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鸟类的定义及现状

合集下载

湿地的定义及现状

湿地的定义及现状
23分布广
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湿地分布,而且还表现为一个地区内有多种湿地类型和一种湿地类型分布于多个地区的特点,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组合类型。
2.4区域差异显着
我国的东部地区河流湿地多,东北部地区沼泽湿地多,而西部干旱地区湿地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青藏高原则是湖泊湿地多,青藏高原和西北部干旱地区又以咸水湖和盐湖为主;从海南岛到福建北部的沿海地区以红树林和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人工湿地为主。在青藏高原具有世界海拔最高的大面积高原沼泽和湖群,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
长江口滨海湿地迁徙水禽群落特征及生境修复策略
湿地受损已成为全球性的普遍性现象,因此,对受损湿地进行科学的修复是目前湿地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Doody,2001)。尽管许多现成的生态学原理可以用来指导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但就湿地修复的实践来看,大多数的修复项目并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Hackney,2000;zedler,2000)。这一方面因为恢复生态学是一门崭新的学科,其本身还不够成熟,另一方面因为目前缺乏可资借鉴的长期研究和对重大科学问题的阐明。生态修复并不是简单地将一个失去的物种重新引进生态系统的物理工程,而是建立在对所修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深入认识基础上的系统工程(Allen,2003)。因此,要做好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工作,首先需要解决恢复生态学中的基本问题,如认识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如何针对需修复的生态系统选择合适的参照系、如何预测被修复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等(Zedler,2000)。
1.3过渡性
湿地是介于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型生态系统,它既具有陆
地生态系统的地带性分布特点,又具有水生生态系统的地带内分布特点,表
现出水陆相兼的过渡型分布规律。位于水陆界面的交错群落分布使湿地具

湿地环境变化对鸟类的影响及保护策略

湿地环境变化对鸟类的影响及保护策略

湿地环境变化的含义
湿地环境变化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引起的湿地生态系统 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包括湿地的萎缩、退化、污染等。
湿地环境变化对鸟类等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破坏生态 平衡,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湿地环境变化的原因
自然因素
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导致湿地形态和生态系统的改变。
人为因素
城市化、工业化、农业活动等人类活动排放污染物、破坏湿地生态环境等。
• 分析了欧洲湿地保护对鸟类的积极影响,如提高鸟类种群数量、增加生物多样性等。
• 介绍了欧洲在湿地保护方面的国际合作和政策制定等方面的经验。
国内鸟类保护的策略及实践案例介绍
策略一: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 执行
• 描述了我国在鸟类保护方面法 律法规的完善过程。
• 分析了法律法规对鸟类保护的 重要性,如禁止非法捕猎、禁 止破坏生态环境等。
食物多样性减少
湿地的生态环境变化可能导致鸟类食物多样 性减少,使鸟类难以获得全面的营养。
湿地环境变化对鸟类繁殖的影响
繁殖成功率下降
湿地的生态环境变化可能导致鸟类繁殖成功 率下降,如鸟巢被破坏、卵被污染等。
繁殖区减少
湿地的生态环境变化可能导致鸟类繁殖区减 少,使鸟类难以找到合适的繁殖场所。
03
鸟类的保护策略
湿地环境变化对鸟类的影响 及保护策略
2023-11-08
目 录
• 湿地环境变化概述 • 湿地环境变化对鸟类的影响 • 鸟类的保护策略 • 案例分析
01
湿地环境变化概述
湿地的定义和特点
湿地是指一个陆地生态系统,其特点是常年或季节性积水和过湿,水生生物和湿 生植物是其主要特征。
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具有调节气候、净化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等功能。

湿地资源现状调研报告

湿地资源现状调研报告

湿地资源现状调研报告湿地是指生态系统中充满水分的地带,在水分和土壤特性等方面具有相对稳定性,是自然生态系统中重要的资源。

历来,湿地资源一直被看作是生态环境质量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指标,其生态功能也得到越来越多的认识和重视。

随着工业、农业、城市化快速发展,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湿地资源遭受了严重的威胁和破坏。

本文旨在对我国湿地资源现状进行调研,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重要资源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一、湿地资源的分布情况和面积据中国国家环境保护部的统计,我国湿地面积约为53.6万平方公里,占了国土面积的5.57%左右。

其中河流湿地面积最大,占湿地总面积的35.8%,其次是海岸湿地和湖泊湿地。

从区域分布上看,东北、华东、华南、西南和西北地区,都拥有较为丰富的湿地资源。

但是由于人口增长、工业污染、过度开发、重金属污染以及海平面上升等因素的影响,湿地面积正在不断缩小。

二、湿地与生物多样性湿地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热点地带,具有相当高的生物多样性。

据生态保护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湿地生境中,约有60%的鸟类和Half以上的鱼类依赖湿地生存。

我国拥有约1062种湿地鸟类,占全球1500多种湿地鸟类的70%以上。

但是由于湿地资源的大规模破坏,湿地鸟类、植物等生物在数量上和生境上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保护湿地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湿地对生态环境的维护和调节湿地可以调节自然水文循环和维持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平衡,包括矿质和有机物质的转化。

湿地向陆地提供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如洪水调节、水质净化、生物栖息地、碳贮存和产生了一些生态空间的良好机遇,以及旅游和游乐活动的机会。

湿地对于土壤保持和防止水土流失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同时,湿地环境中的人为干扰,如水土流失、草原退化、荒漠化和树木砍伐,也会给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四、保护湿地资源的措施为了有效保护湿地资源,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加强湿地资源管理。

