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相关的不良反应及原因

合集下载

静脉输液常见故障原因及处理对策

静脉输液常见故障原因及处理对策

静脉输液常见故障原因及处理对策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但在实际操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故障问题。

本文将针对静脉输液常见故障原因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处理对策,以帮助医护人员解决这些问题。

一、静脉输液常见故障原因:1. 输液速度过快:输液速度过快会导致静脉内压力增大,引起疼痛、淤血和血管损伤等不良反应。

2. 输液速度过慢:输液速度过慢会延长治疗时间,增加患者的痛苦和不适感。

3. 输液管堵塞:输液管堵塞可能是由于输液管道被空气、血块或结晶物质堵塞所致。

4. 输液针脱落:输液针脱落可能是由于插入不当、患者活动过度或插入部位不稳定等原因造成的。

5. 输液过程中滴速不稳定:滴速不稳定可能是由于输液瓶底与输液器之间的连接松动、输液器压力不均衡等原因造成的。

二、处理对策:1. 控制输液速度: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嘱要求,合理调整输液速度。

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当出现不适时及时调整输液速度。

2. 定期检查输液管道:定期检查输液管道是否畅通,如发现堵塞,可采取轻轻按压输液管道或更换输液管道。

3. 确保输液针稳固:正确插入输液针,确保其稳固,避免因插入不当或患者活动导致输液针脱落。

4. 检查输液器连接:定期检查输液器与输液瓶底之间的连接是否牢固,避免因连接松动导致滴速不稳定。

5. 及时处理故障问题:一旦发生故障问题,如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输液管道堵塞等,应立即停止输液,并及时处理。

三、注意事项:1. 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医护人员在进行静脉输液操作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故障问题的发生。

2. 定期检查输液设备:定期检查输液设备的功能是否正常,如输液器、输液管道、输液针等,确保其正常使用。

3. 加强培训和学习:医护人员应定期参加培训和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以更好地应对静脉输液故障问题。

4. 注意患者的反应:在输液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停止输液并进行处理。

静脉输液安全风险管理

静脉输液安全风险管理

持续改进措施:根据评估结 果,持续改进风险管理措施, 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04
培训与教育:加强医护人员 的培训与教育,提高风险识 别与应对能力
06
建立风险管理文化:建立以 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医院文化, 提高全员风险意识
全隐患
培训医护人员正确 使用和维护设备, 降低操作失误风险
定期对设备进行清 洁、消毒,保持设
备清洁
紧急情况处理
空气栓塞:立即停 止输液,保持患者 平卧,监测生命体 征,必要时进行心 肺复苏。
药物外渗:立即停 止输液,抬高患肢, 局部冷敷,必要时 使用抗过敏药物。
过敏反应:立即停 止输液,给予抗过 敏药物,密切观察 患者生命体征。
04
加强药物知识培训,
提高医护人员对药物
配伍的认识和重视
操作规范与培训
D 定期检查输液设备,确保设备安全可靠
C
加强无菌操作训和考核,提高操作技能
A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输液安全
设备维护与更新
1
2
3
4
定期检查输液设备, 确保其性能正常
及时更新老化、损 坏的设备,避免安
04 风险应对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 应对措施,包括预防措施、应急处理措施等
持续改进与优化
01
定期评估风险:对静脉输液 风险进行定期评估,确保风 险管理措施的有效性
03
优化流程:优化静脉输液流 程,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05
反馈与改进:收集医护人员 的反馈意见,持续改进风险 管理措施
02
输液反应:立即停 止输液,给予抗过 敏药物,密切观察 患者生命体征,必 要时进行抗休克治 疗。
风险评估与报告
01 风险评估:对静脉输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 行评估,包括药物过敏、输液反应、空气栓塞等

临床输液反应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临床输液反应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临床输液反应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临床输液反应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1、药物不良反应:在输液反应中药物不良反应占主要原因,轻者表现为皮肤瘙痒、皮丘疹;局部呈点状或片状,也可表现在全身;胃肠道反应比较明显,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的药物过敏可出现憋气、呼吸困难、心率快,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

2.热源反应:常因为输入致热物质如致热源、死菌、游离菌体蛋白或药物成分不纯所致,表现为发冷、寒战、发热并伴有恶心、呕吐、脉快、周身不适等症状。

3.静脉炎:当患者静脉输液的疗程较长,输入药物的刺激性较强,或因反复穿刺致机械性损伤,以及患者的特殊体质,操作时消毒不严格等都会导致静脉炎。

主要表现为沿静脉走向呈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4.急性心衰:多因患者本身患有冠心病且输液量大,输液滴速太快所致。

二临床输液反应发生的原因1、药物方面因素1.1 药物本身输液质量中药品自身的质量至关重要。

同一组成的药物,因不同生产企业的制剂技术差别,杂质的除去率不同而影响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如青霉素因制剂中含有微量青霉烯酸、青霉噻唑酸及青霉素聚合物等物质而引起变-态反应1.2 运输储存药物在运输、储存、使用中碰撞或是瓶口松动等可能导致漏气、产生玻璃碎渣等而污染输液;含糖量高的输液,如储存条件不当则容易霉变,还有其他种种因素均有可能导致输液反应的发生。

