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中心思想题型——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练(八上)(有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练(八上)(有答案解析)

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一、对比阅读1.阅读下面两篇写景美文,完成各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三峡》)【乙】太原西负山多幽奇丽处,而天龙为胜。

距城三十里,由晋祠过王家峪,径逼窄,人不能并肩。

约十里许,青松遍山谷。

偃者,仰者,樛①者,仆者,直如弦曲如龙或蟠崖石或俯绝涧。

复有亿万小松,蒙茸透针,亘数里,无他树参杂其间。

风来,清香浮浮,袭人衣袂。

(刘绍放《天龙山记》,有删改)注:①樛,向下弯曲的树木。

(1)解释以下加点的词语。

①略无阙.处①属引.凄异①径.逼窄①复.有亿万小松(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①太原西负山多幽奇丽处。

(3)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经注》在古代游记散文中占有重要地位,张岱认为“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

B.甲文韵律和谐,句式整齐,又有参差变化C.乙文中描写青松姿态的划线句“直如弦曲/如龙或蟠/崖石或俯绝涧”的断句是正确的。

D.甲乙两文都将情感自然融入景物中,或在写景中渗透情感,或因景物变化而情感各异。

(4)两篇文章极尽描写之妙,展示山川风物之灵秀,但具体手法各有特点,请结合相关语句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课内古诗词阅读与课内外对比阅读专练—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课内古诗词阅读与课内外对比阅读专练—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课内古诗词阅读与课内外对比阅读专练一、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各题。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①尽冠缨。

(李白《古风•十九》)【注】①豺狼,指安禄山及其部下。

(1)这首诗的前十句描写了怎样的太虚幻境?(不超过10字)(2)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相比,两首诗的主旨的最大不同是什么?(3)在艺术上,这首诗采用了______神奇想象,将仙境与尘世,出世与入世,飘逸与沉重,一并交织在瑰丽奇幻的艺术境界中。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尾联的“繁霜鬓”对“浊酒杯”,能使读者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C.全诗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

但落笔的角度相同,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D.本诗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

尾联两句的对偶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2.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3.赏析诗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 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 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题一、《桃花源记》对比阅读(一)【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唐开元中,代州都督以五台多客僧①,恐妖伪事起②,非有住持者,悉逐之。

客僧惧逐,多权③窜山谷。

有法朗④者,深入雁门山。

幽涧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

朗多赍⑤干粮,欲住此山,遂寻洞入。

数百步渐阔,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

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妇人,并衣草叶,容色端丽。

见僧惧愕,问云:“汝乃何人?”僧曰:“我人也。

”妇人笑云:“宁⑥有人形骸⑦如此?”僧曰:“我事⑧佛。

佛须摈落⑨形骸,故尔。

”因问:“佛是何者?”僧具言之。

相顾笑曰:“语甚有理。

”复问:“宗旨如何?”僧为讲《金刚经》。

称善数四。

僧因问:“此处是何世界?”妇人云:“我自⑩秦人,随蒙恬筑长城。

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⑪逃窜至此。

初食草根,得以不死。

此来亦不知年岁,不复至人间。

”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涩不可食。

僧住此四十余日,暂辞,出人间求食。

及至代州,备粮更去,则迷不知其所矣。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题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题
2.(4分)(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顺着小溪逆流而上沿山坞走了十里,就是葛九沟。(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3.(2分)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李缤纷,山花夹道(每空1分)
4.(4分)【甲】文通过对桃林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安乐的理想生活的向往。【乙】文通过对土地岭美不胜收的桃源胜境的描绘,表达了对山中美景的赞美之情,表现了游览的乐趣。(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①缘溪行 缘: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
③可濯足于床下 濯:④见辄除去 辄: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②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
译文:3、【甲】文第一段描写春季景物,从“忽逢桃花林”可以看出;【乙】文描写季景物,可以印证的句子是“”。 (第二空引用文中句子回答)
题干要求比较甲乙两段文字写作的季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从原文的字句去判断。甲文从“忽逢桃花林”可判断是春季;乙文从“山树为盖”可判断是夏季。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重要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首先理解题干的要求,然后找到答题的区间,最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归纳概括即可。
桃花源最大的特点是环境优美,人们的生活惬意滋润,正如文本中所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而乙文中的冷泉,风景宜人,“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即人们一看到冷泉亭,那些眼耳之尘,心舌之诟就可以摈弃,心灵变得澄澈空明。
译文:3、【甲】【乙】两个文段有多处地方,相互照应。其中,【甲】文中“鸡犬相闻”与【乙】文中“______”一句相照应;【乙】文中“有万物得所之意”与【甲】文中“_______”一句相照应。(请用原文回答)(4分)
4、【甲】【乙】两个文段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3分)

