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主要内容 (1)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主导)2.受教育者(主体) 3。
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考点 4: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
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无等级性;(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第六,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考点 9: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1)根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2)内在动力:教育问题;(3)属于基础学科◆考点 10:教育学的萌芽★1。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纲要ppt
二、认知过程
(二)注意 1、注意的种类 2、注意产生和保持的条件(无意注意)
3、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
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4、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有意\无意 \)
二、认知过程
(三)记忆 1、记忆的环节、记忆的种类 7+-2 2、识记的种类:有意识记、无意识记、 机械识记、意义识记、 3、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前摄抑制、倒 摄抑制、艾宾浩斯遗忘规律、过度学习 4、记忆和遗忘规律的应用(黄金2分钟)
(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开设课程、教授策略
(1)发散思维训练
(2)推测与假设训练
(3)自我设计训练
(4)头脑风暴训练:集体讨论;畅所欲言;
标新立异;多多益善。
五、人生全程发展(小学生心理见教材)
(一)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 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 2、婴儿期(1个月~1岁); 3、幼儿早期(1~3岁); 4、幼儿期(学龄前期)(3~6岁); 5、童年期(学龄初期)(6~11、12岁); 6、少年期(学龄中期)(11、12岁~14、1 5岁); 7、青年期(学龄晚期)(14、15岁~17岁)
最近发展区是指介于儿童能够独立完成 的认知任务与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所能够完 成的认知任务之间的差距。
3.学习的关键期
五、人生全程发展
0- 2岁 1- 3岁 4- 5岁 0-4岁 5岁左右 10岁以前 5岁以前 10岁以前 心理发展关键期 亲子依恋关键期 口语学习关键期 书面语学习关键期 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 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 外语学习的关键年龄 音乐学习的关键年龄 动作技能掌握的关键年龄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一、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或动物
教师招聘考试历年真题(心理学)
教师招聘考试历年真题(心理学)
一、心理学基础知识
1. 什么是心理学?
2. 简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 请解释以下概念: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情绪。
4. 什么是心理发展?请列举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
5. 请解释以下概念:个体差异、人格、智力、社会认知。
二、教育心理学
1.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目标。
2. 请解释以下概念:教育心理学、研究、教学、评价。
3. 什么是智力发展?请列举智力发展的几个重要理论。
4. 请解释以下概念:认知发展、语言发展、动机与成就、研究风格。
5. 简述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三、心理测量与评价
1. 请解释以下概念:心理测量、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效度。
2. 什么是智力测量?请列举几种常用的智力测量工具。
3. 请解释以下概念:性格测量、兴趣测量。
4. 简述心理评价方法的分类和应用。
5. 简述心理测量与评价在教育中的作用。
---
以上是一份关于教师招聘考试历年真题的心理学部分的题目,请根据题目内容进行回答。
以上题目仅供参考,实际考试中可能有所变动。
教师招聘心理学培训资料
• 3)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一种感觉在其他感觉的影响 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这种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其规律是;一种感觉受到微 弱刺激时可以提高其他感觉的感受性,反之,一种感觉 受到强烈刺激时则能降低其他感觉的感受性。二是不同 感觉的补偿与协作。4)感觉后象。刺激物停止作用后, 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余音袅袅,绕梁三 日”就是听觉后象,电影就是利用了视觉后象的原理。 5)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 6、感受 性的发展。经过专门训练和长期的实践活动, 人的感受性是可以得到发展和完善的。 • 7、感觉和知觉的关系:1)区别:反映内容不同。感觉 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整体属性。2) 联系:感觉是知觉的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基础,知 觉是感觉的深入的发展,二者密不可分。
• 12、知觉的恒常性:是指知觉不因知觉条件的变化而 发生变化的特性。形状恒常、大小恒常、亮度恒常。
知觉的恒常性,主要是经验所致:人总是借助 过去的经验来知觉当前的对象;因此,过去的 经验越丰富,越容易产生恒常性。
• 13、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 观察又叫“思维的知觉”。观察的品质有:观察的目的 性、客观性、精细性、敏锐性。 • 14、观察力的培养:1)明确观察目的与任务,调动观 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制定观察计划,提出观察方 法,提高观察的条理性。3)在实际观察中加强对学生 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4)引导学生学会 记录观察结果,进行总结交流,不断提高观察能力。 • 15、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遵循感知规律运 用直观原则。灵活选用直观手段,丰富学生感性知识。 2)运用知觉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特点。比如运用差异 律、组合律、活动律等,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3)教 会学生观察,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教师招聘考试 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错觉—概念:对事物必然产生的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知觉的特殊情况。 (错误的知觉,不可克服)
(观,思,知,言,想)
1) 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 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 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5 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6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幻想。
4.言语和思维
比 较 与 分 类 —比较: 人脑中把各种事物或对象对比,确定异同点和关系。 分类: 思想上按事物异同,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
(2) 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析思维、直觉思维(如灵感) (3) 根据思维的指向性:聚合思维(求同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4) 根据思维创作程度:再造性思维(常规习惯性)、创造性思维(人类思维高级形式) (5)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概念—定义: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填) 属性:内涵(本质特征)、外延(范例);一个概念的内涵越丰富,所包括的外延就越小。
影响因素:(客观)刺激物绝对强度、独特性,对象背景差别性、活动 性
(主观)知觉目的、已有体验,动机爱好、情绪 理解性:知识经验为基础,再加工,“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整体性:根据知识经验,把各部分属性综合,整体把握事物;
