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用学笔记解读
双关广告语的认知语用学诠释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认 为言语行为 是话语行为、 施事行为 、 取效行为的有机统
一
。
通俗的说, 说话行为指说出合乎语言习
惯的有意义的话诋 施事行为指在特定的语
娜
黛 0 ¨ _ / _ 0
间接 言语行 为理论 及语境 类型理 论, 示 揭
论 证这 一 主 题 。
三 双关广告语话语意义例析
双关广告语 即属于典型的非规约性间 接 言语 行 为 。例 如 :
1有 千 金 ,是 福 气 )
要素 ,是广告吸引受 众注意的 招牌 ,是 广 广告创作者广泛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以最 大程度调动广告受众群的注意 ,引起其 感 情心理的变化 ,从而 激发 起购买欲 望,实
二
言语行为理论
温馨的家庭氛围中,温柔漂亮的女 儿 深情款款地搂着母亲的脖子, 满头银丝的母 亲绽开幸福的笑容 …… 不熟悉中国文化 的人也许会疑惑 :明 明 要广 而 告 之 的 是 药 ,为 什 么 不 见 药 只 见 人?这里实际上存在以下的语境知识 : ① 在 古汉语 中 ,“ 金 ”是 对 别人 女儿 千 的尊称 ,现代汉语交际场合仍沿用这一称
顿 生 双 飞翼 ” :
而有意识的让同一话语兼有两种意义。 无论 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都含有表里两层含 义 ,说者的真正用意在骨子里的那层含义 , 即 “ 在表 而 义在 里 ”口 言 。
e e t h f mia a wel s ta ge rc t e a l r s i l s r n wo d a rs m aig sae o uine. T i tx ln ot e e nn pc fa dec h e tpas t ak s
对认知语用学的几点认识_陈惠吟
和中枢系统,前者包括视觉、听觉、语言等 系统以及其它感觉系统,它们是模块系统, 具有范围的独特性、信息的自闭性和遗传 性等特征;后者所起作用是将来自各种输 入系统、记忆等信息综合起来,并进行推理 语言是其中的一个自动输入系统,即模块, 人们的大脑就是由一些独立的、互不联系 的自闭式模块组成的。中枢系统就是对输 入系统(比如语言)所提供的概念表征进行 比较、综合、储存,并再生新的概念表征, 作为一种输出信息,也就是说它所起的作 用是一种推算或推理作用。根据这一思想, 我们就无法对信息处理中的信念或语用事 实等进行限定。因此,Fodor 最后指出,大 脑中枢系统是经不起研究检验的。然而,以 Sperber 和 Wilson 等为代表的学者对 Fodor 的结论进行了挑战,进行了反驳,具体如 下:
科技教育创新 中国科技信息 2008 年第 17 期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Sep.2008
对认知语用学的几点认识
陈惠吟 广言使用中的认知问题越来越受到关 注,语用问题的认知研究是近年来国际语言 学界涌现出来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本文首先对认知语用学作了简单的介绍;然 后讨论了信息处理的语用模块论,指出语用 过程不是模块化过程;最后,对语用理解这 一认知语用学的重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讨 论了语言交际的认知语境观。 关键词 认知语用学;模块论;理解与推理;认知 语境;语用制约 Abstract With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paid to the cognitive aspect of language use, cognitive study of pragmatics has become a new research focus and a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agmatics. The present study first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cognitive pragmatics; then it centers upon the theory of pragmatic module and holds that pragmatic process is not the process of modularization; finally ,one of the important issues of cognitive pragmatics, pragmatic understanding, and the viewpoint of cognitive context on verbal communication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cognitive pragmatics;modularity;understanding and inference;cognitive context;pragmatic constraint
从认知语用学角度解读《红楼梦》的语言使用技巧
从认知语用学角度解读《红楼梦》的语言使用技巧关键词:《红楼梦》认知语用观认知与推理语用技巧摘要:认知语用观的核心理论是Sperber和Wilson提出来的关联论。
他俩认为任何话语都是有关联的。
话语的认知和理解过程就是寻找关联的过程。
如果在较小的语境中找不到关联,就得借助更大的语境,直至使话语在这种语境中具有最佳语境效果,找到话语的“最佳关联”,实现对话语的最准确的理解。
本文就是通过对《红楼梦》作品中一些鲜活的事例进行分析和认知推理,寻找关联,从而看出了曹雪芹轻车熟路的语言使用技巧。
一、认知语用观认知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涉及人对信息的选择、接受、处理、理解和储存的能力和过程。
认知语用观的核心理论是Sperber和Wilson提出来的关联论,这是对认知语用学的最大贡献,也是专门针对和用以修订或取代Grice合作原则的一个核心理论。
Sperber与Wilson在《关联:交际与认知》中指出:语言交际会同时涉及这两种模式,一种是代码模式,另一种是推理模式。
但在交际过程中,认知―—推理过程是基本的,编码――解码则附属于认知――推理过程。
二位作者希望通过书中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找出我们所需要的所有有关语言交际的理论”。
为此,该书在西方语言学界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S.C.Levinson评论说,这是一个“大胆的、很有争议的书。
作者试图将语用学理论的重点转移到认知的一般理论上来”。
它主要不是讨论如何通过语用学理论去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而是概述出了一条总的认知原则,即关联原则。
在第二版中作者又将原来的一条原则修改为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两条。
自Grice提出会话含意学说以来,引发了有关语用推理和自然语言理解的研究。
而关联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
它不以规则为基础,也不以准则为标准,而是基于下面的观点: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他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认定一种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
语用学笔记
语用学笔记一基础知识一语用学定义1 Levinson关于语用学的9个定义及批评2 定义: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寻找并确立使上述目标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二语用学的由来、产生与发展1提出:语用学(Pragmatics)这一术语最早是由美国哲学家(C.W.Morris)于1938年在其专著《符号理论基础》(Foundations of the Theory of Signs)提出。
他指出符号学(Semiotics)包括三部分,即:句法学(Syntax)、语义学(Semantics)和语用学(Pragmatics)。
