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宏观经济学文献综述
中级宏观经济学文献综述
内蒙古大学《中级宏观经济学》期中考试综述1990-2010年中国的经济形势与宏观经济政策姓名贾宽乐班级12级经济学学号0121121483概论:整体说来,从1990年到2010年这2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经济形势不是很稳定。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引起的通货膨胀影响到90年代初,在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即所谓的“硬着陆”下,经过90年、91年的调整,经济稍微恢复稳定;而到了92年的时候,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产生了比80年代末更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为此当局从93年一直到97年采取了“双紧政策”,到了97年末,成功实行了中国经济“软着陆”。
而此时,由于“双紧政策”的强硬性,使得通货膨胀转变为通货紧缩,于是,在1998年中央政府实施了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的宏观调控,这项政策一直沿用到2002年。
到了2003年,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为了预防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及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中央政府未雨绸缪,主动进行宏观调控,也抑制了局部过热的情况,此政策一直沿用到了2007年。
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严重冲击中国出口需求,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快速回落。
2009 年,中国经济的扩张性需求管理政策效应显现,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效逆转了悲观经济预期。
2010年则是在09年的基础上,稳步求发展。
正文:谈到1990年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要从1988年的发生的全国性的通货膨胀说起。
88年的严重性的通货膨胀使得中国政府在第四季度末实行了严厉的“治理整顿”,利用各种手段紧缩投资和货币投放,即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令价格上升速度迅速下降。
这种严厉的紧缩制度随即影响了经济增长速度,使其迅速下滑。
在接下来的1990年始,消费疲软现象产生。
政府部门作出调整的期间,由于生产下降,在一定水平上降低了实际收入,并影响了消费者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使其调整支出,压缩消费。
另外,在市场萎缩期间,许多商品价格下降,强化了部分消费者的投机心理,他们延长了购买时限,令市场进一步萎缩。
经济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经济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绪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学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深入了解经济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就相关研究方向进行文献综述。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梳理和分析相关文献,总结当前经济学研究的发展轨迹,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一、宏观经济学研究文献综述1. 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进展本部分主要综述了宏观经济政策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针对不同经济体制和经济周期,各国在经济政策方面的实践和研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新理论和实证结果。
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文献综述本部分回顾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历程,并对其主要研究成果进行分析。
从投资、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方面探讨了经济增长的基本原因和动力,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新方向。
二、微观经济学研究文献综述1.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文献综述本部分探讨了市场失灵的原因和后果,并综述了政府干预在制度设计、市场监管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进一步分析了政府干预的效果和限制,并对当前研究热点进行了展望。
2. 行为经济学的文献综述本部分回顾了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理论基础,并综述了行为经济学在市场行为、决策行为、劳动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同时,分析了行为经济学的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三、发展经济学研究文献综述1. 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部分总结了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主要研究方法,并综述了发展经济学在贫困陷阱、收入分配、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同时,指出了该领域仍然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文献综述本部分就城市化进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文献综述。
从人口流动、产业结构、城市规划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环境影响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结论通过本次文献综述,我们对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进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是当前研究的重点领域,各自对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经济学的文献综述
经济学的文献综述本文旨在对经济学领域的文献进行综述,总结其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涉及到资源的配置和管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过去几十年里,经济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理解经济现象和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文献综述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系统的运行和演变,包括国民经济的总体规模、增长率、通货膨胀、就业水平等因素。
近年来,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聚焦于经济增长理论、宏观政策的效果和稳定性、金融市场的波动等方面。
