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后血糖管理指南

合集下载

国际糖尿病联盟餐后血糖管理指南

国际糖尿病联盟餐后血糖管理指南

糖可显著降低糖耐量损害( ) I 患者心血管疾病及高 GT
首次提出的全球性糖尿病餐后血糖管理指南,在糖尿 血压危险。也有研究显示,H A 水平相近的T D b 2 M
病治疗上 有非常重 要的指导意 义。 患者 F服瑞 格列 奈 ( 用于 餐后 高血 糖 ) I 作 后CI 减 少 MT
显示许 多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的工业化 国家也正进入 新指南包括以下议题 :餐后高血糖、治疗策略和饮
糖 尿病流 行期 。 食治 疗 、 自我血 糖监测 、非 药物 及药物 治疗 。
IF D 临床指 南工 作组主 席Se h nC l ir t e oa ui p g 教授 2i餐后血 糖 . 表 示 : 目前 ,糖 尿 病 被视 为人 类面 临 的 大 规 模流 行



维普资讯
。 三. t ' 3
j‘
( D
乙 二醛和3脱氧葡 糖醛 酮( D ) 。K m moo 究 糖 目标 。上述指 标不 适用于 儿童和 妊娠 妇女 。 一 3 G等 一 u a t研 显示 ,控 制空 腹血 糖< . 61 mmo/ (1m /1 l 10 gd) L 、餐后2 23自我血糖 监测 _
大血管病变等并发症 ,其 中大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 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级证据等级标准见附表) 1 + 。餐后 主要 的死亡原因。另外,有报道显示血糖控制不 良 高血糖与视网膜病变风险增加、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与 抑郁 有 很 强的 关 联性 ,抑 郁 反过 来 又 为 糖 尿病 的 (I ) J 、心肌血容量和 心肌血 流下降 、癌 症风险 C MTt /  ̄l l 控制 带来 了严重 的障碍 。 增高及T D 2 M老年 人认知 功能受损相关 ,还可 引起氧化

餐后2小时血糖的正确应用

餐后2小时血糖的正确应用

病人在思想上、 用药上都是难管理的病人
群, 对社会 的危害不亚于未被发现的涂 阳
病人 。其次仍存 在丢失病 人 , 这部分病人
有很大机会转为复治 、 难治耐药病人 。因 此涂 阳病 人 的管理一定要做 到发现 1例 治愈 1 的水平 , 例 结核病疫情 有望早 期彻 底控制并消灭。
参 考 文 献
涂阳病人 年转 归队列分析 : 初治涂 阳
病人治愈率 9. 3 ; 15 % 复治涂 阳病人 治愈
率 8. 3 4 0 %。初 、 复治 涂 阳病 人丢失 人数
及 率 较 项 目前 3年 丢 失 人 数 总 和 及 比例
下降 , 、 治 涂 阳病 人 数 分 别 由 2 6 初 复 1、 摘 要 目的 : 回顾长春地 区项 目实施后
1 0个县( ) 市 区上报 的季报 资料 。 方法 : 病人 的发现方法 、 化疗 方案 、 治
疗管理和疗效 结果判 断均按 项 目管理手 册规定执行 , 采用 E cl 格对病 人管理 xe 表
的注人提高 了病人 发现 幅度 的同时也 提
高了督导 医生 的主观 能动性 。20 0 3年 项 目实施后 , 各结 防机 构严格 按照 《 目指 项
责任 心 。 实施 项 目后 市 级 对 县级 及 乡 级 、
工作相关指标 进行 汇总 、 统计分 析 、 出 得
结论 。
结 果
病 人 管 理 :0 3—2 0 年 共 发 现 涂 20 05 阳病 人 77 9 5例 , 治 涂 阳 病 人 5 8 初 4 9例 ,
村 级 督 导 人 员 进 行 多 次 病 人 管 理 方 面 知
方 法 。结 论 : 目实施 后 全 程 督 导 管理 是 项