1.3 热原累加临床上合并用药很常见,由此产生的热原叠加的机会也相应增多,尤其是三联、四联用药。

临床处方中,将4~6种小针剂同时加入到250ml或500ml的输液中混滴,其中热原便累加起来,可能超过人体的耐受量而发生热原反应。

某医院某病区使用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加甲硝唑0.5g,庆大霉素16万U静滴,连续有8例出现热原反应。

经实验检查分析认为是,各合格注射剂中的内毒素累加超过了阈值,致发生热原反应。

1.4 微粒增加有些中药注射液及粉针与大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

静脉输液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静脉输液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静脉输液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静脉输液作为临床治疗中一种重要的给药方式,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对患者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静脉输液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操作不当、药物配伍禁忌、护理不到位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治疗效果,还可能给患者带来安全隐患。

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对于提高静脉输液的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1. 操作不当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操作不当是导致输液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可能导致感染;穿刺技术不熟练,可能导致血管损伤、局部血肿等;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可能导致患者不适或药物效果不佳。

2. 药物配伍禁忌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药物配伍不当可能导致药物失效或产生不良反应。

部分药物在混合后会发生反应,如酸性药物与碱性药物混合可能导致pH值改变,影响药物稳定性。

此外,部分药物配伍后可能产生沉淀,影响药物吸收和疗效。

3. 护理不到位护理不到位也是静脉输液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如输液过程中未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输液部位护理不当,可能导致感染、静脉炎等。

4. 患者因素患者自身因素也会影响静脉输液的效果。

如患者血管条件差,穿刺难度增加;患者过敏体质,对某些药物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患者依从性差,未按医嘱完成治疗等。

二、静脉输液改进措施1. 加强培训,提高操作技能针对操作不当的问题,应加强医护人员静脉输液操作技能的培训,确保每位医护人员都能熟练掌握无菌操作规程和穿刺技术。

此外,还需加强对新进医护人员的培训,确保他们能迅速适应临床工作。

2. 严格药物配伍管理为避免药物配伍禁忌,医护人员应熟悉各类药物的性质和配伍要求。

在输液过程中,严格遵循药物配伍原则,避免不合理配伍。

同时,加强药物说明书和文献资料的学习,了解新型药物的配伍信息。

3. 加强护理管理,提高护理质量针对护理不到位的问题,应加强护理管理,提高护理质量。

输液反应

输液反应

输液反应输液反应包括发热反应,系静脉输液时由致热源、药物、杂质、药液温度过低、药液浓度过高及输液速度过快等因素引起。

发热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冷、寒战、面部和四肢发绀,继而发热,体温可达41~42℃。

可伴恶心、呕吐、头痛、头昏、烦躁不安、谵妄等,严重者可有昏迷、血压下降,出现休克和呼吸衰竭等症状而导致死亡。

发热反应发生的早晚,视致热源进入机体内的量、致热源的性质及患者的个体耐受性而异。

中文名输液反应具体表现发热反应所属学科医学体温41~42℃发热反应1.原因发热是常见的输液反应,常因输入致热物质(致热原、死菌、游离的菌体蛋白或药物成分不纯)、输液瓶清洁消毒不完善或再次被污染;输入液体消毒、保管不善变质;输液管表层附着硫化物等所致。

2.症状主要表现发冷、寒战、发热(轻者发热常在38℃左右,严重者高热达40-41℃),并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脉快、周身不适等症状。

3.防治方法(1)反应轻者可减慢输液速度,注意保暖(适当增加盖被或给热水袋)。

重者须立即停止输液;高热者给以物理降温,必要时按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针刺合谷、内关穴。

(2)输液器必须做好除去热原的处理。

心力衰竭、肺水肿1.原因由于滴速过快,在短期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所致。

2.症状病人突然感到胸闷、气短、咳泡沫样血性痰;严重时稀痰液可由口鼻涌出,肺部出现湿罗音,心率快。

3.防治方法(1)输液滴速不宜过快,输入液量不可过多。

对心脏病人、老年和儿童尤须注意。

(2)当出现肺水肿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

(3)按医嘱给以舒张血管、平喘、强心剂。

(4)高流量氧气吸入,并将湿化瓶内水换成20%-30%酒精湿化后吸入,以减低肺泡内泡沫表面的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从而改善肺部气体交换,减轻缺氧症状。

(5)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止血带(须每隔5-10分钟轮流放松肢体,可有效地减少回心血量),待症状缓解后,止血带应逐渐解除。

输液不良反应及处理

输液不良反应及处理

常见输液反应症状-----循环负荷过重反应
1.原因: (1)由于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 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引起。
(2)病人原有心肺功能不良,尤多见于急性左心功能不全者。
2.临床表现: 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咯粉红色泡沫样痰, 严重时痰液可从口、鼻腔涌出。听诊肺部布满湿啰音,心率快且节律不 齐。
④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用橡胶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适当加压四肢以阻断静脉血流, 可有效地减少回心血量。但加压时要确保动脉血仍可通过,且须每s~10分钟轮流放 松一个肢体上的止血带,待症状缓解后,逐渐解除止血带。
⑤此外,静脉放血200~300ml也是一种有效减少回心血量的最直接的方法,但应慎 用,贫血者应禁忌采用。
输液反应 诊断标准
1、冷感、寒战、面色苍白、脉搏细数、 四肢厥冷
2、心慌气急、呼吸困难头痛、恶心呕 吐
3、血压下降、抽搐发热
4、昏迷、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烦躁不 安
常见输液反应症状-----发热反应
1.原因: 因输入致热物质引起。多由于用物清洁灭菌不彻底,输入的溶液或 药物制品不纯、消毒保存不良,输液器消毒不严或被污染,输液过程中未能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所致。 2.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输液后数分钟至 1小时。病人表现为发冷、寒战、发热。 轻者体温在38℃左右,停止输液后数小时内可自行恢复正常;严重者初起寒 战,继之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脉速等全身 症状。 3.护理 (1)预防:①输液前认真检查药液的质量,输液用具的包装及灭菌日期、有 效期;②严格无菌操作。 (2)处理:①发热反应轻者,应立即减慢点滴速度或停止输液,并及时通知 医生;②发热反应严重者,应立即停止输液,并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必 要时送检验科做细菌培养,以查找发热反应的原因;③对高热病人,应给予 物理降温,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 治疗。