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市场的运行,关注供求关系、价格决定、市场竞争等问题。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于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效率分配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企业和个体决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减贫问题,研究如何促进经济发展、减少贫困和不平等。
该领域的研究涉及到农村发展、城市化、教育和医疗等方面,为发展中国家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指导。
产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研究不同产业的组织结构、市场竞争和创新动力,关注如何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创造经济增长。
近年来,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包括新兴产业的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政策等方面。
综上所述,经济学领域的文献综述涵盖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经济学研究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
未来的研究将继续聚焦于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经济合作等重要议题,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宏观经济学的论文
宏观经济学的论文标题:宏观经济学研究综述摘要:本篇论文综述了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研究领域。
首先介绍了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然后分析了宏观经济学中的三大主要领域:经济增长、经济循环和货币政策,并对每个领域的关键研究问题进行了概述。
最后,对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趋势和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1. 引言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稳定性、增长和循环波动的学科。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包括理论模型构建、经验分析和政策评估等。
本综述将系统介绍宏观经济学的不同领域及其研究重点。
2.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中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研究者关注的问题包括经济增长的动力学机制、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以及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
近年来,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受到了广泛关注。
3. 经济循环经济循环研究经济波动的原因和机制。
研究者关注的问题包括经济衰退和复苏的周期性、金融危机的发生和传导机制等。
宏观经济学家通过构建经济周期模型,分析经济政策对经济循环的影响。
4.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学中的另一重要研究领域。
研究者关注的问题包括货币政策的目标、工具和效果等。
经济学家通过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评估不同货币政策措施对经济的影响,为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5. 研究趋势和未来发展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提高,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范式正在发生变化。
如今,计算机模型和数据挖掘等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宏观经济学研究中。
另外,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也为宏观经济学带来了新的研究挑战。
结论:本篇论文综述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未来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循环和货币政策等。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新的研究方法和工具的应用,以进一步推动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经济学文献综述如何写
经济学文献综述写作一、文献综述的含义文献综述(以下简称综述),不同于学术论文或科研论文。
学术论文或科研论文是作者亲自对某一具体课题进行研究后所做的文章。
综述是一种综合性或专题性的情报资料,属于三次文献。
具体地说,是指对某一专题的近期文献,经过阅读、摘选、融会贯通、分析、对比、归纳、加工、整理而成的综合评述。
文献综述有两大特点,一是“综”,即收集“百家”之言,综合分析整理;二是“述”,即结合作者的观点和实践经验对文献的观点、结论进行叙述和评论。
文献综述虽不是科学论著,但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却不容低估。
通过阅读近期原始文献而写成的综述,可以反映某一领域或某一专题的新动态、新进展、新水平、新发现、新趋向以及未来展望。
因此,综述被看作是新知识突破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开始。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写作是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毕业生在进入毕业论文写作之前,应该先写一篇有关的综述,以便掌握该专题的最新信息,从而为选定研究论题和修订研究计划提供有益的信息和依据。
二、收集资料:文献综述写作的基础收集文献资料是写作文献综述的基础。
因此,收集的文献资料力求广泛与全面,且尽可能收集与研究论题有关的原始文献,同时也应收集相关的权威的综述性文章。
一般地,收集文献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各种检索工具,如文献索引、文摘杂志进行检索。
选择文献时,应由近及远,主要应用近2~3年内的文献,这样才能体现出文献综述的新观点、新水平。
二是从其它文章的参考文献追溯。
即从一篇或数篇最新发表、有权威性的论著或综述,及这些文章所附的参考文献中寻找所需资料,这是一种较为快速而方便的方法。
收集到的文献如何阅读取舍?通常,阅读文献大致有三个步骤:(1)筛选文章。
主要方法是“三看”。
一看题目。
文章的题目是反映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语。
看题目可以从文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或是需要的内容。
二看作者。
是指先看研究专题中有名望的专家写的文章。
一般地说,由于专家经验丰富,对新理论、新方法的分辨力强,尤其对不同观点的理论和学说,其倾向的学说有较大的可信性,所以这种文章中的观点、论说的可*性较大。
