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产学研合作发展现状
研究现状及对策建议
![研究现状及对策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0d24496e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19.png)
研究现状及对策建议【实用版】目录1.研究背景和意义2.研究现状分析3.存在问题及原因4.对策建议5.结论正文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研究现状及对策建议对于各行各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以促进行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本文旨在分析研究现状,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研究现状分析1.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对于研究现状及对策建议的研究较为广泛,成果丰硕。
研究方法包括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案例研究等,研究领域涉及经济、教育、科技等多个方面。
2.我国研究现状我国对于研究现状及对策建议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科研工作,相关政策不断完善,为我国研究现状及对策建议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1.研究水平参差不齐我国研究现状及对策建议的研究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一些研究成果质量不高,甚至存在抄袭、剽窃等现象。
2.研究方法单一我国研究现状及对策建议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缺乏创新,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现实问题。
3.研究与实践脱节部分研究成果无法转化为实际应用,存在研究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四、对策建议1.提高研究水平提高研究水平是提高研究现状及对策建议的首要任务。
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严惩抄袭、剽窃等行为,提高研究质量。
2.创新研究方法应不断探索新的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
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方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方法。
3.加强产学研结合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
政府、企业、高校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五、结论研究现状及对策建议对于各行各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1页共1页。
国内外产学研合作研究动态评述
![国内外产学研合作研究动态评述](https://img.taocdn.com/s3/m/ad5e858284868762caaed537.png)
李仙娥 L ine宋凤 娟 S n e  ̄u n i a ': X o gF n a
( 西安 建筑 科技 大学 , 西安 7 0 5 1 0 5)
( i nU i ri f rhtcuea dT c n lg X n7  ̄ 5 C ia X nv syo A c i tr n e h ooy, i 1 5, hn a e t e a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6 4 1 (0 0)6 00 — 1 10 — 3 1 2 1 2 — 0 9 0
言 ,ees uf d认 为产 学 合 作 的类 型 有 “ 式 ” “ Ptr &F s l e 正 和 非正 式 ” 分 , 之 “ 学研 结 合 ” 指 企 业 、 专 院 校 、 研 机 构 所 组成 的 以 战 略 也 可 以 按 照 合 作 时 间 长 短 、互 动 方 式 简 单 与 复 杂进 行 区 分 。 Al 产 是 大 科 tn a 联 盟 的 方 式 进行 合 作 的联 合 体 , 作 各 方基 于 各 自的 战 略 目标 相 互 (9 7) 产 学 互 动 分 为 : 般 性 研 发 资助 、 作 研 发 、 发 中 心 、 合 18 将 一 合 研 产 提供资源 , 实现产、 、 “ 赢 ” 结果。2 纪 五六十年代 , 以 学 研 三 的 0世 发 学 研 发 联 盟 、 学 中 的 业 界 协 调 单 位 、 业 育 成 中 心 与 科 学 园 区。 大 创 达 国 家 的产 学研 合 作 开 始 兴 起 , 国产 学研 实 践 起 步 较 晚 , 本 与 B l n R br 19 ~ 9 5) 结 列 举 出产 学 合 作 的 几 种具 体 实 施 类 我 基 o o , oet 9 4 19 总 l ( 市 场 经 济 转 轨 同 步 , 蓬 勃兴 起则 是 近 1 间 的事 情 。 其 0年 型 : 学 家 向学 生 们 介 绍 新思 想 、 技 术 ; 学生 到企 业 的 实验 室 工 科 新 大 1 国外 产 学 研 合 作 研 究评 述 作 ; 学计 划 委 员 会 的工 业 代 表 , 用 大 学 暂 不 使 用 的 实 验 场 地 设 大 使 西 方发 达 国 家产 学研 合 作 的思 想 由来 己久 施 进 行 产 学研 合 作 ; 咨询 关 系 ; 学 学 者 到 产 业 界 参 观 或 做 报 告 ; 大 企 11产 学 研 合 作 的理 论 根 源 熊 彼 特 ( 9 2 最 早 提 出 “ 新 ” . 1l ) 创 的 业 为 大 学 的 研 究 提供 各 种 仪 器 和 设 备 。 E wn a se (9 1估 计 d iM nf l 19 ) id 概 念 , 为创 新 是 企 业 家 对 生 产 要 素 的 重 新 组 合 , 一 再 强 调 要 把 了 合 作 研 究 对 于 产 业 创 新 的 贡 献 , 认 为 : 电机 、 学 、 药 、 认 他 他 在 化 医 金 科 技 与经 济 结 合 起来 , 科 技 发 明 引 入 生 产 体 系 。2 将 0世 纪 7 0年 代 属 、 化 几 个 产 业 中 , 果 没 有 学 术研 究 的配 合 , 有 1%的新 产 品 石 如 将 0 末8 0年 代 初 期 , .o w l R tb r 等 人 提 出 了 创 新 过 程 的 动 态 新 流 程 无 法被 发 展 出来 , RR t e , oh eg h l 学术 研 究 对 整 个社 会 的投 资 报酬 率 大 约是 化 、 成 化和 综, 化 的观 点 。 为创 新 主体 不 仅 包 括 企 业 , 包 括 与 2 %。 u o( 9 2 则 对 G E公 司 3 产 学研 合 作 的案 例 进行 系统 集 z - , - 合 认 还 8 C kr19 ) T 0个 之相 关联 的其他社会集团( 如研究机构或个人等 )是一个具有 内在 的评 估 , 现 为确 保 学研 合 作 的成 功 需 要 事 先 有 明 确 定 义 的 、 实 , 发 务 结 构 的复 合 体 。 正 是 这 些 观点 , 一 步 奠 定 了产 学 研 合 作 的理 论 基 的和 切 题 的 目标 。 进 础 , 此 提供 了理 论 指 导 。之 后 , 国 的 Fem nC 1 8 为 英 re a .(9 7年 ) 出 了 提 2 国内产学研合作研究评 述 “ 家创 新 系 统 ” 一 概 念 , 为 创 新 也 是 一 种 国 家 行 为 , 对 一 国 国 这 认 它 近 十 年 来 , 内学 术 界 对 产 学 研 合 作 的理 论 研 究 主 要 集 中 在 以 国 经 济 发展 和 竞 争 力 的 提 高 有 重 要作 用 。 下 几个方面 . 关于 产 学 研 合 作 的 主体 问 题 主 要 有 四种 观 点 : 业 主 企 12产 学 研 合 作 的 动 力 机 制 与 障 碍 因 素 针 对 学 术 界 与产 业 界 体 论 等 院校 和 科 研 机 构 是 技 术 创 新 的 主 体 ; - 高 主体 缺 乏论 ; 后 一 最 合 作 的 动 力 来 源 ,e r F s l( 92)G ieea.19 ) 从 产 种 观 点 认 为 应 该 辨 证 地 动 态 地 认 识 产 学 研 合 作 的 主 体 的 多 重 性 和 P t & uf d 18 , e lrt1 9 1 等 e e s . ( 学 研 合 作 的动 机 角 度 进 行 了探 讨 : 由于 政 府 经 费 的 紧 缩 , 业 界 是 变动性。 对于产 学研模 式的划 分方法有 : 产 陈章 波(9 9) 19 和刘 本盛 另 一 种 研 发 经 费 的来 源 ; 产业 界 的经 费 在 运 用 上 不 像 政 府 经 费 限 制 (0 0 按 照产 学 研 合 作 的 组 织 形 式 将 其 分 为 技 术 协作 模 式 、 约 型 20 ) 契 那 么多 : 产 业 界 的 合 作 提供 了 师 生接 触 实 物 、 际 问题 的机 会 ; 与 实 政 合 作 模 式 、 体 化 型 合 作 模 式 ; 敬 勤 (9 9) 交 易 成 本 的 角 度 出 ~ 苏 19 从 府 对 配 合 款 的 要 求等 等 。 Sn e(9 8的理 由是 . 学 寻 求 除 政 府 发 , 产 学 研 合 作 分为 内部 化模 式 、 部 化 模 式 、 内部 化 模 式 ; 而 e kr 9) 1 大 将 外 半 王 补 助 之 外 的 其他 渠道 资 源 的需 求 : 场 的 快 速 变 化 造 成 企 业 转 向科 玉 民( 0 3 等 按 照 产 学 研 相 结 合 各 方 的互 动 组 合 关 系 , 其 分 为 : 市 20 ) 将 学界 寻 求 研 发 创 新成 果 比 自身 独 立 研 发 更 有 利 ; 政 府 主 导 支 持 的 科技成果 转化 型、 险共担 型和改制重组 型三种 : 由 风 按其合 作功能分 研发 , 能获 得 较 大 的回 收 , 研 发 成 果 具 高度 外溢 和 扩 散 性 。 对 产 为 人 才 培 养 型 、 究 开 发 型 、 产 经 营型 等。 对 企 业 提 供 直 接 的技 其 针 研 生 学研合作 的障碍 性 因素 , es r R bnt n归纳 了三个 方面 : Gie & uesi l e 产 术协作模式是我 国现阶段 大学和科研机构最喜爱 的方式 ; 契约型合 学 双 方价 值 观 的 差 异 、 术 知 识传 播 的 限 制 、 识 产权 的 问题 。 a 作模式则是现阶段我国企业 比较偏爱的合作模式。 技 知 Vn Ded nk& D bc e ( 9 8 则 认 为 存在 心理 方 面 的 障碍 、 度 方 i oc r eak r 18 ) e 制 3 产 学 研 合 作 研 究 发展 趋 势 面 的 障碍 及 作 业 过程 的 障碍 。Sake i 提 出 一 是 学术 界 重 视 研 究 tn i c w z 相 关 文 献 中 关于 产 学 研 结 合 的相 关 研 究 , 总体 来 看 呈 现 出 以 从 成 果 的 潜 在 利 益 , 忽 视 源 自于 对 产 业 界 的 需 求 ; 是 来 自体 制 上 下 特 点 : 宏 观 层 面 和 高 校 的 角 度 对 产 学研 结 合进 行探 讨 的 文献 较 而 二 从 的 冲 突 , 构 成 了 障碍 因素 。 都 多 , 从 产 业 角 度 进 行 的研 究