期末专项训练8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期末专项训练8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专项训练8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一、内容比较【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乙】顷岁①孙莘老②识欧阳文忠公③,尝乘间④以文字问之,云:“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⑤。

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疵病不必待人指摘⑥,多作自能见之。

”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节选自苏轼《东坡志林》)[注]①顷岁:近年。

②孙莘老:即孙觉,其字莘老。

③欧阳文忠公:即欧阳修,其死后谥号文忠。

④乘间:乘机。

⑤工:精,妙。

⑥指摘:指出、批评。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但.当涉猎但:只,只是(2)及.鲁肃过寻阳及:到,等到(3)尝.乘间以文字问之尝:曾经(4)故尤.有味尤:特别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男儿相别几天,就应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2)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文章的缺点不需要别人指出、批评,只要写多了,自己就能发现。

3.【甲】文中的孙权和【乙】文中的欧阳修,都是在劝人多读书,却又各有侧重,请结合选文内容,从劝说技巧角度简要分析二者的不同之处。

孙权劝吕蒙学习,先一语破的,指出学习的必要性,继而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再现身说法,强调学习的作用,使吕蒙无可推辞。

欧阳修直接把写文章的经验告诉孙莘老,让他自己去领悟。

4.请说说吕蒙的变化对你的启示。

(写出两点)①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好的建议;②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才能丰富自己的见闻,提升个人修养。

【参考译文】【乙】近年来孙莘老结识欧阳修,曾经乘机问他怎样才能写好文章。

(欧阳修)说:“没有其他办法,只有勤奋读书且多动笔,(文章)自然就会精妙。

部编版 八下语文第三单元专题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参考答案)

部编版 八下语文第三单元专题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参考答案)

部编版八下语文第三单元专题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含参考答案)(一)【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不足为外人道也。

”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

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

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注:①涩:不通畅。

②曳:拖,拉。

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

④陇:通“垄”。

⑤牧竖:牧童。

⑥髹(xiu)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①阡陌交通_________②此中人语云__________...③寺负紫芝山④率十问仅得二三___________..2.翻译句子。

(2分)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2分)4.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3分)(二)【甲】《桃花源记》略【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练习含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练习含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练习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茶干汪曾祺①连万顺是东街一家酱园。

