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合集下载

越轨行为的社会病理分析

越轨行为的社会病理分析

越轨行为的社会病理分析唐宇司汉武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往往伴随着阵痛和代价,会导致社会矛盾、冲突和问题在短期内集中爆发。

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社会失范现象频发,使得病态社会现象纷纷呈现。

如果社会运行的任一机制出现问题,便会造成越轨行为的发生。

社会运行中存在个体的越轨行为是可以调节矫正的,但由病态社会引起的大量越轨行为如市场经济秩序混乱、企业缺少诚信、贪污腐败严重等是难以调节的,成为社会病态现象。

重视越轨行为并对其进行社会病理角度分析具有重大意义。

一、越轨行为越轨行为从社会学意义上考察,是指超越既有社会规范和组织规则的行为,即社会成员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不同的理论流派从不同角度解释了越轨行为的定义及其产生的原因,但都从越轨者个体行为出发,研究其行为模式。

根据默顿的失范理论,当社会成员达到目标的手段和社会目标不一致时会产生越轨行为。

本文根据社会结构与行为类型的关系对越轨行为与非越轨行为进行区分,社会成员采用社会所认可的手段来达到社会所赞许的目标为非越轨行为,而采取非法手段或拒绝接受文化目标的创新行为、仪式主义、退却主义、反抗为越轨行为。

结合行为发生的时刻和背景,本文认为越轨是指人们违反在特定时期和特定文化背景下所公认的规范、准则和价值观念的行为,一般情况下该行为会受到当时主流价值观评判体系的否定性评价。

因此,下文中涉及到的越轨行为均为背离性越轨,不包括采取合法手段达到目标的创新行为。

社会有机体的良性发展依赖于社会各个运行机制的良好运转与协作,社会患病意味着社会运行机制某一关键环节出现漏洞。

因此,笔者从社会运行机制来突破研究思路,探讨越轨行为的社会病理机制。

二、越轨行为的社会病理机制从生物学意义上来讲,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机制、发展规律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和病变转归的一门基础医学科学。

人体的八大系统须共同协作,才能保持个体的健康和生长。

如果内在机体存在致病因子或者外在环境有“感染源”,人体则会发生疾病。

社会学: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越轨行为

社会学: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越轨行为

社会学: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越轨行为从社会学角度看越轨行为一、对社会越轨行为的阐述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依据社会规范对当时社会进步的作用,可以把越轨行为分为创造性越轨行为和破坏性越轨行为。

不过,人们在论及越轨行为时多狭义地定义为破坏性越轨行为。

即社会成员(主要是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违反法律、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社会习俗的所有行为。

二、越轨行为原因的理论分析(一)天生犯罪论。

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是提出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把人类生物、生理方面的特作为社会越轨的原因,他经过研究发现犯罪人的头骨与正常人不同,而与类人猿相似,他们具有生物学上的低劣的、野性的遗传特征。

所以他认为社会越轨是由于人的体质中的生理缺陷造成的。

(二)精神分析论。

著名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解释了越轨的原因。

在弗洛伊德看来, 人的人格有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个性结构中的本我代表着生物性本能, 它是按“快乐原则”行事。

如果人的社会化不完善,个性发展有缺陷,则个性结构中的对本我起压抑作用的自我部分难以对本我进行有效的控制,是本我有可能盲目释放,与规范相悖,这便使个体表现了越轨行为。

自我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接触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过程,如果其认识过程中接触到违反社会规范的事物,就会存在潜在的越轨。

另外, 由于个性发展不良, 使个体的个性结构中的第三部分一超我不完备,这种人常缺乏明确的罪恶感,会以越轨的方式来发泄其受到压抑的本能。

弗洛伊德的理论中还包括人的生本能和死本能的观点。

生的本能是性欲、恋爱和建设的欲望;死本能表现为一种求杀的欲望。

当后种欲望向外发泄时, 便成为破坏、损害、征服的动力, 即侵犯性越轨倾向。

(三)社会失范论。

这种理论始于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

他认为,产生越轨行为的原因在于社会结构。

而社会规范是社会结构最重要的一部分。

社会规范通过人们互相交流、彼此施影响而发挥强制作用。

社会学论文越轨社会学视域下大学生犯罪防治对策研究

社会学论文越轨社会学视域下大学生犯罪防治对策研究

社会学论文越轨社会学视域下大学生犯罪防治对策研究社会学论文:越轨社会学视域下大学生犯罪防治对策研究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学生犯罪问题日益突出,给社会秩序和大学校园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从越轨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一些有效的防治对策,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1.社会背景因素:社会转型期的经济压力、就业竞争激烈、家庭背景不稳定等因素,使得一些大学生陷入困境,产生了犯罪的动机。

2.心理因素:部分大学生存在个人心理问题,如自卑、焦虑、抑郁等,这些问题容易导致他们寻求刺激或逃避现实,从而滋生犯罪行为。

3.社会环境因素:大学校园内存在着一些不良的社会环境,如欺凌、网络暴力等,这些环境容易引发大学生犯罪的行为。

二、大学生犯罪的影响因素分析1.个人因素:大学生犯罪行为对个人的人身安全和未来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会破坏他们的学业和前途,还可能导致长期的心理困扰。

2.家庭因素:大学生犯罪也对家庭产生了严重的冲击,不仅给家庭带来了经济负担,还可能导致家庭关系的破裂和社会地位的下降。

3.社会因素:大学生犯罪行为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一方面增加了社会治安成本,另一方面也影响了社会的公信力和形象。

三、大学生犯罪防治对策研究1.加强思想教育:大学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建立健全的校园安全体系:大学校园应该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机制,加强校园巡逻、监控设施等设施的建设,提高校园的安全防范能力。

3.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应该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4.加强社会支持:社会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关爱和支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减少他们因经济压力而产生的犯罪动机。

用社会学理论分析越轨行为

用社会学理论分析越轨行为

用社会学理论分析越轨行为在社会学的领域里,但凡不符合群体、社会标准、社会期盼的行为都可以看成越轨行为。

大学生越轨行为是指违反教育标准的行为,从类型上,可详细划分为违法行为,违警行为及违规行为,其中违法行为是越轨行为的极端形式,违法行为是指触犯刑律而应受到刑法惩罚的行为;违警行为介于违法行为与违规行为之间,是违反社会治安及公共秩序的行为,比方违反交通规那么、寻衅滋事、**酗酒等,紧要的违警行为有可能转化为违法行为;违规行为是指超越或违反某些详细规章制度和办事程序的行为,也包括一些不符合社会传统习惯和道德标准的行为,因此违规行为又叫做偏差行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社会越轨。