静脉输液操作流程中的输液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处理

静脉输液操作流程中的输液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处理

静脉输液操作流程中的输液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处理静脉输液作为一种常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

然而,在输液的过程中,不良反应可能会发生。

正确处理不良反应是保证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静脉输液操作流程中的不良反应处理方法。

一、输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1.过敏反应:患者对输液药物中的成分过敏,导致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喉头水肿等。

2.局部反应:输液部位出现红肿、疼痛、渗液等症状。

3.药物反应:输液药物本身引起的不良反应,如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药物性肝损伤等。

4.感染:输液操作不规范,导致静脉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温热、化脓等。

二、不良反应处理的基本原则1.立即停止输液: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操作人员应立即停止输液,并查找可能的原因。

2.保护患者安全:根据不同的不良反应,采取相应措施,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3.积极处理不良反应: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减轻不良反应的程度。

三、处理不良反应的常见方法1.过敏反应处理(1)立即停止输液,将输液通道刮除。

(2)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

(3)给予抗过敏药物,如肾上腺素、氯雷他定等。

(4)如病情严重,需及时转至医院进行进一步处理。

2.局部反应处理(1)停用可能引起局部反应的输液药物。

(2)清洁受影响的部位,并覆盖干净的纱布。

(3)观察局部反应情况,如出现化脓等情况,及时就医处理。

3.药物反应处理(1)停用引起药物反应的输液药物。

(2)评估患者肝肾功能,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3)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如解救药物、肝保护药物等。

4.感染处理(1)立即停止输液,注意手卫生,避免继续感染。

(2)清洁受感染的部位,并覆盖干净的纱布。

(3)就医进行相应治疗,如抗生素治疗等。

四、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1.严格操作规范: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输液,注意穿戴无菌手套,消毒输液部位,避免污染。

2.选择适当的输液药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药物的适应症,选择合适的输液药物,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静脉输液的不良反应与处理

静脉输液的不良反应与处理

静脉输液的不良反应与处理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然而,静脉输液过程中可能发生不良反应,这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可能对患者的健康带来风险。

因此,在进行静脉输液时,护士和医生需要了解不良反应的类型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一、静脉输液的不良反应类型静脉输液的不良反应种类繁多,常见的包括:1. 静脉炎症:此类反应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发热等,主要是由于输液导管插入不当或感染引起的。

2. 过敏反应:某些患者对输液液体中的药物或输液设备中的成分过敏,导致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等。

3. 流体过负荷:输液速度过快或输液量过大可能导致患者发生流体过负荷,表现为心动过速、呼吸困难、水肿等。

4. 瓶体破裂:在输液过程中,输液瓶或输液管出现破裂,其中的药物溅出,有可能对护士或患者造成伤害。

二、静脉输液的处理方法当发生静脉输液的不良反应时,护士和医生应根据不同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1. 静脉炎症的处理:护士需要定期观察患者输液部位,如发现红肿、疼痛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输液并更换输液部位。

同时,应进行相应的感染处理,如局部消毒、冷敷等。

2. 过敏反应的处理:当患者出现过敏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液,记录患者的症状并通知医生。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过敏程度,医生可能会采取口服或注射抗过敏药物来缓解过敏反应。

3. 流体过负荷的处理:当患者出现流体过负荷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或减慢输液速度,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如果症状严重,应立即通知医生,并根据医生的指示进行相应的处理,如给予利尿药物或使用呼吸辅助设备。

4. 瓶体破裂的处理:如果输液瓶或输液管发生破裂,护士应立即停止输液,避免瓶内溅出的液体对护士或患者造成伤害。

同时,应及时更换破裂的输液瓶或器材,并进行相应的清洁和消毒。

在处理静脉输液的不良反应时,护士和医生需要密切合作,及时记录和报告患者的症状,以便医生能够给予正确的指导和治疗。

静脉输液不良事件80例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

静脉输液不良事件80例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

80中国乡村医药杂志围即生成新的胶原组织,术后7d 内达到高峰,若不进行持续被动运动,即可逐渐转变为纤维蛋白,影响关节的运动功能[3]。

步态练习是术后特别是下肢关节恢复的重要方法,患者术前由关节病变和疼痛所导致的步态异常,通过术后练习可使异常步态得以纠正。

开始时,由护士或家属搀扶下床步行,逐渐过渡到拄拐杖行走,慢慢过渡到脱离拐杖行走,上下坡时,应健侧先迈步,患侧后迈步[4]。

本研究通过术前健康教育和训练,术后康复训练,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Harris 评分除屈曲畸形外,其他项目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总分值高于对照组。

