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第3章答案

合集下载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课后习题答案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课后习题答案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1、目前的权威项目管理机构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MI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 Intern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Association 英国商务部雨PRINCE2 PRINCE是Projects IN Controlled Environments(受控环境中的项目)缩写,PRINCE2是基于过程(process-based)的方法中国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PMRC Project Management Research Committee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项目管理师中国信息产业部与系统集成项目经理2、项目的职能管理:项目整体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费用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

3、项目过程主要有项目管理过程和产品实现过程,二者在项目过程中重叠并相互作用。

4、信息系统项目的特点:目标是不精确的、变更比较频繁、受人力资源的影响很大。

5、信息系统的生命期作用:生命周期法的主要思想:将管理信息系统从系统调查开始,经过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维护与评价,直至要求建立新的系统看成是一个生命周期的结束,另一个生命周期的开始.任何系统都有一个产生、发展、成熟、消亡(更新)的过程,整个过程称为系统的生命周期。

信息系统也不例外,它在其使用过程中随着环境的变化,要不断维护、修改,新的目标和要求不断提出,从而要求设计更新系统,用新系统代替老系统。

所谓生命周期法就是严格按照系统生命周期的各个过程和步骤去开发系统。

生命周期法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划分为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与维护等阶段,每个阶段又分成若干个步骤。

生命周期法的主要优点是:整个开发过程阶段和步骤清楚,每一阶段和步骤均有明确的成果,这些成果以可行性分析报告、系统分析说明书、系统设计说明书等形式表现出来,并作为下一阶段工作流的依据。

(完整版)管理会计课后习题学习指导书习题答案第三章

(完整版)管理会计课后习题学习指导书习题答案第三章

课后练习思考题1.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有哪些?说明它们的具体含义。

答:(1)相关范围假设,即本-量-利分析中对成本性态的划分都是在一定的相关范围之内的。

相关范围假设同时又包含了“期间”假设和“业务量”假设两层含义。

(2)模型线性假设。

具体包括:固定成本不变假设;变动成本与业务量呈完全线性关系假设;销售收入与销售数量呈完全线性关系假设。

(3)产销平衡假设。

由于本-量-利分析中的“量”指的是销售数量而非生产数量,在销售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这个量也就是销售收入。

本-量-利分析的核心是分析收入与成本之间的对比关系。

但产量这一业务量的变动无论是对固定成本还是变动成本都可能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当然也会影响到收入与成本之间的对比关系。

所以从销售数量的角度进行本-量-利分析时,就必须假定产销关系平衡。

(4)品种结构不变假设。

本假设是指在一个多品种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中,各种产品的销售收入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不会发生变化。

上述假设的背后都暗藏着一个共同的假设,就是:假设企业的全部成本可以合理地或者说比较准确地分解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

2.盈亏临界点分析在企业经营决策中有什么作用?试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答: 盈亏临界点是指企业的经营规模(销售量)刚好使企业达到不盈不亏的状态。

盈亏临界点分析就是根据成本、销售收入、利润等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预测企业在怎样的情况下达到不盈不亏的状态。

盈亏临界点分析所提供的信息,对于企业合理计划和有效控制经营过程极为有用,如预测成本、收入、利润和预计售价、销量、成本水平的变动对利润的影响等等。

应该指出的是,盈亏临界点分析是在研究成本、销售收入与利润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除了销售量因素外,销售价格、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等因素的变动,同样可以使企业达到不盈不亏的状态,只不过在进行盈亏临界点分析时,某一因素与其他因素之间表现为互为因果关系。

例如,某企业生产和销售单一产品,该产品的单位售价为5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30元,固定成本为50000元,那么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为2500件。

管理学原理(第二版)周三多课后习题及答案

管理学原理(第二版)周三多课后习题及答案
定性预测方法难以给出详细、精确的预测结果,但为什么许多企业在竞争市场预测中仍十分重视这类方法的运用?
简单平均法、移动平均法以及指数平滑法有何异同?
第四章
何谓决策?何谓追踪决策?追踪决策有哪些特点?
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有何区别?103-104
组织决策为什么要根据满意原则来评价和选择方案?
决策过程包括那几个阶段的工作?104-107
讨论技术创新过程和环境变化的关系?
如何认识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先发优势与后发优势?
简述如何进行创新基础和创新对象的选择?
你是如何认识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的?
为什么说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制度结构正从资本逻辑转向知识逻辑?
工业化社会时代企业层级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知识经济时代对层级组织进行网络化改造的根据何在?
第十四章
简述创新职能的内涵和创新工作的特征?215-316
创新管理与维持管理的关系是什么?
简述目标创新的内涵,如何进行目标创新?
简述技术创新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如何管理变革与创新的实施过程。
人员和认识企业内外部协调对于技术创新的作用?
简述机会对于技术创新的作用?你在实践中如何对待意外的成功和失败的?
直线经理于参谋人员在工作中为什么会发生矛盾?208
如何正确地发挥参谋人员的作用?209
委员会工作方式有和贡献和局限性?214
如何提高委员会的工作效率?215
如何在委员会工作方式中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第十章
领导权力的基本形式有哪些?如何认识领导权力的构成?224
请描述有效领导者与无效领导者的品质特征227-228
第一章

16。32位微机原理、汇编语言及接口技术(第二版)第三章课后习题答案。

16。32位微机原理、汇编语言及接口技术(第二版)第三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3章3.1:汇编语言有什么特点解:汇编语言是一种以处理器指令系统为基础的低级程序设计语言,它采用助记符表达指令操作码,采用标识符号表示指令操作数,可以直接、有效地控制计算机硬件,因而容易创建代码序列短小、运行快速的可执行程序3.2编写汇编语言源程序时,一般的组成原则是什么?解:(1)完整的汇编语言源程序由段组成(2)一个汇编语言源程序可以包含若干个代码段、数据段、附加段或堆栈段,段与段之间的顺序可随意排列(3)需独立运行的程序必须包含一个代码段,并指示程序执行的起始点,一个程序只有一个起始点(4)所有的可执行性语句必须位于某一个代码段内,说明性语句可根据需要位于任一段内(5)通常,程序还需要一个堆栈段3.3 MODEL伪指令是简化段定义源程序格式中必不可少的语句,它设计了哪7种存储模式?各用于创建什么性质的程序?解:3.4如何规定一个程序执行的开始位置,主程序执行结束应该如何返回DOS,源程序在何处停止汇编过程?解:开始位置:用标号指明返回DOS:利用DOS功能调用的4CH子功能来实现汇编停止:执行到一条END伪指令时,停止汇编3.5逻辑段具有哪些属性?解:段定位、段组合和段类型。

