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从情志开始调节

合集下载

中医养生中的“情志调节”有哪些方法

中医养生中的“情志调节”有哪些方法

中医养生中的“情志调节”有哪些方法中医养生源远流长,其中“情志调节”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情志失调的情况屡见不鲜。

那么,中医养生中的情志调节究竟有哪些方法呢?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情志。

情志,简单来说,就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状态。

中医认为,情志过度或持续不当地表达,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学会调节情志,保持平和稳定的心态,对于维护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种常见的情志调节方法是“以情胜情法”。

中医认为,不同的情志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例如,“怒伤肝,悲胜怒”,意思是当一个人愤怒的时候,可以通过引发悲伤的情绪来克制愤怒。

同样,“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这种方法需要我们在情绪过激的时候,有意识地运用与之相克的情志来进行调节。

再者,“移情易性法”也是非常有效的。

当我们陷入某种不良情绪中难以自拔时,可以通过改变周围环境、转移注意力、培养新的兴趣爱好等方式来调节情志。

比如,心情烦闷时去大自然中走走,欣赏美丽的风景;或者投身于自己喜欢的绘画、音乐、书法等艺术活动,让心灵得到滋养和放松。

“暗示法”在情志调节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自我暗示或他人暗示,给自己积极的心理引导。

例如,每天早晨对着镜子告诉自己“今天是美好的一天,我会充满活力和喜悦”,这种积极的暗示能够帮助我们调整心态,以更加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

“顺情从欲法”同样不可忽视。

在合理的范围内,满足自己正当的欲望和需求,有助于保持心情舒畅。

比如,工作劳累一段时间后,给自己安排一个期待已久的旅行,或者购买一件心仪已久的物品。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欲”必须是合理合法、符合道德规范的。

此外,“运动调节法”也是情志调节的良方。

适当的运动能够促进身体的气血流通,增强体质,同时也有助于释放压力和不良情绪。

比如,跑步、瑜伽、太极拳等运动,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让我们在运动的过程中忘却烦恼,获得内心的平静。

中医情志调摄平衡五脏的精神养生法

中医情志调摄平衡五脏的精神养生法

中医情志调摄平衡五脏的精神养生法中国传统医学中,情志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五脏包含心、肝、脾、肺、肾,它们对应着人体五个方面的功能。

情志的平衡对五脏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医情志调摄平衡五脏的精神养生法。

一、心脏:养心防护心脏是人体的"君主",其主要功能是主管血脉、调节情绪以及控制血液循环。

要保持心脏的健康,首先应保持乐观和愉快的情绪状态。

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与亲友交流、参与户外活动等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同时,保持适度的运动、规律的作息以及健康的饮食也是维护心脏健康的重要方面。

二、肝脏:疏肝理气肝脏在中医中被称为"将军",主要功能是保护血液,调节情绪和脾气。

肝与情绪之间紧密相连,当情绪波动大或者过于压抑时,容易影响肝脏的健康。

因此,平衡情绪对肝脏的健康非常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适当进行一些放松心情的活动,如听音乐、欣赏艺术、散步等。

此外,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和适度锻炼,也有助于疏肝理气。

三、脾脏:调养脾胃脾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中央",其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和产生能量。

脾脏和情绪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情绪不稳定或者过度思虑会导致脾气虚弱。

要调养脾脏,首先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偏食。

此外,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和适当的锻炼也有助于脾脏健康。

四、肺脏:宣肺养护肺脏在中医中被视为"官员",主要功能是呼吸、排泄、水液循环调节等。

肺与情绪的关系也十分密切,过度悲伤或者抑郁会对肺脏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要宣肺养护,可以经常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

此外,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适当增加体内水分、远离烟尘等环境污染,都是维护肺健康的重要措施。

五、肾脏:滋养肾气肾脏在中医中被视为"将相",主要功能是储存精气、控制生殖和水液代谢等。

肾脏的健康与情绪也有一定关联,过度恐惧或者焦虑会损伤肾脏功能。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情志与健康关系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情志与健康关系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情志与健康关系中医学认为,情志与健康密切相关。

情志指人的情感、意志和思维活动,而健康是指身心的良好状态。

在中医理论中,情志与健康的关系被视为维持和调理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介绍中医对于情志与健康关系的认识,并探讨情志对健康的影响及中医的调理方法。

情志与五脏关系中医将人体分为五脏,即心、肝、脾、肺、肾。

每个脏腑都与一种情志相联系,情志的失调会影响相应脏腑的健康。

具体而言:1. 心与喜悦:心属火,喜悦是心脏的情感表达。

若长期欢乐愉悦,能促进心脏功能,维持心血管的健康。

2. 肝与愤怒:肝属木,愤怒是肝脏的情感表达。

过度的愤怒会导致肝气郁结,出现头痛、眩晕等症状。

3. 脾与思考:脾属土,思考是脾脏的情感表达。

过度思考、担忧会损伤脾脏,引发消化问题、疲劳等。

4. 肺与忧伤:肺属金,忧伤是肺脏的情感表达。

长期忧伤可导致肺气郁结,影响呼吸系统的健康。

5. 肾与恐惧:肾属水,恐惧是肾脏的情感表达。

经常感到害怕会伤害肾脏,导致肾功能失调、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情志对健康的影响情志的平衡与健康密切相关。