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范文之一关于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一、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发达国家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相对比较完善,许多学者对于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内容扩展到了很多领域,Michael Hoel 和Tor Iversen(2002)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对强制保险和非强制保险下人们的行为差异进行研究,得出了在某些领域实施强制责任保险的必要性。
William R Johnson(1977)对强制保险下的逆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科学合理的强制保险制度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提高经济效率。
Adam Whitmore(2000)建议将强制保险制度引入环境保护中,实行环境责任强制保险,以化解因为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气候改变的风险。
国外学者也从多个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进行了研究,Michael G. Faure LL.M(Netherlands)(2004)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进行了研究。
他在研究中阐述了目前国际学术界对现行强制责任保险的两个方面的争论,一是强制责任保险政策的制定者制定相关法律和规定时是否经过了深思熟虑,二是一个完全竞争的保险市场能够根据相关的法律政策提供相应的保险产品。
在他看来,这些争论表明了现在强制责任保险发展的一个趋势:即从强制第三者责任保险向强制第一责任保险转变。
Michael(2004)教授认为当市场失灵时,对市场给予一定的干涉是必要的,可以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
在此基础上他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的功能、运行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另外还对强制责任保险运行中存在的道德风险、逆选择等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Paul Bou-Habi(University of Essex)(2006)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的作用作了阐述。
他认为,适当的强制责任保险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他不赞同“家长式的强制保险”,而是提倡“非家长式”的强制保险(NPCI),只有这样才能让强制责任保险的实施走出困境。
2011—2015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文献综述
2011—2015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文献综述小组作业摘要本文以中国宏观经济为研究对象,对2011年-2015年宏观经济形势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梳理,以时间顺序厘清近五年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和研究成果,对以上所指5年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回顾,对各学者的观点按增速放缓、宏观经济存在的问题、宏观经济政策、新常态下宏观经济分析、创新驱动战略几个方向进行整理综合。
综述过程中,笔者给出了适当的述评,并在文章末尾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宏观经济经济增长文献综述一、引言2011年以来,在实体经济放缓,金融资源的错配与金融价格的扭曲快速恶化,资金对于实体经济增长的支持大幅度弱化,虚拟经济大量侵蚀实体经济的利润,上游垄断性基础产业大量侵蚀下游生产性产业利润,大中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在融资环境和财务绩效等方面发生分化。
中国经济的结构并没有发生如期的结构调整,刺激计划带来的后遗症在开始大规模显现,需求结构、供给结构、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并没有出现改善的迹象,中国宏观经济所固有的结构刚性有所强化。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和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政府坚持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不动摇,坚持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全面落实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紧紧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扎实工作,取得了明显当前中国经济处在企稳回升过程中,但基础尚不牢固.回顾过去五年,我国经济已经从过去30余年的“结构性增速”逐步转向“结构性减速”轨道。
在过去五年中,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目标,从重经济增长速度,切实转变到全面提升质量、微观经济效率、竞争力和技术创新水平上;我国经济运行的指导方针从“平稳较快”转变到“稳速增效”上;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从侧重需求管理,转变到全面供给管理上。
二、正文(一)经济增速放缓从2011年至今,我国宏观经济增速逐步放缓,宏观经济进入了失衡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既有通胀的潜在压力,又有经济下行的严峻威胁,是双重风险并存。
学习宏观经济学综述
学习宏观经济学综述概述本文具体论述对于非经济类学生如何在考研复习中学习宏观经济学。
众所周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考题较难,而相比之下宏观经济学部分的复习难度又远高于微观经济学。
这主要是由老师命题思路难于把握以及宏观经济学本身纷繁的特点决定的。
笔者本科为工科学生,通过自学对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有了一个较为粗浅的认识。
希望可以为学弟诸君节省时间之用。
水平所限,错误必然很多,请各位不吝赐教。
以免贻误后人。
本文一、二部分主要讨论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方法和思路,第三部分主要作为终极宏观经济学学习要点的综述,第四部分主要讨论高级宏观经济学中需要掌握的内容。
本文得出以下基本结论:一.写在前面的话初学宏观经济学的同学总觉得有许多困惑,尤其是考光华,从多恩布什(2000)的书开始,会有一种很难看下去的感觉。
这一方面教材翻译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是由于宏观经济学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有人说与微观经济学家相比,宏观经济学家有更多的分歧。
这话对又不对。
微观经济学在整个经济学科中的地位可以与数学物理在自然科学中的位置相比。
因而主流经济学家一般在微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上,如基本的前提假设和分析方法上比较一致。
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微观经济学领域的争论少一些。
相反,在微观领域各个专题方面,似乎有着更大的不同。
但宏观经济学的问题似乎不在于此,宏观经济学以国家整体为分析对象,更有着积极入世的倾向。
与微观相比,似乎更有应用的性质。
所以人们的分歧似乎是从他们学说的起点就已经开始了。
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是总供给-总需求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在讨论总需求问题上,还是总供给曲线的斜率问题上,各派都有自己的基本假设,所以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果。
