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贷后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治理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贷后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治理对策

贷后管理是指客户从获得信用到授信业务结束期间,银行对授信业务进行经营管理的过程。贷后管理的范围涵盖一般公司客户、机构客户、个人客户的所有表内外授信业务,是授信业务全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贷后管理主要包括信贷资产检查、押品管理、风险分类、客户维护、本息回收、预警客户跟踪管理、资产保全及档案管理等8 个方面。近几年,随着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银行业授信业务的整体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但与贷前、贷中管理相比,贷后管理仍显薄弱。为帮助解决授信业务贷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防范和化解授信业务贷后环节中的风险,保证授信业务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本文就贷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对策提出几点建议。

一、目前贷后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信贷从业人员对“资产质量是业务经营生命线”的认识不够,没有真正把加强贷后管理、提高资产质量当成是业务经营的“生命工程”来抓,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重存款业务、轻贷款管理,重贷款发放、轻贷款回收,重贷款市场拓展、轻贷款客户维护监管,重贷前调查和贷时审查、轻贷后管理等问题,导致贷后管理工作流于形式,贷后管理在贷款风险控制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二)贷后检查不够深入,检查报告内容简单,难以从中发现企业存在的风险隐患;对检查中发现的风险隐患,风险化解措施不及时。

从客观上来分析,信息不对称是长期影响银行信贷管理的不利因素,在西方发达商业银行体系中普遍采用同业信息共享和专业机构资信评估等手段减轻负面影响,但在我国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方面,银行体系内部信息共享不足,虽然人民银行设立了信贷查询系统,由于缺乏有效监督,商业银行信息录入不及时、不准确现象屡见不鲜,有些银行甚至为恶性竞争,相互封锁信息,或提供假信息,加大了信息的不对称。另一方面,工商、税务、海关、产权登记、法院等部门信息封闭,查询难度大。会计师、审计师、评估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评审报告可信度差,政府地方保护主义等影响了健康社会信用体系的形象。信息不对称,再加上客户的有意隐瞒,致使客户经理获得信息滞后或不全面,对企业已经显现或未显现的潜在风险无超前分析、预警能力。对客户的产权变动、财务状况变化、现金流量不足、担保出现风险、贷款被挤占挪用、银企关系不正常等重大风险事项缺乏敏感性和预见性,时效观念较差。

从主观上来分析,也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部分信贷人员作风浮躁、工作粗放,贷后检查只是停留在客户办公室及财务室里,即使到车间、库房,也只是走马观花,了解不到真实情况,收集的信息不全、对客户提供的有关数据未认真核实就予以采信,简单地以收集财务报表来代替贷后检查,对客户的风险隐患反映滞后,仅根据检查报告难以对客户进行

全面、准确的风险评价。另一方面,贷后信息处理能力弱,对检查中发现的风险隐患缺乏深层分析和切实可行的化解补救措施;对拖欠利息和已经形成不良的贷款,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风险。

(三)缺乏高素质的贷后管理队伍。信贷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贷后管理成效,但目前普遍存在信贷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使贷后管理工作难以有效落实,并且存在能力风险和道德风险的隐患。一方面,部分客户经理缺乏丰富的财务、税收、贸易等相关知识,对信息缺乏分析能力和敏锐反应,在风险识别、信息反馈、风险处置方面能力不足,使贷后管理难以深入,停留在表面,容易形成能力风险;另一方面,部分客户经理责任心不强,敷衍应付,搞形式,甚至在贷后管理中隐瞒真相,以展期、借新还旧等种种方法掩盖风险,逃避责任,加大了贷款风险处理的难度,形成道德风险,不可不引起重视。

(四)贷款持续条件没有落实或贷款条件落实不及时。目前,虽然不再像以前出现在贷款的前提条件不落实就发放贷款的情况,但出现了持续条件没有落实或贷款条件落实不及时的情况。如,有权审批行在对房地产开发贷款的审批批复中,基本上都要求实行封闭管理,但执行时,仍存在部分房地产开发贷款封闭管理不够到位的现象。如封闭管理专用账户没有归集贷款发放后的部分企业自有资金;个别开发商项目销(预)售收入未完全归集到封闭资金账户,而是进入在其他账户等。又如要求办理抵押或要求提供第三方保证,但存在未取得房屋或土地权证、未办理有效的抵押登记手续、抵押物存在瑕疵等问题。

