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教案

合集下载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 ·第一节
实施改革的现实依据与理论基础
二、改革的理论基础
(一)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分析的局限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 的分析主要是从生产关系的性质 来判断矛盾存在与否。由于对社 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还停留在它的 基本特征方面,特别是对中国社 会主义发展阶段缺乏清醒、科学 的认识,因而没有真正找到解决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途 径和手段,在主要矛盾和基本国 情的把握上出现了严重失误。
第七章 ·第三节
第二代改革的启动及对改革中重大社会关系的处理
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一)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一,发展是硬道理,是目的,也是改革与稳 定的基础。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 的发展。
第二,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 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三,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 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第七章 ·第四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第四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第一,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 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 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 来,必须对外开放。
主动开放
三、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需要正确把握对外开放面 临的新形势,进一步增强自身抵御风险和挑战的能力, 更好地扩大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完善互利共赢(‚一带 一路‛)、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开放促进 发展。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形成竞争的新优势,从而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 握主动权。

1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教学目的

1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教学目的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一:教学目的:本章分析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对外开放。

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具体内容包含改革开放的背景、性以及对待改革开放应有的正确态度。

关于改革,主要让学生掌握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以及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关于开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必须实行开放的政策,让学生掌握我们进行了怎样的开放,将如何不断的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通过本章教学最终要使学生坚定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二:教学重点难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客观必然性;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性及战略部署和经验;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三:教学方法:采取以教师讲解为主,多媒体课件及视频辅助教学,另外采用引导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四:教学过程1980年,当中国确定的目标是用20年时间实现GDP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

要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经济年均增长率要达到7-8%以上,当时世界上没几个国家相信:像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能够实现长达20年时间的高速增长。

(20C60-70年代,亚洲“四小龙”采取“出口导向”战略,利用国际市场优势,在较长时间内实现了高速增长。

)中国已实现三十年持续高速增长,被世界许多学者称之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中国增长奇迹是由什么创造的?——导入新课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一)实行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历史背景:1、国内情况资料:《拓路》让深圳更出名的却是从60年代开始,这里发生的大规模群众集体越境逃港事件。

尽管边防部队和民兵费尽心机,深圳河边的逃港风潮在那个年代不仅屡禁不止,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在当时,集体逃港被视为恶性政治事件,引起了中央领导的关注。

1977年冬天,复出后的邓小平外出的第一站就选择了广东。

第七章第一节 1.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教案

第七章第一节 1.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教案

第七章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1.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教学目的:➢知识要求:让学生懂得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

理解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能力要求:提高学生辩证的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看待我国改革开放对于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思想教育、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分析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以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本章课后思考题: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教学过程:【教学导入】:《三十年逃港风波纪事》据深圳解密的档案记载,深圳共出现了4次大规模偷渡。

第一次1957年前后,实行公社化运动期间,一次外逃了5000多人。

第二次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一次外逃1.9万人。

第三次1972年,外逃2万人。

第四次是l979年,撤县建市初期,有7万多人沿着几条公路成群结队地拥向边境线,伺机越境。

最后外逃3万人。

对于只有11万劳动力的宝安县来说,这是一次空前的大失血。

现实资料:香港居民返回内地生活,更已成为大趋势。

香港规划署调查发现,到内地居住的港人每两年以50%的速度增长。

以2005年计算,有9.1万多人,而2001年只有4万多人,增幅已超过一倍。

事实上,调查更显示,港人在内地自置的物业数量,达18.16万个,而且多集中在深圳、东莞和广州。

思考:1.为什么改革开放前国人全身心偷渡到香港?2.从内地人冒着生命危险偷渡去香港到如今更多的港人回内地置产,说明了什么问题?(生答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开启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航程。