湿地公园动物介绍

湿地公园动物介绍

湿地公园动物介绍1. 引言湿地公园是一个保护和展示各种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

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的代表,湿地公园中栖息着丰富多样的动植物。

本文将重点介绍湿地公园中的动物,包括鸟类、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等。

2. 鸟类湿地公园是众多鸟类的天堂,各种水禽和候鸟在这里繁衍生息或者迁徙休憩。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湿地公园鸟类:2.1 天鹅天鹅是湿地公园最具特色的鸟类之一。

它们体型庞大,羽毛洁白如雪,长颈优雅。

在冬季,许多天鹅会选择来到湿地公园过冬,并形成壮观的天鹅群。

2.2 鹤鹤是一种高雅而神秘的鸟类,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

在湿地公园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稀有品种的鹤,如丹顶鹤、白枕鹤等。

它们身形高大,优雅迈步,是湿地公园中的独特风景。

2.3 鸭类湿地公园是各种鸭类的栖息地。

从普通的野鸭到稀有的彩色鸭种,这里可以看到各种丰富多样的鸭类。

它们在水中嬉戏玩耍,给湿地公园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3. 爬行动物除了丰富多样的鸟类,湿地公园还是一些爬行动物的家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爬行动物:3.1 鳄鱼湿地公园中常见的爬行动物之一就是鳄鱼。

它们生活在水中,并以捕食小型哺乳动物和其他水生生物为主。

在湿地公园中观察到的鳄鱼通常体型较小,但仍然令人印象深刻。

3.2 蛇蛇在湿地公园也有着重要的角色。

这里栖息着各种蛇类,如眼镜蛇、蟒蛇等。

尽管蛇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具有威胁,但它们在湿地公园中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发挥着重要的控制害虫数量的作用。

4. 哺乳动物除了鸟类和爬行动物,湿地公园还是一些哺乳动物的栖息地。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哺乳动物:4.1 水獭水獭是湿地公园中最受欢迎的哺乳动物之一。

它们可爱、机灵,并以其潜水捕食和建造巢穴的行为而闻名。

在湿地公园中观察到水獭需要一定的运气,但如果幸运的话,你可以看到它们在水中嬉戏玩耍。

4.2 豪猪豪猪是湿地公园中较为常见的哺乳动物之一。

它们体型较小,背部覆盖着尖锐而坚硬的刺。

豪猪通常在夜间活动,在湿地公园中观察到它们需要细心观察。

湿地鸟类

湿地鸟类

湿地鸟类湿地水鸟是指在生态上依赖于湿地即某一生活史阶段依赖于湿地且在形态和行为上对湿地形成适应特征的鸟类。

它们以湿地为栖息空间依水而居或在水中游泳和潜水或在浅水、滩地与岸边涉行或在其上空飞行以各种特化的喙和独特的方式在湿地觅食。

无论它们在湿地停留的时间是长还是短是日栖还是夜宿是嬉戏还是觅食与筑巢湿地水鸟在喙、腿、脚、羽毛、体形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均会显示出其相应的长期适应的特征。

湿地水鸟包括了潜鸟目、目、鹳形目、红鹳目、雁形目和鸻形目(海雀除外)的所有种类以及鹈形目、鹤形目和佛法僧目的部分种类。

有学者认为湿地水鸟还应包括海鸟但鹱形目、鹈形目的鹲、鲣鸟、军舰鸟和鸻形目的海雀、贼鸥等属远洋性海鸟它们的生活史主要在海洋及其远洋岛屿上完成基本上不依赖于湿地故也有学者认为远洋性海鸟不应列入湿地水鸟之范畴。

此外与湿地关系密切、经常栖息于湿地的鸟类还有隼形目、鹃形目、鸮形目、形目和雀形目的许多种类。

因此将依赖于湿地和经常栖息于湿地的鸟类一并统称为湿地鸟类。

我国湿地鸟类资源丰富据湿地调查统计我国共有湿地水鸟12 目32 科271 种主要由鹤类、鹭类、雁鸭类、鸻鹬类、鸥类、鹳类等组成此外尚有少量猛禽和鸣禽其中有许多珍稀濒危物种。

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湿地鸟类共10 目18 科56 种。

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有12 种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共44 种。

在亚洲57 种濒危鸟类中中国湿地内就有31 种占54%;全世界雁鸭类有166 种中国湿地有50 种占30%;全世界鹤类有15 种中国记录到9 种占60%;此外还有许多属于跨国迁徙的鸟类。

湿地鸟类是湿地野生动物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类群。

根据居留型可分为夏候鸟、冬候鸟、留鸟和旅鸟 4 类。

我国北方的寒温带和温带以夏候鸟和旅鸟占优势南方的亚热带和热带以冬候鸟和留鸟为主。

很多迁徙鸟在北方繁殖到南方越冬。

湿地环境变化对鸟类的影响及保护策略

湿地环境变化对鸟类的影响及保护策略

法制不完善

与湿地和湿地资源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虽然 不少,没有一部是专门针对湿地保护的法 规或条例,对已有的法规和条例,在执法 方面,存在许多实际困难,操作难度大。
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较低

中国在许多地方建立了不同级别、大小、 类型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但目前保护区体 系还不完善,布局还不合理,类型不齐全, 现有保护区的管理比较薄弱,管理人员不 足,设备、资金缺乏,影响了自然保护区 业务的开展。
第三部分 保护策略


1 2 3 4
加快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 加强管理和宣传教育,降低人为干扰 加强湿地的基础研究工作 制定合理有效的保护和开发政策
加快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

