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气候特点”一课教学设计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9a0b00c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3b.png)
1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
2中国干湿地区划分
3中国干湿地区景观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展示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合作探究:
(1)在图中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5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2)在图中找出学校所在省区降水量大致是多少。
(3)归纳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成果展示)
水量逐月分配,同学们观察展示的图片,分析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规律。
学生分组探究:
分析“中国南北四个城市降水的季节差异图”,说出图中城市降水主要集中在什么季节?
(成果展示)
教师点拨:
从同学们的分析我们知道,我国降水量时间分配不
均,一年之中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不同地区,雨季的长短差别很大,一般来说,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我国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很大,容易导致旱涝灾害的发生,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教师转承:
们在学习气温的时候,知道了不同气温地区分成很多温度带,同理,降水量不同的地区,我们分成了几个干湿地区,下面我们就一起探讨干湿地区的划分及差异。
教师活动:
我国不同地区降水量不同,干湿状况差异明显,所以把我国分成了四个干湿地区。
运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
学生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第37页正文,说明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2)在图中找出四个干湿地区,比较教材第35页“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说出四个干湿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是多少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过程与方法:
1.学会阅读气温曲线图、降水量柱状图,并能分析气温、降水特点。2.会运用各种图表资料分析我国的气候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认识我国的气候资源,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0ace776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95.png)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气候的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的气候多样性,理解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认识的关键。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气候概念和气候类型有初步的了解。
但对中国气候的特点和复杂性认识不足,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加深理解。
学生在生活中对气候有直观的感受,但缺乏系统的理论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气候的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认识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例图片,分析中国气候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增强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气候的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
2.难点:理解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和实例资料,制作课件。
2.准备与中国气候相关的问题,设计课堂活动。
3.准备板书设计,突出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理位置特点。
提问:“你知道中国的气候有哪些特点吗?”让学生回顾已有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
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中国气候的多样性,如青藏高原的高原气候、东北地区的温带季风气候、海南岛的热带季风气候等。
中国的气候教案
![中国的气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461e16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72.png)
中国的气候教案中国的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
2. 掌握中国各地不同季节的天气与气候条件。
3. 能够分析中国气候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中国的气候特点。
2. 不同季节的天气与气候条件。
3. 气候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中国气候的复杂性。
2. 分析气候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与示范相结合的方法。
2. 讨论与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3. 案例分析与思考相结合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5分钟)1. 老师展示一张中国气候分布图,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老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中国的气候有哪些特点吗?”鼓励学生回答。
步骤二:探究中国的气候特点(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的了解和观察,总结中国的气候特点。
2. 学生报告讨论结果,老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步骤三:了解中国各地不同季节的天气与气候条件(30分钟)1. 老师组织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各地不同季节的天气情况。
2.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报告,介绍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天气与气候条件。
3. 学生利用地图和气象图,分析各地气候差异的原因。
步骤四:分析气候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25分钟)1. 老师给学生分发一份关于气候变化的案例分析。
2. 学生阅读案例,分析气候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讨论解决方法。
3. 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分享分析结果和解决方法。
步骤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 老师讲述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 学生进行一项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的讨论和展示情况,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学生完成的小练习,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本教案以探究为主线,通过讨论、观察和分析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中国的气候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中国的气候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75d1eec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2d.png)
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征,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形成的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以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3)了解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图文资源和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手段,丰富学习资源,以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形式,达到掌握学习方法并提升能力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明白气候与人类生活、生产关系密切,树立发展经济要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重点: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征。
分析气温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注意对学生读图能力、用图能力、析图能力的培养,利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等教学,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展示图片)春节期间黑龙江省与海南省的不同景象。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根据图片你能说出这些地区为何同在中国,同一季节同一时间段景观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吗? (生答两地气候不同)。
