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社交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的社交礼仪详解

中国传统的社交礼仪详解

中国传统的社交礼仪详解中国在世界是一个礼仪之国,在世人的眼中是一个礼仪之邦。

那么中国传统的社交礼仪常识有哪些呢?下面店铺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国传统的社交礼仪。

中国传统的社交礼仪一: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中国传统的社交礼仪二: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中国传统的社交礼仪三:入坐之礼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中国式社交礼仪 回话术

中国式社交礼仪 回话术

中国式社交礼仪回话术在中国,社交礼仪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回话术,可以帮助你遵循中国的社交礼仪:1. 礼貌用语:- 你好,很高兴见到你。

(Nǐ hǎo, hěn gāoxìng jiàn dào nǐ):这是一种正式问候,用于初次见面或重要场合。

- 请问,你身体好吗?(Qǐngwèn, nǐ shēntǐ hǎo ma):这是一种关心他人健康的方式。

2. 谈论家庭:- 你有兄弟姐妹吗?(Nǐ yǒu xiōngdì jiěmèi ma):这是一种询问家庭背景的方式。

在中国,关注家庭是常见的社交话题。

- 你的孩子多大了?(Nǐ de háizi duōdà le):这是一种询问他人子女年龄的方式。

家庭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这是一个常见的话题。

3. 赞美与感谢:- 你的身材好棒啊!(Nǐ de shēn cái hǎo bàng a):这是一种赞美对方外貌的方式。

赞美是中国社交中常见的表达方式。

- 谢谢你的帮助。

(Xièxiè nǐ de bāngzhù):这是一种表达谢意的方式。

感谢是中国社交中重要的礼仪。

4. 尊称:- 先生/女士(Xiānshēng/nǚshì):这是对不熟悉的男性和女性使用的尊称词。

在正式场合或与长辈交往时使用。

5. 合适的问候:- 你们回来了吗?(Nǐmen huílái le ma):这是一种问候他人旅行归来的方式。

在中国,问候他人的行程或旅行是社交中常见的问询。

请记住,在中国式社交礼仪中,彬彬有礼且尊重他人非常重要。

使用这些回话术可以帮助你更好地适应中国的社交文化。

中国的传统礼仪与社交习俗

中国的传统礼仪与社交习俗

中国的传统礼仪与社交习俗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传统礼仪与社交习俗。

这些习俗不仅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点,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美好的体验。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一些中国的传统礼仪和社交习俗。

第一节:尊重长辈和敬爱师长在中国文化中,尊敬长辈和敬爱师长一直被视为重要的传统价值观。

中国人习惯于以长辈之名称呼对方,并向他们行礼以示尊敬。

在学校,学生们对待老师也是怀有崇敬之情。

这种对长辈和教师的尊重体现了中国人的孝道观念和尊师重教文化。

第二节:宴会礼仪宴会在中国社交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举办宴会是一种表达感谢和建立关系的方式。

在宴会上,主人通常会提供精心准备的菜肴,并要求客人按照次序入席。

在进餐时,客人要注意与他人友好交谈,并遵守一些用餐礼仪,如不发出噪音、不夹取太多食物等。

在宴会结束时,客人通常会向主人道谢,并表达对主人的赞赏。

第三节:礼物文化在中国,送礼物被视为一种表达感谢和关心的方式。

人们常常在节日、生日或重要场合互相赠送礼物。

在选择礼物时,中国人会考虑到对方的喜好和身份地位。

在递交礼物时,要用两手呈送并表示诚挚的祝福。

接收礼物的人也不应立刻打开,而是应该表示谦虚并等待合适的时机才打开。

这种礼物文化体现了中国人对彼此之间关系的重视。

第四节:宴请客人的规则在中国,宴请客人是一种常见的社交方式。

宴请他人时,主人要事先精心准备并为客人营造舒适的环境。

主人通常会用餐前小吃和饮料款待客人,并在宴会开始前致以热情的欢迎。

在宴会进行时,主人要关心客人的需要,并主动提供一些服务,如倒茶、加菜等。

宴会结束后,主人应再次表达对客人的谢意,并帮助客人安排回家的交通等细节。

第五节:问候语和礼节用语在中国,问候语和礼节用语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例如,见到长辈或陌生人时,要用恭敬的语气致意,并称呼对方的称谓。

