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论第四章(叶中行)
《信息论基础》教学大纲
《信息论基础》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512105602课程名称:信息论基础学时/学分:36/2先修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随机过程》、《信息科学导论》适用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开课教研室:信息与计算科学教研室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是拟从事通信及相关行业工作的学生所必修,为本科三年级学生所选修。
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熟练掌握离散(连续)条件下的熵、条件熵、相对熵、互信息的概念,熟练掌握有(无)失真条件下的信源(信道)编码定理和一些常用编码并能熟练的应用它们,为今后的学习与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掌握信息的基本理论,理解离散信源、连续信源的有关理论,熟练掌握信息、信息熵、条件熵、联合熵、互信息等的计算,了解通信系统的整个过程,熟练掌握基本的信源编码方法和信道编码方法,会判定信源码、信道码的优劣。
本课程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
成绩考核形式:期终成绩(考查)(70%)+平时成绩(平时测验、作业、课堂提问、 课堂讨论等)(30%)。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 随机变量的信息度量1.教学基本要求理解和掌握的定义和计算式,理解有关熵的一些基本性质,了解广义熵及相互间的关系。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并掌握信息、熵、联合熵、条件熵等有关信息量的定义及计算式,理解熵的基本性质,了解广义熵的多种形式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掌握熵的概念和性质,熟练计算熵、联合熵、条件熵、相对熵和互信息,并会用熵求解一些实际问题。
4.教学内容第一节 自信息第二节 熵、联合熵、条件熵第三节 相对熵和互信息第四节 信息量的一些基本性质第五节 广义熵第二章 随机过程的信息度量和渐进等分性1.教学基本要求理解和掌握信源、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掌握无记忆信源、马氏信源、平稳性、遍历性,理解AEP性质,理解AEP性质在数据压缩中的应用,了解香农-麦克米兰-布瑞曼定理。
信息论 第四章
称为编码效率。
H (S )
H (S ) H (S ) R' H (S )
1
第三节 等长信源编码定理
例:设离散无记忆信源: S
s 1 P( s) 3 4 s2 1 4
H (S )
1 3 4 log 4 log 0.811 4 4 3
第二节 等长码 我们举例说明:
设信源
s3 s2 s4 S s1 P( s ) P( s ) P( s ) P( s ) P( s ) 1 2 3 4
P( s ) 1
i 1 i
4
而其依赖关系为:
P(s2 / s1 ) P(s1 / s2 ) P(s4 / s3 ) P(s3 / s4 ) 1, 其余P(s j / si ) 0
第二节 等长码
若不考虑符号间的依赖关系,可得码长l=2 若考虑符号间的依赖关系,则对此信源作二次扩展
S 2 s1s2 s3 s4 s4 s3 s2 s1 P( s 2 ) P( s1s2 ) P( s2 s1 ) P( s3 s4 ) P( s4 s3 )
第四节 变长信源编码定理
3、克拉夫特(Kraft)不等式
X 定理4.4 对于码符号为 {x1 , x2 ,..., xq } 的任意即时码, 所对应的码长为 l1 , l2 ,..., lq ,则必定满足:
r li 1
i 1
q
反之,若码长满足上式,则一定存在这样的即时码 。 可以根据即时码的树图构造法来证明。
若有一个唯一可译码,它的平均码长小于其他唯一可译码的 长度,则称此码为紧致码或最佳码,无失真信源编码的基本 问题就是寻找紧致码。
信息论基础2015-第四章
K 1
K , J k 0 j 0,1,, J 1
对称离散无记忆信道(II)
若一个信道既关于输入对称,又关于输出对称,即P中每一行都是第 一行的一个置换,每一列都是第一列的一个置换,则该信道是对称的 对一个信道的转移概率矩阵P按列划分,得到若干子信道,若划分出 的所有子信道均是对称的,则称该信道是准对称的 0.8 0.1 0.1 0.1 1 0.1 0.8 0 1 2
K 1 J ({Qk }) I ( X l;Y ) I ( X k ;Y ) Ql Qk Qk l 0 K 1 J 1 p( j | k ) I ( X k ;Y ) Ql p( j | l ) K 1 l 0 j 0 Qi p( j | i ) i 0 I ( X k ;Y ) (1 )
K–1
二进制删除信道(BEC)
1–p–q 0 q E q
0 Q0 = Q1 = 0.5
p p
1
C I X 0; Y I X 1; Y
1 p q log 1 p q q p q log p log 1 q / 2 1 q / 2 q
