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出处:宋·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19至婚嫁年龄(女)摽梅之年比喻女子适婚年龄。而多误写为“标梅之年”。
[摽梅]谓梅子成熟后落下来。后因用“摽梅”比喻女子已到结婚的年龄。摽梅中的“摽”读作“biào”,摽梅”指“落梅”摽梅之年古意中是指适合出嫁之年。
35100岁期颐、人瑞100岁“期颐”。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解说:“期颐,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期待的“期”就是需要的要。
1315-20(男)舞象之年“舞象”又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也就是可以上战场了
14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女子16岁称为“破瓜”、“及瓜”。“瓜”字可以分剖成两个“八”字,“破瓜”就是把瓜字拆开,二八一十六,故称。女子十六岁还可称“碧玉年”。如唐·李群玉《醉后赠冯姬》诗:“桂影浅拂梁家熏,瓜字初分碧玉年。”
1115岁(女)及笄或笄年“笄”[jī],即女子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盘发插笄,表示已到出嫁年龄,故称。
1215(男)束发、成童、志学男子15岁左右称“束发”或“成童”,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古代男孩将头发由两髻(总角)束成一髻叫做“束发”,束发表示已到少年期,故又叫“成童”。
致事、致政是一个意思,即辞去官职,也叫致仕。“悬车”也是致仕的意思。古人一般都到七十岁时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故而悬车。
2971岁开八白居易《喜老自嘲》诗:“行开第八秩,可谓尽天年。”
2451岁“开六”古人称老年人年龄进入一个新阶段谓之“年开”。十年为一秩,开六即第六秩的开始。况周颐所著《蕙风词话续编》卷一:“近人称寿五十一岁曰开六,六十一岁曰开七。”

中国古代对于各个年龄段的称呼

中国古代对于各个年龄段的称呼

古代各个年龄段称谓!初生:婴儿;一说婴为女,男则为孩。

婴同膺,膺为胸,是指初生儿要抱在胸前喂哺。

“嫛婗”:初生婴儿。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

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满月”:婴儿出生满一个月称为“满月”,也叫“弥月”或“诞月”。

弥是满的意思,所以弥月即满月。

诞月来自《诗经?大雅?生民》第二章的首句:“诞弥厥月。

”这一章是写后稷诞日的情况的。

诞是发语词,“弥厥月”是说满了怀孕应用的月数,后来就用“诞月”指出生满月。

如苏轼《贺坤成节表》:“恭临诞月,仰祝圣期。

”“晬”:小儿满月、满一百日或满一岁都称为“晬”。

因为晬是满一周期的意思。

满百日称“百晬”,满一岁称“周晬”。

百晬、周晬本指一种风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中曾有记述:“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晬;至来岁生日,谓之周晬。

”《颜氏家训?风操》中也说:江南风俗,儿女一周年时为其制新衣,洗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

”这种习俗也称为试晬或抓周。

因此,“百晬”和“周晬”也成为百日和周岁的别称。

宋代人吴自牧《梦梁录?育子》:“(生子)至来岁得周名曰周晬。

”李商隐《骄儿》诗:“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

”不满一周岁称“未晬”。

如陆游《山村经行因施药》诗之一:“曩日见公孙未晬,如今已解牧鸡豚。

”曩日即昔日。

襁褓:不满周岁。

“旬岁”:指小儿周岁。

周岁还称为“旬岁”,旬也是满的意思,所以旬岁即满一岁。

因“周”与“环”同意,古人又将满一岁称为“环岁”。

初度:指小儿周岁。

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

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孩提:幼儿时期。

小孩二三岁称“孩提”或“孩抱”。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意,无不知爱其亲也。

”赵歧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汉书?王莽传上》:“百岁之母,孩提之子,同时断斩,悬头竿杪。

传统文化里古代年龄不同的称谓

传统文化里古代年龄不同的称谓

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是 的年龄到了
。花信:开花时期,
花期。借此泛指女子正处年轻貌美之时。
• 是指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
事业自立的年龄。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
年”。
• 《礼记·内则》:“(男子)三十而有室,始理男
事”。因以“始室”指