最新指南:健康饮食调控血糖

最新指南:健康饮食调控血糖

血糖下降
血糖升高
胰岛素
• 胰岛,直径为20~300纳 米,散在于胰腺腺泡组 织之间,100~200万个 ,占胰腺体积1%。
胰岛素insulin
• 胰岛素:51个氨基酸 残基。由A、B多肽链 组成。 • C肽在A、B链之间起到 连接作用。 • 胰岛素具有一定的抗 原性。
姚泰主编《生理学》(8年制)
循证证据,并未特别推荐其中一种。
一、主食(谷类薯类杂豆)
主食(谷类薯类杂豆)是血糖和能量的主要来源!
1.首先要控制总量
• • • • • 每天250~400克。 要兼顾体重和体力活动 可以从每天300克(6两开始) 每餐平均分配。 少量多餐更有利于餐后血糖。
米饭2两(100克)
通过碳水化合物计算、换算或凭经验估算,监测碳水化合物摄入, 仍然是控制血糖的关键措施。——《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糖尿病诊 疗标准(2012)》
碳水化合 =(50%~60%)×能量÷4 物(克) 脂肪 (克) ≤30%×能量÷9
a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10》
主要内容
1.血糖、胰岛素、糖尿病 2.糖尿病营养治疗要点
3.糖尿病饮食安排
4.运动、体力活动的建议
糖尿病患者一日膳食构成
食物类别 参考数量(日平均)
我国糖尿病流行的特点
2型糖尿病占90%以上,1 型糖尿病约占5%,其它类型 糖尿病仅占0.7%;城市妊娠糖尿病的患病率接近5%。 发达地区的糖尿病患病率仍明显高于不发达地区,城市 高于农村。 餐后高血糖比例高,在新诊断的糖尿病中,单纯餐后血糖 升高占近50%。 近年来 20 岁以下的人群中2 型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
人体能源——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糖类)三大营养素

糖尿病指南血糖控制标准

糖尿病指南血糖控制标准

糖尿病指南血糖控制标准As we all know, blood sugar control is crucial for managing diabetes. The guidelines for blood sugar control in diabetes recommend maintaining blood sugar levels within a target range to prevent complications.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se guidelines and work with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to achieve optimal blood sugar levels.众所周知,血糖控制对于管理糖尿病至关重要。

糖尿病血糖控制指南建议将血糖水平维持在目标范围内,以预防并发症。

了解这些指南并与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合作,以达到最佳血糖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The target range for blood sugar levels is typically between 80-130 mg/dL before meals and less than 180 mg/dL after meals. However, individual targets may vary based on factors such as age, duration of diabetes, pres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overall health. It is important to work closely with a healthcare team to determine personalized blood sugar goals.血糖水平的目标范围通常在餐前为80-130毫克/分升,餐后小于180毫克/分升。

2019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完整版)

2019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完整版)

2019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完整版)我国发布了首份糖尿病膳食指南,作为与膳食营养关系最为密切的慢病之一,糖尿病的科学饮食控制广受关注。

第一步吃动平衡第二步吃全谷物、杂豆类占1/3杂豆类品种有赤豆、芸豆、绿豆、豌豆、鹰嘴豆、蚕豆等;稻米、小麦、玉米、大麦、燕麦、黑麦、黑米、高粱、青稞、黄米、小米、栗米、荞麦、薏米等,如果加工得当均是全谷物的良好来源。

第三步多吃蔬菜、水果适量,种类、颜色要多样从上图可知,蔬菜的升糖指数明显低于水果,建议每日蔬菜摄入量300-500g,深色蔬菜占1/2,其中绿叶菜不少于70g;两餐之间选择低GI的水果为宜。

第四步常吃鱼禽,蛋类和畜肉适量,限加工肉类畜肉类包括猪、羊、牛、驴等的肌肉和内脏,脂肪含量较高,饱和脂肪酸较多,平均为15%。

猪肉最高,羊肉次之,牛肉最低,应适量食用。

每周不超过4个鸡蛋、或每两天1个鸡蛋,不弃蛋黄。

研究表明,鸡蛋摄入(每周3-4个)对血清胆固醇水平影响微弱;适量摄入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无关。

限制腌制、烘烤、烟熏、酱卤等加工肉制品的摄入。

熏制食品的熏烟中含有200多种化合物,有些已证明有致癌作用,如环芳烃类和甲醛等,在熏制过程中可污染食品,增加肿瘤发生的风险。

第五步奶类豆类天天有,零食加餐合理选择保证每日300g液态奶或者相当量的奶制品的摄入;重视大豆及其制品的摄入,零食可选择少量坚果,每天别超过25g;甜味剂可选择山梨醇、木糖醇等第六步足量饮水,限制饮酒烹调注意少油少盐,成人每日烹调油25-30g,食盐用量不超过6g。

