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外来务工子女教育案例分析
做有温度的外来务工子女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做有温度的外来务工子女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1f27ef18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37.png)
杨 伟我园是一所农村幼儿园,地处集镇中心,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偏多。
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就像一只只“流动的花朵”,他们常常随父母离开自己的家乡,到父母工作的地方上学。
外来务工人员因家庭结构、生活习惯、家庭氛围、文化程度、工作性质等方面的不同,他们有着不同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
本文结合实际,浅述幼儿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以下简称外来幼儿)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一、观察,发现教育问题案例1:浩浩的爸爸妈妈来我镇打工,平时工作比较忙。
为了照顾浩浩,爷爷也跟着一起过来了。
浩浩就读于我园中班,平时和爷爷在一起的时间较多。
在幼儿园,浩浩很少主动跟其他幼儿交流。
当看到其他幼儿玩游戏时,他总想加入其中,但不懂得交流。
如果其他幼儿不想和他一起玩,他就会用“破坏”的方式进行回应。
教师观察发现浩浩的这一行为后,鼓励他与其他幼儿友好沟通。
同时,与浩浩的爷爷进行了交流,希望爷爷在家能给予浩浩一定的规则约束,引导他与同伴友好相处。
但是,浩浩的爷爷却说:“浩浩在家也是这样,等他长大了就好了。
”案例2:俊俊是大班第二学期来我园插班的。
他的爸爸上班,主要由妈妈负责照顾。
每次集体活动时,俊俊都是坐立不安,小手到处摸,甚至在电器设备上乱按。
为此,教师特地去他家家访。
据俊俊的妈妈介绍,俊俊在家里总是到处跑、到处摸,说了他很多次就是没什么效果。
案例3:转眼进入大班了,林林的妈妈多次要求教师教授拼音,并声称林林在幼儿园没学到什么,整天就是玩游戏。
教师经常在午检时从林林口袋里发现班里的玩具,问她为什么要把玩具放在口袋里,林林说她想带回家玩,因为妈妈不给她买玩具,在家没玩具玩。
从以上几个案例中不难发现,外来务工人员有的因为平时忙于工作,而疏于对幼儿的陪伴和教育;有的因不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规律,不能正确理解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的教育特点,教育理念没有及时转变。
因此,他们在教育方面存在不同的问题。
如何做好外来子女教育,促进家园协同推进呢?我园在实践中采取一些针对性策略,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成功案例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成功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58344e59aeaad1f347933f9b.png)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成功案例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成功案例秦文凤在我的班里,有一位学生名叫曾甜甜,其父母是泗县山头镇来马鞍山打工人员。
她上课总是坐立不安,对学习不感兴趣,听课学习对她来说那是别人的事,好像跟她毫无关系,后来我又发现她由坐立不安变得内向、安静,有时甚至一天一句话也不说,而且成绩也越来越差。
这引起了我的关注和思考,为什么这位同学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应该怎样做才能帮她走出恶性循环,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通过跟其父母沟通,经过我深思熟虑,我终于制订了一套可行方案,期望能帮助这位学生在学习、生活、行为习惯方面获得转变。
一、走进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善于发现她的闪光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她是这样的人,她热爱学生,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她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与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
”为此我多次找她的家长和她的同学谈话,从侧面对她进行全面的了解,通过了解,我才知道她的父母为了生活在我们马鞍山打工,没有时间照管她的学习和生活。
她回家后,还要自己做饭吃,心思不在学习上,而且,跟着父母转辗南北,没有定下心来学习过,所以学习基础薄弱,对学习不感兴趣。
课下我多次和她谈心,拉拉家常,谈谈我的童年,跟她说说我在小学时也是一位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后来我是怎样改掉坏习惯,努力上进的故事。
逐渐的,她对我不但消除了防备之心,而且对我产生了好感,和我说的话也多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成为“亲密”的朋友,她感觉我非常信任她,愿意和她交朋友。
我从冰雪般的陌生走向了她的火热的内心世界,发现她对表扬和成功的需要原来也是非常的热烈,我的心中闪过一丝亮光,仿佛黑夜里在茫茫大海里航行的人看到远处微弱的灯光。
二、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不论学生学什么、做什么,教师都要创造条件让她们获得成功,并及时、恰当地加以肯定和鼓励。
无领导小组讨论经典案例——外来子女入学
![无领导小组讨论经典案例——外来子女入学](https://img.taocdn.com/s3/m/0a43808002d276a200292e77.png)
无领导小组讨论实战点评:外来子女入学背景材料:某大城市外来务工人员较多,为了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就学问题,开办了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鹏程小学”就是其中之一。
但是由于外来务工人员收入不高,所以学校的教育设施比较简陋,师资力量薄弱,卫生状况很差。
而且鹏程小学未在该城市教育部门登记备案,属于擅自开办。
根据教育部门已有的文件,凡是未登记备案的教学机构一律要予以取缔。
但是一旦取缔鹏程小学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将面临失学的危险。
现在该城市教育部门对此事作了认真的研究,在研究中出现了如下两种意见:1.撤销鹏程小学的教学资格。
2.破例保留鹏程小学的教学资格。
二、问题与要求1.为考生提供题本和草稿纸、签字笔,请考生认真读题,并准备发言提纲。
时间5分钟。
2.收回草稿纸、签字笔,考生依次发表个人观点,从上述两种意见中选择一种并将选择的结果做简要陈述。
每人时间3分钟。
3.再为考生提供草稿纸、签字笔。
进入自由讨论阶段,经过讨论,小组最后必须形成一个一致性的明确意见,即你们认为是撤销,还是保留鹏程小学的教学资格,要求只能选择一个。
时间40分钟。
4.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在讨论结束后向考官报告讨论的情况和结果。
时间10分钟。
三、注意事项1.如果小组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那么各自的成绩将受到很大影响。
2.选派代表报告完之后,其他成员可以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补充。
四、小组情况介绍本小组一共有七位考生。
在性别构成上,2号和5号考生是男生,其余五位考生均为女生。
五、现场实录(一)个人陈述阶段1号发言:由于外来务工子女的就学问题,鹏程小学应运而生,但是由于鹏程小学没有在教育部门取得备案,(嗯)并且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卫生状况很差,所以……(嗯)所以教育部门有权力把它予以取缔。
但是我觉得,基于下面几个状况,我认为应该破例保留鹏程小学的教学资格,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外来务工人员,他们的……(嗯)外来务工人员的经济条件,外来务工人员的经济收入不高,他们的子女有上学的需求。
务工人员子女论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论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案例分析