正当壮年。古代
八十杖于朝。”
指。
•人在七十岁之后,就远离朝堂,告老归田。 。
80 岁。
的雅称。因“喜”字的草书近似竖写的 “七十七”,故得此名。
dié
•古代指
的年纪,泛指老年。《左传·僖
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
拜。
• 斑白:老人。老年人头发斑白,因代指老人。 • 皓首:白头,指年老。 • 姥[mǔ]:年老的妇人。 • 暮齿:晚年,暮年。 •暖寿:旧俗在过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关系 较近的亲友来祝寿。
• 是指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
故言赤子。”
,邀亲友吃汤饼。
• 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 。
。《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 锡余以嘉名”。
牙牙/周晬
。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如牙牙学语,指小孩开始学话。清·袁枚《祭妹
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 是指
,亦作“孩抱”。
均指


• 古人
的别称,泛指长寿老人。 鲐背:鲐是
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
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
“冻梨”。
九十岁为上寿。 。
•九十九岁的雅称。因“百”字去掉上面的“一” 字是“白”字,“百”数去一为九十九,故雅称 九十九岁为“白寿”。

中国古代的年龄称谓

中国古代的年龄称谓

中国古代的年龄称谓0岁度:小儿初生之时。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

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9岁九龄:为9岁。

黄口:十岁以下。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10岁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12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15岁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称谓无忧

称谓无忧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9岁九龄:为9岁。

黄口:十岁以下。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10岁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12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15岁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

郑玄:“成童,十五以上”。

16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

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公考常识——古代年龄称谓

公考常识——古代年龄称谓

常识+人文+中国古代传统习俗+古代年龄称谓1.(2017联考陕西)古人的年龄一般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①束发②而立③垂髫④总角⑤期颐⑥弱冠⑦耄耋⑧不惑⑨花甲⑩豆蔻下列各项中,按年龄从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A.②⑦⑤⑧①B.③④⑩①⑥C.①③⑤⑥⑩D.④⑥⑨⑩②2.(2017联考吉林)在我国文化用语中经常出现“别称”或“代称”。

下列关于“别称”和“代称”的表述错误的是:A.李清照词“人比黄花瘦”中的黄花是菊花B.古人用“弄璋之喜”来祝贺他人升官C.人们称妇女为“巾帼”是由于妇女戴的头巾叫巾帼D.“及笄之年”指古代女子年满十五岁,到了可结婚的年纪(正确)3.(2019江苏C)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风树之悲——因父母去世而悲伤B.金兰之交——亲如兄弟的友情C.期颐之年——八九十岁的年龄D.弄璋之喜——生了男孩的喜庆1.(2017联考陕西)古人的年龄一般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①束发——男子十五岁②而立——三十岁③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④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⑤期颐——一百岁⑥弱冠——男子二十岁⑦耄耋——八九十岁⑧不惑——四十岁⑨花甲——六十岁⑩豆蔻——十三四岁的女孩子下列各项中,按年龄从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B)A.②⑦⑤⑧①B.③④⑩①⑥(正确)C.①③⑤⑥⑩D.④⑥⑨⑩②2.(2017联考吉林)在我国文化用语中经常出现“别称”或“代称”。

下列关于“别称”和“代称”的表述错误的是:(B)A.李清照词“人比黄花瘦”中的黄花是菊花(正确)B.古人用“弄璋之喜”来祝贺他人升官(错误,用来祝贺生男孩)C.人们称妇女为“巾帼”是由于妇女戴的头巾叫巾帼(正确)D.“及笄之年”指古代女子年满十五岁,到了可结婚的年纪(正确)3.(2019江苏C)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C)A.风树之悲——因父母去世而悲伤(正确)B.金兰之交——亲如兄弟的友情(正确)C.期颐之年——八九十岁的年龄(错误,是指一百岁)D.弄璋之喜——生了男孩的喜庆(正确)。