②连万顺的东家姓连。

人们当面叫他连老板,背后叫他连老大。

都说他善于经营,会做生意。

③连老大做生意,无非是那么几条:④第一,信用好。

连万顺除了做本街的生意,主要是做乡下生意。

东乡和北乡的种田人上城,把船停在大淖,拴好了船绳,就直奔连万顺,打油、买酱。

他们把油壶往柜台上一放,就去办别的事情去了。

等他们办完事回来,油已经打好了。

油壶口用厚厚的桑皮纸封得严严的。

桑皮纸上盖了一个墨印的圆印:“连万顺记”。

乡下人从不怀疑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

多年的老主顾了,还能有错?⑤第二,连老板为人和气。

乡下的熟主顾来了,连老板必要起身招呼,小徒弟立刻倒了一杯热茶递了过来。

他家柜台上随时点了一架盘香,供人就火吸烟。

乡下人寄存一点东西,雨伞、扁担、箩筐、犁铧、坛坛罐罐,连老板必亲自看着小徒弟放好。

⑥连老板对孩子也很和气。

酱园和孩子是有缘的。

很多人家要打一点酱油,打一点醋,往往派一个半大孩子去。

买酱菜,这是孩子乐意做的事。

一到过年,孩子们就惦记上连万顺了。

连万顺每年预备一套锣鼓家伙,供本街的孩子来敲打。

家伙很齐全,大锣、小锣、鼓、水镲、碰钟,一样不缺。

到了元宵节,家家店铺都上灯。

连万顺家除了把四盏玻璃宫灯都点亮了,还有四盏雕镂得很讲究的走马灯。

孩子们都来看,他们牵着兔子灯,推着绣球灯,系着马灯,灯也都是点着了的。

灯里的蜡烛快点完了,连老板就会捧出一把新的蜡烛来,让孩子们点了,换上。

孩子们于是各人带着换了新蜡烛的纸灯,呼啸而去。

⑦预备锣鼓,点走马灯,给孩子们换蜡烛,这些,连老大都是当一回事的。

年年如此,从无疏忽忘记的时候。

这成了制度,而且简直有点宗教仪式的味道。

连老大为什么要这样郑重地对待这些事呢?这为了什么目的,出于什么心理?实在令人捉摸不透。

⑧第三,连老板很勤快。

他是东家,但是不当“甩手掌柜的”。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习题一、《咏雪》对比阅读一、文言文阅读。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谢公①与人围棋②,俄而谢玄③淮上④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⑤。

客⑥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

”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注释】①谢公:谢安,世称谢太傅。

②围棋:下围棋。

③谢玄:东晋名将。

谢奕之子,谢安之侄。

④淮上:淮水上,这里指淝水战场上。

⑤向局:面向棋局。

⑥客:客人,这里指与谢公一同下围棋的人。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欣然曰”和“默然无言”中的“然”意思一致。

B.“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因”解释为“趁、乘”的意思。

C.“意色举止”的“色”解释为“颜色”的意思。

D.“徐向局”的“徐”解释为“慢慢地”的意思。

2.翻译句子(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3.(甲)文中“欣然”“大笑乐”这些词表现了怎样一种家庭氛围?4.(甲)(乙)两文都与谢太傅有关,但塑造人物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主要突出谢道韫怎样的性格特点?(乙)文突出谢安怎样的性格特点?(甲)(乙)二、文言文阅读《谢工泛海》谢太傅①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

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②使还。

太傅神情③方王④,吟啸⑤不言。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⑥,犹去不止。

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

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⑦而回。

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注)①谢太傅:谢安。

②唱:提议。

③神情:精神兴致。

④王:通“旺”。

⑤吟啸:同“啸咏”。

啸是吹口哨,咏是歌咏,即吹出曲调。

啸咏是当时文士一种习俗,更是放荡不羁、傲世的人表现其名士风流的一种姿态。

《岳阳楼记》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

《岳阳楼记》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

《岳阳楼记》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①常稔②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

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③者二十年。

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④,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

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

殁之日,身无以为敛⑤,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节选自钱公辅《义田记》【注】①负郭:靠近城市。

①稔:庄稼成熟。

①力未逮:力不从心。

①殁:死亡。

①敛:收敛尸体。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是进.亦忧进:(2)微.斯人微:(3)方.显贵时方:(4)以养济.群族之人济: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2)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3.【甲】文中表达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什么?结合【乙】文内容谈谈范仲淹是如何践行自己的政治抱负的。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闲,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⑴屋舍俨然..交通()..()⑵阡陌⑶不独子.其子()⑷货恶.其弃于地也()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事元大小,悉.以咨之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D.大道之.行也长跪而谢之.3.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2分)⑴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⑵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5.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题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那?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

竹工破之,用代陶瓦。

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远吞山光,不可具状。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

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滴居之胜概也。

(选自(王禹偁的《黄冈新建小竹楼记》,有删节)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2)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3)不可具.状()(4)公退之暇,被.鹤氅()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①后天下之乐而.乐B. ①以.其价廉而工省也②烟云竹树而.已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①处江湖之.远 D ①然.则何时而乐耶②竹工破之.②子声丁丁然.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斯人,吾谁与归?(2)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4.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官之后所作,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一、课内阅读1.阅读下面课内《论语》中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1)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恼怒。

B.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迷茫无所适从。

C.饭.疏食饭,动词,吃。

D.人不堪.其忧,堪,值得(2)从上面前两则中,你能读出孔子关于“学习”的哪些见解或者观点?请写出两个。

(3)上面文段中,“乐”字出现了三次,请你谈谈三个“乐”字分别有怎样的内涵?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①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①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狼蒲松龄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止.有剩骨止:( )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故:( )①一狼洞.其中洞:( )①屠自后断其股.股:( )(2)用现代汉语翻译言语中画线的句子。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①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3)理解填空。