学生观察力的培养:(简论)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和人物,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2 充分准备、周密计划、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3 实际观察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观察习惯; 4 引导学生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写观察报告、日记、作文; 5 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培养良好观察品质。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教育、心理学》理论基础知识一、心理学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
意识的基本特性: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8、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11、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1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1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1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
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1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1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1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
教师招聘,特岗复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考试笔试【简答题】记忆口诀)
教师招聘,事业单位教师,特岗—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简答题】记忆口诀来啦1、新课程理念改革的“四观”简述现代学生观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应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做到悦纳错误、多宽容2.学生个体间存在很大差异,做到乐观估计学生天性,多看优点多赞美3.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潜能,做到相信学生,多期望4.学生成长需要人文关怀,认识到学生是人,做到尊重学生,讲民主简述现代教师观1.角色转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社区型开放教师2.行为转变: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民主、互动和教学相长;教学上强调课程帮助引导启发;强调反思与终身学习;强调合作简述现代创新观1.破除知识中心,敢质疑,培养创新意识2.破除教师权威,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3.培养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问,态度比答案更重要,多赞赏4.破除智力中心的观念简述现代教学观1.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2.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3.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4.教学更关注的是人而不是科学2、注意有哪些品质特征?它可以分为哪几类?注意的品质特征有: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注意可分为: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3、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1)教学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3)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
(4)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
4、良好的记忆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1)记忆的敏捷性。
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
(2)记忆的持久性。
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
(3)记忆的准确性。
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
(4)记忆的准备性。
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
5、怎样帮助学生?(1)考试焦虑是考试时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汇总(1~3章)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汇总(1~3章)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门研究人自身的(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心理健康学科专业教师招聘考试讲义(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咨询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心理咨询的理论基础第一节精神分析治疗一、精神分析治疗的概述(一)精神分析治疗的代表人物1.创始人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该理论是在长期精神病临床实践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和技术。
2.其他代表人物荣格把人格分成三个层次,即意识、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
实际上,他的人格结构理论与弗洛伊德的“三部人格结构”并无本质差别。
3.新精神分析学派以沙利文、霍妮、弗洛姆为代表,他们强调文化背景和社会因素对精神病产生和人格发展的影响,虽然有一些新的概念和理论,但实际上仍然是潜意识的驱动力和先天潜能起主要作用。
(二)精神分析治疗的目标精神分析治疗的主要目标是解决心理内部冲突,重组一个人基本的性格。
精神分析治疗法不只局限于解决问题和学习新的行为,还要深入到过去,以提高个体自我了解的水平。
在这一个过程中,病人要努力解决他们自身内部无意识的冲突,并发展更多令人满意的方式来解决他们的问题。
通过对儿童期体验的重新构筑、解释、分析而获得自我的理解。
这些自我理解对于改变行为和情感是有帮助的。
通过梦的解析或其他的方式对无意识的资料进行揭示,使个人能够更好地处理他们所面对的一些问题。
(三)精神分析治疗对象的选择精神分析治疗的适宜对象是癔症、强迫症和恐怖症病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治疗学说虽对精神分裂症的病理心理学机制做了阐述,但对真正的分析治疗而言,此类病人并非适宜对象。
(四)精神分析治疗的规则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中,病人半卧在躺椅上,治疗者坐在躺椅一侧的后面。
治疗环境要安静,不应受到干扰。
此外不能有其他人在场旁听。
治疗中要求病人必须遵守治疗的规则,如在进行自由联想过程中,必须把浮现在头脑中的任何想法随时报告出来,不应有所隐瞒。
这是因为病人所想隐去不报的内容,可能正是无意识之中与症状有关的使其自身感到羞愧、内疚的潜隐动机。
(五)精神分析治疗的操作步骤精神分析治疗通常是每周会谈3~6次,每次平均1小时。
其治疗疗程少则半年至1年,多则2年至4年。
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重点必考点整理(精华)
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重点必考点整理(精华)第一部分教育学必考点知识点一.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始于 16 世纪的欧洲,17 世纪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奠定了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基础,中国最早的班级授课制产生于 1862 年京师同文馆。