关于年龄的古今称谓

关于年龄的古今称谓

关于年龄的古今称谓
自古以来,人们就有根据年龄来称呼他人的习惯。

这些富有文化内涵的称谓,蕴含着对不同年龄群体的尊重和期许。

1. 古代称谓:
- 童子/童女:指未成年的男孩和女孩。

- 小儿:泛指儿童。

- 童稚:指年幼的儿童。

- 后生:指青年男子。

- 贤达:指有德行和学识的年轻人。

- 老成持重:形容年长者成熟稳重。

- 老松高僧:对年高德劭的长者的尊称。

2. 现代称谓:
- 婴儿/孩子:指刚出生到青春期前的儿童。

- 少年/青年:指青春期到20多岁的年轻人。

- 中年人:通常指35-60岁的人。

- 老年人/长者:指60岁以上的人。

- 老人家/老人:对年长者的尊称。

无论是古今,人们都十分重视对年龄的体现。

这些称谓不仅反映了对年龄的划分,更体现了对不同年龄群体的尊重与关怀。

它们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馨香之花,代代相传。

传统文化的优雅别称

传统文化的优雅别称
1 / 28
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 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说明:根据 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 “龆年”或“髫年”。 总角:借指幼年。古代儿童未成年时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 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在这里,“总”就是 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 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总角之交 (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渎垂手 侍立。”(《林黛玉进贾府》) 9 岁 九龄:为 9 岁。 黄口:十岁以下。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10 岁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 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12 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13 岁
传统文化的优雅别称
中国古代年龄的代称 0 岁 度:小儿初生之时。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后来以此来借指 未满周岁的婴儿。《论语·子路》:“着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 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 牙牙:婴儿刚开始学说话。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 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 后,才周晬耳。” 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 孩提:指 2—3 岁的儿童。“孩提,二、三岁之间,再襁褓知孩笑,孩提抱 者也。”(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 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孟子·尽心上》: “孩提子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7、8 岁 龀、童龀[chèn]、齿龀、龆龀[tiáo chèn]、始龀、龆年、髫年:指儿童换 牙,男孩八岁、女孩七岁。《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

中国古代年龄别称

中国古代年龄别称

中国古代年龄别称中国古代年龄别称广义国学是指中国历代的文化传承和学术记载,包括中国古代历史、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

狭义国学则是指中国古代学说。

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年龄别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0岁度:小儿初生之时。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

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总角是八至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9岁九龄:为9岁。

黄口:十岁以下。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10岁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古代年龄的别称

古代年龄的别称

古代年龄的别称古代年龄的别称中诗文中讲到人的年龄时,除直接用多少岁来表示外,还有一些特别的表示方法,有的是用人相貌的某些特征表示其年龄,有的属于用典,有的则属于析字……如果不知道来龙去脉,就难明其义,甚或理解错了。

下面就跟同学们谈谈古诗中比较常用一些的年龄称谓。

1.赤子:刚初生的婴儿。

因为婴儿刚出生时为赤色,故言赤子。

如韩愈《行难》:“吾不忍赤子之不得乳于其母也。

”老子《道德经》:“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2.襁褓: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

襁褓本来是指背负婴儿的包裹或者被子,后借指一岁以下的婴儿。

《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

”3.孩提:2~3岁的幼儿。

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的幼儿。

“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

“孩”,不是后来孩子之意,而是小儿笑的意思。

如:《道德经》:“我独泊兮之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这里的“孩”即“啼笑”。

正如颜师古(隋唐时期经学家、训诂学家)对孩提的注解:“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

孩者,小儿笑也。

”孩提也作“孩抱”和“提孩”。

如《孟子》有言:“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4.龆龀:儿童。

龆龀(tiáo chèn)也叫龆年、童龀。

龆、龀均是指儿童换牙齿。

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

所以用“龆龀”代表儿童。

如《水浒传》有言:“倘或仍昧良心,违戾诏制,天兵一至,龆龀不留。

”5.垂髫(tiáo):儿童。

古代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旧唐书》:“于时垂髫之倪,皆知礼让;戴白之老,不识兵戈。

”6.总角:儿童。

古代男女未成年前束发为两结,即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状就像两个羊角,故称作“总角”。

因而后来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儿童阶段。

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东坡文集》:“自言总角岁,慈母为择邻。

关于年龄的古今称谓

关于年龄的古今称谓

关于年龄的古今称谓
1. 古代称谓:
- 童子/童女:指未成年的儿童。

- 少年/少女:指青春期的年轻人。

- 壮年:指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中年人。

- 老翁/老妪:指上了年纪的老年人。

2. 现代称谓:
- 婴儿:指出生不久的幼儿。

- 学龄儿童:指适龄上学的儿童。

- 青少年/青年:指处于青春期和初入社会的年轻人。

- 中年人:指事业和家庭稳定的中年阶段。

- 老年人/长者:指退休或年事已高的老年人。

3. 其他称谓:
- 新生儿:指刚出生的婴儿。

- 少男/少女:指尚未成年的青春期少年。

- 老小子/老姑娘:俗语中对中老年人的戏称。

- 人到暮年:形容年事已高,步入晚年。

不同的称谓往往蕴含着对该年龄阶段的期望和态度,反映了社会对年龄的理解和尊重程度。

随着时代变迁,年龄称谓也在不断演变和更新。

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称呼

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称呼

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称呼
在古代,人们对不同年龄段的人有着丰富的称呼,这些称呼不仅体现了对年龄的尊重,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