大数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大数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539c6e5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ca.png)
大数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在信息时代的浪潮中,大数据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资源和技术。
它的涌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商业运营方式,也推动了科学研究的发展。
本文将对国内外大数据研究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动态进行分析。
一、国际大数据研究现状大数据研究在国际范围内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首先,在数据存储方面,云计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海量数据的存储和管理,例如Amazon的S3和Google的Bigtable等技术。
其次,在数据处理方面,分布式计算和并行计算被用于加速大数据的处理速度,例如MapReduce和Spark等技术。
此外,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也成为了大数据研究的重要方向,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和学习,揭示其中的关联模式和规律。
二、国内大数据研究现状在国内,大数据研究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首先,在政府的支持下,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纷纷开展了大数据相关的研究项目。
其次,在行业应用方面,诸如金融、医疗、物流等各个领域都开始利用大数据来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
此外,一些互联网企业也在大数据分析和算法研发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例如阿里巴巴和百度等。
三、国际大数据研究动态在国际上,大数据研究正朝着更加深入和广泛的方向发展。
首先,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演进,大量传感器数据的产生将推动数据存储和分析的需求。
其次,在人工智能领域,深度学习技术的崛起为大数据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此外,跨界研究也成为了大数据领域的趋势,例如将大数据与社会科学、医学等学科相结合,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和方法。
四、国内大数据研究动态在国内,大数据研究也在不断推进和突破。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大数据研究的支持力度,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政策和资金扶持。
其次,学术界和产业界之间的合作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加快了大数据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此外,一些新兴领域的涌现,如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也将为大数据研究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五、国际大数据研究趋势在国际上,大数据研究的趋势是多样化和复合化发展。
机床国内外发展现状
![机床国内外发展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2cae1158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ba.png)
机床国内外发展现状机床产业是制造业的核心产业,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制造业竞争力。
机床国内外发展现状如下。
首先,国外机床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目前,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都是机床技术和产业的领军者。
这些国家在机床领域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和技术优势,其机床企业在精密加工、高速切削、自动化及智能化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此外,这些国家还拥有完善的机床产业链和供应链,能够提供全方位的机床解决方案和优质的售后服务,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
然而,国内机床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机床市场,拥有众多的机床制造企业和研发机构。
近年来,国内机床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品质和市场拓展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例如,国内一些企业在高速切削、五轴联动、超精密加工及复杂曲面加工等方面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此外,国内机床企业还在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发展,努力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不过,国内机床产业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国内机床企业在高端技术和核心零部件方面仍相对薄弱。
这导致国内机床市场供需失衡,高端机床仍依赖进口,对国内机床产业形成一定的制约;另一方面,国内机床企业在企业规模、产业集群和品牌知名度等方面与国外企业仍有差距。
因此,国内机床产业仍需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培育更多的高技术人才,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整体竞争力。
综上所述,机床国内外发展现状表明,国外机床产业在技术优势和市场份额方面具备领先地位,国内机床产业在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未来,国内机床产业应加大力度推动自主创新和技术升级,提高产品的研发能力和品质水平,以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整体竞争力,实现机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产学研国内外发展现状
![产学研国内外发展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66d87cb5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43.png)
产学研国内外发展现状产学研是指产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旨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创新。
产学研合作在国内外都有着广泛的发展。
本文将就产学研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国内产学研发展现状在国内,产学研合作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鼓励。
政策的支持使得产学研合作在国内得到了快速发展。
各地区纷纷设立了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为企业和高校提供了更好的合作平台。
