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给动物分类》教学反思(共四篇)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给动物分类》教学反思(一)在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给动物分类》一课中,我们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和分类,深入了解动物的多样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
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与达成情况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动物分类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动物分类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对常见的动物进行分类。
从课堂表现和学生作业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达到这些目标,能够按照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能简要说明分类的依据。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方面,我尽量选择了学生熟悉的动物进行举例,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同时,我也注重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和讨论,让他们在互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PPT展示、实物观察、小组讨论等。
这些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三、教学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亮点方面,我认为本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1.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2. 通过实物观察和小组讨论,增强了学生对动物特征的认识;3.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动物分类的意义和应用。
不足方面,我认为还存在以下问题:1. 部分学生对于动物分类的依据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2. 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学生没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3. 对于一些特殊或罕见的动物,学生的了解较少,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以补充。
四、改进措施与展望针对以上不足,我计划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 加强学生对动物分类依据的理解,可以通过更多实例或练习来巩固;2. 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3. 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可以组织一些课外拓展活动或阅读任务,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动物的知识。
展望未来,我希望能够继续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同时,我也将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让他们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铁钉生锈》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铁钉生锈》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铁钉生锈的原因和防止生锈的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铁钉生锈的条件和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铁钉生锈的原因和防止生锈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实验操作也较为熟练。
但在分析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对铁钉生锈的原因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
本节课采用了实验探究、分析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实践操作环节,部分学生操作不熟练,需要加强实践指导。
整体来看,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讨论环节表现出较低的热情,需要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实验环节,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了较好的组织和指导,但在实践操作环节,部分学生操作不熟练,需要加强实践指导。
以下是改进措施:1. 在分析讨论环节,教师可以设计更多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对铁钉生锈原因的理解。
2. 在实践操作环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防锈剂的制作方法。
3. 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实验方法和技巧。
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上好科学课》教学反思1
《上好科学课》教学反思四篇苏教版科学《上好科学课》教学反思(一)《上好科学课》教学反思在完成了《上好科学课》的教学任务后,我深感责任重大,同时也收获颇丰。
这次的教学经历不仅让我对科学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对如何更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有了更多的思考。
首先,我认识到科学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力设计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
我欣喜地看到,学生们在这些活动中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他们不仅能够理解并掌握知识,更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然而,我也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例如,有时我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我还需要更加注重课堂管理的细节。
有时学生在进行实验或讨论时会出现一些混乱的情况,这会影响到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我将加强对课堂纪律的管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一个有序、安静的环境中学习。
通过这次教学,我还认识到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我将继续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苏教版科学(上好科学课)教学反思(二)《上好科学课》教学反思《上好科学课》教学反思经过这段时间的教学,我对《上好科学课》这一主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反思。
我深深感受到,上好科学课并非易事,它需要我们教师具备深厚的科学素养,灵活的教学方法,以及对学生学习特点的深入理解。
首先,科学素养是上好科学课的基础。
科学是一门系统、严谨且不断更新的学科,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保持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和追求,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科学概念,探索科学现象,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其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上好科学课的关键。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导体和绝缘体》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导体和绝缘体》教学反思《导体和绝缘体》这一课从学生身边的物体出发,让他们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认识导体和绝缘体,并初步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以下是我对本课教学的一些反思:1.注重实验操作:本课的教学中,实验操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我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如金属、塑料、橡胶、纸等常见物体,让他们通过实验探究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物体不容易导电。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不仅增强了动手能力,还加深了对导体和绝缘体的理解。
例如,在实验中,学生发现金属钥匙可以导电,而塑料尺子则不导电。
2.引导探究思维:在实验操作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思考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和联系,让他们通过观察、分析和推理,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假设,并让他们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
