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诗家语分析
公开课读懂诗家语
公开课读懂诗家语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公开课读懂诗家语》。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古诗,掌握诗家语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材中选取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经典诗篇,旨在通过这些诗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诗家语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诗家语的特点,能够理解并鉴赏古诗。
2.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增强语感。
3. 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诗家语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提高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难点:能够运用诗家语进行创作和实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图片展示和教师生动的语言描绘,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篇欣赏: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教材中的诗篇,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家语的特点。
3. 诗篇解析:教师对教材中的诗篇进行详细解析,讲解诗家语的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4. 实践训练:教师给出一个实践情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诗家语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5.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即时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目,让学生课后进行巩固练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诗家语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可以采用关键词和重点句子的形式进行板书。
七、作业设计1. 请用诗家语写一段描绘春天景色的文字。
答案: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 请默写出本节课学习的古诗。
答案:《登鹳雀楼》、《题西林壁》、《望庐山瀑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解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公开课读懂诗家语》。
“五看”读懂诗家语
“五看”读懂诗家语作者:张世华来源:《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1年第02期诗歌融合情感,寄寓志趣。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
”《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尚书》也说:“诗言志,歌永言。
”我们鉴赏诗歌,其实就是对作者情感的再触摸,对诗文韵律的再涵泳,对诗歌内容的再创造。
因此,笔者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三个单元为例,总结出五“看”法,来引导学生鉴赏诗歌。
一看“题目”。
常人鉴赏诗词,题目只是一眼带过,未解其详。
其实,看到题目,我们就可以抓住诗歌要表达的“中心事件”,进而了解作者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
如第一、二单元的两首诗《夜归鹿门山歌》《书愤》。
夜归鹿门山歌【唐】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书愤【南宋】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鬂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夜归鹿门山歌》中,“鹿门山”为诗人所归之地,“归”字点明所为之事,我们无需详阅全诗而已知大意,此乃隐居之作。
《书愤》中,读“愤”字可知所为之事,可见胸中之情,观标题之“一斑”便可知整首诗之“全豹”了。
二看“注解”。
一般诗词后面往往会有注释文字。
通过看注释,我们可了解作者及其生平,还可了解写作背景、所涉典故,从而把握作者情感。
如第二单元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题目注释中就谈到“唐玄宗天宝三年,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
第二年,他在东鲁(今山东)将南游吴越,写下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这个注解对理解这首诗至关重要。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李白为何“梦游”(因为现实的不如意,他内心的苦闷在美好的梦境中暂时得到释放),“梦游”什么(著屐登山,壮美奇绝,有离奇险怪的夜间景象,有绚烂辉煌的神仙洞府),“梦游”后有哪些感想(蔑视权贵,追求自由解放)等。
读懂诗家语及词家语
诗家语与词家语诗的语言不同于小说、散文、戏剧等,它有自身特有的一套修辞手法、句 式格律、语法构造。
人们称之为“诗家语"。
歌词语言(或称“同家语”)虽不等 同于诗家语。
但同它有许多共同和相近之处,把握诗家语特点,对于歌词语言 的运用以及区分诗与词的差异,都有重要意义。
诗家语除了具备一般文学语言 的共同要求,如形象、鲜明、生动、简缥等之外,量突出的特点是它的悖理性、 阻拒性和暗示性,下面我们分别加以论述。
一、诗家语的饽理性所谓悖理性,就是不符合客观事理、物理,而只符合主观之情理。
简言之。
合情不合理。
在所有艺术家中,悖理表现最突出的当数诗人。
诗家语只遵循诗 人情感逻辑的轨迹滑行,因而时时选出生活逻辑和理性逻辑,说出许多不合道 理的话,让我们来看看几句写月亮的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用>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月亮的明喑对地球来说,处处都是一样的,人( 是“外国的月亮也比中国圆”,因此,说故乡月明 是同样的荒谬。
李白之说也有矛盾;僧说古今月亮无变化,那么今人是能见“古 时”月的;倘若古今月亮有变化。
则“今月”就不可能照古人了。
但从情感逻 辑来看,杜诗强调家乡之可爱;李诗感叹人生短暂,俱都悖理而合情,这就是 古人所说的“无理而妙”。
悖理合情的诗例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比比皆是,古人把它视为诗趣的一个要 素。
苏轼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反常合道”即违反常规而 符合情理。
