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台阶》导学案
第8课 《台阶》导学案
8﹡台阶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 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3.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1. 理解父亲的形象特点。
2. 体会本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选材剪裁的写法。
1.题目解读本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
台阶在本文中是屋主人地位的象征,人都有获得社会地位的需要,所以造一幢有九级台阶的新屋是文中父亲最大的心愿。
2. 走近作者李森祥(1956~?):浙江衢州人,作家,著有短篇小说《小学老师》、中篇小说《抒情年代》、长篇小说《传世之鼓》、剧本《天下粮仓》、《卧薪尝胆》等。
其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他有着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作品中充满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
1.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凹凼.( ) g ān g à( ) xi āng qi àn ( ) 撬.开( ) 很倔.( ) 倔强..( ) 黏.性 ( ) 硌.了一硌 ( ) 涎.水( ) 揩.( ) 资料链接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重点难点2. 根据意思写出词语神色、态度不自然——()人很多的公共场合——()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形容屈服顺从的样子——()3.读过课文后,你了解到哪些内容?试用第三人称说说本文的故事梗概。
合作探究1.这篇小说用了大量的细节来刻画“父亲”的性格特点,而“父亲”是中国农民的典型,所以说认识了“父亲”的特点,也就认识了中国农民的特性。
而要分析“父亲”的性格特点,细节描写是最好的入口,因此请你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品读台阶造成前后父亲的表现,把握“父亲”形象。
(请在书本上圈画批注,并摘录你认为最典型的三处)知识链接: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台阶
8、台阶课型:自读课主备:李小玲明小堂万储章【学习导航】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平实、质朴、充满深情厚谊的语言。
2、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详略安排。
3、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学习重难点1、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2、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一、【自学与检测】导入:母爱如水,父爱如山。
父亲的爱是深沉的、含蓄的、坚忍的,如果我们不用心体会就会常常把它忽略。
父亲默默承担着家庭的责任,是家庭的脊梁骨,经年累月的辛苦压弯了他的腰板……今天我们就来跟随作者的步伐一起去感受父亲的“台阶”。
认真预习课文两遍,完成下列题目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凹凼()门槛()尴尬()戏谑()烟瘾()蹿上()瞬间()胯骨()硌 ( ) 涎( )水揩( ) 嘎( )黏( ) 撬( )2、解释下列词语。
微不足道:大庭广众:自言自语: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复述故事梗概。
4、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5、找出本文的“文眼”。
你如何理解本文的“文眼”?6、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7、本文有些句子写得生动形象,找出并说说它的妙处。
二、【探究与拓展】(一)课堂探究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8~l1题。
①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
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
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②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③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淌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
他开始“磨刀”。
“磨刀”就是过烟瘾。
烟吃饱了,“刀”快,活做得去。
④台阶旁栽着一裸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
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八年级上册《台阶》导学案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八年级上册《台阶》导学案设计【学习目标】1、全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领会作者的感情。
2、把握父亲抽象的特点及意蕴。
3、训练、培养先生合作探求成绩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4、感受父亲性情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学习重点难点】把握父亲抽象的特点及意蕴。
【学习过程】一、预习1、了解作者李森祥2、读熟课文,划出词语,给加点字注音并识记以下字词:凹( ) 凼( ) 门槛()涎( )水揩汗( ) 嘎嘎( )筹( )划黏性( ) 尴尬( ) 撬石板 ( ) 硌( )了3、解词微乎其微大庭广众尴尬4、请用简洁的言语概述小说故事情节。
二、自主学习“踏上台阶,感知父亲”1、父亲为甚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2、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样?为甚么?三、合作探求1、故事的叙说线索是甚么?“文眼”(最能表现中心的句子)是甚么?2、探求人物抽象课文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抽象?父亲的抽象有甚么特点?3、谈谈“父亲”这一抽象所代表的意义。
从这一抽象你遭到了甚么启发?4、你认为父亲付出的值得不值得?为甚么?四、小结小说是以刻画人物抽象为中心,经过残缺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文体。
五、检测1.以下加粗字注音、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A.凹凼(à)烦燥(zà) B.尴尬(ɡān ɡà)阴凉(īn)C.卵石(luǎn)揩一把(ǎi) D.砌缝(qì)舀米(ǎ)2.指出没有用比喻的句子()A.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得到了活力。
B.父亲又像问本人,又像是问我。
C.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D.他的脸苍白得像一张纸。
4、选出以下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本文的言语非常口语化,读来就好像在听作者娓娓为我们讲述一个发生在本人身旁的平常如邻家普通的故事。
B、文中的“父亲”一年辛劳劳作,在半个月的过年中还要编织草鞋。
《台阶》导学案