推荐饮用白开水,每天饮用量1500-1700ml;饮料可选淡茶或咖啡。

饮酒后易出现低血糖,乙醇在体内代谢可减少来自糖原异生途径的糖量,还会抑制升糖激素释放;饮酒时常减少正常饮食摄入,酒精吸收快,不能较长时间维持血糖水平;少饮酒:白酒≤30ml、干红≤100ml、干啤≤300ml。

第七步细嚼慢咽,注意进餐顺序改变进餐顺序,先吃蔬菜再吃肉类,最后吃主食,细嚼慢咽。

IDF餐后血糖管理指南

IDF餐后血糖管理指南

IDF餐后血糖管理指南我翻译的IDF餐后血糖管理指南,糖友们看看,要重视餐后血糖哦!嘿嘿(不支持WORD上传。

)餐后血糖管理指南表一证据分级标准分级证据类别1++ 高质量的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回顾,或者偏差很少的随机对照试验1+ 管理完善的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回顾,或者偏差很少的随机对照试验1- 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或者偏差很少的随机对照试验2++ 高质量的病例对照或队列研究的系统回顾;高质量的混杂因素偏差影响较低的病例对照或队列研究,且具有高度可能性的因果关系2+ 管理完善的混杂因素偏差影响较低的病例对照或队列研究,且具有中等可能性的因果关系管理完善的偏差影响较低的基础科学研究2- 混杂因素影响较大的病例对照或队列研究且因果关系存在高度不明确的风险3 非分析性研究(如个例报告、病例系列)4 专家意见1. 简介据估计全世界约2.46亿人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是大多数发达国家人口的主要死因;而且有重要证据表明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糖尿病的流行比例正在增大。

糖尿病控制不佳与糖尿病神经病变、肾功能衰竭、失明和大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中,大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此外有报道显示血糖控制不良与抑郁有很强的关联性,抑郁反过来又为糖尿病的控制带来了严重的障碍。

大型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已证明糖尿病的加强治疗可有效降低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及发展。

此外,对Ⅰ型糖尿病患者及糖耐量降低人群加强高血糖的控制可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危险。

不存在一个可降低糖尿病性大血管或微血管并发症的高血糖阈值;糖化血红蛋白的值越低,并发症风险亦越低。

The progress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sma glucose levels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extends well below the diabetic threshold. 此外,Stettler与其同事最近所做的一个Meta分析表明对高血糖水平的有效控制能显著降低Ⅰ型或Ⅱ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糖尿病人餐后2小时控制标准(一)

糖尿病人餐后2小时控制标准(一)

糖尿病人餐后2小时控制标准(一)
糖尿病人餐后2小时控制标准
引言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患者需要严格控制餐后血糖水平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餐后2小时控制标准是评估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水平的重要指标。

什么是餐后2小时控制标准?
•餐后2小时控制标准是指进食后2小时内血糖水平的控制范围。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指南,糖尿病人的餐后2小时血糖应在/L以下。

如何达到餐后2小时控制标准?
•饮食控制:选择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食物,避免过多的快速碳水化合物摄入。

•合理配餐:合理安排主食、蔬菜和蛋白质的比例,控制总热量摄入。

•分餐进食:将三餐分为多次进食,避免大量摄入导致血糖骤升。

•适量运动:经常进行适量的运动可以提升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

•注意药物治疗:如果饮食控制和运动无法满足餐后2小时控制标准,及时使用降糖药物。

餐后2小时血糖的重要性
•餐后血糖水平的控制不仅可以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还能减轻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高血糖会对心脑血管系统、眼睛、肾脏等器官造成损害,影响患者的健康和寿命。

结论
•糖尿病人餐后2小时控制标准是评估血糖水平的重要指标,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合理配餐、分餐进食、适量运动和药物治疗,糖尿病患者可以达到餐后2小时控制标准,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了解中国型糖病防治指南中的血糖控制目标

了解中国型糖病防治指南中的血糖控制目标

了解中国型糖病防治指南中的血糖控制目标血糖控制目标是中国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的关键内容。

通过血糖控制,可以有效地管理糖尿病,减轻病情及并发症的风险。

本文将介绍中国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的血糖控制目标,包括目标的设定和达到目标的方法。

一、血糖控制目标的设定1. 个体化设定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合并症等因素,血糖控制目标需要进行个体化的设定。

指南建议大部分成年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 mmol/L之间,餐后血糖控制在4.4-10.0 mmol/L之间。