知识点二教育起源说:A 神话起源说:教育体现神和上天的意志,代表人物是朱熹和宗教人士B 生物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动物的生存本能,代表人物是利托尔诺和沛西能C 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无意识的心理模仿,代表人物是孟禄D 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和凯洛夫E 生活起源说:教育是促进儿童通过主动活动去获得直接体验的过程,所以教育是在生活中提出的,代表人物是杜威知识点三班集体的形成:组建阶段-依靠班主任核心初步形成阶段-依靠班干部集体自主活动阶段-班集体已经形成,有了良好的班风知识点四德育原则:社会主义导向原则疏导原则: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赞扬激励为主知行统一原则:孔子“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听其言而观其行”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马卡连柯平行教育原则正面疏导和纪律约束相结合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也叫长善救失原则,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尊重信任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知识点五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A.内发论:认为遗传起决定作用,孟子“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成熟努力说”;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自然的本能”;柏拉图“观念先天地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B. 外铄论:人的发展依靠外在力量。
代表人物:荀子性恶说,洛克白板说,毕生一打婴儿说C. 马克思关于事物发展的动因论:认为人的发展是外在因素和个体内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知识点六近代社会的教育:教育国家化-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教育的世俗化;教育的法制化知识点七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A 顺序性:低到高,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应该循序渐进的进行教育B.阶段性: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征面临不同的矛盾有不同的任务,应该分阶段教学,不能一刀切C.不平衡性:个体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同步,应该抓住关键期进行教育D.互补性:生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之间进行互补,应该扬长避短E.个别差异性: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应该因材施教。
河北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1
河北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1更多复习资料:/html/jszp/zlfd/zx/index.html?wt.mc_id=bk10487一、选择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1.1)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A]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1.2)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D]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 (2.1)A.2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 A]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2.2)A.2-3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B ]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A.行为系统 B.意识特点 C.综合心理特征 D.品德与修养 [ C]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2.4)A.控制 B.基本看法 C.改造 D.意识 [ D]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3.1)A.地升华 B.发挥 C.表现 D.持久的变化 [ D]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反应联结 [D ]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A.苏联心理学家 B.美国心理学家 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D.英国医生 [C ] 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A.斯金纳 B.布鲁纳 C.奥苏伯尔 D.桑代克 [C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 (4.1)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 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 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D.交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 C]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A.近景的直接动性机 B.兴趣性动机 C.情趣动机 D.直接性动机 [ A]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 C.间接性动机 D.志向性动机 [A ] 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A.外部学习动机 B.需要学习动机 C.内部学习动机 D.隐蔽性学习动机 [C] 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A.外部学习动机 B.诱因性学习动机 C.强化性动机 D.激励性学习动机[ A]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5.1)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B.对活动的影响 C.对记忆的促进 D.对智力的影响[ A] 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
心理健康教师招聘考试资料
心理健康教师招聘考试资料一、考试目的心理健康教师招聘考试旨在评估应聘者是否具备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是否具备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职业素养和潜力。
通过考试,可以选拔出优秀的心理健康教师,为学校和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二、考试内容1、专业知识测试:包括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心理咨询与辅导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2、教学能力测试:考查应聘者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堂管理能力等教学能力。
3、职业素养测试:评估应聘者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4、教育理念测试:考查应聘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及其教育理念。
三、考试形式1、笔试:主要测试应聘者的专业知识水平,可以采用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形式进行。
2、教学设计:要求应聘者根据给定的教学内容设计一堂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并提交教学设计方案。
3、试讲:要求应聘者根据教学设计进行现场授课,考查其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
4、面试:主要测试应聘者的职业素养和教育理念,可以采用结构化面试或半结构化面试等形式进行。
四、考试评分标准1、专业知识测试:根据应聘者在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题型中的回答情况进行评分。
2、教学设计:根据教学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和科学性进行评分。
3、试讲:根据试讲表现和授课质量进行评分。
4、面试:根据应聘者在面试中的回答和表现进行评分。
五、考试注意事项1、应试者须在规定时间内到达考试地点,迟到超过规定时间将不允许参加考试。
2、应试者须携带有效的明和准考证进入考场,否则将被拒绝参加考试。
3、应试者不得携带手机、电子设备等进入考场,否则将被取消考试资格。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复习资料一、考试介绍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是一种选拔性考试,旨在选拔具备优秀教师素质的人员,以充实教育队伍,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该考试通常由当地教育部门组织,选拔对象为符合招聘条件的各类人员,包括应届毕业生、社会人员等。
二、考试内容教师公开招聘考试通常包括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
教招心理学知识点
教招心理学知识点
一、心理学概念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科学,探索人的心理过程和机制,
并研究其影响行为的因素,以及行为的影响。
心理学主要包括心理发展、