例如,学生提出猜想:水是否是导体?通过实验发现,水能够导电,因此学生得出结论:水是导体。
3.培养科学态度:在探究过程中,我强调科学态度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科学实验需要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
我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让他们学会尊重科学事实。
例如,当学生在实验中发现异常现象时,我鼓励他们反复验证,直到得出可靠的结论。
4.拓展知识应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让他们了解导体和绝缘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电线、开关、插座等。
我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导体和绝缘体的特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学生提出可以利用导体的导电性制作电线,利用绝缘体的不导电性制作插座等。
通过《导体和绝缘体》的教学,我认识到科学课教学需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实验、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
同时,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我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
小学科学全册(教学反思)小学科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全册(教学反思)小学科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小学科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是小学科学教材中的一本重要教材。
它是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科学修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而编写的。
本册教材内容涵盖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能量在物体中传递与转化、观察和描述小动物、生活和环境中的变化等方面的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这本教材的编排合理,教材内容丰富,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教材的编排循序渐进,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教材采用了“由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模式,即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认识到细节的学习方式。
这种编排方式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能够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对物质性质和变化、能量传递与转化等概念的认识。
同时,教材还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验案例,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受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其次,教材内容齐全且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
教材涵盖了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变化、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能量传递与转化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点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与自己的实际经验联系起来。
比如,在讲述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时,教材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书包、篮球等来引导学生感知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样的案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再次,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材与其他学科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科学素养。
比如,在学习能量传递与转化的知识点时,教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的能量,以及动物通过食物摄入这些能量的过程。
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能量转化的理解程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教材中的文字描述较多,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成为了限制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一单元物质的变化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一单元教学反思一、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1.《蜡烛的变化》o成功之处:本课设计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蜡烛燃烧的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学生参与度高,实验操作顺利,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
o不足之处:课堂语言不够精练,部分细节处理略显仓促,导致结课环节略显匆忙。
此外,评价语言较为单调,未能充分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反馈。
o改进措施:课前应更加精心准备,优化课堂语言,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紧凑有序。
同时,增加多样化的评价语言,以更好地激励和引导学生。
2.《铁钉生锈》o成功之处:本课通过控制变量实验,让学生深刻理解了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并掌握了控制变量的基本方法。
课前小组自行设计实验并完成,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o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实验设计上存在不足,对控制变量的理解不够深入。
此外,课堂时间分配上略显紧张,导致部分小组未能充分展示和交流实验成果。
o改进措施:加强对控制变量方法的讲解和训练,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熟练掌握。
同时,优化课堂时间分配,为小组展示和交流预留更多时间。
3.《制作汽水》o成功之处:本课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
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课堂氛围活跃,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
o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操作不够规范,导致实验结果不理想。
此外,课堂纪律有待加强,部分学生在讨论时偏离了主题。
o改进措施:加强实验操作的指导和监督,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规范操作。
同时,加强课堂纪律管理,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光源》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光源》教学反思《光源》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的第1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观察、认识光源和人造光源,通过实验来了解光传播的一般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述实验过程和结果。
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反思:1. 把握学生研究光源的兴趣和方法学生对光源并不陌生,在生活中也能接触到一些光源。
因此,在课的开始我就出示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光源,并问学生:“你看到了些什么?”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又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2. 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能力在引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猜想之后,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自由选取了不同的材料来设计实验,并在小组内交流实验的方法和结果。
这种自主探究和合作能力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也是我在教学中一直重视的。
3. 充分利用实验资源进行拓展性学习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不仅利用了教材中提供的实验资源,还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了两个拓展性实验。
