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原始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原始社会
第一节从原始群到氏族制的出现
一、中国是人类起源地之一
我国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摇篮之一。在云南开远、禄丰等地,先后发现拉玛古猿化石(下颌骨及较完整的头盖骨),据测定为距今八百万年前形成阶段的猿人。 1965 年在云南元谋上那蚌村又发现属直立人的两颗门齿化石,测定为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前的晚期猿人。这些发现充分证明,我国是人类起源地之一。
晚期猿人化石,还有蓝田人(距今八十万年左右)、北京人等。其中北京人文化遗存较为丰富,是我们了解我国原始社会初期历史的一个重要依据。
二、猿人阶段-北京人
北京人化石及其文化遗存是从 1927 年开始发现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陆续发掘出分属 40 余个男女老幼的人骨化石,据测定距今约六十九万年。
北京人洞穴中发现多达 10 件以上的石器。这些石器制作简单,一般不作第二次加工,大都没有固定类型。考古学上称使用这种原始石器的时代为旧石器时代,北京人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
北京人的体质特点,一方面已具有人的性质,另方面还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所以我们称之为猿人。北京人的原始特征是:头盖骨低平,头骨较厚,脑容量小,平均只有 1059 毫升(现代人 1400 毫升);眉骨隆起,吻部突出,牙齿粗大,没有明显的下颏。北京人门齿呈铲形,宽鼻,平面,有下颌圆枕,与蒙古人种特征相近。
北京人的四肢与现代人差别不大,特别是上肢已很接近,说明他们能直立行走,双手已能自由活动。这应是经长期劳动形成的,所以恩格斯言:“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1]
北京人洞穴中还发现厚达 6 米的灰烬堆积层,说明他们只知用火。火不仅能取暖,熟食,增强体质;又给人们一种与自然斗争的有力武器。所以恩格斯又说,火的使用“直接成为人的新的解放手段”。[2]
堆积物的厚度也说明北京人曾长期居住于此,估计约有数十人构成为一个群体。
原始社会物质生产发展水平决定着原始社会的组织形式。北京人时期,生产力极度低下,单个人不能独力生存,必须结合成群,尚未形成较稳定的对偶家庭,“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现象是较为普遍地存在的。
三、古人阶段
距今约二三十万年,人类体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脑壳变薄,脑量增大,前额增高,眉骨变小,吻部后缩,有了较明显的下颏,手脚也更为灵便,逐渐接近现代人了。考古学上把这一时期的人类称为“古人”,也叫“智人”,属旧石器时代中期。
古人遗址较猿人丰富。我国境内发现的有大荔人(陕西大荔)、马坝人(广东韶关)、长阳人(湖北长阳)、丁村人(山西襄汾)、许家窑人(山西阳高)等。
石器有了第二次加工;为适合一定用途,大都有了定型。有单刃、多刃砍砸器,三棱、小型尖状器,刮削器、多边形器,石球等。
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不同群体之间有了更多的交往与婚姻关系,形成群婚家族,以族外婚为基本特征的氏族制开始萌芽。
四、新人阶段-山顶洞人
距今约五万年前,人类体质的原始性完全消失,古人进化为新人,又称晚期智人,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新人遗址更多,我国境内主要有河套人、柳江人(广西柳江)、峙峪人(山西朔州)、山顶洞人等,其中山顶洞人的文化遗存较为丰富。
山顶洞人, 1933 年发现于北京人遗址所在的龙骨山顶洞穴中,先后清理出分属 8 个个体的头骨、葬具化石。脑容量为 1400 毫升,与现代人相等,其他体征也均相符。距今约一万八千余年,属新人阶段之晚期。
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制作技术更为完善,类型分明,用途明确,弓箭、石矛均已问世,并有大量骨角器,山顶洞中发现一件骨针,针尖圆锐,针孔窄小,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缝纫工具。
氏族正式形成,由于时人“知其母不知其父”,自然成为以妇女为主导的母系氏族。氏族开始实行严格的族外婚,成年男子均须到别的氏族寻求配偶,成年妇女则代代相袭成为确立本氏族班辈世系的主体。氏族内部按性别年龄不稳定分工,青壮年男子事渔猎;妇女则采掘食物,制作工具,养老育幼等,也可能出现了早期的种植业,因而获得生产上的主导权。
思考题:
1 、旧石器时代分几个主要阶段?各阶段石器有哪些特点?