①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通过屠户“遇狼——___________——御狼——___________”来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

初中古文课内外对比阅读

初中古文课内外对比阅读

一、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例【一】(2020·甘肃兰州)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1—4题。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睢不辱使命》)【乙】上①尝欲遣人使朔方,谕中书②选才而可责以事者,蒙正③退以名上,上不许。

他日,三问,三以其人对。

上曰:“卿何执耶?”蒙正曰:“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

”固称:“其人可使,余人不及。

臣【答案】(1)只,仅仅;(2)出使;(3)告诉;(4)固执【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1)句句意为: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

“徒”是只,仅仅的意思。

(2)句句意为: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到秦国出使。

“使”是出使的意思。

(3)句句意为:告诉中书省选一位能够认真负责的人把差使交给他。

“谕”是告诉的意思。

(4)依据“三问,三以其人对”和“其人可使,余人不及。

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的理解,可以看出吕蒙正坚持己见,因此“执”是固执的意思。

七年级下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七年级下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七年级语文(下)期末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一)【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列子·汤问》,有删节)【注释】薛谭、秦青:传说中秦国两名善于唱歌的人。

讴(ōu):徒歌(无伴奏)歌唱。

这里指唱歌。

衢(qú):大路,四通八达的路郊衢:郊外的大道边。

饯:用酒食设宴送行,设酒送行。

振:使……振动。

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A.及.鲁肃过寻阳(等到)B. 未穷.青之技(尽、完,用完。

这里指学完。

)C. 自谓.尽之(以为,认为)D. 即更.刮目相待(更加)2. 文中画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A.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B.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C.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D.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3.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⑴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你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⑵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于是薛谭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4. 读了甲乙两文,你认为孙权和秦青在劝说艺术上有哪些高妙之处?吕蒙和薛谭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二人都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达到劝人的目的。

孙权是现身说法,直言劝说,提出要求,易为人所接受;秦青则不说话,以自身的行动,即演奏的高超技巧让薛谭折服,从而达到劝人的目的。

启示: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满足于眼前所学,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才能达到更高的目标。

(二)《秦观劝学》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

暗疏①之,亦不甚失。

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②饮酒者游。

旬朔之间③,把卷无几日。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赤壁怀古苏辙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险,百胜安知赤壁焚?觜距①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②,意突成功所未闻。

【注】①觜距(zī jù):禽鸟的嘴和爪甲。

比喻决胜的武力、武器或力量。

②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

(曹操刚刚拿下荆州这个长江重镇,又获得了众多的水军,正大张声势地杀向夏口,气势如虹。

此时的曹操,不但拥有上千艘的战舰,(因为占领了荆州)已经和孙、刘同样掌控了长江天险。

此时此刻,百战百胜、踌躇满志的曹操哪里知道会在赤壁被烈火焚烧而功败垂成?他的眼中只能看到自己实力大增,似乎已经具备决胜的武力,正要和孙刘联军一决雌雄。

他却没有看到对手孙、刘虽然实力弱小,但是君臣同心大计早定。

知己而不知彼,结果不但没有取得战争的胜利,反而拉开了三分天下的幕布。

古往今来,征伐敌国不但要自己做好准备,更要窥伺敌人的间隙来寻找机会。

否则,想着突然一下子成就功业,这是没有听闻过的事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所写之事与《赤壁赋》“破荆州,下江陵”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基本相同。

B.一二联以描写为主,三四联以议论为主,具体分析了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

C.第三句紧承上句士气如云的场景,写千艘战船横布长江,突显曹军雄壮气势。

D.“安知赤壁焚”强调了曹军在赤壁的意外惨败,并与结句“未闻”形成呼应。

16.请从内容、表达方式、风格中任选两个角度简要分析本诗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不同。

(6分)15.B.(一二联以记叙为主。

)16.(1)内容:①聚焦的历史人物不同:苏辙诗聚焦于曹操,苏轼词聚焦于周瑜。

②情感不同:苏辙诗从曹操的失败中得出结论,认为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苏轼借追忆周瑜的功业来抒发自己年华老去、功业未成的感慨。

(2)表达方式不同:苏辙诗以记叙、议论为主;苏轼词以描写、抒情为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各课课内外类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各课课内外类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各课课内外类文阅读专项练习藤野先生课内阅读:阅读“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回答问题。