3.6给出采用一个源程序格式书写的例题3.1源程序例题3.1:创建一个在屏幕上显示一段信息的程序……解:stack segment stackdb 1024(0)stack endsdata segmentstring db 'Hello,Assembly!',0dH,0aH,‘$’data endscode segment 'code'assume cs:code,ds:data,ss:stackstart: mov dx,offset stringmov ah,9int 21hcode endsend start3.7DOS支持哪两种可执行程序结构,编写这两种程序时需要注意什么?解:(1). EXE程序程序可以有多个代码段和多个数据段,程序长度可以超过64KB通常生成EXE结构的可执行程序(2). COM程序只有一个逻辑段,程序长度不超过64KB需要满足一定条件才能生成COM结构的可执行程序(MASM 6.x需要采用TINY模式)3.8举例说明等价“EUQ”伪指令和等号“=”伪指令的用途解:符号定义伪指令有“等价EQU”和“等号=”:符号名 EQU 数值表达式符号名 EQU <字符串>符号名=数值表达式EQU用于数值等价时不能重复定义符号名,但“=”允许有重复赋值。

软件项目管理案例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答案(精准版)

软件项目管理案例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答案(精准版)

课后练习题答案第三章练习题一、选择题1.快速跟进是指(A )A.采用并行执行任务,加速项目进展B.用一个任务取代另外的任务C.如有可能,减少任务数量D.减轻项目风险2.赶工一个任务时,你应该关注(C )A.尽可能多的任务B.非关键任务C.加速执行关键路径上的任务D.通过成本最低化加速执行任务3.“软件编码完成之后,我才可以对它进行软件测试”,这句话说明了哪种依赖关系?( A )A.强制性依赖关系B.软逻辑关系C.外部依赖关系D.里程碑4.如果用户提供的环境设备需要5月10日到位,所以环境测试安排在5月10日以后,这种活动安排的依赖依据是:(C)A.强制性依赖关系B.软逻辑关系C.外部依赖关系D.里程碑5.对一个任务进行进度估算时,A是乐观者,估计是6天完成,B是悲观者,估计是24天完成,C是有经验者认为最有可能是12天完成,那么这个任务的历时估算是介于10天到16天的概率是(B )A.50%B.68.3%C.70%D.99.7%6.下面哪项将延长项目的进度?(A)gB.LeadC.赶工D.快速跟进7.关于浮动,下面除了哪个都是不正确的?(D)A.每个任务都有浮动B.只有复杂的项目有浮动C.浮动是在不增加项目成本的条件下,一个活动可以延迟的时间量D.浮动是在不影响项目完成时间的前提下,一个活动可以延迟的时间量8.资源平衡最好用于(C )活动A.时间很紧的B.按时的C.非关键路径D.关键路径9.下面哪项可以决定进度的灵活性(B )A.PERTB.Total floatC.ADMD.赶工二、根据表3-11和图3-32,采用PERT方法估算,说明项目在20天内完成的概率的近似值?图3-32:项目网络图表3-11: PERT方法估计项目历时均值=(8+24+4*10)/6+(1+9+4*5)/6=17,标准差=(约等于)3所以,17+3=20天完成的概率大概是84.2%。

第四章练习题一、选择题1.(A)是用系统的功能数量来测量其规模,与实现产品所使用的语言和技术没有关系的。

管理信息系统课后习题答案(全)

管理信息系统课后习题答案(全)

管理信息系统课后题答案(1-12 章)第一章1。

3 如何理解人是信息的重要载体和信息意义的解释者?答:信息系统包括信息处理系统和信息传输系统两个方面。

信息处理系统对数据进行处理, 使它获得新的结构与形态或者产生新的数据。

由于信息的作用只有在广泛交流中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通信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系统的发展。

广义的信息系统概念已经延伸到与通信系统相等同。

这里的通信不仅是通讯,而且意味着人际交流和人际沟通,其中包含思想的沟通,价值观的沟通和文化的沟通.广义的沟通系统强调“人"本身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沟通工具,还是资讯意义的阐述者,所有的沟通媒介均需要使资讯最终可为人类五官察觉与阐述,方算是资讯的沟通媒介。

1.4 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哪些方面能给管理提供支持?答:广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总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从哲学上阐述信息技术与人的本质关系。

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表达的各种技术之和。

该定义强调的是人们对信息技术功能与过程的一般理解。

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文图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与高科技含量。

信息技术对计划职能的支持;对组织职能和领导职能的支持; 对控制职能的支持。

由此可见, 信息系统对管理具有重要的辅助和支持作用,现代管理要依靠信息系统来实现其管理职能,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1。

5 为什么说管理信息系统并不能解决管理中的所有问题?答:管理是一种复杂的获得,它既涉及客观环境,又涉及人的主观因素. 由于生产和社会环境的复杂性, 也由于事物之间复杂的相互联系和事物的多变性,等等原因,人们在解决管理问题时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数据, 更不可能把所有的,待选择的解决方案都考虑进去,而管理信息系统解决问题时运行的程序是由人来编写的。

计算机系统结构(第2版)郑伟明汤志忠课后习题答案以及例题收录

计算机系统结构(第2版)郑伟明汤志忠课后习题答案以及例题收录

计算机系统结构(第2版)郑伟明汤志忠课后习题答案以及例题收录片上地址模块内部体号模式5: 4高阶交叉4低阶交叉16存储器模块每4个形成一个大模块:片上地址模块内部体号模式6: 4并行访问4低阶交叉31 0模块片上地址模块号输出选择(1)所有这些存储器可以并行工作,因此带宽可以增加一般来说,并行内存访问的优点是简单且易于实现,缺点是访问冲突大。

