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年孤独》研究综述
【内容摘要】《百年孤独》,继《创世纪》之后,首部值得人类阅读的文学巨著。
——纽约时报。
1967年,拉丁美洲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出版《百年孤独》,短短三四十年间,《百年孤独》在中国掀起了一股世纪狂潮,但是2011年以前,因作者马尔克斯与国内出版商未达成一致的意见,《百年孤独》中文正版一直不能与国内读者相见。
但这似乎从未影响中国读者的热情,也从未影响《百年孤独》对中国读者的诱惑。
研究《百年孤独》的文献日益增加,也日趋完善。
到目前为止,国内学者研究的方向大致有三条:一是魔幻现实主义写法;二是孤独的主题;三是对《百年孤独》底蕴的探讨。
【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孤独;女性;拉美文化
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小说作品创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把现实和虚幻生动可信的呈现在人类面前。
仿佛,那沉寂在拉美的马孔多小镇,人类一直存在着。
“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竟然具有如此巨大的魔力,让人类的神志出现如此的空灵。
《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
但作者的文字并不是狭隘的,从作品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人类历史、移民文化、生命宿命的赤裸裸的整个世界的世纪孤独,这也是学者们长期以来,不懈研究的原因。
下面我就结合20世纪80年代至今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和我自己的一些个人见解,来对《百年孤独》做一个概述,希望能对以后的研究者有一个帮助和启发。
一、写作方法的研究
无论哪一部文学作品,都极力与其他作品相区别,而创作方法是作家们追求的一个途径。
《百年孤独》,采用人们鲜以为见的魔幻现实主义写法,让作品在追求虚幻与现实中,达到了一个高度的契合。
但一部作品中,不可能只运用了一种写法。
以下是我对学者们研究作品中涉及到的主要的或是常见的写作方法的说
明。
(一)魔幻现实主义
加西亚·马尔克斯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掌门人,而《百年孤独》更是深得其中的精髓。
因此,这方面的研究是必定要存在,而且也必须是首要的。
《百年孤独》遵循“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经过巧妙的构思和想象,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形成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图画,使读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获得一种似曾相识又觉陌生的感受,从而激起寻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创作真谛的愿望。
其实,马尔克斯对魔幻现实主义写法把握得那么好,这与他的成长环境是分不开的。
马尔克斯从小就在外祖父家里长大,外祖父的家时时处处充满着魔幻色彩,那里的祭坛供着众多神像,它们的眼睛在黑暗中熠熠发光,使人觉得它们都活了起来,以至于年少的马尔克斯一到夜里,就能感觉到昏暗卧室中的幢幢鬼影。
[1]童年时奇特的生活环境、亲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使马尔克斯认识到,虚构与真实之间、幻想与感知之间,并不存在清晰的界限。
这一点在他的魔幻现实主义巨著中随处可见。
对这一方面探讨的作品主要有:甘信风的《这不是魔幻,是现实主义——马尔克斯与他的<百年孤独>》;刘浩的《魔幻之旅、孤独之旅、悲愤之歌》;王晓东、邓卫新的《论<百年孤独>的魔幻主要色彩》;黄文娟的《魔幻外壳包裹中的现实内核剖析一一浅论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蔡季愚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探微一一以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为例》;杨琦的《文学魔幻化与本土文化的现代阐释》;刘现法的《1985年寻根文学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韩晓东的《论<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特征》;王绍瑾的《论<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精神》等等。