2. 分段设定指南将糖尿病的血糖控制目标划分为三个阶段:临床诊断阶段、适应期阶段和巩固期阶段。

每个阶段的血糖控制目标有所不同。

(1)临床诊断阶段在糖尿病被临床诊断出来之后,血糖控制目标的优先级是控制空腹血糖。

其中,糖尿病1型患者的空腹血糖控制目标为3.9-7.2 mmol/L,糖尿病2型患者的空腹血糖控制目标为4.4-7.0 mmol/L。

(2)适应期阶段在临床诊断阶段的血糖控制目标达到后,可以进入适应期阶段。

适应期阶段的血糖控制目标更加严格,旨在进一步改善血糖控制水平。

对于糖尿病1型患者,空腹血糖控制目标为3.9-6.1 mmol/L,餐后血糖控制目标为3.9-8.0 mmol/L。

对于糖尿病2型患者,空腹血糖控制目标为4.0-6.1 mmol/L,餐后血糖控制目标为4.0-7.8 mmol/L。

(3)巩固期阶段当适应期阶段的血糖控制目标达到后,可以进入巩固期阶段,维持良好的血糖控制水平。

对于糖尿病1型患者,空腹和餐后血糖控制目标为3.9-7.8 mmol/L。

对于糖尿病2型患者,空腹和餐后血糖控制目标为4.0-7.8 mmol/L。

二、达到血糖控制目标的方法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糖尿病患者达到血糖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

根据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的药物选择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包括患者的年龄、病情和合并症等。

常用的药物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

正常人餐后血糖标准

正常人餐后血糖标准

正常人餐后血糖标准
正常人餐后血糖标准一般是指进餐后两小时内空腹血糖浓度,其正常范围一般为3.9~6.1mmol/L。

这个范围是根据大量的临床观察和研究得出的,可以作为正常人餐后血糖的参考标准。

如果餐后两小时内空腹血糖浓度高于6.1mmol/L,就可能表明存在血糖代谢异常的情况,可能是糖尿病的早期表现。

对于正常人来说,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是维持餐后血糖标准的重要因素。

首先,饮食方面,要注意合理搭配食物,控制餐后血糖的升高。

尽量选择低GI(血糖指数)的食物,如燕麦、全麦面包、糙米等,避免摄入过多的高GI食物,如糖果、甜点等。

其次,要控制饮食的总热量,避免过量摄入导致肥胖,增加餐后血糖的波动。

此外,适量运动也是维持餐后血糖标准的重要手段,通过运动可以促进血糖的利用和降低血糖水平。

除了饮食和运动,正常人还需要注意心理压力和睡眠对餐后血糖的影响。

长期的心理压力和情绪波动会导致血糖水平的波动,影响餐后血糖标准的稳定。

因此,要学会有效地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快。

此外,良好的睡眠也对维持餐后血糖标准有着重要的作用,睡眠不足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利用,导致血糖水平的波动。

总的来说,正常人餐后血糖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维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良好的心态和充足的睡眠,可以帮助正常人维持良好的餐后血糖标准,保持身体的健康。

希望每个人都能重视餐后血糖标准,关注自己的健康,远离疾病的困扰。

餐后血糖管理指南PPT课件

餐后血糖管理指南PPT课件
糖 尿 病 引 起 的 视 网 膜 病 病 率 (%)
餐后2小时血 糖浓度 (mmol/l) 餐后2小时胰岛素浓度(pmol/l)
Shiraiwa T, et al.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5; 336 (1):339-345
Q1小结:餐后高血糖是否有害?
n.s.
n.s.
-0.1 -0.2

多变量分析显示:餐后血糖、年龄、男性、总胆固醇和HDL-胆固醇分 别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Hanefeld M, et al. Atherosclerosis. 1999; 144 (1): 229-235
餐后高血糖增加视网膜病变危险性 [证据水平 2+] 232名2型糖尿病
8
氧化应激/炎症: 引起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共同土壤”
营养过剩 及运动缺乏 细胞内 葡萄糖及FFA 超载和波动增高
氧化 应激
β细胞 胰岛素分泌 功能受损
内皮细胞
受损
肌肉及 脂肪组织 胰岛素抵抗
IGT(餐后高血糖) 心血管疾病 代谢综合征 糖尿病(长期高血糖)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04;24:816-823.
Q2 餐后高血糖的治疗能否获益?
血糖波动的主要原因是餐后血糖升幅
300 血浆葡萄糖浓度 (mg/dl)