建立湿地保护区是保护湿地鸟类生态系统 和生物多样性的有效途径,应尽快编制保 护区建设发展规划,加强现有保护区基础 设施建设,改善保护区工作、生活条件; 制定、完善保护区管理制度,提高规范化、 科学化管理水平,提高管理人员专业素质, 加强科学研究及科学普及宣传。
湿地环境变化对鸟类的影 响及保护策略
环境工程1042
张伟强
1 概述 1.1 湿地的定义、分类、现状、及功能 1.2湿地鸟类的定义作用及现状 2湿地对鸟类的影响环境的变化 2.1 近些年来湿地环境的变化 2.2 湿地环境变化对鸟类的影响 3 保护策略

第一节 概述

1.1 湿地的定义、分类、现状、 及功能
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滞后

湿地保护是一项新兴事业,因此宣传普及 湿地知识,提高国民湿地保护意识应是中 国近期湿地宣传教育方面的重要任务。然 而目前湿地保护的宣传与教育还非常落后, 这是国民湿地保护意识不高、人才一不足 的重要原因。
基础研究薄弱,技术水平落后

湿地鸟类的定义及现状

湿地鸟类的定义及现状

湿地鸟类的定义作用及现状北京野鸭湖湿地秋冬季鸟类多样性调查与生境选择研究2鸟类在湿地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湿地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支持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

湿地生态系统的变化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因此对于湿地生态系统的监测与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湿地生态系统监测和评价的主要指标可分为非生物指标和生物指标。

非生物指标以理化指标为主,这类指标量化程度高,方法成熟,可重复性强。

生物指标中的低等生物指标如:藻类、软体动物等,常被用来评估水质的变化,而高等动物作为评价指标的应用却不多。

鸟类尤其是水鸟是湿地特有的高等生物类群。

在中国,湿地鸟类共有15科160多种,和其它湿地脊椎动物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

鸟类是湿地生态系统中主要的顶级消费者,不可能脱离其它低营养级生物和无机环境而孤立存在。

如果说理化指标和低等生物指标用于湿地环境监测和评价是自下而上的,那么湿地鸟类作为指标则是自上而下的,因此鸟类作为指示生物更适于快速的系统水平的评价(Browder,2002)。

另外,鸟类处于湿地生态系统食物链顶端,与人类所处的营养级最接近,因此用鸟类作为指示生物对于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风险更有参考价值(Peakall,2003)。

2.1鸟类在湿地植被评价中的应用植被是湿地生态系统3个要素之一。

生态学家普遍认为鸟类分布和多度的第一影响因子是植被,而食物、寄生物、捕食关系则为第二影响因子,所以鸟类常被作为植被的指示物种。

许多繁殖鸟类和特定的湿地植被有着强烈关联。

人类对湿地的不合理利用,尤其是开垦、过度放牧等活动改变了原有的湿地植被,对鸟类产生了负面影响。

不同种类的涉禽对植被干扰强度的耐受性不同,因此可以根据家畜密度、乔木和灌木盖度、树种多样性、未倒死树等因子与涉禽的相关程度确定指示物种。

实践证实这些涉禽指示物种在对河岸植被退化的评价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Beintema,1983)。

湿地水文情势影响着湿地鸟类多样性和丰富度(Desgranges,2006),因此湿地鸟类可以作为水文情势的监测指标。

爱护湿地保护鸟类栖息地

爱护湿地保护鸟类栖息地

爱护湿地保护鸟类栖息地湿地是地球上最珍贵的生物栖息地之一,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干预和过度开发,湿地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破坏。

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维护鸟类栖息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共同爱护湿地,保护鸟类栖息环境。

一、认识湿地和鸟类的重要性湿地是自然界中的净化器,可以净化水质、固定二氧化碳、降低洪水威胁等。

同时,湿地也是许多鸟类的栖息地和繁殖地。

鸟类在湿地中寻找食物、筑巢繁衍后代,对维持湿地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保护湿地就是保护鸟类的栖息地,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良好发展。

二、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湿地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很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威胁。

过度的水资源开发、湿地的填充和污染、乱砍滥伐等行为,都会加剧湿地的退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不仅仅会影响鸟类的生存繁衍,也会对整个地球生态平衡产生巨大的冲击。

三、加强湿地保护意识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每个人都需要加强湿地保护意识,从自身做起,传播湿地保护的知识。

我们可以参加湿地保护的志愿者活动,宣传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加强公众对湿地和鸟类的认识。

只有当每个人意识到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并付诸行动,我们才能真正保护好湿地和鸟类的栖息环境。

四、合理开展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一种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生态经济发展为目的的旅游方式。

在湿地保护中,合理开展生态旅游可以起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并且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可以避免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

游客在生态旅游中可以观赏鸟类的繁衍和迁徙,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形成爱护湿地的良好风尚。

五、加强湿地保护立法和管理政府应加强湿地保护的立法和管理,提高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完备性和执行力度。

同时,需要建立湿地保护的监测体系,定期进行湿地生态环境的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湿地生态系统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只有通过法治和有效的管理措施,才能更好地保护湿地和鸟类的生存栖息环境。