在道谢或表示歉意时,要用礼貌的措辞。

此外,在电话、邮件或短信中,也有一些特定的用语和格式要求。

中国传统基本社交礼仪大全

中国传统基本社交礼仪大全

没有人愿意和畏畏缩缩、不自信的人交往。

如果不懂怎样和人交往,必将是孤立的。

可以说,人际关系的好坏是决定人生成败的重要因素。

所以,我们必须注重日常礼仪,随时随地都给别人留下良好印象:说话有尺度,交往讲分寸,办事重策略,行为有节制,别人就很容易接纳你,帮助你,尊重你,满足你的愿望。

交往礼仪中有一个重要的“三A原则”(即:接受“accept”、重视“attention”、赞同“agree”)。

就是要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去接受对方,重视对方,赞同对方。

接受对方,是要能容纳对方,不要排斥对方。

重视对方,是使对方感受到你尊重对方,而且在你心目中十分重要。

赞同对方,是要善于发现对方的长处,并及时加以肯定,既不要自高自大,也不要刻意奉承。

一.交往礼仪为了获得更好的交往效果,我们要注意哪些礼仪禁忌呢?1.不要言而无信言而无信,只是图了一时的方便和嘴上的痛快。

长远地说,失去了别人的信任,就失去了最大的资本。

2.不要恶语伤人当对方脾气一触即发时,要临时回避,使对方找不到发泄对象,并逐步消火。

回避并不等于“妥协”,而是给对方冷静思考的机会,同时也证明了自身的修养。

3.及时沟通,消除彼此的矛盾恶语很难避免。

最好的是在事情发生之前或产生苗头之后,双方坐下来进行冷静的交流,借以消除双方的误解或矛盾,避免恶语的出现。

4.不要随便发怒医学认为,发怒时容易伤及自己的肝脾,易发怒的人平均寿命明显低于正常的人,更容易衰老,而且还会伤了彼此的和气。

所以,遇事要冷静思考,学会“换位”思想,冷静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考虑。

5.不要流言蜚语在背后流言蜚语的做法,不仅会伤害朋友或同事间的情谊,甚至会造成反目成仇的后果。

同时也反映出低下的品格。

所以要做到:不干涉别人的隐私,不传播小道消息,对别人的过失不要幸灾乐祸。

6.不要开过分的玩笑开玩笑是常有的事,但要适度。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把握:性格开朗、大度的人,稍多一点玩笑,可以使气氛更加活跃。

拘谨的人,少开甚至是不开玩笑。

对比中国和其他国家,中国的社交习惯有何不同?

对比中国和其他国家,中国的社交习惯有何不同?

对比中国和其他国家,中国的社交习惯有何不同?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交活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交习惯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社交习惯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接下来,本文将展开对比,详细介绍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社交习惯的不同之处。

一、交际方式的不同中国人与其他国家的人在交际方式上有较大的不同。

首先,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人在见面或告别的时候,都会握手或者拥抱。

在日本和韩国,人们则会行礼。

其次,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人更喜欢面对面交流。

在西方国家,人们喜欢通过电话或者社交网络与朋友交流。

此外,在中国人与朋友约定时间相对灵活,一般都会晚到几分钟。

二、聚会活动的不同聚会活动是社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聚会活动上也有许多的差异。

在中国,聚会一般都是由人们相互约定时间、地点和菜单,然后到达场地后由主人进行接待,包括点菜、倒酒等服务。

在欧美国家,聚会则会较为自由,大家会聚在一起聊天、共进晚餐,没有明确的主人或者仪式。

三、礼仪方面的不同礼仪是社交活动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国家在礼仪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在面对长辈或者重要客人时会有很多特别的礼仪,如行礼、敬茶等。

在西方国家则主要以点头致敬、亲吻、握手等方式表示尊重和敬意。

四、人际关系的不同人际关系是社交中一个比较复杂的方面,不同国家的人际关系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人际关系比较注重亲密和互相扶持,包括亲戚和朋友之间的亲密关系。

在欧美国家则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性,人们更注重个人之间直接的合作关系。

五、社交礼仪的不同社交礼仪也是社交活动在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存在差异的方面之一。

在中国,人们在聚会时会有很多特别的礼仪,如谦让、退避三舍、客气等。

在欧美国家则注重个人之间的平等和礼貌,没有特别的礼仪,但是在餐桌礼仪方面则有很多规定。

综上所述,不同国家的社交习惯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交际方式、聚会活动、礼仪方面、人际关系和社交礼仪这几个方面。

中国传统基本社交礼仪大全

中国传统基本社交礼仪大全

中国传统基本社交礼仪大全
一、客套话
1、客套话的表达,不论你是什么人,讲不讲客套话都表明你的彬彬
有礼和文明,这是为了让他人感受你的尊重和迁就。

2、使用客套话,客套话可以被用来作为一种形式化的谈话技巧,也
可以作为一种有礼貌的礼节,来博取他人的敬意。

在中国文化中,客套话
的使用是一种礼节,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表达他们的情感,更好地表现
他们的文明。

3、常用客套话,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客套话包括“您好”、“多谢”、“谢谢”、“请多关照”等。

无论是客套还是非客套,彼此之间都
应该用客气、有礼貌的语言进行交流。

二、自我介绍
1、不同的介绍,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你可能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来介
绍自己,比如有的地方可能是简单的称呼姓名,有的地方可能是专业的自
我介绍等。

2、要素介绍,自我介绍中,你应该包括你的姓名、职业、休闲爱好、获得成就等要素,以便让他人对你有初步的了解,表现出自信和礼貌。

3、把握顺序,在表达自我介绍的过程中,要注意遵循一定的顺序,
先介绍显而易见的信息,再进一步介绍更加详细的信息,以免被人认为无
礼和无礼貌。

三、吃饭礼仪
1、洗手,进入餐厅前,要先洗手,这是有礼貌的行为。

2、礼貌坐下,进入餐厅后。

中国的社交礼仪与习俗

中国的社交礼仪与习俗

中国的社交礼仪与习俗社交礼仪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国家,其社交礼仪与习俗更是独具特色。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了解中国的社交礼仪与习俗。

一、宴请礼仪中国人非常注重宴请和接待的礼仪。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酒宴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场合,是人们交流感情、拉近距离的机会。

在宴请过程中,主人的地位和尊贵被视为最高,因此主人有责任为客人提供最好的款待。

在宴席上,主人要亲自为客人倒酒,表达对客人的尊重和好意。

而客人则要接受主人的款待礼,如端酒、敬酒等,以示对主人的敬重。

此外,中国人还非常注重宴席的座次安排。

座次的高低代表了社会地位的高低,因此在宴席上,座次的安排需慎重考虑。

通常主人会安排客人坐在宴席桌的主位,以示对客人的尊重。

而对于宾客,要以礼让为准则,等待主人先就座后再坐。

二、交往礼仪在中国,交往礼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例如,当人们相互认识或互相问候时,他们通常会行一个有礼貌的问候礼。