这些实验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一知识点,还让他们对光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4. 适时评价,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我适时给予评价和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
例如,在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猜想时,我肯定了学生的方法并鼓励他们去尝试不同的方法。
这样的评价和鼓励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提高探究的积极性。
5. 重视安全教育在实验过程中,我始终强调安全使用酒精灯和注意火源的安全。
这是科学实验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我在教学中一直强调的。
总的来说,这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在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实验时,我有时过于急躁,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和实践时间;在评价学生时,有时也过于笼统,没有具体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2023秋新课标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1.蜡烛的变化《蜡烛的变化》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首先,我认为本节课的设计是以课堂和学生为主体的,没有丝毫做戏的成分,是基于课堂,立足于学生的。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整个结课过程都交由学生操作学生评说,教师只做必要的引导工作。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蜡烛变化的研究认识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种。
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使用教材提供的典型物体一一蜡烛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
因为蜡烛在燃烧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现象:一种是形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
由固体变为液体,又由液体变为固体,变来变去还会变回来。
另一种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当然,本课的实验很多,活动量大,不过大多数都很简单,易于操作,因此我把每一个实验的主动权都交给学生,让学生全身心地经历和体验个别地方稍嫌不足。
比如课堂语言不够精练:细节贯穿略有瑕疵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结课有些匆忙,另外,评价语言也稍嫌单调,总之,我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始终遵循科学的要求一一探究,这个要求来设计教学过程。
始终将自己放在引导者的角色上,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指导学生来展开研究。
2.铁钉生锈《铁钉生锈》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铁钉生锈》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单元中的内容。
因为本课涉及变量控制实验,所以我们课题组就把这课作为变量控制教学的一个研究载体。
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及思维发展特点和技能特点和教材对变量控制技能的要求,我们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认识铁生锈变成铁锈是一种化学变化2、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物质3、懂得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探究铁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在实验中能确定自变量,并控制无关变量。
这节课由两个主要活动组成,第一,观察铁和铁锈。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确定铁锈是种不同于铁的物质,从而认识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第二,小组互评并完善铁生锈的原因的实验方为了让学生正确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探究铁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在实验中能确定自变量,并控制无关变量,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策略!1、课前让小组自行设计实验。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水滴的旅行》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水滴的旅行》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与目标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水滴的旅行过程,包括蒸发、凝结和降水等现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水滴旅行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过程与方法1.导入新课通过观看水滴旅行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水滴旅行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水滴旅行的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水滴是如何旅行的吗?”引导学生思考水滴旅行的过程。
2.实验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了解水滴旅行的过程。
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讲解与总结教师根据实验结果,讲解水滴旅行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水滴旅行的基本过程。
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水滴旅行的条件,巩固学生的知识。
4.拓展与应用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水滴旅行现象,了解水滴旅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如:“为什么夏天容易出汗?”“为什么冬天会有雪花?”等。
三、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水滴旅行的过程,能够解释水滴旅行的基本过程。
同时,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培养了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激发了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存在问题(1)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验现象观察不够仔细,导致对实验结果的理解不够深入。
(2)在讲解与总结环节,部分学生对水滴旅行的条件总结不够准确,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3.改进措施(1)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更加关注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在讲解与总结环节,教师要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答,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总结水滴旅行的条件。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通过执教《运动的快慢》,现对该课教学做如下反思:一、巧设问题,诱发学生大胆想象,激发学习热情。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我巧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提出问题:“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当学生提出多种多样的方案时,我及时追问:“你们觉得谁的方法比较好呢?”这时,学生的回答必然产生两种不同的答案,从而激发学生争论。
我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交流,自主探究出比较运动快慢的三种方法。
由于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学习的热情得到了激发,从而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二、体验学习,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为了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我大胆尝试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
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实验、交流等环节,学生自主探究出比较运动快慢的三种方法。
