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环境污染的修复与防治

合集下载

最新修订《环保法》[全文]

最新修订《环保法》[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监督管理第三章保护和改善环境第四章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第五章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第三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

第四条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国家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五条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六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第七条国家支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鼓励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财政投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环境保护工作规章制度

环境保护工作规章制度

环境保护工作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保障人类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各部门、各处所及其员工的环境保护活动。

第三条本规章制度遵循“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员参与、综合治理”的原则。

第四条本规章制度内容包括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环境评估、环境保护与修复、环境考核等方面。

第二章环境管理第五条本单位应当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明确环境管理的责任部门、责任人员及其职责。

第六条本单位应当制定环境管理制度,明确环境管理的各项工作措施和要求。

第七条本单位应当建立环境管理档案,记录环境管理的重要资料和数据。

第八条本单位应当进行环境问题排查,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隐患。

第九条本单位应当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

第十条本单位应当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环境信息。

第三章环境监测第十一条本单位应当建立环境监测体系,定期对环境进行监测。

第十二条本单位应当制定环境监测计划,明确环境监测的项目、频次和方法。

第十三条本单位应当建立环境监测设施,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十四条本单位应当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及时掌握环境质量状况。

第十五条本单位应当加强环境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章环境评估第十六条本单位应当制定环境评估方案,对新建、改建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十七条本单位应当建立环境评估档案,记录环境评估的相关资料。

第十八条本单位应当加强环境评估的监督检查,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第十九条本单位应当依法办理环境影响评价手续,并按照评价结果进行环境保护措施。

第二十条本单位应当对环境评估报告进行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章环境保护与修复第二十一条本单位应当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减少环境污染的排放。

第二十二条本单位应当开展环境治理工作,改善环境质量。

高中地理第四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环境污染问题课件中图版选修6

高中地理第四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环境污染问题课件中图版选修6

9我国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表明:我国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 重,镉、汞、铅3种重金属污染物含量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 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下图为甲城市不同功能区土壤中4 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及用此4种元素计算出的综合污染指数。读图, 完成下列问题。
各种重金 属引起的 人畜病症
海洋上漂浮大量油膜和油块
①藻类大量繁殖; 重金属元 ①石油污染直接导致海洋生物
危 害
②水体中其他植 物死亡;③鱼类死 亡;④湖泊演变为
素通过食 物链最终 危害人畜
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 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死亡;② 油膜和油块粘住大量鱼卵和幼
沼泽
健康
鱼,阻碍海藻光合作用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类 型
概念
原因
危害
水 污 染
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 致化学、物理、生物或放射 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 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 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 质恶化的现象
主要是人为原因造 影响水的有
成的,水污染物主要 效利用,危
有三大来源:工业废 害人体健
水、农业污水、生活 康;破坏生
范围极广的污染现象
污 染 来 源
生产和生活污水 中所含的氮、磷等 营养物质
工业生产中含重金 属的污水排放和固 体垃圾中重金属的 淋溶
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 和运输过程中的石油 泄漏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水体富营养化
重金属污 染
海洋石油污染
表 现
陆地水体:称为“水 华(水花)”,又称“藻 花”;海洋水体:称 为“赤潮”
危害人体健康 (2)危害
造成植物枯死,农作物减产 (3)措施:积极改善城市交通结构;改进汽车燃料,安装汽车排气系 统催化装置等,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手册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手册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手册第一章:引言环境污染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了保护地球和人类健康,我们迫切需要有效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

本手册旨在提供详细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以帮助相关从业人员和机构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应对环境污染。

第二章:大气污染治理技术2.1 袋式除尘技术:介绍袋式除尘器的原理、结构和应用领域,以及如何安装和维护袋式除尘器,实现大气污染治理。

2.2 烟气脱硫技术:阐述湿法烟气脱硫和干法烟气脱硫两种常用技术的原理和适用情况,并提供操作指南和运维要点。

第三章:水污染治理技术3.1 生物法处理技术:介绍自然降解和微生物处理的原理,探讨生物滤池、生物膜等常见生物法处理设备的应用和效果。

3.2 化学法处理技术:探讨化学沉淀、絮凝、吸附等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重点介绍活性炭吸附、聚合物絮凝等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第四章:土壤污染治理技术4.1 修复技术概述:概述常见的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包括热解吸附、化学还原、生物修复等方法的原理和适用条件。