幅度离散,时间离散信道;
幅度连续,时间离散信道;
幅度连续,时间连续信道; 幅度离散,时间连续信道。
按输入/输出之间的记忆性
有记忆信道 无记忆信道
按其输入/输出信号的关系的确定性:
确定信道
随机信道
信道的抽象模型
输入/输出统计关系 输入量X (随机过程) 信道 输出量Y (随机过程)
H (Y ) H (Y1Y2 Yn ) H (Y1 ) H (Y2 | Y1 ) H (Y3 | Y1Y2 ) H (Yn | Y1Y2 Yn1 )
信息论发展
信息论发展现代信息论是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奈奎斯特和哈特莱的研究开始的,他们最早开始研究了通信系统传输信息的能力,并且试图度量系统的信道容量。
香农于1940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期间开始思考信息论与有效通信系统的问题。
经过8年的努力,1948年,来自贝尔研究所的ClaudeShannon(克劳德·香农)的《通信的数学理论》论文公诸于世,从此宣告了崭新的一门关于信息发面的学科──信息论的诞生。
1949年,香农又在该杂志上发表了另一著名论文《噪声下的通信》。
在这两篇论文中,香农阐明了通信的基本问题,给出了通信系统的模型,提出了信息量的数学表达式,并解决了信道容量、信源统计特性、信源编码、信道编码等一系列基本技术问题。
两篇论文成为了信息论的奠基性著作。
这两篇论文一起阐述了现代信息论的基础。
并且香农开始创造性的定义了“信息”。
信息论自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叶到二十一世纪初期,现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理论科学,他给出一切传输、存储、处理信息系统的一般理论,并指出,实现有效、可靠地传输和存储信息的途径是走数字化的道路。
这是通信技术领域数字化革命的数学或理论基础。
1946年的计算机和1947年晶体管的诞生和相应技术的发展,是这一革命的物理或物质基础。
信息论是在长期的通信工程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当物理学中的电磁理论以及后来的电子学理论一旦有某些进展,很快就会促进电信系统的创造发明或改进。
这是因为通信系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关系实在是太密切了。
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以及战争等等,一切都离不开消息传递和信息流动。
通信系统是人类社会的神经系统,即使在原始社会也存在着最简单的通信工具和通信系统,这方面的社会实践是悠久漫长的。
自从香农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末两篇论文发表后,前苏联和美国的科学家采取了不同的研究途径经一部发展了信息论。
柯尔莫哥洛夫、宾斯基和达布鲁新为首的一批著名数学家致力于信息论的公理化体系和更一般更抽象的数学模型,对信息论的基本定理给出了更为普遍的结果,为信息论发展成数学的一个分支作出了贡献。
信息论课件CHAPTER4
由于
h( X
)
h( X
/Y
)
p( xy) log
p( x / y)dxdy p( x)
p( xy)(1
p( x) )dxdy p(x | y)
0
仅当X、Y独立时等式成立。
4.1.5 连续随机变量集合差熵的性质(续) ——连续熵与离散熵的类似性
3. 可加性 设N维高斯随机矢量集合 XΝ X1X2 X N ,很容易证明
4.1.1 连续随机变量的离散化
一个连续随机变量的离散化过程大致如下:
若给定连续随机变量集合X 的概率分布F(x) P{X x} 或 概率密度p(x) ;再给定一个由实数集合到有限或可数集 合的划分 P ,使得
P {Si, i 1, 2, },其中Si 表示离散区间,i Si 为实数集合,
主要是高斯信源的差熵;然后介绍连续信 源最大熵定理;最后介绍连续集合之间的 平均互信息、离散集合与连续集合的平均 互信息。
§4.1 连续随机变量集合的熵
本节主要内容:
1.连续随机变量的离散化 2.连续随机变量集的熵 3.连续随机变量集的条件熵 4.连续随机变量集的联合熵 5.连续随机变量集合差熵的性质 6.连续随机变量集合的信息散度
4.1.5 连续随机变量集合差熵的性质 ——连续熵与离散熵的类似性
1. 连续熵与离散熵计算表达式类似。通过比较可见,由计算 离散熵到计算连续熵,不过是将离散概率变成概率密度, 将离散求和变成积分。
2. 熵的不增性。连续熵同样满足熵的不增原理,即
h( X ) h( X / Y )
(4.1.15)
i
p(xi )x log p(xi ) p(xi )x log x (4.1.5)
信息论第四讲
2.2 重要定理2.2.1 链式法则从定理 2.1,我们得到:)|()(),(X Y H X H Y X H +=和)|()(),(Y X H Y H Y X H +=,并解释说它们是熵的链式法则在两个随机变量情况下的特例。
现在,我们来看它的一般形式,即针对一组随机变量的情况。
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取决于多种因素,这时就可以看作多个随机变量共同决定了事情的不确定性。