在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同时,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三、拓展延伸,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在课的结尾部分,我设计了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让学生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解决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
由于这个问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用今天的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这个要求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激励,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向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总之,《运动的快慢》一课以“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为主线,以“观察、实验、比较、分析、交流”为手段,将教与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同时,通过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学反思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学反思我在最新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科学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反思:1. 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策略,包括示范演示、小组合作和实验观察等。
这些策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和探索能力。
2. 手段的选择: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选择了适合的手段来呈现教学内容。
例如,通过图片、实物模型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提升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效果。
3. 知识的归纳总结:在每个教学单元结束时,我进行了知识的归纳总结。
通过回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理清知识框架,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4. 学生参与程度的提高:我注重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提问、互动交流,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以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
5.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我针对不同教学单元,设计了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的反思和实践,我发现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和对科学的兴趣有所提高。
然而,我也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某些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研究进度的掌握。
因此,我将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以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总结来说,最新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全面丰富,适合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合适手段的选择和学生参与程度的提高,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和兴趣的培养。
同时,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希望我的反思和实践经验能对未来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学科学全册(教学反思)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全册(教学反思)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引言:小学三年级是学生初步接触科学知识的阶段,他们对于这个新的学科可能会感到好奇和兴奋。
作为教师,在教学科学时,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针对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进行教学反思,探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的优点和改进之处,以提高教学效果。
1. 教学内容: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囊括了生物、物理、地理、化学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既包括基础的科学概念,也包括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象和实例。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加对科学的兴趣,并初步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现象。
然而,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
通过引入更多有趣的实例和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将科学与数学、语言等学科相结合,帮助学生建立更为综合和深入的科学理解。
2. 教学方法: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以及实践活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引导性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提示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使用启发性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发现规律,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学习过程,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践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以组织一些小组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可以组织学生到实验室、自然环境中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自然界的规律和现象。
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一些科学实践活动,如种植小菜、制作简单的实验器材等,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教学资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冲出地球》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冲出地球》教学反思
一、唤醒已知,启发未知
在《冲出地球》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对月球的认知,将其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展开对月球引力的探究。
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亲身体验月球引力的存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化解矛盾,促进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我巧妙地利用了月球引力与地球上的引力的矛盾点,促使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其中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解决方案。
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我及时给予点拨、指导,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实验探究。
三、实验引领,思考深入
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了对比实验的优越性,设计了两个对比实验。
通过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并完成实验记录,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月球引力的存在。
在实验结束后,我与学生一起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科学结论。
四、课外拓展,延续探究
在课堂即将结束时,我提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果让你来设计一个模拟月球无引力的实验方案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将学生的视线引向了课外,使他们在课后继续研究、探讨。
同时,我还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有关月球引力的知识,如上网查询、阅读相关书籍等。
总之,《冲出地球》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和探究欲望。
