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珠江口沉积物粒度参数特征分析泥沙来源及其运移趋势

从珠江口沉积物粒度参数特征分析泥沙来源及其运移趋势
从珠江口沉积物粒度参数特征分析泥沙来源及其运移趋势

粒度特性曲线和粒度特性方程

粒度特性曲线和粒度特性方程 [导读] 表示碎散物料的粒度组成,除了用表格形式表示外,还可以用图形或曲线表示。而且由曲线表示比表格更清楚。因曲线为连续的,所以可求出任意级别的产率。通常,以横坐标表示颗粒的粒度,纵坐标表示物料中各粒级(或累积)产率。这种按筛分试验结果绘制的粒度分布曲线,叫粒度特性曲线。 1.累积粒度特性曲线 若以纵坐标列出的是正累积产率,横坐标表示颗粒的粒度,则可得到正累积粒度特性曲线。同理,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列出的是负累积(又称筛下累积)产率,则可得到负累积粒度特性曲线。表1为某筛分试验结果,图1为累积粒度特性曲线。由图1可见,正负累积粒度特性曲线是对称的,而且相交于产率为50%处。 图1 累积粒度特性曲线 累积粒度特性曲线的优点是绘制简便,缺点是在细粒级一端刻度太窄小,因此,曲线细粒级一端误差较大。 2.半对数粒度特性曲线

若横坐标以各粒级尺寸的对数值标刻度,纵坐标表示累级产率,如图2所示,所得图形称半对数累积粒度特性曲线。此曲线可以克服细粒级部分狭窄的缺点,但粗级部分又压缩得较大。 图2 半对数累积粒度特性曲线 3.全对数粒度特性曲线 纵坐标与横坐标均采用对数表示(如图3)称全对数累积粒度特性曲线。采用全对数法,大部分曲线可以直线化,从而可求出粒度分布的方程式。这种方法有利于研究碎散物料的分布规律。 图3 全对数累积粒度特性曲线 4.粒度特性方程 数学方程式亦可用来描述粒度的分布,虽然这些方程式都是经验关系式,但也能在不同程度上表示出碎散物料的粒度分布。 在选矿领域内,常用来描述碎矿、磨矿产品的粒度特性的方程有下面两种: (1)A.M.高登-C.E.安德列耶夫-R.舒曼粒度特性方程式。 (2)R.罗逊-E.拉姆勒粒度特性方程式。 (3)是三位学者分别提出了粒度特性方程式,他们是应用全对数坐标绘制筛分分析曲线;得到的一种经验公式。此公式可写为: 式中γ—筛下产物的负累积产率(%);

第四纪沉积物野外观测和纪录

第四纪沉积物野外观测和纪录 首先要注意露头中的地层产状是原始的,还是后期经过变动和移动过的。当地层的产状是原始的,而且是水平时,在任何方面上的剖面都可以利用它来观测,若产状是非水平时,在任何方面上的剖面都可以利用它来观测,若产状是非水平时,就要尽可能利用垂直走向的剖面来观测它的厚度和产状,不然就要按倾角的大小进行改正。经过变动(断裂或挠曲等)和移运(滑坡或崩坍等)的地层剖面,就要从不同的方向来观测地层的变化。 其次要对剖面中的沉积物、根据不同的物质成分和结构等特点进行分层,从上而下地逐层进行观测和记录,其中主要有下述内容:一、地层厚度 测量地形的厚度时,还要说明地层的情况,它是稳定、连续的,或是有变化的、成透镜体状或尖灭的。 二、地层产状 地层的产状是水平的,还是倾斜的,波状起伏的,挠曲的或是破碎混乱的。还要观测地层与上、下层间的接触关系:整合、不整合或假整合,有清晰的界面、或逐渐过渡,是不明显或是有侵蚀面,是侵蚀、剥蚀形成的,还是构造运动、或火山等原因形成的。 三、地层颜色 沉积物颜色按成因分为三类:(1)继承色:碎屑沉积物的颜色主

继承了其母岩的颜色。(2)原生色:粘土或化学沉积物的颜色是在沉积过程中由原生矿物形成的颜色。(3)次生色:沉积物堆积之后,由于后来的风化作用等使原来岩石的成分发生变化,生成新的次生矿,从而颜色也发生变化。要研究颜色的成因,必须观察颜色在剖面上分布的特点,原生色与继承色的颜色均匀、稳定、分布面积广,并与层理符合;次生颜色不均匀,呈斑点状,在裂缝和空洞处颜色有变化,分布局限,与层理可不致。 观测沉积物的颜色,以干燥沉积物的新鲜面原生颜色为准,对于次生颜色和其他情况(如潮湿状态,或在阳光下等)的颜色也要观测和描述,具体描述颜色时常与标准的比色管或比色卡对比。第四纪沉积物常见的颜色有黄、棕、褐、紫、红、灰、黑、白、兰和绿等。假如单一颜色表示主色还不够时,常在前面加上次色和色调的深浅程度来补充,故一般用“深浅程度+次色+主色”的描述方式,如浅黄色、浅灰色、浅灰棕色、深灰兰色、深棕褐色、深黄棕色等,若夹有它色斑点和条带时,也要具体描述,如灰黑色含兰色斑步,深棕色夹杂淡灰色条带等。为避免人为的因素所形成难以统一的局面,现在采用光度计,这是在室内能较清确地(定性及定量)测定颜色的科学方法。 四、沉积物结构 1. 粒度:粒度是指颗粒有直径的大小,它能说明沉积物形成时的搬运方式、动力状况,帮助确定沉积物的成因类型等。从颗粒的大小还能间接地判断沉积物的时代,较老的第四纪粗碎屑物质经风化后一般都会粘质较多。

粒度、磁化率、色度

粒度 (2) 1 粒度的概念 (2) 2 粒级的划分 (2) 3 碎屑颗粒形状 (2) 4 粒度分析 (2) 色度 (8) 1 红度a和黄度b (8) 2 亮度L (9)