1.请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2.“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一句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3.“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中的前后两句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这么说?4.“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一句中“每看一片都有的”说明了什么?作者觉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课外类文阅读:那时候有多美王璐琪①那个五月的雨天,新来的语文老师穿着蓑衣,戴着斗笠来到我们身边。

当他立在教室门前,大家都鸦雀无声地盯着他看。

②“今天的作文课,描述你们的新语文老师——我。

”他走到讲桌前,行头都没有卸掉,就这么抱着手肘,看着我们写作文。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新鲜的老师,很新鲜。

我留意到,他的鞋上还粘着一片水灵灵的草叶子。

因为披着蓑衣,所以他走过的时候,掀起了一阵麦草的清香。

③“写作不是闭门造车,要到田野里去!”当其他班的同学在教室里上课时,我们则头戴柳条编的花环,蒲公英一样自由自在地飘出了校园。

他最经典的一句话就是:“外面风景那么美,在屋里待着简直是一种浪费!”所以,我们会在长满芬芳牧草的草坪上读鲁迅的文章,在潺潺的小溪边背苏轼的词,在洁白的羊群中念余光中的乡愁……④老师教我们唱一首《那时候有多美》的民谣,他会弹吉他。

老师说,世界上最美的声音,就是孩子的合唱。

⑤我们的老师身材高大,皮肤黝黑。

可谁能想到,这么个铁塔般的汉子心中,满满的全是有关文学和艺术的柔情呢?⑥半个学期在“田园牧歌”中度过,我们班在期中考试遭遇了“滑铁卢”。

除了语文成绩的平均分全年级最高,其余的课简直惨不忍睹。

在那么有趣的语文课里待着太美了,其余的课都用来回味了,谁还有心思趴在课桌上,看着铁青的黑板?⑦成绩出来的那天上午,老师还安慰我们,不要灰心,总会有又有趣又能快速提高成绩的方法的。

(完整版)【归纳中心思想题型——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

(完整版)【归纳中心思想题型——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
.表明生活的态度 d.怀念延安的纺车 e.点明延安精神
五)
你有没有注意过盲人的表情?在车水马龙的通街大道、在危机四伏的大千世界,盲人的脸却安详而
迫急的,是那些疾走者;恼怒的,是妄自尊大的人;胆怯的人则有心事。他们都不是盲人。
盲人对生活不抱奢望,此刻只办此刻的事情。譬如走路,心无旁骛,步步踏实,直到目的地。他
在风雪中,在大雨里,盲人要吃更多的苦,这时,上班或回家成为艰难的事情。但即使如此,也
从古至今,其实谨慎给人带来的福分最多。
如果明日上街,不妨多多注意盲人,也许他们正是我们生活的教师。
.“如果说,幸福是一种经过节制的满足,盲人则已经接近它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划线句含蓄地指出了明眼人哪些生活态度?
党的领导
,这点应是中心思想的一部分,应补充进去。因此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应概括为:文章表
议论抒情、细节、人物)
侧重记事的记叙文——主要通过分析事情的意义来归纳中心意思
事件都有主要事件和次要事件,抓住主要事件去分析,想想是写了什么事,歌
如:《草船借箭》课文中主要写诸葛亮巧借十万枝箭的事。抓住“巧”字去分析,不难得出赞扬
侧重写人的记叙文——主要通过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质进行归纳。
抓住重要人物的所做、所为、所
如:《穷人》一课提到的人物有桑娜、渔夫、西蒙、西蒙的两个孩子、桑娜的五个孩子,究竟谁
《一夜的工作》中写了如下的一段话: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想着,并且对自己说:“这就
。这个句子的议论抒情不但
《母爱无言》
游子探亲期满离开故乡,母亲送他去车站。在车站,儿子旅行包的拎带突然被挤断。眼看就要
2.探监的日子,一位来自贫困山区的老母亲,经过乘坐驴车、汽车和火车的辗转,探望服刑的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题型】文中所记叙的事情的内在意义或表现的某种品质,都包含在具体的描述之中。

归纳中心意思的一般格式是:“文章记叙(描写)了……表现(赞扬、歌颂、揭示)了……”★归纳中心意思的主要方法有:第一种方法是“分析概括法”。

——最基本方法对主要内容多思考,想这个内容表现了什么?赞扬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就可以概括出中心思想。