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科学全册(教学反思)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全册(教学反思)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小学科学全册(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十分重要。
他们除了进行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引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次我以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为教材,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情境,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第一课,我们学习了《第二节:水作为植物的生活必须品》。
在这一课中,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的方式,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来激发学生对水的兴趣。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的重要性,我设计了一个小实验活动。
我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小杯水,然后让学生观察杯中的水有多少,然后用水分别浇灌不同的植物。
学生们发现,植物没有水就会枯萎,这让他们对水的作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们真正体会到了水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第二课,我们学习了《第三节:火和阳光能帮助植物生长》。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火和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我带领学生进行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我给每个学生准备了两棵小植物,一棵放在室外接触阳光,一棵放在室内不接触阳光。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学生们发现室外的植物长得更好,叶片绿油油的。
通过比较,他们明白了阳光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这个实验既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会观察和比较,又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课,我们学习了《第四节:风和气体运动》。
为了激发学生对风的兴趣,我引入了一个小游戏,让学生们在体验中学习。
我提前准备了一些气球,然后请学生们将气球充满气体,然后在气球口吹气,看看会发生什么。
学生们可能会尝试了几次,才意识到气球会随着呼吸的气流而运动。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们初步了解了气流的运动规律。
接着,我引导学生们观察周围的一些现象,比如树叶被风吹动、气球随风漂移等,通过实际观察,他们对风和气体运动的理解更加深入。
第四课,我们学习了《第五节:运动的路径通过力来引起》。
我设计了一个小小物理实验,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力对物体运动路径的影响。
苏教版科学四下 《太阳钟》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四下《太阳钟》教学反思经过一堂课的教学,我对《太阳钟》这一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们对于太阳钟的工作原理及其历史背景都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这也让我更加坚信,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真正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回顾这一堂课,我认为有几个方面值得总结与反思。
首先,我成功地引导学生们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了太阳钟的基本工作原理。
通过模拟实验和小组讨论,学生们亲自动手操作,深入了解了太阳钟是如何利用太阳的位置变化来计时的。
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其次,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介绍太阳钟的历史背景时,我特意提到了太阳钟的局限性,引导学生们思考为什么现代社会不再广泛使用太阳钟。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们认识到了科学发展的局限性,还激发了他们探索更先进计时方式的欲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我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来充分讨论和交流。
这可能导致部分学生的观点没有得到充分表达,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意合理安排讨论时间,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
此外,我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课堂管理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出现了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这可能与我的教学方法不够生动有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将尝试采用更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增加互动游戏、引入趣味实验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管理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
同时,我也将不断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为自己的专业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2023秋新课标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第一单元光与色彩1光源一、本课是新教材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第一课。
本课逐渐深入地安排了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根据光源概念与生活经验,讨论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进而学会给光源分类。
第二部分,分析图片呈现的发光现象,知道发光物体分为光源与反光物体两类,学会区分。
第三部分,通过点燃蜡烛、给细钢丝通电两个活动,观察物体发光的过程,认识到发光需要能量二、教学反思1.积极搭建教与学的支架,将课堂交给学生新课改要求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具体到科学课堂上,教师应摒弃原先的授受课堂,而应当蹲到学生的身边,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提供结构化的教学材料等积极地为学生搭建思维的支架,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本节课第二个环节“认识光源”,在认识了光源的定义后,我挑选了生活中另一些典型的光源与反光的物体,然后通过“独立判断”、交流、讨论、汇报这些形式,将课堂交给学生,在这些环节中,每个学生的思维都主动参与了,当遇到与自己观点不一致时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他的表达、分析、判断等能力都能在这些环节中得到运用和发展2.利用多种策略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光源》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需要吸引学生进入光的美妙世界。
因此,我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挑选了生活中发光物体的图片和视频,辅以文字介绍和音乐,唤起学生的记忆让他们沉浸在光的世界中,感受光带来的美茬“让钢丝发光”的环节中,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以非常肯定钢丝不是光源,通过故意制造矛盾,通过提问“那它有没有机会成为光源呢”一下子吸引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投入试验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利用其他的技术,例如:小组实验记录可以采用白板、树状图或者利用一些模拟软件进行模拟实验等等,这些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的过程2.光的传播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新教材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第二课。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鱼类》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鱼类》教学反思本课以“为鱼儿安个新家”的模拟实验活动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知道鱼适应水中生活的一些特点,从而培养学生喜爱研究动物的兴趣,愿意与他人合作,能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出简单的解释。
反思本课的教学,有如下优点:1.充分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建立表象。