湿地鸟类种类及分

湿地鸟类种类及分

中国湿地水鸟--表
国家重点保护水鸟 国家“三有”水鸟
序号 目 科数 种数 科数 I级 II级 科数 种数
13
3 鹱形目 3 12 1 1 3 7
4 鹈形目 5 15 4 1 6 3 6
5 鹳形目 3 32 3 3 10 2 18
6 雁形目 1 47 1 1 6 1 39
7 隼形目 1 1 1 1
8 隼形目 2 28 2 5 8 1 14
9 鴴形目 9 76 3 4 9 70
10 鸥形目 4 42 1 1 4 3 34
11 鸮形目 1 33 1 3
12 佛法僧目1 6
12
合计 12目 1 271 18 12 44 25 195
注:“三有”指有益的、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的物 种。
湿地鸟类种类及分布特点
介绍
湿地鸟类是湿地野生动物中最具代表性的类群, 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敏和深刻 地反映着湿地环境的变迁。据目前统计,我国 有湿地水鸟12目32科271种,其中属国家重点 保护的水鸟有10目18科56种,属国家保护的有 益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水鸟有10 目25科195种。按居留型可分为夏候鸟、冬候 鸟、留鸟和旅鸟4类,其中大部分是候鸟和旅 鸟。在亚洲57种濒危鸟类中,中国湿地内就有 31种,占54%;全世界鹤类有15种,中国有记 录的就有9种,占60%;全世界雁鸭类有166种, 中国湿地就有50种,占30%。
我国湿地水鸟的分布是与各地的气候、水文、 1植.3 云被贵等高自原然湿地地理特点相适应的。北方处于 寒温带和温带,种类以夏候鸟和旅鸟占优 势;南方处于亚热带和热带,种1.5类青藏以高冬原湿候地
鸟1和.1 留东鸟北占地优区势。湿很地多水鸟都是在北方繁

鸟类对环境的影响及作用[整理]

鸟类对环境的影响及作用[整理]

鸟类在湿地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1 鸟类在湿地植被评价中的应用植被是湿地生态系统3个要素之一。

生态学家普遍认为鸟类分布和多度的第一影响因子是植被, 而食物、寄生物、捕食关系则为第二影响因子,所以鸟类常被作为植被的指示物种。

2鸟类在湿地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为湿地系指天然或人工的、永久性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蓄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水体, 包括低潮时水深低于6m 的海水区; 同时还包括与湿地相邻的河滨和海岸区域, 包括岛屿或湿地范围内低潮时超过6 m的海域。

由该定义可以看出湿地水文情势变化频繁、形式多样。

虽然遥感等现代资源调查技术可以监测水文变化, 但是当植被茂密时湿地的水文变化监测必将受到强烈的影响。

湿地水文情势影响着湿地鸟类多样性和丰富度, 因此湿地鸟类可以作为水文情势的监测指标。

留鸟与迁徙鸟类相比对地表水的选择性更强, 因此更适于作为指示种。

湿地水位高低与水鸟的分布和种类组成相关。

3鸟类在湿地生物多样性评价中的应用湿地是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 是物种的基因库。

由于分类学、人力、资金等条件的限制, 对于任何一个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进行全面普查很难做到。

所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利用指示物种来评估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中低等生物数量大、种类多, 而且很多物种并没有被人类认识。

但是有研究表明, 生物类群中较高等级生物与低等级生物的数量关系呈正相关。

所以高等级生物类群数量特征可以用来评估低等级物种的数量信息。

鸟类是湿地中高等级生物类群, 具有这个优势。

4鸟类在湿地典型污染物评价中的应用由于工农业三废物质的排放, 许多污染物通过水流排入了湿地。

重金属、有机杀虫剂等典型污染物质, 由于其难降解性, 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

富集的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很容易被检测到, 因而便于湿地环境污染的监测与评价。

5鸟类在湿地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鸟类的分布、数量、生物多样性等特征不仅与湿地生态系统内海拔、土壤湿度、氮梯度、景观指数等无机环境因子相关, 而且与生态系统生物完整性相关。

金花河湿地公园鸟类简介

金花河湿地公园鸟类简介

金花河湿地公园鸟类简介
金花河湿地公园是一处重要的鸟类观察地,滨水带、草地、灌丛、河流和湖泊等不同生境类型提供了多样化的栖息地和食物资源,吸引了大量的鸟类在此繁殖和越冬。

以下是金花河湿地公园常见的鸟类:
1. 大白鹭:体型较大,羽毛整洁,喜欢在浅水区和草地上觅食。

2. 红嘴鸥:头部和背部灰色,翅膀白色,嘴巴鲜红,常常在水面上盘旋觅食。

3. 燕鸥:体型较小,头顶黑色,翅膀和尾巴白色,嘴巴红色,常在湖泊和水库捕食鱼类。

4. 黑头鸥:体型较大,头部和颈部黑色,翅膀和尾巴白色,常在较大的湖泊和海岸线活动。

5. 极北潜鸟:体型较小,喜欢潜水和游泳,在深水区和较靠近岸边的水域中常见。

6. 红喉歌鸲:小型鸟类,颈部和胸部呈红色,常在灌丛和林地中寻找昆虫和浆果。

7. 红嘴相思鸟:喉部白色,头顶和背部橄榄棕色,翅膀和尾巴呈淡蓝色,飞行速度快,喜欢在草地和林缘觅食。

8. 红翅莺:体型较小,头部呈灰色,背部和翅膀呈深绿色,尾巴和喉部呈红色,常在树林和灌丛中活动。

9. 黄胸莺:体型中等,头部、胸部和腹部呈黄色,背部呈绿色,常喜欢在草地和灌丛中跳跃。

10. 欧亚鸥:体型较大,头部和颈部白色,翼和尾羽呈深灰色,喜欢在海滩和岛屿上繁殖和觅食。

以上是金花河湿地公园常见的鸟类,这里还可以看到其他的鸟类,如灰鹤、白鹭、鸳鸯、燕尾莺等。

杭州西溪湿地的鸟类观察

杭州西溪湿地的鸟类观察

杭州西溪湿地的鸟类观察杭州西溪湿地是中国东部著名的鸟类天堂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鸟类资源。

这里的独特环境和丰富的食物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观鸟爱好者和科学家。

本文将介绍杭州西溪湿地的鸟类资源及其观察情况,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里的鸟类。

