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名词解释
临床检验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抗凝:是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抑制某种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2、技术误差:由于采血部位不当、稀释倍数不准、充池不当、血液凝固、器材处理及使用不当和细胞识别错误所引起的误差3、计数域误差:是由于每次充池后血细胞在计数室内分布不可能完全相同所造成的误差4、红细胞大小不均:红细胞直径相差1倍以上,可能为造血功能紊乱、造血调控功能减弱或推片不当造成。
5、RDW:即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反应红细胞体积大小不一致的程度。
6、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渡阶段细胞,略大于成熟红细胞,其胞质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核糖核酸源自有核红细胞。
RNA是碱性物质,经碱性染料(如天青B、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色的点粒状或丝网状结构沉淀物,故名网织红细胞7、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表示骨髓中网织红细胞的生成相当于正常人的多少倍。
8、血沉:指在规定条件下,离体抗凝全血中的红细胞自然下沉的速率。
9、核左移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出现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甚至更早的早幼稚粒细胞的现象称为核左移10、核右移:外周血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并且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时称为核右移11、中毒颗粒:在严重的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紫黑色或深紫褐色颗粒,称为中毒颗粒12、杜氏小体:中性粒细胞因毒性变化而在胞质中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染成天蓝色或灰蓝色.13Pelger—Hurt小体:成熟粒细胞核分叶能力减退,核常呈杆状、肾形、眼镜形、哑呤形或少分叶,但染色质致密、深染、聚集成小块或条索状,其间有空白间隙.与遗传因素相关。
14、Mott细胞:淋巴细胞胞浆中充满Russell小体,核常被挤到一傍,称为15:MCH/MCV/MCHC:MCV全部红细胞体积的平均值=Hct/RBC(X/L)X1015MCH全部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平均=Hb(g/L)/RBC(X/L) X1012MCHC全部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的平均值=Hb(g/L)/ Hct 16:细胞直方图:以细胞的体积为横坐标、以细胞出现的相对频率为纵坐标绘制的直方图,17、PT:是在体外模拟内外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以反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共同凝血途径凝血因子是否异常.18、APTT:是在体外模拟内外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以反映内源凝血因子是否异常。
临床基础检验学
静脉血
不同抗凝剂的使用, 改变血液性质,影响 有形成分的形态
标本代表性大,无组 织液影响,适于临床 研究,可重复实验和 追加其他实验
二、常用血液标本抗凝剂 及其使用选择
• 1、柠檬酸钠(枸橼酸钠)
化学名:3-羟基-3-羧基戊二酸(三钠盐)
a. 抗凝原理:螯合钙离子
b. 使用方法 配成109 mmol/L的浓度和血液1:9
1. 血涂片的用途: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网织红、异常
2.
寄生虫检验。
2. 血涂片制备步骤:(手工推片法)
• 将推玻片向1的方向稍抽回,当血液充满 推玻片的宽度后,以一定均匀的速度向2 的方向滑动。
3. 血涂片质量评价: 均匀、厚薄、头体尾、边缘、两侧 注意:血滴大,速度快、角度大----血膜厚
四、 细胞染色技术
b. 蛋白质的化学性质: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含有不同 数量的氨基(-NH2)和羧基(-COOH),同时还有其 他活性基团。在游离状态时, -NH2获得一个H+变成带 正电的-NH3+,而-COOH失去一个H+变成带负电的-COO-。 分别与不同染料结合。
c. 周围环境的酸碱度:如环境pH<pI( pI 为等电 点),则蛋白质带正电,结合酸性染料;反之, pH> pI,则结合碱性染料。
烷-氧杂蒽染料和偶氮染料两类,能结合
4.
细胞的碱性成分并染色,如血红蛋白、
5.
嗜酸性颗粒成分等。
3. 复合染料:同时具有阴、阳离子型的染料如瑞氏染料
(二)、细胞染色原理: 一般以它们的物理现象和/或化学 现象为依据
1. 物理作用:毛细管现象、渗透、吸收、吸附作用等
2. 化学作用: 3. a. 染料的化学成分:助色基团的存在,碱性染料 4. 在溶媒中为阳离子型,易与组织和细胞内带负电荷的 5. 酸性物质结合;而酸性染料在溶媒中为阴离子型,与 6. 带正电荷的碱性物质结合。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名词解释)
临床基础检验技术名词解释1.血清:未抗凝全血经自然凝固或添加促凝剂后分离出来的液体称为血清,用于临床化学与免疫学检测等2.血浆:抗凝全血离心后上清部分为血浆。
3.抗凝: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抑制或除掉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以阻止血液凝固的方法称为抗凝。
4.腺癌:发生于大支气管及段支气管以上的支气管黏膜鳞状化生上皮。
5.鳞癌:常发生于小支气管,尤以周围型肺癌多见。
6.核异质细胞:指细胞核发生异常改变,但细胞质分化正常的细胞,核异质表现为核的大小、形态异常、染色质增多、分布不均、核膜增厚、边界不整齐等。
7.乳糜尿:是由于泌尿系统淋巴管破裂或深部淋巴管阻塞致使乳糜液或淋巴液进入尿液,尿液呈乳白色混浊,称乳糜尿。
8.凝溶蛋白:本周蛋白在pH4.9左右条件下,加热到40-60℃时可发生凝固,温度升至90-100℃时溶解,而温度降低至56℃左右,又可重新凝固,故称凝溶蛋白。
9.晨尿:是指清晨起床后,未进早餐和做运动之前第一次排出的尿液。
10.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11.HiCN法: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是指血红蛋白(SHb除外)中的亚铁离子被高铁氰化钾氧化为高铁离子,血红蛋白转化成高铁血红蛋白(Hi)。
Hi与氰化钾中氰离子反应生成HiCN。
HiCN最大吸收波峰为540nm,吸光度与浓度成正比,根据测得的吸光度值可求得血红蛋白浓度。
12.尿三杯试验:患者一次连续排尿,分别采集前段、中段、末段的尿液,分装于3个尿杯中,多用于泌尿系统出血部位的定位和尿道炎的诊断。
13.卡波环:在嗜多色性或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的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线圈结构,有时绕成“8”形。
现认为可能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和铅中毒患者等。
14.有核红细胞:为幼红细胞,存在于骨髓中;正常成人外周血中不能找到,如出现属病理现象。
15.棒状小体(Auer body):是指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杆状物质,一个或数个,长1-6μm。
临床检验与医学检验有什么区别?