其中:1)句法学: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2)语义学:研究“符号及其所指对象的关系”;3)语用学:研究“符号与解释者interpreters(后改为使用者users)之间的关系”2 发展:1)语言哲学家Ba r·Hillel提出语用学的具体研究对象是指引词语(indexical expressions);2)英国哲学家奥斯丁(J.Austin)和塞尔(J.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s Theory);3)美国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及合作原则();4)列文森(S.C.Levinson)的《语用学》(Pragmatics);5)利奇(G.N.Leech)的语用原则(Principles of Pragmatics);6)Wilso n﹠Sperber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7)范叔伦(Verschueren)的语言适应理论(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及综合论();8)新格赖斯会话机制(Neo-Gricean Pragmatic Apparatus);9)范叔伦(Verschueren)的统一理论框架(Coherent Theoretical Framework)三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功过1 区分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指出语言是语言学真正的研究对象;区分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主张就语言而研究语言;F.de.Saussure 区分共时状态(synchronic)和历时状态(diachronic),认为共时状态的语言系统是语言研究的重点;提出语言系统共时描写的理论和方法。
语用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语用学概论知识点总结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研究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和理解。
语用学主要关注语言的交际功能,研究语言的使用方式、用语者的意图和言语行为等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语言的使用涉及到很多细节和差异,语用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一、语用学的基本概念1. 语言的交际功能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更是人们进行交际的重要方式。
语用学研究的重点就是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使用和理解。
2. 语用言语行为语用言语行为是指用语者在言语行为中所包含的具体交际目的和意图。
通过语用学研究,可以揭示用语者的意图,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言语行为。
3. 语境的重要性语用学强调语境对语言使用和理解的重要性。
语境包括语境的环境、参与者的身份、前后文的内容等多个方面,对语言的使用产生着重要影响。
4. 言外之意言外之意是指言语中不直接表达的含义和信息,它可能依赖于语境、用语者的意图等多种因素。
二、语用学的研究内容1. 语用能力语用能力是指语用者在语言交际中的能力,包括语言的适应能力、交际策略的运用等方面。
语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言交际的效果和质量。
2. 言语行为的分类言语行为可以根据其所包含的交际目的和意图而分类,如陈述、疑问、命令、祝愿等。
3. 言语行为与语用规则语用规则是指语言交际中的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如礼貌用语、语用禁忌等。
语用规则对交际的顺利进行起着重要的作用。
4. 言语行为的承受能力言语行为的承受能力是指用语者对言语行为的接受程度和态度。
不同的文化和人群对于言语行为的承受能力可能有所不同。
三、语用学的相关理论1. 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强调言语行为的目的和意图,将言语行为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活动。
2. 言语行为的演化理论言语行为的演化理论是指言语行为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语言交际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环境中有着不同的使用方式和规则,言语行为的演化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规律。
【免费下载】认知语言学 王寅 读书笔记
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第一、二章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1.认知语言学是解释性的。
2.语言是认知的高级阶段。
3.一元论,经验论,体验,与环境的交互而产生认知,非先天。
4.认知语义观继承“意义是抽象的”,摈弃“镜像反应”,强调认知加工。
5.两代认知科学比较第一代:乔姆斯基天赋论,语言来自遗传,独立于人脑。
客观主义,二元论。
心理学基础:用计算机研究心智语言,信息加工处理。
语言观:天赋观,自治观。
句法是心智的生成部分,和语义无关。
符号与意义是任意的。
第二代:心智后天发展习得,体验哲学概念基于身体,隐喻思维。
心理学基础:否定信息加工,接受了结构论,互动论,连通论(神经元,权重和关联)。
智力成长:适应(同化+顺化)+组织。
平衡-不平衡-平衡。
语言观:体验论,互动论。
句法由语义决定。
语言非先天。
象似性。
6. The meaning of a word is an accumulation of former applications of a word to refer tospecific things meant.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其先前指称特定事物用法的积累。
因此一个词会有许多不同的可能用法,这些用法就形成了一个“义域”area of meaning。
只能通过情景理解。
而情景就像光圈聚焦,只突出一个意义,其他淡去。
第三、四章范畴化与原型范畴理论一.范畴与范畴化1.范畴,概念,意义(三位一体)范畴:人们在互动体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在思维上的概括反应,是由一些通常聚集在一起的属性所构成的“完型”概念构成的。
概念:人类的认知基于体验,始于范畴化,先获得范畴,形成概念,概念体系是根据范畴组织起来的,因此范畴化是范畴和概念形成的基础,范畴和概念是范畴化的结果。
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思维形式的最基本单位。
范畴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概念(意义)形成的过程。
意义:与概念通用。
PS.语义:概念(意义)在语言层面上的反映。
认知修辞学笔记
认知修辞学笔记一、认知修辞学的概念认知修辞学是一门研究如何运用语言来影响人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它强调语言使用者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语言不仅是传达信息的工具,更是塑造和影响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手段。
二、认知修辞学的主要观点1. 语言与认知的关系:认知修辞学认为,语言和认知是相互关联的。
语言使用者的语言使用方式会影响其认知过程,而认知过程也会影响语言使用。
2. 语境的重要性:认知修辞学强调语境在语言使用中的重要性。
在不同的语境下,同样的语言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和效果。
3. 语言的主观性:认知修辞学认为,语言具有主观性。
语言使用者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和态度,而这些观点、情感和态度是主观的。
4. 语言的隐喻性:认知修辞学认为,语言具有隐喻性。
人们常常使用隐喻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和情感,而隐喻的理解需要依赖于语境和文化背景。
三、认知修辞学的应用1. 广告语言:广告语言是认知修辞学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广告商通过运用各种语言手段来影响消费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以达到推销产品的目的。