同时,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进行技术研发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国内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日趋紧密。
高校与企业之间相互借力,通过合作研发项目来实现共赢。
高校利用自身的科研资源和技术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而企业则为高校提供实践平台和项目资金支持。
这种紧密的合作关系有助于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产业创新的发展。
国内的研究机构也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
研究机构通过与企业合作,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研究机构利用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技术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企业也为研究机构提供实践平台和项目资金支持,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二、国外产学研发展现状在国外,产学研合作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注重产学研合作,积极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创新。
例如,美国的硅谷地区就是产学研合作的典范,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十分紧密,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在国外,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也非常紧密。
高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产业创新和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企业为高校提供实践平台和项目资金支持,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这种紧密的合作关系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除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国外的研究机构也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
研究机构通过与企业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产业创新和经济发展。
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模式构建
![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模式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60592f1d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98.png)
综合评价方法
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产学 研一体化实践模式进行全面、客 观的评价。
实践模式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合作机制不完善
人才队伍匮乏
产学研各方在合作中存在着目标不一 致、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导致合作效 率低下。
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模式需要具备跨学 科、跨领域的人才队伍,但目前人才 储备不足,制约了实践模式的发展。
创新能力不足
部分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模式缺乏创新 ,只是简单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 ,缺乏核心竞争力。
实践模式优化的方向与策略
完善合作机制
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明确各方职责和 权益,加强沟通和协作,提高合作效率。
加强创新能力
鼓励产学研各方加强科研创新,探索新的技术路线 和商业模式,提高实践模式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 力。
培养创新人才
产学研一体化可以培养创新人才,通过实践教学和科研实 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 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服务社会发展
产学研一体化可以服务社会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和人才培 养,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03
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模式构 建
实践模式构建的原则
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案例三:区域经济发展与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合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产学研合作可以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政府引导与支持
政府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方式,推动产学研合作深入开展。
成功案例
如某地区政府通过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有 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
市场需求导向
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结合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趋势,明确产学 研一体化实践的目标和方向。
国内外产学研合作发展现状
![国内外产学研合作发展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39dbd96448d7c1c708a145c4.png)
第2章国内外产学研研究与发展现状2.1国外产学研动态2.1.1国外产学研学术研究动态美国于1984年颁布了国家合作研究法案(National Cooperative Rsearch Act,NCRA),以刺激战略研究合作伙伴关系(Strategic research partnerships,SRP)的形成。
SRP包括企业、大学与政府研究机构之间的任何一种公私合作关系,以促进知识和技术从大学和政府研究机构到企业的快速扩散。
这些合作关系有:研究合作项目(Research Joint Ventures,RJVs)、战略联盟和网络、行业协会、合作研究与发展协议、技术授权和许可、大学的创业企业以及学术界与产业界的科学家论坛【7】。
Borys和Jemison(1989)认为产学研合作是一种独特的、混合性的跨组织关系,由于产学研跨组织关系往往在目标设置上具有多元化的性质,因而可以避免传统组织结构的缺点、提高技术创新的有效性【8】。
Eliezer(1995)指出产学研合作关系(跨组织)由于合作各方在社会组织体系中所处定位不同而形成的不同价值观,在其本质上类似于跨文化的合作关系,是个人行为和组织行为的综合反映,因而它往往会受到组织文化、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差异的影响;此外,产学研合作关系还普遍受到政府与经济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引导和制约【9】。
Tornatzky和Bauman(1997)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产学研合作中具有支持合作型文化的大学研究人员对产学研合作绩效有着更大的贡献。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研究者持不同看法【10】。
Yong S. Lee(1996)依据对美国115所大学986名教师的调查数据,指出大学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氛围并不影响其对与企业合作的追求。
在他的调查中,有71%的教师赞同大学的科研应充分考虑企业的应用。
因此认为,大学的研究性组织文化并不排斥以应用为目的的行为,阻碍产学研合作的真正障碍在于没能在两种文化之间架起有效的沟通桥梁【11】。
谈高校产学研合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谈高校产学研合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358c96f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dd.png)
谈高校产学研合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论文报告一、引言高校产学研合作是近年来国内外广泛推广的一种合作模式,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推进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高校产学研合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期为政府决策、企业发展提供借鉴。