临床检验与医学检验有什么区别?检验是临床诊断患者病情的重要依据,能够通过标本判断其病情发展情况,也是现代医学研究重点。
许多人听过“临床检验”、“医学检验”等词汇,对于其个别字眼不同并没有清晰认知,甚至认为医学检验等同于临床检验。
虽然临床检验、医学检验都与检验有着不可分割的区别,但二者还是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标志着检验学科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总体而言是从医学检验向临床检验方向发展。
医学检验与临床检验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下面让大家明白二者区别。
一:临床检验是什么?临床检验的含义可以简单理解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结合,而传统检验医学是由免疫学、微生物学、血液学等多个部分共同构建而成,也是我国医疗的重要基础。
临床检验是建立在检验医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各个医学基础学科知识相互渗透而成,具有检验综合性,涉及学科多。
在90年代迎来了大发展阶段,内容更是增加了统计学、光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内容。
我国针对检验学科技术的快速发展,各个医学高校开始建立相应的学科,促进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
目前,临床检验医学快速发展,已经从检验学科中逐渐分离,甚至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当下我国临床检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10个方面:(1)分析生物基础;(2)临床输血学;(3)临床检验质量管理;(4)临床检验医学基础;(5)人体寄生学;(6)临床生物化学;(7)实用诊断学;(8)临床血液学;(9)临床免疫学;(10)临床微生物学。
研究我国临床检验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吉林医学院是我国第一个设置五年制临床检验医学系的医学院,该建设成果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弥补了我国检验学科中临床医生对医学检验理解欠缺问题;第二,改变了医学检验中由临床医生负责的现状;第三,培养了大量的检验人才。
此外,我国重庆医科大学设置了本硕连读的检验医学专业,进一步提升了临床检验教学的纵深性。
早期,我国检验学科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仪器规模、设备信息、人才储备均不足,但随着二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检验学科有着突破性发展。
临床检验简答题
临四、名词解释:1.hCG答:人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由胎盘的合体滋养层细胞合成的糖蛋白,含糖量约为40%糖链末端是唾液酸,由a和B亚基构成的异二聚体,其中3亚基具有特异性。
用于诊断正常妊娠、异位妊娠、某些胎儿先天性缺陷和肿瘤。
2.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PIH)答;是妊娠所特有的疾病,表现为妊娠20周后出现水肿、高血压和蛋白尿,严重者有头痛、头昏、眼花等自觉症状,甚至出现抽搐及昏迷。
分轻、中、重三型,重型又包括先兆子痫和子痫五、问答题:1.简述评价胎儿肺成熟度的实验室指标及标本收集和处理的注意事项。
1. 评价胎儿肺成熟度最有价值的指标是检测羊水中表面活性物质的含量,有六种方法可采用:(1)卵磷脂/鞘磷脂比值(L/S) : > 2.0提示肺成熟;(2)双饱和磷脂酰胆碱(DSPC测定: > 5mg/L提示肺成熟;(3)磷脂酰甘油测定:〉2.0卩mol/L提示肺成熟;(4)泡沫稳定性实验:泡沫稳定指数〉0.47提示肺成熟;(5)荧光偏振;(6)薄层小体计数。
羊水标本的收集应注意:(1)多胎妊娠时每个羊膜腔均应取样;(2)标本收集后最好立即检测,若要推迟检测,应4C冷藏,若要推迟一周以上检测,应-20C或-70C冷冻保存;(3)检测前需轻轻颠倒混匀标本。
羊水标本的预处理主要是:离心去残渣。
2.简述妊娠期母体的生化改变。
2.妊娠期母体会有血液学、生物化学、肾功能和内分泌的相应改变。
妊娠期的糖代谢变化是由于妊娠期升高血糖的激素增高所致,主要表现为妊娠中、晚期的血糖改变及糖耐量试验的变化:①空腹血糖水平降低,参考值 3.0〜3.3mmol/L ;餐后血糖呈持续性升高;②糖耐量试验表现为高峰迟缓现象和血糖最高值高于非孕妇女。
脂代谢变化是血脂全部升高。
蛋白质代谢表现为蛋白质合成和分解代谢均明显增高,合成大于分解,呈正氮平衡。
妊娠期妇女造血功能活跃,血容量平均增加45% RBC增加20%血液相对稀释,Hb RBC计数和血细胞比积下降,血浆白蛋白降低,多种凝血因子含量明显增加,血液处于高凝及纤溶系统活性降低的状态,并出现妊娠相关性蛋白。
临床检验免疫学重点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ANA(抗核抗体):是一组将自身各种细胞核成分作为靶细胞的自身抗体总称。
2.BAS(生物素–亲合素系统):基于生物素和亲合素既能偶联抗原(或抗体)分子,又能偶联酶、荧光素等示踪物质,可桥联抗原抗体系统和示踪物质指示系统。
3.包被:将抗体或抗原结合在固体载相上的过程。
4.CH50试验:绵羊红细胞与溶血素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激活血清中的补体,引起红细胞溶血,以50%溶血为判断终点来测定血清总补体活性。
5.CD分子(簇分化抗原):有核细胞在不同发育阶段其在细胞膜表面均可表达不同的分化抗原,形成不同的细胞类群。
6.沉淀反应: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条件下发生特异性结合而出现可见的沉淀现象。
7.多克隆抗体:在含有多种抗原表位的抗原刺激下,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并产生针对多种不同表位的抗体,其混合物为多克隆抗体。
8.单克隆抗体:单个B细胞参与融合形成的单个杂交瘤细胞经分离克隆化,产生针对单一表位、结构相同、功能均一的抗体,具有性质纯、效价高、特异性强、少或无血清交叉反应等优点。
9.等价带:当抗体过量时,IC(免疫复合物)的形成随着抗原递增至抗原、抗体比例最适处达最高峰。
前带:高峰区域左侧,抗体浓度过高,沉淀反应不明显后带:高峰区域右侧,抗原浓度过高,沉淀反应不明显10.封闭:加入的血清标本和酶结合物中的蛋白质部分地非特异性吸附于固相载体表面,加入1%~5%牛血清白蛋白或5%~20%小牛血清再包被一次,消除此干扰的过程。