在中国,常见的问候礼包括鞠躬、握手、拥抱等。

鞠躬是一种常见的问候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低头鞠躬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表示。

另外,中国人的交往礼仪也包括了对长辈和上司的尊敬。

在中国,年长者和上级被视为地位较高的人,因此人们在与他们交往时要表现出尊重和谦虚的态度。

在与长辈和上级交往时,人们通常采用称呼带有敬意的称谓,如“叔叔”、“阿姨”、“老师”等。

三、节日习俗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每个节日都有其特定的习俗。

以春节为例,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个节日里有许多特定的习俗和活动。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全家团聚,共享一顿丰盛的年夜饭。

在吃年夜饭时,有些地区有“团圆饭”的习俗,即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共进晚餐,象征着全家团结和和睦。

除夕时,家人还会一起守岁,意味着一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共同度过困难和挑战。

此外,中国人在春节期间还有红包的习俗。

红包是一种给予他人祝福和好运的方式,通常是长辈给年幼的子女们给予现金作为压岁钱,也有亲友间互送红包的习俗,以祝福对方新年快乐、事事如意。

各国社交礼仪知识

各国社交礼仪知识

各国社交礼仪知识社交礼仪是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互动的关键。

了解其他国家的社交礼仪,尊重他们的传统和文化,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国际关系和跨文化交流。

以下是一些国家的社交礼仪知识的概述。

1.中国-在中国,尊重长辈和尊重上级是常见的社交礼仪。

握手是最常见的问候方式,但是在特殊场合,如见到长辈或重要客人时,鞠躬是一种示敬的方式。

在宴会上,中国人喜欢一起品尝多道菜,而不是个人点单。

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遵循一些禁忌是很重要的,如不要用筷子直接指向他人。

2.日本-在日本,社交礼仪非常注重细节。

握手并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普遍,而是以鞠躬相互致意。

在日本,拜访他人的家时,脱鞋是必须的。

在用餐时,注意用纸巾擦嘴,不要直接用手。

在日本,宴会上的礼仪也非常重要,如预定座位、不吃完每一道菜等。

3.印度-在印度,家庭关系非常重要,尤其是长辈的尊重。

当与印度人见面时,握手和问候是常见的礼仪。

在印度,吃饭时通常使用右手,左手被认为是不洁净的。

此外,要尊重印度人的信仰和文化,不要触碰他人的头部,因为这被视为侮辱。

4.美国-在美国,握手是常见的问候方式。

美国的商务活动也注重时间效率,所以准时到达非常重要。

美国人之间在公共场合更注重个人空间,不喜欢身体接触。

当与美国人交流时,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是被认为是积极的。

5.法国-在法国,对于社交礼仪非常注重,特别是在正式场合。

握手和亲吻脸颊是常见的问候方式,但数量和次序有所不同。

在宴会上,法国人喜欢品尝多种美食,并注重与他人的良好对话和互动。

6.英国-在英国,握手是最常见的问候方式。

英国人有一些固定的礼仪规范,如不要提到政治、宗教或个人收入。

在英国,喝茶是非常受欢迎的传统活动,尤其是下午茶。

7.巴西-在巴西,人们之间的身体接触是常见的,如亲吻脸颊和拥抱。

握手也是一种常见的问候方式。

在巴西文化中,放松和享受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8.韩国-在韩国,身份和地位非常重要,年龄比自己大的人需要给予更多的尊重。

中国人交往的注意事项

中国人交往的注意事项

中国人交往的注意事项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中国人的交往方式也有其独特之处。

在与中国人交往时,我们需要注意一些特定的事项,以确保交往的顺利进行。

以下是一些建议和注意事项。

第一,尊重是交往的基础。

在中国文化中,尊重他人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需要尊重对方的观点、习惯和文化背景。

尊重他人的意见,不轻易质疑或驳斥,可以帮助建立良好的关系。

第二,注重面子。

中国人非常注重面子,对自己和他人的尊严感非常重视。

在交往中,我们要注意不给他人带来尴尬或丢面子的情况。

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批评或指责他人,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尴尬和尴尬。

第三,重视人际关系。

在中国,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融入。

我们可以通过多参加社交活动、多与人交流、多关心他人等方式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四,注意言辞和行为。

中国人对言辞和行为非常敏感。

我们要注意用词谨慎,不要使用冒犯或侮辱性的语言。

在行为上,我们要注意文明礼貌,遵守公共秩序,不做扰乱他人的行为。

第五,礼物的选择。

在中国文化中,送礼是一种常见的交往方式。

但在选择礼物时,我们需要注意礼物的价值和象征意义。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有意义和符合对方喜好的礼物,以表达我们的关心和敬意。

第六,注意餐桌礼仪。

在中国,餐桌礼仪非常重要。

我们要注意用餐时的举止和礼节。

例如,遵守用筷子的规则,不用筷子戳取食物或把筷子插在饭碗中。

我们还要注意不要吃嘴巴发出声音或大声喧哗,以尊重其他用餐的人。

第七,尊重长辈和上级。

中国文化中有着崇尚长辈和尊重上级的传统。

在与长辈和上级交往时,我们要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决策,并且遵守他们的要求和规定。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

第八,避免敏感话题。

在与中国人交往时,我们要避免谈论一些敏感的话题,如政治、宗教、财富等。

这些话题容易引起争议和不愉快,影响交往的氛围。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来进行交流。

第九,理解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的社交礼仪详解

中国传统的社交礼仪详解

中国传统的社交礼仪详解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社交礼仪一直被视为社会交往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的社交礼仪凭借其独特之处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人知。

本文将详解中国传统的社交礼仪,帮助读者了解中国文化。

1. 传统的问候礼仪中国传统的问候礼仪包括多种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是鞠躬和握手。