二、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现状高校产学研合作是指大学和企业在相互信任、互利共赢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完成产学研三方面的任务,并不断提高各方面的竞争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达到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目标。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高校产学研合作在国内得到了快速发展,相关机构和人才队伍形成并逐渐成熟。
伴随着政策的推进,高校产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企业愿意参与产学研合作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高校产学研合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1.提升科技创新水平高校是国家重要的科技创新阵地,具有卓越的人才储备、高层次的研究资源、优秀的研究成果和前沿的科研设备。
而企业则是市场需求的主体,对技术的需求更加迫切,高校产学研合作有助于将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成为企业的技术和产品,缩短科技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加强技术应用能力和技术工程支撑能力,从而促进了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
2.推动人才培养和创新人才的培养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而高校产学研合作更加强化了高校和企业的联系。
通过产学研合作实践、实习、科研等多种方式,更加注重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迅速培养出多才多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人才,增加了就业市场竞争力和求职者的实际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企业接受具有高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人才的积极性。
3.优化产业结构作为区域内主要的经济主体之一,产业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产学研合作可以带动科技制造和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区域内的产业优化和调整,从而实现产业的升级和结构的重塑,提高产业与经济的发展水平。
4.促进育人、育才和育企高校产学研合作是学校、企业和地方政府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市场服务等领域深度合作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优化教育服务和产业发展结构的必然选择。
产学研合作的博弈分析
![产学研合作的博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5f3eaf0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13.png)
产学研合作的博弈分析一、内容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在这种情况下,产学研合作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博弈论的视角出发,对产学研合作的机理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如何实现利益最大化和资源优化配置。
为了更好地理解产学研合作的博弈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构建一个合理的博弈模型。
该模型将包括以下几个要素:学术界(研究机构、高校等):追求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通过投入研发成果和培养人才来获取收益。
产业界(企业等):寻求技术创新和商业化应用,通过投入资金和人力来实现产品升级和市场拓展。
政府:扮演引导和支持的角色,通过制定政策法规来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开展。
模型分析:在竞争中,各方会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做出战略选择。
学术界追求科研成就,产业界追求市场利益,政府追求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这些目标的实现往往需要各方相互协作,形成产学研合作关系。
策略讨论:在产学研合作中,各方可采取多种策略。
学术界可以与企业共同开展研究项目,共享研究成果;产业界可以加大对科研机构的投入,提高科研成果的商业化水平;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降低合作门槛。
博弈均衡:当各方的策略达到一定程度的均衡时,产学研合作关系就趋于稳定。
各方都能从合作中获得最大收益,实现共赢的局面。
通过对产学研合作的博弈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产学研合作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合作过程中,各方可采取一系列策略来实现利益最大化和资源优化配置;为了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开展,政府应继续发挥引导和支持作用,制定有利于合作的政策法规。
1. 产学研合作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变革,企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竞争挑战。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纷纷寻求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在这种背景下,产学研合作的博弈分析成为了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
对产学研合作的认识和现状分析
![对产学研合作的认识和现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311c8fff61fb7360b4c65e5.png)
内最 大 的碳 五 化 学 工 业生 产 基 地 ,碳 五 利 用 率达 到世
界先进水平。
采 用 “0万 吨 / 国产 化 第 二 代 环 管 聚 丙 烯 成 套 2 年
口 对 产 学 研 合 作 的 认 识 和 现 状 分 析 口
步 奖 , 纳 入 国 家 新 产 品 试 制计 划 。 中 涌现 出 了一 批 并 其
成 效 显 著 的产 学 研 结 合 范 例 。
公 司 以产 学 研 联 合 的 模 式 , 过 与 复 旦 大 学 、 京 通 北
化 工 研 究院 等 研 究 单 位 合 作 , 握 了 高速 B P薄 膜 掌 OP 专 用料 内在 的分 子 结 构 和 产 品 特 性 ,成 功地 进 行 了 工
科 技 成 果 转 化 为 产 品 的先 天优 势 ,有 直 接 面 向 市 场 并
了解 市 场 需 求 的 灵敏 机 制 ,有 实现 持 续 的 技 术 创新 的 条 件 。企 业 要在 激 烈 的市 场 竞 争 中 生 存 、 展 , 靠 有 发 一
效 的管 理 , 二靠 技 术 进 步 。所 以 , 术 创 新 是 企 业 内 在 技
积极开拓在医药 、 药 、 料 、 农 涂 表面 活 性 剂 、 粘 剂 等 方 胶 面 的应 用 领 域 。 经过 2 0多年 发 展 , 五装 置 年 处 理 能 碳 力从 原 设 计 的 2 . 吨达到 2. 5万 25万吨 ,公 司 已成 为 国
围 绕 科 技成 果转 化 和 产 业 化 ,公 司 近 年 来 积极 利
技术” 成的 2 建 O万吨/ 年聚 丙烯 _业 化 生 产装 置 。 r = 所形
产学研发展现状分析
![产学研发展现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2b7c65c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d4.png)
产学研发展现状分析当前,产学研发展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力量。
产学研三者的合作与互动,不仅可以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还可以提高高校的科学研究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同时也能够增强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下面,将从产学研发展的背景、现状和问题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当前产学研发展的背景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旧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要求,急需依托产学研合作来加速科技创新与转化。