11.HLA:是引起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最强的抗原,与HVGR或GVHR有关。
12.化学发光剂:在化学发光反应中参与能量转移并最终以发射光子的形式释放能量的化合物。
13.胶体金:是金盐被还原成金原子后形成的金颗粒悬液。
14.间接凝集反应:可溶性抗原/抗体先吸附于颗粒性载体表面,与相应抗体/抗原作用,在适宜的电解质存在条件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
15.抗原抗体结合的可逆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后,在一定条件下又可解离为游离的抗原与抗体的特性。
临床检验简答题
临四、名词解释:1.hCG 答:人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由胎盘的合体滋养层细胞合成的糖蛋白,含糖量约为40%,糖链末端是唾液酸,由α和β亚基构成的异二聚体,其中β亚基具有特异性。
用于诊断正常妊娠、异位妊娠、某些胎儿先天性缺陷和肿瘤。
2.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PIH) 答; 是妊娠所特有的疾病,表现为妊娠20周后出现水肿、高血压和蛋白尿,严重者有头痛、头昏、眼花等自觉症状,甚至出现抽搐及昏迷。
分轻、中、重三型,重型又包括先兆子痫和子痫五、问答题:1.简述评价胎儿肺成熟度的实验室指标及标本收集和处理的注意事项。
1.评价胎儿肺成熟度最有价值的指标是检测羊水中表面活性物质的含量,有六种方法可采用:(1)卵磷脂/鞘磷脂比值(L/S):>2.0提示肺成熟;(2)双饱和磷脂酰胆碱(DSPC)测定:>5mg/L提示肺成熟;(3)磷脂酰甘油测定:>2.0μmol/L提示肺成熟;(4)泡沫稳定性实验:泡沫稳定指数>0.47提示肺成熟;(5)荧光偏振;(6)薄层小体计数。
羊水标本的收集应注意:(1)多胎妊娠时每个羊膜腔均应取样;(2)标本收集后最好立即检测,若要推迟检测,应4℃冷藏,若要推迟一周以上检测,应-20℃或-70℃冷冻保存;(3)检测前需轻轻颠倒混匀标本。
羊水标本的预处理主要是:离心去残渣。
2.简述妊娠期母体的生化改变。
2.妊娠期母体会有血液学、生物化学、肾功能和内分泌的相应改变。
妊娠期的糖代谢变化是由于妊娠期升高血糖的激素增高所致,主要表现为妊娠中、晚期的血糖改变及糖耐量试验的变化:①空腹血糖水平降低,参考值3.0~3.3mmol/L;餐后血糖呈持续性升高;②糖耐量试验表现为高峰迟缓现象和血糖最高值高于非孕妇女。
脂代谢变化是血脂全部升高。
蛋白质代谢表现为蛋白质合成和分解代谢均明显增高,合成大于分解,呈正氮平衡。
妊娠期妇女造血功能活跃,血容量平均增加45%,RBC增加20%,血液相对稀释,Hb、RBC计数和血细胞比积下降,血浆白蛋白降低,多种凝血因子含量明显增加,血液处于高凝及纤溶系统活性降低的状态,并出现妊娠相关性蛋白。
临床血液学检验名词解释小知识点
造血: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
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造血器官。
胚胎期造血分为:中胚叶造血、肝脏造血和骨髓造血;出生后的造血分为骨髓造血和淋巴造血。
髓外造血(EH):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某些恶性贫血时,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造血微环境(HIM):由骨髓基质细胞、微血管、神经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构成,是造血干细胞生存的场所。
造血干细胞(HSC):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而来,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在造血组织中含量极少,形态难以辨认的类似小淋巴细胞样的一群异质性的细胞群体。
CFU-S:能形成脾结节的干细胞称脾集落形成单位。
造血祖细胞(HPC):是指一类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但部分或全部失去了自我更新能力的过渡性、增殖性细胞群。
骨髓间质干细胞(MSC):是一种成体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高度自我更新能力等干细胞的共性,可在不同环境中分化成不同种类的细胞。
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生理形式,是调控机体发育、维护内环境稳定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死亡,又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无效造血:幼红细胞在骨髓内分裂成熟过程中发生的“原位溶血”,或红细胞进入循环后很快被破坏,称无效造血。
骨髓细胞学检查:通过普通显微镜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最为简单、使用,可以了解骨髓中各种血细胞数量、细胞形态有无异常等,从而诊断、协助诊断疾病,观察疗效及判断预后。
骨髓穿刺适应证:(1)不明原因的外周血细胞数量及成分异常:如一系和/或一系以上细胞减少或增多,外周血中出现原始细胞等(2)不明原因发热、肝肿大、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3)不明原因骨痛、骨质破坏、肾功能异常、黄疸、紫癜、血沉明显增加等(4)血液系统疾病定期复查,化疗后的疗效观察(5)其他:骨髓活检、骨髓细胞表面抗原(CD)测定、造血干/祖细胞培养、血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电镜检查、骨髓移植、微量残留白血病测定、微生物培养(如伤寒、副伤寒、败血症)及寄生虫学检查(如疟疾、黑热病)等。
临床生化检验名词解释
1。
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炎症性疾病如手术、创伤、心肌梗死、感染、肿瘤等情况下,血浆中一系列浓度发生变化的蛋白质的总称,其中大部分蛋白质如AAT、AAG、Hp、Cp、CRP、C3和C4等浓度升高,PA、Alb和TRF等浓度下降。
这些血浆蛋白质统称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2。
苯丙酮酸尿症:苯丙酮酸尿症是由于苯丙氨酸羟化酶先天性缺乏所致,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因患儿尿液中排出大量苯丙酮酸等代谢产物而得名。
3。