一般初学宏观经济学的同学也许会觉得凯恩斯主义的分析极为有理,其实这却正是一种宏观经济学的初级阶段。
要知道,作为科学,首先要从众人公认的假设开始。
康德以前的人们都认为,欧几里德几何的十大公理即为真理。
经济学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经济学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经济学研究领域也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各国学者们在经济学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涌现出许多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
本文将对近期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一些重要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当前经济学研究进展的视角。
一、《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该文献主要探讨了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
作者通过对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
首先,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发展机遇,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
其次,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金融风险传染和贸易不平衡等问题,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造成了一定的挑战。
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加强国际合作、优化产业结构等,以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二、《数字经济时代下的创新与发展》该文献主要探讨了数字经济时代下创新与发展的关系。
作者指出,数字经济作为新兴经济形态,对传统产业和商业模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推动了创新的蓬勃发展。
在数字经济时代,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还包括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多个方面。
数字经济时代下的创新与发展密不可分,创新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同时,作者还分析了数字经济时代下创新与发展的挑战,如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问题,提出了加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等建议,以促进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该文献主要探讨了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作者指出,绿色经济是一种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绿色经济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还可以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作者还分析了绿色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等建议,以推动绿色经济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经济学文献综述写作
• 3、综述的内容要求
• 选题要新:即所综述的选题必须是近期该刊未曾刊载过的 。一片综述文章,若与已发表的综述文章“撞车”,即选 题与内容基本一致,同一种期刊是不可能刊用的。
• 说理要明:说理必须占有充分的资料,处处以事实为依据 ,决不能异想天开地臆造数据和诊断,将自己的推测作为 结论写。 • 层次要清:这就要求作者在写作时思路要清,先写什么, 后写什么,写到什么程度,前后如何呼应,都要有一个统 一的构思。
• 4、文献综述的综合要求
• 综述不应是材料的罗列,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
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 、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 究的“堆砌”。
• 综述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无严格的规定,篇幅大小不一, 大的可以是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的专著,参考文献可数百篇 乃至数千篇;小的可仅有千余字,参考文献数篇。一般多为 3000~4000字,引文15~20篇,一般不超过20篇,外文参考文 献不应少于1/3。
• (3)展开文献综述的写作和修改 • 纵式写法:“纵”是“历史发展纵观”。它主要围绕某一 专题,按时间先后顺序或专题本身发展层次,对其历史演变、 目前状况、趋向预测作纵向描述,从而勾划出某一专题的来龙 去脉和发展轨迹。纵式写法要把握脉络分明,即对某一专题在 各个阶段的发展动态作扼要描述,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取得 了什么成果,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发展趋向如何,对这些内 容要把发展层次交代清楚,文字描述要紧密衔接。撰写综述不 要孤立地按时间顺序罗列事实,把它写成了“大事记”或“编 年体”。纵式写法还要突出一个“创”字。有些专题时间跨度 大,科研成果多,在描述时就要抓住具有创造性、突破性的成 果作详细介绍,而对一般性、重复性的资料就从简从略。这样 既突出了重点,又做到了详略得当。纵式写法适合于动态性综 述。这种综述描述专题的发展动向明显,层次清楚。
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效果传导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效果传导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郭晶莹(XX)着眼于房地产上市企业资本结构,对于宏观政策,选取通胀率、财政支出增长率、实际贷款利率和GDP 增长率作为量度,研究其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程度。
结论显示,通胀率与资本结构呈反向变化;GDP增长率、财政支出增长率和实际贷款利率与资本结构明显同向变化。
进而提出宏观政策建议,着力于企业债券市场,规整股票市场,加大金融监管力度,深化利率改革和金融机构改革等。
[6] 曹岚、何世文、钱晓莉(XX)分析探索了宏观调控政策对房地产上市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资产负债率与通胀率之间反向变化,而与实际贷款利率同向变化,对GDP增长率和市盈率相关度不大。
探寻上市企业资本结构调整方面,考虑现如今宏观经济环境,提议金融产品创新,探索多样化的融资路径;规整房地产行业,建立责任型企业产业。
[7]3 企业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的相关研究国内外有多位学者曾研究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但结论正反分明,部分学者认为二者同向变化,另一部分则认为反向变化。
在国外的研究中,Ronald W.Masulis(1983)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公司价值与其负债水平同向变化[8];Titman and Wessels 对资本结构的决定因素进行全方位分析和探索,认为企业的盈利能力与负债比率反方向变化。