以下是对古代不同年龄段的称呼的详细介绍。

1.婴儿期:婴儿在古代被称为“赤子”或“襁褓”。

这个阶段的称呼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
和爱护,体现了古人对新生儿的珍视。

2.幼儿期:幼儿在古代被称为“孩提”或“垂髫”。

这个阶段的称呼反映了孩子们天真无
邪、活泼可爱的特性。

3.少年期:少年在古代被称为“总角”或“束发”。

这个阶段的称呼意味着孩子们开始步
入成熟,开始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

4.青年期:青年在古代被称为“弱冠”或“及笄”。

这个阶段的称呼标志着年轻人已经成
年,开始独立生活,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开始承担起更多的家庭和社会责任。

5.中年期:中年人在古代被称为“壮年”或“盛年”。

这个阶段的称呼体现了中年人的成
熟和稳重,他们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家庭和社会的重任。

6.老年期:老年人在古代有多个称呼,如“杖朝”、“花甲”、“古稀”等。

这些称呼体现了
对老年人的尊敬和敬仰,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关爱。

总的来说,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称呼不仅是对年龄的简单划分,更是对人生不同阶段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这些称呼体现了古代社会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社会风貌的窗口。

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对年龄的称呼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应该仍然保持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关爱,传承和发扬古代文化的优秀传统。

古代对岁数的称呼

古代对岁数的称呼

古代年龄大小的称呼1、襁褓: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也说是背负小儿用的布兜和系带。

2、孩提:指的是2~3岁的儿童,它一般泛指儿童不是很懂事的年龄阶段,3、髫年之女:指7岁的女孩。

4、龆年:男孩八岁。

5、总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

指童年时期、幼年。

6、黄口:泛指10岁以下的儿童。

7、舞勺之年:代表男孩子13至15岁期间学习勺舞。

8、舞象之年:男子十五到二十岁之间的称谓。

9、金钗之年:指古代女子12岁,女孩到了十二岁要带钗,金钗是作为代称和别称。

10、豆蔻年华:指13岁,这个词是用来形容女孩子的。

11、及笄之年:就是女子年满十五岁,即十五周岁。

12、破瓜年华、碧玉年华:古代,指16岁的女子。

13、桃李年华、摽梅之年:是二十岁女子的代称。

14、花信年华:指24岁,是古代对女子年龄的称谓。

15、半老徐娘:具体应该指30-40岁左右的女子。

16、弱冠之年: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17、而立之年:男性三十岁称而立之年。

18、不惑之年:指的是人的岁数到接近四十岁或四十岁。

19、强壮之年:中国古代称男子三十到四十为壮年。

20、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指的是50岁。

21、花甲之年、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的人。

22、古稀之年、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指男子70岁。

23、杖朝之年:指男子80岁。

24、耄耋之年:是八九十岁的人。

25、鲐背之年:指的是九十岁高龄的时候,指老人高寿。

26、期颐之年:是指100岁的人,期颐,期是期待,颐是供养。

中国古代对于各个年龄段的称呼

中国古代对于各个年龄段的称呼

古代各个年龄段称谓!初生:婴儿;一说婴为女,男则为孩。

婴同膺,膺为胸,是指初生儿要抱在胸前喂哺。

“嫛婗”:初生婴儿。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

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满月”:婴儿出生满一个月称为“满月”,也叫“弥月”或“诞月”。

弥是满的意思,所以弥月即满月。

诞月来自《诗经?大雅?生民》第二章的首句:“诞弥厥月。

”这一章是写后稷诞日的情况的。

诞是发语词,“弥厥月”是说满了怀孕应用的月数,后来就用“诞月”指出生满月。

如苏轼《贺坤成节表》:“恭临诞月,仰祝圣期。

”“晬”:小儿满月、满一百日或满一岁都称为“晬”。

因为晬是满一周期的意思。

满百日称“百晬”,满一岁称“周晬”。

百晬、周晬本指一种风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中曾有记述:“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晬;至来岁生日,谓之周晬。