双缩脲反应:血清中蛋白质中相邻的肽键(—CO -NH —)在碱性溶液中能与二价铜离子作用产生稳定的紫色络合物。
此反应和双缩脲在碱性溶液中与铜离子作用形成紫红色的反应相似,因此将蛋白质与碱性铜的反应称为双缩脲反应.4。
痛风: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由于遗传性和(或)获得性的尿酸排泄减少和(或)嘌呤代谢障碍,导致高尿酸血症及尿酸盐结晶形成和沉积,从而引起特征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间质性肾炎,严重者呈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常伴尿酸性尿路结石。
5。
糖尿病:是一组由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6。
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对正常浓度的胰岛素不能产生正常的生物学反应,即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
7。
代谢综合征。
:是与代谢异常相关的心血管病多种危险因素在个体内聚集的状态。
MS 的基础是IR,其主要组成成分是肥胖症尤其是中心性肥胖、2型DM或糖调节受损、血脂异常和高血压。
8。
空腹血糖:是指8 ~10h内无任何热量摄入时检测的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
9.糖化血红蛋白:是葡萄糖或其他糖与血红蛋白的氨基发生非酶催化反应的产物(一种不可逆的糖化蛋白)。
10.低血糖症:是指血糖浓度低于参考值水平下限,临床出现以交感神经兴奋和脑细胞缺糖为主要特点的综合征。
一般以血浆葡萄糖浓度低于2. 8mmol/L时作为低血糖症的标准。
11.载脂蛋白:脂蛋白中的蛋白质具有运脂质的作用故被称为载脂蛋白。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
1、血清:未加抗凝剂的全血标本,放置一段时间后析出的上清液。
2、血浆:加入抗凝剂的全血标本,离心后的上清液。
3、染色质小体:位于成熟或幼红细胞的胞质中,呈圆形,1~2μm大小,染紫红色,可1至数个,为核残余物。
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及脾切除后等。
4、卡波环:在嗜多色性或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的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线圈结构,有时绕成“8”字形。
现认为可能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
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和铅中毒患者等。
5、有核红细胞:为幼红细胞,存在于骨髓中;正常成人外周血中不能找到,若出现属病理现象。
6、嗜多色性红细胞:属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细胞较大,由于胞质中含有多少不等的嗜碱性物质的DNA而被染成灰蓝色,此细胞增多提示骨髓造红细胞功能活跃;在增生性贫血时增多,溶血性贫血时最多见。
7、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指在瑞氏染色条件下,胞质内存在嗜碱性黑蓝色颗粒的红细胞,属于未完全成熟且胞质中RNA等变性的红细胞,其颗粒大小不一、多少不等,正常人血涂片中很少见。
有铅、铋、汞中毒时增多,常作为铅中毒的诊断筛选指标。
8、低色素性红细胞:红细胞的生理性中心淡然区扩大,甚至成为环形红细胞,提示其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常见于缺铁性贫血。
9、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10、网织红细胞: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因此胞质内尚存留多少不等的嗜碱性物质RNA,经煌焦油蓝等活体染色后,嗜碱性物质凝集成颗粒,其颗粒又可连成线,而构成网状结构。
11、Price-Jones曲线:根据红细胞直径数据绘制出红细胞大小分布的曲线,横坐标为红细胞直径的大小,纵坐标为直径一定大小的细胞所占的百分率。
主要用于贫血类型的鉴别。
12、血沉(红细胞沉降率):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
13、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细胞增多(>5%)或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均称为核左移。
最常见于各种病原体所致的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时。
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9.本周氏蛋白 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单体或二聚体,属于不完全抗体球 蛋白。常出现干骨髓瘤患者尿中,有诊断意义。 10.网织红细胞 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 细胞。 11.瑞氏染液 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 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 12.异型淋巴细胞 在某些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使淋巴细胞增生,并 出现一定的形态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
49.比色法 以可见光作光源,比较溶液颜色深浅度以测定所含有色 物质浓度的方法。 50.体液 是指机体内的水溶液,包括水和溶解于其中的物质—— 电解质、小分子有机物和蛋白质等。 51.真脂 中性脂肪或称三酸甘油酯。 52.酶激活剂 能使无活性的酶原变成有活性的物质。
29.滤出液 血管内的水分伴同营养物通过毛细血管滤出,这种在组 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的非炎症性组织液称滤出液。 30.血液流变学 是一门新兴的生物力学分支,是研究血液宏观流动性质, 血细胞流动性质及生物化学成分的一门科学。 31.PH 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用以表示溶液的酸碱度。 32.稀释倍数 稀释前溶液浓度除以稀释后的溶液浓度所得的商。