粒度 粒度分析在判定沉积物来源及输运方式( 悬移、跃移和推移)、区分沉积环境、判别水动力条件和分析粒径趋势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沉积物粒度分布是物质来源、沉积区水动力环境、输移能力和输移路线的综合反映。 卢连战, 史正涛.沉积物粒度参数内涵及计算方法的解析.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6(35):54-60 1 粒度的概念 粒度是指碎屑颗粒的大小。 2 粒级的划分 砾与砂的转折点在2mm处,砂与粉砂的界限放在0.1mm,粉砂与粘土的界限十进制为0.005mm,2的几何级数制为小于0.0039 3 碎屑颗粒形状 球度:球度是一个定量参数,用它来度量一个颗粒接近于球体的程度。球状颗粒不仅比其他形状的颗粒更容易滚动,而且由于其单位体积表面积最小,所以比其他颗粒沉降的更快。 圆度:指碎屑颗粒的原始棱角被磨圆的程度。在河流环境中砾石的磨圆度随着粒度的增大而增高。 4 粒度分析 (1)粒度资料图 直方图和频率曲线:直方图横坐标代表颗粒直径值,纵坐标是算数百分比;各长方形底边长度代表粒度区间,高代表每种粒度的频数。

将脂肪图各方块顶边中点连接起来而成的圆滑曲线就是频率曲线图。有单峰(沉积物粒度分选极好)、双峰(沉积物粒度分布较宽,峰所在粒级的重量百分比并不高)和多峰(分选性更差)。 累积曲线:用累积重量百分比做成的图。由粗粒级开始进行累积的图总是构成“S”形,分选性好的曲线很陡,分选性差的图比较平缓。 概率累积曲线:仍然用累积重量百分比作图。横坐标仍为粒径(φ值),而纵坐标改用概率百分数标度。概率坐标不是等间距的,而是以中央50%处为对称中心,向上、下两端相应地逐渐加大,这样可将粗、细尾部放大,并清楚地表示出来。

粒度参数特征

2)粒度参数 碎屑粒度分析数据主要用于分析岩石的沉积环境及沉积条件,主要参数包括粒 度中值、偏度、峰度、标准偏差、分选系数等。 粒度中值是选取样品中的一个粒度值,大于此粒度值的颗粒数占50%,小于此 粒度值的颗粒数也占50%,于是我们就称这个粒度值为粒度中值。粒度累积 分选系数指粒度累积曲线上25%和75%处所对应的颗粒直径的比值。是表示 碎屑沉积物(岩)分选性的一种参数。其公式为: 式中:So——分选系数,无因次: P25——累计曲线上的25%处对应的颗粒直径,mm; R75——累计曲线上75%处对应的颗粒直径,mm。。 当颗粒分选很好时,P25和P75两值很靠近,所以SO值就接近于1。 以每个直线段的陡缓反映分选好坏。线段陡(>500~600)分选好,线段 平缓(200~300)分选差。 标准偏差标准偏差越小,这些值偏离平均值就越少,分选越好。 φ16、φ50和φ84分别代表累积曲线上百分含量为16%、50%、84%三处的粒径(φ值)。 偏度、峰度更能反映尾部变化。中央组分代表了原沉积环境的分选性,而尾部反映 后期沉积环境对沉积物的改造。若中央峰值高,展开度窄,说明分选好。 偏度是统计数据分布偏斜方向和程度的度量,是统计数据分布非对称程度 的数字特征。 又称峰态系数。表征概率密度分布曲线在平均值处峰值高低的特征数。直 观看来,峰度反映了尾部的厚度。 (1)砾岩粒度参数特征

(2)砂岩粒度参数特征 (3)粉砂岩粒度参数 区别:该事件实际发生的次数与试验总次数的比值。由于观察的时间有长短,随机事件的发生与否也有随机性,所以在不同的试验中,同一个事件发生的频率可 以彼此不相等。.概率被用来表示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如果一个事件是必然事件,它发生的概率就是1,例如:抛掷一枚均匀的硬币,硬币落地后“正面1 朝上”的概率是1/2。当试验次数较少的时候,“正面朝上”的频率有可能是0,也 有可能是l或其它数,但是经过多次重复试验后,“正面朝上”的频率会稳定在1/2。 频率与概率的联系即用频率来估计概率。谁也无法预测随机事件在每次试验中是否会发生,但是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多次重复试验后,事件出现的频率会逐渐稳定,稳定后的频率可以作为概率的估计值。反之,如果知道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 就可以由此推断:在多次重复试验后该事件发生的频率将接近其概率。但是:用试 验的方法得出的频率只是概率的估计值,要想得到近似程度较高的概率估计值,通 常需要经过大量的重复试验。 (三)粒度曲线和粒度参数 常用的粒度曲线包括:直方图、频率曲线、累积曲线、概率累积 曲线。

