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西省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保护环境、改善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共识。
那么,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努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呢?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这一问题。
一、环境保护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紧密关系环境保护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土地、水源和气候条件;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也能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因此,加强环境保护与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体两翼的工作,共同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生态环境保护是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也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不可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子孙后代继续享受美好的自然环境。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分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许多地方还存在一定的滞后和不足。
比如,农村道路狭窄、桥梁不完善、供水不畅、排水不畅等问题依然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产生活的便利性。
因此,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
四、环境保护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环境保护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密切相关。
环境保护不仅仅是避免污染、保护自然资源,更是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因此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环境。
五、加强环境保护的途径要加强环境保护,需要做到源头治理、分类管理、全民参与。
只有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实施严格的环保标准,做好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才能有效遏制环境污染,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
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探索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模式,引导资金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
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了各地发展的重要环节。
然而,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各种影响,并探讨如何平衡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
1. 基础设施建设对土地使用的影响基础设施建设往往需要大量的土地来支撑,这不可避免地会对土地使用产生影响。
例如,道路建设需要占用大片的耕地和林地,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此外,在建设过程中,土地的开发可能会导致水土流失、水质污染等问题,进一步损害生态环境。
2. 基础设施建设对水资源的影响基础设施建设往往需要大量的水资源进行施工和日常运营。
例如,大型水电站建设需要大量的水库来保证供水和发电,但同时也会对水系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此外,城市的水处理厂和排水系统对水环境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当的设计和管理可能导致水污染问题。
3. 基础设施建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基础设施建设常常伴随着大量的机械化作业和焚烧工程废料等活动,这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和废气。
这些废气中的污染物可能会对大气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导致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
因此,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应该加强监管和控制排放,以减少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4. 基础设施建设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会破坏生物多样性,尤其是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
对于一些珍稀濒危物种来说,这种破坏可能是不可逆转的。
因此,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求,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5. 基础设施建设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基础设施建设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良好的基础设施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但不当的建设过程可能会导致社会问题和紧张局势的产生。
因此,基础设施建设应该充分考虑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并加强公众参与,减少负面影响。
总体而言,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是双向的,既有正面的促进作用,又会带来负面的破坏效应。
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在现代经济各项事业中,基础设施建设是其核心组成部分之一。
这其实包括诸如桥梁、道路、水利设施、电力设施、通信设施等各类公用设施,它们为市民提供各种便利条件,是社会公共服务重要的承担者。
在我国近年来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
在未来发展中,如何提升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将其打造成为更加完美和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平台呢?一、现状分析首先,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了我国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尤其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在制造业发展、促进农村城市一体化、保障供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我国也在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建设,打通连接各省市的交通和通讯网,提高城乡居民的交流质量和生产效率。
但是,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依旧存在不少的难点。
首先,对于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方面的缺失仍然十分明显。
例如,对于如何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系统,如何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等问题还未有具体的科学规划和实行。
其次,若干重点设施仍在瓶颈期,如高速公路路况糟糕、地铁客车单向通行、隧道设备陈旧等现象,需要进一步加强维修和更新。
另外,建设成本依然高昂,大量的道路和桥梁建设还处于高峰时期,绿色交通、人类化交通等新概念的提出也需要有更多的投资和政策支持。
二、未来展望未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将遭遇到更多的挑战,他们不只是单纯的物质和技术落后问题,还有人口老龄化、全球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所带来的危机。
那么,为了在这个背景下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或许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推动数字建设和基础设施的科技先进化。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智能化建设已经成为趋势,而跨行业协作和技术积累也将成为未来互联网领域的重要信条。
这意味着,我国应加快建设包括钢铁、混凝土、机械设备和施工技术等高速成长的产业链,延伸真正的智能城市,推进城市建设的智能化,不断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和服务能力。