定理2.3(熵的链式法则)设随机变量n X X X ,,,21 服从联合分布),,,(21n x x x p ,则∑=-=ni i i n X X X H X X X H 11121),,|(),,,( (2-36)证明 根据式(2-15),可以把等式左边写成左边=)),,,,((),,,(12121n n n X X X X H X X X H -=)),,,(|(),,,(121121--+=n n n X X X X H X X X H)),,,(|(),,,(2211221---+=n n n X X X X H X X X H ),,|(11X X X H n n -+∑=-=ni i i X X XH 111),,|( =右边在证明过程中,我们没有使用联合概率分布),,,(21n x x x p ,如果使用之,同样可以证明这个定理。
可以从物理概念上对上述定理加以解释:多随机变量的联合熵是多个事件同时发生的不确定性,它应该等于事件1X 的不确定性与1X 已出现的情况下其它事件同时发生的不确定性之和,而后者是1X 已出现的前提下事件2X 的不确定性,与1X 、2X 已出现的情况下其它事件同时发生的不确定性之和,依此类推。
这个定理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结论:多随机变量的联合熵等于条件熵之和。
;如果多个事件互相独立,问题就变得更简单了。
例如,我们班上有n 个同学,每人的学习成绩是[0,100]间的随机数,用随机变量i X 表示。
根据上述定理,全班成绩的不确定性为∑=-=ni i i n X X X H X X X H 11121),,|(),,,( ,是条件熵之和,但是由于大家的成绩相互独立,全班成绩的不确定性只由每人成绩不确定性之和决定,即为∑=n i i X H 1)(。
信息论与编码目录[7页]
第1章绪论第2章熵和互信息§2.1 随机变量的熵和互信息2.1.1 事件的自信息和互信息2.1.2 条件事件的互信息与联合事件的互信息2.1.3 随机变量的平均自信息——熵2.1.4 熵的性质2.1.5 凸函数2.1.6 随机变量间的平均互信息2.1.7 概率分布的散度(相对熵)2.1.8 关于疑义度的Fano不等式2.1.9 马尔可夫链和数据处理定理2.1.10* Shannon信息度量与集合论之间的联系2.1.11*信息论与博奕之间的关系§2.2 连续随机变量的互信息和微分熵2.2.1 连续随机变量的互信息2.2.2 连续随机变量的熵——微分熵2.2.3 微分熵的极大化§2.3 平稳离散信源的熵2.3.1 平稳离散信源一般概念2.3.2 平稳信源的熵2.3.3 马尔可夫信源§2.4 平稳随机过程的信息量与熵习题第3章离散无记忆信源的无损编码§3.1 离散无记忆信源的等长编码3.1.1 等长编码3.1.2 Shannon信源编码定理叙述3.1.3 渐近等分性质(AEP)与Shannon定理的证明§3.2 离散无记忆源(DMS)的不等长编码3.2.1 不等长编码的唯一可译性和译码延时3.2.2 Kraft不等式3.2.3 不等长编码定理§3.3 几种不等长编码算法3.3.1 最佳不等长编码(Huffman编码)3.3.2 Shannon编码法3.3.3 Fano编码3.3.4 Shannon-Fano-Elias编码3.3.5 算术编码3.3.6*通用信源编码算法3.3.7*压缩编码与离散随机数发生§3.4 平稳信源和马尔可夫信源的编码定理3.4.1 平稳信源的编码3.4.2 马尔可夫信源的编码习题第4章信道、信道容量及信道编码定理§4.1 信道,信道模型和分类§4.2 离散无记忆信道(DMC)及其容量4.2.1 信道容量定义及例子4.2.2 离散无记忆信道(DMC)的容量定理4.2.3 对称离散无记忆信道容量的计算4.2.4 转移概率矩阵可逆信道的容量计算4.2.5*离散无记忆信道(DMC)容量的迭代计算§4.3 信道的组合4.3.1 积信道(平行组合信道)4.3.2 和信道4.3.3 级联信道§4.4 离散无记忆信道(DMC)的编码定理4.4.1 几个有关定义4.4.2 二进对称信道编码定理的证明4.4.3*一般离散无记忆信道编码定理的证明(典型列方法) 4.4.4*信道编码定理之逆4.4.5*具有理想反馈的离散无记忆信道的容量4.4.6*信源、信道编码分离定理和信源、信道联合编码§4.5 加性高斯噪声(A WGN)信道4.5.1 高斯信道的容量4.5.2*高斯信道编码定理4.5.3*高斯信道编码定理之逆4.5.4*带有独立高斯噪声的平行信道4.5.5*带有相关高斯噪声的平行信道4.5.6*MIMO高斯信道的容量§4.6 模拟信道的信道容量4.6.1 带限、加性白高斯噪声信道。
信息论与编码课件chapter4_part2
信息论与编码
4-5 变长编码方法
4.5.3 霍夫曼编码方法(Huffman)
信息论与编码
若以X :{a1 , a2 , , ar }为码符号集,用霍夫曼编码方法, s2 S s1 对信源空间为 = P p( s1 ) p( s2 ) 忆信源S,进行无失真信源编码 进行无失真信源编码 其步骤如下: sq 的离散无记 p ( sq )
i = 1,2, , q N
信息论与编码
4-4 变长编码定理 4.4.3 离散平稳无记忆序列变长编码定理 定理:
将信源S的N次扩展信源SN的消息作为编码对象, 的消息作为编码对象 使非延长码的码字与消息一一对应,则当信源扩 展次数N足够大时,信源 足够大时 信源S的每 的每一个信源符号 个信源符号si所 需要的平均码符号数,即平均码长可以无限接近 于下界H(S)/logr ,接近的程度随 接近的程度随N增加而增加
S : {s1 , s 2 , , s q }
W : {w1 , w2 , , wq }
a1