随着高校生源的扩招,网络媒体的迅猛开展,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越轨行为的例子数不胜数:比方2021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杀人藏尸案,2021年中国政法大学学生付成励手持菜刀砍死教授程某案以及2021年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撞车后**行凶案。

血的事实赤裸裸地反映出了这些有着较高文化素养的大学生对生命的极大漠视,道德品质的紧要缺失以及法律意识的冷淡。

一、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缘由探析大学阶段是人作为个体,心理开展进入断乳期的关键阶段,出现依靠性和独立性共存的现象,他们目标增多,但时间精力的有限性,致使许多目标难以实现。

一旦通过合法的手段无法促使目标实现,便会出现社会失范现象,默顿认为:所谓失范,就是在人们用社会认为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时发生的,而对于这种情形的一个共同的反响,就是越轨行为,即用不符合社会标准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

①大学生采纳非制度化的手段以期实现自己的目标的方式就是社会越轨行为。

分析导致大学生越轨行为背后产生的缘由主要有:〔一〕学校教育内容及学校管理工作滞后我国高校长期实行一模一样的、流水线式的教育,僵化无趣的教育内容和简洁生硬的教育手段,使许多学生缺乏志向,厌学心情紧要。

同时学校管理工作也不够科学和人性化,效劳工作时时不能到位,对一些问题的处理也很难做到真正的公允,学生心理出现落差,假如再没有适当的宣泄方式,就会出现许多人生观、价值观偏差,心理的失衡甚至障碍,进而导致越轨行为的发生。

大学生性越轨现象的分析与教育对策

大学生性越轨现象的分析与教育对策

大学生性越轨现象的分析与教育对策【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性越执分析对策【论文摘要】大学生性越轨现象已成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难点,根据对此情况的调查,就其现状、特点、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教育对策。

大学校园逐渐出现的性越轨现象,已引起普遍关注。

它不仅对传统道德理念提出了挑战,也对大学的正常教学生活秩序产生了冲击。

这是一种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既影响了学业,又不能有效地引导爱情走向婚姻,相反诱发的非法怀孕、伤害身体事件以及人身伤害、抢劫刑事案件却层出不穷。

性越轨受到当今整个社会的唾弃,当事学生往往面临着被逐出校门的危险,“一失足成千古恨”。

笔者认为,大学生性越轨重在预防而不在惩处。

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都应予以重视。

1现状与特点著名性学专家潘绥铭教授1997年主持的《全国大学生异性交往调查》表明,大学生接吻:男生39.5%,女生45.5%;性越轨:男生10.9%,女生8.4%。

我们按照各个层次随机抽取的原则,采取问卷调查为主,个别访谈、查资料为辅的方式,对本科、专科学生共300名(其中男生、女生各150名)进行了相关调查。

结果有性越轨者8人,发生率2.66%。

其中性别、地区、年级、消费、成绩、爱情观均存在着显著特点。

1.1性别特点在8人中,女生5人,男生3人,女生人数高于男生。

这与商品经济的今天,极个别女大学生受金钱的驱使走出校园,道德沦落,甚至从事“三陪”不无关系。

由于女生与社会人员交往存在很大的隐蔽性,因此女大学生自律教育问题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2地区间的差异据报道,广州地区8所高校有关“婚前性行为”的调查统计表明:1136名接受调查者中,14.1%有过性经历;有ro%的学生曾经租房。

而从我校调查的情况来看显著低于上述地区。

从客观上讲在全国各大城市高校中性越轨现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总体上讲南方高于北方,这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

因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接受信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抵御泊来腐朽文化对我们侵蚀的紧迫性。

越轨行为的社会学解释

越轨行为的社会学解释

越轨行为的社会学解释一、社会规范与角色社会规范是社会为了维护公共利益而设立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对个体行为的期望和要求。

越轨行为的发生往往与个体违反社会规范有关。

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中应承担的责任和权利,越轨行为可能源于个体对角色的不当扮演或对规范的漠视。

二、社会结构与不平等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各个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地位,不平等的社会结构可能导致某些群体在社会资源分配、机会获取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从而增加其成员的越轨行为。

三、文化冲突与认同文化冲突是指不同文化间的矛盾和冲突,可能导致个体的认同危机,从而引发越轨行为。

个体在面对文化冲突时,可能因为无法适应或无法选择合适的文化认同而产生越轨行为。

四、群体压力与从众行为群体压力是指群体对个体产生的心理和行为上的影响,可能导致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群体一致的行为,即从众行为。

在某些情况下,从众行为可能引发越轨行为,例如在群体情绪激动的情况下,个体可能因害怕被群体孤立或排斥而采取与群体一致的越轨行为。

五、社会控制与惩罚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手段对个体行为进行管理和约束,惩罚则是控制越轨行为的重要手段之一。

合理的社会控制和惩罚有助于减少越轨行为的发生,但过度的控制和惩罚可能引发逆反心理和反抗行为。

六、社会变迁与适应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变化,可能导致个体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和规则,从而产生越轨行为。

适应能力较差的个体可能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观念,从而成为越轨行为的受害者或实施者。

七、越轨行为的形成与预防越轨行为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包括个体心理、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

预防越轨行为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例如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加强家庭教育、优化学校教育环境、改善社会环境等。

同时,也需要加强社会控制和惩罚力度,从源头上遏制越轨行为的发生。

1.个体心理因素: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挫折、冲突、焦虑等心理状态可能导致越轨行为。

例如,自卑感、自我概念不明确等心理状态可能使个体偏离社会规范。

社会学: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越轨行为

社会学: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越轨行为

社会学: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越轨行为从社会学角度看越轨行为一、对社会越轨行为的阐述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依据社会规范对当时社会进步的作用,可以把越轨行为分为创造性越轨行为和破坏性越轨行为。

不过,人们在论及越轨行为时多狭义地定义为破坏性越轨行为。

即社会成员(主要是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违反法律、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社会习俗的所有行为。

