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物论第二
【解析与提要】
本篇是《庄子》的又一代表性篇目,也是《庄子》中最重要和最难读的篇目。‚齐物论‛的重点是超越是非。而要超越是非,必须‚丧我‛。只有‚丧我‛(即‚无己‛、‚忘己‛),才能超越是非,才能认识到‚道通为一‛,才能达到‚万物一体‛即‚天籁‛的境界。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立论,由开头的一个寓言和引出的一大段卮言构成。第二部分是阐述,用五个寓言进一步阐述和深化立论的观点。每一部分都可再分为五小节。第一部分的第一节是寓言‚子綦丧我‛,从子綦进入‚吾丧我‛的境界开篇,然后引入‚三籁‛的概念予以说明,但描写时只讲了‚地籁‛:众窍是也,生动地描写了大自然在风作用下发出的各种不同声响所形成的和谐情境。对‚人籁‛和‚天籁‛则只轻轻一点:人籁,比竹而已;天籁是‚使其自己‛、‚咸其自取‛,给人留下了悬念。接下来实际上是对‚人籁‛进行了深入的解剖。第二节详细描述了复杂的‚人籁‛现象,即社会上人和人之间的是非之争所导致的‚喜怒哀乐、虑叹变慹‛,以至‚终身役役、苶然疲役‛的‚大哀‛。第三节集中分析是非产生的原因在于人们的‚成心‛使‚道隐于小成,隐于荣华‛,从而导致‚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所以提出‚莫若以明‛(不如以道明之)和‚不由而照之于天‛(不从是非的角度而用自然去观照),这样才能把握‚道枢‛,‚得其环中,以应无穷‛。第四节从对‚指非指‛和‚白马非马‛的评析入手,说明天地万物在本质上是一体的、相通的,这就是‚以明‛的内涵——‚道通为一‛。并进一步指出正是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分‛破坏了‚道通为一‛从而产生了‚朝三暮四‛、‚喜怒为用‛,所以提倡‚两行‛(是与非各行其所)。同时也介绍了古人的‚至知‛:未始有物(即无,亦即物我齐一),后来才一步步退化:有物而未分、有分而未有是非,直到是非之彰、道之所亏、爱之所成。然后以昭文、师旷、惠施三人为例,说明‚成‛与‚亏‛的相对性,所以再次提倡‚不用而寓诸庸‛(将不用是非观念去观照的思想体现在日用中)和‚以明‛(以‚道‛看清世界的相通性、一体性)。第五节从分析‚类与不类‛、‚有和无‛、‚有谓无谓‛及人体各部分的整体性入手而推出秋毫与泰山、寿与殇的相对性,从而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即‚万物一体‛的核心观点,这正是‚道通为一‛命题的具体内涵:道使万物相通而成为一体,从而指出不必人为地推演、巧历。接下来从‚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入手,论述人们‚为是而有畛‛:为了‚是‛而有了‚畛‛,即分界,以至‚畛有八德‛,进一步导致‚众人辩之以相示‛,实际效果却是‚辩也者,有不辩也,有不见也‛,而圣人的态度是‚存而不论‛、‚论而不议‛、‚议而不辩‛,‚怀之‛,‚知止其所不知‛,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从而达到了‚天府‛、‚葆光‛的境界,也就是‚天籁‛的境界。这就和文章的开篇形成了第一次回应。第二部分的第一节用‚尧问于舜‛的对话说明了尧的自我中心的成见和舜对‚万物一体‛充分理解的开放心灵二者之间的鲜明对比,阐述了破除个人中心主义的重要性。第二节用‚齧缺问乎王倪‛的对话,由王倪的‚三问三不知‛及对民、鰌、猨猴三者孰知正处,民、麋、蝍蛆、鸱鸦四者孰知正味,及人、鱼、鸟、麋鹿四者孰知正色的论述,说明‚吾恶能知其辩‛?阐述了破除人类中心主义的重要性。还进一步说明了‚至人‛对‚死生‛和‚利害‛的超脱:‚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第三节用‚瞿鹊子问乎长梧子‛的对话借长梧子之口阐述:圣人‚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臵其滑涽,以隶相尊。…圣人愚芚,参万岁而一成纯‛;常人‚说生恶死‛,如同丽姬悔泣,如同梦人不知其梦,只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以及‚辩无胜‛的道理。从而破除了‚悦生恶死‛、‚自以为觉‛和‚果是果非‛的盲目成见,进而提倡‚化相待为不相待‛、‚忘年忘义‛(忘却生死,忘却是非)、振于无竟(畅通于无穷之境)的境界。第四节