69.内素素 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外部结构,当菌体死亡或裂解 后才释出的毒性物质。 70.甲型溶血 指在血液琼脂平板上,细菌菌落周围的草绿色溶血环。 71.乙型溶血 指在血液琼脂平板上,细菌菌落周围的无色透明溶血环。 72.异染颗粒 指白喉杆菌菌体的染色性不均匀而出现的染色较深的颗 粒。
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 识名词解释
【三基】临床检验科名词解释(一)
【三基】临床检验科名词解释(一)1、异型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在病毒、原虫感染,药物反应,结缔组织疾病,免疫系统强应激状态或过敏原等因素刺激下,淋巴细胞增生并发生形态学的变化,表现为胞体增大、胞质量增多、嗜碱性增强、细胞核母细胞化,称异型淋巴细胞或反应性淋巴细胞。
2、乳糜尿:乳糜尿脂肪在肠道吸收后皂化形成乳糜液,正常情况下乳糜液进入肠道淋巴管,参与淋巴循环。
若乳糜液未引流入血而逆流至糜尿系统淋巴管中,引起该处淋巴管内压力增高,曲张破裂进入尿液,则形成乳糜尿。
3、核右移:核右移外周血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并且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时称为核右移。
核右移严重者常伴白细胞总数减少,反映造血功能衰退,与缺乏造血物质、DNA合成障碍和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有关。
核右移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内因子缺乏所致的恶性贫血、感染、尿毒症或骨髓异常综合征等。
4、尿闪光细胞:尿闪光细胞在低渗条件下,尿中的中性粒细胞胞质内颗粒呈布朗分子运动,由于光折射在油镜下可见灰蓝色发光现象,因其运动似星状闪光,故称为闪光细胞,多见于急性肾盂肾炎。
5、染色质小体:染色质小体位于成熟或幼红细胞的胞浆中,呈圆形,有1~2u m大小,染紫红色,可1至数个,已证实为核残余物,常见于巨幼红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及脾切除后。
6、少尿或无尿:少尿或无尿少尿是指每小时尿量持续小于17ml或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12小时无尿或24小时小于100ml为无尿。
7、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在体外模拟体内内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以反映内源性凝血因子是否异常,是筛检止凝血功能最常用的试验之一。
8、功能性蛋白尿:功能性蛋白尿泌尿系统无器质性病变,尿内暂时出现轻度蛋白质。
常见于机体剧烈运动、发热、低温刺激、精神紧张、交感神经兴奋等生理状态时,引起肾血管痉挛或充血等暂时性功能性改变,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而导致。
临床检验基础
临床检验基础(理论)血液一般检验名词解释瑞氏染色:利用不同种类的细胞或同一细胞的不同成分对瑞氏染色液中酸性及碱性染料的结合能力不同的特点,用瑞氏染色液将不同种类的细胞或同一细胞的不同成分染成不同的颜色,以便进行显微镜检查的染色法。
红细胞计数(RBC):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血细胞比容(HCT):旧称红细胞压积(PCV),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百分比。
血红蛋白(HGB/Hb):是在人体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内合成的一种含色素辅基的结合蛋白质,是红细胞内的运输蛋白。
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血液在血红蛋白转化液中溶血后,除SHb外各种血红蛋白均可被高铁氰化钾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Hi),Hi与氰化钾的氰根(CN-)生成稳定的物质,即~;HiCN在540nm有吸收峰,在特定的实验条件下,可测得吸光度并计算血红蛋白浓度。
贫血(anaemia):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血细胞比积低于参考值下限,称为贫血。
红细胞平均指数1、红细胞平均容积(MCV):指每个红细胞平均体积的大小,以飞升(fl)为单位。
2、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指每个红细胞内平均所含血红蛋白的量,以皮克(pg)为单位。
3、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指平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浓度,单位为(g/L) 【计算】1、手工法:MCV=HCT/RBC;MCH=Hb/RBC;MCHC=Hb/HCT;2、血液分析仪法:MCV由仪器直接测定导出,MCH=Hb/RBC;MCHC=Hb/(RBC×MCV)。
红细胞体积平均分布宽度(RDW):是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是反映红细胞大小不均的客观指标。
其增大提示存在红细胞大小不均的混合细胞群。
网织红细胞(RET):是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之间的过渡型(未成熟)红细胞,略大于成熟红细胞,其胞质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RNA经碱性染料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色的点粒状或丝网状沉淀物。
临床免疫学检验名词解释整理
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抗原抗体间的结合力涉及静电引力、范德华力、氢键和疏水作用力,其中疏水作用力最强,它是在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相互接触,由于对水分子的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
亲和性( affinity ):是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一个相应抗原表位( AD )之间的结合强度,取决于两者空间结构的互补程度。