江西省 可行性研究报告
江西省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江西省地处中国东部,境内资源丰富,经济有待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区域发展的需求,江西省加大了对各行业的扶持力度,大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探讨江西省的发展潜力以及可行性问题,本研究拟对江西省的发展现状、优势产业、发展空间和潜在风险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可行性建议,为江西省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发展现状1. 经济发展:江西省GDP逐年稳步增长,2019年达到2.37万亿元,位居全国第21位。
各地区经济差距逐渐减小,发展均衡性不断提高。
2. 产业结构:江西省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工业和服务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以煤炭、铜矿等矿产资源为主的重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但新兴产业发展的势头也比较迅猛。
3. 基础设施建设:江西省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4. 人力资源:江西省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高校众多,人才辈出。
人口总量众多,为各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优势产业1. 农业:江西省地处长江中游,气候适宜、水资源丰富,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稻米、棉花、茶叶等农产品出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2. 旅游业:江西省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如庐山、三清山、武夷山等著名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3. 钢铁产业:江西省拥有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钢铁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为地方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4. 新能源产业:江西省的风能、水能、太阳能等资源非常丰富,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也是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
四、发展空间1. 加大对优势产业的扶持:对农业、旅游业、钢铁产业、新能源产业等优势产业进行进一步扶持,提高产业发展水平,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3. 发展新兴产业: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企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机遇1. 政策支持我国政府近年来加大了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和文件,以引导和促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关于促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5G网络、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
2. 技术进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5G网络、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新技术的应用,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技术基础。
3. 市场需求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经济结构不断升级,对新型基础设施的需求越来越大。
尤其是在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制造等领域,市场需求强劲。
4. 国际环境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国际合作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市场。
以上机遇,为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发展机遇。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二、挑战1. 技术瓶颈尽管科技不断发展,但是我国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关键技术的瓶颈。
特别是在核心技术领域,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2. 投融资不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目前我国的投融资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特别是在民营企业和地方政府等各方面的投资意愿和能力都有待提升。
3. 规划落地难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但是由于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实际施工的配套不足,规划的落地难问题成为了困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
4. 安全隐患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到了大量的信息安全、设备安全等安全问题。
一旦出现安全隐患问题,将会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严重的影响。
5. 生态环境保护与此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也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的挑战。
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环境保护,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江西经济发展现状
江西经济发展现状
江西经济发展现状不仅包括一系列积极变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江西省的经济总体稳定增长。
近年来,江西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GDP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尤其是在
工业、农业和服务业方面,江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其次,江西省的产业结构正在不断优化升级。
传统的资源型产业渐渐减少,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关键领域如高技术产业、电子信息、新能源等得到了积极发展和重视。
第三,江西省的城市化进程加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已经成为江西发展的重点。
特别是南昌市、九江市等一些重要城市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然而,江西省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快,但仍落后于发达地区。
其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一些传统产业的发展仍然不够稳定。
此外,一些贫困地区仍然存在较高的贫困率,需要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
为了进一步推动江西的经济发展,需要加大创新力度,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提升产业竞争力。
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实现可持续发展。
另外,还
需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条件。
总体来说,江西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通过政府的引导和各方的共同努力,相信江西的经济发展前景将会更加光明。
江西省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经济总量
近年来,江西省经济总量持续增长,2021年GDP达到2.96万 亿元,同比增长8.6%。
产业结构
江西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逐渐形成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导 ,农业为基础的产业体系。
社会发展
江西省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民生得到显著改善,城市化水 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江西省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评估
南昌市