行为学、心理病理学、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等领域。
二、心理学理论
1、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是一种认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受外界环境
的影响,个体接受到外界环境刺激后,会采取相应的行为响应,从而形成
被称为条件反射的心理模式。
2、心理动力学。
心理动力学理论将人的心理状态归因于内在的心理
力量,如矛盾、冲突、欲望、利益、价值等,它揭示了一个人的行为与内
心力量的矛盾冲突之间的关系。
3、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心理行为受到社会因素的
强烈影响,受到社会文化、形式、价值观、习俗、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都受到社会因素的强大影响。
4、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认为,个体的行为受到其内在的人格特
征所决定,人格特征不仅有外在表现的形式,而且有内在心理活动的潜在
动机,这些潜在的动机和内在的人格特征构成了个体的人格特征,影响着
其行为。
5、生物心理学。
教师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师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师心理学是一门涉及到教师心理、学生心理、教育心态、教
育对象及教育理论等方面的科学研究。
学好教师心理学对于一个
教师,不仅仅是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还能够更好地处理与学生、同事及家长的关系。
因此,对于在职教师来说,学好教师心理学
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怎样复习教师心理学呢?
1. 整理笔记
首先,在上完教师心理学的课程后,一定要好好整理笔记。
可
以将各个章节的重点知识、概念、理论和方法整理成大纲形式,
每个章节的重点可用彩笔勾画出来,便于后期的温故知新和记忆。
2. 划重点
其次,要划重点。
通过笔记整理,找出重点知识点、重点概念、重点理论和重点方法,标注在教材上或笔记中。
重点需经常温习,理解和背诵。
3. 深入理解
其次,了解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及人格心理学等基础知识,学好这些基础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教师心理学。
同时,还需要了解一些当前热点的教育问题,如素质教育、教育评
价等,有助于全面理解教育工作的现状和挑战。
4. 多做练习
除了理论的学习外,多做一些教师心理学的案例分析,如学生
的情绪问题分析、家长教育意识和教师教育实践等,可以让我们
更好地将教师心理学应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
5. 互动学习
最后,可以加入教师心理学的学习群或者参加线下的学习活动,和其他教师一起学习、交流和分享教学经验。
互动学习有助于自
己更好地理解教师心理学,同时也有助于在教学上做出更好的决策。
总之,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复习,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学好教师心理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也有助于自身的职业发展。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重点归纳总结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重点归纳总结一、教育学1. 教育学基础知识了解教育学基础知识,包括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意义、教育学的分类以及现代教育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等。
2.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掌握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教育思想、近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思想和当代教育思想等。
3. 教育学理论体系掌握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包括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等。
4. 教学设计熟悉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基本流程,在实践中能够运用构思教学设计。
5. 教育法律法规了解和掌握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行政规章等,熟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尊重学生人格,保障教育教学的合法权益。
二、教育心理学1. 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研究内容、学科性质、关系及其特点。
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理论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研究理论、认知发展研究理论、社会研究理论、情感研究理论等内容。
3.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熟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包括儿童的生理发展、智力发展、性格发展和社会关系发展等内容。
4. 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应用了解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应用方法,包括因材施教、激励教育、群体教育、教育评价等。
5. 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心理学了解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实例,包括儿童认知、德育和情感教育、教育行为问题等内容。
这些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科目的重点内容,在备考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需要重点掌握,提升自己的考试水平。
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
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教师招聘中,教育学和心理学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教育学主要研究教育的本质、规律和方法,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主体,必须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下面分别介绍一些教育学和心理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教育学知识点:1.教育的定义和本质: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地影响和引导人的发展过程,旨在培养人的能力和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教育的基本原理:包括差异性原则、个别性原则、师生互动原则、积极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等。
3.教育的目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
4.教育的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方法、问题导向教学方法、协作学习方法等,以及课堂管理和教学评价方法。
5.教育学理论:包括行为主义教育学、认知心理学、社会构建主义教育学等理论。
教师应了解不同的教育学理论,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
6.教育法律法规:包括中小学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
教师应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心理学知识点:1.心理发展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等。
教师应了解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教育。
2.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社会文化学习理论等。
教师应了解不同的学习理论,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3.个体差异和诊断评估:包括智力、性格、情商等个体差异的诊断评估方法。
教师应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育教学方法。
4.情绪管理和心理健康:包括情绪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教师应了解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心理健康问题,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5.教育心理学:包括认知发展心理学、动机与情绪心理学、教育评估心理学等。