![务工人员子女论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论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e28d5b1b4daa58da0114aac.png)
务工人员子女论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论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案例分析〔关键词〕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案例;鼓励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日趋增多,这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动力,但同时相当数量的适龄儿童数量呈不断增长的态势。
来兰州务工的人们大多举家迁移,家长纷纷让子女来兰州上学,这给原本校舍比较紧张的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更为严峻的考验。
2010年,我校学生总数为1015人,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有469人,约占总人数的46%。
如果不对他们进行正规的教育,不重视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很可能会产生对整个社会的对抗情绪,导致他们不自信、不敢与人交往,容易出现问题行为。
因此,如何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就成为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我班有学生54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20人,作为班主任老师,我对这些孩子进行调查,这些学生大多数居住环境及家庭教育相对较差,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明显差于本地学生。
要将这些孩子培养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祖国的未来,小学教育任重道远。
案例一:班里有个叫刘元元的孩子,一直让我很头疼,他有打架、骂人、上课偷吃零食、不完成作业等现象。
我尝试很多办法教育他,谈心,严厉批评,都没有什么明显效果。
我尝试和他的家长交流,他的爸妈都是出租车司机,根本没时间管他,经过几次谈话,感觉到家长对于孩子的行为表示无能为力,基本已经放弃。
我意识到,家庭、学校、老师和同学对他的排斥在他的心里留下了很深的阴影,一个对自己不报希望,心里没有爱的孩子,又能期望他有什么表现呢?我抛弃了自己先前对他的所有认识和评价,开始关注他,重新了解他。
上完数学课,刘元元收拾好文具后,看到地上有纸屑,拾了起来。
我立刻表扬他,只要他的一点点进步我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刘元元上课偷吃零食、不完成作业的现象没有了,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一次数学测验中竟然考了95分。
表扬比批评效果更好,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每个学生得到尊重,建立信心。
农民工子女上学法律案例(3篇)
![农民工子女上学法律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e52bb4d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05.png)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
然而,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学却面临着诸多困难。
一方面,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学需缴纳高额的借读费;另一方面,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本文将以一起农民工子女上学法律案例为例,探讨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
二、案例简介(一)案情概述2017年,小明(化名)随父母从农村来到某城市打工。
由于户籍限制,小明无法在城区公立学校就读,只能就读于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
然而,该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方面均无法与城区公立学校相比。
为了让孩子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小明父母决定将小明转入城区公立学校就读。
在转入城区公立学校的过程中,小明父母遇到了一系列问题。
首先,城区公立学校要求小明父母缴纳高额的借读费。
其次,由于小明户籍不在城区,学校以政策为由拒绝接收小明。
最后,在多方努力下,小明终于转入城区公立学校就读,但此时已错过了报名时间,导致小明无法参加当年的中考。
(二)争议焦点1. 城区公立学校是否应当接收农民工子女?2. 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学是否应当缴纳借读费?3. 农民工子女上学权利如何得到保障?三、案例分析(一)城区公立学校是否应当接收农民工子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义务教育制度,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条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权利。
”由此可见,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了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在此案例中,小明作为我国公民,有权接受义务教育。
城区公立学校作为国家设立的义务教育机构,有义务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因此,城区公立学校应当接收农民工子女。
(二)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学是否应当缴纳借读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国家实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
义务教育经费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担,地方财政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义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合理安排义务教育经费,确保义务教育经费的稳定增长。
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案例(3篇)
![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436186e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63.png)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将以一个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案例,探讨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二、案例描述小明(化名),来自我国中部的一个农村家庭。
父母为了给他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来到城市打工。
小明随父母来到城市后,进入了一所公立小学就读。
然而,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小明无法享受到与城市户口学生同等的教育资源。
1. 教育资源不足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无法享受到与城市户口学生同等的公共教育资源,小明所在的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较弱,教学设施也较为简陋。
这使得小明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