在帮助学生认识鱼的外形特点时,我运用了多媒体的放大、闪烁功能,将鱼放大展示,并对其重要特点进行闪烁,从而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鱼的外形特点。
在了解鱼的呼吸时,我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演示功能,将鱼的呼吸过程形象地展示出来,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鱼的呼吸过程。
2.充分运用“活动”,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本课中安排了两个学生活动:“为鱼儿安个新家”和“观察鱼”。
学生通过动手实验,不仅了解了鱼的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而且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在“为鱼儿安个新家”的活动中,我让学生先预测鱼儿能否存活,再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结果有的学生预测正确,有的学生预测错误。
我让学生说说自己预测的理由,并引导他们分析预测错误的原因。
在“观察鱼”的活动中,我让学生通过观察、描述鱼的活动,了解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对鱼的游动、呼吸、鳍的作用等有了更深的认识。
3.充分运用“神入”策略,提高课堂效率。
本课中我充分运用了“神入”策略。
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条鱼,从鱼的角度去体验水对鱼的作用。
学生通过想象和体验,对鱼的生活环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在课的结束部分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如果你是科学家你会研究鱼的什么?”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对鱼有了较深的认识,此时让他们说说自己想研究什么也水到渠成。
当然,本课的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在引导学生认识鱼的外形特点时,我过于急躁,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观察和描述;在引导学生认识鱼的呼吸时,我对学生的回答处理过于草率,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克服这些不足之处。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不同的运动》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不同的运动》教学反思《不同的运动》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2课,以下是我对本课教学的一些反思:
一、成功之处
本课的教学设计基本合理,科学性强,具有科学启蒙性。
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使学生对不同的运动形式及其特点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此外,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和比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运动的特点和形式。
二、需要改进的地方
本课的教学还可以进一步改进。
首先,由于时间有限,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运动形式的时间不够充分,需要增加一些时间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不同运动的特点。
其次,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他们能够更准确地理解不同运动形式的特点和区别。
最后,可以增加一些实例或图片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运动形式的特点和形式。
三、今后的改进方向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观察、比较、交流和思考。
同时,我也会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使他们能够更准确地理解不同运动形式的特点和区别。
此外,我还会增加一些实例或图片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运动形式的特点和形式。
总之,《不同的运动》一课的教学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我相信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科学课教学将会更加生动有趣、科学性强,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小学科学全册(教学反思)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全册(教学反思)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在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科学作为一门学科,不仅仅是为了传授一些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这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一些新的方法和策略,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效果,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科学实践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我在课堂中进行了多次实验和观察活动。
例如,在学习物体的密度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简单的实验,让他们自己动手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密度。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密度的概念,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其次,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科学是要求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学科,只有通过观察现象、思考问题,才能真正理解科学知识。
因此,我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观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在学习鸟类的适应性时,我组织学生观察鸟类的各种特征,并让他们思考这些特征对鸟类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有何作用。
这样,学生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更是主动思考和探究。
此外,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科学是一个合作性很强的学科,在合作中学习,学生可以相互借鉴和启发,提高学习效果。
因此,我在课堂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
例如,在学习水的三态时,我让学生分成小组,观察和讨论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并写下自己的观察和结论。
通过合作讨论,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也得到了积极的学习结果。
然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有些实验无法做到真正的亲自动手实践,只能通过观察和讨论来代替。
这样虽然能够让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和体验,但无法达到实践能力的最佳发展效果。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考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材料设计方面,我准备了几种土壤的标本,黏土、砂土、腐殖土、学生生活周围的土壤。这些材料本身就蕴含着本课所设定的知识目标。同时,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研究,也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不同的植物选择不同的土壤生长,也让学生感到大自然的奇妙。处于便于操作和开放性原则,决定放手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研究,教师除了提供材料,不做任何指导,让学生感到“自己学科学、做科学”更有乐趣。所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要被纳入到儿童科学活动的整体中。此外还需要为学生准备:不同种类的土样、镊子、纸巾、漏杯、烧杯等。
本节课有以下几点有待加强:
一、情景导入:
直接给同学们欣赏花的图片,总觉得不够完美。所以在情景导入方面做了调整。一段优美的音乐《茉莉花》,把学生带入到花香扑鼻的情境之中。欣赏完歌曲后,问同学们刚才这首歌描写了什么花?这花是什么颜色的?你们有没有见过茉莉花,下面来欣赏包括茉莉花在内的一些花的图片。提问:你认识这些花吗?现在正值春暖花开,你还见过哪些花?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图片。这样的形式,比直接以花的图片导入新课更让学生接受。播放音乐渲染情境,用富有感染性的,家乡名歌《茉莉花》,为学生创设花的图片,使他们自己积极主动地融入角色,找到情感的共鸣点,从而自然过渡到教学内容,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两个环节:
活动一:研究土壤的成分
1、分组实验的注意事项,不应该在实验的过程说。应该在实验前讲清楚,注意事项:a、土块要轻放。b、搅拌要彻底。c、静置时间要长。观察时,杯子也应保持静置不动的状态。d、始终要仔细观察,记录下每一步骤看到的现象。
2、观察水中土壤的分层现象,一定要强调水中的土壤分层。前面在搅拌土壤应该把搅拌棒拿出来。让学生观察水中静止的土壤分层。同时这里如果在课前准备好土壤的分层,在这时展示学生看老师准备好的土壤分层,效果会更好!