信 源
s1 s2 sq
编码器
X : {a1 , a 2 ,, a r }
a2 ar
信 道
n1 n2 nq
w1 w2 wq
信源空间:
S s1 P = p( s ) 1
信息论第四章
Y
Y
1 P[F(bj)bj] p (a ib j)P [F (b j)b j]
Y
X ,Y
Y
p(aibj) P [a*bj]
P(aibj)
X,Y
Y
X,Ya*
① 按列计算平均错误概率 求联合概率矩阵 [P(ai)P(bj|ai)] 中每列除去 F(bj)=a* 所对应 的 P(a*bj) 以外所有元素之和。再对上述结果求和。
为使 P(e / bj )最小,就应选择 P(F(bj)/bj)为最大,即选 择译码函数 F(bj)a* 并使之满足条件:
P ( a * /b j) P ( a i/b j) a i a *
收到一个符号以后译成具有最大 后验概率的那个输入符号。
这种译码准则称为“最大后验概率准则”或“最小错误 概率准则”。
如果在扩展信道的输入端把8个可能作为消息的二元序列都作
为消息,M=8,则每个消息携带的平均信息量就是3比特,
而传递一个消息所得的符号数仍为三个二元码符号,则R就提
高到 1(比特/码符号)。这时的信道如下图所示。
发送消息
接受消息
这时只能规定接收端8个输出符号序列j与i 一一对应。这样, 只要符号序列中有一个码元符号发生错误就会变成其他所用 的码字,造成译码错误。只有符号序列中每个符号都不发生 错误才能正确传输。所以得到正确传输概率为
若采用前边讲到的译码函数A,则平均错误率为:
P E ' 1 3 Y , X a * P ( b / a ) 1 3 [ ( 0 . 3 0 . 2 ) ( 0 . 3 0 . 3 ) ( 0 . 2 0 . 5 ) ] 0 . 6
若输入不等概分布,其概率分布为:
P (a 1 ) 1 4 ,P (a 2 ) 1 4 ,P (a 3 ) 1 2
信息论第4章
第四章抽象代数基础自古以来,许多数学家都在探讨数学的“本质”。
为使庞大的数学知识变得简而精,数学家们经常依据数学各领域间潜在的共性,提出统一数学各部分的新观点、新方法。
1872年,德国数学家克莱因提出了用“群”的观点来统一当时杂乱的各种几何学(欧氏几何、非欧几何包括黎曼几何和罗氏几何等);1883年,美国数学家毕尔霍夫提出“格”的概念,以统一代数系统的各种理论和方法;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出现了公理化运动,以公理系统作为数学统一的基础。
1938年法国布尔巴基学派不但继承了公理化运动的成果,而且提出数学公理结构的概念,以非常抽象的方式叙述全部数学,把数学的核心部分在结构这一概念下统一成一个整体。
他们认为整个数学学科的宏伟大厦可以99建立在丝毫不求助于直观的彻底公理化基础上。
他们从集合论出发,对全部数学分支给予完备的公理化,认为最普遍、最基本的数学结构有三类:代数结构、顺序结构、拓扑结构。
而群结构是最基本的代数结构之一。
我们所要介绍的抽象代数也叫近世代数,就是研究代数结构(或代数系统)的一门学科。
抽象代数有许多分支,除了线性代数外,还有群论、环论、域论、格论、布尔代数、李代数等等。
这些分支都先后在其他科学领域中找到了用场。
布尔代数后来在线路设计、自动化系统、电子计算机设计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线性代数、群、环、域,特别是有限域的理论,看起来很抽象,然而在编码问题中却找到了具体的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要学习编码理论,必须首先学习抽100101 象代数的有关知识。
下面我们就把抽象代数的几个基本概念作一个很粗浅的介绍。
第一节 代数结构——群、环、域一. 集合1. 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在一定范围内的讨论对象组成的整体。
元素:组成一个集合的各个个体,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子集:设两个集合A 和B ,若A 中的每个元素又都是B 中的元素,则称A 为B 的子集,记为:真子集:若 ,且B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 ,则称A 为B 的真子集,记为:AB B A ⊇⊆或,A B ⊇A B B A ⊃⊂或,102 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用Φ表示。
传播学总论 第四章 信息
第四章信息、符号与讯息传播本质上就是信息的流动。
信息是构成传播的基本材料。
信息普遍存在,但又是无形的,必须借助一定载体才能进行传播。
载体就是符号。
信息及其载体—符号,构成传播的最基本的材料和要素。
第一节信息对于传播学来说,信息概念的引入,不仅在认识论上形成了深刻的切入点,且在本体论上为传播学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坚实根基。
一、信息的定义及其本质信息:第一,用最准确的话来说,信息所处的位置,介于原始事实(可指数据)和知识之间。
数据一旦被置于情境脉络之中,与某个特定问题和决定结合起来,便成了信息。
在此基础上,信息可以被界定为“被赋予了某种意义的事实”。
这种意义只能被人类所赋予,只能被一种认知的意识所赋予。
即,信息是不能转送他人的,只能自我接收,因为在被以如此认知和接收前,信息从未产生。