《台阶》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2.能力目标: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梳理小说故事情节,理清文章脉络2.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把握父亲艰苦创业“有志气”的性格特点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深刻意蕴【学法指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相结合【知识链接】:浙江作家李森祥1987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现已创作了2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有着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台阶》中的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
他有着长远的生活目标,有着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父亲老实厚道,吃苦耐劳,同时也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注音凹( ) 凼( ) 门槛( ) 涎( )水揩( ) 嘎( ) 筹( )划黏( ) 尴尬( )( )撬( ) 烦躁( )2.释义揩:擦、抹。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烦躁:烦闷急躁。
微不足道: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
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共场合。
一、导入新课“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平凡的人们给我更多感动!”平凡之人虽然不如大人物那样显赫一时,叱咤风云;但是他们的身上依然涌动一股令我们感动的力量。
回首我们学过的几篇课文,这样的小人物有哪些?“闪光点”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来走向《台阶》,走近文中这位普普通通的父亲,来看一看他的“闪光点”在哪里?二、整体把握:踏上台阶,走近父亲(一)自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师:请大家快速的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阅读时注意在书上圈点勾画,梳理出故事的情节脉络。
(学生自读,圈点勾画)1、故事的叙述线索是什么?“文眼”是什么?2、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3、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4、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为什么?5、你如何认识父亲这个人物形象?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八年级上册《台阶》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台阶》导学案八年级上册《台阶》导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3、训练、培养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4、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学习重点难点】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学习过程】一、预习1、了解作者李森祥2、读熟课文,划出词语,给加点字注音并识记下列字词:凹()凼()门槛()涎()水揩汗()嘎嘎()筹()划黏性()尴尬()撬石板()硌()了3、解词微不足道大庭广众尴尬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小说故事情节。
二、自主学习“踏上台阶,感知父亲”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为什么?三、合作探究1、故事的叙述线索是什么?“文眼”(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是什么?2、探究人物形象课文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3、谈谈“父亲”这一形象所代表的意义。
从这一形象你受到了什么启发?4、你认为父亲付出的值得不值得?为什么?四、小结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五、检测1.下列加粗字注音、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凹凼(ào)烦燥(zào)B.尴尬(ɡānɡà)阴凉(yīn)C.卵石(luǎn)揩一把(kǎi)D.砌缝(qì)舀米(yǎo)2.指出没有用比喻的句子()A.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B.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
C.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D.他的脸苍白得像一张纸。
4、选出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本文的语言十分口语化,读来就好像在听作者娓娓为我们讲述一个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平常如邻家一般的故事。
B、文中的“父亲”一年辛勤劳作,在半个月的过年中还要编织草鞋。
《台阶-李森祥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台阶-李森祥》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案《台阶/李森祥》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台阶/李森祥》的作者及其作品背景;2. 理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3. 探讨小说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意义;4. 分析小说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导学内容:一、作者简介李森祥,生于1953年,江苏南京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代表作品有《台阶》、《独行》等。
二、作品背景《台阶》是李森祥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揭示了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社会变革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
三、主要人物1. 田晓莉:女主人公,本书的叙述者,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为了家庭不断努力奋斗。
2. 丈夫:一个普通的工人,为了生计而一直在打工。
3. 孩子:田晓莉的儿子,是书中一个重要的支持角色。
四、主题和意义《台阶》通过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故事,揭示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社会的变革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
小说通过家庭的变迁,展现了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坚持,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
五、结构和写作手法《台阶》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使读者更容易代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同时,小说结构严谨,情节紧凑,通过对家庭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主题更加生动和鲜明。
导学问题:1. 你对《台阶/李森祥》这部作品有何看法?2. 你认为《台阶》中的主人公田晓莉有何特点?3. 你觉得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和意义?4. 你对小说的结构和写作手法有何看法?拓展阅读:1. 了解更多关于李森祥的作品和生平;2. 分析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3. 阅读其他描写家庭生活的文学作品,比较不同作家的观点和风格。