Excle做概率累计曲线粒度

excel做概率分布累积曲线步骤 绝对详细的用excel做概率分布累积曲线的好东西,是我一步一步的摸索出来的,热的哦,有问题也可以发消息我解答的。 1. 建立模板建立模板. A. 新建EXCEL 文件, 在A1 : A17 单元格内输入数字“0”, 在B1 : B17 单元格内分别输入数字99. 99 , 99. 9 ,99 ,95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5 ,1 ,0. 1 ,0. 01 。前者作为横坐标, 代表将来纵轴与横轴的交叉位置, 其数值以后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后者代表纵轴以百分数表示的概率刻度值。 B. 选择C1 单元后击粘贴 函数(见图1 中箭头所指位置) , 待出现粘贴函数菜单后选取统计类的NORMSINV 函数。 C. 出现新的对话框后, 在probability 后输入“B1/ 100”, 然后确定. D.这时C1 单元格内就有了一个函数值, 拖动C1单元格的填充柄(C1 单元格右下角的小黑块) 向下填充, 则C2 : C17 单元格内都自动生成了函数值。 E. 设置C1 : C17 单元格格式, 将其数值的小数位数定为“2”。 2.做草图 2.做草图选中A1 : A17 和C1 : C17 单元格后, 选择图表向导, 按照提示进行: A.在4 步骤之1 中, 选择X、Y 散点图类型中的第一子类型, 后单击下 一步; B.在4 步骤之2 中, 确认系列产生在列(点中“列”前面的小圈) , 后单击下一步; C.在4 步骤之3 中, 可暂不做选择, 直接单击下一步; D.在4 步骤之4 , 根据喜好选图表位置, 本文中选“新工作表”, 单击“完成”后草图就算做成了. 3. 修图 A.首先先去掉图例框、绘图区背景色以及网格线,便于下面的修改; B. 选择数值( Y) 轴, 按鼠标右键弹出菜单后选“坐标轴格式”, 在“坐标轴格式” 菜单中做如下设置: ①在“图案” 项中将主、次刻度线类型及刻度线标志均选“无” ; ②在“刻度”项中,最小值选“-3. 72 ”, 最大值选“3. 72 ”,数值( X) 轴交叉于( C) : 选“-3. 72 ” ; C. 选择数据系列, 按鼠标右键弹出菜单后选“数据系列格式”, 在该菜单作如下设置: ①将图案中的“数据标记样式”选为短横线作为纵轴刻度线; ②在“数据标志”项中选“显示值”, 然后确定。 D.选中数据系列点的“数据标志”,自上而下依次将各标志值改为99.99, 99.9…0.01 (即B1 :B17 的值) 作为刻度值; E 在“数据标志格式”菜单中将文本对齐方式选为水平“靠左”, 垂直“居中”, 标志位置选“靠左”,然后确定。 F 将绘图区框向右拉小一些使刻度值清楚可见。 G 至此, 概率坐标纸就做好了,可以将“sheet1”改名为“数据表”,“图表1”改 名为“图表”后将文件以模板的形式保存起来. 4 实际应用例如根据某砂样的粒度资料得到以下孔隙半径φ与累积重量百分比值的数据表: Φ值累积百分 比 -1 1.00 1.00 5.24 2.00 30.76 3.00 63.76 4.00 83.32 5.00 90.24 5.02 91.84 6.6 91.92 需要对以上数据做概率值累积曲线。步骤:1.打开模板, 自A18 向 下输入φ值, 自B18 向下输入累积重量百分比值, 在 C 列填充得到各百分比 值对应的区间值, 2. 2 然后选中模板中的图表, 在“图表”菜单中选“添加数据”, 在出现对话框后选中要添加的数据区域(此处选A18 : A25和C18 : C25) , 在下一对话框中选添加单元格为“新系列”, 数值( Y) 轴在“列”, 并选中“首列为分类X 值”前面的方框, 然后确定, 对这些统计点所做的累积频率 曲线草图就做好了。 3 调整坐标轴格式, 使图看起来直观些: 在坐标轴格式菜

第四纪沉积物成因代号

1. ml--人工填土 2. pd--植物层 3. al--冲击层 4. pl--洪积层 5. dl--坡积层 6. el--残积层 7. eol--风积层 8. l--湖积层 9. h--沼泽沉积层 10. m--海相沉积层 11. mc--海陆交互相沉积层 12. gl--冰积层 13. fgl--冰水沉积层 14. b--火山堆积层 15. col--崩积层 16. del--滑坡堆积层 17. set--泥石流堆积层 18. o--生物堆积 19. ch--化学堆积物 20. pr--成因不明沉积 注:上述每类符号前加Q,并以上标符号的形式显示,表示完整的地层符号

由原岩风化产物经各种外力地质作用而成的沉积物,至今其沉积历史不长,所以只能形成未经胶结硬化的沉积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第四纪沉积物”或“土”。不同成因类型的第四纪沉积物,各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和工程地质特征,以下分别介绍其中主要的几种成因类型:残积物、坡积物和洪积物。 残积物(Qel) 残积物是由岩石风化后,未经搬运而残留于原地的土,而另一部分则被风和降水所带走。它处于岩石风化壳的上部,是风化壳中的剧风化带,向下则逐渐变为半风化的岩石。它的分布主要受地形的控制,在宽广的分水岭上,由雨水产生地表径流速度小,风化产物易于保留的地方,残积物就比较厚。在平缓的山坡上也常有残积物覆盖。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不同的原岩,将产生不同矿物成份、不同物理力学性质的残积土。由于风化剥蚀产物是未经搬运的,颗粒不可能被磨圆或分选,没有层理构造。 残积物与基岩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通常经过一个基岩风化层(带)而直接过渡到新鲜岩石。残积物有时与强风化层很难区分。一般说来,残积物是由于雨雪水流将细颗粒带走后残留的较粗颗粒的堆积物。风化层则虽受风化作用的影响,但它是未被剥蚀搬运的基岩风化产物。残积物中残留碎屑的矿物成分很大程度上与下卧基岩相一致,这是鉴定残积物的主要根据。例如砂岩风化剥蚀后生成的残积物多为砂岩碎块。根据这个道理可按地面残积物的成分推测下卧基岩的种类。反之,也可按基岩分布的规律推测其风化产物的特征。山区的残