一、鸟类资源丰富多样杭州西溪湿地位于杭州市西湖区,是一个维持了相对原始湿地风貌的保护区。

这里不仅有水草丰美的湿地,还有茂密的芦苇、稻田和森林等,这些丰富的生态环境为鸟类提供了繁衍生息的理想场所。

在杭州西溪湿地,可以观察到大量的候鸟、留鸟和定居鸟。

候鸟主要指那些在寒冷季节从北方迁徙至此过冬的鸟类,如白鹭、白琵鹭、黄鹡鸰等。

留鸟则是指一年四季都可以在湿地内观察到的鸟类,如红嘴鸥、红头鸥、白头鹎等。

定居鸟则是指在该地区繁殖、生活的鸟类,如苍鹰、黄鹂、野鸭等。

这些鸟类的到来为湿地增添了生机,也为观鸟者带来了丰富多样的观察机会。

二、观鸟技巧与注意事项在观察杭州西溪湿地的鸟类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观鸟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首先,观鸟者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观察点位。

湿地内有许多设立了观鸟平台和观察点的地方,选择一个视野开阔、鸟类活动频繁的位置,可以提高观察的效果。

其次,观鸟者需要保持安静和耐心。

鸟类对于噪音比较敏感,所以在观察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安静。

同时,鸟类行为活泼,经常会在短时间内变换活动位置,所以需要耐心等待和持续观察,以捕捉到更多种类的鸟类。

另外,观察鸟类时要注意保护野生动物的原则。

切勿打扰鸟类的生活和繁殖,不要靠近巢穴或扰乱它们的栖息环境。

同样,不要随意乱扔垃圾或破坏湿地植被,维护好湿地的清洁和整洁。

三、常见鸟类品种介绍在杭州西溪湿地,可以观察到许多不同品种的鸟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品种介绍:1. 白鹭:白鹭是一种较大型的鸟类,身体呈白色,嘴长而尖。

它们通常在湖边或稻田中觅食,捕食小鱼和蛙类等。

白鹭会用它们特有的姿势站在水边觅食,十分具有观赏性。

2. 红头鸥:红头鸥是一种小型的海鸟,体型较小,喜欢栖息在树上或电线上。

鸟的生态类型

鸟的生态类型

鸟的生态类型鸟类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多样的脊椎动物之一,它们栖息于各种不同的生态环境中。

根据其栖息地和生活习性的不同,鸟类可以分为多种生态类型。

以下将介绍几种典型的鸟类生态类型。

1. 森林鸟类森林是鸟类最为常见的栖息地之一。

森林鸟类通常具有较为丰富的羽毛颜色和纹理,以便更好地融入森林环境,避免天敌的侦察。

这些鸟类主要以昆虫、果实和种子为食,它们在树木上筑巢繁殖,并利用树冠层进行飞行和觅食。

2. 草原鸟类草原是广阔的开放环境,适合飞行和奔跑的鸟类生活。

草原鸟类通常具有较长的翅膀和强壮的腿部肌肉,以适应长时间的飞行和奔跑。

它们以昆虫、小型哺乳动物和种子为食,常常在地面上筑巢,并利用广阔的视野觅食和观察天敌。

3. 湿地鸟类湿地是鸟类非常重要的栖息地之一,包括沼泽、湖泊、河流等环境。

湿地鸟类通常具有长而细长的脚和喙,以适应在湿地中觅食。

它们主要以鱼类、甲壳类动物和浮游生物为食,常在湖泊边缘、沼泽地带或河流中筑巢繁殖。

4. 海洋鸟类海洋是鸟类中一些特殊群体的主要生态类型,海鸟通常具有较长的翅膀和具有盐腺的特殊结构,以适应长时间在海上飞行和觅食。

它们主要以鱼类、甲壳类动物和浮游生物为食,常在海岛、海岸线或大洋中筑巢繁殖。

5. 城市鸟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成为了一些鸟类的新栖息地。

城市鸟类通常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食物获取能力,它们主要以昆虫、果实和人类留下的食物为食。

这些鸟类常在建筑物、公园和花园中筑巢繁殖,并利用城市环境中的树木和建筑物进行飞行和觅食。

不同的鸟类生态类型在不同的环境中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适应能力。

了解鸟类的生态类型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它们的栖息地,还能增加我们对自然界多样性的认识。

希望人们能够与鸟类和谐共处,共同营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

湖北远安沮河国家湿地公园鸟类资源调查与保护对策

湖北远安沮河国家湿地公园鸟类资源调查与保护对策

湖北远安沮河国家湿地公园鸟类资源调查与保护对策摘要: 20xx年10月~12月,采取样点样线调查和集团计数法,结合查阅以往鸟类调查数据及走访,对沮河国家湿地公园鸟类资源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湖北远安沮河国家湿地公园内现有鸟类165种,分属于14目46科104属,其中有国家I级保护鸟类2种,国家II级保护鸟类14种。

关键词:鸟类;样点样线调查法;集团计数法;沮河国家湿地公园中图分类号:X503.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xx)04-0072-03湿地鸟类是湿地野生动物中最易见、最有代表性的群体,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和敏感因子,其种类、数量和分布直接反映出湿地生态环境的质量。

通过湿地鸟类调查,检验湿地公园保护管理工作成效,同时研究提出湿地公园保护方向和具体措施。

1 自然环境状况湖北远安沮河国家湿地公园地处东经111°37′25.32″~111°38′21.085″,北纬31°6′45.852″~31°3′14.433″之间,属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和长江中上游北岸典型的山区河流型湿地,是沮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园位于沮河中游、县域中南部,涉及鸣凤镇北门村、凤山社区、汪家村,旧县镇洪家村、董家村、安鹿村,花林寺镇高楼村和茅坪场镇何家湾村。

按照《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公园划分为河流湿地和人工湿地2个湿地类,包括永久性河流湿地、洪泛湿地和稻田湿地3个湿地型。