从此,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新道路。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邓小平:
---判断生产关系是否与生产力相适应的新标准。 ---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改革的基本内涵
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 生产力发展的具体制度,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 现经济文化落后状态向现代化转变,实现社会主义制度 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对象:不合理的具体制度; 改革的目的: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 改革的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公有制、共同富裕); 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3.正确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
---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2011年我国GDP达到73011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二位,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 2013年GDP达到9038.66亿美元,继续位居世界第二位。 1979年到2012年我国GDP的年均增长9.8%,而世界平均水平只有2.8%。同期,我 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从1.8%提高到11.5%。 2000年中国的GDP只占美国GDP的12%,2012年已占美国经济总量的55%。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为什么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 ---当前改革、发展、稳定面临新的挑战。
2.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改革是第二次革命); 发展是目的(发展是硬道理); 稳定是前提(稳定压倒一切)。
5.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经验
---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 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 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 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 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 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 一、 改革开放的国内国际背景
(二) 改革是唯一的出路
(三) 开启改革开放历史的新时期
(一)改革开放的国内国际背景 1.从国内情况看
“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 民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带来 严重灾难。
从1958年到1978年的20年间,中国生产力发展缓慢。 1952年中国的GDP 占全球5.2%,1955年降为4.7%,1978年 下降到2.5(2002年约为4.6%)。196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 与日本相当,到1978年则只有日本的四分之一。
本讲小结
●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 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 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事实证明,改 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 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
阅读书目
1.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 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 江泽民:《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江泽 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 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 话》 ,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
1978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 总值低于印度,只有日本的 1/20、美国的1/30,科技发 展水平落后发达国家40年左 右。与韩国、新加坡、香港、 台湾等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 和地区也有很大的差距。巨 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使党和 人民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和 奋起直追的紧迫感。

第七章课件: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课件: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 毛泽东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 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 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 比较系统的理论。
第 七 章 社 会 主 义 改 革 开 放 理 论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直到1978年,中国人均粮食产 量还是318公斤,只比国民经 济恢复后的1952年多30公斤, 比1956年多10公斤,整整徘徊 了22年。全中国有三分之一的 地区生活水平不如50年代,有 三分之一的地区生活水平不如 30年代。

第 七 章 社 会 主 义 改 革 开 放 理 论
“大逃港”事件
深圳历史上共出现了四次大规模 偷渡‛,分别为1957年、1962 年、1972年和1979年。据广东省 委边防口岸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 计,1954年到1980年,官方明文 记载的‚逃港‛事件就有56.5万 多人次。参与者来自广东、湖 南、湖北、江西、广西等全国12 个省、62个市(县)。
第 七 章 社 会 主 义 改 革 开 放 理 论
主要内容:
第 七 章 社 会 主 义 改 革 开 放 理 论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必由之路
‚我们把改革当做一种革命‛ ——邓小平
第 七 章 社 会 主 义 改 革 开 放 理 论
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改革开放的必然性
第 七 章 社 会 主 义 改 革 开 放 理 论
第三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三、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视频:对外开放
第 七 章 社 会 主 义 改 革 开 放 理 论

《概论》课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课件(2013年修订版)