二、越轨行为原因的理论分析(一)天生犯罪论。

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是提出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把人类生物、生理方面的特作为社会越轨的原因,他经过研究发现犯罪人的头骨与正常人不同,而与类人猿相似,他们具有生物学上的低劣的、野性的遗传特征。

所以他认为社会越轨是由于人的体质中的生理缺陷造成的。

(二)精神分析论。

著名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解释了越轨的原因。

在弗洛伊德看来, 人的人格有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个性结构中的本我代表着生物性本能, 它是按“ 快乐原则” 行事。

如果人的社会化不完善,个性发展有缺陷,则个性结构中的对本我起压抑作用的自我部分难以对本我进行有效的控制,是本我有可能盲目释放,与规范相悖,这便使个体表现了越轨行为。

自我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接触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过程,如果其认识过程中接触到违反社会规范的事物,就会存在潜在的越轨。

另外, 由于个性发展不良, 使个体的个性结构中的第三部分一超我不完备,这种人常缺乏明确的罪恶感,会以越轨的方式来发泄其受到压抑的本能。

弗洛伊德的理论中还包括人的生本能和死本能的观点。

生的本能是性欲、恋爱和建设的欲望;死本能表现为一种求杀的欲望。

当后种欲望向外发泄时, 便成为破坏、损害、征服的动力, 即侵犯性越轨倾向。

(三)社会失范论。

这种理论始于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

他认为,产生越轨行为的原因在于社会结构。

而社会规范是社会结构最重要的一部分。

社会规范通过人们互相交流、彼此施影响而发挥强制作用。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许敬霞(上海理工大学,上海200093)[摘要]大学生越轨行为的表现,一般分为违反社会公德、违反校纪校规和违反法律法规等三个方面。

依据社会学中的失范理论、学习理论以及德育理论分析,当代大学生的越轨行为,不仅对大学生自身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也会影响高校正常的教育秩序。

防范和控制大学生越轨行为的主要措施:增强校园规章制度的制定和监督力度;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建立健全校园网络沟通平台;深化自身主流价值认识,积极学习良性行为。

[关键词]大学生;越轨行为;社会学理论;防范[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B第2012年第4期(总第396期)商业经济SHANGYE JINGJINo.4,2012Total No.396[文章编号]1009-6043(2012)04-0018-03[收稿日期]2012-03-05[作者简介]许敬霞(1987-),女,河北邯郸人,上海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载着社会和家庭的希望与重托,他们被誉为“天之骄子”。

但是近年来,随着大学教育规模的扩大,在校大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也随之得到了进一步的突显。

堪纳斯(L.G..Cairns)指出,“对学生不端行为的性质、范围和各种影响以及教师对学生不端行为可能做出的反应进行的研究,已经成为本世纪应用教育的重要研究和写作领域,其中,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社会学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因此,大学生的越轨行为已经受到了学者的高度关注,系统研究和充分认识大学生越轨行为是非常重要的。

一、“越轨”概念的界定美国社会学家戴·波普诺认为越轨就是“在一个社会中,被社会成员判定为违反其社会准则或价值观念的任何思想和行为,它包括犯罪、违法以及违反社会道德、社会习俗的所有思想和行为”。

米切尔认为“是指触犯了某一社会风俗习惯和伦理道德的规定,因而招致了社会非难或惩罚的行为”。

社会学: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越轨行为

社会学: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越轨行为

从社会学角度看越轨行为一、对社会越轨行为的阐述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依据社会规范对当时社会进步的作用,可以把越轨行为分为创造性越轨行为和破坏性越轨行为。

不过,人们在论及越轨行为时多狭义地定义为破坏性越轨行为。

即社会成员(主要是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违反法律、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社会习俗的所有行为。

二、越轨行为原因的理论分析(一)天生犯罪论。

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是提出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把人类生物、生理方面的特作为社会越轨的原因,他经过研究发现犯罪人的头骨与正常人不同,而与类人猿相似,他们具有生物学上的低劣的、野性的遗传特征。

所以他认为社会越轨是由于人的体质中的生理缺陷造成的。

(二)精神分析论。

著名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解释了越轨的原因。

在弗洛伊德看来, 人的人格有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个性结构中的本我代表着生物性本能, 它是按“快乐原则”行事。

如果人的社会化不完善,个性发展有缺陷,则个性结构中的对本我起压抑作用的自我部分难以对本我进行有效的控制,是本我有可能盲目释放,与规范相悖,这便使个体表现了越轨行为。

自我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接触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过程,如果其认识过程中接触到违反社会规范的事物,就会存在潜在的越轨。

另外, 由于个性发展不良, 使个体的个性结构中的第三部分一超我不完备,这种人常缺乏明确的罪恶感,会以越轨的方式来发泄其受到压抑的本能。

弗洛伊德的理论中还包括人的生本能和死本能的观点。

生的本能是性欲、恋爱和建设的欲望;死本能表现为一种求杀的欲望。

当后种欲望向外发泄时, 便成为破坏、损害、征服的动力, 即侵犯性越轨倾向。

(三)社会失范论。

这种理论始于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

他认为,产生越轨行为的原因在于社会结构。

而社会规范是社会结构最重要的一部分。

社会规范通过人们互相交流、彼此施影响而发挥强制作用。

当人际交流广泛、彼此影响力大时,社会一体化程度便高,社会规范的强制力也就大,越轨行为便会减少;反之,则是社会一体化程度下降,上功能混乱,社会趋于解体,出现社会失范, 越轨行为便会增加。