第二,有信息学家认为,信息从它本身来说,可被看作一种客观存在。
所有有组织的结构都包含信息,且可能传递信息。
第三,“信息”被广泛用于“信息技术”与“信息处理”领域,指包括所有在电脑系统中反映事实、时间和概念的不同方式。
它的这个含义比上面两种的应用要普遍得多。
此处,它的形式包括数据(如,数字和结构文本)、文本(如,文件)、图片和影像。
日常生活中,信息通常指消息、指令、密码、数据、知识等。
(信息论等信息科学形成之前,人们较少使用“信息”这个概念,即使用,一般也当做消息、知识、情报等的同义词,是指人们关于某种事物的认识,没有赋予它科学的定义。
)直到当代信息通信科学诞生之后,信息才从模糊的感知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企鹅信息词典》较完整的概括:第一,用最准确的话来说,信息所处的位置,介于原始事实(可指数据)和知识之间。
数据一旦被置于情境脉络之中,与某个特定问题和决定结合起来,便成了信息。
在此基础上,信息可以被界定为“被赋予了某种意义的事实”。
这种意义只能被人类所赋予,只能被一种认知的意识所赋予。
即,信息是不能转送他人的,只能自我接收,因为在被以如此认知和接收前,信息从未产生。
信息论基础教程,李亦农李梅编著,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因为信源具有不确定性,所以我们把信源用随机变量来表示,用随 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来描述信源的不确定性。通常把一个随机变量
这里的q表示信源消息的个数。信息熵表示信源的平均不确定性的 大小,同时表示信源输出的消息所含的平均信息量。因此,虽然 信源产生的消息可能会含有不同的信息量。
在收信端,信源的不确定性得到了部分或全部的消除,收信者就得
到了信息。信息在数量上等于通信前后“不确定性”的消除量 (减少量)。
2021/5/20
制单位= 比特 log2 .2 互信息
定义2.2 一个事件 所给y j出关于另一个事件 的信x息i 定义为互信息,
用 表示。I(xi ; y j )
I (xi
def
;y j )
I (xi ) I (xi
|y j )
log
p(xi |y j ) p(xi )
互信息 事件 性
⑤在有噪信道中有没有可能以接近信道容量的信息传输率传输信息 而错误概率几乎为零?(有噪信道编码即香农第二定理)
⑥如果对信源编码时允许一定量的失真,所需的最少的码符号数又 是多少?(限失真信源编码即香农第三定理)
2021/5/20
9
目前,对信息论的研究内容一般有三种理解:
(1)狭义信息论:又称香农信息论。主要通过数学描述与定量分析,研 究通信系统从信源到信宿的全过程,包括信息的测度、信道容量以及信 源和信道编码理论等问题,强调通过编码和译码使收、发两端联合最优 化,并且以定理的形式证明极限的存在。这部分内容是信息论的基础理 论。
信息论ppt第四章
如图所示,信源在某时刻处于某一状态 si , 当它发出一个符号xim1 后,所处的状态就变了, 转移到状态 s j,因此,信源输出的符号序列X1 X 2 X m X m1 变换成信源状态序列S1S2 SmSm1 ,于是一个讨论 信源输出符号不确定性的问题变成讨论信源状态 转换的问题。
作业:1. 证明 2. 有一无记忆信源的符号集为{0,1},已知信源的 概率空间为 1 X 0 P 1 / 4 3 / 4 , (1)求信源熵; (2)求由m个“0”和(100-m)个“1”构成的某一特定序 列的自信息量的表达式; (3)计算由100个符号构成的符号序列的熵。
并设发出的符号只与前一个符号有关,其关联程 度由条件概率 p(a j | ai ) 给出,如下所示:
, 求:(1)此信源每发出一条消息提供的平均信息 量 H(X ) ; (2)此信源的平均符号熵 H2 ( X ) (3)此信源的极限熵 H 。
7 / 9 2 / 9 0 1/ 8 3/ 4 1/ 8 2 / 11 9 / 11 0
实际信源分类如下:
离散无记忆信源 记忆长度无限 平稳信源 离散平稳信源 离散有记忆信源 记忆长度有限 随机过程:波形信源 (马尔科夫信源) 连续平稳信源 非平稳信源
第二节
离散离 散单符号信源,它是最简单、最基本的信 源,是组成实际信源的基本单元,用一个 离散型随机变量表示。 信源所有可能输出的消息和消息所对应 的概率共同组成的二元序 [ X , P( X )] 对称为信 源的概率空间。
X X x1 , X x2 , X xi , X xq P( X ) p( x ), p( x ), p( x ), p( x ) 2 i q 1
信息论基础ppt课件
(a) H ( X , Y ) , H ( X ) , H ( Y ) , H ( X |Y ) , H ( Y |X ) , I ( X ; Y ) ;
(b)如果q(x,y)p(x)p(y)为两个边际分布的乘积分布,计 算 D( p Pq) 和 D(q P p)。
解:
(a )
H (X ,Y ) 1 lo g 1 1 lo g 1 1 lo g 1 5 lo g 5 44441 21 21 21 2
1 p(X)
可见熵是自信息的概率加权平均值
引理 1.2.1 H(X) 0,且等号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X 有退化分布。
例题 1.2.1 设
1
X
0
依概率 p 依概率 1 p
则 H ( X ) p l o g p ( 1 p ) l o g ( 1 p ) h ( p ) 。
I (x) log 1 。 p(x)