我们学习气候一般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气温,二是降水。
要想深入了解我国的气候,先来了解我国气温的分布。
二、新课学习(一)气候复杂多样a、气温多媒体出示“中国1月平均气温”图,学生读图回答:1.黑龙江的漠河1月平均气温多少度?(-24℃以下)2.海南省的海口1月平均气温多少度?(16℃以上)3.两地相差多少度?(48℃以上)4.找出我国1月0℃等温线,并用彩色笔勾画出来,观察1月0℃等温线大致穿过哪些地区?(秦岭——淮河延伸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总结: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差异很大,越往北气温越低。
讨论:为什么我国一月南北温差如此之大呢?大家看图和资料讨论交流。
多媒体出示冬季风对我国的影响图和正午太阳高度图,小组合作探究:1.冬季风的源地在哪儿?冬季风在南下的过程中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有什么不同?2.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和台湾岛受冬季风的影响如何?为什么?3.正午太阳高度南方和北方有什么不同?小组代表展示讨论成果,其他组员评价,教师指导。
初中《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初中《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b391dc0eefdc8d377ee3214.png)
初中《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初中《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1一、说教材本节主要介绍中国气候的三项特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性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
本节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明确我国降水的突出特点就是时空分布不均。
通过表格对比分析了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特点、分布和植被特征。
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之一。
体现了新的教材观:“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组织、编排顺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
”二、说学生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具备了学习气候的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气候图判读能力以及从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在七年级学习的是大尺度空间的气候分布,学生能够从生活周围体验到的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
根据以上对于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三、说重难点1、我国冬夏两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影响我国气温的主要因素。
2、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3、我国季风气候的基本规律及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及不利影响。
4、锋面雨的形成。
四、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
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
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通过读冬夏季风图、各地气候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从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通过读冬夏季风图、各地气候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从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学会分析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为了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情况,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抓住“指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教学方法。
中国的气候 初中教案
![中国的气候 初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993329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54.png)
中国的气候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的气候特点和主要气候类型。
2. 让学生了解中国气候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中国的气候特点。
2. 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教学难点:1. 气候类型的划分和特点。
2. 气候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的分析。
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的气候》。
2. PPT课件。
3. 地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外面的天气,询问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理解。
2.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中国的气候。
二、教学内容(2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
2. 讲解中国气候的特点: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特征明显。
3. 讲解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干旱气候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分析气候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
2. 让学生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2. 让学生绘制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中国的气候特点和主要气候类型。
2. 强调气候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了中国的气候特点和主要气候类型,培养了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但在课堂练习环节,部分学生对气候类型的划分和特点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巩固。
同时,要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高中地理_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d9e3fa8941ea76e58fa04b2.png)
《中国的气候》(一)教学设计高二地理谷明磊学情分析由于初中地理重在记忆知识点,而高中地理重在理解形成现象的原因,所以高中地理的学习难度有所增加。
高二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生活体验已经较多,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课堂学习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应该可取得良好效果。
效果分析本节课中,主要是结合图表分析掌握我国气温、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区的划分依据、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以学生讨论为主,讲练结合,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学生对于本节的知识点一目了然,学生互动较好,因此,达到了课标要求。
教学反思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运用了多媒体教学。
在这节课上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读图,识图。
善于对地图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课堂效果看,我感觉导入顺畅自然,重点难点突出,语言表达流畅,整节课结构紧密,知识传授严谨,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与引导上做了适当的设计,以学生讨论为主,讲练结合,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且学生学习气氛好。
不足之处:一些合作探究问题学生参与的不够充分,活动气氛需要加强.学生发表意见时,学生的个体作用发挥的不够好,不能照顾到更多的学生,有些问题应该放手让学生研究,给学生更大的探究空间。
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今后的努力方向:学生读图、识图、分析与运用地图的能力及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还是比较弱,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指导学生读图培养学生从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材分析《中国的气候》是区域地理学习中中国地理概况部分,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特征,掌握气候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征,认识我国的气温和降水的特征的分布特点是学习了解我国气候特征及探讨其影响因素的的重要基础,所以学案编排内容的结构组织上,主要是分为两大部分:掌握我国气温、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理解我国干湿区及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d55e7c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25.png)