大学生道德越轨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大学生道德越轨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种 社会设置” 即 , 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整套
以 人不 为己 , 天诛地灭 ” “ ,遇到责任给 别人 , 遇到利益想 自己” 为人生 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 。具体包括道德规范以及相 关的社会价值观 、 信条 ; 小至旷课 、 迟到 、 考试作 弊 , 至打架 、 大 同居、 同性 恋甚至 赌博 、 盗 权 威 等 。 窃、 诈骗、 身伤害 、 人 性犯罪等等都屡见不鲜 。 社会设置很大程度上偏重于 静态解构 。就社会运 行而言 , 还需要 虽然现行大学思想政治课程中 , 安排了大量篇幅用 于阐述人生观 、 借助动态控制手段。社会设置要发 挥作用必须 借助 于社会控 制 , 内化 人生价值观和基本法律知识 , 反复强调个人 对社会的责任 和贡献 , 强调 为社会成员自觉遵守的行为 准则。在社会学语 境 中, 社会控制 又称为 人生真正 的价值在于奉献 , 强调遵纪守 法、 明礼 诚信是现代社会对 于公 “ 社会制约 ” 指 “ , 社会组织体系运 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手段与 民的基本道德要求 。但社会存 在决定社 会意识 , 波澜壮 阔的社会 生活 方式 , 对社会成员( 包括社会个体 、 社会群体以及社会组织) 的社会行为 图景 , 势必对于传统的主流道德规范产 生严 重 击。毫无疑 问 , 何及 及价值观进行指导和约 束 , 中 如 对各类 社会关系进 行调解和制 约的过程 ” 。 时调适以应对新形势下大学生 道德越轨 的挑战 , 已经 成为摆 在广大 德 社会控制主要针对包括犯罪 、 违法 、 道德越轨等各类 社会失范行为。相 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对于法律等外在的强制性约束 力量 , 通过规范 内化而产 生自我 内在约 二、 大学生道德越轨的社 会根源 束力量的道德 , 社会 成员的行 为调控显得 更加彻底 而稳 定。道德 对于 华中师范大学杜时忠教授撰文指出, 调查显示“0 8 7 . %的班主任认为 教育作~种行之有效 的社会控制 手段 , 对于预防 大学生 社会越轨 行为 社会风气和家长的影响大于学校的专门道德教育 ” 对于“ , 对你 目前思想 的发生无疑具有 重要作用。 道德观念形成影响最大的因素 这一问题 , 学生的回答依次是社会风气 、 人从 出生起就开始 了其向一名被社会所认可的合格社 会成 员角色 同伴交往、 学校教育 、 家庭氛围 ,把社会影响和家庭氛围加起来 , 其重要 进化、 转变 的进 程。其 间, 牵涉到 生理 、 心理 、 智力 、 道德 、 情乃 至法 感 性程度远远超过学校教育 。调查数据明白无误的显示 , 当前青年一代遭 律 、 治、 政 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嬗变。这 一过 程的终结就是社会化过 程的 遇的道德越轨问题早已超出了单纯学校教 育的层 面 , 必须将 其置于整个 完成。“ 社会化 的实质就是社会所广泛认可的文化被社会个体 接受并 宏观社会背景下考察 , 才有可能找到问题 的根源和破解路径。 内化 的过程 , 其基本 内容包 括政治社会 化、 道德社 会化等 四个方面 , 大 在社会学视野中, 学生德育作为公民道德教 育的子集 , 大 其危机 的 学生德育着眼于社会文化中最核心、 最基本的部分——价值体 系、 社会 根源无疑是与我国的社会转型密 切相关 的。宏 观上 看, 德育危 机最深 规 范的个体 内化 , 实质上就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刻的社会根 源主要有 两个—— 首先是威廉 ・ 奥本格 最早提 出的 文化 现代社会 , 家庭教育不当、 社会 交友不 良、 学校教 育失误 和管理不 堕距 ” 即在社会文化发生变迁时 , , 各个组成部 分变化 速度不一致 , 其顺 力以及学生个人的人格缺陷及心理不健康等都 可能成为大学生道德越 序依次是 : 物质文化 、 制度 文化、 风俗 、 民德文化 、 值文化 , 价 由此 造成 轨的直接动因。但系统而规范的学校教育始终 是大 学生完成社会化的 失钠与错位 , 生‘ 产 堕距 ’ 引发 社会问题 L ( 任何 社会都 不同程度 主要渠道 。在伦理道德、 俗习惯 、 , 。2 J 风 信仰信念和 社会舆论四种文化控制 的存在这种错位和落差 , 特别 是在社 会转型 期, 很容易 遭遇集 中爆发 。 手段中 ,伦理道德对 社会行为 的约束力最 强” “ 。大学生道 德教育在本 当前 , 物质文化层面 , 在 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 在制度文 化层面 , 各项 质上是道德主体通过内在的主观 努力和 自我塑造 , 而自觉 自愿产生 从 体制改革顺利进行 ; 在风俗 、 理与价值 文化层 面 , 伦 社会 道德领 域的 趋善避恶的自律行为 , 中 从而使大 学生自觉纠 正偏离社 会目标 的道德越

大学生越轨行为

大学生越轨行为

• (二)大学生诸多心理矛盾是越轨行为 发生的内在原因 。
大学时期是“心理断乳”的关键期。 “心理断乳”意味着个人离开父母的监护, 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建立自己独立的心理世 界。在这一过程中,诸多的心理矛盾冲突交
织会失范 • 规范的僵化 • 文化冲突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成因
• (一)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心理压力诱发大 学生的越轨行为。
社会变革之所以能够引起人的心理和行为 的变化,是通过压力和个性改变来实现的。 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中出生和成长起来 的一代,改革开放作为我们这个社会的一种 具体的社会变革形式,它给大学生所带来的 重要影响之一就是价值观念的急剧变迁。
• (二)大学教育的偏差是大学生越轨行为 发生的外在原因 。
大学生越轨行为
——原因分析
从心理原因出发
社会学家的解释:
• 挫折—攻击理论:侵犯是由于挫折; • 学习理论: • 精神分析理论: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心理成因
• (一)自我意识发展不平衡导致大学生 行为失范 。
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大学生正好处在 青年期和青年后期的交叉时期,在这一时期 他们既要确立自我统一性。又要建立与他人 亲密的人际关系。然而,青年人在这一时期 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在高速度成长、 发展,常常会感到冒出了一个与以往形象不 同的自己,对自我的形象常常会发生怀疑、 动摇或迷惑不解。
其一,高校心理环境相对落后,不良心理难以矫正。 其二,大学校园不良文化影响,致使越轨犯罪心理化。 其三,大学生的不良交友,形成违法犯罪心理辐射。 其四,大学管理上的漏洞,为越轨行为发生提供了条 件。

越轨行为的社会病理分析

越轨行为的社会病理分析

越轨行为的社会病理分析作者:唐宇司汉武来源:《知识文库》2017年第07期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往往伴随着阵痛和代价,会导致社会矛盾、冲突和问题在短期内集中爆发。

