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诊—切诊

合集下载

中医病例四诊内容

中医病例四诊内容

中医病例四诊内容
中医病例四诊内容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个方面。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眼神、舌苔、舌质、脉搏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重轻。

闻诊是通过闻患者的气味、口臭等来判断疾病的病因和病情。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家庭病史等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影响。

切诊是通过切开患者的皮肤、肌肉、脏器等来了解疾病的本质和病理变化。

这四种诊断方法相互补充,综合运用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 1 -。

四诊--问诊、切诊PPT课件

四诊--问诊、切诊PPT课件
恶寒与发热并见是诊断表证的重要依据,特别是恶寒一症, 尤为诊断表证所必须
《伤寒论》第3条说: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 寒……”,指恶寒是发热的前奏,外邪侵袭肌表,无论自觉发 热与否,恶寒为必有之症 。
.
7
【概念】病人只感觉怕冷,不觉发热的症状。病人经 常自觉怕冷,但加衣被或近火取暖,可以缓解。
内热减轻 肌表得固
汗止
.
15
战汗:病人先恶寒战栗而后汗出的症状。 ---常见于温病或伤寒邪正剧烈斗争阶段。
病理机制:
邪盛正馁 邪伏不去 正邪剧争 正气来复
汗出热退,脉静身 凉,提示邪去正复
汗出身热不退,烦 躁不安,脉来急 疾,提示邪盛正衰
向愈
病情 恶化
.
16
绝汗:在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出现大汗不止的症状。
蒸迫津上越 津随阳泄 虚阳上越
阳气旺盛, 热蒸于头
但头汗出
.
18
半身汗:病人仅一侧身体汗出的症状。或左侧,或 右侧,或见于上半身, 或见于下半身,但汗出常见于 健侧,无汗的半身常是病变部位,多见于痿病、中风 及截瘫病人。
风痰
痰瘀 阻滞经络 风湿
营卫不能周流, 气血失和
患侧 无汗
.
19
手足心汗:手足心汗出的症状。 手足心微汗出,多为生理现象。 若手足心汗出量多,则为病理性汗出。
阴虚潮热:午后或入夜低热,有热自骨内向外蒸发的 感觉(见于阴虚证);
微热 概念:轻度发热,热势偏低,多在37~38℃间
意义:常见于某些内伤病和温热病的后期
.
10
概念:病人自觉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的症状。是
正邪相争,互为进退的病理反映,为半表半里证寒热
的特征。
寒 热

教你如何进行中医四诊之切诊

教你如何进行中医四诊之切诊

教你如何进行中医四诊之切诊所谓“切而知之谓之巧”,切诊是施诊者用手指或手掌对受检者的脉和全身或相关部位进行触、摸、按、叩,并通过手的触觉及受检者的反应状态,以了解其健康状况,诊察疾病的方法。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其中脉诊又称为切脉,是施诊者用手指对受检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疾病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方法;而按诊是施诊者用手直接接触或按压人体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冷热、润燥、软硬、压痛、肿块或其他异常变化,从而推断健康状态、疾病部位、性质和病情轻重等情况的一种方法。

脉诊操作方法1、准备如果受检者急走、远行或情绪激动时,应让其休息片刻,待其平静后方可诊脉,以避免干扰;受检者摘除手腕上的配饰和手表;在寒冷季节,施诊者在诊脉前应捂热自己的手掌手指;放置一柔软枕垫在受检者手腕下。

2、诊脉时间诊脉的时间,以清晨未起床、未进食时为最佳。

但这样的要求一般很难做到,特别是对门诊、急诊的患者,要求及时诊察病情,而不能拘泥于清晨。

诊脉时应保持诊室安静,且应让受检者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休息片刻,以减少各种因素的干扰,这样诊察到的脉象才真实可靠。

3、受检者体位诊脉时受检者的正确体位是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充分暴露伸展,气血通畅,便于诊察脉象。

4、选指和布指诊脉者与受检者应侧向坐,以左手切按受检者的右手脉,以右手按其左手脉。

先用中指定关,接着用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

三指呈弓形,指头平齐,以之间与指腹交界处最敏感的部位接触脉体。

布指疏密合适,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

小儿寸口部位甚短,一般多用一指定关法诊脉,即用拇指统按寸关尺三部脉。

5、运指和调指总按:三指平布,同时用大小相等的指力诊脉;单诊:分别用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重点体会某一部脉象特征,主要用于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位、次、形、势等变化特征;举法:手指用较轻的力按在寸口脉搏动部位上;按法:手指用力较重,甚至按到筋骨以体察脉象;寻法:手指指力适中,用力不轻不重,按至肌肉并适当调节指力以体察脉象。

中医四诊之切诊

中医四诊之切诊

四诊法--切诊Feeling Pulse and Palpation
一,四诊法的介绍
望,闻,问,切
切诊的含义
二,切诊的一些重要知识
寸关尺
The common location for pulse taking is above the wrist where the radial artery throbs; the first three fingers are pressed on it, which are named: the cun, guan and chi regions. (Please see picture for reference). There are various descriptions concer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hree region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organs. It is generally acknowledged that the three regions of the left hand reflect respectively the conditions of the heart, liver and kidney; and those of the right hand reflect the conditions of the lung, spleen and kidney. 脉冲以常见的位置是在腕桡动脉搏动处;三个手指被压,即:该村,关尺地区。