高阶交错存储器具有扩展方便、存取效率低的优点。

低阶交叉存取存储器可以分时方式提高速度46,但扩展不方便。

(2)各种存储器的带宽与其工作频率有关。

不考虑冲突,如果有足够多的独立控制电路和寄存器,那么它们的带宽是相同的。

(3)存储器原理图注意,并行存取存储器非常类似于低阶交叉存取存储器,除了并行存取存储器使用存储器模块号(存储体号)来选择输出结果,而低阶交叉存取存储器用于为存储器模块(存储体)生成芯片选择信号,这通过流水线操作提高了存取速度。

3.14在页面虚拟内存中,一个程序由从P1到P5的5个虚拟页面组成程序执行过程中依次访问的页面如下:P2、P3、P2、P1、P5、P2、P4、P5、P3、P2、P5、P2假设系统为该程序的主存储器分配三个页面,主存储器的三个页面分别由先进先出、先进先出和优化调度(1)绘制主内存页面条目、替换和命中的表(2)计算三种页面替换算法的页面命中率3.15(1)当分配的主内存页的数量大于或等于5时,可以达到最高的页命中率,除了第一次调入未命中,所有访问都在47: 7实际命中之后,因此可以达到的最高页命中率是H?7?0.5833 12(2)由于当页面数大于或等于5时肯定可以达到最高的命中率,让我们看看当页面数小于5时是否可以达到命中率:当由分配的主存储器页面数等于4时,调度过程如下:489 LFU算法4调用中4 5 4 5 3 4 5* 3 2调用中4 5 3 2命中1 5 3* 2调用中1 5 3 2*命中1 5 3* 2命中1 5* 3 2命中1 5 3 2命中1 5 3* 2命中1 5 3 * 2命中1 5 3 2命中1 5 3 2命中1 5 3 2命中7调用中此时也能达到最高命中率。

财务管理课后习题答案第3章

财务管理课后习题答案第3章

一、思考题1.如何认识企业财务战略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意义?答:企业财务战略是主要涉及财务性质的战略,因此它属于企业财务管理的范畴。

它主要考虑财务领域全局性、长期性和导向性的重大谋划的问题,并以此与传统意义上的财务管理相区别。

企业财务战略通过通盘考虑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对企业财务资源进行长期的优化配置安排,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把握全局、谋划一个长期的方向,来促进整个企业战略的实现和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这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2.试分析说明企业财务战略的特征和类型。

答:财务战略具有战略的共性和财务特性,其特征有:(1)财务战略属于全局性、长期性和导向性的重大谋划;(2)财务战略涉及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环境;(3)财务战略是对企业财务资源的长期优化配置安排;(4)财务战略与企业拥有的财务资源及其配置能力相关;(5)财务战略受到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影响。

企业财务战略的类型可以从职能财务战略和综合财务战略两个角度来认识。

按财务管理的职能领域分类,财务战略可以分为投资战略、筹资战略、分配战略。

(1)投资战略。

投资战略是涉及企业长期、重大投资方向的战略性筹划。

企业重大的投资行业、投资企业、投资项目等筹划,属于投资战略问题。

(2)筹资战略。

筹资战略是涉及企业重大筹资方向的战略性筹划。

企业重大的首次发行股票、增资发行股票、发行大笔债券、与银行建立长期性合作关系等战略性筹划,属于筹资战略问题。

(3)营运战略。

营运战略是涉及企业营业资本的战略性筹划。

企业重大的营运资本策略、与重要供应厂商和客户建立长期商业信用关系等战略性筹划,属于营运战略问题。

(4)股利战略。

股利战略是涉及企业长期、重大分配方向的战略性筹划。

企业重大的留存收益方案、股利政策的长期安排等战略性筹划,属于股利战略的问题。

根据企业的实际经验,财务战略的综合类型一般可以分为扩张型财务战略、稳增型财务战略、防御型财务战略和收缩型财务战略。

(1)扩张型财务战略。

管理信息系统(课后习题答案)

管理信息系统(课后习题答案)

《管理信息系统》习题练习(一)习题1(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概念和结构)1、管理信息系统是什么?它和一般的计算机应用有什么不同?答: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动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与计算机应用的不同是:计算机只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种工具。

没有计算机也有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只有优劣之分,不存在有无的问题。

2、管理信息系统有几种分类方法?它是根据什么原则进行分类的?你自己觉得有什么分类方法?答:(1)按概念结构分类:开环结构、闭环结构;(2)按功能-过程结构分类:市场系统、财会系统、人事系统、生产系统、供运系统等经过主计划、细计划、执行计划3个过程;(3)按软件结构分类:根据销售市场、生产、后勤、人事、财务会计、信息处理、高层管理等7种管理功能,按战略计划、管理控制、运行控制、业务处理等4个层次,形成软件模块结构;(4)按硬件结构分类:主机终端网结构、微机网结构(星形网络、母线网络、环形网络)。

(5)按发展分类:统计系统、数据更新系统、状态报告系统、数据处理系统、知识工作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决策支持系统。

3、管理信息系统应包括什么子系统?子系统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的?答:管理信息系统由四大部件组成:信息源是信息产生地;信息处理器担负信息的传输、加工、保存等任务;信息用户是信息的使用者,他应用信息进行决策;信息管理者负责信息系统的设计实现,在实现以后,他负责信息系统的运行和协调。

从概念上,管理信息系统由业务信息系统(市场子系统、生产子系统、财务子系统、其他子系统)组成中央数据库(信息源),经知识工作子系统与职能人员处理(信息处理器)后,再同时一方面送到决策支持子系统和中级管理人员(信息用户)进行控制、决策,一方面送到经理支持子系统和高级管理人员进行计划、决策。

管理会计课后习题学习指导书习题答案第三章

管理会计课后习题学习指导书习题答案第三章

课后练习思考题1.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有哪些说明它们的具体含义。

答:(1)相关范围假设,即本-量-利分析中对成本性态的划分都是在一定的相关范围之内的。

相关范围假设同时又包含了“期间”假设和“业务量”假设两层含义。

(2)模型线性假设。

具体包括:固定成本不变假设;变动成本与业务量呈完全线性关系假设;销售收入与销售数量呈完全线性关系假设。

(3)产销平衡假设。

由于本-量-利分析中的“量”指的是销售数量而非生产数量,在销售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这个量也就是销售收入。