”《颜氏家训?风操》中也说:江南风俗,儿女一周年时为其制新衣,洗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

”这种习俗也称为试晬或抓周。

因此,“百晬”和“周晬”也成为百日和周岁的别称。

宋代人吴自牧《梦梁录?育子》:“(生子)至来岁得周名曰周晬。

”李商隐《骄儿》诗:“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

”不满一周岁称“未晬”。

如陆游《山村经行因施药》诗之一:“曩日见公孙未晬,如今已解牧鸡豚。

”曩日即昔日。

襁褓:不满周岁。

“旬岁”:指小儿周岁。

周岁还称为“旬岁”,旬也是满的意思,所以旬岁即满一岁。

因“周”与“环”同意,古人又将满一岁称为“环岁”。

初度:指小儿周岁。

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

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孩提:幼儿时期。

小孩二三岁称“孩提”或“孩抱”。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意,无不知爱其亲也。

”赵歧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汉书?王莽传上》:“百岁之母,孩提之子,同时断斩,悬头竿杪。

古代年龄的别称

古代年龄的别称

古代年龄的别称在日常用语以及书面用语中,有时人们并不直接说自己或别人的年龄多大,而是用一个有趣的别称代替。

差不多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别称,大多数别称均有其来源和文化内涵。

了解年龄的别称及各自的大体范围,对于我们解读语意、丰富意蕴、增加语言趣味,具有一定程度的现实意义。

一、孩提时代(1 ~6岁)“孩提”其实是一种语言上的倒装形式,正常语序应是“提孩”,“提”即“抱”的意思。

因为小孩子天真可爱,人人见了都想抱一抱、逗一逗。

所以孩提时代应该是指小孩儿从1岁左右到6岁这个年龄段。

二、狗嫌之年(7 ~8岁)俗话说“七岁八岁狗也嫌”,意思是说小孩儿到了七八岁这个年龄非常淘气,常做出一些让大人十分讨厌的事情,就是狗也不能忍耐他们的讨厌行为,因此也叫狗嫌之年。

但有时这种说法也带有喜爱的成分,意思是小孩儿毕竟是小孩儿,不要跟他们一般见识。

三、豆蔻年华(13 ~14岁)出自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外形似芭蕉,花淡黄色,果实为扁球形,种子像石榴子,有香味,果实和种子均可入药。

十三四岁的女孩儿姿态美好,走路体态轻盈,如同杨柳随风摆动,就像二月初豆蔻梢头开出的豆蔻花一样。

四、及笄之年(15岁)指女子年满15岁。

笄是古代女子束发用的簪子。

及笄,意思为女子到了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的时候了。

古代的女子到了15岁,就要换发玳簪,表示已经成人。

五、弱冠之年(20岁左右)冠,即帽子,古代男子20岁时要举行冠礼,戴上成年人的帽子,表示已经成人。

弱冠之年又称为及冠,因为20岁的男子还没达到壮年,身体还比较单薄,所以叫做弱冠,后来泛指男子20岁左右的年纪。

六、而立之年(30岁)以下四个年龄的称谓均来自孔子的一段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总结自己的人生经历得出的经验。

孔子从15岁开始就广泛学习,到30岁时学有所成,创立了以仁为本的学说,因而称30为而立之年。

古代年龄称谓

古代年龄称谓

古代年龄称谓【初度】是指生日之时。

出自《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也称生日为“初度”,出自《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赤子】是指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是指二三岁的幼儿。

亦作“孩抱”。

【龆龀】(tiáo chèn)是指儿童换齿年龄。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龆齿”。

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垂髫】是指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时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幼学】是指十岁左右。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总角】是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黄口】本意是指雏鸟的嘴。

后指儿童。

【金钗之年】是指女子十二岁的年龄。

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古代女子十二岁开始带钗梳妆。

【豆蔻】本意是指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少女。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舞勺之年】是指男孩子十三到十五岁之间。

据《礼记》记载: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

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及笄】是指女子十五岁。

古代女子满十五岁结发,用笄贯之。

因称女子满十五岁为“及笄”。

【志学之年】是指十五岁。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后称十五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是指男子十五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

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舞象之年】是指男子十五到二十岁。

也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

【破瓜】是指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以纪年,谓十六岁。

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加冠】是指男子二十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