1.如《温暖》,内容记叙的是周总理工作了一夜之后,很疲劳,但他还亲切地问候一位普通的清洁工人,这说明什么呢?读者就会想到这表现了周总理对劳动人民的爱,这就是中心2.把各段表现的思想内容综合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中心第二种方法是“取题法”。

题目就是中心或包含着中心。

可以从题目入手进行概括。

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舍身”二字就包含有董存瑞忠于人民、忠于党,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壮烈牺牲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这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类似《劳动最有滋味》、《伟大的友谊》、《为人民服务》等。

第三种方法是“摘句法”。

有些文章有概括中心的语句,就可从文章中摘录下来做为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伟大的友谊》的中心思想可概括为,文章歌颂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向着共同目标的奋斗中建立的伟大友谊。

而“在向着共同目标的奋斗中”“建立”“伟大的友谊”就是文中的语句。

(1)摘文章的中心句。

如《枣核》最后一段: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2)摘文章首尾处揭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

如《挖荠菜》最后一段:孩子,想想你们妈妈当年挖荠菜的情景,你们就会珍爱荠菜,珍爱生活。

你们就会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

”如:老舍的《养花》的结尾:“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这个结尾既总结养花的乐趣又点明文章的中心第四种方法是“补充法”。

——看重点段落初读→试着概括→细读→验证→检查有无遗漏或需删减→进行修改如《飞夺泸定侨》,初读概括文章中心是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细读发现文章有几处还不只表现这个中心。

第二段:“我们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

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这说明上级领导指挥决策正确;第七段:“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指挥战斗”,第八段写:“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表现了党的领导的重要作用,这点应是中心思想的一部分,应补充进去。

因此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应概括为:文章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说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能战胜一切困难,是无敌于天下的。

第五种方法是“结构分析法”。

(议论抒情、细节、人物)1.侧重记事的记叙文——主要通过分析事情的意义来归纳中心意思记叙事的记叙文,事件都有主要事件和次要事件,抓住主要事件去分析,想想是写了什么事,歌颂了什么,反映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就可以捕捉到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草船借箭》课文中主要写诸葛亮巧借十万枝箭的事。

抓住“巧”字去分析,不难得出赞扬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和宽广的胸怀。

2.侧重写人的记叙文——主要通过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质进行归纳。

写人的记叙文,往往是从重要的人物身上就能体现出中心思想。

抓住重要人物的所做、所为、所想、所感就可以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穷人》一课提到的人物有桑娜、渔夫、西蒙、西蒙的两个孩子、桑娜的五个孩子,究竟谁是重要人物,想一想可以知道是桑娜和渔夫,抓住重要人物分析一下:不难得出课文赞扬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的高尚品质。

看文章的议论抒情在文章中,记叙和描写部分好比画龙,议论和抒情部分就是点睛,点睛部分往往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例如:《一夜的工作》中写了如下的一段话: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想着,并且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

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

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这个句子的议论抒情不但总结了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高贵品质,而且抒发了对周总理由衷的敬爱之情,深刻地提示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看文章的细节文章的细节描写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因此,认真体会文章的细节描写,了解这些细写对突出文章的中心起了什么作用,对理解文章的中心大有帮助。

比如《凡卡》一文中写凡卡的学徒生活:抓住了三个方面,挨打、挨骂、没法睡觉。

仔细体会三个方面的细节,可以体会到凡卡学徒生活的痛苦,反映沙俄时代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体现了作者的同情。

看关键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往往体现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落花生》父亲的话。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父亲的话既是对孩子们的希望,又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归纳中心思想题型——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①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都悲愤痛万分。

②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③(捶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的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④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⑤你们完了,快完了!⑥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⑦其实广大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⑧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就没有人了。

1.下面对文段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2.以上三层的层次大意是: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概括全段的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四)就因为这些,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

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和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围绕着这种怀念也想起延安的种种生活。

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周围工作,学习,劳动,同志的友谊,革命大家庭的温暖如春,把大家团结得像一个人。

真是既团结,紧张,又严肃,活泼。

那个时候,物质生活曾经是艰苦的、困难的吧,但是,比起无限丰富的精神来,那算得了什么!凭着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志趣,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受吗?跟困难做斗争,其乐无穷。