情志过度或不足都可能对身体造成负面影响。

以下是几种常见情感对健康的影响:1. 高兴和喜悦:情绪愉悦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对提升身体健康有积极作用。

2. 愤怒和烦躁:过度的愤怒和烦躁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 忧虑和焦虑:持续的忧虑和焦虑可能导致失眠、消化不良等身体问题。

4. 悲伤和失望:过度的悲伤和失望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增加患病风险。

5. 恐惧和惊恐:持续的恐惧和惊恐会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加重心脏负荷,引发心脏病。

中医的情志调理方法中医重视情志的调理,通过平衡情志以维护身心健康。

下面介绍几种中医常用的情志调理方法:1. 食疗调理:中医认为,食物与情绪有关,合理的饮食习惯可以改善情绪。

例如,食用具有镇静作用的食物如香蕉、糯米等,有助于缓解紧张和压力。

2. 中药调理:中药可以通过草药的性味特点对情志进行调节。

中医情志调摄掌握心理健康的关键要素

中医情志调摄掌握心理健康的关键要素

中医情志调摄掌握心理健康的关键要素心理健康对于人们的幸福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医学认为,情志调摄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关键要素之一。

情志指的是人们的情绪和心态,而情志调摄则是通过调整情绪和心态,达到身心和谐平衡的方法和技巧。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探讨情志调摄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和关键要素。

一、平衡阴阳调节情志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之间的平衡息息相关。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指的是事物相对而言的两个侧面。

在情志调摄中,平衡阴阳非常重要。

阴性情绪包括悲伤、忧愁、沮丧等,而阳性情绪则包括喜乐、激动、愤怒等。

当一个人的情绪持续偏向某一方面时,就会导致阴阳失衡,进而影响心理健康。

因此,中医强调要保持情绪的平衡,端正情志,特别是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正确处理情绪,以保持心理的平衡和稳定。

二、调节五脏与情志的关系在中医理论中,五脏被视为掌控人体各个方面的重要器官。

每个脏腑都与特定的情志相关联。

例如,心脏与喜悦相关,肝脏与愤怒相关,肺脏与忧伤相关等。

当情绪过于激动或长时间处于不良情绪状态时,会直接影响到相应的脏腑功能,导致脏腑失调进而引发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

因此,中医强调通过调节情志来调节五脏功能,特别是通过保持良好的情绪和情感,以维持脏腑的正常运转与心理健康的稳定。

三、适度运动促进情志调理中医认为,适度运动有助于调理情志。

适度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舒缓情绪,缓解紧张和焦虑。

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例如慢跑、太极拳、瑜伽等,可以帮助人们调节情绪,并改善心理状态。

此外,中医还强调运动要适度,避免过度劳累引发负面情绪,同时要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情况来确定运动强度和方式,以免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四、饮食调节对情志的影响中医认为,饮食调节也对情志有重要影响。

草果、乌骨鸡等食物可以舒肝理气,缓解情绪不良;莲子、枸杞等食物则有养心安神的作用;黄鳝、龙鱼等食物可以补肾健脾,调节情绪。

避免过度食用油炸和辛辣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容易导致情绪波动和不良心理症状的发生。

老中医:人的情志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老中医:人的情志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老中医:人的情志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临床实践表明,人的情志与身心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黄帝内经》对于情志的分析更为精到,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情绪的变化之所以能伤及内脏,《素问·举痛论》有明确的论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

”可见不良情绪能使脏腑气血出现异常,使五脏运行失去平衡,导致疾病发生。

因此,要有一个好的身体,就需要恬愉知足,精神内守。

理解别人,善待自己。

怒伤肝:怒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的重要原因。

喜伤心: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恢复身体疲劳。

但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

如《淮南子·原道训》曰:“大喜坠慢”。

阳损使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从而出现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痴呆等。

《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老年中举,由于悲喜交集,忽发狂疾的故事,是典型的喜伤心病例。

思伤脾:中医认为:“思则气结”,大脑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讷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

健康养生的三调是什么

健康养生的三调是什么

健康养生的三调是什么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健康养生”成为了备受关注的话题。

而其中,“三调”更是关键所在。

那么,健康养生的“三调”究竟是什么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一调,乃调情志。

人的情志,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情绪总是在不断地变化。

如果这些情绪能够得到合理的调节和控制,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反之,如果情绪长期处于不稳定或者过激的状态,就会给身体带来不良影响。

长期的愤怒会导致肝气郁结,出现胸闷、胁痛等症状。

过度的忧虑则可能损伤脾胃,使人食欲减退、消化不良。

而大喜大悲则容易影响心脏的功能,诱发心慌、心悸等问题。

那如何调情志呢?首先,我们要学会正视自己的情绪。

当不良情绪产生时,不要压抑它,而是要找到合适的方式去释放。

比如,找朋友倾诉、写日记、听音乐、进行体育锻炼等等。

同时,也要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

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好,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事物,不轻易被外界的因素所左右。