1.2 熵、联合熵、条件熵
X 定义 1.2.1 离散随机变量 的熵定义为
H(X)p(x)logp(x) x
e 我们也用 H ( p ) 表示这个熵,有时也称它为概率分布 p 的熵,其中对
数函数以2为底时,熵的单位为比特(bit),若对数以 为底时,则熵的
图1.1 通信系统模型
第一章 随机变量的信息度量
1.1 自信息 1.2 熵、联合熵、条件熵 1.3 相对熵和互信息
1.1 自信息
定理1.1.1
定义 1.1.1
若自信息I ( x ) 满足一下5个条件:
( i ) 非复性:I(x) 0;
( i i ) 如 p(x) 0, 则 I(x) ;
数字通信原理_4:信息论基础
第四章
信息论基础
2010 Copyright
SCUT DT&P Labs
1
第四章 信息论基础
1、消息与信息
消息是由符号、文字、数字、语音或图像组成的序列; (1) 消息是由符号、文字、数字、语音或图像组成的序列; 消息是信息的载体 信息是消息的内涵 载体, 内涵; (2) 消息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消息的内涵;消息中可能包 含信息,也可能不包含信息; 含信息,也可能不包含信息; (3) 收到一则消息后,所得的信息量,在数量上等于获得 收到一则消息后,所得的信息量, 消息前后“不确定性”的消除量; 消息前后“不确定性”的消除量; 通信的目的在与传送信息。 (4) 通信的目的在与传送信息。 1948年 美国科学家香农的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 (5) 1948年,美国科学家香农的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 奠定了信息论的理论基础。 奠定了信息论的理论基础。
的熵。 的熵。 按照定义: 按照定义:
3 1 1 1 1 1 1 3 H ( X ) = −∑i =1 p( xi )log p ( xi ) = − log + log + log + log 8 4 4 4 4 8 8 8
4
X:
0
1
2
3
= 1.906
(比特 符号)
熵的单位:比特/ 熵的单位:比特/符号
(比特)
SCUT DT&P Labs
11
= 108.62
2010 Copyright
离散信源的最大熵定理 定义4.2.3 定义4.2.3 凸集
xi = ( x1,i , x2,i ,..., xn ,i )
第四章 信息论基础
x j = ( x1, j , x2, j ,..., xn , j )
信息论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叶中行
定义1.3.3 设随机变量X,Y,Z的联合分布为 p( x, y, z ),则给定Z 条件下X 和Y的条件互信息为
(x, y | z) p I(X ; Y | Z )= p( z ) (x, y | z)log p (x | z)(y | z) p p zZ x y
易验证以下关系式成立 I(X ; Y | Z )=H(X | Z )-H(X | Y , Z ) =H(Y | Z )-H(Y | X , Z ) =H(X | Z )+H(Y | Z )-H(X , Y | Z ) =I(Y ; X | Z )
信源
信源编码器 等效信源 等效信宿
信道编码器
等效干扰 信道
信 道
信道译码器
干 扰 源
信宿
信源译码器
信息传输系统模型
1.信源 产生消息的源。 2. 编码器 将消息变成适合于信道传送 的信号的设备。 信源编码器,提高传输效率 编码器 信道编码器,提高传输可靠性 3. 信道 信息传输和存储的媒介 4. 译码器 译码是编码的逆变换,分为 信道译码和信源译码。 5. 信宿 消息的接收者。
自信息:信源发出的某个信号所含的信息 量,记为 I ( x) 自信息与信号发生概率之间关系
(1) x 的概率越大,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
不确定性越小,I ( x)应当越小
(2) 信源连续独立发出两个信号x,y,它们的 联合分布 p(x,y)=p(x)p(y),则x,y的自信息 是它们各自信息量之和,即I(x,y)=I(x)+I(y)
y
P {Y = y | X = x}, x , y
r
表示条件概率分布,则给定X = x条件下的熵
而给定随机变量X 条件下Y的熵记为H Y | X),它 ( 是H Y | X x)关于X 的平均值, (
宏观物理学基本原理(第四章信息大论)
宏观物理学基本原理(第四章信息大论)信息大论是宏观物理学的“信息论”。
单是从题目上就可以感觉到有些另类,而在另类的题目下更有其另类的内容。
将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支撑起一个新的理论平台大论信息,试图为信息科学理论释疑解惑,在不为大家普遍接受之初,被看作另类亦属自然。
但愿大家能静下心来,暂且跟着我的思路往前走一走,一个春光明媚的新世界或许就会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1.信息是哲学层次上的抽象信息论的主要创始人,美国数学家克芬特·仙农在研究信号、消息和信息的相互关系时指出:信号是信息的物理表达层;消息是信息的数学表达层;信息则是更高层次哲学上的抽象,是信号与消息的更高表达层次。
这是一个非常精辟的论述。
可惜,现在我们很多人在很多情况下都把消息和信息混淆在一起。