南昌市作为江西省的省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 对较高,2019年GDP为5246.85亿元,居全省首 位。
赣州市
赣州市是江西省面积最大的城市,也是农业和人 口大市,经济发展水平一般,2019年GDP为 3474.24亿元,居全省第三位。
九江市
九江市是江西省的重要港口城市和旅游城市,经 济发展也相对较好,2019年GDP为3768.66亿元 ,居全省第二位。
数据分析
收集相关统计数据,运用数据分析方法和工具,对江西省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全面评估和趋势预测。
案例研究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和产业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了解其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为优化江西省产业结构和发展现代服务 业提供借鉴。
02
江西省经济发展概况
江西省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地理位置
江西省位于中国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 ,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
03
江西省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估
江西省经济发展水平的总体评估
要点一
经济总量
要点二
人均GDP
江西省的经济总量在全国处于较低水 平,2019年GDP仅为3.67万亿元,居 全国第18位。
江西省的人均GDP也相对较低,2019 年人均GDP为5.48万元,居全国第29 位。
生态环境知识: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知识: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保护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成为现代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城市运转的重要前提,同时,也为人们创造了比较优越的生活条件。
然而,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如何保护好生态环境是一个长期而且必须要处理好的问题,因为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环境的保护,环境的破坏将不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一、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基础设施建设的盲目扩张,往往意味着对环境的破坏。
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交通的日益便利化、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等都会造成环境的破坏。
例如,高速公路建设、高铁项目、大型机场的建设等都需要大量土地资源和能源,而这些土地资源也通常是需要开发的生态区域。
在工业化进程中,企业为了追求高速发展,往往将生产活动的废水、废气、废渣等直接排放,经过长期的累积,这些废弃物已经成为了生态环境中的严重污染物,严重威胁着人类居住的环境。
二、保护生态环境不可或缺的策略针对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环境问题,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具体而言:1、制定符合实际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政府部门应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环保标准,采取科学的方案,把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做细做到位。
在制定政策过程中,也应该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积极与相关部门合作,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完善,确保环保政策落地落实并能够适应实际。
同时,在监管上要严格,对于违反环保政策的企业要进行惩罚,对于重大违法行为的人员要严惩不贷,以此来保护生态环境。
2、加强环保法规制定和执行通过完善的环保法律法规,对那些可能造成环境破坏的企业和行为加以限制和约束,以保护生态环境。
同时,完善和严格执行生态环保税收政策,对那些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企业进行惩罚,同时也促使企业正视环保问题,自觉承担环保责任。
3、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环境保护指标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应该加强环境保护指标,并确保其达标。
例如,在高速公路建设中,应该通过环境影响评估,选择较少破坏生态环境的路线建设高速公路,同时通过绿化带的建设和湿地保护等手段,保障该路线沿线生态环境的稳定。
江西省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
江西省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江西,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然而,水土流失问题却如同一块阴影,笼罩着这片美丽的土地。
水土流失不仅对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破坏,还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
一、江西省水土流失的现状江西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山地丘陵面积较大,地形起伏明显。
在这样的地理条件下,加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水土流失问题较为突出。
从流失面积来看,江西省的水土流失面积较大,且分布广泛。
在一些山区和丘陵地带,大片的土地因为水土流失而变得贫瘠,土壤肥力下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从流失程度来看,有轻度、中度和重度之分。
轻度流失往往不易被察觉,但长期积累也会带来严重后果;中度流失已经对土地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植被恢复难度加大;重度流失则导致土地石漠化、基岩裸露,生态系统几乎崩溃。
二、造成江西省水土流失的原因(一)自然因素1、地形地貌:江西省多山地丘陵,地势起伏大,坡面径流速度快,雨水对土壤的冲刷作用强,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2、气候条件: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雨水的冲击力大,容易破坏地表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被冲走。
3、土壤特性:江西部分地区的土壤质地疏松,抗侵蚀能力较弱,容易在水流的作用下发生流失。
(二)人为因素1、不合理的土地开发:为了追求经济发展,一些地方盲目开垦荒地、陡坡耕种,破坏了地表植被,使得土壤失去了保护。
2、过度采伐森林:大量砍伐树木导致森林覆盖率下降,森林的蓄水保土功能减弱,加剧了水土流失。
3、矿产资源开发:采矿活动中,不规范的开采方式和尾矿处理不当,破坏了山体和地表植被,引发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4、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利等工程建设中,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也会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
三、江西省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一)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导致土地肥力下降,植被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原本葱郁的山林变得荒芜,清澈的溪流变得浑浊,生态平衡被打破。
青山湖水库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及治理
青山湖水库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及治理青山湖水库位于中国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是一座以防洪、供水为主要功能的综合性水库。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库周边环境的破坏和水质问题逐渐凸显,对水库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治理青山湖水库的生态环境,有必要对其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方案。
青山湖水库的水质问题日益突出。
由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农业活动中农药、化肥的使用,导致水库水质受到严重污染。
水质差不仅对水库的生态系统造成影响,还可能对供水安全产生负面影响。
需要加强水质监测,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加强农田排水治理,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量。
青山湖水库周边生态环境面临着进一步破坏的风险。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量建筑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可避免地破坏了水库周边的生态环境,导致水库水域和周边湿地的面积减少,物种多样性下降。