2. 政治演讲:政治家在演讲中运用认知修辞学来影响听众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以达到宣传政治理念、争取选民的目的。
3. 教育领域:教育者可以通过运用认知修辞学来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4. 媒体报道:媒体在报道新闻时,也需要运用认知修辞学来选择合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以影响读者的认知和情感。
四、总结认知修辞学是一门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科,它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语言使用的新视角。
通过学习认知修辞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运用语言来影响他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完整word版)认知语用学笔记
魏在江 . 《认知语用学概论》评介 . 外语教课 2001,22(4): 89-90. 作者以为,认知语用学的研究领域是符号在交际企图、语境、推理等因素的干预下所作出的各种解说。
第七章谈论相关理论(即关系理论)的基本论点。
相关理论里提出的百科知识提取,相关的自然性、遗传性及其生计价值,省力原则在交际中的运用,共有认知环境,语境变项、显义和隐义等看法,有益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地去商讨语言形式和内容实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八章论述认知语境。
作者指出认知语境包含语言使用涉及的情形知识(详尽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工作记忆)和背景知识(知识构造)三个语用范围,也包含社会集体所拥有的集体意识,即社会文化集体“做事、思想或信奉的方法” ,集体意识以“社会表征”的方式,储存在个人的知识构造里,是个人的语言行为社和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
黄睿 . “体验哲学”作为认知语用学哲学基础的意义. 衡水学院学报 2005,7(4):52-54.体验哲学的精髓: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心识性和思想的隐喻性。
第一代认知科学的特色是以传统的英美解析哲学(形式主义学派和平常语言学派)和先验哲学为哲学基础,接受了此中好多主要看法,以为范围、特色、关系等是客观存在的,独立于人的意识,与人的身体经验、神经系统、主观因素没关。
第二代认知科学把经验作为联系主客观的桥梁,以为看法、范围、心智来自于身体经验,拥有体验性;人拥有无心识性;思想拥有隐喻性。
意义基于感知,感知基于生理构造,认知构造和感知极致亲近相连。
人类因自己的生理构造用特别的方法来感知人间万物,理解此间的各种关系,所以看法和意义是以一种基于身体经验的心理现象,是人类经过体验而固定下来,思想和推理也基于体验。
廖巧云 . 关系理论对合作原则的发展. 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9(6):82-86.关系理论(Sperber &Wilson,1986,2001)不但试图回答相关交际的哲学识题,并且还要对听话人的理解过程的心理问题进行解说。
认知语言学 读书笔记1
认知语言学读书笔记 - 百度文库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第一、二章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根底1. 认知语言学是解释性的。
2. 语言是认知的高级阶段。
3. 一元论,经历论,体验,与环境的交互而产生认知,非先天。
4. 认知语义观继承“意义是抽象的〞,摈弃“镜像反响〞,强调认知加工。
5. 两代认知科学比较第一代:乔姆斯基天赋论,语言来自遗传,独立于人脑。
客观主义,二元论。
心理学根底:用计算机研究心智语言,信息加工处理。
语言观:天赋观,自治观。
句法是心智的生成部分,和语义无关。
符号与意义是任意的。
第二代:心智后天开展习得,体验哲学概念基于身体,隐喻思维。
心理学根底:否认信息加工,承受了构造论,互动论,连通论〔神经元,权重和关联〕。
智力成长:适应〔同化 + 顺化〕 + 组织。
平衡 - 不平衡 - 平衡。
语言观:体验论,互动论。
句法由语义决定。
语言非先天。
象似性。
6. The meaning of a word is an accumulation of former applications of a word to refer to specific things meant. 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其先前指称特定事物用法的积累。
因此一个词会有许多不同的可能用法,这些用法就形成了一个“义域〞 area of meaning 。
只能通过情景理解。
而情景就像光圈聚焦,只突出一个意义,其他淡去。
第三、四章范畴化与原型范畴理论一 . 范畴与范畴化1. 范畴,概念,意义〔三位一体〕范畴:人们在互动体验的根底上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在思维上的概括反响,是由一些通常聚集在一起的属性所构成的“完型〞概念构成的。
概念:人类的认知基于体验,始于范畴化,先获得范畴,形成概念,概念体系是根据范畴组织起来的,因此范畴化是范畴和概念形成的根底,范畴和概念是范畴化的结果。
概念是理性认识的根本形式之一,是思维形式的最根本单位。
范畴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概念〔意义〕形成的过程。
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
中国·广州 现代外语 1998年第3期(总第81期):92-107页 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何自然 冉永平Sperber和Wilson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对语言交际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提出了有影响的关联理论,从而给语用学带来了新的研究热点,并将语用学的研究重点转移到认知理论上去,所以在西方它又被称为“认知语用学”。
本文首先介绍关联理论在语用学领域中的研究近况及其主要内容,以突现该理论的基本框架;接着归纳关联理论的几个新修正与补充,包括关联原则、关联假设、概念意义与程序意义、正面认知效果、语境效果与语境假设的削弱等方面,从而展示关联理论的新发展。
然后,从G rice语用理论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所面临的挑战出发,结合Sperber和Wilso n对“明说”与“隐含”的不同观点,探讨关联理论对G rice会话含意理论的修正与补充。
本文还介绍了D.Gio ra与D.Wilson之间有关话语连贯与关联性这一问题的争论。
最后是本文作者对关联理论的几点认识与看法,并认为关联理论就是认知语用学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认知语用学 关联理论 认知效果 G rice会话含意理论1. 背景从本世纪80年代起认知科学一直处于为世人瞩目的学科前沿,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
认知科学进入语言学领域产生了认知语言学,而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语言功能的认知研究,特别是语言在交际中的认知研究是当前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内容,于是也出现了认知语用学。
其基本理论基础便是Sperber和Wilso 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1986/1995)的专著中提出的与交际、认知有关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 ry),它是近年来给西方语用学界带来较大影响的认知语用学理论。
他们所提出的关联理论将语用学的重点移到了认知理论上。
所以,它是10多年来语用学方面最具影响的一本专著,给语用学带来了新的研究热点。
语用学研究的两大主题就是话语的生成与话语的理解。
认知语言学主要观点-解释说明
认知语言学主要观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运作和理解的学科。
它的理论基础是关注语言的认知过程,即我们如何通过语言来思考、理解和表达信息。