鞠躬是中国人常见的一种问候方式,表示尊重和敬意。

握手则更适用于与外国人的交往,作为一种西方礼仪的一部分被中国人所接受。

此外,尊称也是中国社交礼仪中的一项重要特征,不同年龄、地位和称谓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称呼方式。

2. 餐桌礼仪中国的餐桌礼仪非常重要,讲究热情好客和尊重他人。

在中国,宴会通常由主人主持,其中最重要的是主人的席位。

宴会开始时,主人会举起杯子说一段开场白,向来宾表达欢迎之意。

在用餐过程中,主人会亲自为客人倒酒,而客人应该接过酒杯并举起,向主人表示谢意。

此外,尊老爱幼也是中国餐桌礼仪的一部分,年长者通常会先开始吃饭,而年幼或身份较低的人要等待。

3. 礼物赠送在中国社交场合,礼物的赠送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表达感谢和尊重的方式。

在生日、结婚、过年等重要节日或庆祝活动上,人们常常会送上礼物,以表达对他人的关怀与祝福。

在选择礼物时,应注意避免选择写有不吉利或负面寓意的物品。

同时,礼物的包装也需要精心搭配,体现出对受礼者的重视。

4. 礼仪与宴会中国传统宴会有着严格而独特的礼仪规范。

宴会前,主人需要确认宴会的地点、时间和邀请人员。

在宴会当天,主人需要做好迎宾准备,并安排宾客的座次。

在宴会过程中,主人应该主动为客人倒酒并照顾好他们的需求。

与此同时,客人们也应遵守礼仪规范,保持优雅、文雅的言行举止,并注意遵循用餐礼仪。

5. 礼仪与传统节日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包括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

在这些传统节日里,人们通常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而礼仪也是这些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在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长辈通常会分发红包给年轻一代以表祝福。

外籍人士在中国的社交礼仪

外籍人士在中国的社交礼仪

外籍人士在中国的社交礼仪中国社交礼仪对外籍人士来说可能会有些陌生,但遵守这些规则是很重要的,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融入中国文化和社会。

因此,在与中国人交往时,请记住以下几点。

首先,与中国人见面时应该握手,并以最尊重的方式相互致敬。

你可以用普通话说“你好”(nǐ hǎo)或者在特定场合使用更正式的问候语。

在商业环境中,你可以称呼对方的名字或姓氏加上先生(先生)或女士(女士)。

只有熟悉的人之间才会用名字相称,更常见的是用称谓,如“老师”、“领导”等。

其次,当与中国人交谈时,要注意眼神接触。

在中国文化中,直视对方的眼睛是一种尊重的表达方式,表示你对对方的关注和重视。

当然,也要避免过于直视对方的眼睛,以免给人不适感。

第三,吃饭时要注意一些餐桌礼仪。

在中国,通常由主人或者最年长的人先开始吃饭,作为一种尊重的表达方式,你应该等待他们开始后再动筷子。

另外,不要直接用筷子指着别人,这是一种不礼貌的举止。

在喝酒时,要注意不要干杯过度,因为中国人有时会玩一些喝酒的游戏,这可能会影响你的工作或个人形象。

第四,在交谈中要尊重中国人的个人空间和隐私。

中国人更喜欢谈论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如天气、旅游等。

避免谈论政治、宗教和一些敏感的话题,这样可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议或尴尬。

最后,要注意礼品的选择和赠送方式。

在与中国人交往中,礼物是常见的一种社交礼仪,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和感谢。

但是要注意避免送钟,因为在中国文化中,钟声与丧葬有关,容易被认为是不吉利的象征。

此外,送礼时最好选择中国传统的礼物,如茶叶、红酒或者一些中国特色的工艺品。

总而言之,了解和尊重中国的社交礼仪对外籍人士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遵守这些规则可以让你更好地适应中国文化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所以,尽可能了解中国社交礼仪并尽力遵守,相信你会在中国的交际中更加自如和舒适。

中国社交礼仪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体系,对于外籍人士来说可能会有些陌生。

然而,遵守这些规则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融入中国文化和社会。

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社交礼仪

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社交礼仪

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社交礼仪中国人的社交礼仪那可真是一门有趣又重要的学问呢。