2. 社会适应问题小明来自农村,与城市的孩子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这导致他在学校与同学相处时感到不适应,有时甚至会遭到同学的排斥。
3. 心理问题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小明在学校时常感到自卑。
他担心自己的家庭背景会影响自己在同学中的地位,进而影响到自己的学业。
三、对策分析针对小明所面临的教育问题,以下是一些可行的对策:1. 完善户籍制度政府应逐步放宽户籍制度,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与城市户口学生同等的公共教育资源。
这样,小明等外来务工子女才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2. 提高师资力量政府应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师资力量。
同时,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地区支教,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理状况。
通过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
4. 促进家校合作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共同关注外来务工子女的成长。
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5. 丰富课外活动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帮助外来务工子女尽快适应城市生活。
通过参加课外活动,他们可以结识新朋友,拓展社交圈。
外地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
![外地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dfb43bcce2f0066f4332258.png)
外地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我校因为地理位置原因,学校83%的学生是外地农民工子女,不同的家庭教育因素和家庭环境,都在不同水准上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再加上来自社会的不良影响,对学生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主导文化产生了一种负面影响,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学生产生了心理上的问题,如:自卑、厌学、缺乏同情心等,同时学生也形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惯,学困生尤为突出。
这对我们的教育工作,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在推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转化学困生,是我校每一个教师面临的挑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必须剖析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创设有利的外界环境,对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实行矫治,促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向有益的方向转化。
我在教育实践中记录了下面一个案例。
学生基本情况性别:男年龄:12岁一、学习表现1.一年级的时候,即表现为好奇心强,课堂听讲经常搞一些小动作,虽然教师经常提醒,但转变不大。
2.课堂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主要是因为注意力不够集中,总是边玩边做,而且经常做错题或漏做题,且字迹潦草。
3.因为学习基础差,导致成绩很差,所以该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内、课外无论做什么事注意力都不能集中,且好动。
二、家庭背景其家里有四个孩子,上面有三个姐姐,他是家里最小的,而且是男孩,父母都比较偏向他,他父亲又忙于生计,很少在家。
而母亲对他的教育有时过度宠溺,再加上他母亲不识字,学习上对他的关心和督促更少。
三、心理问题与根源有三方面1.自尊自卑,矛盾交织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总觉得被人瞧不起,意志消沉。
每次发到考卷后,便坐立不安,下课后,故意磨磨蹭蹭晚回家,平时与大家的接触也越来越少,逐步把自己封闭了起来。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躲避其他同学,担心和他们接触而受到伤害。
他用自尊营造可怜的保护层,躲藏在痛苦之中。
2.逆反心理,容易偏激在李海平的学习经历中,经常被老师批评、训斥,被同学挖苦、讽刺。
外地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
![外地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ea32f82b90d6c85ed3ac663.png)
外地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我校由于地理位置原因,学校83%的学生是外地农民工子女,不同的家庭教育因素和家庭环境,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再加上来自社会的不良影响,对学生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主导文化产生了一种负面影响,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学生产生了心理上的问题,如:自卑、厌学、缺乏同情心等,同时学生也形成了许多不好的习惯,学困生尤为突出。
这对我们的教育工作,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转化学困生,是我校每一个教师面临的挑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必须剖析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创设有利的外界环境,对学困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矫治,促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向有益的方向转化。
我在教育实践中记录了下面一个案例。
学生基本情况学生姓名:李海平年级:五(3)班性别:男年龄:12岁一、学习表现1.一年级的时候,即表现为好奇心强,课堂听讲经常搞一些小动作,虽然教师经常提醒,但转变不大。
2.课堂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主要是因为注意力不够集中,总是边玩边做,而且经常做错题或漏做题,且字迹潦草。
3.由于学习基础差,导致成绩很差,所以该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内、课外无论做什么事注意力都不能集中,且好动。
二、家庭背景其家里有四个孩子,上面有三个姐姐,他是家里最小的,而且是男孩,父母都比较偏向他,他父亲又忙于生计,很少在家。
而母亲对他的教育有时过分宠溺,再加上他母亲不识字,学习上对他的关心和督促更少。
三、心理问题与根源有三方面1.自尊自卑,矛盾交织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总觉得被人瞧不起,意志消沉。
每次发到考卷后,便坐立不安,下课后,故意磨磨蹭蹭晚回家,平时与大家的接触也越来越少,渐渐把自己封闭了起来。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躲避其他同学,担心和他们接触而受到伤害。
他用自尊营造可怜的保护层,躲藏在痛苦之中。
2.逆反心理,容易偏激在李海平的学习经历中,经常被老师批评、训斥,被同学挖苦、讽刺。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个案分析及教育对策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个案分析及教育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dd060b4858fafab069dc023b.png)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个案分析及教育对策目前,我们学校外来务工子女上学的特别多,八九年级几乎占到了学生人数的三分之二,七年级学生占到了学生人数的一半,尤其是河南学生和回民学生居多,小学也几乎占到了三分之二,这样一来,给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他们在充分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的同时,已成为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滑坡的主要因素。