认知语言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语义(词义和句义)、句法结构(句子的组织方式)、语用(语言的使用和交流目的)、语音(声音和音调的产生和感知)以及语篇分析(文本的组织和解读)。
在过去几十年中,认知语言学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发展。
随着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进步,人们对语言的认知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传统的形式语言学只关注语言的形式和结构,而认知语言学则更注重人类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密切联系。
它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和知识的重要载体,通过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我们能更准确地表达和理解世界。
此外,认知语言学还关注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对于表达方式、词汇习惯和语义理解有着差异性。
通过比较不同语言和文化中的语言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着重介绍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观点。
首先,我们将概述文章的结构和目的,然后依次讨论认知语言学的三个关键要点。
最后,我们将总结这些要点,并对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性进行思考。
同时,我们也将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以推动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文章的结构是为了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和跟随文章的内容和逻辑思路而设置的。
一个良好的结构能够帮助读者理解文章的主题,有效地提供信息,并使整篇文章具有条理性和连贯性。
本文采用以下结构来呈现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观点和要点:1. 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认知语言学进行概述,向读者介绍其背景和基本概念。
同时,我们将给出本文的结构和目的,以便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我们的写作意图。
2. 正文:正文是文章的核心部分,我们将围绕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观点展开讨论。
具体而言,我们将依次介绍三个主要要点,分别阐述它们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实际应用。
每个要点将以独立的小节来呈现,使读者能够逐步深入了解认知语言学的不同方面。
语用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语用学的性质及研究问题一、什么是语用学●解释人们如何使用语言的研究莫里斯关于符号研究有三大领域:符号与符号之间关系的研究(语法学)、符号和世界的关系(语义学)、符号和解释者的关系(语用学)●语用学和语义学、语法学、修辞学的差别语义:语言符号所具有的价值,指称事件,如杯子可以指称无数个杯子,今天是说话人的所在时刻语用:交际当中的具体意义,现实性或可能性语法:使用语言的规则修辞:修辞学就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部分,不存在基准线,所有表达都是为了准确二、语用学所研究的问题都与交际有关,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问题:●关于交际意图如何实现的问题(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关于言语交际的问题(言语交际、交际意图实现的行为)●关于交际意义建立的问题(意义存在于交际之中)●关于研究指称的问题(比如:妈妈)●关于话语分析的问题(片段/听说明天有台风,听说是话语标记)第二章言语交际(实现交际意图的活动)一、含义: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言语交际是最基本的实现交际意图的一种活动,言语交际是言语存在的具体状况,简而言之,言语交际就是用言语实现交际的活动。
二、特征●言语交际是一种社会行为,社会性体验,人的存在方式●言语交际是一种互动行为,情感认知,交际存在于主体双方的互动行为●言语交际是一种认知加工行为,认知活动,心理行为,交际在认知双方上的不断接近●言语交际是一种信息的分享行为三、要素言语交际的要素包括:主体要素、交际意图、交际环境、交际形式1、交际主体●含义:交际主体是言语交际行为的参与者和启动者,决定了交际意图和交际形式的选择,是实施言语交际行为的人,包括说话的人和听话的人●主体角色:①话语角色,说话人、听话人,二者之外的人,人称代词区分话语角色的词②社会角色:社会关系(血缘、姻缘)亲缘-地缘-业缘;情感关系(亲疏远近)●主体分布(主体构成):话语角色的分布状况(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2、交际意图●含义:有意识满足需求或需要的愿望,马新诺认为需求的进程是生物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意向:①含义:请求、承诺都是一种意向②类型(从意向角度概括)请求[p]:要求对方做某事或不做某事,求助、禁止、劝诫、命令、要求,告知[p]:告诉对方某个事项,延迟反应=空间位移,因为谎言性才有了告知性表达[p]:向对方表达大自己的情感或态度,致歉、寒暄承诺[p]:与对方约定某种事项宣告[p]:向对方宣布某种事项进入了一个新的状态3、交际环境●含义:言语交际存在的时间、空间状况,语境是被交际主体认知到的时空状况,语境是主观的、变化的、选择的,交际主体是不断被建构出来的●语境的种类(根据时空的物理属性划分):①时间:时点、时段、时长②空间●语境的问题:主体在时间与空间中的分布状况——①时间-同时/异时(写信)②空间-同地/异地●语境的组合:①同时同地:课堂、面对面交谈②同时异地:打电话③异时同地:留言、BBS论坛④异时异地:写信、看书●语境的文化素养:①文化语境(社会文化含义)②非文化语境(自然语境)●语境的范围:①背景语境(范围最大):社会②情境语境:办公室、教室③上下文语境:说话的前言后语●语境的作用:①提供了最真实的需要,由于需要产生了交际意图②决定了交际形式的选择③参与了交际意图的实现、交际意义的建立4、交际形式●含义:实现交际意图所采取的手段,包括了语言形式和非语言形式●语言形式:汉语普通话音节界限清楚—节奏感强汉语有声调、音节的高低升降—抑扬顿挫汉语是元音占优势的语言—音乐美、乐美●非语言形式:①表情(最重要的)②身体的姿态和动作③服饰(服装、发型、配饰)④空间距离:亲密区、个人区、社交区、公众距离5、交际活动的过程交际主体在特定环境中,在各要素相互制约、相互形成的情况下,围绕着交际意图的实现,对交际形式作出的选择的过程第三章交际意图的实现问题一、实质:对语言符号的选择过程二、条件●说话者:选择形式,形成话语●听话者:从话语中解读含义●被人们忽略的条件①需求条件:说话者对自身需求和他人需求的认识构成了交际意图的实现条件之一②能力条件:只有具备某种能力才能满足某种需求,能力是实现交际意图的手段③意愿条件:满足某种需求的愿望,确认意愿本身也可实现交际意图三、过程●含义:即言语交际、语言符号生成的过程,形成一条编码、发出、传递、接收、解码的言语链●分为以下阶段:1、编码: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指称交际意图的整体(如:坐、坐下、请坐)2、认知假设①含义:为了实现交际意图,对认知的诸多因素的推测和假设②包括以下方面:a.关于交际主体的假设(主体角色、角色关系、情感关系)b.对语境合适性的推断c.对实现条件的推断3、策略选择①含义:建立在认知假设基础上,选择实现交际意图的方式和策略②有以下模式:a.主体关系模式:在保证实现交际意图的前提下,注重主体关系的和谐b.语境适合模式:选择的语境要符合状况,致谢分正式和非正式场合c.需求条件模式:在其它条件不变下,凸显需求d.能力条件模式e.意愿条件模式4、语言形式的选择①含义: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将交际意图符号化,如:舞蹈的形体化、音乐的旋律化、画的线条化和色彩化5、话语的生成过程①含义:话语是实际被说出来的,并被听话者接受,感知并理解的语言符号系列②话语的特征a.话语是线性的系列,按时间结构b.话语是承载着交际意图,所以话语也表达了交际意义,如神经病c.