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
2. 使学生掌握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的气候特点2. 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3. 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国的气候特点,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 难点:气候类型的判断,影响气候的因素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2. 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候特点和类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的气候特点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 教学内容讲解:a. 讲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等。
b. 介绍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如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c. 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3. 课堂互动:a. 提问学生关于气候类型和影响气候因素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b.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中国气候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我国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及影响气候因素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反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气象知识和气象事业的发展。
2. 组织学生参观气象观测站,实地了解气象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过程。
3. 开展气象科普活动,提高学生的气象科学素养。
《中国的气候》教案
![《中国的气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e6fbf3ddccda38366baf5c.png)
《2.2中国的气候》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2.了解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知道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认识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图析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教学准备:1、相关的地理景观图片、资料2、我国温度带、干湿区和气候类型多媒体图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方案1:出示一组景观图片(黑龙江白雪皑皑的图片和海南岛春意盎然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根据图片你能说出这些地区为何同在中国,同一季节景观会有这么大的区别?(两地气候不同)。
那么我国有哪些气候类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部分内容。
方案2:我们都知道古诗句“小桥流水人家”是来描写我国南方自然景观,这句话却不适合来描写北方的自然景观,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两地区气温和降水不同,造成了地理景观有差异)。
气候是影响各地自然景观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气温和降水是组成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我国气候的有关知识。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学习任务一: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1、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P28、P29、 P30图文资料,解决以下问题:(1)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2)读图2—14,找出0℃等温线,并用彩笔描线?(3)读图2—15,找出我国7月份气温最高的区域,算算我国7月南北气温差约为多少?(4)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而夏季相差不大?(5)读图2—16,找出我国从南到北共划分为哪些温度带?划分的依据是什么?你的学校所在地属于哪个温度带?2、小组交流四人一小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在我国北方吗,为什么?教师点拨:由于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的原因,很多同学都以为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也是自我国北方,实际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
《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53a56e02cc58bd63186bd7c.png)
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的第一部分。
气候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十分密切。
教材注重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入,,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从气温进行探讨我国的气候特点。
我上的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中国的气温和温度带,教材安排了一月、七月气温分布图和温度带分布图,培养了学生阅读图标的能力,气温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和温度带划分是本节的重点,其中冬季中国南北气温差异大的原因是难点。
二、学习者分析:本节内容比较抽象,教材中利用学生已有的影响气候因素的知识,结合中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特点,通过读图,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
温度带的划分以积温为标准,积温值的大小与农作物的生产期有关,从而体现出农作物不同的熟制。
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深刻理解我国的气温特点。
三、教学策略:1、开放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如导入的时候用08年的雪灾,从雪灾对南方的影响之大说明影响的因素——气温,从而导入本节课。
利用自然景观图来导入到温度带。
2、精心设计活动。
在教学中,利用玲玲和贝贝这一对学生熟悉的人物,带领大家来学习这节课的内容。
并且通过2人小组的讨论方式总结出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和原因。
着力体现课改纲要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
3、充分利用图像。
充分利用1月气温分布图、7月气温分布图、温度带图等,使地理图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发展智能的重要载体。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归纳其形成原因。
2、举例说明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3、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等温线图,温度带图等图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分析总结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和成因。
并找出一条0℃等温线的分布。
2、分析温度带的划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气候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培养学生热带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环境意识。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00ddbbf7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13.png)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借助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及其主要气候特征。
技能与方法:1.通过资料,归纳我东部季风区雨带的推移规律。
2.通过材料分析,了解季风气候显著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国的气候类型,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地域面积广大,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动植物种类十分丰富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深受旱涝灾害影响的国家。
教学重点1.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及其主要气候特征。