艺术的魅力常在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诗家语悖理正是“意 料之外”的一种表现,悖理可以引入警觉,发人深思,合情又可使悖理不致走 向荒谬,回归“情理之中”。
故有人把这种诗家语称之为“真实的谎言”、“清 醒的梦话与醉话”。
诗家语的悖理倾向在现代诗歌中更加明显。
时代的发展使人世社会日趋复 杂,现实生活中悖理之事层出不穷,加上现代思维方式的多样,诗法技巧的繁 复,都促使现代诗人对诗的悖理性发生浓厚兴趣。
高考语文复习:读懂诗家语,方悟诗歌情
宾语前置
读懂诗家语 ——空白省略
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苏轼 《水调歌头》)
译文: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
上,照着毫无睡意(的我)。
省略宾语
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 洋》)
译文:山河破碎,(像)风中飘飞的柳絮,身世浮沉,
共读诗家语
野歌
【唐】李贺 鸦翎(líng)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译文(包括题目):
拉开用乌鸦羽毛与山桑木制成的弓箭,仰天射落口衔芦苇的大雁 穿着肥硕宽大的黑色粗布衣服,迎着呼啸的北风,身带美酒,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 旅行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 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 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 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1)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诗歌分析:此时当作于赵执信被革职之后。诗歌内容时令是秋 季,时间是暮色夕阳,首联自言愿意“栖老一枝”“不为秋 悲”,实则是对现状不可改变的无奈之叹,看似旷达,实显无 奈。后面三联以“斜阳”“落叶”“孤鸿”“残菊”“短 烛”“低横北斗”等低沉意象为主,缀词成章。惆怅失意之情 溢于言外。全诗不脱中国文人传统的悲秋情怀。
读懂“诗家语”是鉴赏诗词的一把钥匙
读懂“诗家语”是鉴赏诗词的一把钥匙作者:吕永海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2018年第03期鉴赏诗词的前提是读懂诗词,而读懂诗词的关键是要读懂“诗家语”。
那么,什么是“诗家语”呢?通俗地说,“诗家语”就是诗人的话语。
诗词要求精炼、押韵,这决定了诗词的写作语言不能像小说、散文、戏曲那样直白、自由表达。
“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对诗词的语言所做的一些变形处理。
读懂“诗家语”,就是要求我们熟知、了解诗人是如何对诗词语言做变形处理的。
一、改变词性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宾语具有了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这种情况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
例如:①“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屈原《离骚》)(高:使……加高。
长:使……加长。
戴着高高的帽子,配着长串的饰品陆离。
凸显了诗人虽遭放逐,离群索居,却依然宠辱不惊,特立独行的高洁形象。
)②“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王维《过香积寺》)(冷:使人觉得寒冷。
用“冷”字描绘日色,以感觉写视觉,融孤寂之情入阴冷之景。
)例中加点的字词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它们鲜活生动,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某个动词充当句子谓语的时候,充当谓语的动词的动作行为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的这个动作。
例如:①“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蹊”是小路。
“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连成片了。
这里的“满”做动词“使……遮蔽”讲。
此句以“黄四娘”(人名)入诗,充满浓厚的生活情趣,富有民歌风味。
)②“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赤壁赋》)(舞:让深潭中潜伏的蛟龙起舞。
泣:让船上失去丈夫的妇女哭泣。
形容乐声悲伤感人。
用乐声的凄冷、幽怨,表达诗人内心的极度感伤。
诗歌鉴赏之读懂诗家语
意与象的结合,即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形象。 • 意象: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诗人所描绘的生 意境: 活图景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 境界。
意象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 的高尚。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我的心 像晶莹的玉壶的冰一样,样高洁如故。“冰 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 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 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 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寒食 【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①从景物描写的角度看,“满”字描绘 出了江南二月繁花竞丽的美好景象。 ②从景情关系看,上述景象反衬下文 “堪悲”之情。诗歌以乐景衬哀情。
丹阳送韦参军 【唐】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秋”①表面:写时令。②深层:写心
11、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代 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 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 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 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 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 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 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 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 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
