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概论知识点 杨文钰版

合集下载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Introduction to Agronomy一、课程基本信息(一)知识目标: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与作物、环境、措施三方面有关的知识,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原则与方法,作物生产的主要技术。

(二)能力目标:利用农学概论的基本原理,因地制宜地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培养学生在作物生产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根据作物的要求,提供适宜— 1 —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的。

(三)素质目标: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业务素质。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作物生产的概况及其发展,了解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了解作物生产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标准化、安全化的现代化概念、意义及措施等。

(二)理解作物生产共性的知识、基本的原理和普遍适用的技术措施。

(三)掌握作物生产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掌握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及环境条件对作物的影响,并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和手段加以调控,即掌握与作物、环境、措施三方面有关的知识。

掌握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原则与方法,作物布局、复种、间套混作、连作和轮作概念、意义及技术;收获、粗加工和贮藏技术。

能在实际生产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农学的定义及作物生产的地位知识点:农学的定义、性质与特点,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知识点: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本章主要讲述农学的性质和特点、农作物生产目标和主要科技成就与发展趋势。

重点:农学的性质和特点,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农学的特点思考题:— 2 —1、农学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2、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

3、当前如何认识我国农业及作物生产的重要性。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农业推广硕士考试大纲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农业推广硕士考试大纲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农业推广硕士考试大纲隐藏左栏1 / 14901《农学专业基础知识》考试大纲参考书目:杨文钰 主编《农学概论》最新版。

一、绪论 1.农业的发展历程 两种观点: 1)三个阶段的划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2)四个阶段的划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 2. 农业、农学的概念农业的概念是发展的。

目前一般认为,农业包括农、林、牧、渔、副(农产品 工)五业。

农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协调作物正常 长发育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的技术措施。

3.农业生产的特点 土壤的基础性、地域性、季节性、连续性 4.农业的组成部分和环节 组成部分:人类劳动—主题、农业生物—对象、农业环境—环境 三个环节:植物生产—生产者、动物生产—消费者、微生物生活—分解者 5.农业生产现状2 / 14二、作物及其生长发育 1.作物的概念 广义概念:一切对人类具有经济价值、由人工栽培的植物。

狭义概念:特指粮、棉、油、糖等大田作物,俗称庄稼。

2.作物分类 自然分类法:界、门、纲、目、科、属、种七级 习惯分类法: 根据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特征分类: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及绿肥作物。

粮食作物:禾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根茎)类作物 经济作物: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嗜好类作物 根据作物生理生态特性分类: 根据作物对温度的要求分类:喜温作物、耐凉作物 根据作物对光照的要求分类:长日作物、短日作物、日中性作物、中日作物 根据作物对 CO2 的同化特点分类:C3 作物、C4 作物、CAM 作物 3.作物生长发育 1)作物萌发出苗 作物种子发芽过程:吸胀、萌动、发芽作物种子发芽条件:内因(具有生活力、度过休眠期、充分成熟)、外因(水 温度、氧气) 2)根系 作物根系的作用:固定、吸收、储藏、合成、运输、分泌 作物根系种类:直根系、须根系 3)茎枝 作物茎枝的作用:支撑、运输、储藏、繁殖 作物茎杆的类型:直立茎、缠绕茎、攀缘茎、地下茎、匍匐茎 4)叶片 作物叶片作用: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吸收作用 作物叶片结构:表皮、叶肉、叶脉 5)花芽分化作物花芽分化条件:营养条件(C/N 比)、温度条件(高温或低温)、光照条件( 周期)3 / 14作物开花:花冠打开,柱头外露的现象。

农学概论重点电子版

农学概论重点电子版

一.名词解释1.农业的概念2.经济系数3.叶面积指数4.中耕5.底肥6.生育期7.春化作用8.生物学产量9.经济产量10.经济系数11.冻害12.冷害13.蒸腾系数14.土壤相对含水量15.凋萎系数16.种植制度17.作物布局18.复种19.复种指数20.单作21.间作22.涝害23.渍害24.湿害二.判断题1.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过程2.一般早熟品种的单株生产力低于晚熟品种3.休眠时植物器官仍有微弱的呼吸以维持生命4.我国平均日照时数总的分布趋势是:东部少西部多,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5.如旱地土壤的含水量接近凋萎系数时,就应及时灌水6.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判断土壤肥力高低的标志之一三.简答题1.农业生产的本质2.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的主要区别3.种子休眠的原因4.干旱引起作物死亡的原因5.提高作物抗旱性的措施6.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中作用7.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意义8.作物布局的原则9.农学的特点四.论述题1.利用所学知识,概述未来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2.利用所学知识,以某一新的栽培模式为例制定其初步的研究、示范及推广方案3.论述温光反应特性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五.选择题1.属于农业生产次级生产的是()A.种植业B.养殖业C. 加工业D.服务业2.属于农业生产初级生产的是()A.种植业B.养殖业C. 加工业D.服务业3.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是()A.水稻B.小麦C.玉米D.棉花4.我国作物总产量最大的作物是()A.水稻B.小麦C.玉米D.棉花5. 马铃薯起源于()A.南美洲B.非洲C.澳大利亚D.中国6. 玉米起源于()A.南美洲B.非洲C.澳大利亚D.墨西哥7. 生长环境适宜条件下,如果小麦主茎叶片数为7,则其第一次分蘖数为()A.2B.3C.4D.5E.68. 生长环境适宜条件下,如果小麦主茎叶片数为7,则其第二次分蘖数为()A.1B.2C.3D.49.作物对温度的要求与()关系不密切A.不同种植制度B.不同品种C.不同生育期D.不同器官10.以下不属于作物的三基点温度的是()A.最低B.最适C.最高D.致死温度11.一年一熟的复种指数为(),一年两熟的复种指数为(),一年三熟的复种指数为()两年三熟的复种指数为()六.多项选择1.我国作物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有()A.品种改良B.间套作多熟制种植技术C.栽培技术改进D.病虫草害的防治E.生产条件的改善2.作物分类中的经济作物包括()A.纤维作物B.油料作物C.糖料作物D.嗜好作物3.作物分类中的粮食作物包括()A.和谷类作物B.豆类作物C.薯类作物D.饲料作物4.属于三碳作物的有()A.棉花B.豆类C.烟草D.花生5.属于四碳作物的有()A.玉米B.高粱C.甘蔗D.烟草6.种子的构造包括()A.种皮B.胚C.胚乳D.胚芽7.种胚包括()A.胚芽B.胚轴C.胚根D.子叶8.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为()A.温度B.水分C.氧气D.光照9.一片完全叶的组成包括()A.叶片B.叶柄C.托叶D.叶环10.属于自花授粉的作物有()A.水稻B.小麦C.大豆D.花生E.芝麻F.烟草11.属于异花授粉的作物有()A.白菜型油菜B.大麻C.苎麻D.玉米12.常用的农业界限温度有()A.0℃B.5℃C.10℃D.15℃13.土壤有机质包括()A.新鲜有机质B.半分解有机质C.腐殖质D.简单有机化合物。