《肥沃的土壤》教学反思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1单元《土壤与生命》中的第3课。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我首先播放录像,茂密的森林、葱绿的庄家、生机勃勃的草原……无不展示着土壤的魅力。本课通过观看录像、组织学生观察、讨论,知道死了的动植物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由此建立腐殖质的概念。同时,知道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蚯蚓的作用,确立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的意识。让学生亲历成肥的全过程,又是培养学生恒心和毅力的大好时机,从而达到“坚持长期持久观察,在科学学习中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关爱生命”的目标。
《了解土壤》教学反思
土壤是地球上广泛存在着的物体,大多数植物赖以生长,土壤与人类关系密切。分析土壤的成分及土壤的种类所用的实验分析法,也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教者要对教材、学生作较深入得了解和分析,从中思索教学要求的不同层面,教学中又注意把个别学生的智慧,及时转变为全体学生的认识,所以教学适应学生的各个层面,这对落实义务教育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有益的探索,也是教学“弹性”要求实施的一次实践。要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他们去讨论预测,设计方案,教师作为实验伙伴参与其中,提供学生需要的工具。本课的内容紧紧结合儿童的实际,研究自己周围的土壤,增加学生对自己家乡的认识,更热爱她。在前一课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基本上奠定了土壤的概念,对认识某一事物也有了自己的方法与经验,会用利用各种感官去认识研究对象。
方位的。而教材作为科学教学的载体是有限的、单一的。因此,我们要跳出教材用教材,把教材变得更丰厚些,让学生综合性地学习科学。教学时,通过师生协同活动,启发学生利用知识迁移规律,尝试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辨别生活中植物的根,目的是让他们明白,我们是生活在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表达能力、观察能力以及收集信息的能力。
孩子们知道要出教室考察土壤时非常兴奋,但是如果他们不知道考察的目的和注意事项,考察肯定会变成玩耍。如果这些考察的目的和注意事项是老师告诉给他们的,他们印象不深刻,出了教室就忘了。
所以我就组织孩子们讨论,让他们自己说出来在考察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然后再小结,这样既对孩子们进行了自己制定规则约束自己的训练,又让孩子们对考察目的加深了理解。
苏教版科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
教者:王远征
《我们周围的土壤》教学反思
这一课主要是培养学生亲近土壤的情感,充分发挥自己的感官来观察、研究记录、描述有关土壤的内容。
观察的方法、可以研究的内容以及注意事项在出去挖土之前已经让学生明确了。可是,在外出挖土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部分学生觉得土壤很脏,不愿意用手去摸;有部分学生观察力不强,在观察的过程中很容易忽视细节。
另外,在作业完成方面,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相对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来说,学生会写相关的作业。而科学,他们只认为语文、数学、英语要进行毕业考试而科学不考。所以作业也可以不写,所以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面要动脑筋。多开展一些和科学有关的活动,如制作变色花等,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喜欢上科学课,爱上科学课从而喜欢写科学作业
提出挑战。新技能的学习不是强制性的,而是由儿童的兴趣和意愿决定的。虽然这导致他们对黄河水为什么变黄?只做出肤浅的而非深刻的理解。
(3)承认个别差异
皮亚杰理论认为:“所有儿童都要经过相同的发展阶段,只是存在速度上的差异,所以老师必须因材施教,一视同仁。”在进行实验时,教师有意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法,通过相互之间的平等交流,使一些不成熟的想法逐步成熟起来,不完善的想法逐步完善起来。从中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让每位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
(2)重视儿童的学习意愿
皮亚杰主义者不试图加快认知的发展。皮亚杰认为:“学习经验是建立在儿童现有的思维水平之上的。”本课在探பைடு நூலகம்黄河水为什么变黄?老师有意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探究,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并找出各小组的实验结果不一样原因出在哪里?老师只是听学生介绍他们实践新计划的经历,这些新计划对那些错误地看待世界的想法
在外出挖土之前,要提醒学生要像科学家那样细心观察,不要放过任何一个不起眼的东西。在我们眼里不觉得是什么的东西到了科学家眼里就可能是宝贝了。教育学生正是有了土壤,才有了地球上五彩缤纷的生物,是土壤哺育了我们,先在学生心里建立起对土壤的敬仰感。