另外,给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也很重要。

避免长期处于紧张、压抑的氛围中,多与正能量的人交往,让自己的心情始终保持舒畅。

二调,为调饮食。

俗话说:“病从口入。

”饮食对于健康的影响不言而喻。

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养生的重要环节。

首先,饮食要多样化。

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同,只有摄入多种食物,才能保证身体获得全面的营养。

比如,谷类食物能提供碳水化合物,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肉类、蛋类、奶类则是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

其次,要注意饮食的均衡。

控制好食物的摄入量,避免过度进食或者节食。

摄入过多的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容易导致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而过度节食则会导致营养不良,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

再者,饮食要有规律。

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

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

这样有助于维持胃肠道的正常消化和吸收功能,减少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此外,还要注意饮食的卫生。

选择新鲜、干净的食材,烹饪过程要注意卫生,避免食物受到污染。

中医情志与健康关系

中医情志与健康关系

中医情志与健康关系中医学注重人体的整体健康,强调人的身心合一。

情志与健康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中医中,情志指的是人的情绪、思维和意志活动,而健康是指身体与心理的良好状态。

情志的失衡往往会导致身体的不适甚至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中医情志与健康的关系,并针对不同情志对健康的影响进行讨论。

一、中医对情志的看法中医认为情志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行学说认为情志与五脏相关,“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情志与脏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情志的失调会导致脏腑的功能紊乱,从而影响身体的健康。

二、愉快的情绪对健康的影响中医认为愉快的情绪对健康有益。

正常的情绪能够促进气血畅通,充实脏腑。

喜悦的情绪能够产生舒展畅达的气质,使人身心愉悦。

快乐的情绪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身体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三、负面情绪对健康的影响负面情绪对健康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中医将七情六欲视为人体内部引起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愤怒、忧郁、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调节,就会导致气机紊乱,进而影响脏腑的正常运行。

长期的负面情绪容易导致心理问题和身体疾病的发生。

四、情志失调对健康的影响情志的失调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衡。

中医认为情志是导致脏腑失调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沉思过度会导致脾脏气虚,引发脾虚湿盛的症状。

抑郁不振会导致肝气郁结,引发肝郁血瘀的症状。

情志失调还会影响人体的免疫力,降低抵抗力,导致疾病易感性增加。

五、中医调理情志的方法中医有着丰富的调理情志的方法。

首先,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

规律的生活作息和充足的睡眠对情绪的调理非常重要。

其次,人们可以通过中医的针灸、按摩、草药等方法来舒缓情绪。

例如,针灸可以调理肝气郁结,按摩可以舒展气机。

最后,人们还可以通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适量运动、放松心情等来调理情志。

六、结语情志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可小觑。

中医强调情志与健康的关系,通过调节情志,来达到维护人体健康的目的。

情志调理方法

情志调理方法

情志调理方法情志调理在中医传统医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认为情绪与健康密切相关,调理情志可以促进气血流畅,调和阴阳平衡,增强人体抵抗力,预防疾病发生。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情志调理方法,帮助人们保持心情舒畅,身体健康。

一、情绪释放法情绪释放法是通过各种方式来宣泄内心的压抑情绪,从而达到情志调理的目的。

比如可以通过做户外运动、唱歌、跳舞、写日记等方式来释放情绪,让压抑在心中的情绪得到宣泄,让自己的心情得到舒缓。

二、调节饮食法饮食对情绪有着很大的影响,过食辛辣食物或者暴饮暴食都会导致情绪波动。

因此,在情志调理过程中,调节饮食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建议多食用一些有助于情绪稳定的食物,如蔬菜水果、杂粮、清淡的蛋白质类食物等,尽量避免暴饮暴食和食用刺激性食物。

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情绪调理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定期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工作学习节奏等,都是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只有在生活有序、节奏平稳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调理情绪。

四、情志调理按摩按摩是一种传统的情志调理方法,通过适当的穴位按摩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帮助调节情绪。

比如在手心、足心、太溪穴等穴位按摩,可以缓解焦虑、疏通经络、平衡阴阳。

此外,推拿按摩也是一种很好的情志调理方法,可以舒缓身心,缓解疲劳。

五、冥想放松冥想是一种通过专注呼吸、放松身心的方式来调理情绪的方法。

通过冥想可以降低心率、减轻焦虑,帮助人们克服负面情绪,保持心情平和。

建议每天坚持一定时间的冥想练习,会对情志调理效果更好。

总之,情志调理是一种重要的健康保健方式,通过合理的情绪管理和调理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健康的心态,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情志调理,保持身心健康,享受美好生活。

中医情志养生方法

中医情志养生方法

中医情志养生方法中医情志养生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强调情志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情志养生的目的是通过调节情绪,保持心身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

下面是一些与情志养生相关的参考内容。

1. 积极的情绪管理:中医认为,积极的情绪可以促进气血的流通,保持身心健康。

因此,常笑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

此外,也可以通过参加有益的活动、与亲友交流、听音乐、读书等方式来提升心情。

2. 忌烦恼:中医强调人的情绪应保持稳定,不宜过于烦恼、愤怒、焦虑等。

烦恼过度会导致气血不畅,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对于遇到困难和不如意的事情,要学会积极应对,以理解和宽容的心态来面对。