01农学概论

01农学概论
(1)作物信息技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物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应用,显著提高了作物生 产的综合效益和生产水平。作物生产受土地、气候、技术和作物等多方面的 影响,表现为时空变异大、经验性和地域性强,定量化和规范化程度低。计 算机和信息技术可对复杂的作物生产成分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综合,实现作物 生产的科学决策。因此作物信息技术必将有助于实现作物生产的模型化、知 识化和科学化。在作物信息技术中,以3S(GIS、GPS、RS)为核心的精 确农业已成为发达国家高新技术集成应用于农业生产的热门领域,必将对我 国农作物生产产生重大的影响。
(2)优质高产高效技术
目前,我国的作物生产已由产量型向产量、质量、效益并 重型发展。作物生产除继续发展高产栽培技术外,还应加强优 质、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主要包括优化施肥技术、简化轻型栽培技术、设施栽培技 术、机械化配套栽培技术、优质专用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化学 调控技术,这些技术将逐步走向标准化、机械化、安全化和智 能化。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10月第一章绪论第二章作物分类与分布第三章作物生长与发育第四章作物与生态环境第五章水稻栽培第六章花生栽培第七章玉米栽培第八章甘蔗栽培主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了解农学的概念学习农学的性质了解农学的特点了解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熟悉粮食危机的解决途径了解作物生产发展的目标学习目标一农学的概念广义的农学
作物生产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 生产周期长,与其他社会物质生长相比,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1、系统的复杂性 作物生产系统:由“作物 —环境—技术”子系统构成的 多层次开放性农田生态系统。
2、技术的实用性
农学是把自然科学及农业科学的基础理论转化为实际生产技术和生产力 的科学。它主要研究解决作物生产中的实际生产问题,所研究形成的技术必 须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力争做到简便易行、省时省工、经济安全。

农学概论复习要点

农学概论复习要点

农学概论复习要点农学概论是农学专业的入门课程,旨在为学生打下农学基础知识的基石。

下面将就农学概论的主要内容进行复习要点的总结和归纳。

一、农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1. 农学的定义:农学是研究农业生产的一门学科,包括农作物学、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等。

2. 农业的定义:农业是指人类通过种植作物、养殖动物和开垦土地等方式从事农产品生产的活动。

3. 农业的分类:农业可以分为植物农业(主要种植农作物)、畜牧业(养殖动物)和渔业(捕捞水产品)等。

二、农作物学1. 农作物的分类:农作物可以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等。

2. 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播种、萌芽、生长、开花、结果和成熟等阶段。

3. 常见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包括土壤要求、水分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等。

三、农业生态学1. 农业生态系统:研究农田内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平衡,包括农作物、土壤、水分、气候等要素的关系。

2. 农业生态技术:强调生态平衡和循环利用,包括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精准农业等。

四、农业经济学1. 农业经济的基本概念:研究农业生产与农业经济组织、农业市场等的关系。

2. 农业供求关系:讲述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包括市场供应、价格形成等。

3. 农业产业链:包括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组织和管理。

五、农村经济管理学1. 农村经济的特点: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有所不同,包括自给自足、耕作方式、土地权益等。

2. 农村管理模式:介绍集体经济、村级自治等农村经济管理的方式和方法。

六、农产品质量与安全1. 农产品质量:农产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活水平,包括营养成分、农药残留等。

2. 农产品安全:农产品安全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环节,包括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等。

七、农田水利与灌溉1. 农田水利的作用:农田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包括灌溉、排水、蓄水等。