本-量-利分析的核心是分析收入与成本之间的对比关系。

但产量这一业务量的变动无论是对固定成本还是变动成本都可能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当然也会影响到收入与成本之间的对比关系。

所以从销售数量的角度进行本-量-利分析时,就必须假定产销关系平衡。

(4)品种结构不变假设。

本假设是指在一个多品种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中,各种产品的销售收入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不会发生变化。

上述假设的背后都暗藏着一个共同的假设,就是:假设企业的全部成本可以合理地或者说比较准确地分解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

2.盈亏临界点分析在企业经营决策中有什么作用试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答: 盈亏临界点是指企业的经营规模(销售量)刚好使企业达到不盈不亏的状态。

盈亏临界点分析就是根据成本、销售收入、利润等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预测企业在怎样的情况下达到不盈不亏的状态。

盈亏临界点分析所提供的信息,对于企业合理计划和有效控制经营过程极为有用,如预测成本、收入、利润和预计售价、销量、成本水平的变动对利润的影响等等。

应该指出的是,盈亏临界点分析是在研究成本、销售收入与利润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除了销售量因素外,销售价格、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等因素的变动,同样可以使企业达到不盈不亏的状态,只不过在进行盈亏临界点分析时,某一因素与其他因素之间表现为互为因果关系。

例如,某企业生产和销售单一产品,该产品的单位售价为5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30元,固定成本为50000元,那么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为2500件。

信息安全技术(第二版)一到七章课后习题答案 俞承杭

信息安全技术(第二版)一到七章课后习题答案 俞承杭

信息安全技术复习资料第一章1.对于信息的功能特征,它的____基本功能_____在于维持和强化世界的有序性动态性。

2.对于信息的功能特征,它的____社会功能____表现为维系社会的生存、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自身的发展。

3.信息技术主要分为感测与识别技术、__信息传递技术__、信息处理与再生技术、信息的施用技术等四大类。

4.信息系统是指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系统,是人、____规程_________、数据库、硬件和软件等各种设备、工具的有机集合。

5.在信息安全领域,重点关注的是与____信息处理生活周期________相关的各个环节。

6.信息化社会发展三要素是物质、能源和____信息________。

7.信息安全的基本目标应该是保护信息的机密性、____完整性________、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抵赖性。

8.____机密性________指保证信息不被非授权访问,即使非授权用户得到信息也无法知晓信息的内容,因而不能使用。

9.____完整性________指维护信息的一致性,即在信息生成、传输、存储和使用过程中不应发生人为或非人为的非授权篡改。

10._____可用性_______指授权用户在需要时能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方便地使用所需信息。

这一目标是对信息系统的总体可靠性要求。

11.____可控性________指信息在整个生命周期内都可由合法拥有者加以安全的控制。

12.____不可抵赖性________指保障用户无法在事后否认曾经对信息进行的生成、签发、接收等行为。

13.PDRR模型,即“信息保障”模型,作为信息安全的目标,是由信息的____保护____、信息使用中的___检测____、信息受影响或攻击时的____响应____和受损后的___恢复____组成的。

14.当前信息安全的整体解决方案是PDRR模型和___安全管理_________的整合应用。

1.DoS破坏了信息的(C)。

A.保密性B.完整性C.可用性D.可控性2.用户收到了一封可疑的电子邮件,要求用户提供银行账户及密码,这是属于何种攻击手段?(B)A.缓冲区溢出攻击B.钓鱼攻击C.后门攻击D.DDoS攻击3.在网络安全中,中断指攻击者破坏网络系统的资源,使之变成无效的或无用的,这是对(A)的攻击。

数据通信原理(第2版)课后习题(1~3章)答案

数据通信原理(第2版)课后习题(1~3章)答案

2-8 一个 4DPSK 四相调相系统的相位变化关系按 B 方式工作 (如附图 40 所示) , 假设初始相 位为 0, 试求输入双比特码元序列为 00,01,11,00,10 等的已调载波信号对应的相位, 并画出其矢量图(假设初始相位为 0) 。
解: (参见 P63 图 2-56) 解题思路: 首先将数据信号序列以二位数字为单位进行分组,然后再求每组数字的相位,如下题:00 的相位为(初始相位为 0+5π/4=5π/4) ,01 的相位为(前一相位 5π/4+3π/4=0) ,11 的相位为(前一相位 0+π/4=π/4) ,00 的相位为(前一相位π/4+5π/4=6π/4=3π/2) , 依此类推。 基带数据信号序列 相位(初始相位为 0) 矢量图(→) 0 0 5π/4 ↙ 0 1 1 1 0 → π/4 ↗ 0 0 3π/2 ↓ 1 0 5π/4 ↙
3200 − 2600 = 2900 Hz 2 3200 − 2900 300 3 (2)滚降系数 a = = = = 0.10 2900 2900 29
(3)码元速率 N Bd = f s = 2 f N = 2 × 2900 = 5800 Bd (4)传输速率 R = N Bd log 2 M = 5800 × log 2 4 = 11600 bit / s
fN=2400/4=600 Hz
调制速率为:NBd=fs=2fN=2×600=1200Bd 总的比特率为:R=fb=fSlog2M=1200×log216=4800bit/s 频带利用率为:? =log2M/(1+a )= log216/(1+1)=2bit/s·Hz 2-6 某一调相系统占用频带为 600~3 000Hz ,其基带形成滚降系数 a =0.5,若要传信率为 4800bit/s,问应采用几相的相位调制? 解:(参见 P65 例 2-7) B=3000-600=2400 Hz fN=B/(2(1+a ))=2400/(2(1+0.5))=800 Hz NBd=2fN=2×800=1600Bd R= NBdlog2M –> log2M=R/NBd=4800/1600=3 M=23=8 2-7 某一 QAM 系统, 占用频带为 600~3 000Hz, 其基带形成滚降系数 a =0.5, 若采用 16QAM 方式,求该系统传信速率可多少? 解:(参见 P58 例 2-6) B=3000-600=2400 Hz fN=B/(2(1+a ))=2400/(2(1+0.5))=800 Hz NBd=2fN=2×800=1600Bd R= NBdlog2M =1600 log216=6400bit/s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教材课后习题答案1-5章(胡远萍主编第二版)讲解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教材课后习题答案1-5章(胡远萍主编第二版)讲解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新版)第1章认识计算机网络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计算机网络——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连接起来,按照某种事先约定的规则(通信协议)进行信息交换,以实现资源共享的系统称为计算机网络。

