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X射线荧光分析的基本原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射线荧光分析的基本原理

欧阳光明(2021.03.07)

1. 绪论

物质是由各种元素按照不同的构成方式构成的。各种元素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一定数目的核外电子构成。不同元素的原子,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数量不同,核外电子数也不同,具有不同的原子结构。核外电子的能量也各不相同,这些能量不同的原子按能量大小分层排列,离原子核最近的电子层称为K电子层,其外依次为L,M,N,O…层。K层上的电子能量最低,由里向外,电子的能量逐渐升高。原子在未接受足够的能量时,处于基态,即稳定状态,此时,K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L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M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当使用高能射线(如X射线)照射物质时,物质中的原子的内层电子被高能射线逐出原子之外,在内层电子层上即出现一个“空穴”。具有较高能量的外层电子立即补充这一“空穴”而发生跃迁。发生跃迁的电子将多余的能量(两个电子层能量之差)释放出来。释放出来的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发射,其波长恰好在X射线的波长范围内(0.001~10nm)。为了与照射物质的X射线(初级X射线)相区别,将被照射物质发出的X射线(二次X射线)称为荧光X射线(荧光即光致发光之意)。对于K 层电子而言,L层电子向K层电子跃迁时放射出的荧光X射线称为Kα谱线,M层电子向K层电子跃迁时放射出的荧光X射线称为Kβ谱线,其他层的电子发生跃迁时的情况依此类推(如图 1.1所示)。利用被测物质发出的荧光X射线进行物质化学成分的定性分析或定量分析,称为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图1.1原子结构示意图

在形成的线系中,各谱线的相对强度是不同的,这是由于跃迁几率不同。对K层电子而言,特定元素的荧光X射线Kα>Kβ,对于同一种元素而言,强谱线只有1-2条,特征谱线比较简单,易于分析,光谱干扰小。

2. X射线与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X射线照射在固体表面上,主要会产生吸收和散射两种效应。固体物质可以吸收一部分射线,并可以使X射线在固体表面发生散射,使X射线的强度衰减。衰减率与样品的厚度成正比。

X射线的衰减是由X射线的散射和吸收引起的,其中,起主要的是吸收效应。

2.1X射线的吸收

当X射线的强度和样品的厚度一定时,样品对X射线的吸收主要取决于样品的吸收系数。当入射X射线的波长等于一个特定值时,吸收系数发生突变。各种元素吸收系数突变时的波长称为吸收限。欲从给定元素原子的特定能级上逐出电子,所需的原级X射线波长应小于此元素该能级的吸收限,即大于使特定能级电子被逐出时所需的最小能量(根据波的能量公式E=hv=hc/λ【其中h为普朗克常量,v为波的传播速度,c为光速,λ为波长】,波的能量与波的波长成反比)。原级X射线(连续X射线,能量范围广)照射到样品表面时,除去极小的一部分被样品表面散射外,大部分被样品中的元素吸收,并放射出相应的荧光X射线。

2.2X射线的散射与衍射

X射线的散射可分为非相干散射和相干散射。

非相干散射:X射线光子与固体原子中束缚较松弛的电子作非弹性碰撞时,光子把部分能量传给电子,光子能量降低且改变方向,散射的X射线波长变长,此种散射射线周期与入射线无确定关系,形成连续的背景,对测量不利。

相干散射:X射线光子与固体原子中束缚教紧的电子作弹性碰撞时,散射X射线与入射X射线方向不同,强度相同,无能量损失,相干散射是衍射的基础。

相干散射发生在晶体表面。晶体原子存在周期性的三维空间点阵结构,点阵的周期与入射射线具有同一数量级,因此,晶体可作为衍射X射线的光栅。

图1.2晶体衍射示意图

由图1.2所示,在B点入射的X射线比在A点入射的X射线的反射线的光程多DB+DF距离,由图可见BD=DF=d*sinθ,根据衍射条件,只有光程差为波长的整数倍时,电磁波才相互加强,出现衍射现象。因此,发生衍射的条件为:

nλ=2dsinθ(1)

式中:θ-衍射角n-衍射级数

d-晶体的晶面间距λ-射线波长式(1)即为著名的布拉格衍射方程。布拉格衍射方程可以应用到以下两方面:

1、用已知波长的X射线照射晶体,测定衍射角θ,可用来鉴别

晶体的结构种类。

2、用已知晶面间距d的晶体,测定待测样品荧光X射线发生衍

射时的衍射角θ,可求出X射线的波长,不同元素的荧光X 射线波长不同,从而可判断是何种元素发出的荧光X射线,进而确定样品中含有的元素。

同时由于不同元素的荧光X射线的波长λ是不同的,当我们改变晶体的衍射角时,可以将含有不同元素的荧光X射线分离,可以分别测定每一种元素的荧光X射线强度。

例:含有K Kα(λ=0.3744nm)和Ca Kα(λ=0.3360nm)两种谱线的混合谱线,采用LiF(200)晶体进行波长色散:

θK Kα=arcsin(λ/2d)=arcsin[3.744/(2*2.014)]=68.35

θCa Kα=56.53

改变晶体放置的角度,可分别测定混合谱线中K、Na元素荧光X射线强度。

2.2内层电子被激发后的驰豫过程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自发的从较高的能量状态跃迁至较低的能量状态,这种过程称为驰豫过程。原子在驰豫过程中将多余的能量释放出来,有可能发生辐射跃迁(将多余能量通过辐射的方式释放出来,即辐射出X射线)。也有可能发生非辐射跃迁(多余的能量将原子核外层电子逐出,放射出俄歇电子)。

1)辐射跃迁:辐射跃迁主要是辐射出荧光X射线。当内层电子被激发后外层电子自发跃迁并将多余的能量以X射线的形式释放出来。由于各种原子的原子结构不同,所以核外的能量状态也各不相同。因此,不同能级之间的能量差只与原子的种类有关。各种元素产生的荧光X射线的能量状态各不相同(波长不同)。

因此,通过测定未知样品的荧光射线波长,即可判断样品中含有何种物质。

2)俄歇电子发射:如果内层电子被激发后所释放的能量将另一个核外电子逐出,使之成为自由电子,该电子就称为俄歇电子。

在一般情况下,在使用原级X射线照射待测样品时辐射跃迁和俄歇电子发射同时发生,但由于原子结构的不同,发生两种过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