2. 灌溉技术:介绍农田灌溉的方式、方法和技术,包括滴灌、喷灌等。

八、农机与农具1. 农机的分类:农机可以分为耕作机械、播种机械、收割机械等。

农学概论考试重点

农学概论考试重点

农学概论第一章绪论(一)农业的概念:指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产品的生产部门。

(三)农业发展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农业生产的实质:人类通过社会劳动,利用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供给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农业生产的特性和规律1.生物性和社会性2.地域性和季节性3.生产的连续性4.资源的分散性5.经营的综合性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作物(二)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粮食作物:①禾谷作物②豆类作物③薯类作物2、经济作物:①纤维作物②油类作物③糖类作物④嗜好类作物3、饲料及绿肥作物4、药用作物三.作物生态特性分类1.根据温度要求①喜凉作物:温度三积点0-5摄氏度;12-18摄氏度;26-30摄氏度——喜凉耐寒:黑麦、冬小麦(秋播)、冬大麦、青稞——喜凉耐霜:油菜、豌豆、大麻、向日葵(中耕)、胡萝卜、芥菜、菠菜、大白菜、春小麦、春大麦以及饲料绿肥(箭舌豌豆、毛苕子、草木樨)②喜温作物:温度三积点10摄氏度;20-25摄氏度;30-35摄氏度——喜凉:大豆、谷子、甜菜、红麻、亚麻、马铃薯、荞麦——温暖:适宜暖度25-30摄氏度,水稻(密植),玉米,棉花(密植干燥)、甘薯、芝麻、蓖麻——耐热(>35摄氏度)高粱、花生、烟草、苜蓿、瓜类2.根据光照要求①长日照作物(>12)小麦、大麦、燕麦、黑麦、苜蓿、三叶草、油菜、萝卜、白菜、甜菜②短日照(<12):大豆、棉花、玉米、高粱、谷子、水稻、甘薯③中日照:荞麦、豌豆、番茄、黄瓜、菜豆、四季豆3.根据作物对水分的要求①喜水耐劳:水稻②喜湿润:陆稻、燕麦、黄麻、烟草、黄瓜、油菜、白菜、马铃薯、甘蔗、茶、柑桔、毛竹③中间水分:小麦、玉米、棉花、大豆④耐旱怕涝:甘薯、糜、苜蓿、芝麻、花生、向日葵、黑豆、蓖麻⑤耐旱耐涝:高粱、草木樨、田青、绿豆、黑豆4.根据播种期——春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5.根据播种密度:密植作物、中耕作物6.根据光照强度:喜光作物、耐阴作物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一、作物的生长发育(一)生长与发育的概念生长: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他是通过细胞分裂和伸长来完成的,它既包括营养器官的生长,也包括生殖器官的生长。

《农业概论》第1章绪论

《农业概论》第1章绪论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6
《农业概论》第1章绪论
有机食品(Organic Food )
• 有机食品的定义: 有机食品通常来自于
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 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 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 工的,通过独立的有机 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 切农副产品。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6
《农业概论》第1章绪论
• 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和区别 (1)生态农业是一个原则性的模式而不是严格的
标准。 (2)生态农业是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相结合的综
合体,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6
《农业概论》第1章绪论
• 生态农业的特点 综合性 多样性 高效性 持续性
PPT文档演模国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
《农业概论》第1章绪论
• 有机食品与其他食品的区别
无公害食品是按照无公害食品生产和技术标准和要 求生产的、符合通用卫生标准并经有关部门认定的安全 食品。
绿色食品是我国农业部门在九十年代初发展的一种食 品,分为A级绿色食品和AA级绿色食品。其中,A级 绿色食品生产中允许限量使用化学合成生产资料,AA 级绿色食品则较为严格地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 合成的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它有
害于环境和健康的物质。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6
《农业概论》第1章绪论
有机食品在其生产加工 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 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 并且不允许使用基因工程技 术;而其他食品则允许有限 使用这些技术,且不禁止基 因工程技术的使用。如绿色 食品对基因工程和辐射技 术的使用就未作规定。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6
《农业概论》第1章绪论

农学概论考试复习重点

农学概论考试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1农业:是指人类依靠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活机能和自然力,通过劳动协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化和控制生物的生命过程,以取得社会需要的产品和为人类创造良好环境的物质生产。

2现代农业:是指在现代、在世界范围内处于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就是指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

3农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形成规律、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并采取恰当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4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覆盖的叶片面积。

即:叶面积指数反映了作物群体截取光能的能力。

叶面积指数大,截取的光能多。

5最适叶面积指数:是指作物群体的净同化率达到最大值时的叶面积指数,因作物生产水平、品种、株型有很大关系,一般高产作物大多数的最适叶面积指数为4-6。

6发育:是指作物在其生长过程中由营养器官的分化转到生殖器官的分化这一质变过程,表现为生理和形态上质的变化。

7光能利用率:是指一定土地面积上光合产物中贮存的能量占照到该土地上太阳辐射能的百分率。

8光补偿点:指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co2量和呼吸作用释放co2量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9光饱和点:指光合作用开始达到最大光合速率值时的光照强度。

10积温:作物一生或某一生育阶段内高于一定温度以上的日平均温度的总和称为某作物整个生育期或某生育阶段的积温。

活动积温: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阶段内大于或等于生物学零度的逐日平均温度之和。

11有效积温: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大于生物学零度部分之和,即(逐日平均温度—生物学零度)累积之和。

12无霜期:某地春季最后一次霜冻到秋季最早一次霜冻出现所持续的时间。

13春化作用:在作物某一期间需要一定的温度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发育现象称为春化现象14作物的需水临界期:作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水分的敏感程度不同,作物一生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称为需水临界期。

农学概论杨文钰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

农学概论杨文钰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

农学概论杨文钰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一、引言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是植物生长发育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从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概念入手,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概念1. 营养生长营养生长是指植物在获取足够养分条件下,通过细胞分裂、细胞扩大等方式不断增加体积和质量的过程。

它是植物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生长形式,对于维持植物正常的代谢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生殖生长生殖生长是指植物在适宜条件下进行繁殖,通过花荚结实、种子发芽等方式不断增加新个体数量的过程。

它是植物进化中最为重要也最具特化性质的一种形式,对于保证种群遗传多样性以及适应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营养与繁殖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1. 营养对繁殖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植物在进行生殖生长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因此营养供应充足与否对于繁殖产量和品质都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果树在花芽分化和开花期间需要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如果缺乏这些元素将会导致开花率下降、果实数量减少、果实品质劣化等问题。

2. 繁殖对营养需求的影响植物在进行繁殖生长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因此繁殖生长对于植物的营养需求也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在果树结实期间,由于果实发育需要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和氮元素等元素,因此需要增加施肥量以满足其需求。

3. 营养与繁殖之间的平衡营养与繁殖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关系,即植物必须在保证足够营养供应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正常的繁殖生长。

如果缺乏必要的营养元素,则会导致繁殖生长受到限制,甚至无法进行;而如果过量施肥,则会导致营养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

四、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协同作用1. 营养生长为繁殖提供物质基础营养生长为植物的繁殖提供了物质基础。

只有在足够的营养供应下,植物才能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积累足够的能量和物质储备以支持繁殖生长。