亲合力( avidity ):是指一个完整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部位与若干相应抗原表位之间的结合强度,它与亲和性、抗体的结合价、抗原的有效 AD 数目有关。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特异性、可逆性、比例性、阶段性。
带现象(zone phenomenon):—种抗原-抗体反应的现象。
在凝集反应或沉淀反应中,由于抗体过剩或抗原过剩,抗原与抗体结合但不能形成大的复合物,从而不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现象。
抗体过量称为前带,抗原过量称为后带。
免疫原(immunogen):是指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抗原。
免疫佐剂(immuno adjustvant):简称佐剂,是指某些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抗原性),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载体( carrier ):结合后能给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物质。
载体效应:初次免疫与再次免疫时,只有使半抗原结合在同一载体上,才能使机体产生对半抗原的免疫应答,该现象称为 ~ 。
单克隆抗体( McAB ):将单个 B 细胞分离出来,加以增殖形成一个克隆群落,该 B 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单一表位、结构相同、功能均一的抗体,即~。
多克隆抗体(PcAb):天然抗原分子中常含多种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抗原表位,以该抗原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体内多个 B 细胞克隆被激活,产生含有针对不同抗原表位的免疫球蛋白,即 ~基因工程抗体( GEAb ):是利用 DNA 重组及蛋白工程技术,从基因水平对编码抗体的基因进行改造和装配,经导入适当的受体细胞后重新表达的抗体。
临床免疫学检验(名解及答题)
临床免疫学检验【名词解释】1、enzyme immunoassay(EIA)酶免疫分析技术,是以酶标记的抗体(抗原)作为主要试剂,将酶高效催化反应的专一性和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相结合的一种免疫标记检测技术。
2、colloidal gold immunoassay胶体金免疫技术,是以胶体金作为示踪标记物或显色剂,应用于抗原抗体反应的一种标记免疫测定技术。
3、immunoblot test(IBT)免疫印迹试验,是一种将高分辨率凝胶电泳和免疫化学分析技术相结合的技术。
4、precipitation reaction沉淀反应,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的条件下发生特异性结合而出现可见的沉淀现象。
5、agglutination reaction凝集反应,指细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表面包被可溶性抗原(或抗体)的颗粒性载体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6、immunogen免疫原,指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抗原。
7、adjuvant (immunoadjuvant)佐剂(免疫佐剂),指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的物质。
8、hapten半抗原,指仅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如多糖、多肽、类脂和核酸等物质。
9、monoclonal antibody(McAb)单克隆抗体,设法将单个B细胞分离出来加以增殖形成一个克隆群落,该B细胞克隆产生出针对单一表位、结构相同、功能均一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10、Polyclonal antibody(PcAb)多克隆抗体,亦称免疫血清,用抗原以不同途径免疫动物,从动物血清中获取抗体,该类含有抗体的血清称为抗血清。
由于免疫动物的抗原往往具有多种抗原表位,可激活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产生针对抗原多种表位的混合抗体,因而抗血清也称为多克隆抗体。
11、tumor antigen肿瘤抗原,指细胞癌变过程中新出现的或异常表达的抗原物质。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和大题整理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和大题整理嘿,朋友!咱今天来聊聊临床检验基础这一块。
先说说啥是红细胞沉降率吧。
你就把它想象成一群红细胞在赛跑,看它们多长时间能跑到终点。
红细胞沉降率就是反映红细胞下沉速度的指标。
要是这个速度太快,那可就得小心啦,说不定身体里有啥炎症在捣乱呢!还有白细胞计数,这就好比是数数战场上有多少个“战士”。
白细胞多了,可能是在跟病菌激烈战斗;白细胞少了,那可能“兵力”不足,身体的抵抗力就弱啦。
再说说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就像是修补城墙的“小工匠”,数量正常才能保证咱们身体的“城墙”坚固,要是数量出了问题,那出血、凝血可就不好控制喽!说到血液涂片检查,这就像是给血液细胞拍一张“全家福”,仔细瞅瞅每个细胞的模样,看看有没有长得奇奇怪怪的,就能发现不少问题呢。
尿常规检查里的尿蛋白,你可以把它当成是尿液里不该出现的“小调皮”。
正常情况下它可不能乱跑出来,一旦出现,是不是肾脏这个“管理员”没管住呀?尿潜血呢,就像是隐藏在尿液里的小秘密,要是被发现了,说不定是泌尿系统哪里受了伤。
粪便潜血试验也很重要哦!粪便里要是有潜血,就好像是悄悄藏在黑暗里的“小怪兽”,得把它找出来,不然说不定肠道哪里出了毛病都不知道。
临床检验基础里的这些名词,就像是身体的密码,咱们得解读好它们,才能更好地了解身体的状况。
比如说,为啥要做血常规检查呢?这就好比你要出门旅行,得先了解天气怎么样,带合适的衣服。
血常规能让医生知道身体的“大环境”好不好,有没有感染、贫血之类的问题。
再比如生化检验里的肝功能检查,这不就像是给肝脏这个“大工厂”做一次全面的“体检”吗?看看转氨酶、胆红素这些指标,就能知道肝脏这个“工人”干活儿卖不卖力,有没有累着。
还有凝血功能检查,想象一下身体里的血管是一条条道路,凝血因子就是让道路保持畅通的“交通警察”,检查凝血功能就是看看这些“警察”是不是尽职尽责。