粒度和粒度分布的测量

粒度和粒度分布的测量 原料药的粒径及粒径分布对制剂的加工性能、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等有重要影响。本文总结了粒径表征的基本概念,及常见测量手段(筛分、激光散射、图像法和沉降法)的原理、优劣和注意事项。 1、粒径的表征方式 对于球形物体,通过直径很容易确定其大小;但对于立方体,则需要更多的参数,如长宽高;而对于形状更为复杂的颗粒体,恐怕没有足够的参数准确描述其大小。但在实际应用中,只要能够描述其相对大小,指导意义就很大了。为了采用简单的参数直观描述颗粒的大小,往往采取等效球体的直径来描述颗粒的大小。这种等效的基础常常是表面积、体积或者投影面积,分别被称为表面积径、体积径或投影径等。此外,还可以等效为具有相同沉降速度的球形粒子,称为斯托克径。我们通过各种检测方法获得的测量值一般都是理论等效值。不同原理的粒度检测设备的使用的等效物理参量不同,在检测同一个不规则颗粒时,得到的测试结果是不相同的,因此将不同测试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可能无法得出具有实际意义的结论。粉体作为一堆粒子的集合,不同的粒子颗粒大小可能不同,表示粉体粒径的大小可以采用平均粒径。计算每一个颗粒的某一等效粒径,然后采用粒子数目、长度、表面积或粒子体积等参数作为权重计算平均粒径,从而得到不同的平均等效粒径。其中在药学中较为重要的平均径包括表面积加权平均粒径(该值与表面积成负相关)和体积加权平均粒径。 平均粒径无法描述各个颗粒的粒径情况。当就某一粒径范围的粒子数或粒子重量对粒径范围或平均粒径作图,就得到所谓的频率分布曲线,其可以直观的表示粒径分布。另一种表示分布的方式是将超过或低于某一粒径的累积百分数对粒径作图,得到的曲线往往为S形。在实践中,粒径分布对API性质的影响可能超过平均粒径,应当给以充分的重视。 2、粒径及粒径分布的测量 粒径及其分布的测定基于不同的原理有多种测定方法。在中国药典和日本药典中描述了显微法(即本文的“图像法”)、筛分法和激光散射法。美国药典也对对筛分和激光散射法进行了描述。除上述三种药典方法外,沉降法也可用于粒径的表征。下面就对这些方法的特点和注意事项进行介绍。(1)筛分

第四纪沉积物进展-地球科学

第四纪沉积物 1.中国第四纪沉积物的分类 中国第四纪沉积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I’2〕,大部分陆地表面为第四纪沉积物所覆盖,即使在老地质体出露的地方,也有第四纪的风化物依存其上,它们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活动的大部分空间是在第四纪的土地上。从陆地到海洋,大部分第四纪沉积物分布在相对负地形地带,如河谷、盆地、平原、拗陷和海湾等。中国第四纪沉积物以陆相沉积为主,海相沉积除海域、陆架和岛屿之外,在陆地内部少见。 按其成因第四纪沉积物大体可分为下列一些类型: 1.1风成黄土 风成黄土是中国第四纪最典型的陆相沉积,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地带,介于北纬34一42。之间,形成了广阔的黄土高原,总面积达63万平方公里,沉积中心集中在陕、甘、宁和晋四省区,沉积厚度从几米几十米到几百米。在靖远曹崛黄河6级阶地上黄土厚达505m。有许多好的地层剖面分布在洛川、西峰、宝鸡、渭南和兰州等地,有连续的时间记录,贯穿了整个第四纪。与黄土密切相关的还有沙漠,多数沙漠分布在黄土高原北侧内蒙古和宁夏一带,如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等[l”,20],在新疆还有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22河一湖相沉积

河一湖相沉积既包括已经干枯的盆地,也包括正在接受沉积的湖泊。晚新生代以来,中国存在许多拗陷和断陷盆地,它们多处于地堑中。这些盆地在地史时期曾接受了大量沉积。有的较早干枯停止接受沉积,有的一直延续到近代和现代,形成比较完整的第四纪剖面,例如地处汾渭地堑系东北端的泥河湾盆地和南端的三门峡盆地,以及云南横断山系的元谋断陷盆地都有较厚的第四纪沉积l:2]。根据钻孔资料,河北蔚县泥河湾湖相地层厚达294m,元谋的湖相杂色粘土厚109m,与元谋湖相地层相当的川西昔格达层最厚达694m。在雷琼地区早更新世形成的一些玛洱湖,如田洋、九斗洋和罗经盘等,也接受了上百米的沉积物,田洋钻孔岩芯厚达220余米3z[]。在这些湖泊沉积物中,以泥河湾地区的剖面最为完整,且含有丰富的化石,是中国第四纪河一湖相沉积的代表,与国际标准剖面意大利的Vinafrnachina有很好的对比性,许多中外学者在那里做了研究工作。 1.3冲一洪积堆积 与湖相水成沉积相关联的还有河流三角洲相冲一洪积沉积,华北平原、松辽平原以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侧等地区都有数十米至数百米厚的第四纪泥沙、粘土和砂砾沉积。在一些河谷阶地普遍存在着砂砾、粉砂、淤泥和亚粘土等冲积相的沉积物,晚更新统的萨拉鸟苏组就是这套沉积的代表。新疆克里雅河河谷在普鲁附近有6级阶地,每级阶地都有冲积成的砂砾堆积,其上为风成的黄土所覆盖网。 1.4冰川沉积 中国是山岳冰川比较发育的国家,不仅在历史时期发生过多次冰期,现代冰川也有几万平方公里。在青藏高原可发现大量冰债物,在东部地区也能发现冰债物和冰水堆积物。尽管人们对庐山是否存在过冰川、青藏高原是否存在过大冰盖这些敏感问题进行过激烈的争论,直到现在仍未停止,但关于第四纪时期在中国存在着冰期和冰川堆积物的认识是广为接受的。周慕林等在回顾和讨论了关于中国东部是否存在冰川问题的争论之后,归纳出4个冰债层:番俘阳冰债层1.50一1.00MaB.P;大姑冰债层约0.9一0.73MaB.P.;庐山冰债层约0.20一010MaB.P.;大理冰债层则为0.07一0.01MaB.P.。实际上,这4个冰债层代表着4次冰期。孙殿卿也对中国的冰期作过较详细的讨论,并提出划分亚冰期,他根据河北平原钻孔岩芯的抱粉分析结果,在第四纪中也划分出4个冰期和间冰期。 1.5洞穴堆积 洞穴堆积也是中国第四纪沉积物一大特点。在中国有广阔的岩溶地区,除了著名的云贵高原,在广西、湖南等地也广泛分布岩溶,如桂林、张家界等;在北方的河南、北京以及青藏高原均有岩溶产出,如北京的石花洞等。在这些岩溶地区都存在着洞穴堆积。不过,对洞穴堆积研究最多的当数周口店猿人遗址。在猿人洞揭露出13层堆积,并以此建立了中更新统周口店组队。 1.6风化壳残积(红土) 在中国南方广泛分布着红土和棕色土,总面积达220万平方公里,它们是在热带亚热带湿热气候条件下岩石风化的产物,其厚度各地不等,有的几米,有的几十米,比较典型的剖面发育在广西南宁盆地、百色盆地42[],广东雷州半岛网,江西泰和44I]和安徽宣城等地。席承藩一认为,早更新世是红土发育期,中更新世是红土最发育期,晚更新世是红土弱发育期,只在长江以南发育,全新世是红土微发育期网。 根据黄镇国等的研究,在第四纪时期红土的分布是从北逐渐向南迁移的,大体可分6个期,即上新世(N2)、早更新世(Q p1,2.1-0.8MaB.P.)、中更新世(Qp2,0.65-0.40MaB.P.)和0.3-0.15MaB.P)、晚更新世(Qp3,0.12-0.07MaB.P.)和0.054-0.024MaB.P.)。早期红土分布的北界可达40N左右,因此可在辽宁乃至吉林南部发现,到了第四纪晚期和现代,红土基本上只在低纬度的南方产出。 2.7火山堆积