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社会失范现象频发,使得病态社会现象纷纷呈现。

如果社会运行的任一机制出现问题,便会造成越轨行为的发生。

社会运行中存在个体的越轨行为是可以调节矫正的,但由病态社会引起的大量越轨行为如市场经济秩序混乱、企业缺少诚信、贪污腐败严重等是难以调节的,成为社会病态现象。

重视越轨行为并对其进行社会病理角度分析具有重大意义。

一、越轨行为越轨行为从社会学意义上考察,是指超越既有社会规范和组织规则的行为,即社会成员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不同的理论流派从不同角度解释了越轨行为的定义及其产生的原因,但都从越轨者个体行为出发,研究其行为模式。

根据默顿的失范理论,当社会成员达到目标的手段和社会目标不一致时会产生越轨行为。

本文根据社会结构与行为类型的关系对越轨行为与非越轨行为进行区分,社会成员采用社会所认可的手段来达到社会所赞许的目标为非越轨行为,而采取非法手段或拒绝接受文化目标的创新行为、仪式主义、退却主义、反抗为越轨行为。

结合行为发生的时刻和背景,本文认为越轨是指人们违反在特定时期和特定文化背景下所公认的规范、准则和价值观念的行为,一般情况下该行为会受到当时主流价值观评判体系的否定性评价。

因此,下文中涉及到的越轨行为均为背离性越轨,不包括采取合法手段达到目标的创新行为。

社会有机体的良性发展依赖于社会各个运行机制的良好运转与协作,社会患病意味着社会运行机制某一关键环节出现漏洞。

因此,笔者从社会运行机制来突破研究思路,探讨越轨行为的社会病理机制。

二、越轨行为的社会病理机制从生物学意义上来讲,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机制、发展规律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和病变转归的一门基础医学科学。

人体的八大系统须共同协作,才能保持个体的健康和生长。

大学生越轨行为分析

大学生越轨行为分析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引导
• 1、掌握大学生越轨后的心理状态。这是对越轨大 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是受教 育者,一旦越轨后,大部分学生内心都有接受教育 的要求,他们在自觉醒悟之后,内心深处感触良多 。在受到教育者的批评、教育之后,一般能够认真 接受。这说明越轨者已经开始自我反省,有改正错 误的要求。作为教育者,就必须了解越轨者的基本 心态,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治病救人。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引导
• 3、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导之以行, 是做好越轨 大学生引导工作的关键。动之以情, 就是要进行 感情感化; 晓之以理, 就是要以理服人, 言之有 理, 不能强制压服。经验证明, 在对越轨大学生 进行引导时, 只要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晓之以理, 达到“入心”、“入脑”的效果, 就可以帮助他 们重塑自我,使之抬起头来, 走向光辉灿烂的未 来。来自案例三LOGO
某大学生物系的一位女生,在大一时,由于 长得标致,很快就成为群雄追逐的对象。随后她 投入男友的怀抱。不久她第一次怀孕,当她的男 友毕业赴深圳创业时,她为他已做了三次流产。 在大四的寒假期间,她发现他在深圳另有所爱。 她没有哭闹,凭借美丽,她很快便倒向一直关心 她的同班男生。如果说与第一个男友还曾经恋爱 的初级阶段,那么,一旦移情于第二个男友时, 她所需要的只能是性爱,感情的培养对她形同虚 设。正是基于这种低级需求的支配,在毕业前夕 她第四次怀孕流产。这时她感到了厌倦,对两性 的关系骤然冷漠。毕业时和第二个男友平静地分 了手,尽管那男孩百般哀求留在她身边……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引导
• 2、平等相待。平等相待是做好越轨大学生引导工 作的主要保证。经验证明,用严厉的方式对待越轨 者,只能扩大引导者和被引导者之间的感情距离, 形成人为的心理鸿沟。因此,教育者的目的是“惩 前毖后,治病救人”,工作原则是“能拉一把的, 决不推一把”。只有以深厚的情感给予越轨大学 生以尊重,引导方式上平等相待,才能消除彼此 心理上的隔阂,使之真正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

大学生越轨行为

大学生越轨行为

大学生越轨行为大学生越轨行为是指在大学校园及其周边环境中,一些学生表现出违背社会道德准则和校规校纪的行为。

这些越轨行为涵盖了各个方面,对学生自身和整个社会都有不良影响。

本文将就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原因、影响及应对策略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原因1. 社会压力和学习压力:大学生在面对来自社会和学业上的重压时,可能会出现逃避现实、寻求刺激或者求解压的心理倾向,从而导致越轨行为的发生。

2. 规范教育不足:有些大学在学生入学前缺乏明确的规范培训,也未能有效开展规范教育,导致学生对于大学生活的行为规范和社会道德缺乏正确的认知。

3. 个人价值观缺失:一些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念,追求物质享受,注重眼前利益,对道德和法律规范缺乏正确的认识。

二、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影响1. 影响个人发展:大学是学生进行学习、锻炼和成长的重要阶段,越轨行为可能会分散学生的精力和注意力,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个人发展。

2. 妨碍校园秩序:越轨行为可能引发校内纠纷、打架斗殴、欺凌和其他不良事件,妨碍校园正常秩序,造成恶劣影响。

3. 危害社会和谐:大学生是社会的一部分,他们的越轨行为可能会对社会道德和谐造成负面影响,助长社会不良风气。

三、应对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策略1. 加强规范教育:学校应加强对入学新生的规范教育,明确校园行为规范,并通过课程设置、宣传教育等形式教育学生对越轨行为的认知。

2.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学校应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定期巡查和检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的越轨行为,保持学校的校园秩序。

3. 提供心理支持:学校应注重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和生活压力,减少越轨行为的发生。

4. 增强家校合作:学校和家庭应加强沟通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积极配合解决学生的问题,共同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5. 配置足够的娱乐设施:学校应提供足够的娱乐设施和活动,为学生提供健康、积极、正能量的课外活动,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

大学生“越轨”心理及行为问题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越轨”心理及行为问题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越轨”心理及行为问题的成因分析大学生犯罪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大学里的越轨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