2. 繁殖生长促进营养分配和转运繁殖生长也对于植物的营养分配和转运起着重要作用。

农学概论复习资料

农学概论复习资料

农学概论复习资料1.作物的分类一、植物学分类即按植物科、属、种分类,一般用双名法对植物进行命名,称为学名。

例如小麦属禾本科,第一个字为属名,第二个字为种名,第三个字为命名者的姓氏缩写。

这种分类对了解和认识作物的植物学特征的异同以及研究其器官发育有重要意义。

二、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分类(一)按作物感温特性分类可分为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

喜温作物在全生育期中需要的积温都较高,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为10℃左右,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温度为30~35℃,如稻谷、玉米、高粱、甘薯、棉花、烟草、甘蔗、花生、粟等。

耐寒作物全生育期需要的积温比较低,生长发育最低温度在1~3℃左右,最适12~18℃,最高26~30℃,如小麦、大麦、马铃薯、黑麦、油菜、蚕豆等。

(二)按作物对光周期反应特性分类可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日照作物和定日照作物。

凡适宜在日长变长时开花的作物称长日照作物,如麦类作物、油菜等。

凡适宜在日长变短时开花的作物称短日照作物,如水稻、玉米、大豆、甘薯、棉花、烟草等。

开花与日长没有关系的作物称中日照作物,如荞麦、豌豆等。

定日照作物要求有一定时间的日长才能完成其生育周期,如甘蔗的某些品种只有在12h45min的日长条件下才能开花,长于或短于这个日长都不开花。

(三)按作物对CO2同化途径分类可分为C3作物、C4作物和CAM(景天酸代谢)作物。

三、根据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一)粮食作物(1)禾谷类作物。

绝大部分属禾本科。

荞麦属蓼科。

麦类、稻、玉米、谷子等属此类。

(2)豆类作物。

属豆科。

主要提供植物性蛋白。

如大豆、绿豆、小豆、蚕豆等。

(3)薯芋类作物。

属于不同的科属,主要生产淀粉类食物。

常见的有甘薯、马铃薯。

(二)经济作物或称工业原料作物(1)纤维作物。

其中有种子纤维:如棉花;韧皮纤维:如红、黄麻;叶纤维:如龙舌兰麻。

(2)油料作物。

常见的有花生、油菜等。

(3)糖料作物。

南方有甘蔗、北方有甜菜。

农学概论知识点

农学概论知识点

农学:农学是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一,农学的性质:①农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为基础的一门应用科学。

②农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学科。

③农学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态学科。

二,农学的特点:①严格的地域性(-因地制宜;)②明显的季节性(-不违农时;)③生长的规律性;④生产的连续性(—用养结合;)⑤技术的实用性⑥系统的复杂性三,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①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②工业及医药原料的重要来源;③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④农业的基础产业;⑤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三、作物的发展目标①生产率目标、②可持续性目标、③营养安全目标、④经济高效目标三.作物的12个基因中心(1975年):1、中国—日本起源中心中国基因中心是主要的、初生的。

黍、稷、粟、大麦、荞麦、大豆、裸燕麦等作物是以中国为初生基因中心;中国是栽培稻的起源中心之一。

日本基因中心为次生的。

2、印度支那—印度尼西亚起源中心(印度支那--英语Indochina)爪哇稻、芋。

3、澳大利亚中心烟草。

4、印度斯坦中心稻、甘蔗、绿豆、豇豆等。

5、中亚西亚中心小麦、豌豆。

6、近东中心栽培小麦、黑麦。

7、地中海中心燕麦、甜菜、亚麻、三叶草、羽扇豆。

8、非洲中心高粱、棉、稻。

9、欧洲—西伯利亚中心甜菜(糖用、饲用)、苜蓿、三叶草 10、南美洲中心马铃薯、花生、木薯、烟草、棉、苋菜。

11、中美洲—墨西哥中心甘薯、玉米、陆地棉。

12、北美洲中心向日葵、羽扇豆。

第二章一、作物的传播自然传播方式:借助水流、自身果荚破裂的弹力、动物的取食和粘附特点:传播的距离和数量都极其有限。

人类活动:民族迁移、贸易、战争、传教、探险、旅游、外交活动等,这些都是作物传播的重要方式二、植物学分类按植物科、属、种分类,一般用双名法对植物进行命名,称学名。

如水稻学名为Oryza sativa L.,第一个字为属名,第二个字为种名,第三个字为命名者的姓氏缩写。

农学概论知识点

农学概论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农学:农业科学是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一门科学.农学的特点:系统的复杂性技术的实用性生产的连续性作物生长的规律性明显的季性严格的地域性作物生产系统:由“作物-环境-技术”子系统构成的多层次开放性农田生态系统。

作物生产概况:(1)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但粮食安全不容忽视(2)农业区域布局逐步形成作物生产发展的贡献因素:(1)品种改良(2)增施肥料与施肥技术(3)扩大灌溉与节水技术(3)设施栽培:温室大棚地膜覆盖(4)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5)高新技术的应用:遥感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化学调控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中国农作物生产的贡献因素:改革或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重大工程或适应性措施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南水北调中国特色的作物栽培技术与种植制度:复种、间套作、立体栽培高产栽培技术:如育苗移栽技术、合理密植技术、定量化栽培技术等一、作物生产发展的目标:1 生产率目标(高产)2 可持续性目标(生态安全)3 经济高效目标4 营养安全目标二、作物生产发展的途径1 建设高产农田2 改革种植制度3 普及优良品种4 发展先进适用技术建设高产农田1我国有2/3的农田为中低产田2按粮食产量水平来划分,中低产田土主要是以3年的粮食平均标准亩产为计算指标来划分,如山西省以每亩产量在150kg以下为低产田,150--300kg为中产田;江苏省则以每亩产量在300kg 以下为低产田,300~600kg为中产田.中低产田土改造技术工程技术:如水利设施建设、渠系配套和渠道防渗工程、小水利工程建设和加固利用、坡改梯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中低产田暗灌工程技术等。

农艺技术:如化肥深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保水剂(旱地龙)的施用、秸秆覆盖技术、地膜覆盖技术、作物复种轮作技术、少免耕技术等。