"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

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古代年龄称谓小集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

(《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

(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

(《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

”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

”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中国的先哲们喜欢用独到的视角审视人生百态,他们喜欢用概括性的表述和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指点江山、世态。

比如对人从生到死的概括莫过于那句中国人都喜欢引用古训: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耄耋。

九十是什么?九十老童呗。

你看凡年逾九十的翁妪几乎都是五官缩蹙、须稀发疏、雌雄难辨,更常常遗东忘西、耳聋口拙、问南言北,上厕所忘拉裤子,出门不认儿女,令人忍俊不止。

不是老童是老圣?十岁不愁:玩是儿童的天性,喜玩者何愁之有。

包括成年人因贪玩而无所事事者多是被称为没心没肺、游戏人生。

正是:玩者不愁愁者不玩。

真正有愁者去玩的,那不是玩,是闹,是发泄。

孩童喜玩不愁是天性,但过于贪玩,国人则称之为顽石劣性,因为他们认为玩物丧志。

正是:少年若天性,成长使之然。

孩子们都是塑造出来的。

二十不悔:中国人喜欢讲自古英雄出少年。

纵览历史少年才俊代代辈出,他们或为国为民血战沙场或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成为中华民族最可歌可泣的一部分。

无怪乎伟人感叹: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世界寄托在你们身上。

“二十”无暇?当然不是。

二十之青年富于青春,赌资雄厚,学性方勃,顽劣尚存,自谓热血,确有不少摇摆于正邪之间。

无论跌倒或撞的头破血流,总会一言蔽之:无悔。

再用年轻时最爱表述的爱情宣言——噯情ゼ跑徿套如果我爱你是×,那么我不想我√。

如果因√而失去你,那我宁愿×一辈子——讲这话时一定不会想到,生命有限人生无常,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苦。

青春的赌资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那些老时一事无成、穷困潦倒的人,几乎都是把有限的青春作为无限的赌资任意透支而糟蹋了。

三十而立:自2000多年前老夫子说他三十即建功立业后,三十就成了中国人特别是父辈衡量男儿(子孙)是否安身立命的度量衡。

三十而立,不是指男人是否能养活自己。

在孔夫子之后的漫长岁月里,众多的儒家学究们把它演化成考量那些世世代代上背负着祖宗、下牵引着儿女的男人们学业有成、事业有成的又要传承中华文化传统的标杆。

古时的男人一定比今天的男人成家立业的早,他们十五六岁即可婚娶,二十来岁即儿女绕膝,不到四十不乏儿孙满堂。

三十而立也是应当之事。

今日青年略略有些麻烦,即便二十多岁读完大学,依然为找工作奔波,为买房子蜗居。

为减轻生活负担丁克,为躲避人世纷争偶居。

漂泊不定的事业确定了他们漂泊不定的人生。

四十不惑:人生四十多喜欢说半辈子过去了,听的多了见的也多了,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看不透的了。

此语很有点北方谚语“年过中秋月过半”,意即这一年这一月过了中秋过了十五一眨眼剩下的岁月也就过去了,大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

有感慨一定有感悟的,四十多年的岁月流逝在他的身上和心灵会留下无法磨灭的记忆之痕。

就像西方心理学家把记忆描述成痕迹线段,于是,这些线段记忆帮助四十年阅历的人参悟人生,对世间百态和周遭是非有了洞悉般的明察,不会因蛊惑而沸腾,不会因诬言而颓废。

四十成业稳家对大多数人已是最后的界限。

四十业未成家未稳实乃妻儿的悲伤。

成业稳家其实就是不落时代之伍,不被社会边缘化。

也就是能给妻儿创造一个富足安全的生活环境。

不惑之年不有困惑之举,母不捶胸、妻不夜泣、儿不惊厥,维斯如斯,老不桀撅。

五十知天命:五十的人一定会常常感悟人生。

在感悟中会发现自己今天走过的人生路其实既有偶然又有必然。

从小到大,老天还是公正的,它尽可能公平的给与每个人平等的机会,只是有些机会我们意识到并抓住它,而有些机会从我们手中滑失过后很久我们才意识到那些机会的宝贵,特别是当和我们当初条件相当的同伴在同样的机会面前因把握和掌控不同而走出不同的人生之路后,这时的感悟一定会痛彻入腑。