ARPAnet——美国高等研究计划署网络的缩写,是美国国防高等研究计划署开发的世界上第一个运营的包交换网络,它是Internet的雏形。

局域网——局域网通常指由单一组织机构所使用的,通信被限制在中等规模的地理区域内,能依靠信息传输速率较高、传输可靠性高、误码率低的物理通信信道的专用网络。

通信子网——通信子网是计算机网络中负责数据通信的部分,主要完成数据的传输、交换以及通信控制,它由网络节点、通信链路组成。

资源子网——用户资源子网提供访问网络和处理数据的能力,是由主机系统、终端控制器和终端组成。

二、填空题:1.计算机网络是现代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密切组合的产物。

它可以把在区域上分散的单个计算机有机的连接在一起,组成功能更强大的计算机网络,以此来达到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的目的。

2.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主要有总线型、星型、环型、树型及网状型等。

3.通常根据网络范围和计算机之间的距离将计算机网络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

4.从网络功能上,计算机网络由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两部分组成。

5.OSI的会话层处于传输层提供的服务之上,为表示层提供服务。

6.在TCP/IP层次模型中与OSI参考模型第四层(运输层)相对应的主要协议有TCP 协议和UDP协议,其中后者提供无连接的不可靠传输任务。

7.TCP/IP模型的传输层定义了____UDP________和____TCP__________两种协议。

8.计算机网络拓扑是通过网中____通信媒介__和_____节点___之间的几何关系表示___物理连接结构_____,它反映了网络中各实体之间的结构关系。

9.TCP协议是一种可靠的__ _面向连接___ __的协议,UDP协议是一种不可靠的__面向无连接_____的协议。

大学课件-课后习题答案-第3章

大学课件-课后习题答案-第3章

第3章软件计划与管理1)选择题1. B2. B3. C4. C5. D6. B7. A8. C9. C 10. A2)简答题1. 民主团队和开源编程团队组织间有什么区别?哪个团队组织更适合于进行科技攻关类的项目研究,给出你的理解。

民主团队形式特点是1) 团队内部人们的地位平等,没有绝对的技术权威,项目的技术决策由大家共同策划完成,队内的通信是平行的。

2) 由于团队对程序中出现的错误有清醒和正确的认识,因此队内成员乐意请大家协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积极认真的态度可以产生高质量的软件产品。

3) 由于有轻松的工作氛围,有群策群力的工作态度,因此这种团队组织形式有利于进行科技公关,解决技术难题。

4) 如果有技术能力出众的成员,这样的团队组织往往有较高的工作效率,也能够生产质量一流的软件产品;反之,如果大家的技术都平庸,由于没有一个绝对的权威做指导,也可能造成软件项目的工程夭折。

而开源编程团队的特点是1). 项目主持人具有出色的策划和组织能力,能够给项目描绘出一个灿烂前景,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开源编程爱好者参与其中,没有一个乐意参与一个没有前景的项目。

2). 开源项目具有技术上的相对先进性。

对于程序员来说,不仅积累经验重要,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因此如果一个开源项目没有任何新意,只是大量重复的编码工作,那么它对程序员也无太大的吸引力,程序员需要的不仅是成就感,也需要通过技能更新在未来的组织中获得更大的晋升。

因此,开源项目团队的组织人以及小组核心成员的策划技能、人格魅力非常重要。

显然,民主团队形式更适合于进行科技攻关类的项目研究,因为该团对内团结、和谐。

2. 为什么说人力资源是软件项目中最重要的资源,如何管理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软件项目最核心和重要的资源。

对软件项目的实施和项目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为软件过程的依赖资源首先是开发和实施过程的人,而人进一步利用和消耗其他资源。

在软件项目中,关键是掌握和运用知识的人,而由于人员才能的差异、完成活动的人员的多种组合方式等因素会对软件活动的完成周期产生重大影响。

管理信息系统(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第3章答案

管理信息系统(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第3章答案

管理信息系统(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第3章答案第3章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2.B3.B4.D5.D6.C7.C8.A9.A10.D11.A12.C13.D14.D15.C16.D 17.C18.A19.B20.D21.B22.D23.D 24.B 25.D二、多选题1.ABD 2.ABD 3.AC 4.AC 5.ABC三、填空题1.自上而下,自下而上2.不能从整体上考虑问题3.整体性和逻辑性强4.小,大中5.结构化设计6.系统设计,系统实施7.自下而下8.面向对象的分析,面向对象的设计、面向对象的编程9.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维护和评价四、判断改错题1.F结构化生命周期法虽然开发周期较长,但目前还是一种比较普遍使用的方法。

2.T3.F在结构化生命周期法中,系统规划和分析是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4.F原型法和生命周期法虽然思想不一样,但可以结合使用,先用原型化的过程获取需求,然后按照生命周期法的步骤进行设计实施。

5.T6.F系统分析阶段建立的是系统的逻辑模型。

7.T五、名词解释1.生命周期:任何系统都会经历一个由发生、发展、成熟、消亡、更新换代的过程,这个过程叫做系统的生命周期。

2.原型法:原型法是指系统开发人员在初步了解用户的基础上,借助功能强大的辅助系统开发工具,快速开发一个原型(初始模型),从而使用户及早地看到一个真实的应用系统。

在此基础上,利用原型不断提炼用户需求,不断改进原型设计,直至使原型变成最终系统。

3.对象:对象就是客观世界中的任何事物在计算机程序世界里的抽象表示,或者说,是现实世界中个体的数据抽象模型。

4.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工程化的方法,按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的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

具体来说就是先将整个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化分为若干个独立的阶段,然后各阶段严格按步骤完成开发任务。

5.类,又称为对象类,是具有相同或相似结构、操作和约束规则的对象组成的集合,是一组对象的属性和行为特征的抽象描述。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第二版习题答案课后习题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第二版习题答案课后习题

第1章数据库概述1.试说明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概念。

答:数据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是数据库中存储的基本对象。

数据库是存放数据的仓库,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中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一个专门用于实现对数据进行管理和维护的系统软件。