改革种植制度发展粮-经-饲三元结构提高复种指数第二章作物的起源与分类一、作物的起源作物起源于野生植物经人类驯化选育而成二、作物的传播自然界植物的传播途径是多方面的,而作物的传播,则以人类活动,即人类迁徙为主要传播途径三作物的分类➢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分为粮食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和饲料及绿肥作物①粮食作物(食用作物,food crops)a、禾谷类作物(cereal crops)禾本科的稻、麦(小麦、大麦、燕麦、黑麦)。

东北农业大学901农学概论2020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东北农业大学901农学概论2020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东北农业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科目代码:901 科目名称:农学概论一、考试要求主要考察考生是否掌握农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农业、农学、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品质、作物种植制度、作物育种及种子产业、作物生产技术、植物保护以及作物生产现代化的概念,作物起源与分类、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形成、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作物种植制度、作物生产技术、植物保护的基本原理,以及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1. 知识点一农学的基本概念与特点;掌握农学、农业的概念,农学的性质及特点,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了解作物生产发展的目标和途径。

2. 知识点二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掌握栽培作物的特点,主要作物的起源中心,狭义作物的概念,作物分类方法,了解作物传播方式和我国种植业分区。

3. 知识点三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1)掌握作物生长、发育、作物生育期、生育时期、作物温光反应特性、顶端优势、种子的休眠等概念,明确主要作物的生育时期,作物器官生长的相关性,种子萌发过程及要求的环境条件,作物各器官的形态特征、组成、功能、变态及生长过程。

2)掌握作物产量、品质、作物群体、群体结构、密度的概念,明确作物产量形成特点以及各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群体结构的组成、分布,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的途径,作物品质的指标、类型以及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

4. 知识点四作物生产与环境条件;1)掌握光照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作物温度三基点、有效积温的概念,极端温度对作物产生的危害,水分的生理生态作用,我国水资源的特征,旱、涝害以及大气环境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2)掌握土壤、土壤资源、土壤肥力、作物营养临界期的概念,明确土壤的组成,土壤质地的类型,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及判断标准等。

5. 知识点五作物种植制度;1)掌握种植制度、作物布局的概念,明确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原则,作物布局的地位和作用,作物布局的原则以及作物布局设计。

农学概论重点总结

农学概论重点总结

农学概论重点总结农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形成规律、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并采取恰当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校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农学的性质:(一)农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为基础的一门应用科学。

(二)农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学科。

(三)农学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态学科。

农学的特点:系统的复杂性、技术的实用性、生产的连续性、作物生长的规律性、明显的季节性、严格的地域性。

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A、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B、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

C、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

D、农业的基础产业。

E、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提高农业科学技术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起决定作用的因子?A、品种改良。

B、增施肥料和施肥技术。

C、扩大灌溉和节水技术。

D、设施栽培。

E、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

F、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我国与世界作物生产的发展相比有哪些不同点?A、作物品种的改良。

B、间套作多熟制种植技术。

C、作物栽培技术。

D、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E、作物生产条件的改善。

作物生产发展的目标:A、生产率的目标。

B、可持续性目标。

C、营养安全目标。

D、经济高效目标。

作物生产发展的途径:A、建设高产农田。

B、改革种植制度。

C、普及优良品种。

D、发展先进适用技术。

提高作物产量、品质和效益的途径:分为良田、良制、良种、良法。

茹可夫斯基提出的一二大中心:A、中国-日本中心。

B、欧洲西伯利亚中心。

C、非洲中心。

D、近东中心。

E、地中海中心。

F、澳大利亚中心。

G、印度支那-印度尼西亚中心。

H、印度斯坦中心。

J、中亚细亚中心。

K、南美洲中心。

L、中美洲-墨西哥中心。

I、北美洲中心。

植物学分类:界、门、纲、目、科、属、种。

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分为:A、按作物的感温特性分为:最低100C、最适28~300C、最高30`400C温度。

B、按作物的光周期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日照作物、定日作物。

农学概论重点总结

农学概论重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1、农业、作物的概念农业:农业就是人类根据自然环境条件和农事季节,通过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将日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将无机物变为有机物的生产事业。

广义的作物:凡对人类有应用价值,为人类所栽培的植物,也就是栽培植物。

狭义的作物: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农艺作物。

又称大田作物(field crops), 农作物等。

2、农业的重要性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人类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如果没有农业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就谈不上进行生产及其它任何社会活动。

二、农业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一)经济作用。

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

(二)生态环境作用。

农业不仅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小,而且能在相当程度上减轻其他部门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在一定范围内改善生态环境。

(①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②控制和治理污染。

)(三)社会文化作用。

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1、栽培植物与野生植物的区别栽培植物与野生植物主要区别:利用器官加大;产品有用成分改进和提高;生长迅速整齐成熟期一致;传播手段退化;休眠减弱缩短2、重要农作物的起源地(1)中国-日本:黍(shu)、粟(su)、高粱、大麦、荞麦、大豆、红小豆、山药、苎麻、大麻、苘麻、紫云英等;李、梅、梨等(2)印度支那-印度尼西亚:爪哇稻、芋(3)澳大利亚:烟草(4)印度斯坦:稻、甘蔗、绿豆、豇豆、热带果树(5)中亚细亚:小麦、豌豆(6)近东:栽培小麦、黑麦(7)地中海(次生):燕麦,甜菜,亚麻,三叶草,羽扇豆(8)非洲: 高粱,棉,稻(9)欧洲-西伯利亚:甜菜,苜宿,三叶草(10)南美洲:马铃薯,花生,木薯,烟草,棉,苋菜(11)中美洲-墨西哥:甘薯、玉米、陆地棉(12)北美洲:向日葵、羽扇豆3、作物的分类(粮食作物、经济作物)(1)粮食作物①禾谷类作物:水稻、大麦、小麦、高粱、粟(小米)、黍、荞麦、玉米②豆类作物:小豆、小扁豆、豌豆、饭豆③薯类作物:红薯、菊芋、土豆、木薯、葛、芋(2)经济作物①纤维作物:陆地棉、苎麻、黄麻、红麻、亚麻、大麻、青麻、剑麻、芦苇、芦狄、木棉②油料作物:向日葵、芝麻、花生、紫苏、油茶、红花、油橄榄、椰子、油棕、乌桕、油桐③糖料作物:甜叶菊、甜茶、罗汉果、曼陀罗④嗜好作物:啤酒花、咖啡花果枝、可可、烟草、槟榔、4、主要农作物的分布(10个一级区)一级区:以地理位置、农业地貌类型和在全国所占地位命名。