公园湿地总面积180.19 hm2,占湿地公园总面积487.06 hm2的37.0%。

其中,永久性河流湿地面积141.57 hm2,占公园湿地面积的78.6%;洪泛湿地面积29.38 hm2,占公园湿地面积的16.3%;稻田湿地面积9.24 hm2,占公园湿地总面积的5.1%。

湖北远安沮河国家湿地公园自开展试点建设以来,通过湿地植被保护与修复、水环境治理、生态流量管控、退耕还湿等措施,公园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湿地水质清澈、水草丰茂,为各种鸟类提供了优良的栖息、繁殖场所。

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及保护对策

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及保护对策
第 3 卷第 4期 l 2l 0 1年 l 2月
河 南 林
业 科 技
V(1 ) 4 ).3lN(.
He a Fo e ty S i n e a d Te h o o y nn r sr ce c n c n lg
De . 01l c2
郑州黄 河湿地 自然保护 区鸟类 资源及保护对策
A sr ab rn ce l io s f
c g u c g u y n s y ns C g u c lmbi u y n s ou in s t i g l rc l t x a e iu a e Miv s k r c u lu osh n Ac i r g n i s c t e t i e l
掩 船 孙 鹬 ∞ 砚∞弘; 霉 角白 斑 黄 自 自 大 小 鸳 鸢 苍 雀 松 大 普 乌 秃 自 鹊 白 鹗 游 红 红 灰 鹰 鹰 雀 辩 通雕 鹫 尾 鹞 头 隼 脚 隼 鹤 鹰 焉 鹞 鹞 隼
Gr s ]p n n i u a o e ss
Bu e a u l u o e a u g rn s e cg rn s
Ciu a r g n s s 'zs t e u to u
Pa d o h l u n in aie s nt ,a c Pe g m u lo rr s Fa c a r n 括 lo mu e s Fa c t n n u u lo i u c ls n Gr s g u u rs An h o ie vr o t rpo d s i g 0ts b k a e a u a k mo n Bu o b b b uo
狗 、白黼钨等 。 Βιβλιοθήκη 鹈 鹕 白鹭 鹭 雁 鹅
P d c p a rts o ie s ui u P lc n s o o la a e e a u n c l s t P lc n s p i p n i e e a u h l pe ss i Eg et e lp o e rt a u o h ts P a a e l u o o i ltla e c r da

湿地鸟类情况调研报告

湿地鸟类情况调研报告

湿地鸟类情况调研报告湿地是许多鸟类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地,其情况调研意义重大。

在湿地鸟类情况调研报告中,以下是我对湿地鸟类情况的总结:首先,湿地鸟类的多样性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湿地鸟类种类繁多,常见的湿地鸟类有水燕、鹭类、鸬鹚、鹈鹕等。

这些鸟类能够适应湿地环境,以湿地植物、浅水湖泊中的鱼类和昆虫等为食物来源。

其次,湿地鸟类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鸟类通过捕食昆虫、控制鱼类数量、传播植物种子等,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

鸟类还是湿地生态系统的环境监测者,能够反映出湿地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

然而,近年来湿地鸟类的数量普遍下降,情况不容乐观。

一方面,湿地生境的破坏是导致湿地鸟类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湿地被围垦、填筑、开发,导致湿地面积减少,生活空间受到限制。

另一方面,水污染、生态链断裂等也造成湿地鸟类数量减少的问题。

针对湿地鸟类情况的不容乐观,我们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加强湿地保护意识的普及,提升公众对湿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其次,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强执法力度,严禁湿地的非法破坏行为。

同时,加大湿地生态修复工作,恢复湿地的自然生态功能。

此外,开展科学研究、调查监测,加深对湿地鸟类生态习性和保护需求的了解。

总结起来,湿地鸟类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多样性和生态功能对于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至关重要。

然而,近年来湿地鸟类的数量普遍减少,湿地生境的破坏是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保护湿地鸟类,我们建议加强湿地保护意识的普及,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和湿地生态修复工作,开展科学研究和调查监测。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鸟类,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湿地鸟类生活型分类

湿地鸟类生活型分类
湿地鸟类生活型分类
生活型
鸟类类型
植被类型
游憩类栖息地
䴙䴘目、雁形目和鸥形目的鸟类
低草湿地型和浅水植物湿地型为主
涉禽类栖息地
鹳形目、鹤形目、鸻形目的鸟类
高草湿地型、稻田型植被为主(包括岛屿周边的深水区)
傍水禽类栖息地
包括佛法僧目和雀形目的部分种类,如普通翠鸟、小云雀、灰喜鹊
草本湿生型和中生乔灌木为主
猛禽类栖息地
鹰、雕、鵟、鸢、鹫、鹞、鹗、鹄、鸺鹠等次级生态类群水边疏林灌丛Fra bibliotek和草本湿生型为主
摘自:《湿地公园植被专项规划》

湿地保护与鸟类迁徙的生态保育

湿地保护与鸟类迁徙的生态保育

湿地保护与鸟类迁徙的生态保育湿地是地球上最为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同时也是许多鸟类迁徙的重要栖息地。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湿地保护与鸟类迁徙生态保育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中的挑战与前景。

湿地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它们为许多珍稀濒危鸟类提供了栖息地和繁殖场所。

鸟类迁徙是一种天然的行为,它们每年在不同地区之间进行迁徙,寻找适宜的栖息地和食物资源。

湿地的保护不仅有益于湿地本身的生态系统稳定,还为鸟类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迁徙站点。

然而,湿地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比如人类活动导致的湿地退化、水污染、城市扩张等等。

湿地的退化不仅会破坏其生态系统功能,还会严重影响鸟类迁徙的成功进行。

因此,湿地保护迫在眉睫。

湿地保护的挑战在于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人们为了获取更多土地用于农业和城市建设,对湿地进行了过度开发。