由此认为,全关节康复治疗对医生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但综合护理干预同样对术后疗效起重要的辅助作用,不仅能通过心理安慰帮助患者恢复自信,而且能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关节活动功能。

Dhillon 等报道行全关节置换术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达62.5%[5]。

吕厚山等研究发现全关节置换术后血栓发生率为47.1%[6]。

区锦燕等对创伤骨折的研究发现,DD>650μg /L 者血栓发生率显著高于DD<650μg /L 者[7]。

我们采用抗凝药物,并通过综合护理干预来加强患者的血液循环,减少了下肢血栓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使手术成功率得到提高,促进了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

参 考 文 献[1]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59-224.[2]Lorentzen JS ,Petersen MM,Brot C,et al.Early changes in muscle strength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a 6-month follow-up of 30 knees[J].Acta Orthop Scand,1999,70 (2):176-179.[3]Insall JN ,Scott WN ,Ranawat CS.The total condylar prosthesis.A report of two hundred and twenty cases[J].J Bone Joint Surg Am ,1979,61(2):173-180.[4]覃莉.老年病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1,9(11):975-976.[5]Dhillon DS, Askander A, Doraismay S. Postoperative deep-vein thrombosis in Asian patients is not a rarity [J].Bone Joint Surg,1996,78(6):427-430.[6]吕厚山,徐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骨科杂志,1999,19(8):155-157.[7]区锦燕,刘晓捷,吴征杰,等.创伤骨折患者术前行血管超声检查及测定D-二聚体的意义[J].中华创伤杂志,2010,26(8):706-708.(收稿:2012-07-25) (发稿编辑:阳光)静脉输液不良事件80例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唐英华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受多种因素影响,输液过程时有不良反应发生,如热原反应、过敏反应、急性心力衰竭、肺水肿、细菌性污染(或感染)反应等。

静脉输液原因分析整改措施

静脉输液原因分析整改措施

静脉输液原因分析整改措施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治疗手段,主要用于补充液体、电解质、营养、药物等,以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营养状态和药物治疗。

然而,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如静脉炎、感染、空气栓塞、药物反应等。

为了提高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文将对静脉输液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一、静脉输液的原因分析1. 操作不当: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操作不当是导致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包括穿刺技术不熟练、穿刺部位选择不当、固定不牢、导管留置时间过长等。

2. 药物因素:输注的药物本身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

此外,药物的浓度、pH 值、渗透压等也会对患者产生影响。

3. 患者因素: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等都会影响静脉输液的安全性。

例如,婴幼儿和老年人由于血管壁较薄,容易发生静脉炎;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管病变,容易导致穿刺困难。

4. 环境因素:输液环境的不良因素也可能影响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如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

5. 护理管理:护理管理不到位,如护理人员配备不足、工作压力大、责任心不强等,也可能导致静脉输液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二、整改措施1. 提高操作技能: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穿刺技术,确保一针见血。

同时,加强护理人员对静脉输液操作规范的学习,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2. 合理选择输液部位: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血管情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输液部位,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3. 加强药物管理:了解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合理选择药物,避免使用对患者有害的药物。

同时,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4. 关注患者因素:在静脉输液前,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年龄、体质等,制定个性化的输液方案。

对于特殊患者,如婴幼儿、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要特别注意输液过程中的监护。

5. 优化输液环境:保持输液环境的清洁、舒适、安静,确保患者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输液治疗。

引发静脉输液反应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引发静脉输液反应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引发静脉输液反应的原因及防范措施输液是直接把液体和药物输入人体血管,以迅速补充水分和发挥药物作用,以较快的速度治疗疾病,在临床药物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但是临床输液反应时有发生,不仅会引发医患纠纷,重者可以危及生命,所以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1 输液反应的原因输液反应是输液不良反应的简称,也是输液引起或与输液相关不良反应的总称。

1.1 热原反应[1]。

热原反应是指由于输液中的致热原(主要是内毒素)引发的,以发热、寒战为主的全身性反应。

热原是指引起动物体温升高物质的总称。

广义的热原包括细菌性热原、内源性高分子热原及化学热原。

药剂学上的热原通常指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主要为内毒素,它是脂多糖、磷脂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

热原由静脉输入血液,刺激脑下垂体发热中枢,引起发热反应。

热原反应可伴有恶心、呕吐、脸色苍白、体温升高,严重时可发生昏迷和血压下降,出现休克和呼吸衰竭而导致死亡。

1.2 微粒[2]。

输液配制过程中由于多次加药及穿刺会带入微粒,输液环境中的细菌和尘埃也可能进入药液,液体中的不溶性微粒如橡胶微粒、不溶性无机盐、活性炭微粒、纤维等,均可引起类热原样反应,抗原性或新生物反应,异物肉芽肿、肺水肿、栓塞等。

1.3 感染[3]。

静脉输液可致局部或全身性感染,输液时间长,则发生率增大,引起细菌或病毒感染的常见原因是加药和药品被污染,另外,注射器具使用时间过长,消毒不严等,均可引起脓肿、败血症、乙肝、艾滋病等严重医源性疾病传播。

1.4 药物本身存在不良反应。

输液中加入的药物本身存在不良反应、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等。

1.5 配伍禁忌。

输液中的药物与药物之间,药物与输液之间,可发生物理的、化学的变化,同时还存在药效学和药物学方面的相互作用,影响疗效和引起不良反应。

2 输液反应的防范措施2.1 做好输液前的检查工作。

药品使用前要认真查看名称是否属实、有无过期;检查瓶盖有无松动及缺损,瓶身、瓶底及瓶签处有无裂纹;药物有无变色、沉淀和异物;有无做过敏实验。

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最常见、最基本的给药方式之一。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静脉输液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