——记一辆纺车。

1.两个“怀念”分别怀念的是什么?分析正确的—项是( )a.前者怀念的是“那辆纺车”,后者怀念的是“旅伴和战友”。

b.前者怀念的是“旅伴和战友”、“那辆纺车”,后者怀念的是“那辆纺车”。

c.两者怀念的都是“那辆纺车”。

d.两者怀念的都是“旅伴和战友”。

2.“延安的种种生活”指的是 (用原课文的语句作答)3.前两段文字的内容可概括为下面五个要点,请按原思路调整顺序,将序号写在线上。

a.怀念延安的生活 b.概括延安生活的特点c.表明生活的态度 d.怀念延安的纺车 e.点明延安精神调整后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心烛》你有没有注意过盲人的表情?在车水马龙的通街大道、在危机四伏的大千世界,盲人的脸却安详而宁静,眉头紧锁的恰恰是那些明眼人。

迫急的,是那些疾走者;恼怒的,是妄自尊大的人;胆怯的人则有心事。

他们都不是盲人。

盲人对生活不抱奢望,此刻只办此刻的事情。

譬如走路,心无旁骛,步步踏实,直到目的地。

他们做一件事时只想这件事,因此心里清明。

当别人绞尽脑汁思考功名利禄的时候,盲人的心专注在路面上——有没有车、砖石、敞开的下水井、栏杆和电线杆。

他们一步步走过来时,其实每一步都在感谢。

感谢生活,感谢路面的平坦。

当一个人把许多的感谢写在眉头上时,就出现盲人那种表情:安然而且恬静。

所谓幸福,全由小小的细节积累起来。

如果你用庆幸的目光回顾这种积累时,就产生富翁的感受。

如果你对当下的处境不满,则说明心已离开了脚步栖居于远远的目标之上——不管它的地位、金钱或房子——这时脚下怎样疾走都觉得慢,会为之烦恼,此时很容易受伤。

盲人的心始终伏在脚上,它静静地和双足缓行在无尽的路上。

而在休息的时候,心在怀想着炉火和热汤,而不是没见过的其他。

因此,盲人的表情中除去宁静,竟还有许多满足。

如果说,幸福是一种经过节制的满足,盲人则已经接近它了。

在风雪中,在大雨里,盲人要吃更多的苦,这时,上班或回家成为艰难的事情。

但即使如此,也很少听说盲人遭遇交通事故的惨剧。

如果他们有祸,恐怕老天爷都不忍。

更主要的是,盲人比明眼人更了解车更注意车,他们更谨慎。

从古至今,其实谨慎给人带来的福分最多。

如果明日上街,不妨多多注意盲人,也许他们正是我们生活的教师。

1.“如果说,幸福是一种经过节制的满足,盲人则已经接近它了。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划线句含蓄地指出了明眼人哪些生活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三)1.b2.我们为李先生被暗杀而悲愤痛恨。

反动派杀害李先生是用制造恐怖的方法来掩盖他们自己的恐怖。

正告反动派“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

3.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四)1.C2.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周围工作,学习,劳动。

3.d a b c e(五)1.盲人身残心康,对生活不抱奢望,他们细心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日子过得安然恬静而且满足,2.或浮躁焦虑,或妄自尊大,或贪得无厌,或巧取豪夺……他们的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

《母爱无言》两个有关母亲的故事:1.游子探亲期满离开故乡,母亲送他去车站。

在车站,儿子旅行包的拎带突然被挤断。

眼看就要到发车的时间,母亲急忙从身上解下裤腰带,把儿子的旅行包扎好。

解裤腰带时,由于心急又用力,她把脸都涨红了。

儿子问母亲怎么回家呢?母亲说,不要紧,慢慢走。

多少年来,儿子一直把母亲这根裤腰带珍藏在身边。

多少年来,儿子一直在想,他母亲没有裤腰带是怎样走回几里外的家的。

2.探监的日子,一位来自贫困山区的老母亲,经过乘坐驴车、汽车和火车的辗转,探望服刑的儿子。

在探监人五光十色的物品中,老母亲给儿子掏出了用白布包着的葵花子。

葵花子已经炒熟,老母亲全磕好了。

没有皮,白花花的像密密麻麻的雀舌头。

服刑的儿子接过这堆葵花子肉,手开始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