学生经过亲自对土壤的观察之后,其实对土壤的成分已经稍稍知晓,比如他们感觉到土壤是湿湿的,有水;土壤中有颗粒。本节课可以先引出土壤中的成分,但不要求学生能完整地说出,下节课会详细介绍的。
总之,本课时教学让学生掌握了一些操作,观察,推理的学习方法,培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观察运用的形式,步步深入,培养了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同时注重讲练结合,使学生逐步提高知识水平和技能。让学生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学以致用,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叶和花》的教学反思
《叶和花》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我主要设计了三个环节:一、认识花的构造。二、了解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三、交流种植日记。
在课前,我多方收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材料,并多次检验,力
求使其达到理想效果,如:在这节课上,主要用到各种植物的根。这节课内容很贴近学生生活,活动材料也更多的来源于生活,植物的根都是孩子们身边比较容易获得的和有教育价值的,这些物品是由学生自己准备作为他们的操作材料的,一方面学生在寻找这些根的过程中获得了快乐,也对植物的根有了一定的认知,另一方面让学生使用自己收集到的物品进行实验,学生们会更大胆地进行实验,在活动的过程中同学们都会更投入,小组之间的讨论也会更激烈。在讲根的作用时,我运用了诗歌“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讲解了的根有固定植株的作用演示根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根吸收水分这个作用很多学生都知道,但是具体是如何吸收的呢,并没有学生真正的观察过,而且这个过程也不方便观察,所以采用的形式让同学们了解一下这个过程,增加学生的感官认识。在教学中我力图渗透科学课的德育教育。科学课中的德育教育在本课中的表现有:亲近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鼓励学生在科学课的学习中要胆大心细,以事实说话,培养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在科学活动中要有耐心毅力,做事善始善终,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乐于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意见,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培养团体合作精神。学会尝试,巩固运用。新课程理念指出:科学是一门开放的过程,它的外延是全部的、立体的、全
出就自己的见解,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出结论。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里,教师要以灵活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土壤的保护》教学反思
本课以学生所熟悉的、随处可见的土壤为话题,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土壤是亿万个生命的母亲,从而引出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重视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
活动二、研究土壤的种类以及不同种类土壤的特性
通过看、闻、摸、听四种观察方法让学生全方面的了解不同种类土壤的不同,教材上只建议学生看看,摸摸,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的引申出闻闻、听听两种观察方法。并能主动讨论怎样听,为什么这种土壤声音更大,气味大的原因是什么等深层问题,深化了学生对土壤的进一步了解。之后又通过实验——比较沙土与黏土的渗水性,使学生对不同种类土壤的不同性质有了进一步的探究,并辅助学生从实际意义上认识了什么样的实验可以称做“对比实验”,了解了对比实验中如何控制变量和定量。实验效果良好。
《根和茎》教学反思
《根和茎》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单元中的第二课,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中,学生已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进行了观察讨论,建立了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本单元将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对植物从种子的萌发到根、茎、叶、花、果实的形态功能做较深一层的研究。本课教学中我认真实施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坚持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原则。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大胆猜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猜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