粒度是磨料微粉最重要的技术指标之一

粒度是磨料微粉最重要的技术指标之一。然而由于它的抽象性和实际测试存在的困难,许多用户甚至部分制造商对“粒度”的理解都比较模糊,这实际上成了我国磨料技术水平提高的一大障碍。为此对“粒度”的基本概念作一通俗{TodayHot}介绍。 “粒度”是指一个粉体样品颗粒大小的总体描述。详细的要用粒度分布来表示,在实用中一般只取几个关键参数,例如磨料JIS标准中的D50、D94、D3。由于实际的微粉颗粒是不规则的,而且同一样品中各颗粒之间也不一致,所谓颗粒的大小,用不同方法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因此任何一个粉体产品的粒度标准,都必须注明所用测量仪器的原理。有的标准允许用几种原理的仪器,这时标准数据也是不同的。下面对几种国内常用的中国国家(W)标准和日本JIS标准作具体说明。 国家标准:俗称W标准,因在粒度号前冠以字母W而得名,W是汉语“微粉”中“微”字的拼音(WEI)的字头。实际上该标准已于1998年废止,但现在还在技术设备比较落后的磨料制造商和广大用户中流行。 W标准是建立在用显微镜刻度尺测量颗粒大小的方法上的。这种方法规定用颗粒的最大宽度代表颗粒的大小。 该标准以大致为公比对颗粒大小(又称“粒径”)分档,例如40、28、20、14、10等等(单位为“μm”),又把一个粉体样品中的颗粒按上述分档法为基本粒、混合粒、细粒、粗粒和最大粒。以粒度W14{HotTag}为例。 基本粒:10-14μm 混合粒:7-14μm 细粒:<7μm 粗粒:14-28μm 最粗粒:28-40μm 基本粒是磨料中最有用的部分,希望比例越高越好,国标要求在50%以上。混合粒则占磨料的主要部分,比例当然也是越高越好,国标要求在80%以上。

第四纪沉积物年代测定方法

第四纪沉积物年代测定方法 第四纪沉积物是指第四纪时期因地质作用所沉积的物质,一般呈松散状态。在第四纪连续下沉地区,其最大厚度可达1000米。第四纪沉积物中最常见的化石有哺乳动物、软体动物、有孔虫、介形虫及植物的孢粉。这些化石,有助于确定第四纪沉积物的时代和成因.第四纪沉积物年代测定方法主要有物理年代学方法、放射性同位素年代法、其他方法 一、物理年代学方法 物理年代学方法是利用矿物岩石的物理性质(如热、电、磁性等)测定沉积物的年龄的方法。如古地磁法、热释光(TL)、光释光(OSL)、电子自旋共振(ESR)、裂变径迹法等。 1、古地磁学方法 古地磁学方法是利用岩石天然剩余磁性的极性正反方向变化,与标准极性年表对比,间接测量岩石年龄的方法。他的实质是相对年代学和绝对年代学方法的结合——运用古地磁数据建立极性时(世、期)和极性亚时(事件)的相对顺序,再运用同位素(主要是K—Ar法)测定他们各自的年代,继而建立统一的磁性年表。 (1)基本原理 A.过去地质历史时期与现代一样,地球是一个地心轴偶极子磁场。 B.含有铁磁性矿物的岩石,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地磁场的作用而被磁化,磁化方向与当时的磁场方向一致。 a.沉积岩:沉积剩余磁性。 b.火成岩:居里点之下,称为热剩磁。居里点温度一般在500~650℃(表) C.不同时期磁场是变化的,因此保存在沉积物中的磁场特征也是变化的:变化包括磁极移动(106—109年)和磁场倒转(104-106)。 (2)古地磁极性年表(A.Cox) 古地磁极性年表是根据一系列主要用K-Ar法测定年龄的不同时间尺度的极性变化事件编制的地磁极性时间表。 目前用于第四纪研究的极性年表是A.Cox 等1969年根据陆地和大洋已有的140多个数据拟定的5MaB.P.以来的地磁极性时间表,后经许多研究者补充修正,综合成表。 (3) 测年范围及应用条件:无时间限制,整个第四纪都可以。剖面沉积连续、厚度巨大的细粒沉积层。 (4) 应用情况:方法成熟,广泛应用。 (5) 采样要求:①岩石必须含有铁磁性物质,但后期岩脉穿插的岩石样品不行。②取定向标本:产状要素法、自然方位法③采样间距及大小:垂直间距<1m,大小2cm*2cm*2cm。 综上所述,一些岩石中固有的这种剩余磁性是揭示过去地球磁场历史的信息,类似于化石一样地能保存到现在。我们通过分析岩石中的天然剩余磁性,可以了解岩石形成时的地磁极性。通过其它同位素测年确定每次地磁场变化的年代,建立古地磁极性年表,以此为标准,将研究区岩石磁性的变化与之对比,从而可以确沉积物的年代。古地磁法的不足之处在于:退磁困难;难以判断不同层位相同极性所属时代。 2、热释光(TL)、光释光(OSL)、电子自旋共振(ESR)法 这是基本原理相似而测试对象不同的3种年代学方法。基本原理:t=TD—ID/AD,三种方法不同之处在于:TD是通过不同的激活手段(加热、光照、加磁场)使其释放出来的。(1)热释光 A.基本原理 非金属绝缘矿物(加热至红外温度)→发光(释放储存的辐射能量) 发光强度∝吸收的辐射能量∝时间(t)