通过‚罔两问景‛的寓言描写罔两心态的烦躁不安,而影却处之泰然,说明只需任其自然而无需老想着自己、刻意追求‚无待‛,即超越了自己,超越了有待,就可达到‚无己无待‛,从而与篇首的‚吾丧我‛形成呼应。第五节用‚庄周梦蝶‛的美丽寓言描写了庄周‚适志‛、‚栩栩然‛的超然心态,形象地描述了庄周由于做到了‚无己‛,明了了‚物化‛(万物均在变化)的道理,因而体会到‚道通为一、万物一体‛的奥妙,超越了‚物我之分‛,达到了‚物我两忘‛,进入了‚天籁‛化境,从而与文章的开篇再一次形成了回应,而且是更形象、更巧妙的回应,说明‚人籁‛在经历了艰难的提升后终于达到了与‚天籁‛合一的出神入化的境界。这既是庄子所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也是天地万物与人和谐相处的世界最高境界。同时,它也是与《逍遥游》的巧妙回应:以‚立志‛始,到‚适志‛止。无怪乎清代学者刘凤苞说:‚一部《南华》,如秋水澄鲜,云影天光,无非化境。‛信哉斯言。
至此,庄子通过《逍遥游》和《齐物论》这两篇千古奇文带领读者完成了一次漫长的、艰苦的文学之旅和哲学之旅,将读者带到了九万里的高空,窥见了天的正色,也窥见了人心的种种变态,但是,在经历了‚道通为一‛的洗礼后,又上升到了‚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生‛的至高境界。《齐物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点,与《逍遥游》一起构成了庄子哲学思想的主体。接下来,他将用这种哲学思想指导自己的人生,谱写一曲自己理想的人生篇章。
需要指出的是,在《齐物论》中,庄子强调了事物的相对性,强调了事物对立的转化,从而提出了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意义的哲学命题,显示出他超凡脱俗的深刻洞见和高远境界,全文充满辩证的观点,但也容易陷入相对主义,须细细体会和分析。在这篇文章里,既有宇宙观的全面讨论,也有认识论的深入探讨,因而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齐物论》的结构模式和《逍遥游》类似,属庄子第一模式:先用卮言立论,后用寓言阐述。与《逍遥游》不同的是,《齐物论》的卮言长得多,哲理也深得多,是庄子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完美结合的典范,堪称千古奇文。
【试译】
一
⒈南郭子綦靠着几案而坐,抬头向天缓缓地吐着气,解体似地好像失去了自己的形体。颜成子游陪站在跟前,说:‚怎么啦?形体固然可以使它像枯木,而心难道也可以像死灰吗?今天凭几而坐的你,不是往昔凭几而坐的你呵。‛子綦说:‚偃,你这个问题不是问得很好吗?今天的我忘掉了自己,你知道吗?你听过人籁却没有听过地籁,你即使听过地籁也没有听过天籁吧!‛子游问:‚能请问它们的道理吗?‛子綦说:‚大地吐出的气,叫风。风不发作则已,一旦发作则无数的孔窍都怒号起来。你没有听过那呼呼的风声吗?山陵中的崔巍之处,百围大树上的孔窍,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圆形)酒器,有的像杯圈,有的像舂臼;有的像深池,有的像浅洼。(它们发出来的,)有的像湍急的流水声,有的像吹竹管的声;有的像呵叱声,有的像呼吸声;有的像放声叫喊,有的像嚎啕大哭;有的像山谷的回响,有的像轻轻的鸟鸣。前面的唱,跟随的和。清风有小的和声,长风有大的和声,暴风吹过后则万窍都归于虚空(寂静)。你没看见(风吹过后)树枝的大动和树叶的小动吗?‛
⒉子游说:‚地籁是从万窍发出的声音,人籁是从竹萧吹出的声音。请教什么是天籁。‛子綦说:‚(所谓天籁,是指)吹动万窍发出的不同声音,都是它们自己运作而已,都是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