数据库系统是指在计算机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相关的实用工具)、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员组成。

2.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答: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主要经历了文件管理和数据库管理两个阶段。

3.与文件管理相比,数据库管理有哪些优点?答:将相互关联的数据集成在一起,具有较少的数据冗余,程序与数据相互独立,保证数据的安全可靠,最大限度地保证数据的正确性,数据可以共享并能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4.在数据库管理方式中,应用程序是否需要关心数据的存储位置和存储结构?为什么?答:不需要。

因为在数据库系统中,数据的存储位置以及存储结构保存在数据库管理系统中,从数据到物理存储位置的转换是由数据库管理系统自动完成的。

5.在数据库系统中,数据库的作用是什么?答:在数据库系统中,数据库是存放数据的场所。

6.在数据库系统中,应用程序可以不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而直接访问数据文件吗?答:不能。

7.数据独立性指的是什么?它能带来哪些好处?答:数据独立性指的是数据的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

逻辑独立性带来的好处是当表达现实世界信息的逻辑结构发生变化时,可以不影响应用程序;物理独立性带来的好处是当数据的存储结构发生变化时,可以不影响数据的逻辑组织结构,从而也不影响应用程序。

8.数据库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在数据库系统中的作用大致是什么?答:数据库系统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即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程序和系统管理员。

数据库是数据的汇集,它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存于存储介质上;数据库管理系统是管理数据库的系统软件,它可以实现数据库系统的各种功能;系统管理员负责数据库的规划、设计、协调、维护和管理等工作;应用程序指以数据库数据为核心的应用程序。

(完整word版)管理学基础第二版方振邦课后习题答案1-15章

(完整word版)管理学基础第二版方振邦课后习题答案1-15章

(完整word版)管理学基础第二版方振邦课后习题答案1-15章第1章管理与管理学1、什么是组织?组织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组织:组织是一切管理活动的载体,是由人们组成的、具有明确目的和系统性结构的实体。

具有三种共同的特征,首先,每个组织都是由两个以上的人员组成的。

其次,每个组织都是有一个明确的目的。

最后,每个组织都具有系统性的结构,用以规范和限制成员的行为。

2、如何理解管理的内涵管理的概念:本书将管理定义为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

(1)管理是一个协调工作的过程,这个过程代表了一系列进行中的有管理者参与的职能活动;(2)管理是与他人一起或通过他人实现组织的目标,这就区分了管理岗位和非管理岗位;(3)效率和效果是管理活动追求的两大目标。

效率(efficiency)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效果(effect)是指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

可见效率是关于做事的方式,而效果涉及结果。

3、论述管理的性质及其一般特征管理的性质:1.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现代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的一般特征:1。

管理最基本的任务是实现有效的社会协作。

2. 管理最基本的形式是组织。

3。

管理最主要的内容是处理人际关系。

4。

管理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变革与创新。

4、简述管理者在组织中扮演的角色1.人际关系。

管理者在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有三种,分别是挂名首脑、领导者和联络者.2.信息传递。

在组织的信息传递过程中,管理者也就成了组织中的信息监听者、传播者和发言人。

3.决策制定。

决策制定是做出抉择的活动,管理者扮演着包括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四种角色。

5、简述管理的环境。

管理的环境:是指能够对管理活动的成效产生潜在影响的何种因素的总和,可以将其划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6、如何对管理的外部环境进行评估和管理根据外部环境的特点和客观形势的变换采取相应的技术和方法对其进行评估与管理.(1)评估环境就是评估其不确定性程度。

会计学经理人视角胡玉明第二版课后答案

会计学经理人视角胡玉明第二版课后答案

会计学经理人视角胡玉明第二版课后答案第一章1.支付的货币性资产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或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支付的货币性资产之和)的比例=.2525%因此,该交换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第七章固定资产一、概念与思考题:1、什么是固定资产?答:是指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且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会计学第3版胡玉明课后习题答案.Tag内容描述:1、电机学第二版胡虔生编习题集目录第1章绪论1第2章变压器的运行原理及理论分析2第3章三相变压器及运行13第4章三相变压器的不对称运行16第5章特种变压器22第6章交流绕组及其感应电动势27第7章交流绕组及其感应磁动势32第8章(略)36第9章三相异步电机的理论分析与运行特性37- 48 -第1章绪论()P17:1-1解:P17:1-2解:(1)(2)设B在(1.481.55)之间P18:1-4解:(1)(2) (3)第2章变压器的运行原理及理论分析p42:2-1 设有一台500kVA、三相、 35000/400V双绕组变压器,一、二次绕组均系星形连接,试求高压方面和低压方面的额定电流。

解:p42。

2、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复习与思考1.学习财政学为什么要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说起?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二者共同构成社会资源配置体系。

而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所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学习财政学和研究财政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

不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难以说明为什么有市场配置还要有政府配置,政府配置有什么特殊作用,政府配置的规模多大为宜,政府采取什么方式配置资源等。