为了保护水库周边的生态环境,应该制定相应的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并采取措施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
水库的水量问题也需要引起关注。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水库供水压力不断增大。
在这种情况下,应当采取措施确保水库的有效管理和合理利用,如加强抽水机组的维护和更新,优化供水系统的设计,控制用水浪费等。
青山湖水库的生态环境现状存在一些问题,如水质污染、生态破坏和水量紧缺等。
为了保护和治理水库的生态环境,应该加强水质监测和控制,制定土地利用规划,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优化供水系统设计等。
只有综合治理,才能确保水库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并为人们提供清洁的水源。
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道路、桥梁、铁路、机场、港口、水利工程、电力系统、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维护。
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基础设施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国家的繁荣稳定。
一、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能够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
通过修建更多的道路、铁路和机场,人们可以更快地到达目的地,货物的运输时间也会大大缩短。
这有助于促进贸易和经济的发展。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还能够提升能源供应系统。
电力和能源是现代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只有保障了充足的供应,才能保持社会的正常运转。
因此,建设可靠的电力系统和能源供应设施对于一个国家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此外,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也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修建更多的学校、医院和公共设施能够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
二、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挑战然而,基础设施建设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是资金的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土地购买、工程建设、材料采购等。
不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由于财政状况不佳,往往难以承担起这些费用。
其次是规划和管理的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以保证项目的质量和进度。
然而,一些地方由于缺乏专业人才或管理经验,导致项目建设存在延误和质量问题。
另外,环境影响也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大难题。
很多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可能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损害。
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三、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趋势目前,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重点领域。
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以提高国家竞争力和人民生活水平。
与此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基础设施建设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例如,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使得交通运输更加高效和安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改善了公共服务的质量。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未来趋势研究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未来趋势研究当今社会,城市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趋势,随着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愈发重要。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基石,它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建设现状、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创新技术等角度探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1. 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问题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建了一半”、“投资不足”等问题。
短板问题虽然不同城市存在的程度不一样,但大部分城市均面临这样的困境。
同时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市政建设存在较大的风险,而且存在一些缺陷,例如,基础设施建设的某些设备无法在使用时间上接轨等问题。
2.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显著增长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基础上,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逐渐发力。
近年来,城市化的加速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显著增长。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最初的单一职能自动控制系统变成了他职能行业和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未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趋势展望1. 绿色基础设施将成为主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开始向绿色环保方向转变。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世界各个国家的共同目标。
未来城市基础设施将更加融合环保、节能和智慧,例如建设绿化屋顶、水资源循环利用、地下水库储存等。
2.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升级将带来数字经济新机会随着各类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未来城市将更加智能化,基础设施的智慧化升级将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创造新机会。
具体来讲,未来大部分城市基础设施将向“无人驾驶”、“智慧城市”发展。
三、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技术1. 5G技术5G技术可以使城市基础设施更加高效、智能化。
5G技术的出现将改变传统的通信模式和经济模式,未来各类设施之间的连接方式将更加高效快捷,大大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效率。
2. 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也叫互联网物理系统,它将万物连接,实现智能化。
它可以将城市中的各种设施连接,通过收集各类数据来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效率和安全性。
生态环境知识: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知识: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保护一、引言基础设施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
然而,一些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本文将探讨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分析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如何保护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二、基础设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水利工程对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的影响水利工程是指为了解决水资源合理利用和水灾防治而进行的工程建设。