以上就是本次关于《台阶/李森祥》的导学案,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
祝大家阅读愉快!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台阶》的作者李森祥及其文学背景;2. 理解小说《台阶》的主题和情节;3.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4. 探讨小说中的意义和价值观。
导学内容:一、作者李森祥简介李森祥,原名李维,生于湖南长沙,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台阶》导学案及教学设计
《台阶》导学案及教学设计导学案及教学设计《台阶》一、教学目标1.了解《台阶》的作者、背景和主题,并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2.通过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理解故事的深层含义,并发表个人见解和观点。
3.运用所学的文学知识和技巧,能写出一篇关于《台阶》的读后感或评论。
二、教学重点1.了解《台阶》的主要人物和情节,理解故事的主题和含义。
2.理解和运用文学知识,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
三、教学内容1.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台阶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台阶”的思考和联想。
简要介绍故事的背景: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动荡不安。
解释故事的主题:“台阶”不仅是故事中的一个具体物体,也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社会的等级制度。
3.阅读《台阶》教师分段朗读故事,学生仔细阅读,并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4.分析故事人物形象和事件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两个主要人物(尚义和杨家和)的形象和特点,并举例分析其行为和言语。
让学生思考每个人物对故事发展的作用,并分析故事中的事件如何体现社会等级制度。
5.讨论故事的主题和含义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台阶”的具体意义和象征意义,并讨论故事中展现的社会等级制度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和观点,并进行适当的互动和辩论。
6.写作练习:读后感或评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写一篇关于《台阶》的读后感或评论。
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指导,如关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和含义等。
四、教学方法1.综合运用讲授、阅读、分析、讨论和写作等多种教学方法。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表个人观点和意见,进行互动和辩论。
五、教学资源1.描绘台阶的图片2.《台阶》的文本3.学生读后感或评论的书写纸六、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对故事主题和含义的理解。
2.检查学生的写作练习,评价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3.通过课堂讨论和互动,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台阶》最新导学案
《台阶》最新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8、《台阶》导学案导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训练、培养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神。
3、学习作者围绕“台阶”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方法。
品味细节描写。
重难点: 1. 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一、课前预习1.注音凹( )凼( ) 门槛( ) 涎( )水揩( ) 嘎( )尴尬( )( ) 烦躁( ) 筹( )划黏( ) 撬( )2.释义尴尬:二、整体把握:踏上台阶,走近父亲1、自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现在大家对故事情节大都有所了解,那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一下呢?2、再读课文,思考问题a.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b.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c.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师:“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父亲对高台阶的渴望,与其说是对地位的渴望,还不如说是对尊重的渴望。
但他耗尽毕生精力铸就起了这凝聚着尊严和梦想的高台阶时,却猛然发现月已缺,花已谢,人已老……下面就让我们透过细腻的描写,进一步地走近父亲,感受父亲的形象。
三.研读赏析:凝望台阶,感受父亲1、师:这篇文章平实的语言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生动的细节描写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和人物有了更深的理解。
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来你最感动的地方读一读。
2、小说就是通过造台阶的过程的描述来刻画父亲的形象。
请以“父亲是一个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可以是概括叙述,也可以是文本中最让你感动的语言或最能表现父亲个性的细节)”为话题仿例填空四、品味细节,体会父亲:①“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②“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因此,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台阶》导学案及答案
《台阶》导学案及答案【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父亲的形象特点。
2、学习课文的细节描写,体会描写的作用。
3、理解作者对父亲的感情,领会文章的主题。
4、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农民的坚韧性格。
【学习重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父亲的形象特点。
2、学习课文的细节描写,体会描写的作用。
3、理解作者对父亲的感情,领会文章的主题。
【学法指导】1、本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
以时间为序,着重表现父亲为造高台阶的新屋所付出的艰苦劳动。
学习本文要了解记叙的顺序,理清文章的层次。
2、注意学习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其描写的作用。
学习本文要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在写作中学会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
3、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本文要了解中国农民的特点,体会作者对农民的思想感情,学习劳动人民不怕吃苦的品质。
【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凹( )涎( )水黏( )性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涎水:柳筐:嘟嘟嚷嚷:兴高采烈:3、本文的作者是,体裁是,小说的主人公是。
