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部编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创新优质说课稿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fd1e44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12.png)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土地的高度集中与田赋剥削的苛重;李自成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与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推翻明朝。
了解满洲的兴起、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清军人关和农民军的失败。
3.过程与方法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朽的表现,提髙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的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加深,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
明末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满洲贵族和汉族官僚地主的联合进攻,是明末农民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李自成起义推翻明王朝,满洲的兴起。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丰富了农民战争的反封建内容。
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理解满汉地主联合镇压是农民军失败的重要原因。
【教学准备】《流民图》、李自成像、《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等图片、音像资料【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问题竞猜:在老师的描述中抢答"他"是谁:他是一位开国皇帝,他曾是一位农民起义的领袖,他也曾出家黄觉寺......(学生抢答:朱元璋)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然而,种种社会矛盾,使它逐步走向衰亡。
明朝是如何衰败的?又是怎样被农民起义推翻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探究明朝的灭亡。
二、讲授新课(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政治腐败: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日益腐败。
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导致宦官专政。
皇室内部又勾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公开课说课稿+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公开课说课稿+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43a7d40029bd64793e2c02.png)
第17课明朝的灭亡一、说教材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明朝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表现;二是李自成起义的原因、经过及结果;三是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的概况。
二、说教学目标1、知道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概况;了解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的有关史实;理解明末内外交困的原因及后果。
2、通过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力;3、认识统治腐朽、土地兼并、自然灾害是我国古代社会频繁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主要因素。
三、说教学过程(一)导入部分:提问:明朝的建立者是谁?…朱元璋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明王朝存在了多少年?为什么走向灭亡?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二)讲授新课部分1、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提问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4-85页,概括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有哪些表现?(1)、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
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地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剥削。
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农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锻炼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提问2:中国古代历史上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认同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2、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提问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5页,找出李自成起义的原因、口号、政策、建立政权和推翻明朝。
(1)、爆发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引发了农民起义。
(2)、口号:“钧田免赋”。
(3)、政策:提出“钧田免赋”口号。
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8f43092f60ddccdb38a00d.png)
《明朝的灭亡》教学模式介绍:探究式教学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
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自我获取,自我求证的方式深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注重科学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探究式教学的课程环节: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设计思路说明:本课是第三单元内容。
该单元主题内容是: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巩固和发展。
包含内容有:明朝时期政治、经济、科技、建筑与文学等。
本单元介绍了明朝前期的相关史实,内政外交都一度出现了强盛的局面。
随着明朝政治上僵化和腐败,东南沿海倭寇的骚扰,导致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明末最终在农民大起义和东北满族进逼的双重夹击下崩溃。
而本课就是关于明朝的终结,为清朝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奠定基础。
本课介绍明朝灭亡,除了需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证据意识,更重要的是从学生角度和心理特点出发,设计一下让他们感兴趣活动和话题,从而让学生主动的学习历史。
教材分析学生已经学过明朝情况,对明朝建立,明朝统治措施、明朝经济发展、明朝的对外关系等都有了全面了解。
但是关于明朝究竟是怎么灭亡的,学生很敢兴趣,并自己主动搜集和本课相关的历史资料。
课下布置的任务,学生也是很认真的思考并展开讨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
2.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1.收集资料,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
![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a9ff481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7d.png)
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标题:第 17 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本节课的主题是明朝的灭亡。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成立于 1368 年,灭亡于 1644 年。
明朝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和艺术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例如万里长城、紫禁城和北京故宫等建筑物就是在明朝时期建造的。
然而,明朝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政治腐败。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严重,官员们贪污腐败,对人民剥削严重,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此外,明朝还面临着外部的威胁。
清朝的崛起、蒙古族的复兴以及外部列强的入侵都使明朝的统治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最终,明朝在 1644 年灭亡,其灭亡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腐败、经济崩溃、军事失利和人民反抗等。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明朝的灭亡原因和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拓展: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灭亡对中国的历史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灭亡后,清朝取代了明朝的地位,成为中国的统治朝代。