4.2 土壤固化技术:详细介绍土壤固化剂的种类、性能以及施工方法,以及如何控制土壤固化效果并保护环境。

第五章:噪声污染治理技术5.1 隔声技术:介绍常见的隔声材料和隔声结构的选用原则,以及隔声墙、隔声窗等设施的设计和施工要点。

5.2 吸声技术:详述吸声材料的分类和性能指标,阐述如何选择和使用吸音材料以达到噪声污染治理的目的。

第六章:固体废弃物治理技术6.1 分类与回收技术:介绍固体废弃物分类和回收的意义,详细介绍不同类型废弃物的分类方法,以及回收工艺和设备的选择。

6.2 垃圾焚烧与填埋技术:探讨垃圾焚烧和填埋两种主要处理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并强调对焚烧废气和填埋液的处理要求。

第七章: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7.1 循环经济模式:介绍循环经济的理念和特点,探讨其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包括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技术。

7.2 绿色技术创新:关注绿色技术创新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推动作用,包括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等技术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机遇。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第四章 环境污染防治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第四章 环境污染防治法

机动车尾气污染领域,省级政府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排放标 准的机动车船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要报国务院批准。 目前,北京和上海已经制定实施了地方机动车尾气排放标 准。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达标排放、超标违法”的 制度,即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其污染物排放浓度不得超 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并缴纳相应排污费。超标 排放的,应当限期治理并处1-10万罚款。
Ⅰ类—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 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 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排污交易:排污指标交易、排污权交易、可交易的许可, 交易的是污染物排放许可。
第二节 物质污染防治法
一、大气污染防治法:※
1979年,我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首次以法律形式对 大气污染防治作出了原则性规定。 【单选】
(一)一般规定:四个制度、一个管理体制
1、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体制:统一监督管理(各级环 保部门)与分部门监督管理(对机动车船污染由各级公安/ 交通/铁道/渔业部门监管)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3、水污染防治规划制度:
防治水污染应当按流域或者按区域统一规划。
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由国 务院环保部门会同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水行政等部 门和有关省级政府编制,报国务院批准。
跨省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由有关省级政府环保部门会 同同级水行政等部门和有关市县政府编制,经省级政府审 核,报国务院批准。

环境污染与防治

环境污染与防治

环境污染与防治随着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

污染对人类的健康、动植物的生态平衡及自然景观的破坏等都带来了不可恢复的损失。

因此,环境污染的防治已经成为当前各个国家和地区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污染的分类环境污染是指在自然界中,人类活动所排放的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等对大气、水体、土壤和人健康造成的危害。

根据污染物的来源和特点,可以将污染分为以下几种:1.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农药等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气体,会对大气中的空气质量产生影响,如雾霾天气等。

2.水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会导致水质恶化,影响水生态与水资源。

3.土壤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弃物、农业化肥、农药等,会使耕作土地变得不适宜于植物的生长和环境的改善。

4.声音污染:主要来源于交通、工业、施工等,会对周围residents 产生影响,如噪音污染。

污染对环境的危害1.大气污染会导致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浓度超标,引起呼吸道感染,增加人们患呼吸道疾病的风险,并且对动植物的生长也会造成影响。

同时,过量的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中的气体会损害臭氧层,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和酸雨等问题。

2.水污染会破坏河流、湖泊和海洋等水体的生态平衡,危害水资源。

过度的废水排放和暴雨造成的径流导致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降低,导致生物量减少,甚至死亡;有害物质进入水体后,很难去除,对人体健康和生态链造成危害。

3.土壤污染不仅会造成植物死亡,还会引起养分流失,导致土地失去肥力、异味、乃至长期不育。

地下水中的一些有害物质过多会污染井水。

4.声音污染会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威胁,常长时间面对强噪声,会引起失眠、急躁、心慌等症状,导致多种疾病。

环境污染防治的方法为了应对环境污染问题,各国政府和民间专家已经提出了大量污染防治的方法,具体如下:1.坚决执法制裁污染企业:对于在污染方面违法的企业,政府应加大处罚力度,将其绳之以法。

同时,要通过宣传、教育和识别标志等手段,让企业意识到环保行为的重要性,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参与环保工作。

天津市环境保护条例

天津市环境保护条例

天津市环境保护条例天津市环境保护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天津市环境保护工作,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和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天津市环境保护条例适用于天津市全境内的环境保护工作,包括环境保护行政管理、环境监测与评估、环境信息公开、环境规划等方面的内容。

第三条天津市人民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和组织,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

第四条天津市人民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的保障,提高环境保护水平。

第二章环境质量保护第五条天津市人民及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环境质量监测系统,定期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并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

第六条天津市人民及有关部门应当制定和实施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的保护和改善措施,减少环境污染的排放。

第七条天津市人民及有关部门应当制定并执行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的标准,加强环境质量监管与执法。

第八条天津市人民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污染的治理和修复。

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九条天津市人民及有关部门应当制定并实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