同时,近年来我国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依靠科技进步来推动经济的升级和发展,产学研合作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
其次,产学研发展的现状表现为合作模式的不断创新和深化。
目前,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模式多样,包括科研项目合作、联合研究机构建设等。
随着政府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提升,产学研合作越来越广泛且深入。
一方面,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合作,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另一方面,企业积极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合作,实现自主创新和提高竞争力。
然而,产学研发展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产学研合作的机制还不够完善,合作缺乏长期稳定的机制保障。
一些高校和企业合作往往只停留在项目合作的表面,缺乏真正的战略合作和深度合作。
其次,由于产学研合作的利益分配问题,合作双方之间的合作意愿和积极性存在差异。
一些企业认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无法满足实际生产需求,而高校和科研机构则认为企业的需求不够明确和具体。
此外,人才培养和人才流动也是产学研合作面临的困难。
由于产学研合作涉及不同机构之间的人才流动和培养,因此存在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不匹配问题。
综上所述,产学研发展在推动我国经济创新和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产学研合作模式不断创新和深化,为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产学研合作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优化利益分配、加强人才培养和流动等方面的措施来提升合作水平和效果。
国内外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外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研究现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ce30026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14.png)
2021年4月Apr.2021第45卷第2期Vol.45,No.2热带农业工程TROPICAL AGRICULTURAL ENCINEERING国内外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研究现状分析①陈艳丽②王旭刘建朱国鹏③司成成王宝龙杨雨(海南大学园艺学院海南海口570228)摘要产学研用合作教育模式是一种新兴的人才培养模式,能有效促进复合型人才发展。
通过对国内外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出国内外高校协同创新育人的模式种类,以期对我国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中图分类号G420Research Analysis of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Application CollaborativeEducation Model of Domestic and ForeignCHEN YanliWANG XuLIU JianZHU GuopengSI ChengchengWANG Baolong YANG Yu(School of Horticulture,Hainan University,Haikou,Hainan 570228)Abstract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application cooperative education model is an emerging talent training model,which effectivel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This paper summa ‐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model by analyzing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his model at home and abroad so a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China's higher education.Keywords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applic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国内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评述
![国内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评述](https://img.taocdn.com/s3/m/380859a1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00.png)
国内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评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国内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评述引言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是当前国内外广泛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不断发展,创新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政府、企业和高校作为创新主体之一,日益意识到共同合作、协同创新的重要性。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是政府、产业界和高校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密切合作关系,旨在促进创新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提高创新效率和质量,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在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各国纷纷加大对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投入和力度。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正积极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以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持续变化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推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困难。
对国内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评述,探讨其发展现状、影响和面临的挑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国内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现状和影响,分析其对产业升级的作用,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政府、企业、学术界之间合作与创新的模式和机制进行研究,旨在提出促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建议,为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国家和地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比较分析,探讨其各自优劣势和经验教训,为我国政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优化和创新提供借鉴和启示。
最终目的是为构建更加完善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促进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国内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现状国内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现状十分复杂多样。
在政府的引导下,国内各级政府纷纷推出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与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7ab9d7f504a1b0717fd5dd64.png)
用 研 究 。 国 四所 一 流 的研 究 型大 学—— 加 州大 学 美