石河子大学农学概论与园艺通论-复试考试大纲

石河子大学农学概论与园艺通论-复试考试大纲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农学概论与园艺通论》考试大纲参考书目:杨文钰主编《农学概论》最新版。

一、绪论1.农业的发展历程,原始农业、传统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

2. 农业、农学的概念,农业包括农、林、牧、渔、副(农产品加工)五业。

农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协调作物正常生长发育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的技术措施。

3.农业生产的特点:土壤的基础性、地域性、季节性、连续性4.农业的组成部分和环节:5.农业生产现状二、作物及其生长发育1.作物的概念2.作物分类,自然分类法,习惯分类法3.作物生长发育4.产量与品质;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产量构成因素,源,库,流以及品质。

三、作物生长环境1.生态环境因子及其类型:2.生活因素及其种类:四、作物品种选育及种子生产1.作物育种基础知识:遗传、变异、选择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遗传规律:分离规律、对立分配(自由组合)规律、连锁遗传规律。

质量性状、数量性状及其遗传规律。

2.作物育种概念:作物品种的概念。

作物育种目标。

作物育种方法。

作物新品种引种注意事项。

3.作物种子生产:种子的概念:作物品种混杂退化原因。

作物品种质量检测的内容。

作物种子质量检测的内容。

五、作物栽培基础知识1.整地:整地的目的与措施,整地的要求。

2.播种:合理密度需考虑的因素,播种时间的决定因素,地膜栽培要点。

3.施肥:肥料种类,有机肥的特点,无机肥的特点,施肥量确定。

4.灌溉:灌溉方法及其特点5.作物生长调节:作物生长调节种类及其特点,化学调节注意事项。

6.收获:作物收获时间确定六、作物保护1.概念:有害生物,生物入侵,生物灾难。

2.病害种类: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3.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检疫、农业措施、生物措施、物理措施、化学措施。

病虫草害的农业防治措施:轮作、翻耕、降湿、抗性品种、速生植物以及化学防治注意事项。

七、精准农业1.精准农业的概念:2.精准农业的优点:3.精准农业的技术支撑: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专家系统、模拟系统、决策支撑系统。

农学概论知识点整理(杨文钰版)

农学概论知识点整理(杨文钰版)

农学概论一、绪论1.农学:研究作物生产发育规律、产量形成规律、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并采取恰当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2.农学的性质:○1农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为基础的一门应用科学;○2农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学科;○3农学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态学科3.农学的特点:○1系统的复杂性;○2技术的实用性;○3生产的连续性;○4生长的规律性;○5明显的季节性;○6严格的地域性4.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1人类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2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3出口的重要物质;○4农业的基础产业;○5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5.我国古代的农学思想(“天人相参”或“三才”理论为基本精神)和农作物生产技术特征(精耕细作)。

6.世界作物生产概况:作物总产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单产的提高,而单产的提高主要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

主要因素:○1品种改良;○2增施肥料与施肥技术;○3节水技术;○4设施栽培;○5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6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7.我国作物生产概况:我国作物生产的迅速发展,主要归功于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作物生产条件的改善。

与世界作物生产的发展相比,不同的特点:○1作物品种的改良;○2间作、套作多熟制种植技术;○3作物栽培技术;○4病虫草鼠害防治技术;○5作物生产条件的改善8.作物生产发展的目标:○1生产率目标;○2可持续性目标;○3营养安全目标;○4经济高效目标9.作物生产发展的途径:○1建设高产农田;○2改革种植制度;○3普及优良品种;○4发展先进适用技术二、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1.研究作物起源的意义:○1了解众多的植物遗传资源并建立基因库,利用有用的基因改造现有的作物并选育新品种;○2了解起源地的气候生态情况,分析作物特定的生态适应性,达到人为控制作物生长的目的;○3有助于研究人类的农耕文化2.农作物起源:水稻、小麦、大豆、油菜—中国日本起源中心;玉米、甘蔗、棉花—中美洲墨西哥中心;马铃薯—南美洲中心3.作物生物学特性分类按感温特性喜温作物;耐寒(喜凉)作物按对光周期反应特性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日照作物;定日照作物按对二氧化碳同化途径C3作物;C4作物;CAM(景天科酸代谢)作物4.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粮食作物禾谷类作物蛋白质和淀粉比例最符合人类需要(1:6~7)豆类作物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薯芋类作物主要成分为淀粉(大多要求土壤深厚,通透性好,对钾肥需要量大)经济作物纤维作物品质是根据纤维细胞的长度、细度、拉力、强度、弹性、色泽、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来衡量经济作物油料作物种子或果实含油量丰富糖料作物含蔗糖多的作物(我国85%食糖来自甘蔗)嗜好类作物主要有烟草、茶叶、咖啡、可可等其他作物桑、橡胶、香料作物、编制原料作物等饲料及绿肥作物饲料(禾谷类、豆类、块根块茎类、饲用叶菜类和瓜类);绿肥(大多为豆科)药用及调味品作物药用(三七、天麻、人参、黄连等);调味(花椒、胡椒、八角、小茴香)5.作物分布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作物分布和生长在不同的环境里,由于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在其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上会发生改变,那些最能适应的变异有机体被保留,由此形成新的类型和品种,产生生活型和生态型的变异。

农学概论杨文钰第二版课件(一)

农学概论杨文钰第二版课件(一)