话语是临时建构出来的、具有临时性的,成语被长久记性后,不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③话语的结构可分为a.主体片段:一个话语中表现交际行为的主体要素b.意向片段C.事项片段:一个事物在交际意图中的具体事项及与其事项有关的其它要素,如过去一年对我的帮助d.话语标记:如你听,表示提示第四章指称问题一、含义把抽象的语言符号和具体的对象连接的一个途径,指称,又可以叫指示,概括地说,一个话语中的某个词语跟交际环境当中具体对象的关系,这种关系叫指称二、指称的范围●含义:事实上,包含着全部我们想表现的事件的所有的东西或所认识的事件●具体说,包含下列:1、对象指称:我们认识的一种个体(人、事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2、时间指称:把时间范畴具体化,更多时候,对象称为时间,时间作为存在,行为被指称3、空间指称:空间范畴具体化,如根据经纬度划分东南西北,包括方向4、事件指称:无论是人的存在行为还是非人,用语言指称事件整体5、关系指称:个体与个体,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用语言指称关系三、指称的形式●含义:用于指称的语言形式●有以下形式:1、词:用于指称的基本单位,指称的最基本单位2、词形变化:英语、日语3、韵律形式:停顿、声调4、用词组合:词指称对象、事件四、指称的方式●含义:用语言指称对象的途径●有以下方式:1、预设:一个语句存在的条件,对连续事件的指称方式,说出来的是凸显,没说出来的背景,预设在背景之中2、焦点:凸显的部分为焦点,最容易激活事件概念整体的程度称为可及性最强第五章话语分析一、含义根据话语属性,对话语作出分析,叫话语分析即:概念-属性-特征-分析结果二、性质1、话语是承载交际意图的形式2、话语是一个按时间结构的线性分析,抽离了时间,话语即不存在3、话语是由语言符号构成的一个单位三、功能实现交际意图(请求、告知、承诺、表达、宣告),交际意图的实现是在特定的语境和情境中四、结构1、言语行为2、信息分布在主位推进模式中,已知信息是主位,新信息是述位3、意义结构a.概念关系b.事件c.逻辑关系4、形式关系(找出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a.重现:顶真是重现词语b.关联词语c.指别:前指、后指五、类型1、功能类型2、媒介类型:口语、书面语3、互动类型a.对话:①话语权:按照什么样的规则说话②轮换话语权:争夺、转让③相邻对-问答、请求-回答b.独白六、标记●含义:标明人们如何说话的成分●功能a.话语进程如:以上b.来源如:据...... 张三认为c.提示:信道状况、提醒对方注意d.语态●形式:词、语第六章语用学理论一、含义对语言使用现象,产生的不同的解释方法二、言语行为理论●产生背景奥赛汀提出,由其学生塞尔继承并发展,哲学关注的根本问题: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哲学本体论研究,关于世界的本源,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就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主要内容(奥赛汀提出了核心内容)1、言语行为:说话就是实施了一个行为,因此奥赛汀认为交际的最基本单位不是句子是行为,如我宣布,是城市化语言2、言语行为三分说:认为说出一句话实施了三个行为a.命题行为,即言之所述b.施为行为 c.取效行为,即言后之果3、施为行为的种类:a.裁决行为b.承诺行为c.行使行为d.表态行为e.阐述行为4、实施某种行为的条件5、适切方向:语言和事件有一个适切方向,指令类行为让事件适应行为6、间接言语行为:通过实施一个言语行为,间接实施另一个言语行为,与之相对为直接言语行为,即如何从一个施为行为推导到另一个施为行为三、言语交际理论●含义把言语交际看做人的行为,提出了言语交际的单位是行为,言语行为的立场是语言使用的立场,打破了传统的形式使用的立场●其它1、言语交际理论是关于施为行为的研究,关于意图的研究,交际意图才是核心2、言语交际理论几次提到意义、命题、句子意义(扩大点为字面意义),意图可以是意义的核心,提供基点3、言语行为理论揭示人交际的规律四、会话含义理论●产生背景格莱斯提出,用于解释言语交际中的意义问题,关注人们如何使用语言,格莱斯围绕会话含义建立了一系列原则,称为合作原则;后来补充的原则称为礼貌原则●会话含义1、交际当中的意义分为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会话含义就是非自然意义当中最重要的一种,典型的非自然意义2、自然意义:如果交际当中不存在施事者,当然也不存在施事者的意图,话语的意义是被自然理解的,这种意义被称为自然意义,在交际当中不存在自然意义3、非自然意义:如果一句话具有非自然意义,当且仅当a.S说出v,在H那里引起某种效果Zb.能够从S中理解Z并实施说出的V●会话含义的特征1、可取消性2、不可分离性3、不确定性4、可推导性5、非常规性6、明示性●合作原则在格莱斯看来,参与交际的人要趋同一个共同目标或方向,这个就是合作原则。
认知隐喻读书笔记
认知隐喻读书笔记【篇一: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第一、二章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1.认知语言学是解释性的。
2.语言是认知的高级阶段。
3.一元论,经验论,体验,与环境的交互而产生认知,非先天。
4.认知语义观继承“意义是抽象的”,摈弃“镜像反应”,强调认知加工。
5.两代认知科学比较第一代:乔姆斯基天赋论,语言来自遗传,独立于人脑。
客观主义,二元论。
心理学基础:用计算机研究心智语言,信息加工处理。
语言观:天赋观,自治观。
句法是心智的生成部分,和语义无关。
符号与意义是任意的。
第二代:心智后天发展习得,体验哲学概念基于身体,隐喻思维。
心理学基础:否定信息加工,接受了结构论,互动论,连通论(神经元,权重和关联)。
智力成长:适应(同化+顺化)+组织。
平衡-不平衡-平衡。
语言观:体验论,互动论。
句法由语义决定。
语言非先天。
象似性。
6.the meaning of a word is an accumulation of former applications of a word to refer to specific things meant.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其先前指称特定事物用法的积累。
因此一个词会有许多不同的可能用法,这些用法就形成了一个“义域”area of meaning。
只能通过情景理解。
而情景就像光圈聚焦,只突出一个意义,其他淡去。
第三、四章范畴化与原型范畴理论一.范畴与范畴化1.范畴,概念,意义(三位一体)范畴:人们在互动体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在思维上的概括反应,是由一些通常聚集在一起的属性所构成的“完型”概念构成的。
概念:人类的认知基于体验,始于范畴化,先获得范畴,形成概念,概念体系是根据范畴组织起来的,因此范畴化是范畴和概念形成的基础,范畴和概念是范畴化的结果。
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思维形式的最基本单位。
范畴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概念(意义)形成的过程。
认知语言学中认知的概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认知语言学中认知的概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认知语言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旨在探讨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
在认知语言学中,认知指的是个体的思维过程,包括知觉、思维、学习、记忆等心理活动。
语言则是人类特有的交流工具,通过语言我们能够表达思想、感情和意图。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语言的认知结构、语言习得、语言运用等方面。
通过对认知过程的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产生和使用机制,揭示语言习得的规律,促进语言教学和语言治疗的发展。