本文旨在分析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一、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1. 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部分护理人员在进行静脉输液操作时,未能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如手卫生不达标、消毒不彻底、穿刺技术不熟练等,导致感染风险增加。

2. 输液药物配置不当:部分护理人员在配置输液药物时,未能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进行,如药物浓度、溶剂选择、配伍禁忌等,可能导致药物疗效降低或产生不良反应。

3. 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部分护理人员对输液速度的控制不准确,导致患者出现急性肺水肿、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此外,输液速度过慢可能导致患者治疗效果不佳。

4. 输液部位选择不当:部分护理人员在选择输液部位时,未能充分考虑患者血管条件、药物性质等因素,导致输液部位出现红肿、疼痛、渗液等现象。

5. 输液反应处理不及时:部分护理人员在患者出现输液反应时,未能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如发热、过敏反应等,可能导致病情加重。

6. 输液记录不规范:部分护理人员在输液过程中,未能详细记录患者病情、输液药物、输液速度、输液部位等信息,影响患者病情观察和治疗效果评估。

二、静脉输液整改措施1.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医院应定期组织静脉输液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对静脉输液操作规范的认识,确保每位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和穿刺技巧。

2. 规范输液药物配置:护理人员在配置输液药物时,应严格遵守药物说明书,确保药物浓度、溶剂选择、配伍禁忌等符合要求。

3. 合理控制输液速度: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病情、年龄、药物性质等因素,合理调整输液速度,确保患者安全。

4. 科学选择输液部位:护理人员在选择输液部位时,应充分考虑患者血管条件、药物性质等因素,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5. 及时处理输液反应: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一旦出现输液反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确保患者安全。

静脉输液不良反应及对策

静脉输液不良反应及对策

静脉输液不良反应及对策静脉输液是药物通过静脉血管内给药使药物在体内达到快速吸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疾病中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和方法。

然而,静脉输液也存在一定的医疗安全隐患,故不应滥用。

要考虑并注重在输液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严重反应和并发症。

如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可以导致不良后果。

产生输液反应的原因和因素很多,常见者为致热原,液体或药物被污染、变质,输液用具不洁或变质过期,液体选用不当,药物配伍错误,输液速度过快、过多等。

如何进行有效的防治和护理,现将常见的几种分述如下。

1 发热反应发病特点在输液过程中患者忽然畏寒,不自主颤抖,迅速转为高热,严重发绀,面色苍白,重者心率快,脉细速,虚脱,多数经处理后迅速好转。

发热反应是输液反应中最常见的一种,较常见的原因有致热原病菌(普通菌和毒菌等)或其他物质污染液体或输液用品,也可能因药物不纯或药物有配伍禁忌所致。

防治和护理在输液过程中,寒战反应一旦出现,应立即暂停或完全停止输液,并具体检查发生反应的原因。

寒战发冷时保暖,立即注射非那根(25~50 mg)或其他抗过敏药物,严重时可注射肾上腺素(~1 mg)。

留观病人待退热至38℃以下,并无其他不适才可离开。

2 血栓性静脉炎由于长期输注高渗葡萄糖液体和血管内膜药物所引起病变的静脉内膜发炎并导致静脉管腔内血液凝成血栓。

主要症状局部沿静脉径路上有红肿、触痛、热痛等,但一般无全身症状或仅有不适感。

防治和护理安慰病人消除紧张情绪,为病人更换注射部位使患肢休息,局部热敷,严重时局部用95%酒精或50%硫酸镁行热湿敷。

3 急性肺水肿发病特点输液过量或过快,尤其是输入含钠液体过多时,较易发生急性肺水肿,原有心脏病,心功能不全者,肺功能不全者,老年体弱儿童输液应特别注意,发病时患者忽然感到呼吸困难、气促、剧烈咳嗽、烦躁不安、口唇发绀,严重时口鼻可喷涌出大量粉红色泡沫样液,听诊两肺出现干湿性啰音,心音弱速。

防治和护理发现这种情况,应立即停止输液,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立即加压吸氧。

静脉输液论文不良反应及防治论文:静脉输液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静脉输液论文不良反应及防治论文:静脉输液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静脉输液论文不良反应及防治论文:静脉输液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关键词] 静脉输液;不良反应;防治静脉输液是临床救治患者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在医疗实践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尤其在抢救患者的紧要关头,建立静脉通道让药物迅速进入患者体内发挥药效,为救治患者赢得时间起到重要作用。

但是,输液反应在临床上却是时有发生,有发热反应、静脉炎、空气栓塞、过敏反应、心肺负荷过重等不良反应。

使患者病情加重,影响治疗延长病程,给患者造成身心痛苦与经济损失,对此,护理人员必须引起重视,对造成不良输液反应的各种原因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使其发生率降到最低点。

1 引起输液反应的因素1.1 热源反应输入的液体或药物不纯或被污染后,输液用具不洁或变质过期。

液体选用不当,药物配伍错误,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消毒不彻底,配药时间过长,使药物发生药效反应,表现为:发冷、寒战、高热、大汗、脉速、恶心呕吐、发绀、严重可出现昏迷休克等症状。