这不仅导致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还威胁到了鸟类迁徙的连续性。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需要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来保护湿地,并增加对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湿地的价值和重要性。

除了湿地保护外,鸟类迁徙生态保育还需要实施跨国合作。

许多鸟类迁徙跨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各国需要共同努力,加强协作,制定并执行有效的保护计划。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鸟类顺利迁徙,并维护生态平衡。

在湿地保护与鸟类迁徙的生态保育中,科学研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们通过对鸟类迁徙的研究,了解它们所需的栖息地特征、迁徙路径和营养需求,为湿地保护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同时,科学研究也有助于发现湿地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因此,加强科学研究,提高我们对湿地和鸟类迁徙的理解至关重要。

未来,湿地保护与鸟类迁徙的生态保育仍面临诸多挑战,但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全球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度不断提高,人们对湿地保护和鸟类迁徙的认识也将不断深入。

同时,新的科技手段和保护理念的发展将为湿地保护和鸟类迁徙生态保育提供更多可能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地鸟类的定义作用及现状北京野鸭湖湿地秋冬季鸟类多样性调查与生境选择研究2鸟类在湿地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湿地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支持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

湿地生态系统的变化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因此对于湿地生态系统的监测与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湿地生态系统监测和评价的主要指标可分为非生物指标和生物指标。

非生物指标以理化指标为主,这类指标量化程度高,方法成熟,可重复性强。

生物指标中的低等生物指标如:藻类、软体动物等,常被用来评估水质的变化,而高等动物作为评价指标的应用却不多。

鸟类尤其是水鸟是湿地特有的高等生物类群。

在中国,湿地鸟类共有15科160多种,和其它湿地脊椎动物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

鸟类是湿地生态系统中主要的顶级消费者,不可能脱离其它低营养级生物和无机环境而孤立存在。

如果说理化指标和低等生物指标用于湿地环境监测和评价是自下而上的,那么湿地鸟类作为指标则是自上而下的,因此鸟类作为指示生物更适于快速的系统水平的评价(Browder,2002)。

另外,鸟类处于湿地生态系统食物链顶端,与人类所处的营养级最接近,因此用鸟类作为指示生物对于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风险更有参考价值(Peakall,2003)。

2.1鸟类在湿地植被评价中的应用植被是湿地生态系统3个要素之一。

生态学家普遍认为鸟类分布和多度的第一影响因子是植被,而食物、寄生物、捕食关系则为第二影响因子,所以鸟类常被作为植被的指示物种。

许多繁殖鸟类和特定的湿地植被有着强烈关联。

人类对湿地的不合理利用,尤其是开垦、过度放牧等活动改变了原有的湿地植被,对鸟类产生了负面影响。

不同种类的涉禽对植被干扰强度的耐受性不同,因此可以根据家畜密度、乔木和灌木盖度、树种多样性、未倒死树等因子与涉禽的相关程度确定指示物种。

实践证实这些涉禽指示物种在对河岸植被退化的评价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Beintema,1983)。

湿地水文情势影响着湿地鸟类多样性和丰富度(Desgranges,2006),因此湿地鸟类可以作为水文情势的监测指标。

留鸟与迁徙鸟类相比对地表水的选择性更强,因此更适于作为指示种(Lynn,2006)。

补水恢复初期扎龙春季鸟类群落与环境间的关系水禽也称为湿地鸟类,其概念和湿地一样,难以明确划分和定义。

与湿地有关的鸟类至少有三种情况,一是完全依赖湿地生活,取食、繁殖、栖息全部在湿地完成;二是主要在湿地生活,离开湿地也能生存;三是偶然到湿地活动。

前两种应看作是真正的湿地鸟类。

在实际工作中,湿地鸟类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游禽类,包括雁鸭类,潜鸟,鸬鹚,鹈鹕,鸥类等;涉禽类,包括鹤、鹤、鹭类、鹃类等;海鸟类,包括信天翁、鲤鸟等。

三者分别相当于英文中的Waterfowls,Waders,Seabirds。

当然,这只是众多划分方法中的一种,并不十分全面。

实际上在一片沼泽或其他湿地中,整个鸟类群落除了上述三类外,还包括湿地猛禽和湿地小型鸟类等。

根据不同研究者的侧重点,湿地鸟类的定义也随之发生变化。

鸟类群落与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

环境作用于鸟类,鸟类依赖环境又反映环境的变化,由于鸟类对环境变化的高度敏感性,常常被用于监测环境变化。

鸟对环境的敏感性表现在鸟的鸣声、生理机制、物种丰富度和多度以及群落结构都与环境密切相关。

鸟类群落用于环境监测研究的空间规模一般划分为个体空间、当地、地区、和景观尺度四个层次。

大多数的研究着眼于空间和当地生境。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在调节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鸟类群落是湿地生态系统中最具代表性的生物类群之一,研究实地鸟类群落的组成、结构及其变动的趋势,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湿地鸟类群落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湿地鸟类处于湿地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端,对环境的变化和人为干扰极其敏感,因此,国际上常将湿地生态系统湿地鸟类的群落结构和丰度作为湿地质量的重要评估指标。

同时,由于全球湿地丧失和湿地环境受损将导致水禽种类和数量的急剧下降(Hails,1997),湿地鸟类的保护也是湿地保护与修复的重要内容。

功能群(guild)是以相似方式利用相同环境资源的物种类群,是群落发挥其作用的基本单位(Simberioff,1991)。

同时,功能群特征也是环境评价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生态系统中功能群的结构和作用的分析,可了解生态系统的受损程度(severinghaus,1981)。