18 9 3年 E本 就建 立 了大 学 与 企 业 开 展 共 同 研 l
伯 克 利 分 校 、 佛 大 学 、 省 理 工 学 院和 斯 坦 福 大 哈 麻 学 的合作 研 究 中心是 较 为 成功 的范例 。 些 措施 的 这
E本 十分 重视 产学 研合 作 教 育 的发 展 。 本 政 l l E
府 认 为 , 学 的教 育 、 术 研 究 必须 和 产 业 界 的 生 大 学
产 密切 结 合 。为 推 进产 学 研合 作 教 育 事业 , 本 不 l E 断采取 新 举措 , 建 立 了 一系 列 制度 推 进 产学 研 合 并
产 业界 双 方都 承 担着 重 要 的 教育 责 任 , 应 当对 教 都
经 费, 扩大 了办学 规 模 和效 益 。美 国政府 科 技 政策
的 引导 和倾 斜 对 促 使 美 国各 大 学 的科 学 研 究 面 向
收 稿 日期 ; O 1 O — 2 2O一 9 3
作者简介 ; 郭文兵 (9 9 ) 男 , 1 6 一 . 河南宁 陵人 . 副教 授 , 在读博士 , 事采矿工程与特殊开 采方 面的教学和科研 工作 , 从 发表 论文近 2 o篇 。
J UN. 0 2 20
国 内 启 示
郭文兵h魏 建平h , 周 英
( , 国矿业大学 , 苏 1中 江 徐州 2 10 ; , 作 工 学 院 , 南 2082焦 河 焦作 440 ) 5 0 0
摘 要 : 分 析 了美 国 、 在 日本 及 加 拿 大 等 国外 产 学研 合 作 教 育发 展 现 状 的 基 础 上 , 总结 了我 国
校企融合共建的国内外现状
![校企融合共建的国内外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0dd19314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c5.png)
校企融合共建的国内外现状一、校企融合共建的概念和意义校企融合共建是指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技术转移等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目标。
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高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质量,也有利于企业加强自身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国内校企融合共建的现状1.政策支持逐步完善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支持校企融合共建。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高校应当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支持高校与企业开展联合研究等活动。
2.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不断扩大各地政府投资越来越多的资金用于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
通过与企业联手,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3.高校与企业合作模式多样化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也不断丰富和多样化。
例如,双创示范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科技园区等,都是高校与企业共建的典型代表。
4.校企融合共建成效逐渐显现在一些地区和行业,校企融合共建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例如,在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大学与紫金矿业集团联手打造了紫金大学城,目前已经形成了以金属材料、新能源等为主的科技创新集群。
三、国外校企融合共建的现状1.美国:校企融合历史悠久美国一直以来都是全球最具创新力的国家之一,其中大学与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是其成功的关键之一。
美国许多知名企业如微软、苹果等都是由大学教授或毕业生创立的。
同时,美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高校与企业之间开展科技合作。
2.德国:产学研联盟促进创新德国政府提倡产学研联盟,鼓励企业与高校之间开展合作,促进科技创新。
德国的许多企业都与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例如宝马、西门子等。
3.日本:校企融合成效显著日本政府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在日本,一些大型企业如丰田、索尼等都与高校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共同开展科技研究和人才培养。
四、国内外校企融合共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在国内,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导致一些高校和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困难。
2023年产学研合作工作总结
![2023年产学研合作工作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3cf753f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58.png)
2023年产学研合作工作总结2023年产学研合作工作总结1产学研合作是实施技术创新的重要环节,对我们手牌这样一个处于发展期的企业,产学研合作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的发展更加说明只有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实行拿来消化,企业才能持续快速发展。
一、产学研合作概况公司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展开了广泛的技术合作,现已与太原科技大学建立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形成产学研一体化,聘请资深教授、专家为公司技术顾问,参与公司科研技术项目的论证和景仰谋划,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
另外,与美国IR公司合作,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开发新产品。
二、通过产学研合作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情况产学研合作的关键是成果转化。
公司在与高校技术合作上取得一定的成绩,起共申报专利10件,已授权9件。
三、通过产学研合作共建研发中心情况公司与太原科技大学共建成立太原科大浙江手牌起重机械联合研究开发中心,由公司技术人员和太原科技大学机电学院教授、专家组成,工作中带内是新产品研发、技术攻关和技术服务。
中心每年参与技术项目4只以上。
四、通过产学研合作人才培训,培养情况太原科技大学是国内机电名校,在起重机械领域具有权威地位,我们在合作中同样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每年组织有关学术、技术交流。
现在校委托培养起重机械专业人才1名。
总之,手牌在产学研合作中找准了方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手牌的自主创新加快了步伐,大大增强公司的技术实力,确保开发的新产品科技含量高、技术性能新颖,促进公司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二ОО九年四月三十日2023年产学研合作工作总结2一产学研合作的意义职业技术教育最基本特征是:职业性与技术性。
职业教育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注定了与基础教育的显著区别和特定的指向性:承载提高人们基本素质的教育功能,承担社会广泛就业的职业技能培养职责。
它的培养对象指向人,培养主体指向学校,培养目标指向企业(岗位)。
它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到工业化阶段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开始走上历史的舞台。
产学研战略联盟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产学研战略联盟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4352fe1172ded630b1cb6f8.png)
( ce c S i e& T c n l yD v i , o t C iaU i r t o T c n l y n eh o g ii o S uh h nv sy f eh o g 。 o sn n e i o
G aghu5 04 。 undn ) unzo 160 G ago g
2 年 1 0 第6 l 期 0
Sn d蠹瑟 cc ie T e e
mc h R 。 。m
2 1 0N6 1。 0.
文 章编 号 :10 7 9 (00 1 O 1 一o 0 0— 6 5 2 1 ) 6一 16 4
产学研战略联盟发展现状与对 策研究
张 明
( 南理工大学科 学技 术处,广 东广州 5 04 ) 华 160
摘要 :对 国内外产学研 战略联盟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指 出产学研 战略联盟发展的主要问题 ,并提 出产 学研 战
略 联 盟 发展 的对 策 、建议 。 关键词 :产 学研战略联盟 ;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1 31