(二)神话、典故,象征主义手法和倒叙手法
外祖母给他讲述了许多令人毛骨悚然的鬼怪故事——下午6点开始在家里游荡的幽灵和巫婆、时刻都在咳嗽和吹口哨的死人邻居以及创造奇迹的长发侯爵女儿。
她讲得绘声绘色滔滔不绝,仿佛她亲眼看到过。
“她老人家讲故事就是这种方式,好像人物就在眼前,事情正在发生……而且常常人鬼不分、古今轮回。
”
多年以后,马尔克斯回忆道。
[2]我想,这就是马尔克斯在作品中惯用以及会用许多印第安传说、东方神话以及《圣经》典故的原因吧。
《百年孤独》中,还使用了很多象征主义写法。
如,对不眠症的描述:马孔多全体居民在建村后不久都传染上一种不眠症。
严重的是,得了这种病,人们会失去记忆。
为了生活,他们不得不在物品上贴上标签。
例如他们在牛身上贴标签道:“这是牛,每天要挤它的奶;要把奶煮开加上咖啡才能做成牛奶咖啡。
”对不眠症的描述,作家意在提醒公众牢记容易被人遗忘的历史。
另外,作家还独创了从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
例如小说一开头,作家就这样写道:“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迪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短短的一句话,实际上容纳了未来、过去和现在三个时间层面,而作家显然隐匿在“现在”的叙事角度。
紧接着,作家笔锋一转,把读者引回到马孔多的初创时期。
这样的时间结构,在小说中一再重复出现,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不断地给读者造成新的悬念。
这方面的研究有:唐霞的《希腊神话与英美文学教学》;郭蓓的《预言与回忆一一墨尔基阿德斯之于<百年孤独>探析》;李翠云的《百年孤独》的叙述学研究;黄江苏的《形式实验与现实关怀之间的两难》;韩俊敏的《现代世界的精神分裂者》;张丽娟的<百年孤独>对话艺术简析》;郑应松的《浅析<百年孤独>的象征手法》;孙宏新的《<百年孤独>中<圣经>原型研究》;田艳的《西方寓言模式对<百年孤独>的影响》等等。
二、主题的研究
写作文时,老师常跟我们说:凤头、猪肚、豹尾。
也就是说文章要有漂亮的开头、充实的正文、百看不厌的结尾。
而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结、环境。
情结的构思是至关重要的,相当于猪肚。
而主题就是充实猪肚的最重要的材料,所以,好的作品对于主题的把握是非常注重的。
而好的作品,不单只有一个主题,应该花开百艳。
(一)孤独主题
孤独,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3]一个人的孤独,一个家族的孤独,一个民族的孤独,乃至全人类的孤独。
窥一斑而见全豹,这是人类的宿命,谁也无法逃避。
孤独,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贯穿《百年孤独》的精神内涵。
作品中,有布恩
迪亚男人的孤独、乌尔苏拉女主人的孤独、阿马兰妲爱情的孤独、梅梅不被理解的孤独、奥雷里亚诺精神的孤独、阿尔卡蒂奥第二思想的孤独、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羊卷手稿破译者)才识的孤独等等,而这一方面的研究者群体,也是最庞大的。
从邢婷婷的《百年家族影射下的人类孤独一一读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说:“如书名《百年孤独》一样“百年”代表着七代人的宿命,“孤独”则是这七代人不同命运的共同情状:这一切都被遗传印成了家族徽章——孤独,是这个家族永恒的宿命。
”孤独,不单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宿命,也是人类永恒的宿命,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刘师健《孤独中眺望另一种现实——浅析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二)爱情与孤独主题
生命的孤独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精神的孤独,爱情的孤独。
可是偏偏,在这一个家庭里,悲剧总是在发生着:“布恩地亚整个家族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
这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作者本人这样总结孤独宿命的原因。
这种孤独的最终结果带来的必将是毁灭,在最后的家族乱伦中终于生出了长着猪尾巴的祸根。
这也契合了苏耀丽的《孤独的爱情——浅析<百年孤独>中孤独与爱情的因果关系》,常桂兰的《孤独人生——略谈<百年孤独>中的孤独情结》,梁艳丽的《孤独与爱情——<百年孤独>解读》等等。
(三)女性主题
如果女人是世界上最多情的动物,那么《百年孤独》中的女性就是动物中的佼佼者。