粒度大小及分布特征

粒度大小及分布特征,可用来直接反映沉积时期的水动力条件不同的沉积环境有着不同的水动力条件,从而造成了不同的粒度分布。所以,粒度分布特征可以为环境分析提供依据。但是所分析 的平均粒径值都变化不大,指示了相对稳定的水位状况;阶段四,距今2ka 以来,气候类型可以概括为冷干,总体而言,平均粒径偏大,且人类活动的影响显现。 ②介于冷干和暖湿之间的过渡性气候条件下,不同颗粒组分的含量变化相对平缓。原因可能是在这种气候条件下,流域植被覆盖较好,且地表径流稳定,湖泊沉积的物质来源组成相对稳定 湖泊沉积物粒径作为一种有效的古气候、古环境重建指标,在相关研究中其发挥的作用和意义显著。概括而言,湖泊沉积物粒度分析方法可以分为全样粒度分析和组分分离粒度分析两种。全样粒度分析方法直接对沉积样品的粒度参数进具体为首先根据频率分布曲线确定沉积物组分数,再依每个分布体的曲线形态确定分布函数类型,最后利用分布函数对实测粒度数据拟合。此法虽然计算较全样粒度分析方法繁琐,但是对于自然界中更为普遍的混合型沉积物而言,其分析结果要较前者更加可信。 沉积物的粒度是衡量沉积介质能量和沉积盆地能量的一种重要代用指标,与沉积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古气候古环境研究中,湖泊沉积物的粒度指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The grain size of sediment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dications in predicating the energy of depositmedium and deposit basin,which correlates well with the deposit environment. The grain size of lakesedimen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udy of paleoclimate and paleoenvironment. 沉积物中有机质对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其在矿化过程中消 耗大量的氧,同时向水体中释放大量的营养盐使然。沉积物中有机质通过再悬浮 进入水体而随河流迁移或为水生生物分解是沉积物有机质迁移的主要形式。 20 图1.4 湖泊水环境中磷循环示意 [80] Fig1.4.Conceptual diagram of the cycling of phosphorus in the lake

实验1 粉体的粒度及其分布的测定

实验1 粉体的粒度及其分布的测定 粒度分布的测量在实际应用中非常重要,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固体原料和制品,很多都是以粉体的形态存在的,粒度分布对这些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催化剂的粒度对催化效果有着重要影响;水泥的粒度影响凝结时间及最终的强度;各种矿物填料的粒度影响制品的质量与性能;涂料的粒度影响涂饰效果和表面光泽;药物的粒度影响口感、吸收率和疗效等等。因此在粉体加工与应用的领域中,有效控制与测量粉体的粒度分布,对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能源消耗,控制环境污染,保护人类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粉体粒度测试的原理及方法。 2、了解影响粉体粒度测试结果的主要因素,掌握测试样品制备的步骤和注 意事项。 3、学会对粉体粒度测试结果数据处理及分析。 二、实验原理 粉体粒度及其分布是粉体的重要性能之一,对材料的制备工艺、结构、性能均产生重要的影响,凡采用粉体原料来制备材料者,必须对粉体粒度及其分布进行测定。粉体粒度的测试方法有许多种:筛分析、显微镜法、沉降法和激光法等。激光法是用途最广泛的一种方法。它具有测试速度快、操作方便、重复性好、测试范围宽等优点,是现代粒度测量的主要方法之一。 激光粒度测试时利用颗粒对激光产生衍射和散射的现象来测量颗粒群的粒度分布的,其基本原理为:激光经过透镜组扩束成具有一定直径的平行光,照射到测量样品池中的颗粒悬浮液时,产生衍射,经傅氏(傅里叶)透镜的聚焦作用,在透镜的后焦平面位置设有一多元光电探测器,能将颗粒群衍射的光通量接收下来,光-电转换信号再经模数转换,送至计算机处理,根据夫琅禾费衍射原理关于任意角度下衍射光强度与颗粒直径的公式,进行复杂的计算,并运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处理数据,最后得到颗粒群的粒度分布。 三、仪器设备 1、制样:超声清洗器、烧杯、玻璃棒、蒸馏水、六偏磷酸钠。 2、测量:Easysizer20激光粒度仪、微型计算机、打印机。 四、实验步骤 (一)测试准备 1、仪器及用品准备 (1)仔细检查粒度仪、电脑、打印机等,看它们是否连接好,放置仪器的工