第十条天津市人民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管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第十一条天津市人民及有关部门应当开展生态环境教育宣传,增强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第四章环境污染防治第十二条天津市人民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管,对违反环境污染防治的行为依法予以查处和处罚。

第十三条天津市人民及有关部门应当制定并实施环境污染防治的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第十四条天津市人民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测,定期公布环境污染的监测结果,并对重点污染源进行排查和整治。

第十五条天津市人民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第五章环境信息公开第十六条天津市人民及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向社会公众公开环境质量、环境污染和环境治理等信息。

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

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

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第一章:引言环境污染现象在近几十年来日益严重,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威胁。

环境污染不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危害,还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人们提出了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的概念。

第二章:环境污染治理2.1 污染物控制环境污染治理的核心是对污染物的控制。

通过制定和执行严格的排污控制标准,可以有效减少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

此外,还可以利用先进的净化技术和设备来进行污染物处理和排放净化,以确保环境和人体不受污染物的侵害。

2.2 产业转型升级环境污染治理需要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需要发展清洁的能源和绿色的产业。

通过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促进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2.3 政策法规的完善环境治理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规范。

政府应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并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政策。

同时,要加强监管力度,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以维护环境的整体质量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生态修复3.1 生态系统重建生态修复是指通过种植植被、搭建生态工程设施等手段,重建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

例如,在受到砂漠化侵袭的地区可以通过种植抗旱植物来恢复植被覆盖,阻止沙漠的继续扩张。

此外,还可以修复受到污染的湖泊和河流,保护水体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2 湿地保护与恢复湿地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对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但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等原因,湿地遭受了严重破坏。

生态修复中应重视湿地的保护与恢复,通过恢复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水文功能,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3.3 自然保护区建设自然保护区是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设自然保护区,可以划定受到特殊保护的区域,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自然保护区建设不仅有助于保护珍稀濒危物种,也能为人们提供一个接触自然、感受生态文明的场所。

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内容有哪些?

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内容有哪些?

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内容有哪些?【正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护环境,维护人民的健康和生存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宪法的规定,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保护环境的方针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国家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发展生产力,推进现代化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四条国家采取措施,抑制资源消耗,遏制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破坏。

第五条国家鼓励和支持科学技术进步,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发展产业经济,并促进节能、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

第六条国家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宏观调控和管理,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第七条国家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建立环境标志制度和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制度,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加强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

第八条国家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个人和单位参与环境保护,开展环境教育和宣传,倡导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

第二章生态文明建设第九条国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修复生态环境,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物多样性,防治土地沙化、荒漠化、水土流失和空气污染。

第十条国家制定和实施植树造林、地表覆盖工程、湿地保护等措施,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

第十一条国家加强对环境变化的监测和预警,采取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第十二条国家制定并实施节水、节能、减排措施,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第十三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可持续发展,推进绿色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三章环境资源保护第十四条国家坚持优先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

第十五条国家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合理利用和开发水资源。

第十六条国家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合理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

第十七条国家加强对矿产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合理开发和使用矿产资源。

第十八条国家加强大气环境保护,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提高大气环境质量。

第十九条国家加强水环境保护,防治水污染,提高水环境质量。

第二十条国家加强土壤环境保护,防治土壤污染,提高土壤环境质量。

第四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第四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第四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我国用来保护环境和资源的重要法律,它包含了一系列的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的目的是保护环境和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本章将介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条是“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这个原则强调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即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作用。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利用资源,避免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

第二条是“环境保护优先。

这个原则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

环境保护是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保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关键。

因此,在任何情况下,环境保护都必须放在首位。

第三条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这个原则强调预防环境问题的发生,通过采取预防措施来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产生。

同时,也要结合治理手段,对已经发生的环境问题进行整治和修复。

预防和治理相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和资源。

第四条是“综合治理,分类管理”。

这个原则强调综合治理和分类管理的重要性,即在治理环境问题时要采取多种手段,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同时,也要根据不同的环境问题和资源类型,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

这样可以提高治理效果,避免治理措施的单一性和片面性。

第五条是“法律保护,社会共治”。

这个原则强调法律的作用,即依法保护环境和资源。

法律是保护环境的基础和前提,它规定了环境和资源的保护要求和标准。

同时,也要加强社会各界的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和资源保护的良好氛围。

第六条是“公众参与,信息公开”。

这个原则强调公众的参与和信息的公开。

公众是环境保护的主体和最终受益者,应该有权参与环境和资源保护的相关活动。

同时,环境和资源保护的相关信息应该充分公开,让公众了解环境状况和资源利用情况,从而更好地保护环境和资源。

第七条是“责任追究,依法惩处”。

这个原则强调责任追究和依法惩处的重要性,即对于违法和失职行为要及时追究责任,依法进行惩处。

4 污染大气环境修复技术

4 污染大气环境修复技术

第四章污染大气的环境修复技术第四章污染大气的环境修复技术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天然无机材料吸附修复第一节大气污染的植物修复以太阳能为动力,利用绿色植物及其相关的生物区对环境污染物质进行分解、去除、屏障或脱毒,已达到大气污染的修复。

