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诊—切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四诊—切诊
主讲人:余春芳
切诊是中医四诊之一。包括脉诊和按诊,是医者运用手和指端的感觉,对病人体表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的检查方法。检查内容,如脉象的变化,胸腹的痞块,皮肤的肿胀,手足的温凉,疼痛的部位等。把所得材料与其它三诊互相参照,从而作出诊断。特别是切脉,是临床上不可缺少的基本方法。
脉诊是以手指按切病人动脉以了解病情的内在变化也称切脉或诊脉。
脉为血府,贯通周身,五脏六腑的气血都要通过血脉周流全身,当机体受到内外因素刺激时,必然影响到气血的周流,随之脉搏发生变化,医者可以通过了解脉位的深浅,搏动的快慢、强弱(有力无力)、节律(齐否)、脉的形态(大小)及血流的流利度等不同表现而测知脏腑、气血的盛衰和邪正消长的情况以及疾病的表里、虚实、寒热。如病变在肌表时呈现浮脉;病变在脏腑时,呈现沉脉;阴证病候时阳气不足,血行缓慢,呈现迟脉;阳证病候时血流加速,呈现数脉等。脉诊是中医辩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前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中医独特的诊法。但在临诊中也有脉证不符的特殊情况,如阳证反见阴脉,阴证反见阳脉,因此把脉诊作为唯一的诊断方法是非常片面的,必须强调四诊合参,才能了解疾病全貌,作出正确的诊断。
脉诊
1、脉诊的原理
(1)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一缩一张地搏动,把血液排入脉管而形成脉搏。脉搏是心功能的具体表现,因此脉搏的跳动与心脏搏动的频率、节律基本一致。
血液由心脏排入脉管,则脉管扩张,血管依靠自身的弹性收缩、压迫血液向前运行,脉管的这种一舒一缩功能,既是气血周流、循行不息的重要条件,也是产生脉搏的重要因素。
心阴心阳的协调:心阴心阳的协调是维持脉搏正常的基本条件。
(2)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3)脉象的形成不仅与心、脉、气血有关,同时与脏腑的整体功能活动亦有密切关系。
2、切脉的部位
一般取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
为尺。右手偏旺于气,左手偏旺于血。
取寸口脉的道理:(1)寸口部为“脉之大会”,脉气流注肺而总会聚于寸口,故全身各脏腑生理功能的盛衰,营卫气血的盈亏,均可从寸口部的脉象上反映出来。(2)寸口部脉气最明显,是手太阴肺经“经穴”及“腧穴”所在处,为经气流注和经气渐旺,以达到最旺盛的反应点,其脉象变化最有代表性。(3)可反映宗气的盛衰。(4)寸口处为桡动脉,桡骨茎突处,其行径较固定,解剖位置较浅表,毗邻组织较分明,方便易行,脉搏强弱易于分辨。
3、切脉的方法
切脉的时间以清晨未起床、未进食为最佳。诊脉时应保持诊室安静,让病人在安静的环境中休息片刻,减少各种因素的干扰。
切脉时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伸出手臂置于心脏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放平,以使血流通顺。
切成人脉,以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骨(桡骨茎突)部位的桡动脉定关,继续以食指在关前(远心端)定寸,然后用无名指在关后(近心端)定尺三指应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腹按触脉体。三指的疏密应以病人的高矮适当调整,如患者身体较高,医生三指排列可松一些,而病人身体较矮,则三指排列可紧一些,同时要三指排列整齐,否则影响脉形的准确性。
小儿寸口部位狭小,不能容纳三指,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三岁以下的小儿,可用望指纹代替切脉。
切脉时运用三种指力,开始轻度用力,在皮肤为浮取,名为举;然后中等度用力,在肌肉为中取,名为寻;再重度用力,在筋骨为沉取,名为按。总按:三指同时用大小相等的指力诊脉的方法,总体辨别寸关尺各部脉象的形态,脉位、脉力等。单诊: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了解寸、关、尺、脉象的位、次、形、势等变化。根据临床需要,可用举、寻、按或相反的顺序反复触按,也可分部以一指直按的方法体会。
4、切脉的注意事项
①医者诊脉时要保持呼吸调匀,清心宁神,以自己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每次诊脉每手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一般不应少于50次脉跳的时间。另一方面,患者在诊脉时平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专注指下,以仔细辨别脉象,即所谓“持脉有道、虚静为保”。诊疗最好不要参入问诊,以避免医生分散精力,避免患者由于情绪波动而引起脉象变化。
②注意内外因素对脉象的影响:如小儿脉较成人脉软而数,妇女脉较男子脉细弱而略数,胖人脉较瘦人脉沉。夏天脉较洪大,冬天脉较沉小。剧烈运动后脉洪数,酒后脉数,精神刺激和某些药物也可引
起脉象的暂时变化。
③有些人因桡动脉解剖位置的差异,脉不见于寸口部而于拇指腕侧处,称为反关脉,从尺部斜向手背,称为斜飞脉。
5、正常脉象
健康人的脉象称为常脉。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
6、常脉象与临床意义
在祖国医学有关脉学的专著中所记载的病脉有28种,然而根据脉位、脉率、脉力、脉形、脉流的流利度及节律等划分的脉象往往是混合构成,有些病脉是两个以上单一脉复合组成的脉。现将临床常见的16种脉象及其临床意义分述如下:
(1)浮脉
脉搏呈现部位浅。轻取即得,重按反觉稍减。此脉多属外感表证,表明病位在表,浮紧为表寒,浮数为表热,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常见于伤风、感冒及多种传染病的初期。但也有久病体虚或阴虚阳无所依,浮阳外越而呈现浮而无力的虚脉。
相类脉:革脉: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散脉:浮取散漫,中侯似无,浮而无根之脉。芤脉: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2)沉脉(附伏脉)
脉搏显现部位深。轻取不显,重按始得。此脉主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沉迟为里寒,沉数为里热,沉涩为气滞血瘀,常见于水肿、腹痛,久病及多种虚弱性疾病。
伏脉:比沉脉显现部位更深,重按推筋着骨始得。为邪气内闭或剧烈疼痛或厥证。
(3)迟脉
脉搏次数少,一息不足四至(每分钟脉搏少于60次),主寒证,迟而有力为冷积(阳虚阴盛),迟而无力为虚寒证,常见于心气虚弱等病证。
(4)数脉(附疾脉)
脉搏次数多,一息六至以上(每分钟脉搏多140-160次)。主热证,浮数为表热,沉数为里热,洪数为实热,细数为虚热,弦数多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