(请参阅图片供参考)。

这三个地区及其相应器官的关系有不同的描述。

一般认为,左手的三个区域分别反映了心、肝、肾的情况,右手的情况反映了肺、脾、肾的情况。

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望、闻、问、切

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望、闻、问、切

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望、闻、问、切中医诊病,主要有望、闻、问、切四种方法,简称为"四诊"。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内脏的病变,可以从五官四肢体表各个方面反映出来。

所以,通过望、闻、问、切这四种诊断方法,诊察疾病表现在各个方面的症状,就可以了解疾病的病因、性质和它的内在联系,从而为进一步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望诊,就是医生用眼睛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神色、形态的变化。

中医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认识到人体的外部,特别是面部、舌质、舌苔与内在脏腑有密切关系。

如果五脏六腑产生了病变,就必然反映到体表。

因此,通过望诊可以了解机体内部的病变。

医生一开始接触病人,看到病人的病情虽然重,但是如果病人精神很好,说明病人正气还旺盛,治疗起来效果必然较好;相反,病情看来不太重,但是精神已经萎靡不振,这就说明正气已经衰退,治疗效果可能就不如前者好。

面部的不同色泽可以反映不同脏腑的病变。

青、红、黄、白、黑五色,相应地配合肝、心、脾、肺、肾五脏。

如出现脸色发青,可能是肝脏的病变;脸色发黄,可能是脾胃的病变。

从人的形态,也可以看出病情变化。

肥胖的人,容易出现阳气不足和"痰湿"停留的症状;消瘦的人,容易出现阴血不足和阳盛火旺的症状。

中医望诊中最有特色的是"舌诊","舌诊"包括看舌质和舌苔。

舌质,指的是舌的本体;而舌苔是舌质表面覆盖着的苔垢。

看舌质可以了解正气的盛衰,看舌苔可以知道邪气的深浅;正常人舌面上有一层薄白的苔,叫舌苔。

如果外来的邪气侵入人体,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苔就要变厚。

舌面光滑如镜,那是因为正气太虚的缘故。

舌苔之所以能反映疾病,是因为它通过"胃气"与五脏六腑发生密切的关系,"胃气"就是脾胃的功能状态,它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对于其他各脏的活动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中医对舌象的观察,包括观察舌质的颜色、舌苔的颜色和厚薄,以及舌体的形态等。

中医祖传绝技之四切诊

中医祖传绝技之四切诊

中医祖传绝技之四切诊中医祖传绝技之四切诊切诊:切诊包括切脉和按诊两个部份。

切脉亦称脉诊或叫候诊。

按诊是对病人的体表的某一部位,如肌肤、手足、胸腹、俞穴的接触。

两者同是医生运用手的感觉以了解病情之法。

脉乃血脉,气血之先,血之遂道,人体气血能循着脉道不断运行,主要是心与脉相连,而脉为血之府,它在组织上互相贯通,共同组成“心主血脉”的活动整体,由于心气鼓动脉道的约束,以及营血的质和量,三者在功能上是相互为用的。