然而,一些水利工程的建设可能会对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比如水库的建设会改变河流的自然流动和水温,对鱼类的生存和繁衍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引水工程可能会影响下游水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
因此,我们在进行水利工程时,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对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的影响。
2.交通基础设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周边生态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比如高速公路的建设可能会破坏原有的植被和土壤,导致土地退化和生态破坏;而城市道路的扩建可能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影响城市绿地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因此,我们需要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加强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城市基础设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对生态环境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比如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不当可能会导致水质污染和水资源浪费;城市垃圾处理设施的不足可能会导致城市环境的恶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因此,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需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1.优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优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比如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可以选择采用较小规模的水利工程,减少对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的影响;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可以选择采用生态友好型的建设方式,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
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方案
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引言在现代社会中,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对于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基础设施建设也常常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如何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并提出一些可行的方案。
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它涵盖了交通、能源、通信等各个领域,为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例如,高速公路的建设可以加快货物的流通速度,促进贸易的发展;电力的供应可以保障工业生产的正常运转;通信网络的建设可以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
因此,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例如,为了修建高速公路,可能需要砍伐大量的树木,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为了建设水电站,可能需要淹没大片的土地,影响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因此,如何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生态环境保护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它涉及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水资源的保护、大气环境的保护等多个方面。
生态环境的破坏会导致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生物灭绝等严重后果,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全球各国的共同责任。
然而,生态环境保护与基础设施建设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不能完全停止;另一方面,生态环境保护也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
可行的方案为了解决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可以采取以下一些可行的方案。
1. 绿色建筑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可以倡导绿色建筑的理念。
绿色建筑注重使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例如,可以使用可再生能源来供应建筑物的能源需求;可以使用环保材料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与展望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与展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直被视为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然而现实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展望。
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村庄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许多农村实现了通水通电,道路硬化等现代化设施的普及。
同时,农村“数字乡村”建设也走在前列,智慧农村应用蓬勃发展。
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问题尽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些偏远地区基础设施滞后,甚至存在“白色恐怖”现象,水电交通不便。
农村道路质量不高,农村供电水质也不尽如人意。
此外,部分地区还存在着投资不足、管理不善等问题。
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挑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着多重挑战,包括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管理不善等问题。
一些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加大。
此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存在政策不配套、规划不合理等方面问题。
4.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展望为了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政策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提升技术水平,加强管理能力等。
未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朝着智能化、可持续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满足农村居民的生活需求,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 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基础设施能够提升农村生产效率,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增强农民的生产经营能力,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水平。
6. 基础设施建设对乡村振兴的支撑乡村振兴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支撑。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需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建设更加便利、宜居的乡村环境,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7. 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生活的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不仅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也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西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西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佚名