因此,认识湿地鸟类功能群的结构与作用,并深入了解湿地鸟类与湿地生态系统其他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湿地修复的基础和关键(Malakoff,1998)。

湿地鸟类包括有涉禽(鹤形目、鹳形目等)和游禽(雁形目、鹑形目),其中以迁徙涉禽鸟类的种类和数量居优势地位。

现今世界上涉禽有217种,在亚洲分布有100种,在我国分布有69种(金连奎等,1997)。

涉禽为中、小型涉禽,体色多为沙土色或灰褐色,也有少数为体色分明的黑白色。

一般翼较尖、腿较长、胫下裸出,善于行走;脚蹼不发达,少数前趾间有蹼相连,不适于游泳,后趾小,不发达或退化。

嘴的形状很适于在泥沙中取食,但由于种的不同种间也有很大变异。

大多数栖息在沼泽和河流、湖泊、海岸沙土泥滩等潮间带滩涂湿地,栖息类型较为复杂,所以世界上的分布也较为广泛。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特征与水禽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水禽是指在生态上依赖湿地生存的鸟类,又称水鸟,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生物指标,可以用于监测湿地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变化。

湿地开发导致其生境面积的大量丧失,水禽生境日趋破碎化,残留生境斑块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加,人为干扰已经成为水禽的生存和繁衍的巨大威胁。

通过对水禽的调查、研究有助于了解水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不同程度人为干扰对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合理有效的监测和评价湿地生态系统,为湿地保护和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衡水湖湿地鸟类多样性_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及重要水鸟繁殖生态学研究第四章水鸟群落多样性与湿地生境多样性的关系长期以来对生境斑块的研究沿袭着岛屿生态学的理论,研究的重点一般都放在了斑块面积、斑块距潜在种源库的距离及边缘效应等方面。

许多研究表明物种多样性受斑块面积和距种源库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物种迁入、迁出的速率与植被、微气候的多样性(MacAith盯&Wllson,1967;Diamond,1977:Wileome,1986;Wiens,1989;Fahrig,1994;Fraver,1994)。

近年来,一些学者将注意力转移到了景观基质对生物群落的影响_匕并发现基质类型影响着斑块中生物群落的组成及结构(Andren,1992;pearson,1993;Mills,1995;Sisk,1997)。

在野生动物栖息地片段化日益严重的今天,研究被人类占据的环境对斑块的影响,将成为保护生物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空间异质性与动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关系一直是生态学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近几十年来,许多生态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证明了空间异质性是影响动物群落多样性的重要因素。

空间异质性越高,即物理环境(如地形变化、植被结构及小生境的丰富多样)越复杂多样,栖息在其中的动物群落的多样性越高(MaeAithur,1961;Southwood,1979;Hudson,1991;Bruel,1992;孙儒泳,1992;陈化鹏,1993;Putman,1994等)。

随着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空间异质性的研究已被纳入了景观多样性的系统研究中,并且其研究的层面也越来越细,研究方法逐渐趋向精确量化。

人们将景观多样性分为景观类型多样性、格局多样性和斑块多样性。

其中,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中类型的丰富度和复杂度;格局多样性是指景观类型空间分布的多样性及各类型的空间关系;而斑块多样性是指景观中斑块数目及形状的多样性(原涛,2002)。

环境的空间异质性为鸟类提供了可利用的营巢、觅食活动生境;湿地生境类型的变化能够对湿地鸟类群落的结构特征造成持续而长久的影响。

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的重要特河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伦文征之一,既表明群落的组织结构水平和功能特性,又反映环境异质性及鸟类对各种环境的利用性(魏湘岳,1989)。

鸟类物种多样性的变化不仅能反映出湿地环境的变化;还可作为湿地生态环境变化的一种显而以见的指标。

洪泽湖南部冬春季鸟类群落研究湿地鸟类研究现状湿地被人们誉为“自然之肾”,是地球上一种具有多种功能和效益的独特生态系统。

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消费者,水鸟在湿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湿地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鸟类的生存与种群的发展,因而水鸟可以作为监测湿地环境变化的一项客观生物指标。

研究湿地鸟类有助于了解鸟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为干扰对水鸟群落的影响,进而可以深入分析水鸟群落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以及影响湿地生态环境质量的因素。

和其他生境类型相比,湿地鸟类群落的研究较少,大多数湿地鸟类群落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以后开始的。

目前国内、外对水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2.1湿地鸟类群落物种组成的研究鸟类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或次级消费者,群落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是鸟类与环境及鸟类种间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对环境的变化相对敏感,可以视为环境变化的“指示剂”(钱国祯等,1983)。

鸟类群落物种组成的研究包括鸟类的区系组成以及数量等方面的研究。

鸟类组成是鸟类群落研究的基本内容,是决定鸟类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

关于湿地鸟类的区系组成曾开展过大量的研究工作(Earles,1990;王文林等,1999;常弘等,1999;王学高等,1999;邹发生等,2000;牛红星等,2001:宋晓军等,2002;张淑萍等,2002;吴诗宝等,2002;黄国勇等,2002)。

物种数量是群落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某一物种的数量大小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该物种在群落中的优势度。

水鸟数量的研究工作有很多(李文发等,1994;韩云池等,1995;王勇军等,1998;刘安兴等,2001;陈有铃等,2001;方文珍等,2002;刘伯锋,2003; Moser,1987;summers,1988)。

对湿地水鸟数量进行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鸟类的时空动态变化,英国的Kirby(1995),Cayford(1996)和Kershaweral.(2003)分别对1986/1987一1991/1992年的越冬水鸟、1987/1988一1991/1992年的越冬涉禽及1994/1995一1998/1999年冬季水鸟的数量进行调查研究,他们最终获得的数据为湿地鸟类保护的实施提供了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