这相互为用的关系所体现的“心动应脉”“脉动应指”的形象就为脉象。

脉象的形成不仅与心血脉三者有关,同时与整体脏腑功能活动的关系的也十分密切。

气的来源与肺有关,血的生化源于水谷之气;血的运行主于心,统于脾,藏于肝,且赖肺气的调节,而后流布经脉,灌溉脏腑,布于全身。

血为阴精,而肾主藏经;中焦的营气化赤为血又必须借命门真火的温养,而后才能生化以充养血脉。

所以脉中的血流情况和表现于脉的形象,都与整体脏腑功能活动息息相关,所以血液的盈亏和血行的流滞,同营卫津液,精神等也有一定的关系。

通过切脉可以诊察脏腑气血盛衰和整体的病变。

切脉部位,难经有“独取寸口”法,素问有“三部九候”法,但以独取寸口法最为适用。

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也。

寸口是手太阴肺经的动脉,为气血会聚之处,脏腑气血的盛衰都可以反映到寸口,所以寸口可以诊察全身的疾病。

寸口分寸、关、尺三部,寸口即腕后桡骨动脉。

掌后高骨为关,从鱼际致高骨却行一寸,其中为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

切脉时以关前一指为寸部,关后一指为尺部,每手三部,两手共六部。

把寸口三部分浮、中、沉、合称三部九候。

脉之六部均分属一定的脏腑,并可诊测一定的病变。

在临床上一般采用的分属脏腑是:左寸主心,左关主肝胆;右寸主肺、胸中;右关主脾胃;左尺主肾、膀胱、小肠。

右尺主肾命门、大肠。

切脉应在病人安静进行,若医生,病人经剧烈的活动,应先休息片刻,气血调匀然后切脉。

但须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中医护理学基础—四诊

中医护理学基础—四诊

总 按
单 按
(二)正常脉象 三部有脉,不浮不沉,节律均匀,和缓有力,60~90次/分。 胃、根、神
有胃:从容、和缓、流利
脾胃功能强健
有神:节律整齐、柔和有力
有根:沉取有力、尺脉明显
气血充足,心神健旺
肾气旺盛,肾精充盈
(三)脉诊的意义 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邪正盛衰、预后转归。 脉浮—表证 脉沉—里证 脉迟—寒证 脉数—热证 脉虚—正气不足 脉实—邪气亢盛 脉细—久病气血虚或失血,脉洪—邪盛正衰(危 候) 外感热病,脉急数且烦躁—病情发展
(三)望形态——形体姿态
肥而食少——脾虚有痰湿 瘦而食少——中气虚弱 形瘦颧红——阴虚 形瘦倦怠——气血虚 四肢抽动——肝风内动
(四)望局部
头颈:头、颈、发 五官:眼、耳、口、鼻、齿龈 皮肤:形态、色泽、皮肤病
(五)望小儿指纹
小儿指纹又称小儿食指络脉。是小儿食指掌侧前缘的脉 络(浅静脉),是手太阴肺经的分支,与成人诊寸口脉意 义相同。适用于三岁以内小儿。 方法:诊察时需于光亮之处,医生用左手拇食二指捏着 小儿食指,以右手大拇指用力适中,从小儿食指端推向指 根,连推数次,使络脉明显,便于观察。小儿指纹可分为 风、气、命三关。食指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 三节为命关。
脉象 7 洪脉
脉 形 浮大满于指下,来盛去衰
主 病 实热证 虚劳、失血、久泻 气血不足
8
细脉
脉细而软,状如丝线
9
滑脉
往来流利
实证(实热、痰饮、食积)
10
涩脉
艰涩不利
气滞血瘀痰阻食积 ——涩而有力 精亏血少——涩而无力
脉象
脉 形
主 病
11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1.中医四诊法: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也被称为四诊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外观特征来诊断疾病;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和呼吸来诊断疾病;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等信息来诊断疾病;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诊断疾病。

2.脉诊: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脉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等情况。

根据脉搏的弦、滑、涩、散、数、微等特点,可以判定病症的轻重、病因的归属等信息。

3.舌诊:中医诊断中,舌诊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人体内脏的功能状况可以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质地等来判断。

例如,舌苔黄腻可能表示消化不良,舌苔少津可能表示阴虚等。

4.望诊:中医诊断中,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面色、舌象等外观特征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

例如,面赤可能表示热病,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虚等。

5.问诊:中医的问诊过程中,医生通过与患者的交流,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从而了解疾病的起因和发展。

问诊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方面。

6.切诊:中医的切诊是指通过对脉搏的触摸来判断人体各脏腑功能的状况。

例如,肝脉代表肝的健康状况,脾脉代表脾的功能状况等。

7.病因学:中医诊断学中,病因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的学科。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内外环境的关系密切相关,包括外邪侵袭、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寒凉伤阳、病毒感染等。

8.病机学:中医诊断学中,病机学是研究疾病发展过程和病理变化的学科。

它包括了病机关系、病机转变、病机对证候等方面的内容。

9.辨证施治:中医诊断学中,辨证施治是根据疾病的证候,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是以辨证施治为特点的医学,也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

辨证的方法包含辨证分型、辨证论治等。

总之,中医诊断学包含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脉诊、舌诊、望诊、问诊、切诊等手段,通过观察、听诊、嗅闻、问询等方法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疗方法-望闻问切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疗方法-望闻问切

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了4种论断疾病的方法,那就是望、闻、问、切4诊。

继承与传承中医需要“望闻问切”。

小编帮助大家梳理相关知识。

四诊法之望诊:是用肉眼观察病人外部神、色、形、态,以及各种排泄物(如痰、粪、脓、血、尿、月经和血带等),来断疾的方法。

四诊法之闻诊:是通过医生听觉和嗅觉,收集病人说话的声音,以及呼吸咳嗽散发出来的气味等,作为断病的参考。

四诊法之问诊:是通过跟病人或知情人交流,了解病人主观症状、疾病发生及演变过程、治疗经历等情况,作为诊疾依据的方法。

四诊法之切诊:主要是切脉,也包括对病人体表一定部位的触诊。

中医切脉,大多是用手指切按病人的桡动脉处(腕部的寸口),根据病人体表动脉搏动显现部位、频率、强度、节律和脉波形态等因素,组成的综合征象,来了解病人病证的内在变化。

简单总结来说:望-诊察病人的神、色、形、态闻-听声音、嗅气味问-询问有关疾病的情况切-诊脉和按诊四诊法中的4种诊疾方法,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联系的,四诊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的基础上的,是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的具体运用。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普遍联系,就是四诊原理的理论基础。

四诊是搜集临床资料的主要方法,而搜集临床资料则要求客观、准确、系统、全面、突出重点,这就必须“四诊并用”、“四诊并重”、“四诊合参”。

《难经》所提出的神、圣、工、巧之论,并非将四诊的意义分成等级,而是强调其各自的重要性以及掌握这些技巧的难易程度。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指出,惟以切脉为能事的医生,不能得是通医道的人。

只有将四诊,有机的结合起来,彼此参伍,才能全面、系统、真实地了解病情,作出正确的判断。

浅谈中医四诊之切诊

浅谈中医四诊之切诊

浅谈中医四诊之切诊中医诊病的方法分为“望闻问切”四诊。

四诊就像一匹骏马四条腿,少了谁都是不可以的。

切诊是医生用手直接检查患者脉象和体表各部的一种诊断方法。

包括切脉和触诊两个部分。

切脉▪1.切脉的意义中医对切脉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从最初的遍一诊法(即切头、手、足各部的动脉)逐步发展到循“寸口脉”(即手腕部桡动脉,为肺经经脉经过之处)就可以了解疾病的表现、寒热、虚实等病情变化。