农学概论杨文钰第二版课件(一)农学概论杨文钰第二版教学内容1.农学的定义和范围2.农业发展的历史概述3.农业资源与环境4.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5.农作物分类与特点6.农作物的栽培技术7.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教学准备1.教材《农学概论杨文钰第二版》2.PPT软件或其他演示工具3.学生教材及笔记4.板书工具教学目标1.理解农学的定义和范围,了解农业发展的历史概述。

2.了解农业资源与环境的重要性,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

3.掌握农作物分类与特点,了解农作物的栽培技术。

4.了解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的发展和应用。

设计说明本课件将根据教材的内容,采用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以图表、表格等形式辅助讲解,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1.介绍农学的定义和范围。

通过概括性的定义,引发学生对农学的兴趣。

2.分析农业发展的历史概述,展示不同时期农业发展的变化和影响因素。

3.讲解农业资源与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农业生产的依赖性。

4.介绍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包括土壤、水源、气候等因素,并解释它们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5.分类与特点,通过图表和示意图展示不同农作物的特点和适应环境,帮助学生理解。

6.解释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包括种植、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等,以案例和实例为支撑进行讲解。

7.介绍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的发展和应用,让学生了解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持和发展趋势。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对农学概论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设计上,使用了多种呈现形式,提高了课堂的互动性和学习兴趣。

课后可以布置相关阅读作业,加深学生对农业发展和农作物栽培技术的理解。

教学内容1.农业科技与创新2.农产品加工与贮运3.农业经济与管理4.农业可持续发展5.农业政策与法规6.农村发展与农民问题教学准备1.教材《农学概论杨文钰第二版》2.PPT软件或其他演示工具3.学生教材及笔记4.板书工具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科技与创新对农业发展的意义,掌握相关的科技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学概论一、绪论1.农学:研究作物生产发育规律、产量形成规律、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并采取恰当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2.农学的性质:○1农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为基础的一门应用科学;○2农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学科;○3农学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态学科3.农学的特点:○1系统的复杂性;○2技术的实用性;○3生产的连续性;○4生长的规律性;○5明显的季节性;○6严格的地域性4.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1人类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2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3出口的重要物质;○4农业的基础产业;○5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5.我国古代的农学思想(“天人相参”或“三才”理论为基本精神)和农作物生产技术特征(精耕细作)。

6.世界作物生产概况:作物总产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单产的提高,而单产的提高主要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

主要因素:○1品种改良;○2增施肥料与施肥技术;○3节水技术;○4设施栽培;○5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6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7.我国作物生产概况:我国作物生产的迅速发展,主要归功于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作物生产条件的改善。

与世界作物生产的发展相比,不同的特点:○1作物品种的改良;○2间作、套作多熟制种植技术;○3作物栽培技术;○4病虫草鼠害防治技术;○5作物生产条件的改善8.作物生产发展的目标:○1生产率目标;○2可持续性目标;○3营养安全目标;○4经济高效目标9.作物生产发展的途径:○1建设高产农田;○2改革种植制度;○3普及优良品种;○4发展先进适用技术二、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1.研究作物起源的意义:○1了解众多的植物遗传资源并建立基因库,利用有用的基因改造现有的作物并选育新品种;○2了解起源地的气候生态情况,分析作物特定的生态适应性,达到人为控制作物生长的目的;○3有助于研究人类的农耕文化2.农作物起源:水稻、小麦、大豆、油菜—中国日本起源中心;玉米、甘蔗、棉花—中美洲墨西哥中心;马铃薯—南美洲中心3.作物生物学特性分类按感温特性喜温作物;耐寒(喜凉)作物按对光周期反应特性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日照作物;定日照作物按对二氧化碳同化途径C3作物;C4作物;CAM(景天科酸代谢)作物4.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粮食作物禾谷类作物蛋白质和淀粉比例最符合人类需要(1:6~7)豆类作物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薯芋类作物主要成分为淀粉(大多要求土壤深厚,通透性好,对钾肥需要量大)经济作物纤维作物品质是根据纤维细胞的长度、细度、拉力、强度、弹性、色泽、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来衡量经济作物油料作物种子或果实含油量丰富糖料作物含蔗糖多的作物(我国85%食糖来自甘蔗)嗜好类作物主要有烟草、茶叶、咖啡、可可等其他作物桑、橡胶、香料作物、编制原料作物等饲料及绿肥作物饲料(禾谷类、豆类、块根块茎类、饲用叶菜类和瓜类);绿肥(大多为豆科)药用及调味品作物药用(三七、天麻、人参、黄连等);调味(花椒、胡椒、八角、小茴香)5.作物分布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作物分布和生长在不同的环境里,由于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在其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上会发生改变,那些最能适应的变异有机体被保留,由此形成新的类型和品种,产生生活型和生态型的变异。

生活型:不同作物相同环境形成相似特征。

生态型:同一作物不同环境形成不同特征。

6.种植业区划的依据:种植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作物结构、布局和种植制度、种植业发展方向和关键措施的相对一致性。

10个一级区和31个二级区7.种植业分区:○1东北大豆、春麦、玉米、甜菜区;○2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3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4长江中下游稻、棉、油、桑、茶区;○5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橘区;○6华南双季稻、甘蔗、热带作物区;○7川陕盆地稻、玉米、薯类、桑、柑橘区;○8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9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10青藏高原青稞、小麦、油菜区8.我国主要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布局规划:○1专用小麦:黄淮海、大兴安岭沿麓主要发展优质强筋小麦,长江下游主要发展优质弱筋小麦。

○2专用玉米:大力发展饲用专用玉米和加工专用玉米。

主要区域在东北—内蒙古专用玉米优势区和黄淮海专用玉米优势区。

○3高油大豆:重点建设东北高油大豆带。

○4棉花:重点发展市场短缺的陆地长绒棉和中短绒棉生产,主要区域建设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西北内陆等地。