《概论》课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课件(2013年修订版)
——自行车飞速普及。
打车时代(1988年 —1997年) ——交通由“骑车 ”向“打车”转变。 居民出行越来越便 捷,上下班主要由 四通八达的各种公 交车来代步,“打的” 也成了平常事。
19 84 北 京 市 崇 文 门
红旗轿车亮相香港街头
1998年10月26日 摄于海珠桥
2008年的10月27日 摄于海珠桥
列宁的理论 •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对抗消灭了,矛盾存在 着‛ 。——列宁:《列 宁全集》第60卷,人民 出版社1990年版,第282 页。
列宁的理论
‚今后在发展生产力和文化 方面,我们每前进和提 高一步,都必定同时改 善和改造我们的苏维埃 制度。‛
《列宁全集》第4卷,第577页。
(二)毛泽东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改革开放是带领中国走出困境的唯一选 择。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遭受重大挫折,党和国家的体制机制日益僵化封闭, 造成了空前的政治危机、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极大 地损害了党和社会主义的形象。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打 破原有的僵化体制,调动民众积极性,走出困境,实 现复兴。链接
改革开放的国际背景
回归自然的“水果蔬菜”重新重 视。 蔬菜要吃新鲜的,粮食要吃该年 的,鸡鸭要吃一秒种之前的,鱼 肉要吃欢蹦乱跳的。
未改革开放前,对于大对数农村来说,居住的环境都是茅草房 。 茅草房代表着一种 农耕的“生存状态”,一种相对贫困的生活状态。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农 村的家家户户都盖起了小洋房。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历史史实回放:偷渡到香港
深圳解密的档案记载,深圳共出现了4次大 规模偷渡。 第一次1957年前后,实行公社化运动 期间,一次外逃了5000多人。 第二次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一次 外逃1.9万人。 第三次1972年,外逃2万人。 第四次是l979年,撤县建市初期,有7 万多人沿着几条公路成群结队地拥向边境线, 伺机越境。最后外逃3万人。对于只有11万 劳动力的宝安县来说,这是一次空前的大失 血。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42
孟买这个1400多万人的大城市中,60%左右的人至今
还住在贫民窟。从飞机上俯视孟买市区,一大半似乎都 是贫民窟
43
飞机下降了,贫民窟也更清楚了
44
驱车前往市中心,机场大道两旁也是贫民窟
45
贫民窟附近的臭水沟和商业街
46
被贫民窟包围的楼房
47
待处理的“垃圾”堆放在贫民窟的房顶上
48
49
中国”与三中全会“深化改革”构成了姐妹篇。
75
十八届四中全会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
78
主要亮点:
一是立法方面对民主程序的要求,对宪法实施监督
程序和机制的新提法。
二是在政府法治方面,提出了“把公众参与、专家
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
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
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还提出了行政裁量基准。
79
三是在司法领域
提出了“领导干部干预插手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 究制度”。
通过“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动实行“审判权和
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
最高法院设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
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也是为了控制司法权,不受地方
权力势力影响。
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
个标准。
其一是公共权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其二
是民主化;其三是法治;其四是效率;其五是
协调。
68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只有沿着民主法治的道路,才能真正实现国家
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反过来,国家治理体系的
现代化进程,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社会现 代化的进程,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中国民主 法治的进程。----俞可平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2014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2014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 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 “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 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 离不开世界。”
差 异 比 较
判断:资产阶级与 无产阶级之间的矛 盾是主要矛盾 判断:落后的生产 力与人民国家需要 之间的矛盾是主要 矛盾,具体表现为 高度集中的僵化体 制与生产力的矛盾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体制上的缺陷和弊端,表 现为僵化的旧体制与不断发展的生产力之间的矛 盾。 中国的改革是体制的改革而不是制度的变革。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 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图示
社 会 形 态 上层建筑 社 会 基 本 矛 盾 社会发展的
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
根本动力,
推动社会形
生 产 方 式
态的更替
生产力
毛泽东理论与实践
毛泽东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
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八大”决议(1959,09,15-27)
时代主题转换给社 会主义提出新课题
国内背景
政治局面混论 经济停滞不前
•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是主 张改革的,不改革就没有出 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十几年 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过 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结 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 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 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中国社会从1958年到1978年 20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 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 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 的发展和提高。这种情况不 改革行吗?”
“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 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 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 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 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 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2)全文

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2)全文
❖ 2)“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特点:体现了从实际出 发和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的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 统一。
❖ 3)“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意义:有利于从抽象的 姓“资”姓“社”的争论中摆脱出来,不因这种纠 缠的争论而贻误改革开放的时机,促进社会主义社 会的健康发展。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相互关系
❖ 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实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城市从扩大企业自主权 入手,进行了综合和专项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农村改革和扩大 企业自主权的结晶是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企 业承包制。这两种新体制在理论上的新认识就是“两权分离”说,即所 有权和经营权可以分离。
❖ 成果:最重要的成果是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三个转变,即从以阶级斗争 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转变到开放,从固守陈规转变到 大胆改革。
❖ 斯大林:苏联1936年宣布“基本建成社会主义”。斯大林在很长一个时 期不承认社会主义条件下还存在社会基本矛盾。他坚信苏联的社会生产 关系“完成适合于生产力的增长”。违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晚年认 识到社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没有把它当 作根本性的问题提出来。
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在要求
❖ 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 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
一起来。
❖ 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 革。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改革开放的目的
❖ 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 的中华民族
人’。口说无凭,得立个字据。”
❖ 1978年12月
地点:严立华家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第一节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引入: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长期以来存在多种说法。

其实,所谓社会发展动力问题,实质就是用什么力量去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问题。

过去在极左思想影响下,我们曾经认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是阶级斗争;后来又认为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明确将其概括为两个字:“改革”。

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正确途径。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如何理解邓小平的改革理论?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1.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的。