4、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 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 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诗歌鉴赏------读懂“诗家语”
诗歌鉴赏角度二读懂诗歌正文——理解“诗家语”古代诗歌的语言属于抒情话语系统,这种语言,简而言之,是一种变形的语言,即我国古代诗评家所说的“诗家语”。
诗歌的语言之所以要做变形处理,完全是由作者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决定的。
那么,古诗词作品是如何对句子做变形处理的呢?这里只做一些粗略的探讨。
1.以词语错综颠倒的方式组句。
词语的错综颠倒是指古代诗歌词语的运用,打破了一般语法上的固有顺序。
其具体情形大致有二:一是词语在单个诗句内的错综颠倒,二是词语在两个诗句之间的跳跃变换。
先说词语在单个诗句内错综颠倒的情形。
如崔颢《黄鹤楼》中的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这是“汉阳树晴川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的倒装变形,若按常规词序表达,读起来则会有别扭之感,既不能与首联之“楼”,颔联之“悠”,尾联之“愁”押韵,也不易形成223的节奏;再者,“晴川历历”“芳草萋萋”的视觉意象也得不到突出强调,很难引出尾联之渺渺茫茫的乡愁。
我们分析这个例子的时候,就考虑到了“作者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这两个因素。
此类例子较多,大家应选取典型的诗句悉心揣摩,力争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接下来说词语在两个诗句之间的跳跃变换。
如王翰的《凉州词》有这样两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第一句的“葡萄美酒”是第二句“欲饮”的对象,这种跨句位移,极大地强化了“葡萄美酒”这一形象的感觉呈现力量,让五光十色、琳琅满目的筵席盛况直接撞击读者的视神经,视觉效果强烈。
这种词序颠倒变形的跨度相当大,往往是由此句跳跃到彼句,弹跳力极佳。
2.以词语超常搭配的方式组句。
所谓超常搭配是指词语突破了常规的搭配习惯,表面上有悖于生活逻辑,实则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合乎诗意的真实。
以这种方式组接的句子最能表现出诗人的独特感受。
如南宋词人张孝祥的《西江月•黄陵庙》上阕的起调两句“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千里秋江”就属于词语超常搭配、锤炼颇佳的句子。
读懂诗家语-lh
磨刀不误砍柴工
明白 浅层 意思
如何明白浅层意思
•
•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 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 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
读 懂 “诗家语”
•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2、晓镜但愁云鬓改,月吟应觉月光寒。 • 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4、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5、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 6、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 7、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 8、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 例6、山河破碎 ( ) 风飘絮,
•
身世浮沉( ) 雨打萍。
• 例7、草枯 ( ) 鹰眼疾,
•
雪尽( ) 马蹄轻。 5、猎(于)
6、像
7、所以
• 练习: • 1、与君别离意,同是宦游人。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2、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语言精炼
• 1、(我)与君别离意, • (我们)同是宦游人。 • 2、竹径通幽处,禅房(藏)花木深。 • 3、明月照(于)松间,清泉流(于)石上。
•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沉:沉沦、 沦落
•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官场失意)
•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②。分:情分
• 注释 [注释] 蔡家亲:也做霍家亲。晋 羊祜为蔡邕外孙,这里借指两家是表亲。
如何 读懂 诗歌
“懂” 诗歌
• 1、明白表层意思 能翻译出(诗歌的)大意: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高考诗歌专题复习《读懂诗家语》课件
4、合,是全诗的结尾,与起相呼应,精炼含蓄,点明主旨,束收全篇。
例析: 王维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便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理解方法 理解互文时,必须把上下句中对应的词语结合起来思考,领 悟其在语意上互相补充、彼此映衬等作用,这样才能在语意上真 正弄懂其原意。
(3)典例剖析 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烟”“月”、 “水”“沙”互文,其意思应是“烟气、月光笼罩着凄凉寒冷的 秦淮河水及水边的沙滩”;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 中的“主人”“客”互文,应理解为“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马, 又一起到了船上”。
例如:“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我们把诗人省略的部分补充 后意思就完整了:诗人在小楼彻夜听春雨,第二天早晨便有人在深巷卖杏 花。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 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 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 板桥充满清霜,留下了先行客人的足迹。)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第二三句有点难懂,其实只要还原成现 代汉语的语序,意思就非常明确了。“黄河入海流”,其实就是“黄河流入 海”,“欲穷千里目”就是“目欲穷千里”,这样的话,谁都可以理解了。
例如,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无处觅英雄孙仲谋)
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 (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诗歌鉴赏中,如何读懂“诗家语”?