于是人生就走成五十岁时回头看的那条路,这里的必然和偶然常常会交织成“性格决定命运”的认同。

五十即已知天命,就应回视自己是否已安身立命,学,著作不在于等身,有今后躺下时可以垫枕之物。

业,不在于首富,妻持家宽裕无忧,老母不叹气接济即好。

业似浮萍,家徒四壁,妻母伤神,儿女拮据,孙子无教,五十的天命很冏。

六十耳顺:六十岁的人还有“老牛自知黄昏晚、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精神的已是甚少甚少,那些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雄心壮志的人更非常人,不是伟人就是努力做伟人的人。

六十了只想以寻常之心做寻常之事,安度晚年,颐享天年,况且他又在六十年的风尘中洞悉了人生。

你说,这样的人还有什么世间的凡夫俗语能让他耳红面躁,不易。

故耳顺不悖,万事都应入耳心平。

准确地说五六十岁的人大抵以安命为主导,享受乐居,规劝儿女,饴弄子孙。

其实中国的儒家士大夫们很早就意识到在中国文化圈内这个年龄层的人是社会最稳定的基石,故倡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伦理,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你看,古时一旦哪个小子落草为寇无法擒拿时,通常就会把他的父母叫来喊话规劝,鲜有无效者。

再纵观中国3千3百年有文字的文明史,真正懂得中国民情,每次社会革命或革新都依靠和发动群众,爆发全民参与推翻旧体制的革命。

出现妻子送郎、母亲送儿,更有自己老当益壮,老汉扛枪上战场,大娘裹好小脚当地下通信员的壮烈时,也就是这种连中国最稳定的阶层都热血沸腾剧烈动荡时候,即便自诩拥有八百万军队、拥有当时最现代武器、正处在新兴政权的国民党焉有不倒之理。

所以,真正读懂中国并驾轻就熟的调动发挥这种民情的,并不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人讲的两个半。

为何?记得学界一位老先生说过,通常能干的不能写,能写的不能说,能说的不能干,三者兼而有之的极少。

其实这不是老先生自己的话,中国人自来评价周围人的能耐时就喜欢这样套用。

如此说来,能干能写能说基于一身,又成功的改造中国——这句话没说完,同样的意思再换个角度讲,世界公认的使中国能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那两个人中只有一个是干、写、说三者集大成者,并成功建立新型社会由此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就一人嘛,故三千年不过惟一人耳。

七十古稀:杜甫诗云人活七十古来稀。

其实中国老百姓更多的则认同七十古稀是源于孔圣人73仙逝,孟圣人84灯枯。

故国人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喜欢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

你想两位圣人也就活了七八十岁,我们个平头老百姓还想多高寿。

这种千年传承的情愫既有安慰也有超越的好胜;其实到古稀之年更应该想想自己年轻时是否学业有成,中年时是否事业有成,老年时是否儿女成长有成。

做到这三点,于天于地于己安然。

没做到这三点,人生会有些些许许的遗憾。

年逾七十,孔夫子的遗训也是不能忘的,老先生说,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老先生是圣人,又到了修炼成贤的境界,自然是在各种法度的界定内从心所欲的做事,为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儒学正统思想竖起了历史丰碑。

可普通老百姓就另论了,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似乎有点难。

俗话说老有三宝,贪财怕死瞌睡少。

时代不一样了,开开心心健健康康的活着就好,力尽所能的为社会做些有公益的事。

八十耄耋:很佩服创造耄耋两字的先哲。

这两字像幅画,形象极了,即便不知读音,看看字形,脑海里也能浮现老者头发蓬乱的具象。

耄耋一定不是仓颉所创,它是一个典型的由组合字构成的双音节词组,应该是汉字很成熟时期采用形声组字方式创造的哦。

我在一些地方的博物馆见过宋元明清的水墨画幅,也仔细地端详过台湾故宫藏品的临摹画展,非常敬佩古代画家惊人的观察力和表现力,他们用简约的笔法聊聊数笔就勾勒出河川垂钓、芭蕉叶下博弈的老翁短疏杂乱像插了几根稻草的头发,极好地表现了翁头部的年轮特征。

耄耋的耄本意是指古稀之人白杂黑的稀发。

古人对人体的部位分得很细,同样的东西,在顶为发、在下为毛。

头发不能称为头毛,下面的就多了,统称为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