包括:植物吸附与吸收、植物降解、植物转化、植物同化与超同化修复。

一、植物吸附与吸收修复植物对大气污染物有吸尘和滞尘两种作用。

可有效地吸附空气中的(如:浮尘雾滴等)悬浮物、病原体、颗粒物中的重金属及气态有毒气体污染物。

吸尘作用包括:吸附与吸收主要发生在地上部分的叶片表面及叶片的气孔。

吸尘效率取决于植物表面的结构(如:叶片形态、面积、粗糙程度、角度)和表面的分泌物。

滞尘作用: 指植物的树干,枝叶能减小风速,使尘埃沉降下来。

第一节污染大气的植物修复据研究,阔叶林的滞尘能力为10.11t/hm 2,针叶林因生长周期长滞尘能力为33.2t/hm 2。

根据我国南京植物所在水泥粉尘源附近的调查与测定,各种树木叶片单位面积上的滞尘量如表9-1所示。

根据北京地区测定,绿化树木地带对飘尘的减尘率为21%~39%,而南京测得的结果为37%~60%。

一、植物吸附与吸收修复防尘树种应选择:树叶的总面积大、叶面粗糙多绒毛,能分泌油脂或汁浆的树种,如:核桃、毛白杨、构树、板栗,臭椿、侧柏、华山松、刺楸、朴树、重阳木、刺槐、悬针木、女贞、泡桐等。

病原体能经空气传播,由于空气中的病原体一般都附着在尘埃或飞沫上随气流移动,绿色植物的滞尘作用可以减小其传播范围,且植物的分泌物具有杀菌作用。

如:桉树、松树、柏树、樟树等能分泌柠檬油,其他常见的植物分泌物如松脂、肉桂油、丁香粉等(称为杀菌素)均能够直接杀死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研究显示,面积为1.0x104m 2的桧柏林,一昼夜能分泌30~60kg 的“杀菌素”,它们可杀死肺结核、伤寒、痢疾等病菌。

据调查,林内空气中含菌量仅为300~400个/m 3,是林内附近空气的1.0%,而林内附近空气的含菌量约为城区百货商店空气的十万分之一。

最新修订《环保法》[全文]

最新修订《环保法》[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监督管理第三章保护和改善环境第四章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第五章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第三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

第四条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国家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五条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六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第七条国家支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鼓励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财政投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环境生态修复与保护

环境生态修复与保护

环境生态修复与保护第一章:概述环境生态修复与保护是现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话题。

环境生态修复是指通过采用各种技术手段、政策和法律法规等方式,促进环境的恢复和净化,以保护和发展生态系统。

环境保护则是指通过各种措施,防止和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保持自然环境的稳定和协调发展。

第二章:环境生态修复技术1. 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环境生态修复中的重要技术之一,包括菌群修复、植被修复和栽培修复。

菌群修复是通过使用合适的菌群来净化土壤或水体,加速环境污染物的分解和净化。

植被修复主要是通过种植适宜植物来恢复被破坏的地带的植被,以改善生态环境。

栽培修复主要是通过人工栽培适宜植物,加速植被修复。

2. 土壤修复技术土壤修复技术是通过采用各种措施,恢复土地的肥力和水分,以及防治土地退化和酸化的技术。

包括土壤改良技术、扶持植物技术和土壤调整技术等。

3. 水体修复技术水体修复技术是通过使用各种措施,净化和改善污染水体的水质,以保护和恢复水体生态系统的技术。

包括植物净化技术和化学物质净化技术等。

第三章:环境生态修复政策和法律法规1. 环境保护政策环境保护政策是各级政府为保护生态环境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

包括加强环境保护投入、强化环境管理和监督等方面。

2.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主要是指国家、地方政府为保护生态环境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和规定,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

第四章:环境生态保护1. 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

包括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等方面。

2. 环保教育环保教育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包括开展环境教育、环境宣传、环境监测和环保评估等方面。

第五章:环境生态修复的局限性1. 技术条件不足目前环境生态修复技术有很多局限性和问题,例如技术含量高、成本高等问题。

2. 缺乏相关政策保障当前环境生态修复的相关政策尚不完善,政策支持的力度也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高中地理 第四章《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同步练习1 湘教版选修6