[9]在国内的研究中,吕长江、王克敏(XX)对上市企业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资产负债率与绩效同向变化[10];李义超(XX)分析资本结构与绩效的关系,得出其反方向变化的结论。
[11]唐尚亮(XX)通过实证研究我国房地产上市企业资本结构与绩效的关系,分析发现我国房地产上市企业负债比率与其绩效反方向变化;股权结构对绩效有着显著影响;房地产上市企业资产增长对绩效影响较小。
[12]源自莫生红(XX)对房地产上市企业资本结构和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表明上市企业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之间反方向变化,并有线性关系;绩效较好的房地产上市企业负债比率大都处于30%~40%之间,资本结构在此标度区间里较为合理,负债比率不合理的增高会影响企业绩效。
经济学文献综述如何写
经济学文献综述如何写
一、引言部分(大约200字)
在引言部分,需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范围,以及为什么该综述是有意义的。
可以简要介绍当前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强调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尚待解决的问题,明确本综述的研究目标和意义。
二、文献搜集与筛选(大约200字)
在这一部分,需要说明文献搜集的范围和途径,并简要介绍筛选文献的标准。
可以说明具体采取的数据库和关键词,以及筛选文献时考虑的包括文献质量、年代、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因素。
三、主要研究观点和结论(大约400~600字)
四、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大约200~400字)
五、结论和展望(大约200字)
在结论部分,需要总结已有研究的主要发现和观点,并强调这些研究对当前经济学领域的贡献和不足之处。
可以指出已有研究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方向,并提出自己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和建议。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国的应用综述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国的应用综述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2012年10月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国的应用综述Macro economics development result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hina Review【摘要】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是丰富多彩的,流派众多,相互辩难,充满分歧和争议。
但近年来各派经济学家在需求和供给、反通货膨胀的成本、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作用及局限、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代关系、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预期的作用及政策可信度的重要性、政策的时滞性等等重大问题上已逐渐达成共识,表明宏观经济学正走向成熟。
特别是20世纪西方宏观经济学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创立、货币的与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的形成、内生增长理论的提出、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分析等。
并以宏观经济学为主线,对宏观经济学及其在中国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和综述,详细阐述了宏观经济学的认识和运用中存在的误区,从而促进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和运用。
【关键字】宏观经济学发展历程应用综述目录【摘要】 (I)目录 (1)一、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脉络 (2)1.1、古典经济学(Classical economics) (2)凯恩斯理论出现以前的经济思想主流学派,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开创。
主要追随者包括大卫·李嘉图、托马斯·马尔萨斯和约翰·穆勒。
一般说来,该学派相信经济规律(特别如个人利益、竞争)决定着价格和要素报酬,并且相信价格体系是最好的资源配置办法。
古典经济学着重经济总量研究,这涉及到经济增长、国际贸易、货币经济和财政问题等方面。
这与1870年以后盛行的研究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学是有所不同的。
古典经济学关心的是国家经济问题,虽然那时候的学者也非常强调个人利益必须尊重,但他们更强调的是如何使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保持协调。
斯密在讲到这一点时,总是谆谆地开导人们,国家大事相比个人更重要。
文献综述(15篇经济类中外文)
国际经济形势特点与中国外向型模式转变张燕生、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前言2008年得金融危机对世界不同的经济体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因此引发了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主要国家对全球经济均衡行问题的思考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但是主要经济体对承担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责任存在很大分歧。
对世界经济形势的研究有助于我国抓住机遇,深化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正文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严重性和复苏的曲折性超出预期从美国的“网络泡沫”“金融与楼市泡沫”的形成与破灭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加剧,以及主要经济体国家对引发经济失衡责任的推诿和对金融监管的缺失。
如美国在承担全球经济失衡调整代价和全球治理责任方面企图想把代价对外转嫁,如责难中国的制度和产业政策,控诉中国倾销和政府对汇率的操纵等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经济复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西方国家多想尽快的走出经济的低迷期,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如奥巴马要为美国社会在未来5年内创造出200万个新的工作岗位和提出了”再工业化“的口号等等,但是其面临着高失业率、主权债务高筑和严重的内需不足以及近几年在技术专利申请领域增长率下跌了20%左右,同时随着国内的经济刺激政策的到期,都会使得这些措施举步维艰。
总的来说全球经济现状不容乐观,西方主要经济大国没有很好的监管金融市场,由于其奉行的自由市场和自有竞争,缺少政府的宏观调控,是经济危机产生的重要因素。