血脉运行,在内营养脏腑,在外濡润筋骨、肌肉及各个组织器官。

当机体发生病变时,脉往往受到影响,甚至在疾病的证候还未明显出现以前,脉已经有了变化。

为什么循“寸口脉”就能够诊断出各个脏腑的病变呢?这是因为脉虽由心所主,但必须依赖肺气的振动,所以有“肺朝百脉”之说,肺既能“朝百脉”,那么各组织器官有病,也就会通过“百脉”而反应到肺经的动脉上来,这就是古代医家对切脉的认识。

▪2.切脉的部位以及所主脏腑寸口脉的部位分寸、关、尺三部,以桡骨茎突定位为关位,由关至掌部的鱼际穴为一寸,故关前为寸,由关至肘部的尺泽穴为一尺,故关后叫尺。

但寸关尺三部脉的切脉长度,只是一寸九分(以成年人为准),即由关至寸是九分,由关至尺是一寸。

左右两侧脉的名称以及所主脏腑如下:左手寸关尺主脏心肝肾主腑小肠胆膀胱右手寸关尺主脏肺脾命门(肾)主腑大肠胃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这是根据三焦部位而划分的,其中六腑也是按脏腑表里关系归属的。

切脉时应与脉搏的强弱、形态、至数、浮取、中取、沉取以及主病等综合考虑,再结合其他三诊才能确切地辨证。

▪3.切脉的方法先让病人将手臂伸出,手掌向上放平,用脉枕垫高1寸许。

医生先用中指定关位,继以食指定寸位,再下无名指定尺位。

切脉时,手指轻放,触及脉位皮肤,这叫浮取;稍重按脉,称中取;重指诊脉,称沉取。

把寸、关、尺三部脉在浮、中、沉的表现中有哪些异同辨别清楚,这就是三部九候法。

正常人的脉象是以不浮不沉,至数清楚,一息4~5至(一呼一吸为一息),脉跳4~5次之间,相当于每分钟心跳72~80次,节律一致,力量柔和为正常。

中医诊断学四诊望闻问切 PPT

中医诊断学四诊望闻问切 PPT
马上离绝。
望诊——望色
望色——观察病人面部及全身皮肤的颜色与光泽 色——皮肤的颜色,色调变化; 泽——皮肤的光泽,明度变化。 主要介绍望面色。
望诊——望色
正常:中国人正常人面色:微微黄黄、、红红润润光光泽泽。。 异常:——五色主病 白色 黄色 赤色 青色 黑色
望诊——望色
白色——主虚、主寒证、主失血 面色淡白无华——血虚、失血证
望诊——望神
内容 假神:重危病人出现的精神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临
终前的预兆。 【表现】久病重病之人 精神—突然精神转佳,目光转亮,言语不
休,想见亲人; 语声—忽而清亮起来; 面色—突然颧赤如妆; 食欲—突然食欲增强。 【提示】病危。重病病人临终前的表现。 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脏腑精气极度衰竭,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
见于体质虚弱者。
望诊——望神
内容 失神(无神): 精亏神衰或邪盛神乱的表现,见于久病、重病患者。 【表现】精神萎靡,面色无华,两目晦暗,呼吸气微或喘促,语言 错乱,形体羸瘦,动作艰难,反应迟钝,甚则神识不清。 【提示】 精亏神衰—提示正气大伤,精气亏虚,机体功能严重 衰减。多见慢性久病病人,属病重。
望诊:视觉——观察神、色、形、态、舌象等……… 闻诊:听觉、嗅觉——听病人声音、嗅病人气味………
问诊:询问——病人或陪诊者……… 切诊:触觉——触、摸、按压病人脉或肌肤等………
《魏文王问扁鹊》、 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魏文侯 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於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 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闾。若扁鹊者,鑱血脉,投毒药,副肌
露。 顺序:舌苔→舌质;舌尖→舌中→舌根→舌
边。 注意“染苔”:食物或药物,使舌苔染色。

中医诊病四法-望闻问切

中医诊病四法-望闻问切
49
2.食欲及食量︰了解脾胃功能 食少纳呆→脾胃气虚,内伤食滞,湿邪困脾 消谷善饥易饥饿→胃火盛 饥不欲食→胃阴不足,胃病,胃液少。 久病重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思饮食,多
食→多为脾胃之气将绝→回光返照。
50
3.口味; 口苦→肝胆湿热 胃火 口甜→脾胃湿热 口淡→脾胃虚寒 口臭→胃火炽盛 口有尿味→尿毒症
53
1.大便 便秘︰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
实 便秘

实热︰腹胀痛,拒按, 实寒︰腹痛拒按,苔白身冷 气虚、津亏、见于久病老人、孕妇、产妇
54
❖泄泻︰大便稀软不成形,或是水样,便次增多,。 ❖溏泄︰大便稀软不成形,如鸭屎→脾失健运 ❖五更泄︰腹痛泄泻必在黎明,泄后则安→命门火衰 ❖温热泄泻︰暴发泄泻,泻黄色稀臭稀水样便。 ❖寒湿泄泻︰泻如稀水、色淡黄而带腥臭。 ❖大便脓血︰下利赤白→痢疾 ❖腹痛泄泻与情况有关,每当情志因郁怒而不舒则腹痛泄
11
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阳气充足,气血上荣,所以面色红润,故气血
不荣则出现白色。 阳气虚衰,气血营运无力 寒凝经脉,气血不畅 失血耗气,气血不充盈血脉 面色白而浮肿→阳虚 面色淡而消瘦→营血亏虚 面色无华而略带黄色→气血俱虚 暴病面色苍白→阳气暴脱 里寒症、腹痛剧烈→面色苍白
12
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证及惊风 青为气血不通,经脉阻滞所致 寒则气血凝滞,“不通则痛” 气滞则血瘀 小孩鼻柱、眉间、口唇四周青紫→惊风
15
(三)望形态
指观察患者的形体强弱胖瘦及活动状态进行诊断的 一种方法。 1.形体︰一般来说,外形与五脏相应,五脏强壮
,外形也强壮,五脏衰弱,外形也衰弱。 体胖─痰湿之体;干瘦─虚火之体。 2.形态︰病患的动静姿态和体位与疾病密切相关, 总的来说“阳主动,阴主静”。喜动者属