清朝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例如紫禁城和北京故宫等建筑物就是在清朝时期建造的。
明朝灭亡后,中国的经济、文化和艺术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例如,清朝时期的中国电影、文学和音乐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例如《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等文学作品都是在清朝时期创作的。
明朝灭亡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清朝时期,中国的国力不断增强,对世界的了解和交往也逐渐增多。
清朝时期,中国成为了一个世界强国,其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大。
总之,明朝的灭亡对中国的历史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灭亡不仅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2020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17课 明朝的灭亡》教案
![2020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17课 明朝的灭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5513942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c6.png)
2020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灭亡》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的内容。
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明朝末年的历史现象,包括明朝晚期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史实案例,使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明朝的相关史实,对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一定认识。
但学生对明朝灭亡的具体原因和过程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明朝灭亡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晚期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等历史事实,认识明朝灭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晚期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
2.教学难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灭亡的相关史实。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4.图片展示:运用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历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包括图片、地图、历史案例等。
3.教学资源:收集与明朝灭亡相关的史实案例、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问题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明朝灭亡的原因吗?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2.呈现(15分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灭亡的相关史实。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操练(10分钟)案例分析:教师呈现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等历史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图片展示:教师展示相关图片、地图,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历史。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9296c86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52.png)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灭亡》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的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以及清朝的建立。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明朝的相关知识,对于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有一定的认知。
但学生对于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和历史规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以及清朝的建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历史规律。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地图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回顾明朝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讲授新课:a.讲述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分析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b.讲述明朝的衰落和灭亡,分析灭亡的原因和教训。
c.讲述清朝的建立,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3.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4.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总结明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农民起义–原因:官僚腐败、地主剥削、灾害等–影响:动摇了明朝的统治基础2.明朝的衰落–原因:腐败、经济困难、军事衰弱等–教训:统治者要重视民生、加强军事建设3.清朝的建立–原因:明朝灭亡、民族矛盾加剧等–意义:中国历史的发展进入新阶段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f2d6707a76e58fafab003eb.png)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闯王进京》图)李自成是农民革命史中一位伟大的人物。
他从陕北发动革命,以抗粮均田为号召,转战十余年,卒以一六四四年三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但是,可惜他们容易为胜利所陶醉,忽视了关外的大敌,终于为满洲人所乘,遭受了失败。
所以李自成既有中国农民典型的吃苦耐劳,有创造力等优点,也有农民意识,小富即安,目光短浅的缺点。
前者导致他成功,后者导致他成功之后迅速败亡。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伟大而传奇的一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明朝后期的腐败1.(多媒体展示《明宪宗元宵行乐图》)教师讲述:明朝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
(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多媒体出示问题: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
答案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目标导学二明朝的灭亡(一)背景(原因)1.根据图片简要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多媒体展示明末农民起义战争图)2.(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学生分组讨论除了材料中所说的原因外还哪些原因?材料:17世纪开始的中国气候,此时的明朝处于明朝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
[13] 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
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候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蜂起。
提示: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
面对灾荒,官府崔征如故。
(二)农民起义的爆发和明朝的灭亡1.(多媒体展示以下三则材料)史料解读材料一: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说课稿1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说课稿1](https://img.taocdn.com/s3/m/1be64b17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6a.png)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教材从、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多个方面,深入剖析了明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同时,通过李自成起义、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生动地展示了明朝灭亡的历程。