2.我东部季风区雨带的推移规律3.季风气候显著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教学难点1.描述我国气候的气候特征2.归纳我东部季风区雨带的推移规律学情分析通过以前地理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地理学习方法,初步养成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并且有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储备,但是本节内容对于初二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困难,特别是气候特征的准确描述,雨带的推移规律、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严密的逻辑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实践应用、总结质疑等活动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1.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2.教学内容:容分析(1)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主要特征①季风区与非季风区②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的描述③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2)季风气候显著带来的影响①东部季风区雨带的推移规律②夏季风盛行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600多年前,明朝航海家郑和历经28年,7次远航,出访30多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和美洲,堪称史无前例的航海之旅。
现代研究显示,郑和最大的宝船长148米,宽60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
那么在没有“发动机”的时代,这么大的船是如何远航的呢?同学们应该想到了,在科技落后的时代,大船远航主要借助了风的力量。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89f334a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e8.png)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中国的气候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2.掌握中国的气候分区及其特点;3.了解气温、降水、风向和风速等气候要素对气候的影响;4.学会利用气候图和气候数据进行气候分析。
二、教学内容:1.中国的气候特点;2.中国的气候分区及其特点;3.气候要素对气候的影响;4.气候图和气候数据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教师通过一段视频或图片,让学生感受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引起学生对中国气候的兴趣,并引入本堂课的主题。
2.知识讲解(30分钟)a.中国的气候特点-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地势复杂,气候多样;-北方地区寒冷、干燥,南方地区温暖、湿润;-高山地区和沿海地区气候变化较为显著。
b.中国的气候分区及其特点-中国根据气温和降水分布将其划分为东北、华北、东南、西南和西北五个气候区;-东北气候区:寒冷、干燥,冬长夏短;-华北气候区:季风影响明显,四季分明,降水分布不均;-东南气候区:暖湿气候,雨量充沛,冬季温暖;-西南气候区:高原山地区,气温递减带,雨量充沛;-西北气候区:干燥、寒冷,年降水少。
c.气候要素对气候的影响-气温:影响植物生长、人们的生活;-降水:决定地区的水资源、农作物种植;-风向和风速:影响气温、降水分布。
3.案例分析和讨论(30分钟)给学生一个气候图或气候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气候图和数据,了解气候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讨论气候对该地区的影响。
4.总结(15分钟)教师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梳理已学知识,并提问学生几个复习问题,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资源:1.视频或图片资源,展示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2.气候图和气候数据,供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五、教学评价:1.课堂观察,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2.学生的讨论和分析结果;3.学生对复习问题的回答。
六、教学延伸:1.学生自主和整理一个中国气候的分区图,并用自己的话简要介绍各个气候区的特点;2.让学生了解中国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其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3.学生可以使用气象仪器观测当地的气候数据,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在地的气候特点。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3课时)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3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2a2e271c51e79b89680226d8.png)
2.1《中国的气候》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的判读,归纳出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2.通过对中国温度带分布图的判读,知道中国温度带的分布状况,了解它们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3.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等温线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温度带图等图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分析总结中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
2.分析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对发展经济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从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和难点:中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发、读图分析法、微课展示➢教学指导:本节内容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困难,特别是对中国气温和降水特征的形成原因、雨带的推移、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严密的逻辑思维。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能采用设置情境、协作活动、引导探究的“情境—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即创设问题情境、自主(合作)探究、实践应用、总结质疑(见上图),就可以有效调动学生依据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地探究问题。
➢教学过程2.1《中国的气候》教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的判读,归纳出我国年降水量时空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2.通过对中国干湿区分布图的判读,知道中国干湿地区的分布状况,了解它们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的判读,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分析气候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年降水量时空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2.教学难点:有关气候图的判读、干湿地区与人们生产、生活的联系。
中国的气候 -教学设计
![中国的气候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5b141c4daef5ef7ba0d3c9c.png)
Analysis of objective
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3、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
重点
Key points
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难点
Difficult points
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
路径设计
Path Design
学习活动设计
Activitiesfor
Students
导学策略
Strategy
设计意图
Purpose of design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通过回顾我国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引入我国气候复杂多样
1.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2.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外)
二、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作业设计
Homework
知识与训练
教学反思
Teaching introspection
本堂课的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和考点,探究活动帮助学生更好的深入理解知识点,并且将日常生活带进课堂,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课堂设计不够新颖,由于内容稍多导致进度较快,还需要多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小组展示:
学生朗读温度带和活动积温的概念。
读图,说说我国共划分哪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以及包括哪些地形区?