此外,由于城乡居民间文化背景的差异、教学环境的变化、教材的版本不同和课程进度的不同也将影响他们的在我校借读的质量。
与此同时,对孩子的心理上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也给老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在同类学校教学成绩的考核评比中面临无奈、焦灼和失望的亚健康状态。
那么外来务工者子女在教育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呢?一、外来务工农民工子女父母文化素质低,导致德育教育缺失。
(一)举例:八年级二班学生马燕丽,是回民。
她家里四个孩子,爸妈在外打工,一家生活窘迫,爸妈没有文化,思想意识很差。
学习,上不求努力,上课发愣、睡觉;在宿舍偷东西;在课桌上刻骂老师的话;老师不能批评,批评了家长闹事。
班主任叫家长也叫不来,随意逃学,家里的人都不知道。
她的行为意识太差,给班里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总结问题成因:在城市打工的外来务工人员整体上文化素质低,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劣势地位,他们主要从事建筑业和服务业的一线工作。
他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早出晚归或连上夜班,导致他们往往无暇也无力顾及孩子的家庭教育。
由于父母很少接触孩子,使得外来务工子女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关怀,这让孩子失去应有的关爱而放任自流,时间一长,学生自控能力差就容易养成各种不良习惯。
同时由于外来务工人员自身素质所限,使得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存在功利主义和过分依赖学校的问题。
另外,外来务工子女家庭子女多生活处在极度贫困之中,外来务工人员大部分居住在“城中村中村”的环境复杂,使得本来就少家庭德育教育的子女容易被社会不良分子教唆和利用,对青少年的良好道德品质形成极为不利(三)解决对策1、定期召开家长会,发挥家长中积极分子的作用。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案例分析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f2ae17349649b6649d74757.png)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案例分析[关键词】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案例:鼓励(中图分类号]G4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7fB)一0o62一Ol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日趋增多,这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动力,但同时相当数量的适龄儿童数量呈不断增长的态势.来兰州务工的人们大多举家迁移.家长纷纷让子女来兰州上学,这给原本校舍比较紧张的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更为严峻的考验.2010年,我校学生总数为1015人.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有469人.约占总人数的46%.如果不对他们进行正规的教育.不重视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很可能会产生对整个社会的对抗情绪,导致他们不自信,不敢与人交往,容易出现问题行为.因此,如何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就成为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我班有学生54人.外来务工囡!查查:z人员子女20人,作为班主任老师.我对这些孩子进行调查,这些学生大多数居住环境及家庭教育相对较差,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明显差于本地学生.要将这些孩子培养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祖国的未来,小学教育任重道远.案例一:班里有个叫刘元元的孩子.一直让我很头疼.他有打架,骂人,上课偷吃零食,不完成作业等现象.我尝试很多办法教育他.谈心,严厉批评.都没有什么明显效果.我尝试和他的家长交流,他的爸妈都是出租车司机. 根本没时间管他.经过几次谈话. 感觉到家长对于孩子的行为表示无能为力,基本已经放弃.我意识到,家庭,学校,老师和同学对他的排斥在他的心里留下了很深的阴影.一个对自己不报希望,心里没有爱的孩子,又能期望他有什么表现呢?我抛弃了自己先前对他的所有认识和评价.开始关注他,重新了解他.上完数学课,刘元元收拾好文具后.看到地上有纸屑.拾了起来.我立刻表扬他,只要他的一点点进步我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刘元元上课偷吃零食,不完成作业的现象没有了,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 在一次数学测验中竟然考了95 分.表扬比批评效果更好.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每个学生得到尊重,建立信心.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再差的学生也总有某方面的优势.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发掘他们的潜能,并不断地表扬和鼓励.案例二:班里有个叫杨小杰的同学.学习上不努力,成绩很差,书写特别乱.在课堂上,我发现杨小杰总是用一种不屑一顾的眼神,看我~下就爬在桌子上,不是玩耍, 就是睡觉.我一边讲课,一边到他跟前摸着他的头.暗示他坐好.他晃晃头.不予理睬.他的家长来兰州一直在做麻辣烫生意.根本没时间管他,找家长谈过几次,家长态度很好.也很配合,并说回家好好教育,但该生仍然"我行我索".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有一次放学后.他主动帮一名同学拖地,第二天,我就此事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他的脸上流露出喜悦的笑容.在以后的日子里,杨小杰总是帮助同学打扫卫生.我把这当作一个切人点,来调整他的学习成绩.而且经常找他谈心.进一步鼓励他发扬优点. 经过一段时间,他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书写工整了.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对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老师若能加以正确引导,及时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采取优点激励法.使他们感到"我能行", "我会进步".只要教师从热爱学生的真诚愿望出发.就一定能做好这些孩子的转化工作.案例三:有一段时间.班里同学的铅笔或橡皮等物总会"不翼而飞".经过调查.我发现是一名叫尚林云的学生所为.班干部知道此事后都很气愤.要求老师在班会时批评他,并要求返还同学们丢失的文具.因为尚林云的父亲来兰州后在蔬菜批发市场卖菜,平时很辛苦,没时间也没精力管他.经过再三考虑,我将他叫到办公室,他非常害怕,哀求我不要将此事告诉他的父亲.我先是用温和的语言安慰他:"一个人可以穷.但是不能没有骨气.一个人可以犯错误,但是却不能总是犯同样的错误."从此以后,班里再没有发生失窃的现象.通过此事.我认为用情感教育可以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设置一个能够鼓励学生进步的环境.以消除他们自暴自弃的消极情绪,不公开批评学生,要看到学生的进步和长处,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爱护.这样,学生就会从老师的言行中感受到老师那颗慈母般的爱心,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效果.编辑:董向东一兰州市城关区拱星墩小学,甘肃兰州,7000一一教畜案例分析外素互人虽孑一J一。