总之,临床检验基础的这些名词和大题,就像是身体的信号灯,能给医生指引方向,帮助咱们及时发现身体里的小毛病,早早把它们解决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验医学名词解释1.中毒颗粒在严重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内出现的染成紫黑色的粗大颗粒。
2.亚铁血红素血红蛋白色素部分,由铁原子及原卟啉区组成。
3.点彩红细胞红细胞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是RNA变性沉淀的结果。
4.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以致原粒细胞)。
5.血型是人体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是指红细胞抗原的差异。
6.ABO血型抗体一般分为二类;"天然"抗体和免疫抗体,都是通过免疫产生的。
7.病理性蛋白尿蛋白尿持续超过0.15g/d,常为病理性,是肾脏疾病的可靠指标。
8.肾小管蛋白尿系肾小球滤过膜正常,但原尿中正常滤过的蛋白质不能被肾小管充分回吸收所致。
9.本周氏蛋白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单体或二聚体,属于不完全抗体球蛋白。
常出现干骨髓瘤患者尿中,有诊断意义。
10.网织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11.瑞氏染液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
12.异型淋巴细胞在某些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一定的形态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
13.退行性变白细胞白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肿胀或溶解等变化。
14.核右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右移。
15.红斑狼疮细胞SLE患者血液(体液中)存在LE因子,在体外可使受累白细胞核DNA解聚,形成游离均匀体,被具有吞噬能力的白细胞所吞噬而形成。
16.内源性凝血系统指凝血始动反应因子Ⅻ的激活[Ⅸa-PF3-Ⅷ-Ca]复合物的形成以及激活因子Ⅹ。
17.外源性凝血系统指Ⅶ因子激活及因子Ⅲ以组织损伤后所释放出的组织凝血活酶起动外源性凝血途径为特点。
18.血凝的固相激活指Ⅻ因子接触到一种带电荷的表面,即被激活为Ⅻa的过程(简意:即Ⅻa激活过程)。
19.血凝的液相激活指激肽释放酶原转变为激肽释放酶后迅速激活Ⅻa这一反馈作用又称酶激活。
20.Rh血型红细胞上含有与恒河猴红细胞相同的抗原为Rh血型。
21.渗透压差是体内水重吸收的动力,浓度差和电位差是一些溶质重吸收的动力。
22.真性糖尿因胰岛素分泌量相对或绝对不足使体内各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率降低所致。
23.肾性糖尿指血糖处于正常水平,由于肾小管对糖的再吸收能力减低所致。
24.血红蛋白尿指当发生血管内溶血时,产生的血红蛋白超过结合珠蛋白的结合能力而由尿中出现的现象。
25.乳糜尿指尿中含有淋巴液,外观是牛奶状称为乳糜尿。
26.血型是肾小管中蛋白聚集物形成的管状铸型。
27.溶组织内阿米巴为公认致病的阿米巴,根据其生活史各期的变化而分滋养体和包囊期,可引起肠阿米巴痢疾或其他阿米巴病。
28.渗出液由局部组织发炎引起的炎性积液,渗出是炎症病灶内血管中的液体成份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或体腔过程。
29.滤出液血管内的水分伴同营养物通过毛细血管滤出,这种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的非炎症性组织液称滤出液。
30.血液流变学是一门新兴的生物力学分支,是研究血液宏观流动性质,血细胞流动性质及生物化学成分的一门科学。
31.PH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用以表示溶液的酸碱度。
32.稀释倍数稀释前溶液浓度除以稀释后的溶液浓度所得的商。
33.双缩脲反应分子中含有两个氨基甲酪基(CONH2)的化合物与碱性铜溶液作用,形成紫色复合物的反应。
34.中位数计量资料的一群观察值按大小依次排列,其所在的数位于中间者即为中位数。
35.变异系数标准差除以均数而得的百分比,表示方法的相对精密度。
36.酶酶是由生物体产生的一类具有特异性和催化能力的蛋白质,亦称生物催化剂。
37.正常值应用统计方法来确定的某种生理指标的正常波动范围。
38.糖原异生非糖物质(如某些氨基酸及乳酸、丙酮酸和甘油)在肝脏和肾脏等器官中某些特有酶的催化下转变成糖原或葡萄糖的过程。
39.摩尔浓度是以1升溶液中所含溶质的摩尔数表示的浓度。
40.蛋白质误差样品溶液中含有蛋白质或多肽时,常使pH值的比色测定出现严重的误差。
41.酶的活性单位指在一定的作用条件下,酶促反应中单位时间内作用物的消耗量或产物的生成量。
42.精密度对同一样品多次测定,每次测定结果和平均值的相接近程度。
43.医学决定水平指在诊断及治疗工作时,对疾病诊断或治疗起关键作用的某一被测成分的浓度。
44.电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移动现象。
45.准确度是指测定结果和真值接近的程度。
46.电渗在电场作用下,对于固体支持物的相对移动现象。
47.溶血当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因细胞外液体进入细胞内,使红细胞过度膨胀而发生破裂,这一现象谓溶血。
48.摩尔吸光数在规定的波长处,1摩尔浓度的溶液通过光径1cm比色他时的吸光度。
49.比色法以可见光作光源,比较溶液颜色深浅度以测定所含有色物质浓度的方法。
50.体液是指机体内的水溶液,包括水和溶解于其中的物质--电解质、小分子有机物和蛋白质等。
51.真脂中性脂肪或称三酸甘油酯。
52.酶激活剂能使无活性的酶原变成有活性的物质。
53.水解酶凡促进作用物的加水分解作用的酶。
54.荧光分析法利用某些物质被紫外光照射后所发生的能反映出该物质特性的荧光,可以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的方法。
55.标准溶液亦称基准溶液,是浓度已经准确测知的溶液。
56.米氏常数简指反应速度v为最大速度V的一半时所需的底物浓度。
57.同工酶在同一种属中其理化及生物性质不同而能催化相同反应的酶。
58.盐析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中性盐以破坏蛋白质的胶体性而使蛋白质从水溶液中沉淀析出。
59.酶的热稳定试验利用不同来源的酶对热的稳定性不同,比较血清加热前后酶活性的变化来区别酶的器官来源。