2- 3 4
Management of Diabetes:A national clinical guideline. November,2001. Scottish Intercollegiate Guidelines Network
餐后高血糖的危害
心血管危险 •氧化应激 •内皮功能障碍 •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加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餐后血糖管理指南解读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餐后血糖管理指南解读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餐后血糖管理指南解读2007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了一项最新制定的以循证依据为基础的指南—餐后血糖管理指南(Guideline for Management of Postmeal Glucose),建议运用更有力度的措施及制定餐后血糖控制规范,达到优化糖尿病管理,降低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发生危险的目的。

这是全球首个将餐后血糖单独列出的糖尿病指南,体现了餐后血糖在糖尿病诊疗中的重要性和国际糖尿病组织对餐后血糖的重视,是认识餐后血糖的一个里程碑。

此后,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和欧洲糖尿病研究会(EASD)针对高血糖也出台了相关的治疗共识和指南,后者针对餐前、餐后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都给予了关注。

IDF指南首先指出了餐后高血糖的危害,然后对餐后血糖危害发生的机制、降低餐后高血糖能带来的益处、餐后高血糖的处理策略和治疗目标等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

一、重视餐后高血糖的危害目前餐后高血糖与大血管病变的关系较为肯定,随着DECODE、DECODA等大规模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结果的公布,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Meta分析显示,心血管事件与餐后血糖水平呈线性相关。

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与空腹血糖相比,能更好地预测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

不仅如此,糖尿病患者在进食标准混合餐后,心肌血容量和血流量显著低于正常人,而空腹状态下与非糖尿病人群相似。

关于餐后高血糖与微血管病变的关系也有类似结论。

2005年日本的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餐后高血糖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的发病率独立正相关。

研究者发现,高血糖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的预测作用优于HbA1c。

氧化应激已被认为是2型糖尿病并发大血管及微血管病变的关键要素。

目前认为,与空腹血糖和慢性持续性高血糖比较,餐后血糖波动更能特异性地激发氧化应激产生。

而氧化应激增强则可促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氧化,使促凝血因子及黏附分子增多,并导致内皮功能障碍。

生化检查结果分析:血糖控制指南

生化检查结果分析:血糖控制指南

文档标题:生化检查结果分析:血糖控制指南一、引言血糖控制是糖尿病患者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任务,也是医生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生化检查结果作为评估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依据,对于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并发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生化检查结果分析的方法,并提供血糖控制指南,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管理血糖。

二、生化检查项目及正常值范围1. 空腹血糖(FPG):反映胰岛β细胞功能,正常值≤6.1mmol/L。

2. 餐后2小时血糖(2hPG):反映进食后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正常值≤7.8mmol/L。

3.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近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正常值≤6.5%。

4. 血脂: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其中,TC正常值≤5.2mmol/L,TG正常值≤1.7mmol/L,HDL-C正常值≥1.04mmol/L,LDL-C正常值≤3.4mmol/L。

5. 尿微量白蛋白(mAlb):反映早期肾脏损伤,正常值≤30mg/L。

三、生化检查结果分析1. 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这两个指标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

若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

若血糖在正常值和诊断值之间,为糖尿病前期。

2. 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表示血糖控制良好;7.0%~8.0%表示血糖控制尚可;8.0%~9.0%表示血糖控制较差;≥9.0%表示血糖控制非常差。

3. 血脂:血脂异常是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

TC、TG、LDL-C升高和HDL-C降低均需引起重视。

根据血脂水平,医生会制定相应的降脂治疗方案。

4. 尿微量白蛋白:mAlb持续升高提示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查尿微量白蛋白,早期发现并干预肾脏损伤。

四、血糖控制指南1. 饮食管理:合理搭配膳食,控制总热量摄入,保证营养均衡。

2型糖尿病及餐后血糖

2型糖尿病及餐后血糖

T2DM患者血糖 波动显著, PPGE显著升高
正常人群血糖 波动不明显
上午
下午
晚间
睡眠
Kobayashi F,et al.Obes Res Clin Pract. 2014 May-Jun;8(3):e201-98.
针对空腹和餐后血糖的治疗选择
β细胞进行性衰竭
α –糖苷酶抑制剂
餐后血糖 空腹血糖
4
餐后高血糖人群的诊断
空腹血糖 (mg/dl)
DM/IFH
DM/CH
126
IGT/IFG
110
i-IFG
(CGI)
NGT
i-IGT DM/IPH
140 200
75g OGTT 2小时血糖值(mg/dl)
根据FPG和2h-PPG进行高血糖的诊断
FPG (mmol/l)
IFH 单纯性空腹高血糖
7.0
Temelkova-Kurktschiev T.S., et al. Diabetes Care 2000, 23: 1830-1834
餐后高血糖是2型糖尿病 心血管并发症的独立高危因素
荟萃分析