3. 调理五脏情志:中医认为情志与五脏紧密相关,每个脏器都与一种情志相应。

例如,心主喜,肺主忧,肝主怒,脾主思,肾主恐。

通过调理相应的情志,可以维持脏腑的功能平衡。

例如,可以通过品尝酸味食物来调节肝脏气机,使情绪平和。

4. 合理调节饮食:中医认为饮食对情志的调节同样重要。

应保持规律的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偏食。

根据个人体质和节气变化,选择适宜的饮食。

例如,夏季多食水果和蔬菜,冬季多食补益坚果等,以增强情绪稳定性。

5. 平衡工作与休息:中医强调工作与休息的平衡对情志的调节至关重要。

过度的工作压力会导致情绪紧张和身体疲劳。

因此,要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多参与锻炼、户外活动等方式来缓解压力。

6. 学会调节睡眠:中医认为,睡眠是调节情志的重要途径。

良好的睡眠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情绪。

要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

可以通过冥想、放松音乐等方式来帮助入睡。

7. 参与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情绪。

中医倡导徒手健身方法,如太极拳、气功等,以调节情绪和改善身体健康。

此外,也可以选择适宜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来放松身心。

8. 保持良好的社交关系:中医认为,良好的社交关系对情志的调节至关重要。

积极与亲友交流、分享感受,可以减轻负面情绪和压力。

经常参与社交活动,培养兴趣爱好,拓展社交圈子,可以提高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从情志入手调理亚健康

从情志入手调理亚健康

传统养生从情志入手调理亚健康⊙北京市朝阳中医医院 王红蕊亚健康是一种多脏器、多系统功能失调的状态,而中医治疗亚健康有其独到之处。

中医学的认识论、方法论注重研究人体的功能状态,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人与自然界也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所以,机体的生理状态与脏腑的气化功能密切相关,与社会环境也密切相关。

这种认识疾病的思维方法,对于病机复杂的亚健康来说,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就具有理论上的优势。

中医干预亚健康的手段也丰富多样,如针灸、按摩、方药、饮食、刮痧、药浴等。

在这里,我们主要讲一讲如何从情绪入手调治亚健康。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明确提出了预防为主的防病、治病思想,主张如果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就不会生病。

所以要调治亚健康,首先就要克服精神紧张、压力过大。

研究表明,长时期的紧张和压力能引发急慢性心血管系统和胃肠系统损害,造成应激性溃疡和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加速血管硬化进程,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引发脑应激疲劳和认知功能下降;破坏生物钟,导致睡眠质量和免疫功能下降,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情感障碍、思维紊乱、恐慌、焦虑、自卑以及神经质、冷漠、孤独等情绪。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悲胜怒”“喜胜忧”“思胜悲”“怒胜思”“恐胜喜”……认为不同情志之间会有相互制约的作用,这就是“五志相胜”理论。

高明的中医一般用言行、事物激起病者的某种情感变化,达到治病的目的。

这种治疗手段可以针对造成亚健康的不同情志因素,采用与之相应的情志进行刺激,达到“以情胜情”的效果。

同时,可按照“五志相胜”理论指导患者转移情感和注意力,学会情绪的自我控制,减轻或化解不良情绪对人体的刺激。

懂得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也是调治亚健康的重要方式。

明代汪绮石在《理虚元鉴》中记载:“虚劳之人,其性情多有偏重之处,每不能撙节其精神,故须各就性情所失以为治。

中医情志与健康的关系

中医情志与健康的关系

中医情志与健康的关系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是全息宇宙的缩影,人的一切都是与自然息息相关的。

《黄帝内经》说: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相由心生,病也由心生,心怎么动才能生病呢?人在喜、怒、哀、乐等情感方面超过了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给自己的身心都造成了灾难,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称为七气,即七情。

七情与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七情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就称为五志。

心为七情所动,加之以寒热九气,则气机失调,或为气不周流而郁滞,或为升降失常而逆乱。

所以,《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大千世界繁华万千,人生百态多姿多彩,起心动念莫非名利。

古人说:凡是为自己利益去争,争就是罪,贪就是过,搅就是孽。

争不到就要动性生气。

一动性子,你的灾难就来了;一生气,你的痛苦就来了。

因为气、火是毒,它进入我们的肉体就是病。

它们会造成心理不平衡,定力不够,搞得人们心烦意乱、悲喜交加、怨天尤人、惊恐不堪。

心里生火,气动勾寒,寒火相加,人体就会生病。

药能不能治病呢?肯定能治,但三分治,七分养,药物也就能管三分用,剩下的七分,是药无法治愈的。

靠的是调养、是养生,更重要的是要养心。

中医提倡五行:火木土金水;五脏:心肝脾肺肾,心与火相对,心动就要生火,火往上撞就便成妖,气往下变成寒,气和火是两个无常的鬼,是专门要人命的,它们为什么会要人命呢?是因为在日常生活当中,气和火日积月累,一层一层的往下压,最终形成病症。