教师应了解相关理论和方法,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
6.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包括心理疾病、行为问题、学习障碍等。
教师应了解常见的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提供相应的教育和支持。
(全)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必考知识点详解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必考知识点详解1. 学习过程的研究是开展最早、进行最多的研究;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P185)2. 赫尔巴特的心理学思想对教育的最大影响是他在统觉论的指导下,提出教学过程的阶段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与之相对应的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注意、期待、探究、行动。
(P186)3.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在教育中最早尝试应用心理学知识,并于1868年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对当时的心理学成果进行总结,对世界各国研究教育心理学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他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之父”。
(P186)4. 俄罗斯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于1877年发表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世界上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但它没有提供一个独立的学科内容体系。
(P186)5. 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成就最大的一种方法。
(P188)6. 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采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
(P188)7. 认知是人获得知识或应用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最基本的心理活动。
(P190)8. 童年期(小学)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P191)9. 关键期指某种能力获得的最佳时期;错过这个时期,个体难以获得某种发展;关键期是不可逆转的时期。
(P192)10. 维果斯基的理论是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之一。
研究表明,当每一个学生都分担任务,而且在所有人都完成任务之前,不允许任何人进行下面的活动时,合作小组是最有效的。
(P194)11. 学生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只有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兴趣时,知识才有可能被最大化的同化。
(P194)12.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哈茨韦和麦金莱于1943年发表。
凡年满16周岁,具有小学文化水平,没有视觉和书写障碍等生理缺陷的人,均可以参加测量。
MM(PI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人格测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复习主要内容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它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观察法―在自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者的外部表现了解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活动中,适当控制某些条件以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活动。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管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抑制过程-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管的机能由相对活动状态转向休息状态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是指当大脑皮层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而是身周围神经细胞传布开来。
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第一信号系统-就是动物和人的大脑在客观现实的影响下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是指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和集中。
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的,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一种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就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不同。
感觉阈限-就是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的刺激量适应-就是由于刺激物作用而引起的感觉性变性变化。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表象-就是被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来。
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再认-是识记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够把它认出来的过程。
重现-是指经验过的事不在眼前时能够把它回想起来的过程。
遗忘-就是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重现,或者错误的再认和重现。
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以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保持和回忆的干扰作用。
思维-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想象-就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描述和图样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同样的情况,然而不同的意念,就会产生不同的态度。
思想是何等奇妙的事,如何去想,决定权在你创造想象-是人运用已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幻想-是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动作思维-是依据动作作为支柱的思维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为支柱的思维。
抽象思维-以概念为支柱间接反映事物本质的思维。
集中思维-朝着一个方向,导出单一正确答案的思维。
发散思维-朝着多个方向导出导出单一正确答案的思维。
分析与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方面或个别特征,并把各个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
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刺激的作用下,自然而然产生的想象。
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的想象。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心境-心境是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激情是种强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应激-是由妯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的、稳定而深厚的情感状态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人的思想、意图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根据一下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意志-是人自学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为-是指在意志支配下的进行的行动。
动机-是推动和指引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内部动力。