二、2010 年下半年的出口形势和引资环境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全球市场的需求减少,加之人民币汇率的提高,势必会使得我国的对外出口降低,挑战与机遇并存,此时也是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契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得中国从金融危机中较早的走出,国内投资环境良好,但很多投资商从原来的制造业转向房地产业和服务业等。
三、关于我国外向型模式转变的建议中国现在是世界的制造工厂,对外贸易的顺差很多是由处于全球供应链低附加值的环节创造的,因此要强调中国制造,创造自己的品牌和拥有核心竞争力,多制造和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
经济学文献综述
经济学文献综述摘要:通过反思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教训,理论界普遍提倡应加强金融调控.加强观审慎管理是各国在危机后金融改革的共同选择。
本文基于宏观审慎政策的特点、意义、目标和工具及理论动因和风险传播渠道,宏观审慎决策需要一定的相机抉择,建议制定完备的责任约束机制;描述了国内外对于宏观审慎金融调控研究动态,并对我国宏观审慎政策得出的启示;一国宏观审慎制度需要得到国际合作与配合才能充分地发挥效力。
关键词:宏观审慎、金融调控、审慎监管宏观审慎政策的发展动态以及对我国的启示(一)、国内外有关宏观审慎政策的研究动态。
1、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实施有效的宏观审监管措施。
BIS的经济学家Claudio Bofio(2003)从监管目标与最终目标两个层面比较了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不同特点。
他认为,在监管目标上,宏观审慎监管主要是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稳定,而微观审慎监管则是关注单个金融机构的安全稳健经营。
在最终目标上,宏观审慎监管主要是避免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产出下降也就是实体经济下滑:而微观审慎监管则是保护金融消费者利益。
White~004)进一步提出了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框架.其中除了包括宏观审慎监管工具。
还包括对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政策的综合使用。
他认为。
这样一个广泛的政策框架可以提供金融稳定所需要的重要信息。
2、国内相关研究国内关于叙述宏观审慎金融调控政策框架的相关内容的文献较多。
成家军(2009)提倡建立逆周期的银行审慎监管政策与宏观政策之间的有效协调机制,还有及时有效的宏观信息共享机制与预警机制。
周小川(2O10)认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银行的资本要求、流动性要求、杠杆率要求、拨备规则.对系统重要性机构的特别要求。
刘锋(2Ol1)从宏观审慎监管提出的背景入手.包括明确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主体、客体机制以及明确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关系等。
(二)、宏观审慎政策的发展趋势进入21 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更强,金融联系更是紧密,一国金融稳定性直接对他国带来扩散式的影响。
宏观政策效果评估模型的发展与应用文献综述
宏观政策效果评估模型的发展与应用文献综述宏观政策效果评估模型是经济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研究人员通过建立模型、收集数据以及进行定量分析等手段,从整体上评估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系统的影响和效果。
以下是关于宏观政策效果评估模型发展与应用的文献综述。
一、发展历程1.单方程模型:早期的宏观政策效果评估研究主要采用传统的单方程模型,如经济增长方程、投资方程和消费方程等。
这些模型通过建立经济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从宏观经济变量出发,分析政策变量对经济变量的影响。
2.多方程模型:为了更准确地评估政策效果,研究者开始采用多方程模型,如VAR模型、SVAR模型和DSGE模型等。
这些模型能够捕捉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考虑到经济系统的动态特征。
3.非线性模型:为了解决线性模型无法很好地捕捉经济系统非线性特征的问题,研究者开始采用非线性模型,如门限自回归模型(TAR)、平滑移动门限自回归模型(SM-TAR)和分层门限自回归模型(STAR)等。
这些模型能够对经济变量在不同状态下的响应进行灵活建模。
二、应用研究领域1. 货币政策效果评估: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通过构建宏观经济模型,评估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就业和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影响。
例如,Camba-Mendez等(2024)采用DSGE模型,评估了欧元区货币政策的效果。
2. 财政政策效果评估: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等方面的影响也备受关注。
研究者通过构建财政政策模型,评估政府支出和税收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例如,Blanchard和Perotti(2002)采用VAR模型,评估了财政政策对GDP的冲击。
3. 金融政策效果评估:金融政策的稳定性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研究者通过构建金融政策模型,评估贷款利率和货币供应变化等金融政策的影响。
例如,Gertler和Gali(2024)采用DSGE模型,评估了金融政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4. 外贸政策效果评估:外贸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通过构建宏观经济开放模型,评估贸易政策对出口和进口等方面的影响。
中级宏观经济学第一学期论文
中级宏观经济学第一学期论文前言,这些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如今在世界的经济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没有了中国经济的支撑,那么世界经济形势将迅速的恶化.我国经济在发展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而且这个世界的大环境也影响着我国的经济的发展.关键词: GDP 失业率CPI 外汇储备货币财政政策正文: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数据就是GDP了,06年至今世界经济波澜起伏,08年的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我国的出口贸易额大幅下降,之后相关的问题接踵而至。
一、GDP就我国06年至今的GDP各季度数据来看有着鲜明的变化趋势。
如图:年份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季度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05年-06年我国实行的是稳健的财政政策,经济总量基本平衡时期,由于物价相对稳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应当实行中性财政政策,凸显稳健特征,注重解决结构优化问题,减弱政府直接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中性的财政政策使我们的经济稳定的发展。
06年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7月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8%存款准备金率。
7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8月15日起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8.5%的存款准备金率。