60.等电点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在特定的pH溶液中所带正电荷数恰好等于负电荷数。
此时蛋白在电场中不再移动,此溶液的pH称该蛋白质的等电点。
61.鞭毛细菌体上附着的细长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62.荚膜细菌细胞壁外围绕的粘性、胶胨样物质,厚度在0.2μm上者,称为荚膜。
63.芽胞有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形成一折光性很强的小体,有强大的抵抗力。
64.L型细菌无细胞壁或细胞壁有缺陷的细菌。
65.噬菌体是侵袭细菌、真菌或螺旋体的病毒,在易感的宿主细胞内增殖并将其裂解。
66.质粒存于细菌染色体外的环形DNA。
67.条件致病菌寄居在人体一定部位的细菌,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当机体平衡状态破坏时可引起疾病者。
68.外毒素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
69.内素素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外部结构,当菌体死亡或裂解后才释出的毒性物质。
70.甲型溶血指在血液琼脂平板上,细菌菌落周围的草绿色溶血环。
71.乙型溶血指在血液琼脂平板上,细菌菌落周围的无色透明溶血环。
72.异染颗粒指白喉杆菌菌体的染色性不均匀而出现的染色较深的颗粒。
73.菌体抗原是细菌的细胞壁成分,有抗原性、耐热与相应抗体呈颗粒状凝集。
74.鞭毛抗原细菌的鞭毛蛋白,有抗原性、不耐热,与相应的抗体呈絮状凝集。
75.表面抗原细菌体周围的多糖成份,不耐热,可阻断0抗原与相应抗体反应。
76.ETEC产肠毒素型大肠埃希氏菌。
77.EPEC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茵。
78.EIEC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
79.非发酵菌指一大群不发酵糖类、专性需氧、无芽胞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80.卫星现象指流感嗜血杆菌生长在金葡萄周围处的菌落增大现象。
81.抗原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而生成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等免疫应答产物并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82.补体结合试验抗原与抗体结合时可激活补体,此为两组抗体抗原争夺补体的试验。
83.非均相免疫技术指在免疫反应中必需分离结合型与游离型标记物的技术。
84.抗原特异性指抗原具有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结合的物质。
85.补体是一组具有酶活性而不耐热的球蛋白,存于人和动物的正常新鲜血清中。
86.免疫活性细胞能接受抗原刺激而发生分化、增殖形成免疫效应物质并能进行特性免疫反应的细胞。
87.体液免疫B细胞参与的免疫应答。
88.细胞免疫T细胞参与的免疫应答。
89.变态反应是机体受同一抗原再刺激后发生的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的特异性反应。
90.抗原抗体反应指抗原与相应杭体之间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91.免疫佐剂促进抗体产生的抗原辅助剂。
92.单克隆抗体通过杂交瘤细胞产生的特异性纯净抗体。
93.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和抗体在液相中特异结合生成沉淀物的反应。
94.双向扩散试验指在琼脂内抗原和抗体各自向对方扩散,在适当比例处形成沉淀线的试验方法。
95.凝集反应指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的结合,并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96.均相免疫技术指在免疫反应中不需要分离结合型与游离型标记物的技术。
97.荧光抗体技术以荧光物标记抗体进行抗原定位的技术。
98.自身免疫病机体产生针对自身组织抗原成分的抗体或免疫细胞,从而导致细胞损伤的疾病。
99.免疫缺陷病由遗传和其它原因造成的免疫系统发育幼稚或免疫反应障碍或不全的疾病。
100.独特型指同一个体不同B细胞系所产生的免疫球蛋白抗原性差异,即可变区中高变区的抗原决定簇不同。
101.RDW: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由血液分析仪根据红细胞体积的直方图导出,反映所测标本中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异质程度,常用变异系数(CV)表示。
102.肾糖阈:尿液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水平。
103. 颗粒管型:在管型的内容物中,内含大小不同的颗粒物,其量超过1/3面积时称为颗粒管型。
104.卡波环:在嗜多色性或碱性点彩红细胞的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线圈状结构,有时绕成8字形。
105.潘氏试验:又称Pandy试验,是指脑脊液中的蛋白测定,也称球蛋白定性试验,其原因是脑脊液在病变时,蛋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多为球蛋白增加,在潘氏试验中球蛋白遇酚而变性,出现沉淀而成阳性。
106..精子活率:是对精子活力的定性检查,计算活动精子与不活动精子的比例即为精子的活动率。
正常为80%-90%。
107..精子活力:精子向前运动的能力,直接反映精子质量的一项指标。
108.精子活率:指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活动精子所占精子总数的比例。
109..精子存活率:用精子所占比例表示。
110.精子密度:即指计数单位体积内精子数量。
111.少精子症:若5-7d未射精,精液量少于1.5ml,视为精液减少,称为少精子症,精子计数<20X109/L。
112.无精子症:精液中无精子时为无精子症。
113.线索细胞:即阴道脱落的表层细胞,于细胞边缘贴附大量颗粒状物即加德纳菌。
114.阴道清洁度:将阴道分泌物与少许(1滴)生理盐水混合涂片,于高倍镜下观察涂片中阴道杆菌、上皮细胞、白细胞、及杂菌的数量,进行阴道清洁度的判断,常用于阴道炎,也可用于卵巢功能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