4、本文主要写了,表现了。
5、父亲在建房时具有怎样的精神?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说明。
6、为什么“我”总觉得父亲好像有向别人证明自己的能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说明。
7、为什么说“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谈谈你的看法。
8、认真阅读课文第21~29段,回答下列问题:1)用一句话概括本段主要内容。
2)本段中有一句话高度概括了父亲朴素的人生理想,请找出这句话并写下来。
3)本段中有一句话突出了父亲对台阶的不懈追求,请找出这句话并写下来。
4)本段中有一句话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对造高台阶新屋的急切心情和喜悦之情,请找出这句话并写下来。
台阶学生导学案在教育领域,我们常常强调因材施教,即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而台阶学生导学案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它旨在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台阶学生导学案是一种以阶梯式学习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方式。
《台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台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2.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3.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我的问题:我的发现:二、课前预习1、分组比赛查字典并把自己所查到的结果写下来:涎()水揩()尴尬()凹凼()筹()划黏()性镶嵌()蹿()上掺()上胯()骨糟糕()撬()倔强()门槛()茬()硌()2、走近作者作者简介:李森祥(1956一 ):衢州人。
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
1991年调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
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
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
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
《小学老师》被《小说月报》等选载,获1991年《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3、整体感知故事情节要求:朗读课文,用第三人称说说本文的故事梗概。
××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
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
他苦干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地捡,一角钱一角钱地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
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
他却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垮了。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2)父亲是怎么建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3)新屋建好了,父亲怎么样了?5、课文内容概括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吗?要求简洁精炼。
6、分析人物形象父亲为了造台阶,为了有地位,受人尊重,辛苦大半辈子,那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请大家以四人为一个小组,讨论“父亲是一个__的人,从__可以看出来。
《台阶-李森祥导学案》
《台阶-李森祥》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台阶/李森祥》,学生能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深层含义,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感和批判思维。
导学内容:一、作者简介李森祥,生于1949年,中国当代闻名作家。
曾获得冯牧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多个文学奖项。
代表作品有《台阶》、《独角戏》等。
二、文学背景《台阶》是李森祥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城市底层人民的生活,展现了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
作品中通过对台阶的描写,表达了生活的坎坷和艰辛。
三、主要内容故事盘绕着一个普通家庭展开,父亲是一名工人,母亲是一名家庭主妇,家境并不富裕。
他们的孩子小明,每天要走很长的台阶上学,生活十分艰辛。
小明的梦想是考上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
然而,现实的残酷却让他陷入绝望之中。
四、文学特点《台阶》通过对台阶的描写,寓意着生活中的艰辛和坎坷。
作品中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社会的残酷,让读者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语言简洁明了,情节紧凑引人入胜。
五、阅读指导1. 阅读时要注意细节,理解作者的用意。
2. 分析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
3. 思考作品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六、思考题1. 你对小明这个角色有何感想?他的命运是否令你感到悲哀?2. 作者通过对台阶的描写,想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3. 你认为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类似小明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如何帮助他们?七、拓展阅读1. 《独角戏》——李森祥2. 《草房子》——曹文轩导学作业:1. 思考并回答思考题中的问题。
2. 阅读拓展阅读中的一本书,并写读后感。
通过本次导学,置信同砚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台阶/李森祥》,并从中获取启迪,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愿大家在阅读中感悟人生,发现美好!。
第8课《台阶》导学案
《台阶》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表现主题的方法。
3.研读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
4.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积极健康的心态。
导学点一:独学。
诵读——小步轻迈悟情感1、中速、深情地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词句。
生字词揩瘾掺挪四字词风吹雨淋低眉顺眼微不足道若有所思大庭广众叠词青幽幽黄几几轻飘飘痴痴的高高的拟声词嘎嘎的唿嗒唿嗒刷拉刷拉沙沙声描写父亲劳动的动词坐一坐躺一躺敲一敲按一按硌了一硌晃一晃2、读好父亲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情感。
3、朗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儿子对父亲的深情。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读出儿子的心酸,读出儿子的无奈,读出儿子的痛惜——)导学点二、对学、组内讨论。