【期刊名称】《江西省人民政府公报》
【年(卷),期】1999(000)014
【摘要】各行政公署,各省辖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国发[1998]36号)精神,由省计委组织省有关部门制订的《江西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望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制订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并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按照规划要求认真抓好生态环境建设的落实工作,为建设环境优雅、山川秀美的新江西而共同努力。
【总页数】10页(P10-1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321
【相关文献】
1.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西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J], ;
2.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法治江西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的通知 [J], ;
3.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西省现代农业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2—2020年)》的通知 [J], 无;
4.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江西省公安厅江西省财政厅江西省自然资源厅江西省生态环境厅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西省交通运输厅
江西省水利厅江西省商务厅江西省应急管理厅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江西省统计局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关于印发《关于促进砂石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赣发改价调[2020]1022号) [J],
5.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通知(赣府厅发[2021]28号)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西生态旅游区面临的生态安全问题与对策
城乡建设江西生态旅游区面临的生态安全问题与对策□熊云明徐培(九江学院旅游学院江西九江332005)摘要本文论述了江西生态旅游区面临的主要生态安全问题,并提出应当从合理规划,加强生态旅游区的环境监测,规范生态建筑设施,控制游客数量和成立生态管理机构等方面采取对策,以促进江西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旅游区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江西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6)10-177-02引言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
江西省地处中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区,自然条件优越,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江西东、南、西三面群山环绕,中间盆地、平原相间;贯穿江西全境的赣、抚、信、饶、修五大水系汇集于北部的鄱阳湖;山、江、湖兼有,在江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相对独立的水陆相生、山水相依的生态大系统。
江西拥有1处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5个自然保护区;58个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60.05%。
然而近年来,一些生态旅游区的盲目开发以及大量游客的涌入,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诸多不利影响,若不尽早引起注意并采取有效对策和措施,势必造成“生态破坏”甚至出现“生态安全”面临威胁的不利局面。
一、生态旅游区的生态安全问题(一)自然景观破坏要想发展旅游,就必须搞建设,这包括解决交通、住宿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景区建设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
一些生态旅游区在旅游开发与建设时,缺乏全面科学的论证、评估与规划,特别是新旅游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对旅游资源重开发轻保护,造成了许多不可再生资源的损坏与浪费如对风景区植被、地形的破坏导致的自然景观的毁坏等。
近年来景区城市化的倾向也非常严重。
由于利益的驱使和管理上的漏洞,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或者打着发展旅游的旗号,违规修建道路和游览、娱乐设施,建造饭店、别墅等住宿设施,或者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过多的人造景观,造成了严重的建设性破坏,形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生态环境知识: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知识: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保护导语:基础设施在现代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其建设与运营往往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如何在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破坏基础设施建设往往需要大量的土地和资源,如道路、桥梁、隧道、水利设施等,这些设施的建设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破坏。
例如,开发过度的城市化导致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因而破坏了土地原本的生态环境,也加大了土地的承载压力。
2.污染排放导致生态失衡一些基础设施的运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排放,比如公路和汽车尾气的排放、工厂废水的排放等。
这些污染物对空气、水源和土壤产生严重的污染,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破坏了许多生物的生存环境。
3.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土地通常会大量占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土地,这就会直接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尤其是建设在森林、湿地等生态脆弱区域的基础设施,往往会导致许多物种的栖息地丧失,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从而影响到整个区域的生态稳定。
二、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1.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是指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采取绿色环保技术和手段,最大限度地保护周围的生态环境。
比如,可以采用生态工程技术,在基础设施周边种植植被,修复湿地,建设雨水花园等,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此外,绿色基础设施也包括低碳、节能的设计理念和实施方案,以减少能源的消耗和排放的污染。
2.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起生态补偿机制,是缓解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一种有效方式。
生态补偿是指在基础设施建设前,对可能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估,然后就破坏的生态环境予以补偿,以保护和修复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
这种机制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也可以提供经济激励,推动企业和政府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3.生态优先原则在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中,应该采取生态优先原则,尽量避免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选择对生态影响最小的方案。
江西省生态环境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