因此应分析大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成因,寻找预防学生犯罪的对策是一项当前的重要任务。

一、大学生心理及行为问题的主要表现(一)越轨行为的主要表现包括违法犯罪、违反校规校纪、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等。

犯罪与违纪之间存在着质的差别,又存在密切的联系。

从根本上说。

两者都是反社会行为。

所谓反社会行为,指人们对一定社会的道德、法律、社会习俗和共同生活准则等社会规范的抵触或反抗性行为。

犯罪行为是反社会行为发展到最尖锐时的表现形式。

而大学生行为无疑就是社会成员对社会规范的不适应、抵触和反抗等各种心理现象和心理品质的反映。

(二)心理问题的表现自我意识发生偏差,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过强或过弱;心理脆弱,耐力低下;环境转换、角色转换不适;具体表现在学习上障碍:学习负担重,学习方法不当,彼此间的激烈竞争,都会形成过重的心理负担,从而引发神经衰弱、焦虑、抑郁。

人迹交往障碍:主要由于认知不良、沟通不畅、情绪反应不当以及缺乏社交基本态度与能力而引发的人际关系失调和人际冲突。

就业压力产生的障碍: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失真、心理期望值过高;经济压力引发的障碍:主要表现在贫困学生由于经济压力而产生的自卑、失望、无助和焦虑情绪;情绪调适不良主要表现在当遇失恋、单相思、恋爱冲突等情感挫折时产生的易激怒、抑郁、冷漠甚至自虐:性心理适应不良主要表现为性困惑、性冲动与性压抑的冲突及性行为异常。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一)社会原因第一、大学生的对社会的认识观念出现混乱。

而此时的大学生正处在对社会认识的关键期,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我国在毕业分配上还掺杂着许多人为因素。

一些成绩表现欠佳的学生借助各种关系和金钱找到好单位。

相反成绩优秀的学生却找不到理想工作。

这种不公平竞争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衡,对社会产生失望和敌对心理,这种心理会在一次又一次求职失败后进一步加剧,加之物质诱惑、利益诱惑等外部因素的刺激,大学生极易产生越轨心理。

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越轨行为分析

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越轨行为分析

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越轨行为分析本文阐述了越轨行为的定义,介绍了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分类,分析了社会学视角下大学生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大学生越轨行为的预防对策。

要采取正式的社会控制措施和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方法,坚决纠正大学生的越轨行为。

标签:社会学视角;大学生;越轨行为;预防对策大学生是具有较高素质的社会群体之一,但大学校园是由具有差异性的社会个体集合而成的社会群体,正是这种基于文化、习俗、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的差异性,高校内大学生越轨行为也成为当今教育事业的一大难点,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对越轨行为的定义社会学家乔恩·威特认为越轨涉及违反一些群体规范,所以定义一个行为是否越轨取决于它的环境,他指出,越轨是指“违反群体或社会的行为标准或期望的行为”。

国内常常定义越轨行为是指偏离或违反一定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

毕云天认为,大学生越轨行为是指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交往过程中产生的,违反或者偏离社会规范和社会期望的行为。

我们把大学生越轨行为定义为:大学生做出的违反校园规范、不符合群体标准和未达到社会期望并对学校和社会具有破坏性,需要采取社会控制的行为。

二、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分类近年来大学生人数不断攀升,许多如考试作弊违反考纪等违背诚信道德行为,校园内酗酒、打架斗殴致使他人受到伤害等恶意事件以及在校园寻衅挑事等越轨事件报道层出不穷。

1、违反社会习俗的越轨行为违反社会习俗即违反社会风俗习惯,由于大学是一个多民族聚合的社会群体,由此带来的不同民族在风俗习惯上的差异。

如穆斯林民族不食猪肉,彝族有自己的彝历新年,很多藏族同胞是虔诚的佛教信仰且不喜人亵渎。

生活在这样多民族的环境下,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需要我们互相尊重,而有些同学则因为不了解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如外带食物进清真餐厅而发生一些无意的越轨行为,或因为同学矛盾而故意产生的一些如妄议少数民族文化等越轨行为。

2、违反社会道德(公德)的越轨行为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尽管在大学这样一个聚集了较高素质的群体中也屡见不鲜。

大学生体育课堂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大学生体育课堂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1. . 2数理 统计 法 : 2 问卷采用 S S 1 . f idw统计软 件 , 问卷 进行数 理统 计. P S 30 o wn o r 对
收 稿 日期 :0 1 0 — 2 2 1 - 9 1
作者简介 : 吴进新 (9 4 )男, 1 6 一 , 福建莆田人 , 莆田学院体育系讲师 , 主要从事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研究
大 学生体 育课 堂越轨行为 的社会 学分析
天进 耕 吴进 新
( 田学院 体育 系 , 莆 福建 莆 田 3 1 0 ) 5 1 0
摘 要 : 学 生体 育课 堂越 轨 行 为 是 当前 教 育界 、 庭 和 社 会 人 士较 为 关 注 的 问题 . 断 变 化 的 社 会 环 境 使 大 学 生 的 大 家 不
进 行 体 育教 学 工 作 .
关 键 词 : 学 生 ; 育课 堂 ; 轨 行 为 ; 会 学 大 体 越 社 中 图分 类 号 : 8 — 2 G 0 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7 54 (0 1 1— 18 0 10 — 3 8 2 1 )0 0 0 — 5
大学生 作 为 社 会成 员 的一个 个 体或 群 体 , 其越 轨 行 为是 指 大学 生偏 离 或 违反 了社会 、 学校 、 级 等规 班
越轨行 为呈现 出增 长势头 , 严重影响 着大学生 的健康成 长和 高校培 养合格人 才 目标的 实现 , 也会 直接 影 响到体 育
课 教 学 的 正 常 进 行 . 用 问卷 调 查 法 对 大 学 生 体 育课 堂 的越 轨 行 为 进 行 调 查 , 采 了解 大 学 生 体 育课 堂 的 越 轨 状 况 及 其 成 因 , 用 社 会 学理 论 对 大 学 生 体 育课 堂 越 轨 现 状 进 行 分 析 , 提 出教 育 策 略 , 规 范 大 学 生 课 堂行 为 , 好 地 应 并 以 更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许敬霞(上海理工大学,上海200093)[摘要]大学生越轨行为的表现,一般分为违反社会公德、违反校纪校规和违反法律法规等三个方面。