疾 病
1.5



险1
相关性 P>0.05
1.33
相关性 P=0.0006
1.58
空腹血糖 6.1mmol/L
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较少
阿卡波糖卓越的降糖疗效
显著降低餐后血糖、空腹血糖和HbA1c 单独使用疗效与其他抗糖尿病药物相当 降糖以外的临床益处:全面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 联合治疗中具有特殊的优势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 治疗以HbA1C达标为原则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AND……NEXT page:

中国2型糖尿病膳食指南讲解学习

中国2型糖尿病膳食指南讲解学习
• 每日摄入2餐糯糙米有助于降低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 HbA1c和甘油三脂水 平, 并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有利于控制体重
12
• 单独或随餐摄入杂豆类可降低膳食GI,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增加饱腹感,减 少食物摄入量,从而有助于改善中长期血糖控制和体重控制
• 与单纯摄入白米饭相比,分别用斑豆、黑豆或红腰豆替换三分之一的白米饭后, 可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水平
奶类豆类天天有,零食加餐合理选择
22
• 重视大豆及其制品的摄入 • 零食加餐可适量选择坚果
每日 300 ml 液态奶或相当量奶制品
23
• 蛋白质是牛奶中含量最丰富的营养素,与其他动物来源蛋白质不同,牛奶及其 制品可降低 2 型糖尿病发病风险
• 酸奶经过发酵,更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干预研究显示,与普通酸奶相比,每 天补充强化益生菌的酸奶 300g,2 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HbA1c、总胆 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
• 运动方案的调整应遵循由少至多、由轻至重、由疏至密等原则调整适合自己的 运动方案
• 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应以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为主,每周至少 3次,每次不少于 20 min
保持健康体重
6
• 吃动平衡是指能量的摄入与能量的消耗保持平衡状态
• 吃动平衡既是维持健康体重的重要因素,也是调节和控制血糖的重要因素
• 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经常用于加工肉的保存,并且可以通过与胺类化合物在胃中 或在食品中的相互作用而形成亚硝胺。亚硝胺可损伤实验动物胰岛β细胞,血 液中亚硝酸盐浓度与内皮功能障碍和胰岛素反应受损有关
• 研究显示,过多摄入加工肉类(包括加工畜禽肉类),可增加 2 型糖尿病发病 风险。
• 观察性研究显示,食物来源及饮用水中硝酸盐及亚硝酸盐含量与儿童 1 型糖尿 病的发生有关。另外,高盐摄入也是 2 型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糖尿病术前血糖控制标准

糖尿病术前血糖控制标准

糖尿病术前血糖控制标准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术前血糖控制至关重要。

术前血糖控制不良会增加手术的风险,延长住院时间,并可能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根据临床实践和国际指南,糖尿病术前血糖控制的标准如下:
1. 空腹血糖控制:术前8小时内应保持空腹状态,空腹血糖控
制在4.4-7.2mmol/L之间。

2. 餐后血糖控制:术前2小时内应避免进食,餐后血糖控制在4.4-10mmol/L之间。

3.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术前3个月内HbA1c应控制在7%以下。

4. 术前用药:对于口服降糖药物,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在术前停药,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对于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严格控制胰岛素剂量,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调整。

以上标准适用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但对于高危患者,如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等,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总之,糖尿病术前血糖控制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患者和医生应充分重视术前血糖控制的重要性,遵循标准进行血糖管理。