文献标 识码 :A
S u he De eo m e t u nd Co t r a ur f t dy on t v l p ntS at s a un e me s e o Pr d to — o uc in -Edu ato - s a c r t gc Al a e c i n— Re e r h St a e i l nc i
Abt c:T i ppr nl e te ee p et t u n o n r es r o r utn—eua o ・ee c t t e s a t hs ae ay sh vl m n s ts dCut m aue f o co — dctn—rsa hsae r a z d o a a e pd i i r r  ̄ a i c t o eadara 。adpooe em jr rbe o edvl met t u fpout n—euao la ea h m n bod n r sst a o l fh ee p n a so rdc o ln p h op m t o st i dctn—r- i e
学院产学研融合情况调研报告
![学院产学研融合情况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79b81b4d4d8d15abe234ec8.png)
学院产学研融合情况调研报告产学研结合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有效举措,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由于汕头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驱动,科技创新的需求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区域科教中心”的发展目标提出以后,加上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正式投入运营等多重因素,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的产学研对接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
近年来,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的产学研工作有所推进,特别是在科研平台建设、探索产学研体制机制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为推动学院产学研融合工作更加深入地开展,找准关键问题,突破瓶颈约束,破解合作难题,开创产学研深度融合工作的新局面,科研设备处对学院产学研融合情况以及外部环境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对学院产学研合作的现状、主要特点、基本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学院产学研融合现状及外部环境分析近年来,汕头市政府主导的产学研融合工作推进速度较快,特别是从xx年以来,依托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在汕头的全面投建,以及市委党政提出的“西部高端智慧组团”战略思路,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与汕头高新区的产学研合作力度得到空前加强。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在创新驱动战略的发展趋势下,产学研融合工作有所推进,特别是成立了着眼于服务地方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院级科研平台两个,以及加大对应用型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基于产业需求的科技研发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当下,学院产学研融合的外部总体环境及校内发展现状具有几个表现特点,现分析如下:1.政府释放产学研融合政策红利,本科院校成为科技创新主要供给方。
以金平区为例,近年来,金平区依托高新区发展,实施了一系列推进产学研合作的重大举措。
在十多年持续开展的政产学研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整合资源,依托“家门口”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等高校优势,推动西部整体智慧城区的提升。
探索出“科学园+技术园+产业园+配套区”模式,提出了“校区、园区、城区、社区”四区联动的发展思路,围绕人工智能、大健康、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建设研发测试、创意设计、技术转移、孵化育成等“八个中心”。
自评报告中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自评报告中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https://img.taocdn.com/s3/m/2dcdb32e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39.png)
THANKS
感谢观看
3
合作研究
合作研究是学术交流的高级形式,具有整合优势 资源、攻克重大难题、提升创新能力的特点。
03
国内外合作研究现状
国内合作研究现状
01
合作研究广泛
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 的合作日益紧密,形成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的良好局面。
02
03
政策支持加强
成果显著
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跨学 科、跨领域的合作研究,促进科 技成果转化。
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促进成果转化与应用的建议
加强技术转移机构建设
建立完善的技术转移机构,负责科研成果的推 广和转化工作。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鼓励教师和研究人员 申请专利,保护学校的科研成果。
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
积极与企业和社会联系,了解市场需求,推动科研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
举办国际学术会议
成功举办了多个国际学术会议,如计算机科学国际会议、人工智能 国际会议等,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前来参加。
学者互访
与国际知名学者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定期开展学者互访活 动,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
合作研究成果展示
国际合作项目
与多个国际知名高校和 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 系,共同开展了一系列 国际合作项目,取得了 重要的研究成果。
合作研究问题分析
合作研究缺乏战略规划
合作研究往往缺乏长期规划和战略布局,合作双方难以形成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
合作研究资金不足
合作研究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但由于资金筹措渠道不畅或分配不合理,导致合作研究 难以深入开展。
合作研究成果转化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国内外产学研研究与发展现状2.1国外产学研动态2.1.1国外产学研学术研究动态美国于1984年颁布了国家合作研究法案(National Cooperative Rsearch Act,NCRA),以刺激战略研究合作伙伴关系(Strategic research partnerships,SRP)的形成。
SRP包括企业、大学与政府研究机构之间的任何一种公私合作关系,以促进知识和技术从大学和政府研究机构到企业的快速扩散。
这些合作关系有:研究合作项目(Research Joint Ventures,RJVs)、战略联盟和网络、行业协会、合作研究与发展协议、技术授权和许可、大学的创业企业以及学术界与产业界的科学家论坛【7】。
Borys和Jemison(1989)认为产学研合作是一种独特的、混合性的跨组织关系,由于产学研跨组织关系往往在目标设置上具有多元化的性质,因而可以避免传统组织结构的缺点、提高技术创新的有效性【8】。
Eliezer(1995)指出产学研合作关系(跨组织)由于合作各方在社会组织体系中所处定位不同而形成的不同价值观,在其本质上类似于跨文化的合作关系,是个人行为和组织行为的综合反映,因而它往往会受到组织文化、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差异的影响;此外,产学研合作关系还普遍受到政府与经济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引导和制约【9】。
Tornatzky和Bauman(1997)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产学研合作中具有支持合作型文化的大学研究人员对产学研合作绩效有着更大的贡献。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研究者持不同看法【10】。
Yong S. Lee(1996)依据对美国115所大学986名教师的调查数据,指出大学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氛围并不影响其对与企业合作的追求。