包括仙农先生本人给信息一词下的定义:“信息就是不确定性的消除量”,也并不是从哲学层次上提出来的。
混淆信息和消息的背后是我们对哲学和数学的认知出现了差错。
我们要找出这些差错,还要对整个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详加分析。
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伦这三个密切相关又自成体系的理论为什么会在短短的三、五年内同时出现?它们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恐怕还得从一百年前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开始谈起。
A.哲学百年沧桑我在上一章“时间和空间”中讲到:现代哲学一直停留在19世纪的水平上没有多大的进展,表现出了明显的衰落。
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自从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先后问世,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就进入到一个新的层次,而哲学家的步伐却一直跟不上来。
辩证法只能解读“牛顿三定律”层次的东西,而科学家们急需要有一种新的思想方法来解读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些科学家在从事自己所在专业的研究过程中,逐渐触及到一个新的哲学体系——系统观察法。
这是一个超出辩证法而又不脱离辩证法的思想体系,就像相对论既超出又不脱离牛顿三定律一样。
由于大家所处的具体专业不同,每一个人都仅仅接触到这个思想体系的一部份,于是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纷纷出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1-q
1
例4.2.2 (高噪声打印机)信道输入与输出字母集分 别是 { A, B,..., Z , }.其中 表示空格,这27个字 1 符排成一圈,当输入某个字符时,输出以等概率 产 3 生它本身及相邻2个字符,例如: P (Y A | X B) =P (Y B | X B) 1 =P (Y C | X B)= 3 求信道容量C.
第4章 数据可靠传输和信道编码
信定义
信道在通信系统中作用
研究信道的哪些问题?
§4.1 离散无记忆信道和信道容量 §4.2 信道容量的计算 §4.3 信道编码理论 §4.4 带反馈的信道模型 §4.5 联合信源——信道编码定理 §4.6 线性分组码
§4.1 数据可靠传输和信道编码
一.信道分类 1.根据传输媒介的类型划分 有线信道 传输媒介类型 无线信道 2.根据用户数量分类,分为单用户信道和多用户 信道 3.根据信道输入端和输出端关系,分为无反馈信 道和反馈信道
p( x) p( x)
例4.1.2 二进无噪信道 Pr (Y 0 X 0) Q(0 0) Pr (Y 1 X 1) Q(1 1) 1, 其他转移概率为0, 求信道容量
b.具有扩展性能的无噪信道
C max I ( X ; Y ) max H ( x) =log 2 n
例4.1.4 求二进对称删除信道的信道容量
0
1
0
1
0
0
定义4.1.4(弱对称信道)
如果转移概率矩阵的每一行都是其他行的置换, 而每列的元素之和相等,称为弱对称信道
其信道容量为
例 英文26个字母中每一个以0.5概率复制成自己,以 0.5概率变成下一个字母,信道容量。
例3 3 离散无记忆模k加性噪声信道Y =X Zmodk , 其中X,Y,Z 取值范围相同,X = Y = Z ={0,1,2, ,k-1} ,p(z )为任意分布。求该信道容量
定理4.2.2 对离散无记忆信道[,Q (y | x), ],其输入 分布p *(x)能达到的信道容量(即使I(X;Y )=I ( p; Q)达 到最大)的充要条件是: C ,当p *(x)>0 D(Q (y | x)p(y ) )|p (x )=p*(x ) C ,当p *(x)=0 其中p(y )= p(x)Q (y | x) ,C即为信道容量。
4.根据信道的物理性质,分为固定参数信道 和变参数信道
5.根据输入输出信号的特点,分为离散信道、 连续信道、半离散半连续信道、波形信道 6. 根据信道输入输出随机变量个数的多少, 分为单符号信道和多符号信道
7. 根据信道有无干扰,分为有干扰信道和无 干扰信道 8. 根据信道有无记忆性,分为有记忆信道和 无记忆信道 9. 根据信道中受噪声干扰的不同,分为随机 差错信道和突发信道
信道表示方法
平稳信道定义 若对任意n和m,离散无记忆信道满足 则称此信道为平稳的或恒参的,记为 , Q( y | x), Q( yn j | xn i ) Q( ym j | xm i )
衡量一个信息传递系统的好坏,有两个指标 a.数量指标:信息传输率R b.质量指标:平均错误率Pe 信道编码的目的: 使译码错误概率Pe在一定限制下使码率R达到最 大
r1 ( x)Q( y | x) def r1 ( x)Q( y | x) Q( x | y) rQ r1 ( x)Q( y | x) 1 ( y)
x
2. 固定这个 Q( | ) ,计算达到 min r1QA D(rQ 1 || Q 1Q) 的最好输入分布 r2 ( x) r2 ( x) A11r1 ( x)exp[D(Q( | x) || rQ 1 ()]