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对自己行动的目的具有清楚而深刻的认识,并有效地支配自己行动的意志品质。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一种善于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决定,并积极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
意志的坚持性-是指不屈不挠把决定贯彻始终的意志品质。
意志的自制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控制和协调自己行动的意志品质。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诚面貌。
即个人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指人们在个体或社会生活中欠缺某种东西,并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兴趣-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某种事物,力求认识、参与某种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结色彩的心理倾向。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直接兴趣-指直接由事物或活动本身引起的兴趣。
间接兴趣-指由事物或活动的结果引起的兴趣。
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一般能力-是人在各种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创造能力-是指在活动中,有目的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颖的、独特的思想与产品的能力再造能力-指人们根据提供的样式以相同或相追认的方式进行活动的能力。
性格-指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对客观两岸关系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气质-指一个人在心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
学习-指由经验引起的较持久的行为变化,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的学习。
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觉观念建立生的非人为性的联系。
机械学习-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识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实质性和人为性的联系。
接受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发现学习-是教师启发学生独立发现事物意义的学习。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某种学习需要的外显。
学习兴趣-是渴求获得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
概念-是指由符号所代表的共同的关键特征的一类事物。
概念同化-指学习者将概念的定义直接纳入自己谁知结构的适当部位通过辨别新概念与原有有关概念的异同而掌握新概念创造性-指产生独特非凡而有一定人类价值产品的能力。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品德-是个体现象,它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心理特征和倾向。
它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观察学习-是个体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现象,并引导学习者作出相应行为的过程。
顺从-是表面地接受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在外显行为方面与他人相一致,而在认识和情感上与他人并不一致。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和态度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比顺从深入一层内化-指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学校心理健康指导-指在学校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
健康-不仅是没有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心理障碍-指影响个体正常行为和活动效能的异常心理。
学习障碍-指学生某种学习能力的缺乏,而导致学习活动的明显困难。
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专门技术。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答: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教程、情结与情感过程、意志教程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其中认识过程的主要内容有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2)个性心理具体表现在人的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个方面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性格2、学习心理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1)理论意义:1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科学的论据2有助于克服和批判各种唯心主义思想3有助于邻近学科的发展和学习(2)实践意义:1对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提高生产劳动效率有重要意义2有助于做好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
3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医疗效率4对提高教育、教育质量有重要意义3、研究心理学必须遵循什么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4、唯心主义心理观与唯物主义观的区别是什么?(1)唯心主义认为心理是不依赖于物质而独立存在的,心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2)唯物主义认为心理的产生有依赖于物质的存在,物质是第一性的,心理是第二性的,心理是物质的产物。
5、两种信号系统的关系怎样?(1)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向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证词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向系统。
(2)两种信号系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独有的,第二信号系统调节和控制着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产生人的心理。
6、条件反向形成的生理机制及其建立的条件?条件刺激物与无关刺激物在时间上有一下的重合。
条件反射需无条件刺激物给予强化才能巩固一、试述辩证唯物主义善于心理实质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的器官(1)日常生活的经验的证明,人们认识到脑在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2)临床经验和解剖生理学的发展促进了对脑机能的认识。
(3)反向概念的提出和条件反射学说的建立,进一步揭露和证实了人脑与人的心理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储存性(2)人的心理反映的主观性、能动性(3)人的心理反映的社会制约性1、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哪些?(1)客观原因:刺激物的强度、新异性、活动变化和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2)主观原因:人的需要、兴趣和态度;人的知识经验;人对事物的期待;人的情结和状态。
2、引起和维持无意注意的条件是什么(1)对活动的目的和任务的理解(2)培养间接兴趣,排除干扰(3)合理地组织活动3、注意的品质有哪些?注意的范围、集中性、稳定性、分配和转移4、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有哪些?(1)无意注意占主导,有意注意有一定的发展(2)注意不够稳定,常常带有情结色彩(3)注意的品质较差5、中学生注意的特点为哪些?(1)有意注意进一步发展,开始发展对抽象材料的稳定注意。
(2)注意的品质得到了较好的发展(3)注意的个别差异明显一、如何运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改进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防止干扰,精心组织教学,利用丰富、新颖的教学内容业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受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2)充分利用有意注意的规律合理地组织好教学进程,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教育,正确组织课堂教学(3)要运用几种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