“望、闻、问、切”,正确认识中医四诊!自我诊察的方法

“望、闻、问、切”,正确认识中医四诊!自我诊察的方法

“望、闻、问、切”,正确认识中医四诊!自我诊察的方法现代医学中,各种诊断工具的出现着实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大大的方便,可是就中医而言,相信朋友们都知道传统的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想一想,这种完全凭外在的症状表现而判断疾病的方法似乎太不科学了,可中医的历史和至今的疗效恰恰又说明中医四诊有其准确性,科学性。

难道中医诊病只靠号脉吗?其实不然。

中医讲究的是“四诊合参”,脉诊只是其中一种,中医临床诊治时光靠号脉是远远不够的。

下面详细介绍一下中医四诊。

所谓中医四诊,是指望、闻、问、切。

这是我国古代名医扁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四种诊法。

当时扁鹊称之为“望色、听声、写影及切脉”。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载:“诊法何如……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可见诊法是对人体进行全面诊察的方法,借以判断人的健康与疾病状态。

中医四诊法一直沿用至今,是中医诊断疾病和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

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方法的一种,它主要是通过人体表现出来的一些特征来观察体内发生的变化,以辨识病情的严重与否,所谓的外部特征就是指人们的形、色、神三个部分。

人的姿态能够反映人体内部的变化,如果病人的四肢颤动就表明他元气已虚。

若脸部发黑没有光泽可能是是痛症、寒症、淤血的表现;如果有些发红,一般是患有肺病;如果发白,多是因为气血不足、阳气虚衰。

望神就是观察一个人的神态与神情,目光呆滞、神志不清是肝肾精气衰竭导致;动作迟缓、精神不振是肾气不足、心脾两亏所致。

以望色为例,一个患者走进诊室,中医大夫一眼望去,看到其面色发黄,枯槁无光,就知道这个患者有可能脾虚失运,气血不足。

再比如望舌,不同人的舌头各不相同,若舌苔黄厚,还有剥脱,一看就知道这个患者湿热内盛,同时还有胃阴不足。

闻诊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以了解健康状况,诊察疾病的方法。

听声音包括听辨患者的语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欠、肠鸣等各种声响。

中医诊断学四诊望闻问切

中医诊断学四诊望闻问切

17
望舌及养生
望诊——望舌
舌苔
舌是人体健康的睛雨表。 认识舌?
组成——舌质、舌苔 舌质 舌质:舌的肌肉脉络组织,又称
舌体; 舌苔:舌面上附着的苔状物,由
胃气所生。 分部——
舌尖 舌中 舌根 舌边。
18
舌根 舌边 舌中 舌尖
望舌及养生
望诊——望舌
舌面脏腑分区 舌尖—心肺 舌中—脾胃 舌根—肾 舌边—肝胆
上面罩一层油腻状粘液。 腐苔——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邪气上升所致。
主食积、痰浊、内痈、湿热。 腻苔——湿浊内蕴,阳气被遏所致。主湿浊、痰饮、
食积、湿热等。 祛湿:车前草、薏苡仁(米仁)、藿香、佩兰、茯 苓等。多吃赤小豆 、冬瓜、苦瓜 、丝瓜、马兰头
等。 消食:山楂、鸡内金、神曲、麦芽、陈皮、保和丸
10
望舌及养生
Hale Waihona Puke 望诊——望色望色——观察病人面部及全身皮肤的颜色及光泽 色——皮肤的颜色,色调变化; 泽——皮肤的光泽,明度变化。 主要介绍望面色。
11
望舌及养生
望诊——望色
正常:中国人正常人面色:微微黄黄、、红红润润光光泽泽。。 异常:——五色主病 白色 黄色 赤色 青色 黑色
12
望舌及养生
望诊——望色
舌质:红润—气血旺盛;淡白—气血不足 舌苔:苔薄白而润—胃气旺;舌光无苔—胃气阴亏虚
分辨病位深浅:
舌质:红舌—气分,绛紫—血分。 舌苔:薄苔—表;厚苔—里。
区别病邪性质:
舌质:瘀斑瘀点—瘀血; 胖大—可见痰湿内停 舌苔:黄—热 ; 白—寒; 腐腻—多痰饮、湿浊、食积
推断病情进退:
苔:白→黄→灰黑——病邪由表入里,由寒化热 病进 苔:厚→薄——病退。