本文将就认知语言学中认知的概念进行深入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会概述认知语言学中认知的概念,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接着在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探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分析认知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以及探讨认知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认知语言学中认知的概念,介绍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意义,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这样的结构,希望能够全面深入地探讨认知语言学中认知的概念,为读者提供更多的认知角度和理解认知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1.3 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认知语言学中认知的概念,以及认知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介绍,我们将探讨认知对语言习得的影响,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人类语言能力的本质。
同时,本文还将总结认知语言学中认知的概念,探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意义,以及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进一步探讨语言习得与认知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和启示。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希望让读者对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性有更深入的认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2.正文2.1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习得和使用过程中认知机制的学科。
在认知语言学中,认知指的是指认知过程,即个体对信息的感知、思考、理解和记忆等心理活动。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习得和使用离不开认知过程,语言是认知活动的产物。
对认知语用学的几点认识
对认知语用学的几点认识
对认知语用学的几点认识是:了解认知语言学基本模型+自行运用模型来研究古今汉语(或阅读已有研究)。
认知语言学基本模型包括:认知语义学(客观语义的主观参数化)+认知语法(分析主观语法+主客观语法的主观参数化)+认知语用学(分析主观语用+主观语用的主观参数化)。
了解基本模型,一般看这本:认知语言学概论(李福印)。
以及另一本德国的也可辅助参考:认知语言学导论。
进阶是:回到其哲学基础-法国身体现象学,将更多的身体现象学研究实现为认知语言学的运算。
先看《20世纪法国哲学的现象学之旅》(杨大春),再按这本书里的参考文献书单逐本看。
总结是:主要是自行用认知语言学-身体现象学模型来分析古今汉语,并由此还原出主观成分(主观还原不是现成的而要不断发掘),最终变成一种专门研究主观的语言哲学,并可结合伦理学-美学(诗学)来研究善美。
还可随时查下格式塔心理学(不必专门细看)的书,例如《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格式塔心理学的哲学基础也是现象学,有些认知语
言学模型借用了格式塔心理学的模型(例如完形、图形-背景理论)。
认知语言学的几位创始人的著作或译本也可读,但对进阶帮助不大,进阶主要是回到法国身体现象学。
身体现象学已有系统的理论,只是缺少具体的运算模型,而认知语言学补上了这些运算模型,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者却对其哲学基础说不太清,只能自行去看身体现象学来进阶。
学习认知语言学的过程,更主要是须要自行研究古今汉语,进行主观还原,越还原越得到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解读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1原型范畴理论(The Theory of Prototypes)1.1原型范畴理论的发展历程原型理论的产生经历了一段过程。
著名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Lakoff.G)曾形象地将经典的范畴化理论的实质比作“容器”,具备定义性特征的个体就在里面,不具备的就在外面。
而著名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却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认为其中类别的成员如同一个家族的成员,每个成员都和其他一个或者数个成员共有一项或者数项特征,但几乎没有一项特征是所有成员都共有的,于是以这样环环相扣的方式通过相似性而联系起来成为一类。
即下图方式:从七十年代开始,以罗施(Rosch)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和以拉波夫(Labov)为代表的语言学家对cup ,bird ,fruit, furniture, vegetable, toy, vehicle, clothing等概念做了一系列深入的定量实验研究,发现了在范畴化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认知上显著的“原型”理论。
第一,个体范畴化的依据是其属性(attributes)而非其基本特征(essential features)。
属性是事物性质的心理体现,与人们认知及现实的互动模式密切相关;基本特征被理解为事物固有的本质属性,它们与主体认知无关,是客观而独立的存在的。
第二,对自然类的范畴化而言,传统理论所说的起定义作用的特征往往难以找到。
例如furniture(家具),在著名的Webster英语词典定义为“movable article used in readying an area as a room or patio for occupancy or use (用于装备房间、内院之类的地方,使便于居住或者使用的可移动物件)”,词典只是勉强找出的非确定性的描述,而算不上是可以根据来确切分类的充分必要条件(比如,壁柜、电话、地毯这类算不算furniture?)。
语用学笔记
语用学笔记一基础知识一语用学定义1 Levinson关于语用学的9个定义及批评2 定义: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寻找并确立使上述目标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二语用学的由来、产生与发展1提出:语用学(Pragmatics)这一术语最早是由美国哲学家(C.W.Morris)于1938年在其专著《符号理论基础》(Foundations of the Theory of Signs)提出。
他指出符号学(Semiotics)包括三部分,即:句法学(Syntax)、语义学(Semantics)和语用学(Pragmatics)。
其中:1)句法学: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2)语义学:研究“符号及其所指对象的关系”;3)语用学:研究“符号与解释者interpreters(后改为使用者users)之间的关系”2 发展:1)语言哲学家Ba r·Hillel提出语用学的具体研究对象是指引词语(indexical expressions);2)英国哲学家奥斯丁(J.Austin)和塞尔(J.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s Theory);3)美国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及合作原则();4)列文森(S.C.Levinson)的《语用学》(Pragmatics);5)利奇(G.N.Leech)的语用原则(Principles of Pragmatics);6)Wilso n﹠Sperber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7)范叔伦(Verschueren)的语言适应理论(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及综合论();8)新格赖斯会话机制(Neo-Gricean Pragmatic Apparatus);9)范叔伦(Verschueren)的统一理论框架(Coherent Theoretical Framework)三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功过1 区分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指出语言是语言学真正的研究对象;区分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主张就语言而研究语言;F.de.Saussure 区分共时状态(synchronic)和历时状态(diachronic),认为共时状态的语言系统是语言研究的重点;提出语言系统共时描写的理论和方法。