第四纪沉积物

第四纪沉积物 一、第四纪的时间范围 最初,人们把地壳的发展历史分为第一纪(原始纪)、第二纪和第三纪3个大阶段。1829年,法国学者J.德努瓦耶在研究巴黎盆地的地层时,把第三系上部的松散沉积物划分出来命名为第四系,其时代为第四纪。随着地质科学的发展,第一纪和第二纪因细分成若干个纪被废弃了,仅保留下第三纪和第四纪的名称,这两个时代合称为新生代。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史的最新阶段,时间范围从上新世末(距今 248万年)直到现在。第四纪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两个阶段。第四纪一词是J.德努瓦耶于1829年提出的。第四纪形成的地层称第四系,再分为更新统和全新统。更新世是1839年提出的,他把巴黎盆地含软体动物化石70%为现生种的地层称为更新世地层。全新世和近代为同义词。近代(Recent)一词是1833年由莱伊尔引进地质学中,含义是从此地球被人类所居住。全新世是1850年P.热尔韦提出的,1885年正式通过。 第四系下界的确定是一个重大的基本理论问题,至今仍有不同意见。1948年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确定,以真马、真牛、真象的出现作为划分更新世的标志。陆相地层以意大利北部维拉弗朗层,海相以意大利南部的卡拉布里层的底界作为更新世的开始。中国相当于维拉弗朗层的泥河湾层作为早更新世的标准地层。其后,应用测定了法国和非洲相当于维拉弗朗层的地层底界年龄,约为180万年。因此,许多学者认为第四纪下限应为距今180万年。1977年,国际第四纪会议建议,以意大利的弗利卡 (Vrica)剖面作为上新世与更新世的分界,其地质年龄为170万年左右。对中国黄土的研究表明,大约距今248万年黄土开始沉积,反映了气候和环境的明显变化。还有部分学者认为,第四纪下限应定在距今350~330万年。总之,第四纪下限尚未最后确定,本文暂以距今248万年作为第四纪的开始。 二、第四纪沉积物成因及工程性质 第四纪沉积物的是沉积在陆地或水盆地中的松散的矿物质颗粒或有机物质,如砾石、砂、粘土、灰泥、生物残骸等。多来源于母岩风化产物、火山喷发物、有机物、宇宙物质等。第四系的划分,普遍采用1932年第二届国际第四纪会议上提出的四分原则,即分为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相应的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划分第四纪地层主要依据沉积物的岩石性质和地质年龄,测定第四纪地层年龄的方法主要有放射性碳法、热释光法、钾- 氩稀释法、裂变径迹法、氨基酸法等。此外,第四纪地层中所含的哺乳动物化石、孢粉化石、微体动物化石以及沉积物的古地磁特性、氧同位素特征、古土壤标志、天文学标志等都可用于划分第四纪地层。根据这些标志,许多国家建立了本地区的第四系典型剖面。 第四纪沉积物记录了第四纪发展历史和自然环境变化,分布极广,除岩石裸露的陡峻山坡外,全球几乎到处被第四纪沉积物所覆盖。第四纪沉积物形成时间晚,大多未胶结,保存比较完整。厚度一般数十米至数百米,个别地区可超过1000米。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复杂,相变剧烈。根据所造成沉积物的主要动力条件,主要有: 单一成因:一种动力,如冲积物(al); 复合成因:两种以上动力,如洪冲积物(dlp)、冲洪积物(alp); 成因不明:pr。

粒度与粒度分布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粒度与粒度分布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粒度系指颗粒的粗细程度及粗细的分布,用于测定原料药和药物制剂的粒子大小或粒度分布。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Ⅸ E“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项下列有三种不同的测定方法,第一法(显微镜法)、第二法(筛分法)和第三法(光散射法),其中第一、第二法用于测定药物制剂的粒子大小或限度,第三法用于测定原料药或药物制剂的粒度分布。 第一法显微镜法 1 简述 1.1 本法中的粒度,系以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长度表示。 1.2 本法适用于混悬型眼用制剂、混悬型软膏剂、混悬型凝胶剂等制剂以及品种项下规定的粒度检查。 2 仪器与用具 2.1 显微镜。 2.2 镜台测微尺和目镜测微尺(直尺式)。 2.3 盖、载波片。 2.4 计数器 3 操作方法 3.1 目镜测微尺的标定用以确定使用同一显微镜及特定倍数的物镜、目镜和镜筒长度时,目镜测微尺上每一格所代表的长度。

标定时,将镜台测微尺置于载物台上,对光调焦,并移动测微尺使物象于视野中央,取下目镜,旋下接目镜的目镜盖,将目镜测微尺放入目镜筒中部的光栏上(正面向上),旋上目镜盖后返置镜筒上,此时在视野中可同时观察到镜台测微尺的像及目镜测微尺的分度小格,移动镜台测微尺和旋转目镜,使两种量尺的刻度平行,并使左边的“0”刻度重合;然后再寻找第二条刻度,记录两条刻度的读数,并根据比值计算出目镜测微尺每小格在该物镜条件下所相当的长度(μm)。由于镜台测微尺每格相当于10μm,故目镜测微尺每一小格的长度为: 10×相重合区间镜台测微尺的格数÷相重合区间目镜测微尺的格数 例如:镜台测微尺15格和目镜测微尺34格完全重合,则目镜测微尺在该目镜与物镜的组合下,每小格的长度即为4.4μm(10×15÷34=4.4)。 当测定时要用两种放大倍数(即该目镜与不同物镜组合)时,应分别标定。 3.2 测定法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用力摇匀,黏度较大这可按该品种项下的规定加适量甘油溶液(1→2)稀释,使颗粒分散均匀,照高剂型或品种项下的规定,量取供试品,置载玻片上,盖以盖玻片(注意防止气泡混入),轻压使颗粒分布均匀;半固体可直接涂在载玻片上,立即在50~100倍显微镜下检视盖玻片全部视野,应无凝聚现象,并不得检出超过该剂型或品种项下规定的最大颗粒,再在200~

粒度说明

6.熟悉底质样品现场描述内容; 重点掌握底质样品的描述与处理的一般要求、描述内容、稠度分类、粘性分类、物质组成、沉积物的结构构造描述 (1)一般要求 a.样品从海底采至船甲板,应立即进行现场描述; b.样品现场描述项目和内容应简单明了并表格化,描述记录一律用铅笔书写; c.取样和处理样品时,应注意层次,结构和代表性,所有样品应认真登记、标记,不得混乱。 (2)主要描述内容 a.颜色、气味、厚度 b.稠度和粘性 c.物质组成 d.沉积物的结构构造 e.其他:典型和有特殊意义的地质现象应进行素描、照相、揭片或X光拍片等。 (3)稠度分类 沉积物现场描述的稠度分类可分为如下五类: a.流动的,沉积物能流动; b.半流动的,沉积物能稍微流动; c.软的,沉积物不能流散,但性软,手指很易插入; d.致密的,手指用劲才能插入;

e.略固结的,手指很难插入,用小刀能切割开者。 (4)粘性分类 沉积物现场描述的粘性分类可分为如下三类: a.强粘性,极易粘手,强塑; b.弱粘性,微粘手,可塑; c.无粘性,不粘手,不可塑。 (5)物质组成 a.按粒级标准对沉积物粒级组成分选性进行现场粗略划分:分选优,单一优势粒级含量达75%以上; 分选良,单一优势粒级含量达50%~75%; 分选差,单一优势粒级含量达25%~50%; 分选极差,单一优势粒级含量小于25%; b.依据沉积物颜色和粒级进行现场命名,名称术语为颜色在前,粒级名在后; (6)沉积物的结构构造 沉积物结构构造描述内容为: a.沉积物颗粒排列胶结组合特征; b.分层、层间变化和层理特征; c.生物活动痕迹和扰动状况等。 8.了解沉积物粒度分析技术指标; 重点掌握等比制 值粒级标准和沉积物分类命名方法。