跳读——把握故事情节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高台阶的新屋?2、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高台阶的新屋的?3、新屋造好后,父亲与过去比,有哪些变化?导学点三、独学,对学。
请你品读——分析父亲形象一、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仔细揣摩小说的精华段落,理解父亲的形象。
1、品读第5段“父亲的脚”2、品读第15段“父亲的眼光”3、品读第19段“父亲的汗珠”4、品读第21段“父亲的笑容”5、品读第28段“父亲的腰”6、品读第30段“父亲的头颅”通过品读感知:父亲是一个()二、请你倾诉——把握文章意蕴主旨意蕴:这篇小说通过塑造父亲这个形象,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反思与深化:1、请你探究——咀嚼苦难滋味父亲的付出值不值得?2、请你表达——吐露良知真情请以“父亲,您听我说”为题,向父亲倾诉心中的话语。
导学点四、群学、组内讨论研读——学习表现技巧试给本文再拟一个标题,体会课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这样写好在哪里?四、全课收束——小步轻迈说故事父亲的故事是无声的,父亲用自己的行动教育着孩子们,告诉我们什么是人生;告诉我们什么是生活;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刻苦学习,拼搏奋进。
父亲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得让我们不愿向他人谈起;父亲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让我们无法在别人面前炫耀;父亲的一生也可能是默默无闻的,在众人中父亲可能普通得像一块随处可见的鹅卵石。
八年级《台阶》课上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台阶【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掌握“凹凼、尴尬”等字音字形。
2. 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3. 学习围绕“台阶”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
4.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由介绍自己的父亲来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字词和课文诵读情况。
3. 检查学生收集的作者、作品情况。
作者简介:李森祥。
三、研读课文1. 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最简洁的语句复述出来吗?2. 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3. 父亲为了造屋付出了哪些艰辛?小说运用了大量细节描写,找出来,体会其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4. 从文中看,父亲身上具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用“父亲是一个——的人”为内容说一句话。
5. 新屋造好了,父亲却变得怎么样了?结尾的描写中寄寓了作者对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又试图告诉我们什么?6. 围绕中心选材组材是写作的基本要求。
试理解:⑴为什么写老屋的青石板台阶用了那么多笔墨?⑵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的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7.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四、巩固拓展1. 请以“台阶是父亲的;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
”为话题写一句话。
例:台阶是父亲的理想;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青春。
2. 比较《背影》和《台阶》在立意和选材上的异同之处同:异:3. 谈谈你心目中的父亲。
运用典型细节,突出人物性格的某一侧面。
五、达标检测六、作业以“父亲”为题写一篇文章1. 围绕中心选材、组材。
2. 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台阶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8.台阶一、预习案一、预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明白得父亲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式。
(3)培育学生酷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情感。
二、预习要点(1)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明白得作品的思想情感。
(2)明白得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3、达标练习⑴为以下加点字注音(还可补充你生疏的字)āo dàng gān gà fán zào qiàn zhe nián xÌng ( ) ( ) ( ) ( ) ( ) kuà gǔ mén kǎn kē yān huī xián shuĭ kāi ( ) ( ) ( ) ( ) ( )⑵说明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亲明明该快乐,却露出些为难的笑。
为难:。
②尽管这些都很微乎其微,但他做得很认真。
微乎其微:。
③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大庭广众:。
⑶速读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概述故事内容。
答:4、要点回忆(1)什么缘故“父亲总感觉咱们家的台阶低”?答:(2)父亲是如何建造起一间有台阶的新屋的?答:五、问题展现(1)作者什么缘故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答:(2)什么缘故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这么简略,造台阶反而写的详细?答:(3)新台阶砌好了,什么缘故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答:(4)父亲是一个如何的人,你从文中哪里能够看得出来?答:(5)明白得语句,分析父亲形象。
①“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表现父亲如何的思想情感?答:②“偶然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假设有所失的样子。
”父亲回来时,什么缘故一副假设有所失的样子?如何明白得这种心态?答:6.方式总结小组间讨论预习的收成,选一名同窗课上做总结汇报。
7.拓展交流比较《背影》和《台阶》在立意和选材上的异同的地方。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8《台阶》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8*台阶【导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课时计划】1课时,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授课,课堂上重点解决步骤二、三、四。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学法指导一:【寻找线索七法】①以标题为线索;②以人物为线索;③以事件为线索;④以物品为线索;⑤以地点为线索;⑥以时间为线索;⑦以感情为线索。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有这样一位父亲,他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清贫得让人不愿意在别人面前提起;他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得以至于我们无法将他从人群中分辨出来;他也可能是卑微的,他一生的追求在我们看来是那么不值得一提。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父亲,带给我们很多深沉的感动与思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森祥的小说《台阶》,走近这位父亲。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凹凼..(hū dɑ)..(āo dàng) 涎.水(xián) 搁.(gē) 唿嗒揩.(kāi) 烟瘾.(yǐn) 筹.划(chóu) 黏.性(nián)蹿.(cuān) 尴尬..(gān gà) 撬.(qiào) 庄稼茬.(chá)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8台阶导学案