中医四诊操作规范:切诊

中医四诊操作规范:切诊

中医四诊操作规范:切诊1 脉诊1.1 基本要求脉诊通常切按寸口部位。

当寸口正常位置未感觉到脉动时,注意是否为斜飞脉或反关脉,并按照其脉行位置进行切按。

脉诊注意事项应符合附录A的1。

医生提示患者的注意事项应符合附录B的1。

1.2 诊脉内容1.2.1 脉位通过指力的轻重变化,诊察脉动显现最为明显的部位,辨别脉位的浅深,以区分浮脉、沉脉、伏脉等。

1.2.2 脉率以医者的呼吸或借助钟表,计算一息或一分钟内脉动的次数,辨别脉搏频率的快慢,以区分迟脉、缓脉、数脉、疾脉等。

1.2.3 脉力根据脉搏应指的力度,诊察脉搏的强弱,以区分虚脉、实脉等。

1.2.4 脉长根据脉动应指的轴向范围,诊察脉动的长短,并注意寸、关、尺三部是否均有脉动,以区分长脉、短脉等。

1.2.5 脉宽根据脉搏应指的径向范围,诊察脉道的粗细,以区分洪脉、细脉等。

1.2.6 脉律根据脉搏应指的节律是否一致、有无歇止及歇止有无规律,脉搏应指的力度、大小是否一致等,诊察脉搏的均匀度,以区分促脉、结脉、代脉等。

1.2.7 脉紧张度根据脉管应指的软、硬、紧、急、弛缓及柔韧度等,诊察脉象的紧张度,以区分紧脉、弦脉、濡脉等。

1.2.8 脉流利度根据脉搏应指的圆滑或艰涩等,诊察脉搏的流利度,以区分滑脉、涩脉等。

1.3 诊脉方法1.3.1 调息脉诊时,医生应调匀呼吸,宁静心神,全神贯注,可根据自己的呼吸计算患者脉搏跳动的至数。

1.3.2 指法1.3.2.1 布指医生应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与无名指诊脉。

首先食指、中指与无名指的指端平齐,自然弯曲呈弓形,然后以中指确定关脉部位(高骨定关),食指按于关前的寸脉,无名指按于关后的尺脉,指目紧贴于脉动部位,与被诊者体表约呈 45°角。

依据患者身高、臂长的差别调整布指的疏密。

患者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反之宜密。

1.3.2.2 一指定三关对于小儿,运用左手或右手的拇指或食指总候三部,以掌后高骨定位,诊脉时用一指分别向两侧滑动或挪动的方式体察三部脉象。

四诊之切诊标题

四诊之切诊标题

【临床意义】
见于脏气衰微、疼痛、惊恐,跌 仆损伤等病证。
【脉理分析】
脏气衰微,或突然惊恐,或跌仆 损伤,气滞血瘀,均可致脉气不续, 而致脉有歇止。
四、相兼脉、真脏脉及主病
⒈ 相兼脉 相兼脉象的主病,往往
是各脉象主病的总和。
⒉ 真脏脉
无胃之脉—无冲和,应指坚搏,邪盛正衰, 心肝 肾脏气外现,病重。
(二)有神 指脉象有力柔和,节律整齐(势)。 (三)有根 指尺脉有力,沉取不绝,反映肾气之充足。 尺脉候肾,一是尺脉有力,一是沉取不绝。
二、 脉象的生理变异
1、季节:春弦、夏洪(钩)、秋浮 (毛)、冬沉(石)。
2、情绪:激动时其脉必快(数),抑郁 时其脉沉缓或迟……。
3、年龄:儿童脉小数;青年脉平滑;老 人多弦硬……。
诊脉方法
1、选指、布指: 交叉取脉:即医生以左手诊病人右手的脉,右手诊左
手的脉
三指平齐:指诊脉者的手指指端要平齐,手指略呈弓 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左右为宜。
中指定关:即先用中指在高骨内侧下方定关位,再以 食指在关前定寸位,以无名指在关后定尺位。
指目触脉:指目即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三指微 曲弓形,使指端齐平,触脉,疏密适当。
【临床意义】
多见于气滞、血瘀、痰食内停和精 伤、血少。
【脉理分析 】
精血衰少,脉失濡润,故脉气往 来不利,见脉涩无力;
气滞血瘀,痰食胶固,脉道不畅, 血行受阻,见涩而无力。
(九)弦脉(实脉类)
【脉象特征】 端直以长,
如按琴弦。
理解: 脉体紧张度增 高,端直而长, 直起直落。
【临床意义】
多见于肝胆病(弦)、疼痛(弦 紧)、痰饮(弦滑)等,或为胃气 衰败者(坚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四诊—切诊主讲人:余春芳切诊是中医四诊之一。

包括脉诊和按诊,是医者运用手和指端的感觉,对病人体表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的检查方法。

检查内容,如脉象的变化,胸腹的痞块,皮肤的肿胀,手足的温凉,疼痛的部位等。

把所得材料与其它三诊互相参照,从而作出诊断。

特别是切脉,是临床上不可缺少的基本方法。

脉诊是以手指按切病人动脉以了解病情的内在变化也称切脉或诊脉。

脉为血府,贯通周身,五脏六腑的气血都要通过血脉周流全身,当机体受到内外因素刺激时,必然影响到气血的周流,随之脉搏发生变化,医者可以通过了解脉位的深浅,搏动的快慢、强弱(有力无力)、节律(齐否)、脉的形态(大小)及血流的流利度等不同表现而测知脏腑、气血的盛衰和邪正消长的情况以及疾病的表里、虚实、寒热。