《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而能成为这巨著中的女性,不是伟大,也应该超凡脱俗。
一位活了115至122岁的老女人,至老仍是家里的顶梁柱;一个与悔恨相伴终身的老姑女——阿马兰妲;一个美得惊艳众生到最后却抓床单乘风而去的蕾梅黛丝;一个因偷情而导致情人死亡流落他乡的梅梅;一个想把家里一切陈规陋习打入十八层地狱,却使寓言变成悲剧现实的阿玛兰妲·乌尔苏拉。
《百年孤独》只写了七代人,可七代人中,却有11个女性形象,他们充满着对爱的渴望与追求,表现出了惊人的冷静,沉着。
她们或勤劳勇敢、或风情万种、或顽冥不化、或纯情浪漫。
[4]这些女性,是值得我们去一一研究分析的。
李祝亚的《女人与孤独——试析<百年孤独>中几位女性形象》恰好为这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一部好的巨著,不应该只有男性,所以
《百年孤独》是一部二元对立的成功作品,所以对作品中女性的研究,是缺之不可的。
[5]对女性的研究的作品还有:李维的《<百年孤独>中女性形象的孤独情结表现及探索》;郭一鹤的《没有回应的爱:伟大的孤独者乌苏娜——重读<百年孤独>》;隋丁丁的《百年孤独的历史见证者——阿玛兰塔形象分析》;张道振的《<百年孤独>中母题成分的功能解读》等等。
三、对《百年孤独》底蕴的探讨
(一)拉美文化
加西亚·马尔克斯是拉丁美洲的作家,作家是要通过布恩迪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
所以,《百年孤独》首先是拉丁美洲的作品,其次才是世界的巨著。
因而探讨拉美的历史文化是实至名归的。
这方面的研究有:杨玉峰的《生存·战争·爱情·百年孤独》、倪立秋的《新移民小说研究》、李巍的《“拉丁美洲的轼神者”》、李学颖的《再论《<百年孤独>中拉美民族文化的魔幻与现实》、罗昔明的《<百年孤独>:当代语境下拉丁美洲式的文化读解》、于鲸的《后现代主义的回响:<百年孤独>与1985寻根小说》、孔祥雯的《从《<百年孤独>看拉美文化的死亡观》、翁勋章的《<百年孤独>的后殖民主义解读》等等。
(二)美学、诗学的探讨
一部完美的历史巨著,应该包含美的成分。
美学和诗学的研究,是现代文学批评和文学欣赏所不可缺少的。
《百年孤独》所独具匠心的美学意境,让不少研究者沉醉其中。
如:王格琦《试论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美学特征》、傅琳论《<百年孤独>开创的全新时间美学》、武春英、韩跃的《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百年孤独>的陌生化》等,而有些学者,则陶醉在诗学当中,如:张瑶牧论《<百年孤独>的诗化特征》、周萌萌《比较诗学视域下的<白鹿原>与<百年孤独>》等。
无论是美学,还是诗学,都是作品的气质所在,都是值得我们去探究和发现的。
四、《百年孤独》与我国文学的比较
(一)与《红楼梦》的比较
《百年孤独》这是一部世界公认的不朽之作,无论是对世界而言,或是对中国而言,都具有他独特的意义。
有人认为,他是中国版的《红楼梦》。
的确,从
宏大的线索,反应的社会背景和独特的女性视角来说,他们是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的。
因此,不断有学者研究《百年孤独》与《红楼梦》的关系。
如:赵秋棉的《东西方现实主义的撞击与融合——谈谈<红楼梦>与<百年孤独>的异同》,马娅《人世兴灭的隐喻——<百年孤独>与<红楼梦>的简单比较》,杨立琼《论<红楼梦>与<百年孤独>的相似意境》他们都共同揭示了两部著作所写作的方向,从环境描写、人物塑造、女性形象等众多繁琐的小细节着手,让读者体悟大场面,从中接受岌岌可危的历史文化。
《红楼梦》写的是大家庭,四代人的故事;《百年孤独》写的也是大家庭,七代人的故事。
他们如此的宏大而让研究者们不能放弃这样的线索,杜娟《<红楼梦>与<百年孤独>的家族叙事结构探析》中说到:“如此庞大的线索,一个在中国,一个在拉美。
”其他还有研究两部著作现实与梦幻的、真假虚实的、东西方文化撞击的等等,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可以说的是,《百年孤独》与《红楼梦》的研究是相当成熟的啦。
(二)与我国其他文学作品的比较
除了《红楼梦》以外,其他作品与《百年孤独》的比较还是相当少的。
鲜见的有对陈忠实的《白鹿原》的比较,如;刘金辉《从意象的角度比较<百年孤独>与<白鹿原>的文化观》,姜楠的《魔幻与现实的结合<百年孤独>与<白鹿原>艺术手法初探》等四五篇论文。
而对于其他的作家作品的比较,实在是屈指可数,有:周亮的《从家族的毁灭中孕育民族的新生——<百年孤独>与<古船>主题和写作手法比较》,《百年孤独》与《红高梁》的比较,与《受活》的比较,与《尘埃落定》的比较,与《兄弟》的比较,与介绍西藏文化的《水乳大地》的比较等。
五、有待加强的《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对世界的贡献是如此的巨大。
是世界所不容忽视的。
但是,在中国,很少学者把它与国外的作品放在一起研究。