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引起和决定这对矛盾的根本因素。

生产关系按照生产力性质和要求不断改变自身形式,是这一矛盾运动变化的必然结果。

在阶级社会中,当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从根本上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时候,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阶级就必然起来同代表落后生产关系的统治阶级进行斗争。

所以,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发展动力学说的重大贡献在于,他出色地解决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问题。

但是,遗憾的是毛泽东未能找到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正确方法和途径。

由于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问题上的理论失误,他仍然沿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直接动力”的理论观点,试图通过“文化大革命”的途径来解决这些矛盾,在探索中陷入了失误。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1.内容概要:本章是重点章,主要阐述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共分三部分:第一,阐述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第二,阐述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改革的方向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三,阐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及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2.重难点提示:本章重要的知识点包括: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和目标;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措施。

此章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2011-24多选题、2013-5单选题。

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35考了一道分析题。

2016年命制选择题的内容有:全面深化改革、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措施。

3.考点逻辑框架图本章概述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考点精讲一、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考点83)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这是在中国处于历史转折关头作出的战略抉择,有深刻的国内和国际背景。

从国内情况看,“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严重灾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遭到严重破坏,政治局面处于混乱状态;经济停滞不前甚至濒临崩溃边缘,人民生活穷苦。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详细教案及板书设计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详细教案及板书设计

板书: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导语:本节课的关键词是:改革开放,这也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词关键词之一。

民间广为流传这样一句话:“毛泽东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让中国人民富起来了。

”其实是是改革开放让中国人民富起来了。

我们这里说的“改革开放”是一个组合词,按照字面解释分为“改革”和“开放”。

“改革”是指改良和变革,是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开放”与“封闭”相对,是指解除封锁,建立同外界的联系,让外面进来,里面出去。

古代有商鞅变法,商鞅通过变法,也就是古代的改革,使秦国从七国中脱颖而出,迅速崛起,为统一六国打下基础。

我们这里说的改革开放指的是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进行的探索和创新,其最终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让中国强大起来。

思考:现在我们就来思考一下,中国的七八十年代为什么一定要改革开放呢?如果不改革开放,现在的中国,会是怎样的呢?现在中国十几亿的人民,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呢?一起来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改革?板书:一、为什么要改革?---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我们来反问:不改革不行吗?板书:(一)不改革行吗?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国家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国家经济处于缓慢的发展和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极为困难,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板书:1.国内情况:人民生活困难,经济发展处于缓慢和停滞状态这里有几个案例真实的反应了民众的生活状况:城市市民生活:基本上靠工资生活。