绝大多数的疾病都是外来的,性格、习性、脾气好了,病魔就跑了,你每天高高兴兴、乐乐呵呵的,就把病魔自然就无法在你身体存活,因为病是靠吃气活着,疮是靠吃火活着。

生气是病的饭,上火是病的水,你不生气、不上火,不给它饭吃,不给它水喝,它就饿死了。

中医精神情志养生康复原则

中医精神情志养生康复原则

中医精神情志养生康复原则中医养生理论强调人体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将人体的健康与情志相联系。

中医认为,情志是人体内部的精神活动,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中医将情志养生作为重要的养生原则之一,通过调节情志来达到保健和康复的目的。

一、保持良好的情绪情绪对人体的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医认为,情绪的和谐与平衡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

积极乐观的情绪可以促进气血通畅,提高身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而消极的情绪如愤怒、忧郁、焦虑等则会导致气血不畅,影响脏腑功能,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是中医精神情志养生康复的重要原则之一。

二、调节心理压力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快,人们经常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中医强调通过调节心理压力来保持身心健康。

中医认为,心理压力过大会导致气机紊乱,从而影响脏腑功能,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因此,中医建议人们通过各种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调节心理压力,如运动、读书、听音乐、冥想等。

三、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良好的睡眠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认为,睡眠是人体修复和恢复精力的重要途径。

不良的睡眠质量会导致气血不畅,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中医建议人们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以及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等影响睡眠的因素。

此外,中医还提倡午睡,认为午睡可以调节气血,提高免疫力。

四、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对于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中医认为,适度运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不同的人体质需要不同的运动方式,因此,中医建议人们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气功、散步等。

此外,中医也强调运动的适度,过量的运动会消耗体力,对身体健康不利。

五、调节饮食中医认为,饮食与情志密切相关,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影响情绪和身体健康。

中医强调饮食的清淡和有节制,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此外,中医还注重饮食的调理,根据个人体质的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食材和烹饪方法,如多吃绿叶蔬菜、水果,适量摄入蛋白质等。

中医情志调摄掌握心理健康的要诀

中医情志调摄掌握心理健康的要诀

中医情志调摄掌握心理健康的要诀中医情志调摄是指通过调整人的情绪状态和心理活动,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认为,情志与人体的脏腑、气血、阴阳等密切相关,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掌握情志调摄的要诀有助于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介绍掌握心理健康的要诀,并提供一些日常调摄的方法。

一、心理清静,保持内心平衡心理健康的基础是内心的平衡和清静。

中医认为,情绪的波动和内心的不平衡容易导致气滞血瘀,从而影响身体健康。

因此,保持内心平衡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实现内心的平衡和清静:1. 心理调节。

充分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合理设定目标和期望,认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避免因为追求完美而带来的压力和焦虑。

2. 注意呼吸。

将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慢慢地吸气和呼气,让身体和心灵得到放松,从而调整情绪和压力。

3. 合理调配时间。

给自己足够的休息和放松时间,避免长时间处于高强度的压力环境中。

4. 心理疏导。

及时和亲人、朋友或心理咨询师倾诉,释放内心的压力和负面情绪。

二、调节饮食,保持脾胃健康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对情志调摄有着重要影响。

在饮食调摄方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维护脾胃健康,从而促进心理健康:1. 饮食定时。

合理安排饮食时间,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饥饿。

2. 饮食规律。

保持饮食的多样性,均衡摄入五谷杂粮、蔬菜水果和优质蛋白质等,避免过度偏食。

3. 适量进食。

不贪多嚼,不暴饮暴食,控制食量,避免过食或过度饥饿对脾胃造成负担。

4. 忌辛辣刺激。

忌食辛辣、油腻、煎炸等刺激性食物,以减少脾胃不适,保持消化功能正常。

三、适度运动,提高心理抗压能力适量运动对心理健康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中医认为,运动可以改善气血运行,舒发情志,增强心理抗压能力。

以下是一些值得推荐的运动方式:1. 散步。

每天坚持散步,可以帮助放松身心,调节情绪。

2. 太极拳。

太极拳是一种以柔和的动作和舒展的呼吸为特点的传统中医养生运动,对改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

中医情志调摄掌握心理健康的关键

中医情志调摄掌握心理健康的关键

中医情志调摄掌握心理健康的关键中医情志调摄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强调了情志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情志是指人在面对外界刺激时产生的情绪、心态和情感反应。

中医认为,情志的过度波动或长期不调会导致气血失调,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因此,掌握中医情志调摄对于维护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一、中医情志调摄的理论基础中医情志调摄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气血运行理论、五脏六腑理论和阴阳平衡理论。

气血是人体内重要的生命活动物质,气血的运行保障了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情志的波动会干扰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导致心理和身体的紊乱。

五脏六腑是中医中对人体脏腑器官的描述,每个脏腑都与情志有着密切的关系。

情志的过度激荡或长期负面情绪会对脏腑产生损害,从而引发疾病。

阴阳平衡理论强调了人体内部阴阳两方面力量的平衡与调和,在调节情志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情志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医认为,情志对于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正常的情志波动可以增强人体的活力,促进身心健康。

然而,过度的情绪激荡或长期负面情绪会导致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引发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

比如,长期的愤怒会伤及肝脏,容易导致情绪不稳、易怒、易发脾气等问题;忧虑和过度思虑会伤及脾胃,导致精神疲劳、食欲不振、失眠等症状;悲伤和忧郁会伤及肺脏,导致呼吸困难、心慌、无法自拔等症状;恐惧会伤及肾脏,导致神经紧张、抑郁、失眠等问题。