诗歌鉴赏中,如何读懂“诗家语”?“诗家语”,就是诗歌作为一种文体样式,在文字词语运用中所形成的,具有规律性的语言特色。
“诗家语”之说的最早出处,是在宋人魏庆之的《诗人玉屑》中,讲到一个故事,说王安石在给一个前来应试的学子修改诗句,没有改动原诗之意,只是变换了其中词语的顺序,然后提到,“诗家语,如此乃健”。
自此以后,“诗家语”便成为古人在探讨研究古诗词时,必不可少的诗歌语法理论之一。
上学的时候,老师教导说,想学习古典诗词创作,对现代人来说,首先要掌握平仄,韵律等基础知识。
殊不知,这些所谓的基础知识,对以现代汉语为本的人们而言,往往是最难以完成的一个门槛。
而这些确实是学习古典诗词的入门技能,试想:如果每次遇到触动心弦,撩拨起心中的层层涟漪,准备有感而发时,一挥而就,提笔成书。
结果平仄混乱,毫无韵律可言,岂不是贻笑大方?古汉语发展,经历了数千年,经过历代社会文化的不断进化,特别是现在汉语的巨大转变,已经是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白话文更大众化,更普及,古汉语对于现代人来说,是越来越陌生了。
当下仍然有一些人在坚持写古典诗词,有的是出于爱好,有的是出于研究的需要。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学习掌握“诗家语”,更多的是鉴赏学习的需要。
古典诗词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值得我们去学习体悟,传承发扬。
这是毋庸置疑的。
诗歌内容多取材于生活,语言却往往要高于生活。
因为日常语言的首要作用是交流,尽可能直观的表达。
而诗歌讲究的是意境,往往追求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所以诗歌语言常常是“不渉理路”,要求欣赏者“只取兴会神到,若刻舟缘木求之失其旨也”。
古诗词有哪些“诗家语”,需要我们在进行诗词鉴赏时,必须要关注呢?这里以诗歌为例,作一介绍。
第一,诗句中的词语组合悖于通常规律,从而造成语言的陌生化效果。
如常见的“一帘幽梦”,“十里柔情”之类,把本不能放在一起使用的词组合到一起,起到超乎想象的作用。
再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中,明明是浣女喧闹归去,渔舟唱晚而下,这样写一是符合诗歌韵律,二是比直接白描,更有灵性,更具有诗意的妙处。
高考诗歌鉴赏第一步——解读诗家语
高考诗歌鉴赏第一步——解读诗家语[教学目标]掌握解读诗家语的基本方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如何读懂诗家语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在《语言与文学》中讲,“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所以解读诗歌语言是高考中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如何读懂诗家语呢?(一)关注诗歌中的具体名词和具有感情色彩的词语。
首先古诗语言多用名词,这些名词多为形象。
例如,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首诗通过“众鸟”越飞越远,“孤云”独自飘远的形象的描绘为我们勾画了一个孤独寂寞的诗的诗人形象。
其次,古代诗歌常使用不同色彩的词语表现诗歌的感情基调,暖色调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昂扬奋进,冷色调显示出冷漠凄苦、消极颓废、孤独寂寞。
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落地黄花早已为枯黄色,此时天已渐黑,整首词的色调为暗色调,表明女词人内心的凄苦。
再如,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莲叶中点缀着映日的红红的荷花,这是一个热烈的意境,自然表现诗人愉悦的心境。
基于这些,我们在阅读诗歌时首先明确诗歌中都运用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都有哪些特点,这些形象合成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这个意境具有怎样的色调,这个意境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古人讲“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抓住了景语自然我们就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推敲炼字炼句。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炼句,炼字常常是诗歌中的动词和形容词,炼句往往是绝句、律诗中的第二、三两联。
炼字炼句最能揭示诗歌的思想情感,炼字炼句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我们在读诗时必须咬文嚼字,“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朱光潜《咬文嚼字》)。
例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高中语文 高中诗歌鉴赏:读懂“诗家语”
高中诗歌鉴赏:读懂“诗家语”诗词鉴赏想得分?首先要读懂诗歌。
具体应该怎么做?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读懂“诗家语”。
“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歌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做的变形处理。
诗:又称诗歌。
是一种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一首诗歌是由什么组成的?形式上看就是连词成句、连句成篇,而诗歌在吟诵的时候又离不开节奏和韵律。
所以,我们从字(词)、语句、语序、节奏和韵律四方面来认识一下“诗家语”。
01字(词)古汉语中常常是单音词,因此字和词的界线常常没那么分明。
每一个汉字都是文明的结晶,都蕴含着数千年文明,每一个汉字也都包含着丰富的信息。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唐多令》吴文英)很多诗中都抒发一个”愁“,这”愁“有着千百种面孔:游子的羁旅漂泊之愁、怨妇的红颜凋零之愁;有人为赋新词强说愁,有人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此句中愁自何来?诗人自问自答,来自那离人心上的凉秋。