然而,从1957年到1976年,全国职工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涨过工资。

1957年全国职工平均货币工资624元,1976年下降到575元,不进反退,还少了49元。

很多生活消费品供给不足,需凭票购买。

粮票,更是流行了40年,被称作“第二货币”。

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照相机),五大件置备整齐不到600元,但对很多家庭来说,可望而不可及。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社会主义改革
• • • • 改革的对象:我国现行的一些具体体制 改革的目的: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 改革的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改革的方法:有秩序、有领导地进行;相 互协调;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 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2、改革的内容:
• 经济体制的改革 • 政治体制的改革 •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制的改革 •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
1、改革的历史进程
• 第一阶段:理论创新和局部试验阶段 (1978—1984年) • 第二阶段:以城市为中心全面的改革探索阶段 (1984年至1988年) •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整顿调整时期 (1988年至1992年) • 第四阶段:整体推进,重点攻坚,以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 (1992年初至今)
• 1、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进程的三个阶段 • 1)1848年—1920年前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的主要任务是建党、夺权; • 2)1921年前后—1949年前后,主要任务是在 孤立的苏联一国建设社会主义; • 3)1950年—今,在此期间出现苏东剧变,世 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而中国的社会 主义改革却取得了辉煌成就。
•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整顿调整时期 (1988年至1992年)
• 这一时期,从实践上看,是治理经济环境、整 顿经济秩序、调整完善政策、为更健康地推进 改革开放事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从理论上说,是总结十年改革经验,以便确立 更加科学、更加全面的改革思路,使中国的改 革者事业更健康、更稳妥、更顺利地向前推进。
3、社会主义改革不同结果
1)两种结果:15个国家,10个失败,5个成功。
2)两种改革观:
A、对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态度:全盘私有化—以公 有制为主体。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城市改革的试点
1978年10月,四川就开始 在重庆钢铁公司、成都无缝钢 管厂等六个企业进行扩大企业 自主权的试点。不久,试点企 业扩大到100个企业。
部门:思政教研部
主讲教师:
中国
1978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1978年冬,小岗村的18位农民以 “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纸分田 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 印,实行了农业“大包干”,从此拉 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部门:思政教研部
主讲教师:
一、:是指我国的对外开放要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不论对 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 行开放政策;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而且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 坚持对外开放。
多层次:是指按照不同的开放程度所形成的梯次展开的开放格局。
部门:思政教研部
主讲教师:
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部门:思政教研部
主讲教师:
一、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对外开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 ◆出口增长仍属于数量扩张型的较为粗放的增长方式,对外贸 易的依存度较高; • ◆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比较低,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 较少; • ◆引进的技术主要是生产线和机器设备等硬技术和成熟技术, 核心技术比较少; • ◆利用外资的产业和区域不尽合理,对外投资比较薄弱。 • ◆需要进一步提高“引进来”的水平和“走出去”的能力。
部门:思政教研部
主讲教师:
二、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部门:思政教研部
主讲教师: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部门:思政教研部
主讲教师: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部门:思政教研部
主讲教师: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毛概 第7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毛概 第7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 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 性变化。
(一)改革开放的现实依据
❖ 为什么在20世纪70年代末要作出实行改革开放 的重大决策?
❖“ 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 文化大革命 ’ 的教训 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 济的、社会的政策,就会葬送我国的现代化事业 和社会主义事业;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 ——邓小平
➢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与人 民内部矛盾,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2、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 论的丰富和发展:师承与创新
❖ 邓小平:“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 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 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当 然,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 了问题,还须知就此作深入具体的研究。 ”
本章主要思考题:
❖ 1、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 2、毛泽东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包括哪些
内容? ❖ 3、全面深化改革面临哪些挑战?应采取什么举措? ❖ 4、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正确处理好哪几个重大关系? ❖ 5、为什么要把对外开放作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 6、我国对外开放基本格局的形成及其特点是什么? ❖ 7、我国扩大开放碰到哪些问题和挑战? ❖ 8、为了扩大开放,我们采取哪些对策?
国民经济到了崩溃 “文革”遗留下来的 粉碎“四人帮”后拨
的边缘
混乱现象极其严重 乱反正出现徘徊
世界范围内新科技 一批发展中国国家
革命蓬勃兴起
迅速发展
❖ 国内背景: ▪ 先看市民生活 ▪ 再看农民的生活
❖ 国际背景: ▪ 新科技革命 ▪ 美欧日经济实力 ▪ 中国差距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第一节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二节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教学重点1.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2. 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3.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4.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十七大报告: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的。

★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运动形式,但未具体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制度下,对抗消失,矛盾还会存在的观点,但对社会主义的矛盾规律未进行系统的阐述。

★斯大林认为精神和道义的一致是苏维埃社会发展的动力,晚年虽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但未作为根本问题提出。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是改革开放的理论出发点。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给与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以高度的评价,同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正是这两种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掌握改革是全面深化的改革,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了解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认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1、正确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2、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978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共和国作出了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大幕拉开,古老的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主要表现:1、是国家综合国力从“濒于崩溃边缘”→“当惊世界殊”的历史;2、是通过一次次思想解放大讨论、破除各种思想束缚→寻找或者回归发展常识的历史;3、是改革不适合现代化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建立现代国家发展模式的历史;4、是“放眼向洋看世界”对外开放、加大国际合作逐渐融入世界的历史;5、也是认识到须由单向的经济发展拓展为政治、文化、社会全面推进的科学发展的历史;6、更是探求“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保护私产保障自由、彰显权益的历史因而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

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1、实行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背景国内环境:“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

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

国际环境: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潮流。

我们党从“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曲折中深刻认识到,要摆脱我们当时所处的严重困境,要加快改变中国的面貌和改善中国人民的生活,必须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必须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通过开放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勇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教案一、教学目的本章分析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对外开放。

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具体内容包含改革开放的背景、以及对待改革开放应有的正确态度。