江西省生态环境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马逸麟;梅丽辉;王玺;程巍【摘要】近年来,江西省实现土地资源的占补平衡,但部分城市周边土地污染较为严重;森林覆盖率较高,但森林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大江大河水质良好,但城市江段水质较差,生活污水成为主要污染源,农业方面污染源也有加重趋势.总的来说,江西省生态环境现状总体良好,但人为因素等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不容忽视,应加强领导和规划,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期刊名称】《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年(卷),期】2006(017)002【总页数】4页(P29-32)【关键词】对策;问题;生态环境现状;江西省【作者】马逸麟;梅丽辉;王玺;程巍【作者单位】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南昌,330201;江西省赣西地质大队,南昌,330201;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南昌,330201;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南昌,3302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工业技术第 17 卷第 2 期 2006 年 6 月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Vol.17, No.2 JournalofGeologicalHazards andEnvironmentPreservation June 2006 文章编号:1006-4362 (2006)02 一 0029-04江西省生态环境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马逸麟 l ,梅丽辉 2 ,王笙 l ,程巍 l(1.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南昌 330201; 2.江西省赣西地质大队,南昌 330201) 摘要:近年来,江西省实现土地资源的占补平衡.但部分城市周边土地污袋较为严亟 B森林覆益率锁商.但森林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大江大河水 TJi 良好.但城市江段水质较差.生活污水成为主要污处源.农业方面污染源也有加1fi:趋势.总的来说.江西省生态环挠现状总体良好.但人为因素等对生态环搅所造成的破坏不容忽视,应加强领导和规划.以实现可捋续发展.关键词:对策;问题,生态环绕现状;江西省中图分类号:X52文献标i只码: A 自1972 年我国参加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以来,我国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已经走过了 30 多个春秋。
江西应用工程施工
江西省应用工程施工现状与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应用工程施工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众多行业,包括交通运输、能源电力、水利设施等。
近年来,江西省在应用工程施工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本文将简要介绍江西省应用工程施工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江西省应用工程施工现状1. 交通运输领域江西省交通运输领域应用工程施工取得了长足进步。
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体系。
例如,南昌至福州、长沙的高速铁路已建成通车,南昌昌北国际机场的改扩建工程也已完成,运输能力不断提高。
2. 能源电力领域江西省能源电力领域应用工程施工成果显著。
水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规模不断扩大,电网覆盖范围逐步增加。
例如,江西奉新抽水蓄能电站、洪屏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已投入使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能源保障。
3. 水利设施领域江西省水利设施领域应用工程施工取得重要突破。
防洪、抗旱、灌溉等水利工程得到了加强,水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例如,长江干流江西段崩岸应急治理工程已顺利完成,为防洪度汛提供了安全保障。
4. 城市建设领域江西省城市建设领域应用工程施工进展顺利。
城市道路、公共交通、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强,城市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例如,南昌市城市道路改造工程、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等都已投入使用,提高了城市功能与品质。
二、江西省应用工程施工发展趋势1. 绿色施工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绿色施工成为应用工程施工的重要发展方向。
未来,江西省将在施工过程中大力推广绿色施工技术,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智能化施工智能化施工技术的发展将有助于提高应用工程施工的效率和质量。
江西省将加大对智能化施工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力度,例如,利用无人机、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进行施工监测和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江西省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现状江西省地处中亚热带,地貌类型有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和湖泊水系等,生态系统较齐全,生物资源丰富,全省分布5000余种高等植物,高等植物种类占全国种数的16.35%,野生植物种类约占全国种类的17%,珍稀树种种类占全国种数的19.7%,珍稀植物种类占全国种数的19.2%;有845种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种类占全国种数的13.4%,珍稀陆生动物种类占全国种数的24.8%;有4500余种昆虫[2],林地面积8.898×104km2,林分面积6.907×104km2,森林覆盖率3.37%。
江西省总体自然环境状况较好,但仍存在一系列生态问题,一是生态环境退化,自然灾害加剧。
该省森林覆盖率高,但结构不合理,有林地蓄积量仅223Mm3,全国排名第12位。
水土流失未得到有效遏制,该省土壤侵蚀强度分级面积4.685×104km2,土壤侵蚀危险程度分级面积3.262×104km2,属水土流失较严重省份之一。
以水旱灾害为主的各类自然灾害频率较高,全省农业受灾面积1.416×104km2,成灾面积1.008×104km2,是全国受自然灾害程度较重的省份之一。
二是生态环境恶化,据统计该省发生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122次,平均每33.93万人、1366.58km2土地面积就发生1次污染事故,该省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47.5万元,平均直接经济损失370元?万人、89元/km2。
三是工业“三废”对环境污染较大,据统计该省工业废水排放总量4.196×108t(全国平均水平为6.266×108t),平均排放工业废水10.13t/人、0.25×104t/km2,工业废水排放处于全国中等水平;工业废气排放总量2220×108标m3(全国平均水平4456.29×108标m3),平均排放工业废气0.54×108标m3/万人、0.013×108标m3/km2,大气污染较轻。
该省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4796×104t,属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较高的重点省份之一,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仅2×104t,而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为29×104t,属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较多的省份;酸雨污染严重,共有7个酸雨控制区,酸雨总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2%,2000年该省城市降水年均pH值为4.37~6.95,降水酸雨频率为65.0%。
四是生活污水对环境污染较大,该省城市用水人口593.39万人,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仅20.27×104t/d,日常生活污水大都直接排人河流,造成较严重的生活污水污染。
生活污水中化学需O2排放量为30.386×108t,属生活污水排放质量较差的省份之一。
该省城市人口煤气普及率69.23%,生活SO2排放量3.495×104t,长期积累势必造成大气污染[3]。
目前江西省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总体处于中低水平阶段:一是农林治理设施不完善,农业有效灌溉面积1.9034×104km2,平均4.6km2/万人,属中等水平;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759×104km2,水土流失治理力度不够,属水土流失治理较差重点省份之一;自然保护区38个,占地25.246×104km2,占辖区总面积的1.51%,需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二是工业治理设施状况较差,该省拥有废水治理设施1338套,平均每3.09万人、124.6km2土地拥有1套废水治理设施;工业废气治理设施2252套,平均每1.84万人、74.03km2土地拥有1套废气治理设施;工业废物综合利用量702×104t,平均利用量0.17t?人、0.042×104t/km2,综合利用率较小。
该省平均污染治理投资6.33元/人、0.16万元/km2,工业“三废”治理水平落后于其他省份。
三是城市自来水生产能力647.31×104t/d,年供水总量13.182×108t,在全国属中等水平[4]。