“心上秋”既点明了季节、点明了“愁”从何而来,还抒发了自己此时因离别伤怀而涌上心头的凄凉,一个“愁”字蕴含了丰富的意味。
1组字成词。
不同的组合也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
同样是“落花”:可以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也可以说“落英缤纷”还可以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同样是说夕阳:可以说“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也可以说“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还可以说“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表达相似的情感,也可以用不同的词将微妙差别加以区分。
比如表达一种朦朦胧胧的情感:可以是飘渺,可以是恍惚,可以是迷离,可以是苍茫。
2还有一类特殊的词叫联绵词。
他们分开不能表达单独的意思,但是他们天生就是为诗而生的。
比如,花影婆娑春寒料峭残梦依稀秋风凄紧关河冷落舞姿曼妙……3有时候重复可以产生独特的效果,比如说叠词。
桃之夭夭杨柳依依蒹葭苍苍“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如何读懂诗家语
训
备 居然可以“满载”,“秋江”居然可以“平铺”,这似乎有悖于 练
考
如 生活逻辑,但它却获取了极大的艺术真实性。词人巧妙地将抽象
何
学 与具象嫁接在一起,便有了化抽象为形象的感染力。这两句不仅
第二部分 专题八
第3页
名师伴你行 ·高考一轮总复习 ·语文
高 点明了行船的季节,描写了洞庭湖上风浪未起的景色,而且营造
考 点 强 化
训
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 练
备
考 如
少要六句才能完成的对话,但作者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式,将
何
学 其精简为二十个字。作者留下了大量的空白,让我们根据生活的
第二部分 专题八
第5页
名师伴你行 ·高考一轮总复习 ·语文
高 考
逻辑、积累的经验、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有时就连极关键的
名师伴你行 ·高考一轮总复习 ·语文
高 考
(二)读懂“诗家语”
如 何
“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 冲
考
关
对诗歌的语言所作的变形处理。古诗词作品是如何对句子作变形
如 何
练
处理的呢?
诗
歌 如 何 读
1.以词语错综颠倒的方式组句
考
点
词语的错综颠倒是指古代诗歌词语的运用,打破了一般语法 强
如 何
练
诗 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
歌
如 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何 读
考 点 强
化
训
练
备 考 如 何 学
第二部分 专题八
第10页
考
如 何
与首联之“楼”,颔联之“悠”,尾联之“愁”押韵,节奏感也
[中学]如何读懂诗家语
[中学]如何读懂诗家语浅说诗家语《诗人玉屑》卷六里提到王安石“诗家语”的概念,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也为我们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诗(这里指格律诗)的用语有时和散文以及其他文体不一样,要受到字数、韵律、立意等之限制,不能像散文小说那样自由表达。
如我们用“非诗性思维”去欣赏或者创作诗歌,就不能正确理解作品原意,就不能创造出好的诗作来。
所谓“诗家语”,即为“诗性语言”,乃诗家用含蓄、形象、跳跃、夸张、凝练、音乐性的语言表达自己主观情志之诗语。
“诗家语”的组成形式是十分丰富的,也是相当复杂的。
诗家语有几个显著特性:含蓄婉转;用语形象;字句凝练;语言跳跃 ;艺术夸张;和声律协美等几个主要特征。
总起来讲就是具有诗性和音乐性。
“诗家语”概念的提出,使得诗歌在整体表达上,体现出了它独特之诗性和音乐性。
一、含蓄婉转。
清.袁牧说:“诗文贵曲”。
诗心亦贵曲也, 曲如流水。
“诗家语”在表达上具有含蓄婉转之特点,常用比喻,影射,曲喻,反说,陪衬,讽刺,用典,比兴等手法。
用意含蓄而曲折、蕴藉而委婉,说有限语留无限想象空间,这正如中国书画中“留白”一样。
如: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古代在寒食节有禁火之习俗,韩诗中“轻烟散入五侯家”,以清明日皇帝赐火给亲近臣子来借喻皇帝宠幸太监,重权被太监等掌控,终至亡国;本诗采用《春秋》笔法,颇具讽刺意味,用意曲折含蓄。
这里含蓄和讽刺、影射相结合。
但含蓄不同于隐晦。
诗里意思,看了自然懂得是含蓄;看不懂,是隐晦、是隔。
故但凡用典,不隔为佳。
这是后话。
再如: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乍看乃江南山水楼台风光风情之作,细读有弦外幽意。
汴州乃北宋京城,时已沦陷,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纵情歌舞,追逐声色,毫无恢复中原之意,诗人寄无限忧思嘲讽于诗中,细品之则耐人寻味,充分体现出诗之婉转含蓄之特点。
二、形象用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一、读懂古诗的基本方法
(一)读标题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如何利用标题来读 诗呢? 1.把握标题信息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有的标题概括 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 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 件、主旨等。总之,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②暗示了写作内容和情感(写夫妻相思相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3)《征人怨》