一、见面打招呼咱中国人见面啊,打招呼是很有讲究的。

要是在小区里或者路上碰到熟人,可不能像个木头人似的不吭声。

一般来说,长辈得主动先招呼。

比如说见到邻居大爷大妈,甜甜地叫一声“大爷,大妈,您今儿个过得咋样啊?”这简单的一句话,就透着热乎劲儿。

要是碰到平辈呢,那就可以轻松点,“嗨,兄弟,最近忙啥呢?”或者“姐,好长时间没见啦。

”这种打招呼的方式就像一把小火苗,一下子就能拉近彼此的距离。

二、做客和待客到别人家里做客,那可得守点规矩。

去之前呢,最好先打个电话或者发个消息说一声,这就叫有礼貌。

到了人家家门口,别哐哐哐地使劲敲门,轻轻敲几下就成。

进了门,先把鞋子放整齐喽。

主人招待你的时候,不管是茶水还是点心,都要客气地表示感谢。

可不能像在自己家一样随便,比如主人给你拿水果,你不能挑三拣四的,啥都是人家的一番心意。

反过来,要是你在家里招待客人呢。

得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的,这是对客人的尊重。

客人来了,要热情地迎接,让人家感觉像到了自己家一样自在。

泡茶的时候,可别用那种温吞吞的水,得用刚烧开的热水,这样泡出来的茶才香。

陪着客人聊天的时候,要多听客人说,别老自己一个人在那叨叨个没完。

三、餐桌上的礼仪吃饭的时候啊,那礼仪更多了。

一上桌,长辈没动筷子,咱小的可不能先动。

这是尊重长辈的表现。

夹菜的时候呢,也不能像在菜盘子里搞“大扫荡”似的,专挑自己爱吃的,得从靠近自己的地方开始夹。

要是看到有自己特别爱吃的菜,也不能一个劲地往自己碗里夹,要考虑到别人也可能想吃呢。

而且吃饭的时候,别吧唧嘴,发出那种很响的声音,这可有点不文雅。

要是不小心打了个喷嚏或者咳嗽了,一定要把头转过去,别对着饭菜和别人。

四、交谈中的礼仪平常聊天的时候啊,也有要注意的地方。

不要老是打断别人说话,这就像在别人唱歌的时候突然把人家麦克风抢了一样不礼貌。

说话的时候呢,也别老是说一些让人扫兴的话。

中国的人际交往文化

中国的人际交往文化

中国的人际交往文化
中国的人际交往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它有着深厚的历史和多样的特点。

在中国,人际关系被看做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和资本,人们注重维护和发展自己的社交网络。

以下是中国人际交往文化的一些特点:
1. 礼貌和尊重:在中国,人们非常重视礼貌和尊重,这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人们习惯于用尊称称呼长辈和上级,对陌生人表示客气和关心,以获得对方的好感。

2. 关系导向:中国人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他们认为通过建立更多的关系,可以增加人脉资源和机会。

因此,人们会主动扩展社交圈子,并与其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3. 面子文化:在中国,面子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人们注重维护自己和他人的面子。

在人际交往中,为了不伤害他人的自尊心,人们通常避免直接拒绝或批评某人,而是通过暗示或委婉的方式表达意见。

4. 礼尚往来:中国人非常看重互惠和回报。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通常会给予对方一些礼物或好处,以展示友善和感谢之情。

这种互惠往来的观念被认为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5. 社交团体:在中国,人们的社交圈子通常由亲朋好友和同事组成。

社交团体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经常进行各种聚会、宴会和其他社交活动。

总的来说,中国的人际交往文化强调尊重、关系、面子、礼尚往来和社交团体。

这些特点在中国人的日常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对他们的个人和职业生活产生着影响。

中国式社交网络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精选五篇)

中国式社交网络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精选五篇)

中国式社交网络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精选五篇)第一篇:中国式社交网络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中国式社交网络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一、选题近些年来,中国的社交网络发展迅猛,并且吸引了大量的用户。

社交网络的广泛应用将正常的人际交往带入到网络的世界,这使得虚拟的社会交往与真实的社会交往出现矛盾,从而对人们真实的社会人际交往造成影响。

二、研究现状:1、中国的社交网络存在的问题现阶段中国社交网络存在几个集中的问题:(1)同质化严重,缺乏独创性,一味的进行克隆式的运作(2)市场运营不成熟,缺乏有力的投资,无法打造适合中国市场的社交网络系统(3)中国社交网络逐渐呈现出集中化,腾讯 QQ、人人网、开心网、豆瓣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

总结:存在大量克隆游戏,但缺乏人们所需信息的社交网络系统会将人们对社交网络的需求以及理解单一化、片面化。

中国的社交网络更像是娱乐性的网站,没有满足用户对生活、对信息的需求,没有体现出其本身应该具有的“社交服务”的价值。

2、社交网络的中国式生存以及使用社交网络的人们的生活变化现阶段的中国社交网络不会像 facebook 或者是 myspace 那样的外国网站成功。

社交网络式通过网络上人们的直接交往而存在的。

有些学者甚至认为淘宝网这种更直接、更真实的、具有买卖关系的网站才算是社交网络。

在当今中国,有较多人离开了网络便会觉得不安,他们会觉得一时不上网便会错过了很多资讯;一天不上 QQ 或者像人人网这样的社交网络就会觉得与社会或是世界失去了联系。

于是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人们时不时就用手机去看看自己的空间,人人网主页;很多人的电脑上会存有类似的“书签”,并且是经常浏览的。

这样一种现象就说明了,中国式的社交网络给人们带来的一种精神的空虚。

巩固现实中的朋友关系,或者通过兴趣和话题讨论结识新朋友,是目前中国网络社交的最大应用。

很多人们时时关注着别人的动态(状态),而恰恰忽略了真实的人际交往的作用。

中国式的社交网络让人们在网络和现实两端无法实现平衡,因此人们的生活才会出现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与交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与交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与交往中国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而闻名于世。

在这个文化传统中,人际关系和社交交往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尊重、和谐和互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和交往的特点。

一、以家庭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人际关系的起点和核心。

中国人重视家庭的和睦和亲情,承担着维系家族传承的责任。

在家庭中,长辈与晚辈之间存在着尊重和孝道的关系。

家族中的人们互相扶持、互相照顾,在困难时期会相互支持和帮助。

这种家庭观念和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广泛存在,并影响着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态度和行为。

二、尊重和礼仪的重要性中国文化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在人际交往中,遵循一定的礼仪和规矩是十分重要的。

人们注重言行举止的得体和谦虚有礼的态度。

例如,在正式场合,人们通常会主动向对方鞠躬,尊称对方的姓名,并且避免使用直呼其名的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会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以及对他人的尊重。

这种尊重和礼仪的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并且影响了人们的社交行为。

三、重视人情关系和面子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情关系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资本。

中国人注重建立良好的人脉关系和保持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联系。

在人际交往中,互相帮助、互相倾听和支持是非常普遍的。

此外,维护个人和家庭的面子被看作是一种重要的责任。

中国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通常会尽量避免给人带来尴尬或丢面子的情况。

因此,他们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及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四、合作与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与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竞争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合作和团队精神。