三、中医情志调摄的方法中医情志调摄主要包括情志调摄、饮食调养、运动保健和药物治疗等方面。

其中,情志调摄是最核心的内容。

情志调摄主要通过调节情绪、改变心态来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目的。

具体方法有:1. 理正情志:保持积极的情绪态度,避免过度激动或过度消沉,保持情绪的稳定。

2. 调节作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不熬夜,避免长期的过度劳累。

3. 控制饮食:避免暴饮暴食,适当调节饮食结构,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摄入富含营养的食物。

4. 运动保健: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放松身心,舒缓情绪。

百病之源黄帝内经中的情志与身心健康

百病之源黄帝内经中的情志与身心健康

百病之源黄帝内经中的情志与身心健康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情志与身心健康的关系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情志指的是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而身心健康则是指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状况。

黄帝内经认为,情志是百病之源,对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的角度探讨情志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首先,黄帝内经认为,情志与身心健康密切相关。

情志的不稳定会导致身心失调,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例如,情绪过于激动或过于抑郁都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

黄帝内经中有一句经典的话:“喜怒哀乐,不合适则伤脾胃。

”这句话表明,情绪的波动会对脾胃功能产生影响,进而引发消化系统的疾病。

另外,黄帝内经还指出,情志的不稳定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对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其次,黄帝内经提出了情志与五脏的关系。

五脏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

黄帝内经认为,每个脏器都与特定的情绪相关联。

例如,心与喜悦相关,肝与愤怒相关,脾与思虑相关,肺与忧伤相关,肾与恐惧相关。

当某种情绪过于激动或过于抑郁时,会对相应的脏器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引发相关的疾病。

因此,保持情绪的平稳对五脏的健康至关重要。

此外,黄帝内经还提出了情志与气血的关系。

气血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的气和血液。

黄帝内经认为,情志的不稳定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例如,情绪过于激动会导致气血上升,引发头痛、失眠等症状;情绪过于抑郁会导致气血下降,引发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因此,保持情绪的平稳对气血的健康至关重要。

最后,黄帝内经提出了情志调摄的方法。

黄帝内经认为,调节情志可以通过调节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来实现。

例如,饮食方面,黄帝内经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饮食原则,即要保持饮食的均衡,多吃五谷、五果、五畜、五菜,以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求。

运动方面,黄帝内经提出了“适度运动”的原则,即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

中医情志治疗如何促进心理健康

中医情志治疗如何促进心理健康

中医情志治疗如何促进心理健康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人们在面对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生活挫折等诸多挑战时,常常感到焦虑、抑郁、烦躁等不良情绪的困扰。

而中医情志治疗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为促进心理健康提供了独特而有效的途径。

中医情志治疗,是基于中医理论中情志与脏腑、气血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通过调整人的情志状态来达到治疗身心疾病、促进心理健康的目的。

中医认为,人的情志活动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过度或不及,都可能导致脏腑气血的失调,从而引发各种身心疾病。

比如,过度的愤怒会伤肝,导致肝气上逆,出现头痛、眩晕、面红目赤等症状;过度的忧虑会伤脾,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

因此,通过调节情志,可以使脏腑气血恢复平衡,从而维护身心健康。

那么,中医情志治疗具体是如何促进心理健康的呢?首先,中医情志治疗强调“以情胜情”。

这是一种利用情志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来调节情绪的方法。

例如,“悲胜怒”,当一个人处于愤怒的情绪中时,可以通过引发其悲伤的情绪来克制愤怒;“恐胜喜”,对于过度兴奋、狂喜的人,适当地使其感到恐惧可以恢复情绪的平衡。

这种方法并非简单地压抑一种情绪,而是通过引导情绪的合理转化,达到身心的和谐。

其次,中医情志治疗注重“移情易性”。

当一个人陷入某种不良情绪无法自拔时,通过改变其周围环境、生活方式或兴趣爱好,将注意力从不良情绪中转移出来,从而调整心态。

比如,对于长期抑郁的人,可以鼓励其参加户外活动、培养新的兴趣爱好,或者与朋友聚会交流,以改变其消极的心境。

再者,中医情志治疗提倡“顺情从欲”。

这并不是无原则地满足人的欲望,而是在合理的范围内,顺应人的正常情志需求。

比如,一个人在工作压力过大、心情压抑时,适当地休息、放松,满足其对休息和娱乐的需求,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恢复心理平衡。

此外,中医还有“言语开导”的方法。

中医医生通过与患者进行真诚的交流,了解其内心的困惑和痛苦,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开导、劝解,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和问题,从而调整心态。

情志调摄舒缓压力促进心理健康

情志调摄舒缓压力促进心理健康

情志调摄舒缓压力促进心理健康心理健康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愈发受到关注,因为我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

情志调摄是一种可以舒缓压力、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本文将探讨情志调摄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情志调摄来缓解压力和促进心理健康。

一、情志调摄的意义情志调摄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通过调节情绪和情感来达到身心平衡的目的。