高中地理 第四章《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同步练习1 湘教版选修6

第四章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单元测试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1.当代社会的四大公害是 ( )A.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B_大气污染、光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C.大气污染、水污染、电磁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D.大气污染、水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2.下列污染原因与结果搭配不正确的是 ( )A.氟里昂等排放物——臭氧层破坏 B.大量使用农药——土壤和水污染C.砍伐森林——酸雨 D.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全球变暖3.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有 ( )A.侵占土地,污染土壤 B.污染水体,污染大气C.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和周围环境卫生 D.以上都对4.控制水体污染的关键是 ( )A.控制污染物排放量 B.改进生产技术和工艺C.重复用水和循环用水 D.回收废水中的物质5.固体废弃物的主要处理方法有( )①回收利用②减量化处理③稳定和固化技术④焚烧技术和填埋⑤不能焚烧只能填埋A.①②④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6.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威胁,各种污染数不胜数。

下列名词与环境污染无关的是 ( )①温室效应②赤潮③酸雨④光化学污染⑤臭氧层空洞⑥潮汐⑦大脖子病⑧富营养化。

A.②⑥ B.⑥⑦ C.①③⑤ D.④⑤⑧7.“放在错误地点的原料”是指 ( )A.固体废弃物 B.化工厂的废液 C.二氧化碳 D.二氧化硫8.下列情况可能引起大气污染的是 ( )①煤的燃烧②工业废气的任意排放③燃放鞭炮④飞机、汽车尾气排放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9.在下列回收废品中,如果没有回收,对环境造成危害最大的是 ( )A.废纸 B.废玻璃 c.废电池 D.腐烂的菜叶10.从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角度审视,下列燃料中最好的是 ( )A.石油 B.煤 C.木材 D.氢气11.我国近海海域海水中一些元素含量普遍超标,富营养化十分严重,经常发生“赤潮”现象。

环境保护工作管理制度(5篇)

环境保护工作管理制度(5篇)

环境保护工作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环境保护工作,规范环境保护行为,保障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机关、事业单位、企事业单体、社会组织等单位及个人。

第三条本制度的宗旨是坚持以人为本,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环境保护责任第四条国家、地方政府及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确保环境保护政策、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第五条企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要求,履行环境保护责任,加强环境监测和污染物排放控制,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防止对环境造成损害。

第六条个人应当保护环境,不随意乱扔垃圾,不破坏生态环境,爱护公共设施,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第三章环境保护工作机制第七条地方政府应当设立环境保护部门,负责本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

第八条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定期组织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公布监测数据,并对环境状况进行分析和预警。

第九条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建立环境污染投诉举报制度,接受公众的环境投诉和举报,并及时调查处理。

第四章环境保护措施第十条企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制定环境保护措施,并进行环境政策的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

第十一条企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对污染物的排放控制,使用符合环保要求的设备和材料,对污染物进行处理,达到国家和地方的排放标准。

第十二条企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紧急事件应急预案,及时处理各类环境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第五章环境修复与复原第十三条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应当根据环境状况,制定相应的环境修复与复原计划,加强对环境修复与复原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第十四条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应当按照环境修复与复原计划的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复原。

第六章环境保护的奖惩机制第十五条对于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表彰奖励,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

治理环境污染的政策和法律措施

治理环境污染的政策和法律措施

治理环境污染的政策和法律措施第一章:背景和制定目的随着我国工业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引起重视。

环境污染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健康和生态安全,也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形象。

为了治理环境污染,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措施,以确保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环境污染治理政策2.1 “大气十条”2013年,国务院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被称为“大气十条”。

该计划通过实施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提高大气环境质量,包括限制汽车尾气排放、减少燃煤发电、推广清洁能源等手段。

2.2 “水十条”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称为“水十条”。

该计划强调了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规范农业、工业和城市排污、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科技创新等途径,提升水环境质量。

2.3 “土十条”2016年,国务院发布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称为“土十条”。

该计划着重治理土壤污染,加强监测、修复、防治和管理,以确保土壤环境安全。

第三章:环境污染治理法律措施3.1《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是我国主要的环境污染治理法律,于1989年颁布实施,2014年经过修订后仍然有效。

该法规定了生态环境保护、污染及其危害的控制、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等方面的内容。

3.2《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是我国专门用于管理固体废物的法律。

该法规定了固体废物的分类、处理、运输和处置等方面的内容,以保护环境不受固体废物的污染。

3.3《大气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于2015年颁布实施,成为我国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法律。

该法规定了大气污染源的排放标准、监测和控制措施以及处罚等内容,以保护大气环境质量。

第四章:治理环境污染取得的成效随着我国积极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显著近年来,我国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如煤改气、煤改电等,导致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显著。

环境污染与防治

环境污染与防治

环境污染与防治引言环境污染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对人类健康、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为了建设一个可持续的未来,我们必须共同努力,进行环境污染的防治。