在中国社交交往中,人们注重合作和互助,强调集体价值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这种合作与团队精神贯穿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在家庭、工作和社区等方面。

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中,个体的利益通常被放在团队或群体的利益之上。

五、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中国传统文化鼓励人们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在人际关系和交往中表现出来。

漫画中国式社交礼仪

漫画中国式社交礼仪

值得一提的是,《漫画中国式社交礼仪》还专设一章讲解“送礼的智慧”。 在中国,送礼是一门深奥的学问,礼物不仅要精美,更要心意到位。通过漫画的 形式,读者可以了解到各种场合下应该如何选择和赠送礼物,从而达到最佳的社 交效果。
总体来说,《漫画中国式社交礼仪》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籍,它用漫画这种 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中国的社交礼仪生动地展现出来,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 中,掌握中国式社交的精髓。无论是对于想要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还是对于 希望提升自身修养的中国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
家庭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商务礼仪和节庆礼仪这四章,则是按照不同的社 交场合进行了详细阐述。其中,家庭礼仪部分介绍了中国家庭中的待客之道、称 呼规范等;公共场所礼仪涉及了出行、购物、就医等日常生活中的社交行为规范; 商务礼仪则针对工作场合中的交往规则进行了说明;节庆礼仪则聚焦于中国传统 节日中的礼仪习俗。这些章节以漫画的形式生动展示了各种场合下的礼仪规范, 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掌握知识。
阅读感受
读完《漫画中国式社交礼仪》这本书,我深深被其中的内容所吸引。这本书 以生动有趣的漫画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式社交礼仪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 作者高子馨、赵若婵和张芷菡巧妙地通过漫画将复杂的社交礼仪简单化,让我在 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收获颇丰。
这本书的一大亮点是它以漫画的形式呈现,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社交礼 仪知识变得生动有趣。通过漫画,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各种社交场合的氛围和行 为规范,从而更好地领会社交礼仪的精髓。这种表现形式不仅吸引了我,也让我 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漫画中国式社交礼仪》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它以生动有趣的方式 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式社交礼仪的魅力,使我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掌握各种 社交场合的行为规范。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些礼仪,我们可以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 成为社交达人。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想要了解中国式社交礼仪的人阅读。

中国式社交:熟人到陌生

中国式社交:熟人到陌生

中国式社交:熟人到陌生《中国式社交》的作者梁唐认为,中国人是不大愿意也不太擅长与陌生人交往的。

在他看来,我们喜欢在亲戚和同事的圈子里打转,而且餐桌是我们交流情感的主要工具和场所。

他把这样一种中国特色鲜明的社交方式概括为“熟人社交”。

《中国式社交》的作者梁唐认为,中国人是不大愿意也不太擅长与陌生人交往的。

在他看来,我们喜欢在亲戚和同事的圈子里打转,而且餐桌是我们交流情感的主要工具和场所。

他把这样一种中国特色鲜明的社交方式概括为“熟人社交”。

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进行社会交往的习惯和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从“不和陌生人说话”到“合作伙伴”,从“相逢是朋友”到“网络情人”,短短几十年时间,“中国式社交”的概念已经增加了太多内涵。

你喜欢和陌生人打交道吗?你是通过什么方式认识他们的?他们在你的生活中又占据着怎样的地位?面对这些问题,也许很多人有话要说。

传统并快乐着罗玉莹(女56岁某事业单位退休职工):没错,中国人确实喜欢在熟人圈子里交往,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比如说,逢年过节都会去亲戚、同事、同学家串门,家里有婚丧嫁娶之类的事情也会首先通知这些熟人。

我不觉得自己害怕和陌生人打交道啊。

其实,大部分借钱不还的都是熟人,现在不是流行“杀熟”吗(笑)?我想主要还是因为受到父母一辈的影响,我小时候就很少看到陌生人到家里做客,父母也总是告诫不要和不认识的人随便说话。

另一方面,我觉得这也是客观环境造成的。

中国人的亲戚太多了,外国人喜欢和陌生人打交道,我看一定程度上也是不得已,谁叫他们没什么亲戚呢。

去年退休以后,老伴怕我一个人在家孤独,帮我报名参加了老年自行车协会。

车协的活动很多,有远途或近郊的旅游,还有定期的聚会。

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我认识了很多有共同爱好的同龄人,现在不仅感到身体比以前好了,而且精神生活也很充实。

我现在最大的愿望,一是趁自己身体还允许的时候,能骑车到全国所有省份看一看;二是希望老伴退休以后也加入这个协会,既锻炼了身体,也能结交很多老年朋友。

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交礼仪和习俗的不同点在哪里?

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交礼仪和习俗的不同点在哪里?

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交礼仪和习俗的不同点在哪里?社交礼仪和习俗是交际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不同地区的礼仪和习俗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我们注重打招呼、送礼、用餐等方面的礼仪,并在特定的场合和节日有着不同的习俗。

而在其他国家,比如日本、美国、英国等地,礼仪和习俗也各有千秋。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一比较一下不同国家的社交礼仪和习俗。

一、中国社交礼仪和习俗1. 打招呼:中国人见面时,通常会亲切地问候“你好”、“吃了吗”等。

在商务场合,应特别注意称呼对方的姓名、职务和头衔等。

2. 送礼:在中国,送礼是一种社交礼仪。

礼品一般要包装精美,且在赠送时要双手递上,并在接受礼物时说一声“谢谢”。

3. 用餐:在中国,用餐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

主人和客人要等齐了才能开始吃饭。

吃饭时要先让长辈和客人先行。

夹菜时应用自己的筷子夹菜,不能用手去夹。

4. 不同节日和场合的习俗: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节日,中国人还有贴春联、踏青、吃粽子、吃饺子等习俗。