- 1 -。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关键词】高血糖,餐后;糖尿病并发症;共识 doi:10.3969/j.issn.1006-6187.2016.05.001
Chinese
expert咖sensl塔Oil
r嘲ement
of postprandial hyperglycemia for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1.Department
祝开思
【提要】中国T2DM伴餐后血糖(PPG)升高的患者比例高。控制餐后高血糖对于HbAl C达标非常 重要。为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管理糖尿病,一部分中国专家基于国内外临床证据及临床经验,制订了《中 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本共识概述了餐后高血糖的定义和危害,餐后高血糖与糖
尿病微血管、大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关系,餐后高血糖的管理策略,以及控制餐后高血糖的临床意义。
慢等[43|。
五、餐后高血糖的管理 1.餐后高血糖的控制目标:控制餐后血糖对 HbAlC达标及减少血糖波动非常重要。设定HbAl C 目标值应根据患者年龄、病程、预期寿命、并发症严 重程度、低血糖发生风险等因素个体化确定,与此相 对应的PPG控制目标也应遵循个体化原则。(表3)
表3 T2DM患者PPG控制目标[44—453
万方数据
・386・
28。4%和36。1%,仅5。6%的患者3项指标均达 标[3|。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现状及临床 合理用药情况不容乐观[24]。大部分中国T2DM患 者伴有餐后血糖(PPG)升高。流行病学筛查诊断的 糖尿病患者中,单纯PPG升高患者的比例达50%, 糖尿病前期中约70%为单纯性IGT[5|。PPG增高
增高相关[6。1 0|。
血糖可减少心肌血容量及心肌血流。研究[25]显示, 糖尿病患者餐后心肌血容量及心肌血流较正常对照 者下降。餐后高血糖及血糖波动与颈动脉内一中膜

2023ada糖尿病指南原文引用

2023ada糖尿病指南原文引用

2023ada糖尿病指南原文引用2023 年 ADA 糖尿病管理指南一、导言2023 年美国糖尿病协会 (ADA) 糖尿病管理指南是基于最新科学证据并经专家共识得出的综合指南。

这些指南旨在为医疗保健提供者提供循证建议,以优化糖尿病患者的护理。

二、血糖管理目标ADA 建议所有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以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目标范围因个体情况而异,但一般为:糖化血红蛋白 A1c (HbA1c):小于 7.0%空腹血糖:80-130 mg/dL (4.4-7.2 mmol/L)餐后血糖:小于 180 mg/dL (10.0 mmol/L)三、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ADA 推荐以下药物类别用于治疗 2 型糖尿病:二甲双胍磺酰脲类药物二肽基肽酶-4 (DPP-4) 抑制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 2 (SGLT2) 抑制剂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P-1) 受体激动剂1 型糖尿病患者通常需要胰岛素治疗。

四、生活方式干预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糖尿病管理至关重要。

ADA 建议糖尿病患者进行以下生活方式的改变:健康饮食定期锻炼减轻体重(超重或肥胖者)戒烟限制酒精摄入五、并发症管理糖尿病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和神经病变。

ADA 指南提供了管理这些并发症的建议,包括:血压控制:目标低于 130/80 mmHg血脂管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目标小于 100mg/dL (2.6 mmol/L)肾病筛查和检测:每年进行尿蛋白检查和肾小球滤过率 (GFR) 评估眼科检查:每年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以检查视网膜病变足部护理:定期检查脚部,以寻找溃疡和感染的迹象六、妊娠期糖尿病管理妊娠期糖尿病影响怀孕期间的女性。

ADA 指南提供了管理妊娠期糖尿病的建议,包括:血糖控制目标:空腹血糖小于 95 mg/dL (5.3 mmol/L),餐后血糖小于 120 mg/dL (6.7 mmol/L)生活方式干预:健康饮食、定期锻炼和监测血糖药物治疗:如果生活方式干预不足以控制血糖,可能需要胰岛素治疗七、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管理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通常为 1 型糖尿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anagement of Diabetes:A national clinical guideline. November,2001. Scottish Intercollegiate Guidelines Network

2- 3 4
餐后高血糖的危害
心血管危险 •氧化应激 •内皮功能障碍 •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加
餐后高血糖
视网膜病变 肾脏病变
老年糖尿病人 认知功能损害
肿瘤风险增加
2007IDF GUILDLINE FOR MANAGEMENT POSTMEAL GLUCOSE
餐后高血糖或应激后高血糖是心血管 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证据水平1+]
1.2 1.00 1 0.74 0.53 0.44 0.4 0.2 0 0.25 0.57 0.80 0.76 0.54
Q2 餐后高血糖的治疗能否获益?
血糖波动的主要原因是餐后血糖升幅
300 血浆葡萄糖浓度 (mg/dl)
200 进餐后血糖峰值
T2DM 血糖变化谱
糖 尿 病 引 起 的 视 网 膜 病 发 病 率 (%)
餐后2小时血 糖浓度 (mmol/l) 餐后2小时胰岛素浓度(pmol/l)
Shiraiwa T, et al.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5; 336 (1):339-345
Q1小结:餐后高血糖是否有害?
Rancho–Bernardo研究 19986
老年人负荷后高血糖,增加致命 性CVD及CHD2倍以上
餐后血糖
心血管 死亡
Funagata研究 19993
IGT,而非IFG,是CVD 危险因子
糖尿病干预研究(DIS) 19965
Verona Diabetes研究 2000 血糖波动与CVD
1 DECODE Study Group. Lancet 1999 2 Shaw J et al. Diabetologia 1999 3 Tominaga M et al. Diabetes Care 1999
Q1
餐后高血糖是否有害?
循证医学证据水平分级标准