关于改革,主要让学生掌握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以及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关于开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必须实行开放的政策,让学生掌握我们进行了怎样的开放,将如何不断的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通过本章教学最终要使学生坚定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二、重点难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客观必然性;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性及战略部署和经验;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三、教学方法采取以教师讲解为主,多媒体课件及视频辅助教学,另外依靠数据材料等例证采用引导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四、教学过程教学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1980年,我国确定了用20年时间实现GDP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的目标。

要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经济年均增长率要达到7-8%以上,当时世界上没几个国家相信:像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能够实现长达20年时间的高速增长。

可是,事实上中国已经实现了三十余年持续高速增长,并且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这被世界许多学者称之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中国奇迹是如何创造的呢?好的,我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说一下,好,这位同学回答正确,中国奇迹是中国人民走改革开放之路创造的。

可是,当初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改革开放这条路,改革开放的背景是什么、党提出改革开放决策的理论依据又是什么呢?从本节课开始我们一起学习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的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那么首先,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节的第一个问题: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关键抉择的背景。

(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关键抉择国内背景(国内背景)从国内来看,“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严重灾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遭到严重破坏,政治局面处于混乱状态;经济停滞不前甚至濒临奔溃的边缘,人民饱受物资短缺之苦、生活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改善。

面对如此严重的困难,我们的出路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

国际环境(国际背景)从国际环境来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与亚洲四小龙等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有很大的差距,这就使党和人民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和奋起直追的紧迫感。

(为什么有危机感与紧迫感呢?因为落后就要挨打)(外部条件)另外,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要和平、求发展逐步成为世界潮流,世界大战短期内打不起来,中国争取一个长期和平发展环境是可能的,这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

(思想前提)我们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拨乱反正。

因此,邓小平正是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踏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征程。

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吧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1.1978—2012年,经济增长速度年均9.8%;2.GDP世界第二;3.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1.8%提高到11.5%;4.进出口贸易总额世界第二;5.人均国民总收入已达到中上等收入国家;…………………………………………………【问题】对于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请你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感想: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宝。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实行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历史背景,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之后使我们明确了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开放,那么党提出改革开放决策的理论依据又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本节的第二个问题。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它和其他社会制度下的矛盾有何区别?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予以正确解答的重大问题,也是党提出改革决策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太多的论述。

因为这不是他们当时面临的迫切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时深入分析了这两对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和发展规律,而没有具体说社会主义的情况。

列宁曾经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对抗消失,矛盾仍将存在,但未进行进一步的阐发。

斯大林在宣布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后,没有从理论上认真研究这个问题。

前期曾经否认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矛盾,强调政治上道义上的一致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因而把社会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一概看作敌我矛盾,搞阶级斗争扩大化。

晚年虽然承认存在矛盾,但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

应当说是毛泽东第一个比较认真和深入地研究了这个问题。

在党的“八大”召开前后,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著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

(2)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但由于对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缺乏科学认识、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判断出现偏差等原因,实践中出现了严重失误,如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一味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试图“以阶级斗争为纲”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等等,结果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了严重挫折。

(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邓小平高度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观点,同时提出只是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

他在总结历史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统一的,它们要求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三,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巡中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通过革命解放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

社会主义还需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是邓小平提出的新命题。

第四,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邓小平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2、改革开放的性质(1)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无论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来说,还是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开放都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十分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问题。

他指出,“我们干四个现代化,人们都说好,但有些人脑子里的四化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不同。

我们脑子里的四化是社会主义的四化。

他们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

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

”【话题】请你谈一谈对小平同志这段论述的理解。

改革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因此,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实现了目的和效果的高度统一,就在于我们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开放,由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坚决排除各种错误思潮、错误倾向的干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邓小平区分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认为基本制度如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是正确的、优越的,是我们的历史选择,不能改变。

而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即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其中有不少是需要改革的。

当具体制度和体制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束缚生产力发展时,如果不适时地进行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甚至会丧失掉。

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不能改变,具体制度必须创新。

改革是要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指出:“世界上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两种评论。

有些评论家认为改革会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另一些评论家则认为中国不会放弃社会主义。

后一种看法比较有眼光。

”五、课堂回顾六、布置作业(课后第1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