○5“双低”油菜:提高含油率和单产水平,降低芥酸和硫苷含量。

主要区域在长江上、中、下游地区。

○6“双高”甘蔗:提高甘蔗单产和含糖率,重点建设桂中南、滇西南、粤西等产区。

三、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1.温光反应特性: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诱导,才能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的特性。

在农业中的应用:○1根据作物温光反应所需的温度和日长,分低温长日型(小麦)和高温短日型(水稻);○2从温光生态环境相近的地区进行引种,易于成功;○3对栽培实践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营养生长:植物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的发生、增长过程;生殖生长:植物的花、果实、种子等生殖器官的生长。

两者关系: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

大部分作物都是先进行营养生长,再进行生殖生长,营养生长越好,生殖生长就越好。

3.种子休眠:作物种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仍不能正常萌发的现象。

休眠原因解除措施种皮厚,透气差机械摩擦、加温或强酸等处理胚未发育完全层积法、变温处理和激素处理等方法后熟作用未完成水浸泡、冲洗、低温等方法4.种子萌发条件:○1适宜温度:三基点(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适温度)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加快种子酶促反应,加强吸水,促进气体交换以及物质的运输和转化,加快种子萌发速度;○2充足水分:种皮吸水膨化,有利于气体交换,加强细胞呼吸和新陈代谢,软化种皮易于胚根、胚芽突破;○3充足氧气:保证有氧呼吸正常进行,提供足够能量。

5.种子萌发过程:吸水膨胀→萌动→发芽6.根的主要功能:吸收、输导、支持、合成和储藏;茎的主要功能:支持和运输,次要也有储藏和繁殖功能;叶的主要功能:光合作用、蒸腾作用以及一定的吸收作用,少数作物还具有繁殖功能。

7.双子叶作物花结构:花柄、花托、花被、雄蕊群和雌蕊群;禾谷类的花结构:小穗和小花。

8.双子叶作物花芽分化过程:花萼形成、花冠和雌雄蕊形成、花粉母细胞和胚囊母细胞形成、胚囊母细胞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胚囊和花粉粒成熟;禾谷类穗分化过程:生长锥伸长、穗轴节片或枝梗分化、颖花分化、雌雄蕊分化、生殖细胞减数分裂四分体形成、花粉粒充实。

9.生物产量:作物在整个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有机物的总量(即整个植株的干物质重量);经济产量: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数量;经济系数(收获指数):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10.产量构成的因素:11.产量形成的特点:收获营养器官的作物(麻类、烟草、饲料——收获产品是茎、叶;薯类——薯块);收获种子的作物(禾谷类作物和双子叶作物)12.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制约(各因素很难同步增长);相互补偿(作物具有自动调节和补偿功能,在生育的中后期表现出来)13.生物产量=光合面积×光合强度×光合时间-消耗(呼吸、脱落等)经济产量=生物产量×经济系数14.作物产量形成的规律用源、库、流的理论来阐明。

源:光合产物供给源或代谢源,是制造和提供养料的器官;库:光合产物储藏库或代谢库,指储藏、利用或消耗有机物的器官;流:光合产物的转运和分配。

关系:相辅相成。

15.作物品质:收获目标产品达到某种用途要求的适合度(分形态指标和理化指标);食用品质:指蒸煮、口感和食味等的特性;营养品质:指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维生素含量和微量元素含量等;工艺品质:指影响产品质量的原材料特性;加工品质:指不明显影响加工产品质量,但又对加工过程有影响的原材料特性。

16.作物品质:糖(蔗糖以液体的形态、淀粉以固体的形态积累于薄壁细胞内);蛋白质(豆类富含,由氨基酸合成);脂肪(主要为甘油三酯);纤维素(植物体内一种多糖);烟碱(烟草质量重要指标);硫苷;单宁(多酚物质);维生素17.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1遗传因素:常规育种与作物品质的改良;利用生物技术改良作物品质;品质优异的作物种质资源的利用。

○2环境因素:光照;温度;水分;大气污染;土壤。

○3栽培技术:种植密度和播种期(适当稀植);施肥(适量施用有机肥和化肥);灌溉(适当进行补充性灌溉);生长调节剂(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适时收获(高产优质的重要保证)四、作物生产与环境条件1.光照度:○1形态器官建成和生长发育受光照度的制约;○2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成正比。

日照长度:○1作物的发育受日照长度的影响(光周期现象);○2日照长度增加,延长光合作用时间,增加干物质的生产或积累。

光谱成分:作物主要利用400~700nm的可见光进行光合作用,红光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紫外光对果实成熟和含糖量有良好作用。

2.我国光能资源利用:西部高于东部,高原高于平原,干旱区高于湿润区3.极端温度对作物的影响:低温危害(冻害:0℃以下低温;冷害:0℃以上低温);高温危害(使呼吸作用加强,物质合成与消耗失调,增强蒸腾作用,破坏体内水分平衡,植物萎蔫,使生长发育受阻,高温也会使作物局部灼伤)4.积温:有效积温和活动积温5.水的作用:水是细胞原生质的重要组成成分;水是代谢过程的重要物质;水是各种生理生化反应和运输物质的介质;水分使作物保持固有的姿态;水分的生态作用。

五、作物种植制度1.合理的种植制度:○1是以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为基础,能充分发挥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2是以社会经济资源为条件,合理利用社会资源,促进畜牧业及林、副、渔业的全面发展;○3是以多元多熟种植为途径,协调好种植业内部粮、经、饲、特等作物的关系;○4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为目的,促进作物全面高产稳产,并提高经济效益;○5是以保护并改善资源与环境为前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原则:○1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2协调社会需要,提高经济效益。

3.复种:指同一年内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或收获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意义:扩大播种面积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年产量;调节土壤肥力;保持水土;缓解作物争地、争时、争肥矛盾;有利于稳产。

4.复种技术:○1作物组合与品种搭配(选择适宜的作物组合;选择适宜的作物品种);○2充分利用生长季节(改直播为育苗移栽,缩短本田期;套作技术的运用;促进早发早熟的技术;作物晚播技术;地膜覆盖技术)5.单作:指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纯种、清种、净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