务工子女学生的教育案例(3篇)
![务工子女学生的教育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6f318c7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d7.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选择外出务工,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
然而,这种人口流动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教育资源的匮乏、家庭教育缺失、心理问题等多重挑战。
本案例以某务工子女集中的城市小学为例,探讨如何有效开展务工子女学生的教育工作。
二、案例描述1. 学生情况某城市小学共有学生500人,其中务工子女占60%。
这些务工子女来自全国各地,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差,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家庭教育缺失严重。
学生在校期间,表现出以下特点:- 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部分学生存在厌学情绪。
- 亲情缺失,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如自卑、焦虑、孤独等。
- 社交能力较弱,与同学、老师关系紧张。
2. 教育困境- 教育资源匮乏:学校硬件设施不足,师资力量薄弱,难以满足务工子女的教育需求。
- 家庭教育缺失:父母在外务工,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指导,导致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
- 心理问题:务工子女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三、教育策略1. 加强师资培训- 针对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 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帮助教师了解务工子女的特点,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
2. 优化教学资源- 积极争取社会资源,为学校配备必要的教学设施,如图书、电脑等。
- 开发适合务工子女的教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邀请专业心理老师定期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 建立心理辅导室,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4. 加强家校合作- 定期召开家长会,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 建立家长志愿者团队,协助学校开展各项活动。
5. 开展关爱活动- 定期组织“关爱务工子女”活动,如节日慰问、学习辅导等,让学生感受到关爱。
流动儿童教育案例分析(2篇)
![流动儿童教育案例分析(2篇)](https://img.taocdn.com/s3/m/0c52279f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b7.png)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形成了庞大的流动儿童群体。
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以某流动儿童教育项目为例,对流动儿童教育进行案例分析。
二、案例介绍某流动儿童教育项目是在我国某城市实施的一项旨在改善流动儿童教育状况的公益项目。
该项目由政府、社会组织和爱心企业共同发起,旨在为流动儿童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帮助他们融入城市生活。
(一)项目目标1. 提高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缩小与城市儿童的教育差距;2. 培养流动儿童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3. 帮助流动儿童融入城市生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归属感。
(二)项目内容1. 课程设置:项目针对流动儿童的学习需求,设置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基础课程,同时开设了艺术、体育、社会实践等兴趣课程,以满足流动儿童全面发展的需求。
2. 教师培训:项目对参与项目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确保流动儿童接受到优质的教育。
3. 校园文化建设:项目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4. 家庭教育指导:项目为流动儿童家庭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了解教育政策,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三)项目实施过程1. 宣传动员:项目组通过社区宣传、学校讲座、家长会等形式,广泛宣传流动儿童教育项目,提高社会各界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
2. 资源整合:项目组积极整合政府、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等资源,为流动儿童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3. 项目实施:项目组根据流动儿童的学习需求和特点,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4. 项目评估:项目组定期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
三、案例分析(一)项目成效1. 学习成绩提升:通过项目实施,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得到了显著提高,与城市儿童的教育差距逐渐缩小。
2. 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增强:项目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流动儿童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案例(3篇)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d29a347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5a.png)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务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将以某城市一所小学为例,探讨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的现状、挑战及对策,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参考。
一、案例背景某城市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
据统计,该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全市在校生总数的20%以上。
这所小学地处城市边缘,周边聚集了众多外来务工人员家庭。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外来务工子女在学校教育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二、案例描述(一)教育现状1. 学籍问题:部分外来务工子女因户籍原因无法在学校正常注册学籍,导致无法参加升学考试。
2. 教学资源分配不均:外来务工子女所在班级通常配备师资力量较弱,教学资源相对匮乏。
3. 学习成绩差异:外来务工子女在学业成绩上普遍低于本地学生,尤其是在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
4. 心理健康问题:部分外来务工子女因家庭环境、人际关系等因素,存在心理压力过大、自卑等问题。
(二)挑战1. 家长教育观念差异:部分外来务工家长对子女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