本文将探讨环境污染的成因、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环境污染的成因环境污染的成因有很多,包括工业排放、交通污染、农业活动、垃圾处理不当等多个方面。

首先,工业排放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众所周知,工业生产会释放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其中包括有毒物质和重金属。

这些废物进入大气、水体和土壤,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其次,交通污染也是一个重要的成因。

汽车和其他交通工具燃烧燃料产生的尾气包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和细颗粒物等有害物质。

这些污染物不仅直接污染空气,还对人体健康和城市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威胁。

此外,农业活动也造成了环境污染。

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和化肥会洗入河流和地下水中,污染水源和土壤。

这不仅影响农作物的质量,也危害了人体健康。

最后,垃圾处理不当也是环境污染的原因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垃圾产量增加。

如果垃圾处理不当,包括填埋和焚烧在内,将会使有害物质进入土壤和大气。

二、环境污染的影响环境污染对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许多严重影响。

首先,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大气和水体中的污染物可以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癌症等疾病的增加。

此外,有毒物质还会经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功能造成损害。

其次,环境污染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态多样性造成了威胁。

水污染不仅杀死了水中的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还破坏了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空气污染使得植物无法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导致植物减少和土壤质量下降。

这些污染最终会威胁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此外,环境污染还对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和健康问题,人们的生产能力和劳动力将受到影响,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此外,环境破坏还可能导致资源稀缺和生产成本的增加,进一步削弱经济发展。

环境污染的防治与治理研究

环境污染的防治与治理研究

环境污染的防治与治理研究第一章介绍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废弃物等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危害和破坏。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问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治和治理环境污染已成为全球各国关注的重要问题。

第二章环境污染的形成和特点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和废弃物等造成的,这些废弃物会在生活、生产和运输等环节中被释放到大气、水体和土壤中,对环境造成污染。

环境污染会导致大气主要污染物增加、气候变化加剧、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严重、土地荒漠化、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很多的不利影响。

第三章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减少污染源、加强监管和治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等方面。

在减少污染源方面,应采取控制废气的排放、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降低噪音和颗粒物排放等措施。

加强监管和治理方面,应制定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环保机构,加大对环境污染行为的监管和处罚。

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是实现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应通过教育宣传、媒体宣传等途径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第四章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主要包括废气处理技术、废水处理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

废气处理技术包括静电除尘、活性炭吸附、湿式脱硫、低氮氧化还原等。

废水处理技术包括物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膜分离等。

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有焚烧、填埋等方法。

清洁生产技术包括节能降耗、材料回收再利用等方法。

第五章环境污染概念和技术的发展趋势未来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将逐步由传统的终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转变,同时也会更加注重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治理技术方面,应注重综合治理与智能化控制。

在环境治理的思路方面,应通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国际环境合作等措施实现绿色发展。

第六章结论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不容忽视,需要从源头上加强治理和控制,同时也需要广泛宣传环保理念,提高广大公众的环保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及环境污染修复第一节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作用一、烃类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烃类的微生物降解,在解决碳氢化合物环境污染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环境中烃类微生物降解以有氧氧化占绝对优势。

1.正构烷烃的微生物降解正构烷烃的降解途径有三种:通过烷烃的末端氧化,或次末端氧化,或双端氧化,逐渐生成醇、醛及脂肪酸,而后经β-氧化进入双羧酸循环,最终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其中以烷烃末端氧化最为常见(图4-1)。

许多微生物都能降解碳原子数大于1的正构烷烃。

而能降解甲烷的是一群专一性微生物,如好氧型的甲基胞囊菌、甲基单胞菌、甲基球菌、甲基杆菌。

2.烯烃的微生物降解烯烃的微生物降解途径主要是烯烃的饱和末端氧化,再与正构烷烃相同的途径成为不饱和脂肪酸;或者是烯的不饱和末端双键环氧化成为环氧化合物,再经开环所成的二醇至饱和脂肪酸。

然后,脂肪酸通过β-氧化进入三羧酸循环,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图4-2)。

能降解烯烃的微生物有拉小球菌、酮绿色板毛菌等。

3.苯及同系物的的微生物降解第一,降解前期,带测链芳香烃往往先从侧链开始分解,并在单加氧酶作用下使芳环羧基化形成双醇中间产物(如儿茶酚)。

第二,形成的双酚化合物在高度专一性的双加氧酶作用下,环的二个碳原子上各加一个氧原子,使环键在邻位或间位分裂,形成相应的有机酸。

第三,得到的有机酸逐渐转化为乙酰辅酶A、虎伯酸等,从而进入三羧酸循环,最后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苯系列化合物能被假单胞菌、分枝杆菌、不动杆菌、节杆菌、芽孢杆菌、诺卡氏菌等氧化降解(图4-3)。