粒径分布&细度&过筛&粒度测试

粒径分布/细度/过筛/粒度测试 粒径分布 不同粒径范围内所含粒子的个数或质量,称为粒径分布 所谓的粒径分布是指某一粒子群中,不同粒径的粒子所占比例,亦称为粒子的分散度。 以粒子的个数所占的比例表示时,称为个数分布;以粒子表面积表示时,称为表面积分布;以粒子质量表示时,称为质量分布。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将粉末试样按粒度不同分为若干级,每一级粉末(按质量、按数量或按体积)所占的百分率。粒度分布:用特定的仪器和方法反映出粉体样品中不同粒径颗粒占颗粒总量的百分数[1]。有区间分布和累计分布两种形式。区间分布又称为微分分布或频率分布,它表示一系列粒径区间中颗粒的百分含量。累计分布也叫积分分布,它表示小于或大于某粒径颗粒的百分含量。表示粒度特性的几个关键指标:①D50:一个样品的累计粒度分布百分数达到50%时所对应的粒径。它的物理意义是粒径大于它的颗粒占50%,小于它的颗粒也占50%,D50也叫中位径或中值粒径。D50常用来表示粉体的平均粒度。②D97:一个样品的累计粒度分布数达到97%时所对应的粒径。它的物理意义是粒径小于它的的颗粒占97%。D97常用来表示粉体粗端的粒度指标。其它如D16、D90等参数的定义与物理意义与D97相似。 细度(fineness)油墨中的颜料、填料等粉状物质被研细分散在连结料中的程度,以微米表示之。表征天然砂粒径的粗细程度及类别的指标。 MX=[(A0.15+A0.3+AO.6+A1.18+A2.36)-5A4.75]/(100-A4.75)或 MX=(A0.15+A0.3+AO.6+A1.18+A2.36+A4.75)/100 详细见图:MX -细度模数;A0.15-粒径0.15mm上颗粒累计筛余百分率(%);其他依次类推。天然砂又分河砂、海砂和山砂。砂子的粗细按细度模数分为4级。粗砂:细度模数为3.7—3.1,平均粒径为o.5mm 以上。中砂:细度模数为3.0—2.3,平均粒径为o.5—0.35mm。细砂:细度模板为2.2—1.6,平均粒径为0.35—0.25mm。特细砂:细度模数为1.5一o.7,平均粒径为o.25mm以下。细度模数越大,表示砂越粗。普通混凝土用砂的细度模数范围在3.7-1.6,以中砂为宜,或者用粗砂加少量的细砂,其比例为4:1。 过筛,过筛子 [sieve]:使通过筛子或筛网材料 过筛的含义:经过粉碎后的药物粉末粗细相差悬殊,为适应医疗和药剂制备的需要,通过一种网孔状的工具使粗细混合的粉末分离出粗粉和细粉的操作过程,叫做

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学 第四纪沉积物及其成因

第三章第四纪沉积物及其成因 1.简述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特征,并讨论其原因 第四纪沉积物的概念:沉积在陆地或水盆地中的松散的矿物质颗粒或有机物质,如砾石、砂、粘土、灰泥、生物残骸等。多来源于母岩风化产物、火山喷发物、有机物、宇宙物质等。 第四纪沉积物具有一定的空间形态(沉积体),具有一定的成分、结构、构造特征(与一定的沉积环境相联系),一般具有成层性(沉积地层) 第四纪形成的松散岩石一般称之为“堆积物”、“沉积物”、“沉积层” 河流:冲积物、冲积层 洪流:洪积物、洪积层 岩性松散 习称“松散堆积物”,也有胶结甚至固结的 成因多样 岩性岩相变化快 同期沉积物可在短距离内发生相变,厚度小而多变(山顶到山脚),划分对比困难,研究难度大 厚度差异大 不同程度地风化 含哺乳动物化石和古人类 2.第四纪沉积物成因判定标志有那些,如何应用 成因标志 沉积学标志 岩性、沉积结构、沉积构造、产状、沉积体形状 地貌学标志 直接地貌标志:根据堆积地貌的形态可以判别堆积物的成因 河流--阶地 洪流--洪积扇 间接地貌标志:利用剥蚀地貌推断其相关沉积物的成因和时代 相关沉积物 环境标志 (1)物理环境标志 包括对沉积形成有重要影响的气温、降水、外动力作用类型、强度及其方向、古地磁环境等参数 黄土、岩盐、石膏--干旱 红土风化壳--温暖、潮湿 (2)化学环境标志 与沉积物有关的水体、大气、土壤和地下水等的化学成分与区域地球化学性质

(3)生物环境标志 与沉积物形成有关的指示性动物植物化石和遗迹 海相化石 淡水化石 其他陆相生物化石 3.简述砾石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内容 砾性 砾径 砾向 砾态 砾石表面特征 风化程度 研究方法 选择层位或地点 研究区:1m2为宜 分区分块(10×10cm)统计砾向、砾经、表面特征,然后(打碎砾石),研究其岩性和风化程度 记录并制图 第四纪地质学 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地貌学 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研究对象及学科 地表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演变历史 研究地表环境的重要学科 简述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分类 记两个数字: 全新世:1.17万年 第四纪:2.588百万年 第一章绪论(讲课2学时) 第二章地貌学基本概念(讲课6学时) 第三章第四纪地质学基本问题(讲课10学时) 第四章第四纪主要沉积物与地貌(讲课10学时) 第五章新构造与新构造运动(讲课2学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