2. 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学校师资力量有限,难以满足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需求。
3. 社会歧视:部分本地学生及家长对外来务工子女存在歧视现象,影响外来务工子女的融入。
三、应对策略(一)政策层面1. 完善户籍制度:逐步放宽户籍限制,保障外来务工子女受教育权益。
2. 加大教育投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
(二)学校层面1. 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为外来务工子女提供与本地学生同等的教育资源,包括图书、教学设备等。
2.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对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的认识,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心理辅导能力。
3. 开展融合教育: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外来务工子女与本地学生的交流与融合。
(三)家庭层面1. 提高家长教育意识:通过开展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等形式,提高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成功案例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成功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b048b6ab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00.png)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成功案例小明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外来务工子女,他的父母都到城市打工,小明和父母分隔两地生活。
由于家庭贫困,小明的父母无法给他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生活环境。
然而,通过努力和机遇,小明最终取得了教育上的成功。
小明在小学时期十分努力,每天自习到深夜,为了节省生活费,他将饭菜做得简单又实惠,刻苦学习。
小明的努力并没有被老师们所忽视,他在班级中表现出色,多次获得各项学科的奖项。
由于小明的学习成绩出众,小学毕业时,他获得了一所优秀中学的奖学金。
尽管中学对于小明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环境,但他努力适应,并且努力学习。
他主动参加各类课外活动,进修各门技能,比如音乐和体育。
小明在学校成为了一个活跃的社交成员,他与同学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同时也结识了许多优秀的老师。
在高中期间,小明的学习成绩继续保持优秀,并且在全国性的竞赛中取得了很高的成绩。
他参加了许多科研项目,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
小明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参与并组织了一些社区服务活动,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高中毕业后,小明出人意料的被一所知名大学录取。
他选择了一门与音乐相关的专业,因为他对音乐很有兴趣,并且在高中期间表现出了极大的潜力。
在大学期间,小明进一步培养了自己的音乐才华,并组织了一支乐队。
他参加了许多音乐比赛,并多次获得奖项,在音乐领域获得了很高的声誉。
小明的成功并不仅仅在于他个人的努力,他的父母也是他成功的重要支持者。
尽管他们在外打工,但他们一直关心和支持他的学习,虽然物质上无法给予他很多,但他们给了他无限的鼓励和精神上的支持。
小明的故事是许多外来务工子女教育成功的一个缩影。
尽管他们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但他们的努力和机遇让他们成功地克服了困境。
这些成功案例告诉我们,只要给予外来务工子女一个公平的教育机会,他们也有能力取得成功。
同时,他们也需要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外来务工子女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研究 教育案例 《共享一片蓝天》
![外来务工子女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研究 教育案例 《共享一片蓝天》](https://img.taocdn.com/s3/m/c1899834dd36a32d7375814e.png)
共享一片蓝天——《外来务工子女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研究》课题教育案例原创:繁星满天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普兰店市炮台街道外来务工人员不断增多,其辖区内的我校便是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相对集中的学校。
他们作为一个独特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及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在我任教的四年级(4)班中有54名学生,其中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有20名,通过将近两年的接触,我发现这几名外来的学生无论是学习上还是行为习惯上,谈吐见识等方面都和本地孩子存在较大的差异。
1.有一次在语文课上,我让一名从吉林新转来的同学读课文,她读的十分投入,完全没有发现因为自己平翘舌的问题,直到一个孩子实在忍不住笑出了声儿,这才惊动了这个感情饱满的小姑娘,他不解地看着周围已经笑成一片的同学,似乎明白了什么,赶紧坐了下来。
2.最近华容道在学校掀起了热潮,同学们听说了它的有趣之处,都纷纷来到老师面前争着抢着要买,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在这些外地生中只有几名同学要买,偶然间听见同学问:“你为什么不买?”其实这名同学很感兴趣,却无奈地说了句:“我爸爸不让买。
”3.每天早晨检查学生的作业时,每当检查到班里的几名外来同学时他们总会在书包里先左翻翻右翻翻,嘴里还在不停地嘀咕着什么,看出他们的心思以后我把他们叫到身边亲切地问“为什么不写作业”,“爸爸妈妈上班了把我送去了别人家”“爷爷奶奶不会教我”……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说起来。
这样的事例在班级里经常出现,外来务工人员大多为生计而奔波,没有时间管孩子,文化水平低,没有正确的方法管理孩子,于是就这样放纵了孩子,导致在学校会存在不同的状况,面对这些孩子我尝试了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
1.多爱心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作为教师,我首先端正思想,“脱下有色眼镜”,努力走进外来学生的心灵世界,对他们“多关爱一点、多理解一点、多帮助一点、多宽容一点”,用真诚的心去和他们建立一种友好、平等的关系。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成功案例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成功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33af49e4551810a6f52486aa.png)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成功案例常言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落后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正确引导。
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班主任应以赏识的眼光和心态看待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孩子,使他们找到好孩子的感觉。
也正由于有了老师对他的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和提醒,才使他找回了自信。