在他的调查中,有71%的教师赞同大学的科研应充分考虑企业的应用。
因此认为,大学的研究性组织文化并不排斥以应用为目的的行为,阻碍产学研合作的真正障碍在于没能在两种文化之间架起有效的沟通桥梁【11】。
R.E. Lopez-Martinez等人(1994)的研究也支持这种观点。
在他的研究中同时对大学和企业的有关人员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如果存在良好的沟通方式,产学研之间组织文化的对接和协同,是推动产学研合作绩效提升的关键所在。
而且,大学和企业在创新目的、方法和参与方式上的差异,恰好反映了它们各自在创新过程中的比较优势;而这种比较优势,也正是合作创新活动开展的基础【12】。
早在1933年,日本就成立了全国性的按重要课题划分的“产学合作研究委员会”。
1956年,日本产业合理化审议会向通产省提交了《关于产学合作的教育制度》的咨询报告,1960年底,日本内阁会议通过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强调“要特别重视产学合作,加强教育、研究、生产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
60年代后,日本鼓励大学、政府研究机构和产业界之间的合作研究网络,这促使了全国范围内行业研究协会的成立。
日本几乎所有国家级项目都采取了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开发体制。
日本政府为了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建立了相关制度,对合作的内容、经费的负担、设施设备的利用等都做了相应的规定【13】。
国外研究产学研合作的方法主要集中在创新系统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上。
产学研合作关系是通过在委托、信任和交流模式的影响中逐步形成、完善、发展的。
一般说来,通过长期合作,合作双方的关系会趋于正式化和制度化。
Geisler(1995)指出产学研合作的初始条件对于合作关系的持续性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就是说,双方在建立合作关系最初相互信任关系越强,在价值观和心理认同上存在着先期基础越多,它们之间的合作关系就越能够持久地维持【14】。
(而在我国,第一次的合作相当于你的信誉、能力、完成情况、用户的满意度的一次检验,如果满意度高,你将会连续不断的接到合作项目,有时甚至是你不擅长的科研开发项目,这样就会合作长久。
)Davenport等人(1999)对新西兰产学研合作商业增长技术项目(Technology for Business Growth Program)研究,指出了信任对于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15】。
Santoro(2000)的研究表明,产学研参与各方的关系越紧密,合作的绩效水平则越高;并且如果能够在合作初期建立起较为紧密的关系,则其对合作绩效的贡献要远大于后期逐步建立起来的紧密关系【16】。
Lopez-Martinez 等人(1994)还考察了合作经验对合作行为所发生的作用。
他们的研究中,比较了有合作经验的大学和企业与无合作经验的大学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因素。
企业和大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因素帮助双方保持合作关系,并对合作关系的层次与紧密度有很大的影响。
在通常状况下,企业与大学间进行合作研发(collaborativ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的时间越长,合作期间建立起来的信任感越强,在组织间活动与交流中相互之间就越具有默契;企业与大学之间在R&D上合作的时间越长,双方的关系越呈现出制度化的形式;企业与大学之间在R&D上合作的时间越长,其关系的紧密性越强,这种正式化的关系虽然稳定了双方在技术等方面的合作,但也同时限制了企业在转换合作伙伴上的灵活性,从而在一定程度限制了企业技术能力在广度上的可拓展性(Van,walker,1984)【17】。
但当超过某一最佳限度时,产学研合作关系的紧密性越强,合作研发存在的可能性越低,易于呈现一体化的趋势。
因而产学研合作行为在产学研合作关系的紧密度与产学研合作进行R&D活动的可能性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关系(Heide et al.1992;Geisler,1995)【18】。
Elias在2000年第一次对产学研合作将知识管理和组织结合起来,他认为当企业与政府、大学和其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时,整合多元化知识是最有效的。
产学研合作的本质是一种促进创意、信息和创新流动的跨组织知识架构,这种架构需要新的独特的管理技能和组织设计能力。
知识和知识管理在产学研合作中起到重要作用。
跨组织共享和知识交流是发展信任的基础,这反过来促成成功的合作关系,社会资本有助于建立和维持这种合作关系。
Elias(2000)同时还将产学研与政府相关联,形成了官产学研的合作关系。
官产学合作作为一种跨组织的现象,其动机是共享知识,而信任和社会资本对合作成效有很大影响,知识交易和知识共享则是信任和创新的基础。
研究重点在于如何设计一种聪明的跨组织知识界面来确保知识最大程度的共享,这需要独一无二的管理技能和组织设计能力。
知识一体化是一种最有效的模式,如美国的微电子高级研究公司(MARCO,Microelectronics Advanced Research Corporation)是焦点中心研究计划(Focus Center Research program,FCRP)下的一个特许组织,一个大学的半导体协会为其提供资源。
法国的泛欧微电子发展应用联盟(MEDEA,Pan-European Microelectronic Development for European Applications)也是一个跨组织的知识结构。
产学研合作关系由于融合了不同的传统、期望、学科基础和文化,从而创造了一个彻底全新的组织,而学习正是组织最为核心也最能提高组织效率的一个环节。
2.1.2国外产学研成功国家案例1)美国“科技中心计划”科技中心(STC)计划是1987年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推出的一项科研计划,其目的是长期稳定资助能将研究、教育和知识转移活动集成为一体、以大学为基地的研究中心。
在传统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是以资助个人研究者作为资助基础性研究的主要手段。
正如1996年NSF将该计划称为“集成合作伙伴计划”(Integrative Partnerships Program)那样,这个计划的目标不是由一所大学组建研究中心,而是由形成合作伙伴关系的多所大学共同组建研究中心;不仅由大学参与研究中心的活动,而且由大学、非营利机构、企业界和国家实验室共同合作开展研究中心的各项工作。
这项计划不仅开创了许多新的科研领域,取得了不少原始性的创新成果,而且在各大学、各学科之间,各研究所之间,甚至于社会各界(包括产业界在内)之间架起了桥梁,初步实现了“集成创新”的目标。
科技中心计划主要设置有资格申请、竞标、评估、淘汰等环节,国家科学基金会对科技中心采取了“严进严出”、“宁缺毋滥”的管理原则。
①资格申请科技中心项目可由多个单位合作申请,但是其牵头单位必须是从事重要研究工作、具有学位授予资格的美国大学机构。
其它机构可以作为合作伙伴共同申请项目,但不能作为牵头单位。
一个科技中心一般由3~4所大学合作经营,还包括企业和科研院与其合作。
并规定科技中心的“合作伙伴单位”是指一个向科技中心的智力资源进行投入的机构或组织,这种投入是以财政上的承诺为依据的。
这表明合作伙伴单位将实质上参与该中心的研究、教育和成果化的各项活动。
②竞标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通过公开竞标遴选科技中心的承办单位。
在预算部分,国家科学基金会对申请单位的配套资金有特别严格的要求。
它要求参加科技中心竞标的单位必须拥有占预算总额30%的配套经费。
凡超过和不足这个比例的申请均被认为不合格而不加评审即行退回。
这些配套经费可以来自任何非联邦政府的财源,但牵头单位必须证明这些经费的确已经落实。
③评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评审科技中心项目申请时,除采用一般项目的专家评审方法外,还特别强调以下三点:(1)该科技中心模式对研究、教育和知识转让的价值;(2)该科技中心成果化的特征:(3)领先地位、管理计划、单位的支持程度和预算,尤其是配套经费。
科技中心项目评审过程并不局限于会议室,评审期间专家小组还要深入现场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实地考察。
④淘汰和毕业科技中心并非终身制。
如果正在运行的一个科技中心没有通过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评审,那么它就会被“淘汰”。
即使通过了评审的中心,在一定时间(一般为10年)后,这些中心也将“毕业”,即不再能获得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科技中心计划资助。
1992年已批准成立的36个科技中心中有23家已经“毕业”,它们的“学历”一般是十一年。
不过不是所有科技中心都能顺利“毕业”的。
截止2002年,已有两个科技中心因评审不合格而遭“淘汰出局”,被迫中途关门。
能顺利取得“毕业证书”的科技中心,由于在“毕业”时一般己拥有一支兵强马壮的研究队伍和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因此,他们完全有竞争能力去申请其它的科研经费,完全可以在竞争环境下进入良性循环,走上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2)英国系列“合作伙伴计划”1975年,英国政府开始采取措施加强科学和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先后实施了旨在鼓励科技界与产业部门合作的一系列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