如病变在肌表时呈现浮脉;病变在脏腑时,呈现沉脉;阴证病候时阳气不足,血行缓慢,呈现迟脉;阳证病候时血流加速,呈现数脉等。

脉诊是中医辩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前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中医独特的诊法。

但在临诊中也有脉证不符的特殊情况,如阳证反见阴脉,阴证反见阳脉,因此把脉诊作为唯一的诊断方法是非常片面的,必须强调四诊合参,才能了解疾病全貌,作出正确的诊断。

脉诊1、脉诊的原理(1)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一缩一张地搏动,把血液排入脉管而形成脉搏。

脉搏是心功能的具体表现,因此脉搏的跳动与心脏搏动的频率、节律基本一致。

血液由心脏排入脉管,则脉管扩张,血管依靠自身的弹性收缩、压迫血液向前运行,脉管的这种一舒一缩功能,既是气血周流、循行不息的重要条件,也是产生脉搏的重要因素。

心阴心阳的协调:心阴心阳的协调是维持脉搏正常的基本条件。

(2)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3)脉象的形成不仅与心、脉、气血有关,同时与脏腑的整体功能活动亦有密切关系。

2、切脉的部位一般取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

右手偏旺于气,左手偏旺于血。

取寸口脉的道理:(1)寸口部为“脉之大会”,脉气流注肺而总会聚于寸口,故全身各脏腑生理功能的盛衰,营卫气血的盈亏,均可从寸口部的脉象上反映出来。

(2)寸口部脉气最明显,是手太阴肺经“经穴”及“腧穴”所在处,为经气流注和经气渐旺,以达到最旺盛的反应点,其脉象变化最有代表性。

(3)可反映宗气的盛衰。

(4)寸口处为桡动脉,桡骨茎突处,其行径较固定,解剖位置较浅表,毗邻组织较分明,方便易行,脉搏强弱易于分辨。

3、切脉的方法切脉的时间以清晨未起床、未进食为最佳。

诊脉时应保持诊室安静,让病人在安静的环境中休息片刻,减少各种因素的干扰。

切脉时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伸出手臂置于心脏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放平,以使血流通顺。

切成人脉,以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骨(桡骨茎突)部位的桡动脉定关,继续以食指在关前(远心端)定寸,然后用无名指在关后(近心端)定尺三指应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腹按触脉体。

三指的疏密应以病人的高矮适当调整,如患者身体较高,医生三指排列可松一些,而病人身体较矮,则三指排列可紧一些,同时要三指排列整齐,否则影响脉形的准确性。

小儿寸口部位狭小,不能容纳三指,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

三岁以下的小儿,可用望指纹代替切脉。

切脉时运用三种指力,开始轻度用力,在皮肤为浮取,名为举;然后中等度用力,在肌肉为中取,名为寻;再重度用力,在筋骨为沉取,名为按。

总按:三指同时用大小相等的指力诊脉的方法,总体辨别寸关尺各部脉象的形态,脉位、脉力等。

单诊: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了解寸、关、尺、脉象的位、次、形、势等变化。

根据临床需要,可用举、寻、按或相反的顺序反复触按,也可分部以一指直按的方法体会。

4、切脉的注意事项①医者诊脉时要保持呼吸调匀,清心宁神,以自己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

每次诊脉每手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一般不应少于50次脉跳的时间。

另一方面,患者在诊脉时平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专注指下,以仔细辨别脉象,即所谓“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诊疗最好不要参入问诊,以避免医生分散精力,避免患者由于情绪波动而引起脉象变化。

②注意内外因素对脉象的影响:如小儿脉较成人脉软而数,妇女脉较男子脉细弱而略数,胖人脉较瘦人脉沉。

夏天脉较洪大,冬天脉较沉小。

剧烈运动后脉洪数,酒后脉数,精神刺激和某些药物也可引起脉象的暂时变化。

③有些人因桡动脉解剖位置的差异,脉不见于寸口部而于拇指腕侧处,称为反关脉,从尺部斜向手背,称为斜飞脉。

5、正常脉象健康人的脉象称为常脉。

一般是不浮不沉。

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

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

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

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

6、常脉象与临床意义在祖国医学有关脉学的专著中所记载的病脉有28种,然而根据脉位、脉率、脉力、脉形、脉流的流利度及节律等划分的脉象往往是混合构成,有些病脉是两个以上单一脉复合组成的脉。

现将临床常见的16种脉象及其临床意义分述如下:(1)浮脉脉搏呈现部位浅。

轻取即得,重按反觉稍减。

此脉多属外感表证,表明病位在表,浮紧为表寒,浮数为表热,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常见于伤风、感冒及多种传染病的初期。

但也有久病体虚或阴虚阳无所依,浮阳外越而呈现浮而无力的虚脉。

相类脉:革脉: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散脉:浮取散漫,中侯似无,浮而无根之脉。

芤脉: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2)沉脉(附伏脉)脉搏显现部位深。

轻取不显,重按始得。

此脉主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沉迟为里寒,沉数为里热,沉涩为气滞血瘀,常见于水肿、腹痛,久病及多种虚弱性疾病。