水平 1++ 1+ 1- 2++ 2+
高质量RCTs的Meta-分析、
证据类型
或偏倚率非常低的RCTs 系统回顾 系统回顾
设计合理的RCTs的Meta-分析、或低偏倚率的RCTs RCTs的Meta-分析、系统回顾,或偏倚率高的RCTs
• 病例对照研究或高质量的大样本研究的系统回顾 • 高质量的病例对照或混杂偏倚率非常低且具有明显因果关系的大样本研究 • 设计合理的病例对照试验或混杂偏倚率或机会低且具有中等程度因果关系 的大样本研究 • 设计合理的低偏倚率基础研究 病例对照或混杂偏倚率或机会高且有显著的非因果关系风险的大样本研究 非分析性研究(如典型病例报告、系列病例) 专家意见
Whitehall,Paris 和Helsinki研究 19984
2h-PG 分布最高的男性 冠心病死亡率明显提高
4 Balkau B et al. Diabetes Care 1998 5 Hanefeld M et al. Diabetologia 1996 6 Barrett-Connor E et al. Diabetes Care 1998 7 Donahue R. Diabetes 1987
氧化应激/炎症: 引起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共同土壤”
营养过剩 及运动缺乏 细胞内 葡萄糖及FFA 超载和波动增高
氧化 应激
β细胞 胰岛素分泌 功能受损
内皮细胞
受损
肌肉及 脂肪组织 胰岛素抵抗
IGT(餐后高血糖) 心血管疾病 代谢综合征 糖尿病(长期高血糖)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04;24:816-823.
2hPG FPG
0.65 0.48
风 险 比
0.8 0.6
以已知糖尿病为参照,FPG和2h-PG不同浓度区间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危险比
(The
≤3.0
3.1-6.5
6.6-7.7
7.8-10.0
10.7-11.0
DECODE Study Group. Diabetes Care. 2003;26:688-696
≥11.1
已知DM
≥7.0
6.1-6.9
4.6-6.0
<4.5
餐(负荷)后高血糖与心血管死亡的关系
DECODE研究 2001 19991 檀香山心脏研究 19877
2h-PG 增高与CVD 和死亡增加 相关 RIAD 2000 PPG与IMT相关
太平洋和印度洋研究 19992
负荷后2-h血糖增加,死亡率2倍
餐后血糖管理指南
背景
2007年,43届EASD年会,IDF发布了 以循证依据为基础的—餐后血糖管理指南

号召运用更有力度的措施 制定规范控制 餐后血糖,达到优化糖尿病控制,减少心 血管疾病的危险
四个主要问题
Q1:餐后高血糖是否有害? Q2:从餐后高血糖的治疗中能否获益? Q3:哪些治疗方法能有效控制餐后血糖? Q4:餐后血糖控制的目标及其评估
餐后高血糖导致氧化应激、炎性反应 和内皮功能障碍[证据水平2+]
8-异前列腺素F2α是前列腺素F2α的异构体,被公认为氧化应激反应的标志物。
尿素8-异前列腺素F2α清除率 (pg/mg肌氨酸酐)
r=0.86 P<0.001
平均血糖漂移幅度 (mg/dl)

8-异前列腺素F2α与平均血糖漂移幅度呈线性强正相关,餐后血糖 波动越大,氧化应激反应越严重
Monnier L, et al. JAMA. 2006; 295 (14): 1681-1687
餐后高血糖增加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
[证据水平2+ ]
PPG 年龄
0.4
性别
总胆固醇 HDL 甘油三酯
C-肽
相 0.3 关 风 0.2 险
0.1 0
P<0.001 P<0.001 P=0.007 P=0.065 P=0.066
n.s.
n.s.
-0.1 -0.2

多变量分析显示:餐后血糖、年龄、男性、总胆固醇和HDL-胆固醇 分别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Hanefeld M, et . Atherosclerosis. 1999; 144 (1): 229-235
餐后高血糖增加视网膜病变危险性 [证据水平 2+] 232名2型糖尿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