本课内容丰富,知识点众多,对于学生全面了解明朝灭亡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基本情况,对于明朝的、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明朝灭亡的详细过程和原因,学生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同时,通过生动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感受明朝灭亡的历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了解李自成起义、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繁荣与衰落,与、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密切相关,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李自成起义、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授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问题。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生动展示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明朝灭亡的相关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教材中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4.教师讲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重点阐述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第17课明朝的灭亡公开课说课稿+教案+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第17课明朝的灭亡公开课说课稿+教案+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17d76d2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7a.png)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第17课明朝的灭亡公开课说课稿+教案+反思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第17课明朝的灭亡公开课说课稿+教案+反思【公开课说课稿】大家好,我是XX,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第17课,主题是《明朝的灭亡》。
一、说教材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通过层层递进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对明朝的灭亡原因进行深入理解和思考。
二、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认识明朝的兴衰历程和灭亡原因: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使学生了解明朝从鼎盛到灭亡的历史过程,并能够分析确定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课堂活动和互动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使他们能够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事件,并进一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1.明清交替的历史背景和过程:通过教材文本和多媒体辅助材料,向学生详细介绍明清交替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明朝的灭亡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2.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通过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包括内部腐败、外部侵袭以及战争和动乱等。
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明朝的荣光和辉煌时期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讲述明清交替的历史背景和过程:通过教材文本和多媒体辅助材料,向学生详细介绍明清交替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包括明朝晚期的内外问题、农民起义和战乱等。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明朝灭亡的原因进行讨论,每个小组要撰写一份简短的分析报告。
4.展示分析报告: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分析报告,全班讨论每个小组所提出的原因,并共同总结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5.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一篇关于明朝灭亡的总结文章,并附上每个小组成员的观点和建议。
五、说板书设计黑板上记录以下内容:主题:明朝的灭亡教学目标:认识明朝的兴衰历程和灭亡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明清交替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六、说教具准备本节课所需要的教具包括:多媒体电脑、投影仪、图片和视频资料。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9c3de8e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66.png)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主要讲述了明朝末期的历史背景、动荡、社会矛盾以及农民起义等情况。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明朝晚期的腐败和民生凋敝;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的兴起;明末清初的战乱和明朝的灭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基本情况,对明朝的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明朝灭亡的详细原因和过程,以及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等方面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晚期的腐败、民生凋敝、农民起义等情况,掌握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晚期的腐败、民生凋敝、农民起义等情况;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2.教学难点: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历史的发展规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明朝灭亡的相关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明朝晚期的腐败、民生凋敝、农民起义等情况。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4.讲授法:教师讲解明朝灭亡的过程,阐述历史的发展规律。
5.课堂互动: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2](https://img.taocdn.com/s3/m/d9751378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26.png)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灭亡》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的内容。
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明朝末年的历史事件,包括李自成起义、明朝内部的腐败和外患等,最终导致明朝的灭亡。
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可以了解到明朝灭亡的原因,以及这段历史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掌握了明朝的基本情况和历史背景。
但学生可能对于明朝灭亡的具体事件和原因还不够了解,对于历史事件的发展和影响可能还缺乏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尊重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2.教学难点:对于明朝灭亡原因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历史文献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事件。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明朝的繁荣和衰败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明朝的灭亡原因。
2.讲解:讲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包括李自成起义、明朝内部的腐败和外患等。
3.分析: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4.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明朝灭亡原因的理解和看法。