4.二、三环芳香烃的微生物降解萘、蒽、菲等二环和三环芳香烃化合物,微生物降解途径是先经过包括单加氧酶在内的若干步骤生成双酚化合物,再在双加氧酶作用下逐渐开环形成侧链,而后按直链化合物方式氧化,最终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图4-4)。

图4-4 二、三环芳烃的微生物降解二、农药的微生物降解1.有机氯农药的微生物降解以2,4-D乙酯为例,其生物降解途径如图4-5。

其它此类农药的微生物降解与其类同。

能降解此类农药的微生物有球形杆菌、聚生孢噬纤维菌、绿色产色链霉菌、黑曲菌等。

图4-6是土壤中已知的各种微生物降解DDT过程的简要概括。

DDT由于分子中特定位置上的氯原子而难于降解。

因此,在微生物还原脱氯霉作用下,脱氯和脱氯化氢成为DDT降解的主要途径。

如所示,DDT转化为DDE及DDD是其最通常的降解产物。

DDE及其稳定。

DDD还可以通过上述途径形成一系列脱氯型化合物,如DDNS、DDNU等。

此外还可由微生物氧化酶作用使DDT和DDD羧基化,分解形成三氯杀螨醇和FW-152。

DDT在厌氧条件下降解较快。

可降解DDT的微生物主要有互生毛菌、镰孢菌、木霉、产气气杆菌等。

2.有机磷农药的微生物降解图4-7为对硫磷的可能降解途径。

所包括的酶促反应类型有:氧化(I),表现为硫代磷酸酯的脱硫氧化,如对硫磷转化为对对氧磷;水解(II):相应脂键断裂形成对硝基苯酚、乙基硫酮磷酸酯酸、乙基磷酸酯酸、磷酸以及乙醇;还原(III):包括硝基变为氨基,对硝基苯酚变为氨基苯酚。

第二节有机污染物的控制与防治污染物的控制与防治一方面要控制和消除污染源;另一方面要对已经污染的环境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控制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消除环境中残留的污染物,使其不能进入食物链;第三要充分利用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

一、土壤有机污染的防治1.控制和消除三废2.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发展生态农业主要措施:搞好农药的安全性评价和安全使用标准的制定工作,合理安全地使用现有的农药;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来代替剧毒和残留性高的农药;广泛发展生物污染治理;采取综合发展的方法,联合或交替使用化学、物理、生物和其他有效的方法。

3.改变耕作方式通过改变耕作方式,改变土壤的环境条件,可有利于消除某些有机污染物的毒害。

如DDT和六六六在旱田中的降解速度缓慢,残留量大。

改水田后,DDT 的降解加快,仅1年左右土壤中的DDT已基本消失。

二、大气污染物的控制与防治(一)大气污染的控制1.合理进行工业布局;2.集中采暖供热,改善能源结构;3.进行燃料预处理,改进燃烧技术;4.用高烟囱和集合式烟囱排放;5.机动车尾气排放治理;改进机动车排放污染的措施主要包括:改进发动机、改进燃料和改进尾气系统;6.绿化造林、增加绿地。

(二)大气颗粒物的治理治理颗粒污染物包括两个步骤,一是改变燃料的构成,以减少污染物的生成;二是在烟尘颗粒物排放到大气中之前,采用控制设备将尘除掉。

气态污染物的治理方法主要包括:吸收法、吸附法、催化法、燃烧法、冷凝法、生物法和膜分离法等。

三、水体有机污染的预防与治理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的任意排放是造成水体污染的最主要的原因。

因此在控制和进一步消除水的污染方面,必须从控制废水的排放入手,将“防”、“治”、“管”三者结合起来。

其主要途径包括制定水环境质量标准、控制污染源的流失总量和重视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以及充分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

第三节土壤和地下水的化学与生物修复(资料来源:朱利中,1999)随着化学污染物多途径进入土壤系统,如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工业废水不断侵袭农田及有毒有害污染物的事故性排放;固体废弃物,特别是有毒、有害固体废物的填埋所引起有毒物质泄漏,造成土壤严重污染;同时对地下水及地表水造成次生污染;污染物可通过饮用水或通过土壤-植物系统,经由食物链进入人体,直接危及人类健康。

因此,修复已被污染的土壤及地下水,保障人类健康,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引起各国政府及环境科学家的广泛关注。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的化学与生物修复已成为当前国内外环保研究的热点。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的修复技术主要有化学修复、生物修复及化学与生物相结合的修复。

一、化学修复1.污染土壤的化学修复污染土壤的化学修复是用表面活性剂或有机溶剂清洗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