语用学系统完整笔记资料
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寻找并确立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语境:语境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交际的语言环境。
这个定义指明:a我们研究的是运用自然语言进行的言语交际;b言语交际有成效地进行(即说话人恰当地表达话语意义和听话人准确地理解话语意义)必须依赖言语环境。
因此我们认为,“语境”是指言语环境,而非语言环境。
指示系统:在面对面的交谈中,指示系统,一般地说,是以自我(说话人)为中心组织起来的。
指示词语的指示中心一般是:a中心人物是说话人;b中心时间是说话人说话的时间;c中心地点是说话人说话时所处的地点;d语篇中心是一句话中说话人当时正说到的部位;e社交中心是说话人的相对于说话对象的社会地位。
合作原则在参与交谈时,要使你说的话符合你所参与的交谈的公认目的或方向。
会话含义就是话语在会话中产生隐含意义,即说话者的“言外之意”,也就是语用含义。
规约含义:规约含义不是从会话准则那种高层次的语用原则推导出的,而是简单地根据规约附属于特定的词项或话语。
例如,but、and有相同的真值条件,但but还具有附加的规约含义,即对立含义。
得体原则我们把适合不同语境的需要,采用拐弯抹角方式,说出的话交际效果最佳叫做“得体”。
把有关的三条准则:礼貌准则、幽默准则、克制准则,合称为“得体原则”。
得体原则能够科学、合理地解释“合作原则”难于解释或无力解释的一些重要问题,又比新格赖斯会话理论便于交际者大众熟练的掌握和运用。
衬跌:在结构上分为衬和跌两部分,衬在前,跌在后,把相关联的多种事物罗列起来,使听话人感受到一种明确的方向性动势,然后猛然一跌,产生出幽默效果。
“衬”应该越升越高,形成明显的方向动势,才能跌出理想效果;衬的过程要严守秘密,跌得干净利索。
顿跌: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故意把一句话拆开来,先说一半,顿一下,暗示出语义发展方向,使听话人产生误会,然后再把后一半说出来,而造成顿悟式的笑。
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
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两种分支学科,两者都致力于研究语言的使用和理解,并通过研究语言使用的规律来揭示语言背后的思维和文化心理机制。
本文将分别介绍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
一、语用学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问,主要研究语言使用时的上下文信息和语言交际行为特征。
语用学主要关注的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意图和交际目的,研究语言使用的表达方式和交际效果。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语义和语用之间的关系、语境对语言理解的影响、语言交际中的礼貌原则等。
语用学主要应用于语言教学、翻译、新闻传媒等领域中。
语用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1. 言语行为分析:研究语言使用时的言语行为特征,包括陈述、命令、请求、辞职等不同类型的言语行为。
2. 话语分析:研究话语结构、话语的上下文信息、话语的语言功能等,通过话语分析可以揭示话语的隐含意义和语言背后的交际意图。
3. 礼貌原则分析:研究人们在语言交际中遵循的礼貌规则,包括自我批评、委婉表述、让步等;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礼貌原则的差异。
二、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是研究语言认知的学问,主要研究语言的认知过程和语言认知的神经基础。
认知语言学的核心理论是社会认知理论,即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认知现象,语言的认知与个体的认知机制密切相关。
认知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的理解、产生和运用的过程,包括语音知觉、词汇学习、语法知识表示和运用、语言创造等方面。
认知语言学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语言治疗、语言评估和语言教育等。
认知语言学主要研究方法包括:1. 知觉和认知实验:通过实验测试、心理测试等方法研究语言认知过程,比如音素辨别实验、视听口语信息处理实验、语音流畅性测验等。
2. 脑成像技术研究:通过磁共振成像、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等技术研究语言认知的神经机制和脑区活动特征;3. 语料库分析:通过分析大量语言材料,研究语言的语义、语法规则和统计模式等。
综上所述,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两者都是研究语言的使用和理解,期望通过研究语言的规律来揭示语言背后的思维和文化心理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在江. 《认知语用学概论》评介. 外语教学2001,22(4):89-90.作者认为,认知语用学的研究领域是符号在交际意图、语境、推理等因素的干预下所作出的种种解释。
第七章讨论相关理论(即关联理论)的基本论点。
相关理论里提出的百科知识提取,相关的自然性、遗传性及其生存价值,省力原则在交际中的运用,共有认知环境,语境变项、显义和隐义等概念,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地去探讨语言形式和内容实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八章论述认知语境。
作者指出认知语境包括语言使用涉及的情景知识(具体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工作记忆)和背景知识(知识结构)三个语用范畴,也包含社会团体所具有的集体意识,即社会文化团体“办事、思维或信仰的方法”,集体意识以“社会表征”的方式,存储在个人的知识结构里,是个人的语言行为社和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
黄睿. “体验哲学”作为认知语用学哲学基础的意义. 衡水学院学报2005,7(4):52-54.体验哲学的精髓: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
第一代认知科学的特点是以传统的英美分析哲学(形式主义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和先验哲学为哲学基础,接受了其中许多主要观点,认为范畴、特征、关系等是客观存在的,独立于人的意识,与人的身体经验、神经系统、主观因素无关。
第二代认知科学把经验作为联系主客观的桥梁,认为概念、范畴、心智来自于身体经验,具有体验性;人具有无意识性;思维具有隐喻性。
意义基于感知,感知基于生理构造,认知结构和感知极致密切相连。
人类因自身的生理构造用特殊的方法来感知世间万物,理解其间的各种关系,因此概念和意义是以一种基于身体经验的心理现象,是人类通过体验而固定下来,思维和推理也基于体验。
廖巧云. 关联理论对合作原则的发展. 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9(6):82-86.关联理论(Sperber &Wilson,1986,2001)不仅试图回答有关交际的哲学问题,而且还要对听话人的理解过程的心理问题进行解释。
关联理论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涉及到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并从心理学的角度指出,语言交际是一种认知活动,是在关联原则支配下按一定推理规律进行的。
关联是一个依赖语境的概念,Sperber &Wilson把语境看作是听话者大脑中一系列的假设,推理是在新信息和语境假设之间进行的。
话语的相关是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果听话者在处理话语所传递的新信息时能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那么话语具有最佳关联性。
明示和推理是交际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从说话人的角度来看,交际是一个明示过程,即把信息意图明白地表现出来,而从听话人的角度来看,交际又是一个推理过程,推理就是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结合语境假设,求得语境效果,或指说话人的意图。