5.总结:总结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强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6.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明朝灭亡对后世的影响,激发他们对历史的热爱和尊重。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李自成起义2.明朝内部的腐败3.李自成攻占北京4.明朝灭亡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来进行。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903deb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94.png)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第一部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2)掌握话说明朝皇帝朱厚照的性格和国家政治的失误;(3)了解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的生平和死亡的原因;(4)掌握清朝建立的过程以及清政府打击农民起义的政策;(5)了解明朝的艺术、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讲授、图表模拟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2)通过案例研究等方式,让学生深刻认识明朝皇帝朱厚照的性格和国家政治的失误;(3)通过视频资料、图片阅读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的生平和死亡的原因;(4)通过小组探究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清朝建立的过程以及清政府打击农民起义的政策;(5)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明朝的艺术、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历史演变的规律;(2)从历史教训中体会兴衰盛衰的变化和发展,树立珍惜和发扬优良传统的价值观;(3)爱国主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服务人民。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朝的灭亡原因,朱厚照及其政治失误,崇祯及其死因,清朝建立的过程,清政府打击农民起义的政策。
教学难点:理解皇帝权力的局限性和清朝对农民起义打击的复杂性。
三、教学过程1. 预习导入(5分钟)教师首先回顾在上一节课学到的知识,让学生有所铺垫,为今天的课程做好心理准备。
然后,让学生预习本节课内容,简述预习感受。
2. 基础知识讲授(20分钟)通过讲解PPT,讲师详细讲解了明朝灭亡的原因和明朝的一些成就。
教师详细讲解以下几个问题:(1)瓦解的军队和管理混乱的政府是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2)嘉靖年间土地兼并和边塞叛乱的增多等因素,为明末灾害的频发埋下了魔难的种子。
(3)明朝的文化、艺术和科技成就方面,有印刷术、海上远航、丝绸之路等方面的较为显著的成就。
(4)有关“万历”,“一条龙”, “戚家军”,明清之际的社会环境。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b8d0842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e1.png)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你们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说课题目是《明朝的灭亡》,在说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导:一、说教材:学好本课对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明朝是如何灭亡的,而且能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进而为学生以后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学生:七年级的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可塑性强,他们正处在从外部条件制约到受内部道德约束的过渡阶段。
在这个时候更需要老师的引导,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让他们能客观、准确的去看待历史。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教材的基本要求我确定本课的目标为:知识目标: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技能目标:了解闯王起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四、说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情况我确定本课的重难点为:教学重点:了解清军是如何入关的;教学难点:能够理解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五、说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说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明朝是如何灭亡的吗?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明朝的灭亡》;二、动荡的社会与闯王起义:师:课件出示闯王起义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状况是什么样子的?闯王起义对明朝又产生了哪些影响?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分组讨论;师:巡视指导;生:积极举手回答;师:及时总结;三、清军入关:师:课件出示努尔哈赤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清军为何会入关?清军入关对明末的政局造成了怎样的影响?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进行讨论;师:巡视指导;生:积极举手回答;师:及时总结;以上是我在预设教学《明朝的灭亡》一课时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敬请各位评委老师点评,指导。
谢谢大家!。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c292c3c50e2524de4187e1b.png)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课题名称《明朝的灭亡》授课时间月日教师姓名学生年级七年级课时1课时课程标准描述考试大纲描述教材内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1.掌握李自成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2.知道“均田免赋” 这一口号,理解其含义及提出的意义;3.知道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和被清兵击败的史实;4.识记后金兴起和清兵入关的时间、标志。
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从时间上看,三部分内容反映了明朝中后期—明朝末年—明朝灭亡后的历史发展过程。
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连,层层深入。
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是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后的清军大肆扫荡,是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重要原因。
本课有两条线索:一是以明末农民起义为线索,介绍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口号及结果;二是以以明亡清兴为线索,介绍了明朝灭亡的原因、过程和清朝的建立。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本课内容,首先要宏观把握明末清初的历史,以及明末农民起义军与后金容分析(或清朝)之间的复杂关系。
明末清初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发展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情形。
万历以来。
明朝统治日益腐朽,终于被李自成领导的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推翻。
李自成起义军声势浩大,一度建立政权,最终在明末残余势力和清军的共同镇压下失败。
满洲(辛亥革命后称满族)是由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发展起来的,在明万历末年建立后金政权,形成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并进而取代明朝,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在近40年的时间里,后金或清朝、明朝和农民起义军这三支势力,相互角逐,展开了频繁的斗争。
结果,满洲贵族取得胜利,建立起了对全国的统治。
学情分有利因素:学生已学过中国封建社会的多次农民起义,包括陈胜吴广析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评价任务起义、黄巾起义、隋末农民起义、黄巢起义、元末农民起义等,学生对于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已形成相对稳固的思维方式,这对于学习李自成起义有较大的帮助。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d35d847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d7.png)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主要讲述了明朝末年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和明朝的灭亡过程。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李自成起义、张献忠起义、明朝的灭亡和南明抗清斗争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认识农民起义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关于明朝的相关知识,对明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农民起义的意义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明朝末年的社会矛盾,掌握李自成起义、张献忠起义等农民起义的过程和意义,认识明朝灭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农民起义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李自成起义、张献忠起义的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农民起义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明朝灭亡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明朝末年的社会矛盾,思考明朝灭亡的原因。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李自成起义、张献忠起义的过程和意义,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讲解,让学生深入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b9d8433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5a.png)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是一节关于中国历史的重要课程。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以及明朝灭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通过详细的资料和生动的插图,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明朝灭亡的历史背景、原因和结果。