在结婚、过生日、丧事、拜访等场合,礼仪和习俗也各有不同。

二、日本社交礼仪和习俗1. 打招呼:在日本,打招呼很讲究,要区分场合和对方的身份。

在商业场合中,常用的问候语是“请多关照”、“真失礼了”,在非正式场合可以用“こんにちは”(你好)等问候。

2. 送礼:在日本,送礼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交礼仪,一般要包装精美,礼品要考虑到对方的喜好和文化背景等。

3. 用餐:在日本,吃饭时用筷子,但不同于中国,日本人把筷子插在饭上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在用餐时,要保持优雅的姿态,尽量不发出声响。

4. 不同节日和场合的习俗:在日本,月下美人节、敬长者节、新年等重要节日都有不同的习俗。

在摆设和装饰方面也很注重细节,如新年期间,人们会在家门口挂上鲷鱼等。

三、美国社交礼仪和习俗1. 打招呼:在美国,打招呼时一般握手。

在正式场合,领导与下属、男士与女士之间应先握手,握手时应用一只手。

2. 送礼:在美国,送礼时礼品种类非常多样化,可以是鲜花、巧克力、酒、书籍等等。

中国式家长社交攻略

中国式家长社交攻略

中国式家长社交攻略
作为中国式家长,我们重视孩子的教育,也注重与其他家长的社
交交往。

下面是一些社交攻略,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家长群体中。

1. 建立互相尊重的关系。

在与其他家长交往中,我们要遵循礼
貌和尊重。

尊重别人的观点和文化背景,尊重他人的家庭和生活习惯。

2. 参加家长会和活动。

学校和社区经常有各种活动和家长会,
我们应该积极参加。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可以认识更多的家长,增加
社交圈子并且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帮助。

3. 在微信和QQ群中积极交流。

现在很多家长都会加入微信和QQ 群,通过这些社交平台可以很方便地与其他家长交流。

我们可以在群
里分享孩子的经历和成果,也可以与别人交流育儿心得和经验。

4. 不过度干涉孩子的人际关系。

即使我们认为某一个孩子与我
们孩子交往不合适,我们也不要干涉孩子之间的人际关系。

孩子应该
自己学会与人相处,我们可以指导孩子交往,但不要代替他们去处理
人际关系。

5. 在孩子的教育上与其他家长交流。

教育是每个家长都非常重
视的问题,我们可以和其他家长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教育方式,并
学习其他家长的经验和方法。

总之,中国式家长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尊重别人、积极参与活动、多与其他家长交流,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融入社交圈子中,也能
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式社交:对陌生人说“不”
21世纪经济报道2006-04-10 17:15:58
梁唐/文
80%的中国大城市居民正用行动证明:他们觉得,和陌生人说话、交际也是莫大的风险。

并不是非得坐上一艘长得贼像宇宙飞船的喷气式飞机,来到亚马逊热带雨林和鳄鱼接吻才算冒险。

零点公司最近的统计显示,80%的中国大城市居民正用行动证明:他们觉得,和陌生人说话、交际也是莫大的风险。

这些来自上海、北京和广州的被访谈者,并不是拒绝城市空气和自来水的“反城市主义”分子,或者为乡土中国唱挽歌的文化老者,也当然不会是《古今大战秦俑情》里惶恐于民国十字街口如蝗疾走人群的秦将蒙天放;被访谈者,就是我们,以及与我们在弄堂、胡同、摩登办公楼里擦肩而过的任何人。

不和陌生人说话
似乎没有理由去恐惧陌生人。

不仅仅因为我们也是别人眼中的陌生者,法国社会学家弗里德曼这样描述现代社会的陌生性: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发生火灾了,陌生人扑灭燃烧的建筑物,是消防员;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筑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是陌生人在电视、报纸和互联网上告诉我们地球另一面的新闻,重病住院是陌生人切开我们的身体……
但中国人就是不和陌生人交际,宁愿在熟人的同质小圈里打转。

SuperCATI快速电话调查系统的近千个样本综合结果显示,以“世界大都会”为目标的上海,只有不到14%的人口在2005年参加过主要由陌生人构成的聚会;北京和广州也高不到哪去,都不到20%。

另一个数据同样说明问题:“最近一个月内的新结识人数”,是用来反映个体的人脉开拓能力的:近五成的受访者表示,数字为零,近三成市民的数目是少于三人,上月新结识人数超过四人的不到14%。

与此同时,由于亲戚圈承担社会职能最多(包括情感沟通、获取经济利益和事业发展),过去一年参加过亲戚间聚会的市民比例则靠近八成。

就各占人际网络的数量、比例来说,亲戚圈规模最大,渐次递减为同学圈、同事圈和社交圈。

如果把中国的情况称作“熟人社交”,那么西方人就是标准的“陌生人社交”了。

这一点,舒特在《消费者行为在亚洲》(《Consumer Behaviour
in Asia》)中亦曾概括。

他们分析,东西方的人际网络结构差异在于:美国人的私人社交圈较小,但是公共社交圈较大,而且往往有明显的分界,比如童年好友、同学、亲戚朋友和同事等基本上属于不同的沟通和交往的对象;而亚洲人的私人社交圈较大,但公共社交圈较小,且圈内的朋友没有明显的分界。

到底哪种交往方式更有拓展性效果?也许可从哥伦比亚大学敦肯·瓦茨研究小组基于“六度分离理论”(所谓“六度分离”,是指地球上任意两个人间可以通过五个陌生人建立起直接关联)创建的“小小世界”实验网站看出。

