:唐霞的《希腊神话与英美文学教学》;郭蓓的《预言与回忆一一墨尔基阿德斯之于<百年孤独>探析》;李翠云的《百年孤独》的叙述学研究;黄江苏的《形式实验与现实关怀之间的两难》;韩俊敏的《现代世界的精神分裂者》;张丽娟的<百年孤独>对话艺术简析》;郑应松的《浅析<百年孤独>的象征手法》;孙宏新的《<百年孤独>中<圣经>原型研究》;田艳的《西方寓言模式对<百年孤独>的影响》等等。
二、主题的研究
写作文时,老师常跟我们说:凤头、猪肚、豹尾。也就是说文章要有漂亮的开头、充实的正文、百看不厌的结尾。而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结、环境。情结的构思是至关重要的,相当于猪肚。而主题就是充实猪肚的最重要的材料,所以,好的作品对于主题的把握是非常注重的。而好的作品,不单只有一个主题,应该花开百艳。
(一)孤独主题
孤独,是一个永恒的主题。[3]一个人的孤独,一个家族的孤独,一个民族的孤独,乃至全人类的孤独。窥一斑而见全豹,这是人类的宿命,谁也无法逃避。孤独,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贯穿《百年孤独》的精神内涵。作品中,有布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