唯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缑广飞的《古老智慧在当代的复活——<百年孤独>与<圣经>》。
作者在文章中比较了《百年孤独》与《圣经》写法的运用,以及《百年孤独》所创造的其他典范。
《百年孤独》是拉美的一个缩影,我相信它一定有着其他文学作品的共同点和独具特色的地方,我们在这方面虚弱,那么就应该在这方面多思考一下。
《百年孤独》中,除了魔幻现实主义写法外,还有其他象征主义手法、倒叙手法和神话典故,这些没有那么突出的写法也都是我们可以拿来和其他外国文学作品做比较分析的。
另
外,《百年孤独》中独特的女性视角,也是有待深究。
我个人认为,《百年孤独》中贯穿全文的“羊皮纸手稿”是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值得我们去研究。
[注释]
[1]甘信凤.这不是魔幻,是现实马尔克斯与他的《百年孤独》[J].大科技(百科新说),2010,(08)
[2]甘信凤.这不是魔幻,是现实马尔克斯与他的《百年孤独》[J].大科技(百科新说),2010,(08)
[3]昂智慧.孤独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解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J].名作欣赏,2001,(06)
[4]杨眉.毁灭后的永生——《百年孤独》中的女性形象[J].才智,2009,(01)
[5]莫色木加.以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百年孤独》[J].名作欣赏,2011,(09)
[资料索引]
一、书籍
[1] 陈黎明.魔幻现实主义与新时期中国小说[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01).
[2] 李德恩.拉美文学流派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3] 罗纳德·奇尔科特.替代拉美的新自由主义——《拉美透视》专辑[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01)
二、期刊论文
[1] 甘信凤.这不是魔幻,是现实马尔克斯与他的《百年孤独》[J].大科技(百科新说),2010,(08).
[2] 刘浩.魔幻之旅、孤独之旅、悲愤之歌——《百年孤独》之悲剧意蕴探析[J].青海社会科学,2009,(02).
[3] 王晓东,邓卫新.论《百年孤独》的魔幻主义色彩[J].作家,2008,(14)
[4] 黄文娟.魔幻外壳包裹中的现实内核剖析一一浅论马尔克斯《百年孤独》[J].长城,2011,(02).
[5] 蔡季愚.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探微一一以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为例[J].长城,2011,(06).
[6] 杨琦.文学魔幻化与本土文化的现代阐释[J].四川师范大学,2007.
[7] 刘现法.1985年寻根文学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J].天津师范大学,2008.
[8] 韩晓东. 论《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特征[J].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02) .
[9] 王绍瑾. 论《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精神[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12) .
[10] 唐霞.希腊神话与英美文学教学[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临教
版),2008,(04).
[11] 郭蓓.预言与回忆一一墨尔基阿德斯之于《百年孤独》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5).
[12] 李翠云.《百年孤独》的叙述学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2008.
[13] 黄江苏.形式实验与现实关怀之间的两难[J].浙江师范大学,2007.
[14] 韩俊敏.现代世界的精神分裂者[J].华中师范大学,2010.
[15] 张丽娟.《百年孤独》对话艺术简析[J].气象教育与科技,2001,(03).
[16] 郑应松.浅析《百年孤独》的象征手法[J].文学教育(中),2010,(12).
[17] 孙宏新.《百年孤独》中《圣经》原型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02).
[18] 田艳.西方寓言模式对《百年孤独》的影响[J].怀化学院学报,2009,(09).