2生态环境问题的症结所在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和不断积累,固有其客观和自然方面的原因,如人均资源量少,历史欠账多,以及自然地理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等,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是造成严重生态破坏的根本原因,亦是加速生态环境恶化的症结之所在。
(1)可持续发展意识应需不断加强对于发展是硬道理的片面理解,导致在经济建设中出现急功近利和以过度消耗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
先发展起来,再改善生态和保护环境的错误思想,使一些地区已经形成“先破坏、后建设,先污染、后治理”的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发展的现实,因此背上了沉重的生态和环境债务,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严重状况也就难以得到根本扭转[1]。
(2)人口增长快,生态环境压力大人口增长已超过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所能承载的限度。
人口增长,造成粮食和能源压力过大,迫使人们毁林、开荒,从而造成植被破坏、生态失调和水土流失,灾害加重,三料(燃料、饲料、肥料)更加紧缺,生产条件恶化,粮食产量难以上去。
这样便不可避免地陷入人口“越多越穷,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的深渊。
另外,人口剧增,教育跟不上去,文化水平低,环境意识低下,法制观念薄弱,也造成对资源的巨大冲击和破坏。
(3)对生态规律缺乏认识,经济活动决策失误,重建轻管,未能从源头抓起首先,不认识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工程建设忽视生态效应。
生态环境的首要特点是其整体性,是由各个子系统构成的具有一定层次的统一体。
在这个统一体中,各个环境要素乃至不同的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彼此制约,协同一致。
当人们在某一地域进行开发和工程建设时,对生态环境的干预往往造成牵一发而动全局的后果,有些影响往往要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看出。
生态建设措施单一、重建轻管,环境治理没有从源头抓起,往往是以末端措施为主,结果令人尴尬的是,建设和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
于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也就缺乏了连贯性、前瞻性;其次,不认识生态环境的区域性,开发活动“一刀切”。
过去,我们长期对生态环境的这种区域特性不认识,不考虑自然环境的特点,普遍推行单一经济,处处强调粮食自给,因而导致毁林开荒,毁草种粮,不仅没有发挥资源优势,还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5]。
(4)生态建设科技支撑与保障能力较薄弱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开发、资源利用活动所致,是不遵循自然规律发展经济的后果。
长期以来,在经济建设中,重速度、轻效益,忽视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在工业领域,重复建设严重,技术进步缓慢,生产工艺落后,管理水平较低,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违背客观自然规律,使生态环境“透支”,“寅吃卯粮”必然逐渐丧失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基础,即便轰轰烈烈的经济发展也难以长远维持甚至得不偿失[1]。
(5)市场机制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缺少社会公众参与力度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领域中,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引导、鼓励、支持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的机制尚不完善,全社会特别是企业对生态和环境投入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从而制约了生态和环境投入的增长。
市场机制的作用、社会公众的力量从来就不应忽视,特别是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一体化的今天更是如此。
(6)法制不健全,部门分割,管理混乱首先,立法不健全,人治代替法治。
目前的法规大多数是政策性的,缺少配套的实施细则,不足以成为公安和执法部门的依据,许多毁林盗伐、哄抢乱采国家资源、滥捕滥猎珍稀动物、任意排放污染物等造成重大生态环境破坏的人或单位,因缺乏具体量刑标准受不到应有的惩戒。
此外,法制的权威性不够,许多地方仍然是人治大于法治。
某些地方的经济规划、资源开发、工程项目上马等重大决策,仍然仅由少数官员作主,缺乏专家论证和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因而行为短期化成为一个鲜明的特点;其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一项涵盖面广、涉及领域多的系统工程,涉及计划、林业、农业、水利、畜牧、科技和国土资源等多个部门,需要根据具体的区情和生态环境问题特点,采取综合配套措施。
但是政出多门,归谁管理,归谁负责,这些关系都没能很好的理顺,因而造成了事实上的部门与部门之间协调管理机制不完善,各项措施也就变得“综而不合”。
特别是在区域生态建设、跨地区污染治理等重大问题上,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地方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依然存在,也就造成了多头管、没管好,管理散、管理乱的被动局面,各项治理措施相互脱节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目前,产业部门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的方针,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对于林业、草业等还没有实行“谁养育,谁利用”和“谁开发,谁保护”的方针[5]。
3改善生态环境的对策措施3.1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态建设在生态经济系统中,人口的发展、变化,必然要影响到资源、环境、经济等一系列条件的变化。
而自然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必须采取措施切实保护好自然资源。
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坚持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并重的方针。
生态建设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为使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得到基本控制与恢复,必须积极开展生态建设,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
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是控制水土流失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关键措施。
(2)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控制污染物排放。
重点抓好水污染的治理,尽快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或采用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集中或分散处理城镇生活污水;提高废气的处理率,特别是二氧化硫的去除率,加强机动车尾气的治理;加强固体废物的综合处理,尤其是有毒、有害废物与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继续抓好城市环境噪声的综合整治。
(3)加强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水土保持应以“预防为主、治管并重、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方针为指导,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
(4)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生态农业。
一方面提倡实行精耕细作、科学种田,开创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根据本地区实际,走一业为主、多业结合的道路,如二业(农林、农牧、农渔等)、三业(农、林、牧)、五业(农、林、牧、副、渔)和十业(五业加鸟、兽、虫、菌、薇)结合,加强物质循环利用农业。
此外要控制乡镇企业的“三废”排放,减少对农村土壤、水体和空气的污染;科学施肥、合理使用农药、搞好地膜回收与综合利用,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农村能源综合建设。
(5)加强和完善自然保护区建设。
建立一个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管理科学、效益良好的自然保护区网络,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6)进一步加强能源建设。
大力开发水力发电,大量利用生物能和太阳能等可更新能源;大力开发和推广洁净煤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推广热电联产,发展余热利用和高效节能锅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