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向上地成长、快乐地学习!案例一:我班有个学生叫王伟,一年级刚入学,他上课无精打采,要么搞小动作,要么就睡觉,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下课追逐打闹,喜欢动手动脚;作业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学生向我告状。
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争取做一个他人喜欢、父母喜欢、老师喜欢的好孩子。
他开始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后来口头上答应了。
可他又一如既往,毫无长进,真是“承认错误,坚决不改”。
此时我的心都快冷了,算了吧,或许他是根“不可雕的朽木”。
但又觉得身为班主任,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不能因一个后进生无法转化而影响整个班集体,必须面对现实!他无进步,或许是他并没有真正认识自己的错误,没有真正要做个他人喜欢的人的念头。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我决定先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树立做个受人喜欢的人的思想。
于是我再次找他谈话,谈话中,我了解到他不喜欢学习的原因。
原来是刚开学那段时间老师常常批评他。
我顺着问:“老师为什么会常在课堂上批评你,你知道吗?”他说:“因为我常违反纪律,没有按时完成作业,书写也不工整……”“你已经认识了自己的错误,说明你是一个勇于认错的好孩子,但是,这还不够,你觉得应该怎样做才好?”“想改正错误吗?想做一个受他人欢迎的孩子吗,你要怎样做才好呢?”“我今后一定要遵守纪律,团结友爱,认真完成作业……”“那你可要说到做到哟!”“好!”,现如今已经六年级了,他无论是在纪律上、学习上,还是在个人卫生上,都有了一点的进步。
农民工子女上学法律案例(3篇)
![农民工子女上学法律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9d606e3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13.png)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却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由于户籍制度、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原因,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学面临着诸多困难。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法律案例,探讨农民工子女上学的法律困境及其维权之路。
二、案例背景2010年,某城市农民工张某夫妇带着女儿小芳(化名)来到该城市打工。
为了生计,张某夫妇在一家建筑工地打工,小芳则被寄养在亲戚家。
由于亲戚家条件有限,小芳的学习环境十分简陋。
张某夫妇考虑到女儿的教育问题,决定将小芳送到附近的公立学校就读。
然而,当张某夫妇带着小芳到学校报名时,却遭到了拒绝。
学校以小芳非本地户籍为由,告知其无法在公立学校就读。
无奈之下,张某夫妇只能将小芳送到一所收费高昂的民办学校。
高昂的学费让张某夫妇的生活雪上加霜,同时也让小芳的童年失去了应有的欢乐。
三、法律困境1. 户籍制度限制在我国,户籍制度是长期存在的,它将人口分为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使得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学面临诸多困难。
根据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农民工子女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受教育权利。
然而,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读仍面临诸多困难。
2.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市教育资源相对丰富,而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这使得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读时,难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同时,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读的学校往往条件较差,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3. 法律意识淡薄部分农民工由于自身文化程度较低,法律意识淡薄,对于自身权益的保护意识不强。
在面对学校拒绝招收农民工子女的情况时,往往不知道如何维权。
四、维权之路1. 寻求法律援助张某夫妇在了解到小芳的权益受到侵害后,决定寻求法律援助。
他们向当地法律援助中心咨询,并得到了专业律师的帮助。
2. 依法维权律师根据我国《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向学校发出了律师函,要求其履行招生义务,保障小芳的受教育权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外来务工子女教育案例分析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进城务工,他们的子女也跟随父母到城里上学,于是班级里外来务工子女也越来越多。
由于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生活,造成了他们在学习和心理方面存在种种问题。
一、个案现状
学生耿某,男,8岁,父母离异生活在一个重组家庭,父母忙于工作。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在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行为习惯差,个人卫生差,上、下课都特别好动,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2、懒惰心理。
学习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只想在家随心所欲地玩。
3、缺乏良好的班级意识。
小到一次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热情,总想逃避,参与意识淡薄。
二、问题分析
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各种方式接触外来务工孩子耿某和他的家人,我发现他身上的这些问
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
1、长辈关心不当。
父母缺少严格的管教,祖父母什么事都依着孩子,导致耿某作业不认真完成,老师催促他交作业就抄袭别人的作业。
2、粗暴的教育方式。
由于家庭的这种特殊性,陶某自小和家长很少进行情感上的沟通,遇事缺乏耐心,常用一种粗暴的态度来处理事情。
3、内心深处自卑,由于他的成绩一直较差,平时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使他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害怕竞争,害怕失败,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发现他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家长和他的不自信,于是我决定从他的家长和本人两方面入手采取措施。
三、主要措施
1、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我利用课余时间和他的父母交谈,同时我对耿某提出建议:
①在孩子犯错时应该让他接受正确的批评,让他认识到错误,鼓励他改正。
②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教会他如何解决的办法,先让孩子自己钻研,借助字典、词典这些必备的工具书解决,实在不懂的让他问老
师和同学,不能养成不做作业和抄袭他人作业的坏习惯。
2、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融入集体,找到和同龄人交往的快乐
①利用表扬树立信心。
针对孩子平时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和成功都给予表扬,让他体会到从未有过的成功和喜悦,逐步树立自信。
②针对实际,设立小目标。
在孩子走出低谷后,我立即把他的注意力转到学习上,使他知道学生要以学习为主,按时上学,完成作业是一名合格学生最起码的任务。
四、辅导效果