在中医学中,认为情志和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情绪的不稳定会导致身体的不适甚至疾病。

因此,情志调摄被视为维护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

二、情志调摄的方法1. 情绪释放:情绪在人体内积累会产生压力,因此释放情绪是情志调摄的重要步骤。

可以通过诉说、写作、绘画等方式来释放情绪,让负面的情绪得到宣泄。

2. 心理疏导: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积极寻找方法来缓解压力。

可以与朋友、家人或专业心理咨询师交流,获得情感支持和建议。

3. 情感调节:学会调节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

可以通过冥想、呼吸练习、音乐欣赏等方式来提高情绪稳定性和心理抗压能力。

三、情志调摄与压力缓解情志调摄对于缓解压力具有显著的效果。

当我们处于压力环境中时,压力激素会迅速增加,对身体和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通过情志调摄,我们可以促进身心的平衡,降低压力激素的分泌,从而缓解压力。

1. 情绪调节:情绪的稳定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通过情志调摄,我们可以调节情绪,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从而减少负面情绪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 压力释放:情志调摄可以帮助我们释放压力,舒缓身心。

适当的释放压力可以让我们放松心情,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3. 情感支持:通过情志调摄,我们可以寻找情感支持,与他人分享内心的困惑和忧虑。

得到支持和理解可以减轻我们的压力感,增强心理的抵抗力。

四、情志调摄与心理健康情志调摄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通过情志调摄,我们可以提高自我情绪管理的能力,增强心理抗压能力,并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1. 自我认知:情志调摄需要我们对自己的情绪有一定的认知。

通过情志调摄,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还可以培养自我认知的能力,从而更好地管理情绪和压力。

中医文化学的情志调理如何促进心理健康

中医文化学的情志调理如何促进心理健康

中医文化学的情志调理如何促进心理健康在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下,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人们越来越关注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中医文化学中的情志调理为我们提供了独特而有效的方法,帮助促进心理健康。

中医认为,情志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状态。

这些情志活动与人的脏腑功能、气血运行密切相关。

当情志失调时,会影响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从而导致各种疾病,包括心理疾病。

情志调理的首要方法是“调神”。

中医强调“形神合一”,认为精神状态对身体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能够使气血通畅,脏腑功能协调。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平和的心境面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焦虑、不悲观,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在取得成功和喜悦时,不过于兴奋和骄傲,保持清醒的头脑。

“顺时调神”也是情志调理的重要原则。

中医认为,四季的气候变化对人体的情志有着不同的影响。

春季万物生发,人们应当心情舒畅,充满生机;夏季炎热,宜保持心情平静,避免烦躁;秋季肃杀,容易产生悲秋之情,需注意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冬季寒冷,应宁静内敛,养精蓄锐。

遵循四季的变化规律来调整自己的情志,有助于维持心理的平衡与稳定。

再者,中医提倡“以情胜情”的情志调理方法。

比如,“喜胜忧”,当一个人忧愁过度时,可以通过让他体验快乐的事情来缓解忧愁;“恐胜喜”,当一个人兴奋过度时,适当的恐惧可以使其恢复平静。

这种以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过度的方法,在中医情志调理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此外,“移情易性”也是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当我们陷入某种不良情绪时,可以通过改变环境、转移注意力、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来调整情志。

比如,喜欢阅读的人在心情不佳时可以沉浸在书籍的世界中;热爱运动的人可以通过挥洒汗水来释放压力和不良情绪。

通过将注意力从引发不良情绪的事物上转移开,能够有效地改善心理状态。

中医还注重通过饮食来调理情志。

中医如何从情志调理的角度护理心脏健康

中医如何从情志调理的角度护理心脏健康

中医如何从情志调理的角度护理心脏健康在中医理论中,情志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特别是对心脏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情志,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状态,若长期处于过激或不良的情志之中,会导致气血运行紊乱,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因此,从情志调理的角度来护理心脏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情志是如何影响心脏的。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是人体情志活动的主宰。

过度的喜悦容易导致心气涣散,心神不宁;愤怒会使气血上冲,损伤心气;长期的忧愁思虑会耗伤心气,导致心血不足;悲伤过度则会使心肺之气郁结,影响心肺的功能;恐惧和惊吓会使心气紊乱,心神失守。

比如,当一个人突然遭遇巨大的惊吓时,可能会出现心跳加速、心慌、甚至昏厥的情况。

那么,中医如何通过调理情志来护理心脏健康呢?保持心情平和是关键。

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情绪的大起大落。

无论是面对成功的喜悦,还是遭遇挫折的痛苦,都要学会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

遇到高兴的事情,不过于狂喜,而是在心中默默感受这份喜悦,让心情平静地沉浸其中。

面对不如意的事情,也不要过度愤怒或悲伤,尝试深呼吸,让自己先冷静下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让情绪控制自己。

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也是非常重要的。

要学会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对生活充满希望。

用积极的思维方式去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一切。

比如,当我们遇到工作上的压力时,可以把它看作是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当我们身体不适时,可以把它当作是身体给我们的一个提醒,让我们更加关注健康。

这种积极的心态能够让我们的心情保持愉悦,从而有益于心脏的健康。

适当的情绪宣泄也是必要的。

生活中难免会有各种不良情绪,如果长期压抑在心里,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可以通过与亲朋好友倾诉、写日记、运动等方式来释放情绪。