完成“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表格,观察五个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分别是多少?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
〔引导思考〕拿出各温度带的代表性农作物或水果,学生竞猜。
初中地理_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1a5d3b0998fcc22bcd10de4.png)
备课时间授课时间授课人课题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冬夏气温的特点,初步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图,初步掌握看图的步骤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气温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教学重点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具、学具地图册、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导学案课型新授课教学方法读图法、对比分析法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备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一组景观图片(黑龙江白雪皑皑的图片和海南岛春意盎然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根据图片你能说出这些地区为何同在中国,同一季节景观会有这么大的区别?(两地气候不同)气候是影响各地自然景观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气温和降水是组成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我国气候的有关知识。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学习任务一:我国冬季气温分布规律1、自主学习1、看第32页图2-22“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观察:①、找出0℃等温线。
说出它大体通过的山脉与河流名称。
②、找出一月平均气温最低和最高的区域。
算一算温差为多少?③、观察图中等温线的分布有何特点?④、根据等温线分布特点,说说我国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有何特点?2、小组交流六人一小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3、合作探究: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悬殊呢?阅读第32页“阅读”中的内容。
【讨论】①冬季,太阳光直射哪个半球?②这时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高还是低?为什么?③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个昼长?为什么?④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里获得的太阳光照多?教师点拨: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
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阳光小角度斜射。
再加上北方昼长也比南方低,自然北方获得的太阳光热就比南方少。
除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这两个因素,还有冬季风的影响。
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优质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3464b03a26925c52dc5bf7d.png)
组小组合作的能合力。
作探究要培养学生自我展示的勇气微课的引入,,习(40℃)弐、总结我国冬季气温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越往北气温越低。
)小为什么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锻炼分析问题能直观形象的让学生理解。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播放微课视频)(教师精讲)(学生整理笔记并记忆)自主学习 1.结合“图 2-23 中国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算一算, 中国七月平均气温南北温差约多少?(8℃) 2.为什么中国夏季南北气温差异不大 ?(可以从太阳锻炼学生读图、 分析图表的能 高度、白昼长短来分析)力。
目标一达成 我来总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升训练学生知识。
, ①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越往北气温越低。
②夏季南北气温都较高(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温差小。
(活动题) 能力提1. 对比一月、七月等温线的疏密,回忆等温线分布规律。
新旧知识结合架构知识体系迁移与运用的能力讲练结合,巩固知识自主学习1.我国温度带划分的主要指标是什么?识的记忆更加牢固。
,。
2.读课本34 页中国温度带划分图,识记我国的温度带学生上台展示及分布地区,并找出我们学校所在地所属的温度带。
3.读课本35 页表格,说出各温度带的主要作物及作物能增强他们展示自我的勇气熟制。
同时,也使知课堂小结让学生利用地图,上台展示各个温度带的分布、所包含的地形区及耕作制度等。
知识的巩固学生巩固记忆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课堂练 习布置作 业预习降水部分的内容,对比气候差异,找寻降水存在哪些差异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气候特点”一课教学设计
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周雪忠
“中国的气候特点”一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气候复杂多样,二是季风气候显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应该让学生能感受到我国气候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对影响我国的冬、夏季风的源地、性质、风向有初步的了解,并初步理解冬、夏季风对我国气温与降水产生的影响。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之前学生已学的“气温分布”与“降水分布”有着十分的联系,因此,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力求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相系,实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使学生形成认知结构。
一、观看视频,导入新课
“课伊始,趣即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时播放一段反映“东北炖菜”“广东海鲜”“麻辣川菜”“新疆馕饼”四地不同饮食文化的视频,让学生思考造成各地饮食风格差异的原因,由此导入新课。