①交代了写作对象(征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交代了写作缘由和内容(竹窗闻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交代了写作目的(怀念远方之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暗示了诗的感情基调和类别(怀人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首联从赞美李白诗才超群“起”, 颔联指出其清新俊逸的风格为 “承”。 颈联为“转”, 开始由赞李白的诗才诗风转为写对李白 的思念:从空间阻隔写两人天各一方。尾联是“合”,是怎样收 束全诗的?既然天各一方, 自然渴望相见, 这是一层; 渴望相见, 见面干什么?对酌, 切磋诗艺, 又把首、 颔两联的内容收在里面, 这是又一层。 明白了该诗的起承转合过程, 自然很容易做“说说这首诗的构思 脉络”题目了。
11
(三)挖掘暗示信息 诗歌中有许多提示性、 暗示性信息,如注释和题干等,这些 信息很重要,有的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 1.注释的暗示 高考所选诗歌的题材多种多样, 大多附有注释。 注释有时介绍 疑难词语、 地名, 那是帮助考生读懂诗句; 有时介绍写作背景, 那是在暗示考生本诗的思想主旨; 有时介绍相关诗句, 那是在 暗示考生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有时介绍作者, 那是在暗示考生 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大凡提供“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 ”类似注解的诗, 肯定与 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 寂有关。
有的诗讲究 起承转合
首句渲染气氛 上片 主句写景
词 尾句过渡 下片:抒情(主)
写景(次)
8
②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a.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乐情,哀 景哀情。 b.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 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明景衬暗情等。
9
从体式入手读懂古诗 高考考查所选的诗体主要是近体诗和词, 偶尔涉及古体诗和 散曲。 近体诗和词在体式结构章法方面既同又异。 抓住这“同” 和“异”, 可以帮助我们读懂诗歌, 甚至可以解答结构思路方面 的题目。 从“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入手,读懂思路层次、大体内容, 协助解答某类试题 “起承转合”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循的结构章法。 “起”即开 篇,“承”是对“起”句的承接、拓展,“转”是诗意的跳宕 转折,“合”是收束全诗。
②揭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暗示了诗的类别(边塞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6
(二)读正文 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 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 这 一环节是以平时的积累和素养为基础的,不过,方法上还 是有以下两点很关键:
7
懂得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①结构章法
古体诗前两句写景,(次)后 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
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 四句抒情(主)
12
2.题干的暗示 所谓题干,即命题的语言文字,包括三大要素:指向 要素(回答什么问题)、解说要素(解释题目要求)、限 制要素(哪一联、哪一句等)。抓住题干的暗示信息可 以让你进一步读懂诗歌。这也叫借题解文法。
13
请借助注释,理解下面这首诗的写作意图。 赠花卿[ 杜
注]
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 花卿:名敬定,成都府尹崔光远的部将,平叛中
4
试读下面的诗题,看看能读出哪些重要信息。 (1)《咏素蝶诗》
①交代了写作对象(素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点明了诗的类别(咏物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赏析的技巧
2
[温馨寄语] 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对于命题者来说,如何引导 考生先读懂后鉴赏,命题的导向至关重要。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 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因 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而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 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从而来解读古诗。 在考场上,读懂一首古诗,说到底就是理解诗句意思,诗歌写 了哪些内容,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和层次来写的。内容和思路是读 懂诗歌的关键。 培养读懂古诗的能力,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要抓住古诗的体 裁、语言特征,二要把握古诗常见的题材特征,三要掌握阅读的基 本方法。
③暗示了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鹊桥仙·七夕》
①交代了写作对象、内容 (七夕)或写作缘由(因七夕而写)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