比如,在心情郁闷的时候,约上好友去公园散步,把心里的烦恼说出来,会感觉轻松很多;或者在健身房里挥汗如雨,通过运动来释放压力和不良情绪。

情志调理原则

情志调理原则

情志调理原则情志调理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情志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并通过调整情绪和心态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在中医理论中,情志分为七种,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每一种情志都与不同的器官和脏腑有关。

根据中医的经验,以下是一些情志调理的原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保持良好心态良好的心态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可以增强体内的阳气,改善气血运行,增强免疫力。

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应保持平衡的心态,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过度焦虑和抑郁。

2. 调适情绪情绪波动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长期的过度情绪波动会对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适当的调适情绪可以缓解紧张、抑郁等负面情绪,促进身体的平衡。

可以通过运动、冥想、听音乐等方式来放松自己,调节情绪。

3. 避免过度忧虑忧虑是一种常见的负面情绪,过度忧虑会导致思虑过度,耗伤心神。

应尽量避免对未知事物过度担忧,保持冷静,妥善处理问题,避免忧虑过度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4. 保持愉快心情愉快的心情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和气机的畅通。

保持与亲朋好友的良好关系,多参加一些喜欢的活动,积极培养兴趣爱好,都是保持快乐心情的有效方法。

5. 妥善处理压力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长期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对身心健康不利。

因此,妥善处理压力对情志调理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放松法、社交与家人朋友交流等方式来缓解压力,保持身心健康。

6. 均衡饮食饮食对情志调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合理的饮食结构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多摄入富含糖类和维生素B的食物,如全谷类、蔬菜水果等,有助于增加脑内5-羟色胺的合成,提高情绪的稳定性。

7. 合理安排作息良好的作息是情志调理的基础。

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保证睡眠质量,有助于恢复身心的平衡。

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时间,避免过度劳累,为身心提供充足的休息。

总结起来,情志调理原则是保持良好心态,调适情绪,避免过度忧虑,保持愉快心情,妥善处理压力,均衡饮食和合理安排作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志分七情和五志,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五志包括怒喜思悲恐。

这种精神情感活动统称情志,是人们对周围事物所做出的反应,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但是,长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超极限的、剧烈的精神创伤,会使人发生病变。

《黄帝内经》的情志养生法则
《黄帝内经》概括了人的情志修为,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意思是要注意调摄精神,避免情志过激、精气妄耗,才能保持真气充盛,使疾病无从发生。

中医有一种情志致病学说:认为人的七情是统于心而分之于五脏的,有点“心脏领导下的多脏器合作”的机制,每一种情感活动都与内脏相关联,也就是每一个脏腑都对情感有感。

心之志为喜,肝之志为怒,脾之志为思,肺之志为悲,肾之志为恐,情绪和脏腑的联系依靠气机的运行来建立,例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人生气时气血上冲,清朝唐容川在《血证论》里讲:“病家误,戒忿怒,忿怒无非些小故,血随气上不循经,犹如轻车就熟路”,三气周瑜就是怒则气上的经典宣传。

过度喜乐,人的警惕心就会下降,容易出现意外发生,所以有乐极生悲的成语。

人悲痛之时就丧失了英雄气概,例如林冲夜奔的唱词:“望家乡,去路远,别妻千里音书断,关山阻隔两心悬。

讲什么雄心欲把星河挽,空怀雪刃未锄奸,叹英雄生死离别遭危难”,“讲什么雄心欲把星河挽”深刻描绘了悲愤无奈的心情,哪有八十万禁军教头的威风!恐惧可以导致二便失禁,惊吓导致气血运行紊乱;过度思虑导致气机留而不行,例如古代害“相思病”导致的食饮不进、形销骨立就是如此。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太冲穴位调节情志
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输穴。

原穴具有发源、原动力的意思,是肝经的经气和肝之精气汇聚最深的地方。

脏腑发生病变时,就会相应地反映到原穴上来,这就是说可以用太冲来诊断肝脏的问题,太冲穴按上去很痛的人,一定是爱生气、精神压力大、肝脏有问题的人;刺激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所以太冲具有调整肝脏肝经虚实各证的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五脏有疾,当取其原。

所以,肝脏的问题,从太冲上治,其功效也是十分明显的。

输穴,就是时症出现的时候用输穴。

啥意思呢?肝经丑时当令,1-3时丑时肝经气血运行最旺。

如果每天丑时必醒,并且过了丑时才能睡着,说明肝脏有问题;还有譬如每天或经常丑时肚子痛,过了丑时不痛了,这也是肝脏肝经的问题,同样的问题每天或经常在丑时发,过了丑时止,这都可以在输穴上治,也就是从太冲上治。

先人总结出一句针灸歌诀,“针必足三里,灸必关元”,意思是说针灸治病,必定会用到足三里和关元,这样病才好得快。

可现代人治病,大多不用太冲就是不显效或好得慢,真是因为现代人肝气不疏、肝脏负担过重所致,所以本人认为这句口诀改为“针必足三里,灸必太冲”对现代人的疾病治疗更合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