化学清洗的效率与清洗剂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如表面张力、亲水/亲油平衡值、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加溶性能等)及土壤对有机污染物、化学清洗剂的吸附作用等有关。

由于表面活性剂能改进憎水性有机化合物的亲水性和生物可利用性,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土壤及地下水有机污染物的化学与生物修复中。

常用于污染土壤清洗修复的表面活性剂有: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如乳化剂OP、TritonX-100、AEO-9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LS、AES 等)、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如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MAB)、生物表面活性剂以及阴-非离子混合表面活性剂。

有机污染物的清洗效率与表面活性剂的种类、性质及其浓度等密切相关。

化学清洗剂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土壤对化学清洗剂的吸附作用、清洗液的流速和温度等都会对油类等污染物的去除效率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表面张力低、临界胶束浓度低、加溶性能强的清洗剂去油效率高。

2.地下水污染的化学修复地下水污染的化学修复主要有两种方式,即用有机粘土现场修复地下水污染(王晓蓉等,1997),或往地下水中注入表面活性剂,增加疏水性有机物的溶解度及生物可利用性(bioavailability),实现修复地下水污染的目的。

利用土壤和蓄水层物质中含有的粘土,在现场注入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使其形成有机粘土矿物,用来截住和固定有机污染物,防止地下水进一步污染,并配合生物降解等手段,永久地消除地下水污染(Xu,S.,Sheng, et al.,1997)。

利用现场的微生物降解富集在吸附区的有机污染物(Crocker,F.H., et al., 1995;Guerin,W.F.,et al.,1992;Nye,J.V.,et al.,1994),从而彻底消除地下水的有机污染物。

Guha等[1996]将多环芳烃疏水性有机物增溶到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胶束中,提高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以消除水中有机物污染。

研究表明,多环芳烃的溶解度与表面活性剂的种类、浓度、污染物的疏水性、表面活性剂-土壤间的作用方式及污染物与土壤间的作用时间有关。

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也与表面活性剂的类型有关;一些表面活性剂浓度低于CMC时,萘和菲的降解速率增大。

二、生物修复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是利用自然环境中生息的微生物或投加的特定微生物,在人为促进工程化条件下,分解污染物,修复被污染的环境。

1.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土壤生物修复就是利用微生物将土壤中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降解为无害的无机物质(CO2和H2O)的过程。

降解过程可以由改变土壤理化条件(包括pH、湿度、温度、通气条件及添加营养物)来完成,也可接种特殊驯化与构建的工程微生物提高降解速率(Wilson,S.C.,et al.,1993)。

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特点如下:成本低于热处理及物理化学方法;不破坏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土壤环境;污染物氧化比较完全,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处理效果好,对低分子量的污染物去除率可达99%以上;可原地处理,操作简单。

目前国外采用的土壤生物修复技术有原位处理(insitu)、就地处理(onsite)和生物反应器(bioreactor)三种方法。

(1)原位处理法是污染土壤不经搅动、在原位和易残留部位之间进行原位处理。

最常用的原位处理方式是进入土壤饱和带污染物的生物降解。

可采取添加营养物、供氧(加H2O2)和接种特异工程菌等措施提高土壤的生物降解能力;亦可把地下水抽至地表,进行生物处理后,再注入土壤中,以再循环的方式改良土壤。

该法适用于渗透性好的不饱和土壤的生物修复。

(2)就地处理法是将废物作为一种泥浆用于土壤和经灌溉、施肥及加石灰处理过的场地,以保持营养、水分和最佳pH。

用于降解过程的微生物通常是土著土壤微生物群系。

为了提高降解能力,亦可加入特效微生物,以改进土壤生物修复的效率。

最早使用的就地处理法是土壤耕作法,并已广泛用于炼油厂含油污泥的处理。

(3)生物反应器是用于处理污染土壤的特殊反应器,通常为卧式鼓状的、气提式、分批或连续培养,可建在污染现场或异地处理场地。

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装入生物反应器内,控制一些重要的微生物降解条件,提高处理效果。

生物反应器是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最佳技术,它能满足污染物生物降解所需的最适宜条件,获得最佳的处理效果。

生物修复是治理土壤有机污染的最有效方法。

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效率受污染物性质、土壤微生物生态结构以及土壤性质、环境条件等影响。

研究污染物的生物可降解性、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机理、降解菌的选育与生物工程菌的应用,是提高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效果的关键。

2.污染地下水的生物修复技术污染地下水生物修复的方法有生物注射法、有机粘土法、抽提地下水系统和回注系统相结合法、生物反应器法等。

由于深埋于地下,地下水生物修复技术的实施一般应结合污染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