[19] 邢婷婷.百年家族影射下的人类孤独一一读马尔克斯《百年孤独》[J].新世纪文学迭刊让半月),2009,(05).
[20] 刘师健.孤独中眺望另一种现实——浅析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9,(07).
[21] 苏耀丽.孤独的爱情——浅析<百年孤独>中孤独与爱情的因果关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3).
[22] 常桂兰.孤独人生——略谈《百年孤独》中的孤独情结[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0,(01).
[23] 梁艳丽.孤独与爱情——《百年孤独》解读[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1999,(04).
[24] 李祝亚.女人与孤独——试析《百年孤独》中几位女性形象[J].贵州民族
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4).
[25] 李维. 《百年孤独》中女性形象的孤独情结表现及探索[J].文教资料, 2011,(17).
[26] 郭一鹤.没有回应的爱:伟大的孤独者乌苏娜——重读《百年孤独》[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07,(03) .
[27] 隋丁丁.百年孤独的历史见证者——阿玛兰塔形象分析[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02.
[28] 张道振.《百年孤独》中母题成分的功能解读[J].名作欣赏,2009,(04).
[29] 杨王峰.生存•战争•爱情•百年孤独[J].长城,2010,(10).
[30] 倪立秋.新移民小说研究[J].复旦大学,2008.
[31] 李巍.“拉丁美洲的轼神者”[J].大家,1994,(02).
[32] 李学颖.再论《百年孤独》中拉美民族文化的魔幻与现实[J].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8,(07).
[33] 罗昔明.《百年孤独》:当代语境下拉丁美洲式的文化读解[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5,(01).
[34] 于鲸.现代主义的回响:《百年孤独》与’1985寻根小说[D]. 南京师范大学, 2002 .
[35] 孔祥雯.从《百年孤独》看拉美文化的死亡观[J].青年文学家,2011,(15).
[36] 翁勋章.《百年孤独》的后殖民主义解读[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11).
[37] 王格琦.试论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美学特征[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9,(02).
[38] 傅琳论.《百年孤独》开创的全新时间美学,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6).
[39] 武春英,韩跃.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百年孤独》的陌生化[J].西安社会科学, 2010,(05).
[40] 罗文.历史的反思与文学的“爆炸”——《百年孤独》、《尘埃落定》比较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 2010,(06).
[41] 周萌萌.比较诗学视域下的《白鹿原》与《百年孤独》[J]. 当代小说(下), 2010,(06).
[42] 张瑶牧.论《百年孤独》的诗化特征[J].文教资料,2008,(25).
[43] 赵秋棉.东西方现实主义的撞击与融合——谈谈《红楼梦》与《百年孤独》的异同[J]. 江汉论坛, 2007,(10).
[44]马娅.人世兴灭的隐喻——《百年孤独》与《红楼梦》的简单比较[J]. 中州学刊, 2002,(03).
[45]杨立琼.论《红楼梦》与《百年孤独》的相似意境[J].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09,(01).
[46]杜娟.《红楼梦》与《百年孤独》的家族叙事结构探析[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6).
[47]何忠朝.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冲突——《红楼梦》与《百年孤独》比较阅读赏析[J].中学语文, 2007,(29).
[48]毕兆明. 虚虚实实蕴深情、真真假假呈奇幻——《红楼梦》与《百年孤独》叙事虚实的比较[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5) .
[49]王芳.《红楼梦》与魔幻现实主义——《红楼梦》与《百年孤独》比较[J].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4).
[50]陈小芳. 《百年孤独》与《红楼梦》的思想观念之比较[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2,(06).
[51]刘金辉.从意象的角度比较《百年孤独》《白鹿原》的文化观[J].江西教育学报,2007,(04).
[52] 周亮.从家族毁灭中孕育的民族新生——《百年孤独》与《古船》主题和写作手法的比较[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04).
[53] 刘爽.魔幻与现实《百年孤独》与《红高粱》之比较[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04).
[54] 高军玲,林细娇.一样的大地、异样的百年——论《水乳大地》与《百年孤独》[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09).
[55] 缑广飞.古老智慧在当代的复活——《百年孤独》与《圣经》[J].社科纵横,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