1.2 静脉炎的发生长期不间歇的静脉输注高渗溶液和刺激性强的药物,如:甘露醇、氯化钾、升压扩管药物、抗癌化疗药物,因药物的化学刺激作用,使局部静脉管壁发生炎性病变,因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而使细菌或微粒随液体进入人体,引起局部静脉感染,局部沿静脉经路有红肿、触痛、热痛、局部条索状改变。

1.3 空气栓塞由于输液器在排气时未排干净,或是输液管连接不紧密,或是液体输完时未及时添加或拔针等,均可发生空气栓塞。

使空气进入静脉,随血流进右心房到右心室内阻塞肺动脉口,使血流不能进入肺内,引起严重缺氧,此时,病人感到胸闷、呼吸困难、发绀、心前驱可闻及一个响亮的“水泡声”。

1.4 过敏反应主要为药物性过敏反应为多见,如低分子右旋糖酐、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氧氟沙星类、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等,这些药物一旦用于某些具有特殊过敏体质的人身上,就会产生过敏反应。

如皮肤出现荨麻疹、瘙痒、胸闷、发热、口唇发绀、心悸、气短、烦躁不安及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等症状。

静脉输液相关不良反应及原因

静脉输液相关不良反应及原因

1--- 真理独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吻合静脉输液相关的不良反应及原因输液疗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

液体直接进入静脉,药效快,利用率高。

静脉输液还拥有液体和药物的输入速度和量可控的优点,是临床抢救和治疗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

可是临床上也存在着滥用和不合理使用输液疗法的现象,常可惹起输液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应惹起高度重视。

1.输液的并发症1.1 对水 -电解质 -酸碱平衡的影响1.1.1 稀释作用大输液制剂除碳酸氢钠外,其他输液剂的pH 均,如在短时间输入大量液体,易产生稀释性酸中毒。

输入晶体液将以致稀释性低蛋白血症,使组织细胞内发生水肿,体循环容量失调,影响多器官功能。

大量输入不含钾的液体造成稀释性低血钾,有可能惹起严重心律凌乱、酸碱失衡和肠功能凌乱。

仿佛时应用排钾利尿剂更会加重病情。

1.1.2 循环超负荷输液量过多或输注过快,大量液体进入血液循环会出现循环超负荷反应。

患者可表现为突发性呼吸困难、发绀、心悸、激烈咳嗽、烦躁不安及粉红色泡沫痰等急性肺水肿或心力衰竭症状。

血容量增加,电解质凌乱等可加重患者的心脏负担,特别是心功能失代偿及肾除去能力低下的患者。

老年体弱者也因生理机能减退易发生循环超负荷反应。

输入高渗制剂(如氨基酸、甘露醇等),可因浸透压的改变使组织间液体向血循环转运,当输入速度高出患者的代偿能力时亦可造成循环超负荷。

1.2 病原微生物污染反应1.2.1 热原反应热原反应特指为由输入致病量的致热原惹起的以发热、寒战为主的全身性反应。

国内文件中输液反应常被含混地指为热原反应,主要原因在于热原反应的严重性。

致热原可由输液用物品和输注过程引入,患者对致热原的耐受程度,也可影响患者的临床反应。

输入的液体过多,还可因致热原累积,高出内毒素阈剂量,而以致热原反应。

严重者可发生昏迷和血压下降,出现休克和呼吸衰竭等症状而以致死亡。

感染性疾病在自然病程和治疗过程中细菌内毒素释放入血,肠道和肝脏功能受损惹起的肠源性内毒素入血均可惹起热原反应。

静脉输液常见反应培训总结

静脉输液常见反应培训总结

静脉输液常见反应培训总结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常见的一种给药方式,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多种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以下是对静脉输液常见反应的培训总结:
1.发热反应:输入液体、药物不纯或者患者对其中某些成分过敏时,可能会出现体温升高,伴有寒
战、恶心、头痛等症状。

2.静脉炎:由于无菌操作不严、输液速度过快、导管留置时间过长等原因导致血管壁受损,表现为
局部红肿热痛、硬结形成。

3.空气栓塞:在输液过程中不慎将大量空气通过输液管道进入静脉,严重时可引起生命危险。

4.循环负荷过重:快速大量输液可能导致心脏负荷加重,尤其对于心功能较差的患者,可能引发急
性肺水肿,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等。

5.药物外渗:若针头穿出血管或输液装置损坏,药物渗透至血管外组织,可造成局部肿胀、疼痛甚
至组织坏死。

6.输液反应:包括但不限于全身性过敏反应(如荨麻疹、喉头水肿)、神经系统反应(如头晕、烦躁)
以及消化系统反应(恶心、呕吐)。

7.感染风险:长期静脉置管或多次穿刺增加了细菌入侵的风险,可能导致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
感染。

8.静脉硬化与血栓形成:长时间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或留置导管,可能导致静脉硬化及血栓形成。

针对以上常见反应,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控制好输液速度和量,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并及时进行干预处理。