成功完成任务的志愿者,在人际链条的选择连接上多更倾向于专业人士而不是亲友。

“亲密度与效果是反比关系。


中式社交老三篇:聚餐、运动和唱“K”
社交半径的长短侧重不同,具体方式也有差异。

在京城一传媒公司担当资深编委的老杜回忆美国人的社交生活,通常是通过在家举办鸡尾酒会或家宴来引朋会友,结交新知。

活动的核心在于娱乐和认识新朋友。

而对于中国多数民众家庭甚少发生类似交际活动,他觉得和房屋居住面积并不宽敞有关。

旅访哈佛的李欧梵在其学术传记中也提及,在西方社交场所,只要见到生人,人们都会很礼貌地伸出手,自报家门,然后轻轻握一下手,就算是认识了。

而在亚洲文化圈,即便出席类似活动,如果主人不介绍,参加者很少会主动和其他客人打招呼,多是在低头吃东西。

零点的统计显示,国内大都市居民尽管多少视“陌生人社交”为畏途,但有意跨门而入的人群比例正在提高(从不足四分之一,到近四成)。

只是,方式方法仍略显单一,按鲁迅的说法,“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厨房”。

中国人的社交路径与饮食文化实在是分不开的:比如称不认识的人为“生人”,反之是“熟人”;再比如受重视叫“吃香”,混得不错叫“吃得开”。

京城名女人洪晃,甚至把霓虹灯拼成的“革命就是请客吃饭”镶在了家居的餐厅墙上。

而历史上的鸿门宴、杯酒释兵权等实况,更把饭桌标签成解决政治、军事、外交问题的最优场所。

“社交就是请客吃饭”,在中国乡村同样是颠簸不破的理论。

新年节庆、婚丧嫁娶、孩子上学、乔迁新居、转行跳槽———统统饭桌上见。

云南纳西人抬眼望不到边的“长街筵”,可谓饭桌社交的极致。

吃饭是主要套路,但还是有一些助兴类节目的:比如老一辈的麻将,中生代的“斗地主”,再就是都市白领和学生里盛行的“杀人游戏”———在人仰马翻中“杀”死陌生、建立情谊。

以量化方式衡量中国城乡居民借助媒体和人际网络获取信息并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居民沟通指数年度报告》显示,除了到餐馆聚会,另两大人气社交选择为体育运动和唱卡拉OK,但选择人数只到聚餐栏目的1/4。

从这一点,也折射出大多数居民之所以倾向“熟人社交”,并非在于不愿结识新朋友,而是社交场所上能力有限,表现不佳。

于是只能诉诸于沟通内容单一的传统手段。

“派对动物”们说,“陌生人社交”要得体地穿着,展示仪态、知识和个性魅力,是一种综合素质。

同小舅子、三叔姨的相熟交往肯定会有不同。

在国外的社交场,派对主角往往是那些有创意却不过分的人,比如从马戏团借来小象骑进厅堂的,或者是像《美丽人生》中的圭多那样,“驾驶”染绿了的白马踱进鸡尾酒会。

“那些特长只是喝酒和猜拳的,以喷酒气为谈吐的,则多被鄙视为野蛮人。


“让兴趣成为灯塔”
有趣的谈话,以及让人感到收获的交流,是“陌生人社交”成为社会力量的必要条件。

如果你看过克林顿的自传《我的生活》,就知道所指了。

不夸张地说,是“陌生人社交”让他坐上了总统的宝座。

其中最著名的是“复兴周末”:一开始只是美国南方家庭的小型聚会,后来,渐渐发展成吸引三百六十行精英参加的新年活动———包括金融寡头家庭、劳工界人士、奥林匹克冠军、艾滋病护理组织家庭。

在“复兴周末”的系列研讨会里,与会者和自己的孩子们在一起,讨论国际政治、社会政策、恐怖主义、就业机会等严肃话题,还交流各自生活遭遇和精神信仰,再就是打沙滩排球、在夕阳下慢跑。

“在这里兴趣成为灯塔,社交不仅仅是一种消磨时间的方式。


再来看看零点统计出的中国都市居民在社交场合上谈论的话题。

不难发现,依然停留在与自身或所处社会、政治环境紧密相关的信息。

五大关心话题分别是:1.身边的人或事(62.43%),2.生活信息(55.35%),3.社会新闻(41.75%),4.奇闻轶事(21.02%)和5.时事政治(18.44%)。

情感、收入等较私密话题谈论的也较多,选择比例占17.4%,尤以女性受访者为主。

而对音乐、绘画、科技、财经、国际政治等事务的交谈频率则不高。

当然,这也有外部条件的制约,毕竟,找到兴趣相投的人不是件容易的事。

新技术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比起前辈来已经幸运得多了。

用先进的网上聊天工具,能接触到海量的陌生人,不仅能在所处城市找到兴趣相投者,还能搜索到地球另一面的同质青年人。

同样对无线电感兴趣,在虚拟交往了一段时间后,不少线下活动很可能就此展开。

目前,网络成了(中国)青年实践“陌生人社交”的缓冲地带。

另外的观点认为,中国人热衷“熟人社交”以及地点多发生在餐馆,可能有另外原因。

文革后第一批赴北大读书的英国人甘博仁就以为,这可能与中国公共空间匮乏有关。

历史角度来看,中国社会的公共空间其实并不鲜见。

比如,清民国时期的北京什刹海,还有全国遍布的各种会馆。

建筑一般比较宏大,像北京的湖广会馆中间大厅可容纳1000多人,多为寓居北京的官宦或商人修建的。

“主要
用于满足乡情乡谊活动的需求,但实际上却承担了公众聚会场所的功能。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信息中心制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