什么是市场?完整的市场系统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

3、第一章1.1结合工程活动的特点,思考为什么在工程实践中会出现伦理问题?工程活动的特点:1)工程活动蕴含着有意识、有目的的设计。

在具体实施之前,工程师需要明确工程需实现的多方面的目标,需要思考可以调动的自然和社会资源以及可以利用的知识与技术,进而探索实现目标可能采用的路径和方案。

《管理运筹学》(第二版)课后习题参考答案(2020年7月整理).pdf

《管理运筹学》(第二版)课后习题参考答案(2020年7月整理).pdf

max Z = 2.7x1 + 3x2 + 4.5x3 + 2.5x4 + 3x5
3x1 + 4x2 + 6x3 + 2x4 + 3x5 3600
s.t.
42xx11
+ +
3x2 3x2
+ +
5x3 3x3
+ +
6x4 4x4
+ +
4x5 3x5
3950 2800
xi 0,i = 1,2,,5
通过 LINGO 软件计算得: x1 = 0, x2 = 38, x3 = 254, x4 = 0, x5 = 642, Z = 3181 .
11.某厂生产甲、乙、丙三种产品,分别经过 A,B,C 三种设备加工。已知生产
单位产品所需的设备台时数、设备的现有加工能力及每件产品的利润如表 2—10 所示。
《管理运筹学》(第二版)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 1 章 线性规划(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线性规划?线性规划的三要素是什么? 答:线性规划(Linear Programming,LP)是运筹学中最成熟的一个分支,并且是 应用最广泛的一个运筹学分支。线性规划属于规划论中的静态规划,是一种重要的优化 工具,能够解决有限资源的最佳分配问题。 建立线性规划问题要具备三要素:决策变量、约束条件、目标函数。决策变量是决 策问题待定的量值,取值一般为非负;约束条件是指决策变量取值时受到的各种资源条 件的限制,保障决策方案的可行性;目标函数是决策者希望实现的目标,为决策变量的 线性函数表达式,有的目标要实现极大值,有的则要求极小值。 2.求解线性规划问题时可能出现几种结果,哪种结果说明建模时有错误? 答:(1)唯一最优解:只有一个最优点; (2)多重最优解:无穷多个最优解; (3)无界解:可行域无界,目标值无限增大; (4)没有可行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可行域是空集。 当无界解和没有可行解时,可能是建模时有错。 3.什么是线性规划的标准型?松弛变量和剩余变量的管理含义是什么? 答:线性规划的标准型是:目标函数极大化,约束条件为等式,右端常数项 bi 0 , 决策变量满足非负性。 如果加入的这个非负变量取值为非零的话,则说明该约束限定没有约束力,对企业 来说不是紧缺资源,所以称为松弛变量;剩余变量取值为非零的话,则说明“≥”型约束 的左边取值大于右边规划值,出现剩余量。 4.试述线性规划问题的可行解、基础解、基可行解、最优解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答:可行解:满足约束条件 AX = b,X 0 的解,称为可行解。 基可行解:满足非负性约束的基解,称为基可行解。 可行基:对应于基可行解的基,称为可行基。 最优解:使目标函数最优的可行解,称为最优解。 最优基:最优解对应的基矩阵,称为最优基。 它们的相互关系如右图所示: 5.用表格单纯形法求解如下线性规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信息系统(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第3章答案第3章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2.B3.B4.D5.D6.C7.C8.A9.A10.D11.A12.C13.D14.D15.C16.D 17.C18.A19.B20.D21.B22.D23.D 24.B 25.D二、多选题1.ABD 2.ABD 3.AC 4.AC 5.ABC三、填空题1.自上而下,自下而上2.不能从整体上考虑问题3.整体性和逻辑性强4.小,大中5.结构化设计6.系统设计,系统实施7.自下而下8.面向对象的分析,面向对象的设计、面向对象的编程9.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维护和评价四、判断改错题1.F结构化生命周期法虽然开发周期较长,但目前还是一种比较普遍使用的方法。

2.T3.F在结构化生命周期法中,系统规划和分析是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4.F原型法和生命周期法虽然思想不一样,但可以结合使用,先用原型化的过程获取需求,然后按照生命周期法的步骤进行设计实施。

5.T6.F系统分析阶段建立的是系统的逻辑模型。

7.T五、名词解释1.生命周期:任何系统都会经历一个由发生、发展、成熟、消亡、更新换代的过程,这个过程叫做系统的生命周期。

2.原型法:原型法是指系统开发人员在初步了解用户的基础上,借助功能强大的辅助系统开发工具,快速开发一个原型(初始模型),从而使用户及早地看到一个真实的应用系统。

在此基础上,利用原型不断提炼用户需求,不断改进原型设计,直至使原型变成最终系统。

3.对象:对象就是客观世界中的任何事物在计算机程序世界里的抽象表示,或者说,是现实世界中个体的数据抽象模型。

4.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工程化的方法,按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的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

具体来说就是先将整个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化分为若干个独立的阶段,然后各阶段严格按步骤完成开发任务。

5.类,又称为对象类,是具有相同或相似结构、操作和约束规则的对象组成的集合,是一组对象的属性和行为特征的抽象描述。

或者说,是具有共同属性、共同操作方法(性质)的对象集合,包括标识、继承、数据结构、操作和接口。

6.封装:又称信息隐藏,把对象及对象的方法、操作的实现封闭在一起,对象的封装性是面向对象技术的一个重要的特征。

这实际上是一种信息隐蔽技术,使对象的使用者只能看到封装界面上的信息,对象的内部是隐蔽的。

7.多态:不同对象收到同一消息后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这种现象称为多态。

8.继承:是指一个类因承袭而具有另一个类的能力和特征的机制或关系。

父类具有通用性,而子类具有特殊性。

子类可以从其父类、甚至祖先那里继承方法和属性。

9.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是一种综合运用对象、类、继承、封装、聚合、消息传送、多态性等概念来构造系统的软件开发方法。

10.OOA:面向对象的分析,在系统调查资料的基础上,从问题域中抽象地识别出对象以及其行为、结构、属性、方法等,即分析问题的性质和求解问题。

11.OOD:面向对象的设计,对分析的结果作进一步地抽象、归类、整理,并最终以范式的形式将它们确定下来,即整理问题。

12.OOP:面向对象的编程,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将面向对象设计所确定的范式直接映射为应用程序软件。

这个过程分为可视化设计和代码设计两个阶段。

13.丢弃式原型:通过原型的交流——修改——再交流来确定用户的真正需求和系统功能,原型最后被丢弃。

丢弃式原型法把原型作为用户与开发人员之间通信的媒介,不打算将它作为实际系统运行。

14.演化式原型:演化式原型是为某实现方案而设计的原型,按照基本需求开发出一个系统,让用户先使用起来,有问题随时修改。

演化式原型法从初始描述之后就开始适用于任何开发阶段中。

这类原型的构造应该看成是最终系统描述的一种强化。

演化式原型法的过程一般由设计、实施、演化三个阶段组成。

15.递增式原型:递增式原型法是按较准确的用户需求,产生完整的系统,然后不断的修改、完善,直到用户满意,最终完善的原型就是最终系统。

这种原型开始时系统有一个总体框架,各功能单元的结构和功能较清楚,但没有具体实现。

在以后的开发过程中一个一个的完善这些模块,用递增方式对各功能模块进行原型法开发,可用于解决需要集成的复杂系统的设计问题。

六、问答题1.一般认为原型法所需要的软件支持环境主要有:(1)要有一个方便灵活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如Visual FoxPro.、INFORMIX、ORACLE、SYBASE等。