11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1月15日起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9%存款准备金率。
一年之中多次的上调存款准备金,采取的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减少了市场上货币流通量,减缓了经济的发展速度,防止经济过热。
07 、08年我国仍是采取的稳健的财政政策,08年的经济危机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贸易出口量下降,各季度的GDP下降。
2009年的经济快速的增长,得益于08年我国的采取宽松货币政策(4万亿投资)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二、失业率失业率与经济的增长情况休戚相关,理论上是负相关的的关系,经济增长则失业率下降,经济衰退那么相应的失业率上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大学《中级宏观经济学》期中考试综述1990-2010年中国的经济形势与宏观经济政策姓名贾宽乐班级12级经济学学号0121121483概论:整体说来,从1990年到2010年这2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经济形势不是很稳定。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引起的通货膨胀影响到90年代初,在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即所谓的“硬着陆”下,经过90年、91年的调整,经济稍微恢复稳定;而到了92年的时候,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产生了比80年代末更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为此当局从93年一直到97年采取了“双紧政策”,到了97年末,成功实行了中国经济“软着陆”。
而此时,由于“双紧政策”的强硬性,使得通货膨胀转变为通货紧缩,于是,在1998年中央政府实施了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的宏观调控,这项政策一直沿用到2002年。
到了2003年,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为了预防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及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中央政府未雨绸缪,主动进行宏观调控,也抑制了局部过热的情况,此政策一直沿用到了2007年。
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严重冲击中国出口需求,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快速回落。
2009 年,中国经济的扩张性需求管理政策效应显现,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效逆转了悲观经济预期。
2010年则是在09年的基础上,稳步求发展。
正文:谈到1990年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要从1988年的发生的全国性的通货膨胀说起。
88年的严重性的通货膨胀使得中国政府在第四季度末实行了严厉的“治理整顿”,利用各种手段紧缩投资和货币投放,即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令价格上升速度迅速下降。
这种严厉的紧缩制度随即影响了经济增长速度,使其迅速下滑。
在接下来的1990年始,消费疲软现象产生。
政府部门作出调整的期间,由于生产下降,在一定水平上降低了实际收入,并影响了消费者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使其调整支出,压缩消费。
另外,在市场萎缩期间,许多商品价格下降,强化了部分消费者的投机心理,他们延长了购买时限,令市场进一步萎缩。
为了减少这一低靡的形式,中央政府放宽了政策,1991年开始,经济势头开始逐渐增长。
整体说来,1991年是1988年通货膨胀之造成重大影响之后的一个缓冲期。
到了1992年,随着当局号召改革开放,经济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
然而,在企业、部门、地方积极发展经济的时候,政府并未及时采取有效政策来推动长期改革落后的企业和部门等,而是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促进消费,很快掀起开发区热、房地产热等经济气泡,随之而来的是通货膨胀迅速攀升,并且通货膨胀率居高位后长期下不来。
1993年的时候,投资已经极度膨胀(尤其是房地产投资部分),导致了比88年更加严重的新一轮的通货膨胀。
当局于1993年6月决定采取两方面的措施来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保证持续增长的势头不致中断。
其一是一系列的应急措施,即实行了“十六点计划”,(其中主要内容有:一、严格控制货币发行,稳定金融形势。
二、坚决纠正违章拆借资金。
三、灵活运用利率杠杆,大力增加储蓄存款。
四、坚决制止各种乱集资。
五、严格控制信贷总规模。
六、业银行要保证对储蓄存款的支付。
七、加快金融改革步伐,强化中央银行的金融宏观调控能力。
八、投资体制改革要与金融体制改革相结合。
九、限期完成国库券发行任务。
十、进一步完善有价证券发行和规范市场管理。
十一、改进外汇管理办法,稳定外汇市场价格。
十二、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管理,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十三、强化税收征管,堵住减免税漏洞。
十四、对在建项目进行审核排队,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
十五、积极稳妥地推进物价改革,抑制物价总水平过快上涨。
十六、严格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的过快增长。
)这一计划的实行缓解了过热的经济。
其二是进行根本性的调整,即中央决定深化改革,计划于20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最重要的突破是:第一,明确提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新的改革战略,不只在边缘地带进攻,而且要在国有部门打攻坚战,要求在20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第二,为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外汇管理体制、企业体制和社会保障体系等重要方面的改革拟定了方案,绘制了蓝图。
从1994年开始,中国政府在上述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措施。
1993年7月,当局采取了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具体包括:严格控制资金的流动,基建项目要经中央政府主管部门审批;提高利率,实行保值储蓄;不仅控制资金的供给总量,而且控制资金的流动,严禁资金流向房地产,实行由中央直接将资金贷给重点企业和重点工程等。
)在93、94年的时间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升到13.2%(1993年)和21.7%((1994年),通货膨胀率仍居高难下,到了1995年,价格开始逐渐回落,适度紧缩的货币财政政策有了显著的效果,到了1996年的时候,过热的经济和金融运行中的混乱状况得到治理,持续三年之久的高通货膨胀大幅度回落,1997年国民经济顺利实现第一次“软着陆”。
总之,实行了4年半之久的财政金融“双紧”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消除了突出的金融风险,解决了投资膨胀问题,保持了社会稳定。