经过我和孩子家长的密切配合及他本人的努力,近段时间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①虽然在生活上仍有依赖性,但我知道他一直都是自己努力去做。
②他已认识到按时完成作业是每个学生必须做到的,尽管他的作业书写和质量有待提高,但能按时完成作业确实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五、个人体会
孩子的转变让我真正感到给孩子自信就是给孩
子成功的钥匙,而孩子家长转变以及自己所做的一切使我想到高尔基说过的话:“爱孩子这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要教育他们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进城务工,他们的子女也跟随父母到城里上学,于是班级里外来务工子女也越来越多。
由于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生活,造成了他们在学习和心理方面存在种种问题。
一、个案现状
学生耿某,男,8岁,父母离异生活在一个重组家庭,父母忙于工作。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在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行为习惯差,个人卫生差,上、下课都特别好动,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2、懒惰心理。
学习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只想在家随心所欲地玩。
3、缺乏良好的班级意识。
小到一次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热情,总想逃避,参与意识淡薄。
二、问题分析
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各种方式接触外来务工孩子耿某和他的家人,我发现他身上的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
1、长辈关心不当。
父母缺少严格的管教,祖父母什么事都依着孩子,导致耿某作业不认真完成,老师催促他交作业就抄袭别人的作业。
2、粗暴的教育方式。
由于家庭的这种特殊性,陶某自小和家长很少进行情感上的沟通,遇事缺乏耐心,常用一种粗暴的态度来处理事情。
3、内心深处自卑,由于他的成绩一直较差,平时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使他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害怕竞争,害怕失败,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发现他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家长和他的不自信,于是我决定从他的家长和本人两方面入手采取措施。
三、主要措施
1、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我利用课余时间和他的父母交谈,同时我对耿某提出建议:
①在孩子犯错时应该让他接受正确的批评,让他认识到错误,鼓励他改正。
②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教会他如何解决的办法,先让孩子自己钻研,借助字典、词典这些必备的工具书解决,实在不懂的让他问老师和同学,不能养成不做作业和抄袭他人作业的坏习惯。
2、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融入集体,找到和同龄人交往的快乐
①利用表扬树立信心。
针对孩子平时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和成功都给予表扬,让他体会到从未有过的成功和喜悦,逐步树立自信。
②针对实际,设立小目标。
在孩子走出低谷后,我立即把他的注意力转到学习上,使他知道学生要以学习为主,按时上学,完成作业是一名合格学生最起码的任务。
四、辅导效果
经过我和孩子家长的密切配合及他本人的努力,近段时间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①虽然在生活上仍有依赖性,但我知道他一直都是自己努力去做。
②他已认识到按时完成作业是每个学生必须做到的,尽管他的作业书写和质量有待提高,但能按
时完成作业确实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五、个人体会
孩子的转变让我真正感到给孩子自信就是给孩子成功的钥匙,而孩子家长转变以及自己所做的一切使我想到高尔基说过的话:“爱孩子这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要教育他们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进城务工,他们的子女也跟随父母到城里上学,于是班级里外来务工子女也越来越多。
由于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生活,造成了他们在学习和心理方面存在种种问题。
一、个案现状
学生耿某,男,8岁,父母离异生活在一个重组家庭,父母忙于工作。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在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行为习惯差,个人卫生差,上、下课都特别好动,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2、懒惰心理。
学习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只想在家随心所欲地玩。
3、缺乏良好的班级意识。
小到一次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热情,总想逃避,参与意识淡薄。
二、问题分析
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各种方式接触外来务工孩子耿某和他的家人,我发现他身上的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
1、长辈关心不当。
父母缺少严格的管教,祖父母什么事都依着孩子,导致耿某作业不认真完成,老师催促他交作业就抄袭别人的作业。
2、粗暴的教育方式。
由于家庭的这种特殊性,陶某自小和家长很少进行情感上的沟通,遇事缺乏耐心,常用一种粗暴的态度来处理事情。
3、内心深处自卑,由于他的成绩一直较差,平时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使他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害怕竞争,害怕失败,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发现他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家长和他的不自信,于是我决定从他的家长和本人两方面入手采取措施。
三、主要措施
1、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我利用课余时间和
他的父母交谈,同时我对耿某提出建议:
①在孩子犯错时应该让他接受正确的批评,让他认识到错误,鼓励他改正。
②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教会他如何解决的办法,先让孩子自己钻研,借助字典、词典这些必备的工具书解决,实在不懂的让他问老师和同学,不能养成不做作业和抄袭他人作业的坏习惯。
2、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融入集体,找到和同龄人交往的快乐
①利用表扬树立信心。
针对孩子平时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和成功都给予表扬,让他体会到从未有过的成功和喜悦,逐步树立自信。
②针对实际,设立小目标。
在孩子走出低谷后,我立即把他的注意力转到学习上,使他知道学生要以学习为主,按时上学,完成作业是一名合格学生最起码的任务。
四、辅导效果
经过我和孩子家长的密切配合及他本人的努力,近段时间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①虽然在生活上仍有依赖性,但我知道他一直
都是自己努力去做。
②他已认识到按时完成作业是每个学生必须做到的,尽管他的作业书写和质量有待提高,但能按时完成作业确实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五、个人体会
孩子的转变让我真正感到给孩子自信就是给孩子成功的钥匙,而孩子家长转变以及自己所做的一切使我想到高尔基说过的话:“爱孩子这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要教育他们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