同时,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其自我防护意识。

静脉输液的不良反应的安全警示教育

静脉输液的不良反应的安全警示教育

静脉输液的不良反应的安全警示教育
循环超负荷
相关因素:①输液速度控制不当。

输注过快或输液量过多,大量液体进入血液循环会出现循环超负荷反应。

②年龄因素。

老年体弱者因生理机能减退或代偿能力下降也易发生循环超负荷反应。

③药物因素。

输入高渗制剂如氨基酸、甘露醇等可因渗透压的改变,使组织间液体向血循环转运,当输入速度超过患者的代偿能力时可造成循环超负荷反应。

防范:①根据患者疾病情况、生理状态及药物性质要求,选择恰当输液速度。

②老年患者在输液过成中,应勤巡视,观察有无心慌、心悸、突发性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及咳粉红色泡沫痰等急性肺水肿或心力衰竭症状。

做到及时发现早处理,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③加强医护沟通,动态了解患者病情变化,为安全输液提供指导。

相关因素:①静脉穿刺部位选择不当。

关节处、细小静脉:患者烦躁不安都使输液药物外漏机率增大,特别是甘露醇化疗药物等外漏可导致组织水肿和皮肤坏死。

②静脉穿刺部位处理不当。

PICC,深静脉置管局部处理不当可引起渗血、渗液、肿胀和局部炎症反应。

静脉炎不良反应,相关因素:①刺激性药物输液配制浓度过高或输液速度过快,可刺激血管形成静脉炎。

②静脉留置针反复冲管机械性刺激、滴注高渗液体也可致静脉炎发生。

防范:①刺激性药物宜选择粗、直静脉穿刺,滴注液宜稀(<0.1%) ,缓慢滴注,每次滴注时间不得少于60min.加强巡视,防止
液体外漏。

②使用肝素盐水封管,减少封管频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ii
k
静脉输液相关的不良反应及原因
输液疗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

液体直接进入静脉,药效快,利用率高。

静脉输液还具有液体和药物的输入速度和量可控的优点,是临床抢救和治疗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

然而临床上也存在着滥用和不合理使用输液疗法的现象,常可引起输液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应引起高度重视。

1.输液的并发症
1.1对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影响
1.1.1稀释作用大输液制剂除碳酸氢钠外,其他输液剂的pH均<7.0,如在短时间输入大量液体,易产生稀释性酸中毒。

输入晶体液将导致稀释性低蛋白血症, 使组织细胞内发生水肿,体循环容量失调,影响多器官功能。

大量输入不含钾的液体造成稀释性低血钾,有可能引起严重心律紊乱、酸碱失衡和肠功能紊乱。

如同时应用排钾利尿剂更会加重病情。

1.1.2循环超负荷输液量过多或输注过快,大量液体进入血液循环会出现循环超负荷反应。

患者可表现为突发性呼吸困难、发绀、心悸、剧烈咳嗽、烦躁不安及粉红色泡沫痰等急性肺水肿或心力衰竭症状。

血容量增加,电解质紊乱等可加重患者的心脏负担,特别是心功能失代偿及肾清除能力低下的患者。

老年体弱者也因生理机能减退易发生循环超负荷反应。

输入咼渗制剂(如氨基酸、甘露醇等),
可因渗透压的改变使组织间液体向血循环转运,当输入速度超过患者的代偿能力时亦可造成循环超负荷。

1.2病原微生物污染反应
1.2.1热原反应热原反应特指为由输入致病量的致热原引发的以发热、寒战为主的全身性反应。

国内文献中输液反应常被含混地指为热原反应,主要原因在于热原反应的严重性。

致热原可由输液用物品和输注过程引入,患者对致热原的耐受程度,也可影响患者的临床反应。

输入的液体过多,还可因致热原累积,超过内毒素阈剂量,而导致热原反应。

严重者可发生昏迷和血压下降,出现休克和呼吸衰竭等症状而导致死亡。

感染性疾病在自然病程和治疗过程中细菌内毒素释放入血,肠道和肝脏功能受损引起的肠源性内毒素入血均可引起热原反应。

而国内普遍存在的静脉给药率高,尤其是重症患者,输液治疗时间持续约24h的现象相当普遍,极易造成对致热原来源的误判。

合理应用输液疗法不仅可以减少热原反应,还有助于纠正对临床输液反应的不正确认识。

1.2.2导管相关性感染静脉置管可引起血栓、感染等并发症,导管相关性感染已成为医源性感染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危重症患者临床常反复从导管取血标本或加入药物,这些操作会增加患者被感染的机会。

国内静脉输液率高相应地导致静脉导管使用率也高。

另外,导管内及导管、针头周围血小板聚集也是血栓形成的开始。

J.2.3微粒皿输液、药物、配制过程中的多次加药及穿刺均会带入微粒,输
液环境中的细小微粒也可能进入药液。

因而,微粒污染是输液中普遍存在的并发,症。

当微粒进入肺微血管,可引起巨嗜细胞增生而导致肉芽肿、肺栓塞,也可引
1-
起热原样反应;微粒较大者,可直接引起血管闭塞,局部组织缺血和水肿;红细
胞聚集在异物上可形成血栓;某些微粒还可引起变态反应。

生物制品,尤其是血
液制品,即使是正常配制操作也可能溶解不完全;配制操作稍有不当(如振摇、
消毒液、温度等因素)均可导致药物不能完全溶解,产生肉眼可见或难以观察的
不溶性物质。

124细菌病毒感染静脉注射传播血源性病原体的可能性比皮下和肌肉注射
更大。

注射器使用的时间过长,受到了空气中的细菌或操作人员污染;注射部位
皮肤消毒不严;医务人员本身患咽峡炎或皮肤化脓性感染污染了注射用具等,均
可引起脓肿、败血症、乙型肝炎、艾滋病等严重疾病的医源性传播。