4.2.2 信道容量的迭代算法
• 简单的信道容量:用拉格朗日法求解 • 复杂的信道容量:求解极值比较困难,必须 借助数值方法。 • 此处介绍由本单(Arimoto)和布莱赫特(Blahut) 1972年分别独立给出的迭代算法。
Q( x | y ) J (r , Q, Q) r ( y )Q ( x | y ) log r ( x) y x Q( x | y ) def I ( X ; Y ) r ( y )Q ( y | x) log I (r , Q) r ( x) y x r ( x)Q( y | x) log
p( x) p( x)
其中h( )=- log -(1- )log(1- )
定义4.1.3 如果矩阵的每一行都是其他行的置换,每一列 都是其他列的置换,称这种信道为对称信道 1 1 1 2 3 6 1 1 1 1 3 3 6 6 1 1 1 P2 P1 6 2 3 1 1 1 1 1 1 1 6 6 3 3 3 6 2
p( x) p( x)
c.具有归并性能的无噪信道
C max I ( X ; Y ) max H ( x) =log 2 m
p( x) p( x)
结论:无噪信道的信道容量C只决定于信道的输 入符号数n或输出符号数m,与信源无关
2.对称信道
二进对称信道
C max I ( X ; Y ) max H (Y ) -h( )=1-h( )
X mod k Y
Z
§4.2 信道容量的计算
• 拉格朗日乘子法 • 信道容量的迭代算法 注意:信道容量的计算实际上是求解一个 有约束的凸函数的条件极值问题。
定义4.1.2(信道容量) 一个离散无记忆信道的信道 容量定义为 C max R max I ( X ; Y ) max I ( p; Q) bit 符号
R I ( X ; Y ) H ( X ) H ( X | Y ) H (Y ) H (Y | X )
定义4.1.2(信道容量) 一个离散无记忆信道的信道 容量定义为 C max R max I ( X ; Y ) max I ( p; Q) bit 符号
p( x) p( x) p( x)
其中 A 1 (以及以下的 An 等)是使左边成为概率密度函数的规范化常数。 3. 计算
Q1( x | y) D(r2Q || QQ ) r2 x ( ) Q y( x | ) l o g r2 ( x) x y
4. 以下再重复上述过程(即 1~3),直到达到预设的精度为止。
r2 ( x)
Q ( x | y )
1 y x y
Q ( y| x )
Q1( x | y)
Q ( y| x )
r1 ( x)Q( y | x) r1 ( x) ( ) r1Q( y ) y A1
Q ( y| x )
A11r1 ( x) exp[ D(Q( | x) || r1Q()] 注意 :
x y
Q( y | x) r ( y)
p ( x, y ) r ( x)Q( y | x), r ( y ) r ( x)Q( y | x)
x
引理4.2.4 J(r,Q,Q) I (r , Q), 且等号成立的充要 条件是Q( x | y ) Q( x | y )对所有满足p( x, y ) 0的 x ,y 成立
要条件是: f (x) 0,当xi 0 xi x x* i 1, 2,3...n f (x) 0,当xi 0 xi x x*
注:当 f ( x) 是凹函数, M max f ( x) ,类似结论成立,只须把“ ”变成“ ”号。 由于 I ( X ; Y ) I ( p; Q) 是关于输入分布 p(x)的函数,利用上述引理可得关于信道容量 输入分布的充要条件。
x y def
r ( x)Q( x | y ) Q( x | y )Q( x | y )
D( r ( x)Q( y | x) || Q( x | y)Q( y | x)) D(rQ || QQ)
计算信道容量的迭代算法:
1. 从任一输入分布 r1 ( x) 开始,找到达到 min QQB D(rQ || QQ) 的最好条件分布
x
定理4.2.3 离散无记忆信道Q (Q (y | x),x ,y ) 的信道容量C有以下性质: 1)C 0; 2) C log ; 3) C log ;
例4.2.1
Z 信道(见下图)输入集 {0,,输出集 1}
X 0 1 q Y 0
{0,,求 1} 信道容量
max:所有输入分布集 p(x)
三点说明: (1)信道容量C是R的上限 (2)使得I(X;Y)达到最大值的输入分布称为最佳输入 分布 (3)I(X;Y)与输入概率分布和转移概率两者有关
三、特殊单符号离散信道的信道容量
1.无噪信道 a.具有一一对应关系的无噪信道 信道容量
C max I ( X ; Y ) max H ( x) =log 2n
1 1 1 1 3 3 6 6 0.7 0.2 0.1 P4 P3 1 1 1 1 0.2 0.1 0.7 6 3 6 3 另一种对称信道定义
如果一个矩阵的每一行都是同一集合Q q1 , q2 , 中诸元素的不同排列,称矩阵的行可排列。 如果一个矩阵的每一列都是同一集合P p1 , p2 , 中诸元素的不同排列,称矩阵的行可排列。
J (r , Q, Q) r ( y )Q( x | y ) log
y x
Q( x | y ) r ( x)
Q( x | y ) I (r , Q) r ( y )Q( y | x) log r ( x) y x
Q( x | y ) J (r , Q, Q) r ( y )Q( x | y ) log r ( x) y x r ( x)Q( y | x) 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