总的看来,经济的状态仍然良好,但已经潜伏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出现了通货紧缩。
1996年起,市场上出现了需求疲软现象。
1997年开始,物价回落,GDP开始下滑,此时经济由通货膨胀转为了通货紧缩。
固定资产投资放慢,货币供给增长放慢,有效需求不足。
1998年开始,针对通货紧缩带来的问题,当局把紧缩政策转变为扩张政策,即由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转向积极有限度扩张和积极扩大内需。
但由于对当时经济形势的认识不同,1998年上半年政策的调整力度不足。
因为对亚洲金融危机认识不彻底,预计的出口拉动经济的力量明显不足,另外由于夏季发生的洪涝灾害,使得国内内需不足,加上原有的通货紧缩,以及国外的金融危机、经济衰退,中央政府实施了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的宏观调控(俗称扩大内需政策)。
具体包括:一、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发行国债,将存款转化为投资,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并增加发行外债,在税收方面只是增加了出口货物退税,另外取消了一些不合理的政府性的基金和收费);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加贷款和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推广消费信贷,增加消费需求;.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增加外汇储备;商业银行开展对小企业的贷款);三、增加出口、增加就业,刺激经济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出口退税政策的力度;加强国企改革,增加就业人口;采取了一些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压缩生产能力过盛的产业等)。
总而言之,从1998年开始,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由紧缩转向扩张。
此后一直到2002年,宏观调控主要是实行扩大内需方针和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并相应配套增加银行贷款,主要用于农业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公共设施、乡电网改造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投资,由此带动经济景气回升。
同时采取鼓励民间投资和增加公务员工资、提高低收人人群的收入等启动消费需求的政策措施,以及提高出口退税率等鼓励出口的措施。
在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和随后世界经济低迷的不利条件下,1998--2002年我国经济仍保持了年均7.8%的较快增长,在国际上被誉为“一枝独秀”。
但经济情况尚未根本性好转,通货紧缩的压力并未根本解除、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并未根本性改变、经济的增长主要还是靠增加投资来拉动,而民间投资启动效应至今仍不明显、不可忽视的国债风险及公共投资的腐败。
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效应与预期结果仍有不小的差距。
到了2003年,中央政府继续实施自1998年开始的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旋律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
然而,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非典的出现使中国经济在第二季度就发生了大幅度的回落。
直到6月才有所恢复,到了9月已经恢复地非典前的水平。
这段时间里工业生产快速发展作为中流砥柱支撑了经济增长;此外,中央政府实施土地政策,采取暂停审批使用农业用地,减免农业税、增加对农民的补贴等措施,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使耕地面积扩大,粮食产量明显回升;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自筹资金的很大水平的提高,为整个经济注入了强健的力量;同时,中国劳动力成本低使得中国出口迅速增长,对外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
整体延续了2002年的扩张趋势,也扭转了1998年以来的通货紧缩的惯性。
2004年,总体经济景气实现了从经济萧条到经济繁荣的经济周期形态转换。
当局并未采取采取全面紧缩,而是主要控制土地供给,在宏观调控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面对中国经过几年低速增长后的“局部过热”现象,也较大幅度地调高钢铁、电解铝、水泥和房地产4个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逐步解决部分行业投资过热等问题;对一些行业和方面的投资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另外,相当一部分中小型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益,国民经济效益水平也由此得到了提升。
2005年时,中央政府在治理“经济过热”时,吸取了1993年时治理“经济过热”的教训,采取了“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宏观政策,其中包括:严格控制土地审批,国家对商业银行贷款进行“窗口指导”,通过环境标准控制新开工项目进入等。
与此同时,产能过剩这一问题日益成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任务。
04年和05年这两年经济发展及其迅速。
连续两年都是以工业发展为主,推动经济增长。
但农业问题依旧得不到根本上的解决,此隐含的能源及环境问题确逐渐在显现出来。
此时,中央针对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粮食供求关系趋紧、固定资产投资过猛、货币信贷投放过多、煤电油运供求紧张等不稳定、不健康问题,从2003年年底到2004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取了相应措施,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
这次调控不是在经济已经全面过热和严重的通货膨胀出现时的事后调节,而是在经济增长时期,为了预防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及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而主动进行的宏观调控,防患于未然。
在经济增长率尚在适度范围内、价格攀升趋势刚刚露头时就及时采取了宏观调控。
另外,当局从一开始就注重采用经济手段,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控效果明显,副作用少。
这次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稳健且调控力度适当,货币政策稳中从紧,财政政策由“积极”逐步转向“稳健”。
不仅抑制了过热部门的盲目发展,而且调整了经济结构,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
通过适当的控速降温,使经济在适度增长区间内实现平稳而较快地可持续发展,努力延长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
这次宏观调控抑制延续到2007年上半年。
2007年下半年起,中国经济周期的内在收缩倾向叠加,美国次贷危机的外部紧缩效应,导致中国经济景气转折下行。
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严重冲击中国出口需求(因为此前中国外汇储备太多,对外贸易依赖太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快速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