二、复习旧知,认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在学生交流了四地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当地气候特点之间的关系后,教师要求学生从温度带和干湿区的分布进一步了解这四地的气候差异。
由同桌两人小组合作,读图完成四地温度带和干湿区比较表。
温度带和干湿区比较表
注:东北用黑龙江省替代。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温度带与干湿区组合,教师再将中国温度带分布和中国干湿分区两张图进行叠加,引导学生得出我国气候复杂多样性的表现之一: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接着教师要求学生阅读中国气候分布图了解四地不同的气候类型,再进一步了解我国六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得出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表现之二:多样的气候类型。
最后,教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我国气候那么复杂多样呢?”并对造成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主要原因作适当解释。
这一教学过程紧紧围绕视频中四个地方的温带度与干湿区分布及气候类型分布,再由局部地区扩展至全国,在复习温带度与干湿区的基础上,学生很自然地认识到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三、列举实例,感受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如果仅仅从地图上认识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由于缺乏相应的生活经历,初中学生必然无法真正感受到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是一条简单的结论。
因此,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产生真实感受是很有必要的。
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让学生讨论“复杂多样的气候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影响,并举例说明”。
在学生交流后,进行配对活动。
如旅游景观与相应的地区(大漠孤烟直—新疆;热带雨林—西双版纳;林海雪原—黑龙江;风吹草低现牛羊—内蒙古)、各地水果与相应的产地(香蕉—广东;苹果—山东;哈密瓜—新疆)等。
四、探究成因,归纳季风特点
学生再次观察气候分布图,教师提问:“我国虽然气候类型多样,但以哪一类气候为主?”引出我国气候的第二大特点:季风气候显著。
出示世界季风气候分布图,复习季风气候的分布特点,即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东部地区。
在学习季风的概念时,让学生回忆“上海地区冬季和夏季分别主要吹什么风?”,再让学生在教室里用教师自制的风向标(如图,夏季用红色箭头,冬季用蓝色箭头)演示东南风和西北风,然后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地图上表示东南风和西北风的风向箭头。
判别风向是一个连高中生都可能犯错的教学难点,但这又是地理学科最基本的技能。
这里要求学生演示实际的风向,虽然可能会因学生的错误演示而影响教学的流畅性,但这恰恰是其教学价值的真正体现。
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主要以分析季风对我国的气候产生的影响为主线,逐步构建季风的相关知识。
第一步,分析季风对我国气温的影响。
教师出示“我国与世界纬度相近地区气温的比较”表,让学生思考“纬度相近的齐齐哈尔与巴黎及北京与纽约两组城市比较,气温上有何差异?”
我国与世界纬度相近地区气温的比较(℃)
学生经过比较后会发现,1月北京和齐齐哈尔的平均气温比纽约和巴黎低,而7月北京和齐齐哈尔的平均气温比纽约和巴黎高。
教师出示我国季风活动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影响我国的冬夏季风的源地有何不同?并以此解释季风对我国气温的影响,即“受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冬季风影响,使我国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受来自低纬度地区的夏季风影响,使我国夏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
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降水量年变化柱状图
第二步,分析季风对我国降水的影响。
出示“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降水量年变化柱状图”,复习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特点,即“夏季多,冬季少”。
学生再次观察我国季风活动示意图,尝试解释为什么我国降水“夏季多,冬季少”?在上一环节的启示下,学生能得出这样结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冬季我国降水少;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夏季我国降水多。
”
出示“广州、武汉、兰州、乌鲁木齐降水量年变化柱状图与其城市分布组合图”,复习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即“东南多,西北少”。
对于这一分布特点,教师还是可以结合季风作简单解释,“由于距海远近不同,从东南到西北内陆,受夏季风的影响逐渐减弱。
”教师再次让学生观察季风活动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夏季风是否我国西北地区?并引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限。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教师出示“世界荒漠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世界上北纬15°至30°范围内主要是什么景观?再出示开罗与上海两地迥异的景观,并强调“如果没有夏季风的影响,上海也会像开罗那样成为不毛之地”。
第三步,列表比较归纳季风特点。
同桌两人小组合作完成冬夏季风比较表,完成后全班进行交流。
冬夏季风比较表
季风部分的教学,教师并没有简单地让学生从季风活动示意图中认识季风的源地、风向及性质等知识,而是突出图表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使其成为学生认知与探究的工具。
在分析季风对我国气温的影响这一环节中,教师运用图表呈现地理现象或地理问题(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为什么我国的气温年较差比较大?),再让学生尝试运用图表解决问题(观察季风活动示意图进行解释)。
这样的探究学习体现了地理的学科特色。
这部分的教学还充分体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学生在解释季风对我国气温、降水影响的过程中,逐步地构建起季风的源地、风向及性质等知识。
通过同化与顺应的过程,新知识被逐步纳入到原有认知结构中并且与之产生相互作用,实现了奥苏贝尔所提倡的“意义学习”。
“联系”的思维方式也是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所决定的。
发源地
风向
性质 影响范围 冬季风 高纬大陆 偏北 寒冷干燥 全国大部 夏季风
低纬海洋
偏南
温暖湿润
东部地区
30° 15°
. .
上海 开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