有关"安全注射"问题已引起了广泛的重视,WHO的调查显示,发展中国家的不安全注射问
题十分严重,每年全世界因不安全注射引起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为800〜1600万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为230万〜470万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为8万〜16
万人。

在我国亦普遍存在着滥用注射方法给药,且人群中经注射传播的血源性感
染患病率高。

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HBsAg阳性者约1.2亿。

1.3输液操作不当引起的反应临床输液操作不当可引起空气栓塞、静脉炎、感染、严重
心律失常、创伤性
麻痹和过敏性休克等。

丄3.1栓塞空气栓塞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状,可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静脉插管
及补液的过程中,尤其是中心静脉输液时,由于静脉压低,空气易于经导管逸入
、中心静脉而导致空气栓塞。

长期置管而形成的隧道壁较为僵硬,拔管时若不注意, 空气也可经此隧道进入中心静脉。

输液过慢,静脉血回流凝固可形成小的血栓,
静脉置管处理不当也可能引起小血栓,循环中的小血栓易随血流入肺,形成肺栓
塞。

132静脉炎刺激性药物如万古霉素、依替米星、红霉素等输液配制浓度或输
液速度不当,可刺激血管形成静脉炎。

1.3.3输液速度控制不当输液治疗中控制速度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临床常用的指标为滴速。

常用的一次性输液器螺丝松紧不稳定,易改变滴速,影响治疗效
果,甚至引起心血管事件。

使用液滴计算滴速的方法亦不可靠,随着滴液速度加
快,液量就变大。

不同溶液的液滴量相差可高达20%,增加液体的滴速,液滴量
之间的差别可达30%而输液泵能精确控制滴速,但在医院普及尚有一定的难度。

1.3.4其它反应静脉穿刺部位的处理不当,可引起渗血、渗液、肿胀和局部炎
症反应,也可引起组织坏死,成为感染源。

锁骨下静脉穿刺,如穿刺点和进针方
向掌握不好,可引起气胸、血肿、气栓、神经损伤及感染等并发症。

输液配制过
早、操作不规范也可能导致药物降解、析出和污染等,甚至导致严重的过敏反应。

2.大输液制剂的不良反应 2.1晶体溶液
P J
葡萄糖溶液为酸性,可致血栓性静脉炎,稀释血液还可引起红细胞聚集,甚
不适当应用含葡萄糖的大输液时可使血糖在应激性高血糖的基础上 加重脑缺血
缺氧的损伤。

果糖与葡萄糖相比,并无优越性,却有某 如快速输注,可使血清
乳酸和尿酸盐水平升高,且价格昂贵,重病 患者应用后,易患乳酸性酸中毒,静脉输注往往引起尿酸生成过多,而导致高尿 酸。

氯化钠注射液使用不当,可出现血容量超负荷,肺水肿。

2.2胶体溶液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凝血功能障碍、肾功能障碍、过敏和类过敏反应等。

右旋 糖酐每天使用剂量>1〜2g.kg-1,会引起凝血障碍,除了降低血小板粘附力外还可 降低™因子活性,降低纤维蛋白形成以及血液稀释所致的凝血因子减少,同时可 造成配血型时的假凝集现象。

低分子和小分子量右旋糖酐有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的危险。

右旋糖酐和明胶制剂均可引起过敏反应,羟乙基淀粉可直接激活血浆酶 系统,引起类过敏反应。

胶体液的扩容作用,亦可增加脑灌注压及颅内压。

3. 输液的滥用及原因
3.1不适当地补充营养物质
处方调查显示,多种维生素等制剂使用非常普遍,而相关检查和临床依据明 显不足。

食物是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来源,膳食正常者,另行补充并无受惠之处, 只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才由胃肠道外补充。

微量营养素静脉给药如同消化道短路,
使消化道对一些依赖其吸收或排泄的微量元素的生理调节作用丧失,
而完全受静 脉
补充的控制,补充不当可产生毒副作用。

至发生溶血。

,进一步升高, T' 些不良作用,
P
J
3.2不适当地应用输液疗法
口服给药有效或不支持注射治疗时,不应滥用注射给药。

对胃肠功能正常的患者给予葡萄糖或氯化钠等补充营养物质通常是不必要的,且可带来不良反应。

与静脉输液相比,葡萄糖-电解质口服液应用安全而简便,具有能改善葡萄糖-钠离子共同转运系统功能,增强食欲,并提供更好的营养等优点。

对轻度或中度的脱水患者,如呕吐不严重,应提倡口服补液。

对低钠血症可通过限制水入量,应用利尿剂,增加饮食摄入、口服氯化钠制剂和处理原发病等方法加以纠正,静脉给药补充只限于严重的低钠血症,以及增加摄入后疗效不佳的患者。

3.3滥用输液的原因
患者对药物治疗的认识有误,有些患者认为有输液才是积极的治疗,可体现对其疾病的重视,导致某些医生为了迎合患者的期望和要求而滥用输液。

医生也
存在对输液的不良作用和安全注射认识不足而滥用输液,或者为了安慰患者而无必要地输液。

有的为了经济利益,能用口服制剂治疗者,也使用较贵的药物进行静脉输液治疗。

不适当地使用静脉输液治疗是医院内安全注射的一大隐患,合理的使用静脉输液需完善医、药、护之间的协作,加强对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安全注射教育, 形成倡导合理用药的社会大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