伏脉:比沉脉显现部位更深,重按推筋着骨始得。

为邪气内闭或剧烈疼痛或厥证。

(3)迟脉脉搏次数少,一息不足四至(每分钟脉搏少于60次),主寒证,迟而有力为冷积(阳虚阴盛),迟而无力为虚寒证,常见于心气虚弱等病证。

(4)数脉(附疾脉)脉搏次数多,一息六至以上(每分钟脉搏多140-160次)。

主热证,浮数为表热,沉数为里热,洪数为实热,细数为虚热,弦数多为肝火旺,常见于热性病或甲状腺机能亢进,数而无力也可见于气虚证。

疾脉:一息七、八至,脉来急疾,脉率比数脉更快,多属阳气极盛,阴气欲竭,或元气将脱的重证。

(5)滑脉脉来流利圆滑,如盘滚珠,多属邪盛,痰食内滞。

气血充盛的正常人有时可见此脉,妇女妊娠时多见此脉,病脉则多见于痰饮、食滞、瘀血、实热,如各种炎症,消化不良,实证闭经、恶性肿瘤等。

相类脉:动脉、见于关部、滑数有力。

(6)涩脉脉来涩滞不畅,如刀刮竹,多属精亏、血少、气滞、血瘀,常见于贫血、失血、产后及血瘀等疾患。

(7)弦脉脉挺直而长,如按弓弦,有劲有弹力,脉管的硬度大。

主气郁,肝胆病证及痛证。

常见于外感少阳证,肝病,胆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及各种疼痛病证。

(8)紧脉脉来绷急,应指有力,如绳索绞转,脉的张力大,脉跳有力。

主寒证,痛证及宿食。

见于外感风寒、剧痛等。

(9)缓脉一息四至,不快不慢,不强不弱,脉来和缓,脉的硬度、张力适中,是有胃气的正常脉象,见于健康人。

病脉则见于气机为湿所困之湿证,或病后复元。

(10)洪脉(附大脉)脉形洪大,脉来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脉形宽,波动大。

主热证,阳热亢盛。

常见于高热病人。

大脉:脉形大而无来盛去衰之势,多是病势进展之象,所谓大则病进(大而有力),也主正虚(大而无力)。

长脉:首尾端直,超过本位。

(11)细脉(小脉)脉形细如线,脉形窄,波动小。

主虚证(气虚血少)。

常见于诸虚劳损,慢性病患者。

小脉也即细脉,主病与细脉同。

濡脉:浮细无力而软,见于崩中漏下、失精、泄泻、自汗喘息。

弱脉:沉细无力而软,属阳气虚衰,气血俱虚。

微脉: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气血大虚,阳气衰微。

短脉:首尾俱短,显于关部,寸尺多不显,气虚或气郁。

(12)促脉脉来急数,时而一止,止无定数,即脉搏快有不规则的间歇。

为阳盛热实,或气血痰食停滞,见于气血痰食瘀滞,肿痛,诸实热证。

脉细促而无力,多为虚脱之象。

(13)结脉脉来缓慢,时见一止,止无定数,即脉搏慢而不规则的间歇,为阴盛寒积或气血瘀滞,见于气滞血瘀,痰结食积,症积、疝痛等。

结而无力为气血虚衰,见于虚劳久病及各类心脏病所致的心律不齐。

(14)代脉脉来歇止,止有定数,不能自还,良久复动,即有规律的间歇,脉搏动到一定至数歇止一次,歇止时间较长,为脏气衰微之征象,可见于心律失常的二联律,三联律等。

(15)虚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见于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16)实脉充实有力,其势来去皆盛,应指愊愊,见于实证,亦见于常人。

7、脉象的生理变异脉象受年龄、性别、形体、生活起居、职业和精神情志等因素的影响,机体为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自身调节,因而可以出现各种生理变异。

个体因素影响:性别、年龄、体质、脉位变异。

外部因素影响:情志、劳逸、饮食、季节、昼夜、地理环境。

8、相兼脉与主病引起疾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疾病的表现和变化是错综复杂的,因此临床常见的脉象,常是反映疾病多个方面的相兼脉。

相兼脉又称复合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一脉象的综合表现。

只要不是完全相反的两种或几种单一脉,都可能同时出现而成为相兼脉,如浮紧、浮数、沉迟、沉细数等,其临床意义一般是组成相兼脉的各单一脉主病的总合,如浮紧脉主表寒证;浮数脉主表热证、沉迟脉主里寒证;沉细数脉主里虚热证等等。

触诊触诊是医生用于对病人肌肤、四肢、胸腹等病变部位进行触摸按压,分辨其温、凉、润、燥、软、硬、肿胀、包块及病人对按压的反应,如疼痛、喜按、柜按等,以推断疾病的部位和性质。

(一)皮肤触诊辨别温凉润燥及肿胀等。

皮肤的温凉,一般可以反映体温的高低,但需注意热邪内闭时胸腹灼热而四肢额部不甚热,甚至皮肤欠温,皮肤的润燥,可以反映有汗、无汁和津液是否耗伤,如皮肤湿润,多属津液未伤,皮肤干燥而皱缩,是伤津脱液,气阴大伤,久病皮肤十分干燥,触之刺手,称为肌肤甲错,为阴血不足瘀血内结。

皮肤按之凹陷成坑,不能即起的是水肿,皮肤臃肿,按之应手而起者,为气肿,虚胖。

(二)四肢触诊四肢欠温是阳虚的一种表现,四肢厥冷,是亡阳或热邪内闭,身发热而指尖独冷,可能是亡阳虚脱或热闭痉厥的先兆,手足心热是阴虚发热的一种表现,此外,四肢触诊还应注意检查四肢的瘫痪或强直。

(三)胸部触诊诊虚里,可辨疾病的轻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