(2)一个与数据库(DB)对应方便灵活的数据字典,具有存储所有实体的功能。

(3)一套高级的软件工具(如第四代自动生成语言4GL或开发生成环境等)用以支持结构化程序,并且允许程序采用交互的方式迅速的进行书写和维护,并产生任意程序语言模块。

(4)一套与数据库(DB)对应的快速查询语言,支持任意非过程化的组合条件查询。

(5)一个非过程化的报告/屏幕生成器,允许设计人员详细定义报告/屏幕样本以及生成内部联系。

原型法不是万能的,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主要是:(1)对于一个大型的系统,如果不经系统分析而进行整体性划分,直接使用屏幕来一个一个的模拟,这是很困难的。

(2)对于大量运算的逻辑性较强的程序模块,原型法很难构造出模型以供评价。

(3)对于原基础管理不善、信息处理过程混乱的问题,使用原型法有一定的困难。

2.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突出优点就是它强调系统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强调在整体化的前提下来考虑具体的分析设计问题,即自顶向下的观点。

它强调的另一个观点是严格区分开发阶段,强调一步一步的严格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每一步工作都及时的总结,发现问题及时的反馈和纠正,从而避免了开发过程的混乱状态。

它是一种目前广泛被采用的系统开发方法,适合大型信息系统的开发。

缺点是所使用的工具落后,致使系统开发周期过长,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另外,这种方法要求系统开发者在调查中就充分的掌握用户需求、管理状况以及预见可能发生的变化,这不大符合人们循序渐进的认识事物的规律,不能较大范围的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用生命周期法开发的系统只有到系统实施阶段后才能让用户看到实实在在的系统,而在这之前的很长时间内开发人员只能通过技术文档与用户交流,造成与用户的交流较为困难。

3.原型法的主要优点有:(1)减少开发时间,提高系统开发效率。

(2)改进用户与系统开发人员的信息交流方式。

(3)用户满意程度高。

(4)应变能力强。

原型法的缺点:对于大系统,复杂系统,不适合直接使用,开发过程管理困难,对系统过多的修改完善会使用户缺乏耐心。

4.对象就是客观世界中的任何事物在计算机程序世界里的抽象表示,或者说,是现实世界中个体的数据抽象模型。

对象是一个封闭体,它是由一组数据和施加于这些数据上的一组操作构成的,对象的本质就是数据与操作的封装。

对象由标识、数据、操作和接口四部分组成。

通过封装,对象内部的实现代码可以受到封装壳的保护,其他对象不能直接修改本对象拥有的数据和代码。

5.常用的开发方法包括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和CASE的开发方法。

6.针对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的每个工作阶段,都有相应的工作文件存档:(1)系统规划阶段——可行性研究报告;(2)系统分析阶段——系统分析报告;(3)系统设计阶段——系统设计报告,系统开发报告,计算机硬件与软件配置方案;(4)系统实施阶段——系统使用说明书,规章制度,源程序清单;(5)系统运行维护和评价阶段——系统开发文档资料整理,系统评价报告。

7.自上而下策略完全按照系统工程方法的原则进行,具有结构整体性好,逻辑性强、优化功能强、不受原有的职能机构限制等优点,缺点:开发周期长,风险大,整体性太强,无法局部试运行,不能有失误,切换时冲击太大,费用大,评价标准难以确定。

自下而上的策略优点:投资少,周期短,技术力量要求不高,切换时冲击小,可立刻在局部见效,缺点:缺乏整体性,缺乏有机联系,数据的一致性差。

8.文档是系统的生命线,一个没有文档或文档混乱的系统就是一个走到头的系统。

工作文档的标准化可以使系统开发人员与用户有共同语言,避免不同理解造成混乱,便于工作的交流与将来的修改,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同时便于查阅(文献资料一般都会编号存档)。

9.一般来说,系统的功能或要求预先难以确定,在开发过程中可能有重大变化,规模较小、结构不太复杂的系统适宜于用快速原型法或面向对象法。

因为它们在设计系统的模型时,只需提出系统的基本要求,系统要求的扩充和完善可以在开发过程中逐步提出并实现,因而比较容易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缩短系统开发的时间。

在大型系统的开发中,常常不是采用一种开发方法,而是采用多种方法的组合。

10.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主要有用户自行开发方式、委托开发方式、合作开发方式、购买现成软件方式。

用户自行开发方式。

用户具有开发系统的基本必要条件,而且技术力量比较雄厚,可以采用自行开发的方式。

这种方式需要有强有力的领导及应在专家咨询下进行。

委托开发方式。

用户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规划、目标等方面的要求明确突出,可以采用招标等方式委托开发单位,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来完成开发任务。

合作开发方式。

由用户和开发单位共同完成系统建设任务。

这种方式能够建成较准确反映企业需求的系统,其优点是双方取长补短。

购买商品化软件能避免重复开发,提高系统的经济效益,缩短系统建设周期。

11.原型法是指系统开发人员在初步了解用户的基础上,借助功能强大的辅助系统开发工具,快速开发一个原型(初始模型),从而使用户及早地看到一个真实的应用系统。

在此基础上,利用原型不断提炼用户需求,不断改进原型设计,直至使原型变成最终系统。

原型法的使用要有一定的软件环境支持,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12.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并不仅仅是信息部门的人员的工作,更是设计全企业的管理问题,它牵涉到企业所有部门及部门之间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的改变和重组,它不仅仅是计算机应用问题,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公司领导高层在管理信息系统工作中重大,不仅要真正参与,而且要动员并带动其他人员参与,提出自己的建议,推动企业的信息化。

因此,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也称为“一把手工程”。

13.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际开发过程中,可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合理综合使用生命周期法和原型法,即采用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的设计思想,在系统分析与系统初步设计时采用原型法做出原始模型,与用户反复交流达成共识后,继续按结构化生命周期法进行系统详细设计及系统实施与转换、系统维护与评价阶段的工作。

综合使用的优点是兼顾了生命周期法开发过程控制性强的特点以及原型法开发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

14.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是一个能够全面支持整个系统开发过程的方法,该方法基于结构化的设计思想,采用“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技术对系统进行划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