依据社会学中的失范理论、学习理论以及德育理论分析,当代大学生的越轨行为,不仅对大学生自身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也会影响高校正常的教育秩序。

防范和控制大学生越轨行为的主要措施:增强校园规章制度的制定和监督力度;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建立健全校园网络沟通平台;深化自身主流价值认识,积极学习良性行为。

[关键词]大学生;越轨行为;社会学理论;防范[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B第2012年第4期(总第396期)商业经济SHANGYE JINGJINo.4,2012Total No.396[文章编号]1009-6043(2012)04-0018-03[收稿日期]2012-03-05[作者简介]许敬霞(1987-),女,河北邯郸人,上海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载着社会和家庭的希望与重托,他们被誉为“天之骄子”。

但是近年来,随着大学教育规模的扩大,在校大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也随之得到了进一步的突显。

堪纳斯(L.G..Cairns)指出,“对学生不端行为的性质、范围和各种影响以及教师对学生不端行为可能做出的反应进行的研究,已经成为本世纪应用教育的重要研究和写作领域,其中,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社会学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因此,大学生的越轨行为已经受到了学者的高度关注,系统研究和充分认识大学生越轨行为是非常重要的。

一、“越轨”概念的界定美国社会学家戴·波普诺认为越轨就是“在一个社会中,被社会成员判定为违反其社会准则或价值观念的任何思想和行为,它包括犯罪、违法以及违反社会道德、社会习俗的所有思想和行为”。

米切尔认为“是指触犯了某一社会风俗习惯和伦理道德的规定,因而招致了社会非难或惩罚的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列举了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各种表现, 并对越轨行为进行了类型划分; 然后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角度对大学生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大学生越轨行为进行控制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手段一、大学生越轨行为的表现在社会学里, 越轨行为亦称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 包括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行社会规范的行为, 是社会成员对其所属群体、社会或文化体系的行为模式和社会期待的偏离。

越轨行为存在于不同时空和制度的国家或社会里, 在一般情况下,均受当时社会主导价值评判体系的否定性评价。

根据越轨行为的一般定义, 我们认为, 大学生越轨行为就是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中产生的, 违反或有离其应遵守的行为规范, 并受到否定性评价的行为。

这一界定表明: 第一, 大学生越轨行为不是思想越轨, 而是行为越轨, 我们是从行为的客观结果而不是行为的主观意图来确认; 第二, 大学生越轨行为中的轨”是指大学生应遵循的社会行为规范,包括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一般规范和专门为大学生所制订的特殊规范,其表现形式既有成文的也有约定俗成但不成文的; 第三, 大学生越轨行为是一种受到否定性评价的行为。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本文主要从三个角度对其进行划分。

( 一) 个体越轨行为和群体越轨行为按照越轨行为的主体不同, 大学生越轨行为可分为个体越轨行为和群体越轨行为。

个体越轨行为是大最普遍的越轨行为, 如单个人的旷课、作弊等。

个体越轨行为只涉及单独的个体行为。

责任明确, 易于纠正和处理。

群体越轨是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学生共同越轨, 如群体赌博、打群架等。

越轨群体可能是一个班、一个年级等正式群体, 也可能表现为一个“老乡会”、“恋人群体”等非正式群体。

群体越轨的影响大于个体越轨的影响,对学校正常秩序的危害更为严重。

在群体越轨中,涉及人数较多,情况复杂, 既有“主犯” , 也有“从犯” , 甚至有“胁从犯”和“教唆犯” ;因此, 在处理群体越轨的过程中, 必须深人调查, 分清不同个人的责任,分别作出“各得其所”的处理。

( 二) 故意越轨行为和过失越轨行为越轨行为是就其结果来说的,但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 不同的主观心理状态也可能导致相同的结果。

根据学生主观心理状态的不同, 大学生越轨行为可分为故意超轨和过失越轨。

故意越轨是有意识、有目的甚至是有计划的越轨行为,如故意杀人、盗窃行为等。

过失越轨是指学生由于疏忽大意、盲目自信而导致产生危害结果的越轨行为, 如过失伤人、不慎失火等行为。

把大学生越轨行为分为故意越轨和过失越轨是很有必要的, 二者的主观恶性程度不同, 在处理时应当区别对待。

对于故意越轨, 应当从重和加重处罚: 对于过失越轨, 应当从轻和减轻处罚。

( 三) 违俗行为、违德行为、违纪行为、违法行为和万已罪行为根据学生越轨所违反的社会行为规范的不同, 大学生越轨行为可分为下列五种:违俗行为。

违俗行为是违反社会所倡导的良性习俗的越轨行为。

习俗是一个民族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行为规范,据其社会功能可分为良性习俗和恶性习俗。

一些大学生对民族习俗缺乏辩证的认识, 统统斥之为“传统”和“保守” , 追求“现代”和“创新”。

如女大学生的妖艳打扮, 热恋中男女学生不分场合的过分亲昵都是有伤风化的违俗行为。

违俗行为是一种轻度的越轨行为,除了备受师生舆论关注外, 一般不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违德行为。

违反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特别是社会公德的行为是大学生中具有普遍性的越轨行为。

违德行为有许多表现形式, 如损人利己、虚伪欺诈、浪费水电、浪费粮食、损害公共财物、不讲公共卫生……违德行为严重损害大学生形象, 背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培养目标, 应引起足够重视。

违纪行为。

违反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的违纪行为是大学生中最多的越轨行为。

主要有违反生活纪律的行为, 违反学习纪律的行为, 违反考试纪律的行为,偷窃撕毁图书馆藏书的行为, 打架斗殴行为。

对于违纪行为, 学校一般都有明确的处罚规定,关键在于认真地贯彻执行。

违法行为。

违反法律法规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是大学生中比较严重的一类越轨行为。

这类行为主要有六种: 一是偷盗行为。

个别学生在校内甚至校外盗窃贵重财物,以致偷盗上瘾, 成为惯盗。

二是买赃行为。

以低廉的价格购买赃物,特别是购买“黑车” ( 自行车) 。

三是赌博行为。

赌博行为多发生在男大学生中,赌博工具以麻将、扑克为主, 一般的赌饭菜票,也有赌钱的。

赌博行为在高年级尤其是毕业班中居多。

四是卖淫行为。

个别女大学生做“三陪女”、“傍大款”卖淫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只是由于“家丑不可外扬”和“保护学生个人名声”才较少或没有公开曝光。