第二节氏族公社
一、母系氏族-仰韶文化
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属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1921 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首先发现了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命名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在距今约六千年前中原地区普遍存在,现已发现同类遗址达 1000 多处,著名的如西安半坡、临潼姜寨、河南陕县庙底沟、安阳后岗等。磨制石器广泛使用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仰韶文化中发现了大量磨制精细的石斧、石铲、石刀等,刃口锋利,眼孔匀称,有的还装有木柄。此外还有大量制作精致的骨角器。
陶器制作是我国先民的重大发明创造,新石器时代已由手制转为陶轮,以红陶为主,亦有彩陶。
仰韶先民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同时也饲养家畜,主要有猪、狗等。渔猎和采集转为辅助性生产。
仰韶先民开始由群婚家族过渡到对偶家庭。但因生产力还十分低下,这种对偶家庭尚无独立的经济,“本身还很脆弱,还很不稳定”。 [3]氏族成员是作为整个氏族公社的一分子而存在,并不是以家庭为基本生活单位的。他们集体劳动,财产统一分配。妇女仍是生产与生活的主导力量。墓葬可见男女分区,有母子合葬,而无一对成年男女或父子合葬;男子多为二次葬,因男子属别的氏族,死后迁回。
临潼姜寨原始村落有严格的布局,两条濠沟划分居住区和墓区,居住区内有一约 4000 平方米的中心广场,周围分布 5 个建筑群。各建筑群中又有一大型房址,周围又分布一十二座中小型房址。每个建筑群就是一个女儿氏族,中小型房址是对偶家庭之所。
二、父系氏族-龙山文化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子在农牧业和手工业中渐居主导地位,对偶家庭开始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社会财富日益增多,“这些财富,一旦转归各个家庭私有并迅速增加起来,就给了以对偶婚和母权制氏族为基础的社会一个有力的打击”。[4] 母权制“十分自然地”步入父权制。
在黄河中下游一带,继仰韶文化发展起来的是龙山文化,距今约五千年左右, 1928 年首先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的城子崖,主要分布河南、陕西、山东、河北。毗邻的湖北、江苏、辽宁、甘肃亦有类似遗存。
龙山磨制石器更为普遍、精细,大型的磨光石斧、扁平的石耜、多达十三孔的石镰、三角形石犁等层出不穷。制陶技术也有明显进步,器形日见匀称,种类日见增多,并掌握了高温封窑使铁元素充分还原的技术,烧出了灰陶和黑陶,其中龙山蛋壳陶堪称制陶工艺之极品。
火候的提高,又为金属冶炼创造了前提,开始是天然铜矿石的冶炼,器物多为红铜;后有少量铜锡、铜锌合金。铜器数量虽少,却为生产工具的革命性进步奠定了基础。
龙山人们仍为定居农耕,畜牧业发展较快,鸡犬猪羊牛马六畜兴旺。
随着一夫一妻制家庭的确立和财富的增多,贫富分化加剧,阶级形成。男女合葬墓消失,单人葬盛行,妇女多随葬纺轮,男子则为生产工具。成年男女合葬墓出现,男子往往居中且随葬品也多置男方。随葬品多的可达一百八十余件,少的则一无所有。
考古发掘证明,龙山文化与夏商文化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思考题:
1 、简述仰韶文化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有关原始社会的传说与遗制
我国古代文献中保留着夏商之前的丰富传说,可以佐证考古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