(五)信贷档案管理不够规范。许多银行信贷档案管理不够规范,表现在:部分属于信贷档案归档范围的资料没有归入信贷档案,信贷档案资料没有按信贷业务管理和操作顺序进行排列,《信贷档案卷内目录》与卷内实际内容不能完全吻合,没有按照案卷的排列顺序编制归档号等。

二、强化贷后管理的建议

要解决授信业务贷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防范和化解授信业务贷后环节中的风险,保证授信业务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应针对贷后管理的薄弱环节,从思想、考核政策、人员配置、资源优化等方面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贷后精细化管理水平。

(一)增强认识是提高贷后管理水平的前提。加强贷后管理对提高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和有效防御金融危机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我国银行业得益于贷前和贷中管理水平的提高,不良余额和不良率持续双降。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各行每年还有大量的新暴露不良贷款。有关报告显示,在新暴露不良贷款中,至少有50%都存在着贷后管理问题。如果能通过强化贷后管理,最大限度地控制贷款质量向下迁徙,及时识别、发现风险预警信号并采取应对措施,那么,不良额和不良率还有下降空间,而且剩下的存量不良贷款处置和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大力强化贷后管理,努力从各环节上遏制不良贷款产生,对于进一步提升贷款质量、建立长效机制,对我国银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效防御金融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贷后管理,促进资产质量向上迁徙,可以有效降低拨备和经济资本占用、提高利润和经营效益。尤其是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存贷息差收窄将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资产质量对盈利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贷后管理不仅是一个风险发现、决策和行动的管理过程,也是个价值创造和发现业务机会的经营过程。通过贷后管理,挖掘潜在客户需求,发掘新的商业机会,推进交叉销售,提升客户的价值贡献。目前,各行每年新增贷款的绝大部分都用于老客户的业务拓展,通过贷后管理的精细化,可以使本行依托丰富的存量客户资源,以传统授信业务为基础开展业务延伸以及产品、服务创新,大力推动中间业务发展,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增强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应有一个颠覆性的认识,把贷后管理作为流程银行的一项重要环节,像重视贷前和贷中管理一样重视贷后管理,从机制上、工作流程上重新审视和安排,最大限度地调动贷后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将贷后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二)建设专业化的贷后管理队伍是提高贷后管理水平的基础。加强贷后管理的系统性培训,采取多种交流措施,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贷后管理队伍。

一是加强信贷文化理念培养。要注重先进信贷文化理念建设和培养,促使各级机构和信贷人员转变思想观念,克服“重贷轻管、重放轻收”的错误思想,培养和树立“贷后管理始于客户营销阶段,既是管理环节又是营销环节”“谁在贷后管理上领先一步,谁就具有核心竞争力”“好贷款是管出来的,好效益也是管出来的”等先进信贷经营理念,形成先进信贷文化与信贷业务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机制。

二是加强培训,加大各层面经验交流力度。应充分利用行内信息网站,为全行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开展贷后管理培训和座谈,选择经验丰富的信贷管理人员,对客户贷后行为分析和贷后管理的关键环节等进行讲授和交流;组织信贷档案评比,有效提升客户经理操作技能;选取典型不良资产案例和风险化解案例,开展案例培训,发挥案例的直观作用。

三是逐步建立专业化的贷后管理队伍。明确岗位职责,细化尽职标准。应根据业务规模合理配备贷后管理岗位人员,一般不应由负责营销的客户经理兼任,贷后风险监测分析环节应专人专岗。打造一支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和实践经验丰富,熟悉宏观环境和市场变化,能够及时识别客户各种潜在风险,对风险损失进行准确评估,制定有效风险控制和化解措施,确保存量信贷资产安全的高素质专业化贷后管理队伍。

(三)采取区别化、针对性贷后管理措施是提高贷后管理水平的关键。应根据不同业务品种和不同客户特点,明确本辖区贷后管理的重点,对不同风险、规模、等级的客户,采取不同的贷后管理措施,提高贷后管理的针对性。

一是加强对关键风险点的重点检查,重点对授信申报方案中持续条件落实情况、贷款支用条件落实情况、信贷业务操作合规合法性、贷款用途、抵质押物管理、信贷业务台账和档案管理、客户账户现金流管理等情况进行检查,将贷后管理各环节和流程中的工作落到实处,变事后管理为主动管理,变结果管理为过程管理,积极监督和督促各级机构重视贷后管理,切实做好贷后管理各环节的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