教材还设置了丰富的思考题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素养。
二. 学情分析在教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明朝的相关知识,对明朝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学生对于明朝灭亡的详细原因和过程可能还不够清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深化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明朝灭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拓展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了解明朝灭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讨论和思考,提高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明朝灭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教学难点: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明朝灭亡对中国历史的长远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法和实践活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学生的提问和思考,小组的讨论和合作,学生的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播放明朝灭亡的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明朝知识,激发学生对明朝灭亡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讲授: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系统地讲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明朝灭亡的历史背景和深层次原因。
3.提问与讨论: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促进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0af630cf84b9d528ea7a88.png)
【学习目标】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李闯王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课文解读】知识点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政治腐败明代中后期,政治腐败。
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皇室内部又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知识点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原因(1)根本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2)直接原因:陕西北部连年大旱,官府催征如故。
17世纪开始的中国气候,此时的明朝处于明朝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
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
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候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蜂起。
2.过程(1)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2)1644年,攻进北京城内,末帝崇祯自缢。
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
明末农民战争图李自成出身于陕西米脂县的一个农民家庭,童年时给地主牧羊,长达后当过兵。
陕西爆发农民起义后,他投奔义军。
由于他英勇善战,被称为“闯将”。
后来他成为起义队伍的领袖,人称“李闯王”。
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围攻北京。
起义军占领外城,崇祯出皇宫,登煤山(今景山),临死前,令周皇后等自缢,并挥剑砍伤长女,杀死幼女。
在走投无路下,缢死煤山寿皇亭前的一棵槐树上。
清朝入关后,顺治帝给这棵古槐定为“罪槐”,并加上了一条铁锁链。
知识点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1.满洲兴起(1)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历史 《明朝的灭亡》说课稿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历史 《明朝的灭亡》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1c604a8376baf1ffc4fad9e.png)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历史《明朝的灭亡》说课稿《明朝的灭亡》说课稿各位尊敬的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
我说课的题目是《明朝的灭亡》。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明朝的灭亡》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的内容。
本课由“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三个子目构成,主要介绍了明朝灭亡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本课对于学生学习清朝的建立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说学情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初一年级的学生对历史学习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但是深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因此我在授课过程中会充分考虑学情,注重因材施教,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李自成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知道满洲的兴起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提高了团队协作和探究的能力;通过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提高识图认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
明白明末农民起义推翻了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四、说教学重难点过渡语: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
【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五、说教学方法过渡语: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明朝的灭亡》创新优质说课
稿
名位领导、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部编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7课《明朝的灭亡》。
本单元由《明朝的统治》、《明朝的对外关系》、《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明朝的灭亡》、《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8课教学构成。
第三单元主要介绍1368年至1840年明清时期的历史。
其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明朝建立后统治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大大强化了皇权。
明朝一度出现强盛局面,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明朝后期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政权最终在农民大起义和东北满州的双重夹击下崩溃。
清朝统治全国后加强君主专制,并对西藏、新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等进分有效的管辖,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
面对世界形势的巨变,清朝君臣却依然故步自封,古老的中国逐浙落后于世界发展朝流。
本单元主要有四条线索,即君权强化、抗击侵略、巩固边疆和对外关系由开放到闭关。
本课承载着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的任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课程标准、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对本课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
二、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明朝的灭亡》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第4课。
本课共三部分,即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然而,种种社会矛盾,使它逐步走向覆亡。
最后被农民起义推翻,清兵入关。
清军入关后,清朝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