同居行为。

一些大学生对“试婚”持赞成态度,致使同居行为并非鲜见, 同居行为不仅仅是违纪违德行为, 实质上是一违法行为。

六是吸毒行为。

大学生中也有极个别学生吸食毒品, 虽然这一违法行为极为少见, 但应引起高度重视。

违法行为重于违纪行为,单凭校规校纪已难以有效地遏制, 应依法治理。

½犯罪行为。

违反国家刑律应受刑法处罚的犯罪行为是大学生中最严重的越轨行为。

大学生中的犯罪行为除了具有一般青年犯罪的特点外, 还有自身的三个特色。

一是故意性。

许多犯罪大学生对自己的犯罪行为在实施前经过长期预谋, 反复选择作案方式。

二是智力性。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对于犯罪者来说, 这反倒成为他们犯罪的优势。

如北京某名牌大学法律系一位四年级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作案, 在法律面前玩弄小聪明。

三是固执性。

大学生犯罪案例研究表明,他们犯罪意向一旦确定, 就不易改变具有较强的固执性。

即使犯罪意向被发现, 阻止者所提出的理由似乎都已经过他的考虑,并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难以有效地制止。

应当指出, 上述类型的划分具有相对的性质, 而且尚未穷尽大学生越轨行为的所有表现, 这样的划分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

在现实生活中, 它们之间是相互交错、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

二、大学生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对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 国外学者主要有三种解释。

一是生物学的解释, 即从人类生物、生理方面的特征来解释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包括体态理论和染色体理论: 二是心理学的解释, 即从人的心理方面寻找越轨的原因,其中以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代表: 三是社会学的解释, 主张从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中研究越轨的原因, 包括标签理论、差异交往理论、失范理论和文化传递理论等。

这些解释为分析大学生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结合我国国情和大学生的实际, 大学生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总体上可分为个体因素和非个体因素两大类,是二者交互作用的结果。

( 一) 个体因素大学生越轨行为产生的个体因素主要有: ¹个体生理因素, 即个人的身体、生理缺陷和疾病。

患有生理缺陷的学生, 自卑感和挫折感较为强烈, 自尊心极强,一旦遇到别人的冷嘲热讽,容易引起过激反应, 采取攻击性的越轨行为。

疾病缠身、长期不愈的学生容易对生活失去希望和信心,并由疾病引发变态心理产生越轨行为。

º个体的心理因素, 即大学生的心理障碍。

大学生中存在各种心理障碍,如焦虑、厌烦感、孤独、自卑感、胆怯、失眠、疮想症等, 这些心理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化解和克服, 就会成为越轨行为的诱因。

以考试作弊为例作弊行为与学生不良的学习心态、错误的学习态度和考试动机,恐惧失败, 追求高分的不正常心态密切相关。

» 个体的思想因素, 即规范意识不强。

一些学生把“离经叛道”视为大学生独具的风采, 把追求与众不同看作大学生的“个性” , 对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不认真学习, 甚至置若周闻; 对学校开设的法律课采取应付了事的态度, 一方面呼吁建立法治国家, 一方面自己不学法、不懂法、不守法; 忽视自身的道德修养,对社会倡导的道德准则不自觉履行。

总之, 一部分学生把各种行为规范看作限制、束缚个人自由的“枷锁” ,把自由理解为“无法无天” ,无拘无束,任意妄为, 随心所欲。

¼个体的人际关系不和谐。

良好的人际关系本是大学生获得归属感和寄托感的重要条件,但是, 由于各种原因, 一些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以个人为中心, 自私自利, 不遵守人际互动的基本原则, 不懂得人际互动的方法和技摆, 犹豫不决, 出现了一些学者称之为“信仰真空”、巧, 造成了人际冲突和人际矛盾, 引起人际关系的紧“价值真空”和“规范真空”的状况。

在这样一个“真张,丧失了群体的接纳和认同, 结果走入极端, “君子空”充斥的时期, 社会上伴随而来的是大量越轨行为动口又动手” ,打架斗殴等越轨行为由此而生。

» 个体的出现, 如政治领域的干部腐败, 经济领域的不正当社会化的不足。

社会化是人类个体通过学习、接受和竞争和经济违法犯罪, 社会风气不好,公民的社会公内化社会主流文化,并从一个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德意识和水准下降等。

大学校园并非一座与世隔绝的过程,是人类个体获得社会性和个性并成长为合格社孤岛, 在学生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各种渠会成员的基本途径。

大学生处于基本社会化的后期, 道了解接触、耳闻目睹社会上的越轨行为, 一些大学这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但由于种种原因, 一些生辨别能力不强, 受社会越轨行为的消极影响,产生大学生没有很好地接受社会教化和实现个体内化, 社了越轨行为。

会主导文化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没有完全整合于三、大学生越轨行为的控制学生个人人格之中,从而产生越轨行为。

大学生中存在的越轨行为动摇他人遵守社会规 ( 二) 非个体因素范的动机,破坏学校的正常秩序,妨碍学校的良性运大学生越轨行为的产生既有个体因素, 也有非个行, 也影响学生的成才环境, 必须进行有效控制。

体因素, 这类因素主要有: ¹不良群体亚文化的影响。

( 一)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控制原则大学生既生活在正式群体之中, 又生活在非正式群体大学生越轨行为的控制要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¹之中。

在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内部, 存在着一些消极型积极控制与消极控制相结合的原则。

积极控制是学校的非正式群体, 如赌博群体、作弊群体、违法犯罪群体通过对学生行为的正面引导所实现的控制, 具体途径等。

这些非正式群体都有一套自己的价值准则和行为很多。

如加强对学生的教化, 通过宣传、说服、沟通等模式, 即群体亚文化。

长期与这些不良群体交往与接形式把社会规范内化为学生的主观信念, 使学生在自触,使一些本来的“守轨者”受到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己的行为中自觉遵守社会规范, “从心所欲不越矩”这响, 一旦成为不良群体的一分子, 在他遵守不良群体是控制的上乘之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