推理——明示的过程:说话人必须首先对听话人的认知资源作出合适的估计,然后再选用恰当的话语方式(用此方式明示),让听话人从中通过推理,找到正确的语境并推导出说话人意义。
关联理论突破了传统的语境概念,把语境看成一个心理建构体,即存在于听话者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
为了区别于传统语境,关联理论中的语境称为认知环境。
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所运用的认知语境只是认知环境中相互显映的部分。
(苗兴伟,1997)百科知识是在话语理解的过程中根据演绎推理的需要而做出的选择,听者还可以调用周围的情景信息来扩展自己的认知语境(苗兴伟,1997)Sperber&wilson认为话语理解是一种演绎推理过程,演绎法是语言交际中的基本形式,语言交际中所使用的推理是非论证性的,也就是说语言推理过程具有或然性。
(Sperber&Wilson,2001)根据关联理论,在话语理论推导机制中,语境是“这一理论体系内诸多变元的终极参照和整个理论构架的基本支撑点”(孟建钢,2002)话语理解既然是受话者将其语境假设和输入的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用演绎推理来寻找输入语句的命题和语境假设之间的关联性。
何自然,冉永平. 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 现代外语,1998,3:92-107.2.关联理论关联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
它是基于以下的观点(Sperber&Wilson,1986/1995):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他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认定一种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
因此,每一种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所具备最佳的关联性。
为什么交际双方各自的谈话意图会被对方识别?为什么交际双方配合得如此自然,既能产生话语,又能识别对方的话语?两位作者提供的答案是:第一、交际双方说话就是为了让对方明白,所以要求“互明”(mutual manifestness).第二,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交际双方之所以能够配合得默契,明白对方话语的暗含内容,主要由于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关联性。
语境假设就是人之间假设。
在话语明说(explicature)的基础上,听话人凭借认知语境中的三种信息:逻辑信息(logical information)、百科信息(encylopaedic information)和词语信息(lexical information)作出语境假设。
由于人们的认知结构不同,上述三种信息组成的认知环境也就因人而异,对话语的推理自然会得出不同的暗含结果。
最佳关联性来自最好的语境效果。
Sperber&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1986/1995)中提出了交际和话语理解目的有关的一些基本结论:1)交际改变说话者与听话者相互之间的认知环境。
互明(mutual manifestness)的认知意义可能不大,但却有重要的社会意义(SPerber&Wilson,1995:61)2)交际的目的不是为了“再现思想”,而是为了“扩大相互之间的认知环境”(Sperber&Wilson,1995:193)3)互知(mutual knowledge)是理解的结果,而非理解的先决条件(Garman,1990:366).4)关联的交际原则一般不允许单个的明示刺激(ostensive stimulus)导致多种理解(Sperber&Wilson,1995:167).5)关联的交际原则是理解话语的总概括(Sperber&Wilson,1995).3.关联理论的几个新修正3.1关联原则最大关联性就是I话语理解是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the greatest possible effects for the smallest possible effort);而最佳关联性即是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后所获得的足够的语境效果(adequate effect for no unjustifiable effort).3.2 关联假设的修改Sperber&Wilson提出了修该以后的最佳关联假设(Sperber&WIlson,1995:270)。
(a)明示刺激具有足够的关联性,值得听话人付出努力进行加工处理。
(b)明示刺激与说话人的能力和偏爱(preference)相一致,因而最具关联性。
3.3 概念意义和程序意义概念意义对话语表达的明示信息和暗含信息都起一定作用,并通过增加话语的关联假设提高明示交际行为的关联性;程序意义却对理解明示信息和推理暗含意义在程序上进行制约或指引,使听话人付出较小的努力去获取更大的语境效果。
3.4话语的真假与关联性个人关联(类别)定义:当且仅当个人假设与他所处的某种或多种语境取得某些正面的认知效果,该假设才具有关联性。
个人关联(比较)定义:扩充条件1:个人假设具备的关联性可以使:当认知处于最佳过程时,正面的认知效果往往较大。
扩充条件2:个人假设具备的关联性可以使:获得较大正面认知效果所付出的努力往往较小。
3.5 正面认知效果需要主要的是,只要错误信息产生正面认知效果,它仍可能具有关联性。
4 对Grice理论的修正和补充Sperber&WIlson(1986/1995)认为,隐含是一些语境演绎(contextual deductions).有时,可能要加上一些假想的前提,求得话语的关联性,获得合理的演绎。
对Grice而言,蕴含和暗含之间是相互排斥的;然而Sperber&WIlson则认为,蕴含和隐含是可以一致的。
张亚非. 关联理论述评.1.关联理论的主要观点1.1推理:语言交际的核心与信息模式相反,关联理论师承Grice,主张建立交际的推理模式,即认为交际中语言表达者和言者意图之间的分离不是靠符号规则,而是靠认知过程来弥合的。
交际得以实现,正是交际者提供了有关自己意图的行为依据(如话语),以及接收者能根据这种行为推导出交际意图。
语言交际的特征证明,推理说较之信码说是更为切合实际的语用理论。
首先,推理模式的输入信息不再是单一的语言表达,而分为两大类,即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
其次,推理是按一定思维规律集语言和非语言知识于一体的过程。
在长期的语言和思维实践中,这个过程已基本形成抽象的思维定势。
关联理论认为,正是这一思维定势使复杂多变的语用现象有可能得到统一的解释。
1.2最佳关联原则在语言交际I中,听者建立并处理与话语相关的某些假设,形成一个随时间变化的认知背景,并从中获得新的信息。
话语理解牵涉两类信息的结合与运算,即由话语信号建立的新的假设和在此之前已被处理的假设。
新旧信息结合的必要条件是他们应相互关联:新的话语必须以某种方式与听者已有的知识背景发生联系,言者说话时必须遵守关联原则,尽可能使话语与语境相关。
听者则可以利用相关原则指导推理,从新旧信息提供的前提得出有关话语意图的结论。
话语是否具有关联性,可由它经推理获得的语境效果来判断。
Wilson&Sperber (1986:27-29)指出,新的信息和现有假设构成语境之间有三种关联方式:(1)使新信息与语境相结合;(2)用新信息加强现有假设;(3)使新信息与现有假设互为矛盾或排斥。
关联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程度的强弱取决于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即所获得的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和处理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processing effort).只有在两者间达到合理的平衡时,话语所提供的信息才被认为是具有关联性。
关联性的定义如下(Wilson&Sperber,1986:30):(1)在同等条件下,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强;(2)在同等条件下,处理努力越小,关联性越强。
如果话语既能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又只需为此付出最小的处理努力,那他就具有最佳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