8 台阶【学习目标】1、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2、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其中的真情。
3、学会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学习重难点】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自主学习】1、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凹凼.( ) 烦躁.( ) 涎.水( ) 门槛.()啃.()黏.性()蹿.()撬.()磕.()揩.()茬.()筹.划()晌.午()大庭.广众()2、整体感知本文围绕“”记叙了父亲为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了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况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
表达作者对父亲的赞美。
自我评价:学科长评价:教师评价:【合作探究】1、阅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把握文意。
(1)、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些独特的风俗,本文中“我”家乡一个独特的风俗或讲究是什么?(2)、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3)、造新屋的过程写的简略,可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么?2、讨论下面问题,体会情感。
(1)、“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何不用心理描写?(2)、父亲回来时,为什么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解?3、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课堂检测】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7分)凹凼()挪()动尴尬()()砌()台阶门槛()涎()水揩()油撬()锁膝()盖2、选出每组中有错别字的一项并改正。
①A肩膀 B摩破 C宽敞 D涎水 ( ) 改为:②A缘故 B泥浆 C疲卷 D瞬间()改为:③A糟糕 B仿佛 C叮嘱 D烦燥()改为:④A倔强 B露珠 C醒悟 D跨骨()改为:3、指出没有用比喻的句子()A.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B.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
C.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D.他的脸苍白得像一张纸。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并造句。
①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尴尬:造句:②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台阶科目:八年级语文编写人:潘卓松审核组长:时间:2010年10月14日温馨寄语:山高挡不住愚公,困难挡不住英雄。
【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抓住台阶这个线索,理解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及其典型意义。
3、品味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点】1、全面把握课文,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
2、激发同情心和爱心,联系身边的人,关注、关爱他人。
【学习难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及其典型意义【学法指导】通过朗读课文,理解父亲的形象;通过小组间的合作研讨,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字词积累涎.水()门槛.()唿嗒..()揩.一把()筹.划()黏.性()硌.牙()庄稼茬.()半晌.()痴痴..()撬.()磕.烟灰()2、解释下列词语大庭广众:微不足道:3、作家作品简介:作者:李森祥(1956-- ):浙江衢州人。
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
1991年调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
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
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
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
《小学老师》被《小说月报》等选载,获1991年《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二、合作学习1、阅读课文,思考问题(1)课文内容概括: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吗?要求简洁精炼。
(2)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3)新屋建好了,父亲怎么样了?(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人物呢?(5)台阶在父亲心中意味着什么?能从文中找到一句话来回答吗?父亲为什么觉得我家的台阶低?从这一点,你能勾勒出父亲的什么形象?(6)为了实现这个愿望,父亲付出了哪些努力来准备?请找到文中具体句子流畅的读出来,如果可能,请同时谈谈由此感知的父亲形象。
三、师生互动1、语言品味:引导学生找出最受感动和最能表现父亲形象特点的语句,读一读,议一议。
例:“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小说用第一人称写,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动作、表情表现思想(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家羡慕。
)①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2、九级台阶造好后,父亲为什么却不好意思坐上去?体现了父亲的什么品质?3、分析人物形象父亲为了造台阶,为了有地位,受人尊重,辛苦大半辈子,那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请大家以四人为一个小组,讨论“父亲是一个__的人,从__可以看出来。
”4、体会感受既然父亲身上有那么多好的品质,那么文中“我”又是怀着一种怎么样的感情去写父亲的呢?(补充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80年代,当时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是农民,他们身上具有中国有最优秀的品质,而他们身上却承受着最沉重的生活压力。
)5、比较辨微:比较《背影》和《台阶》在立意和选材上的异同之处。
同:异:七、课堂小结: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
他有着长远的生活目标,有着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父亲老实厚道,吃苦耐劳,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
五、课堂检测:1.下列加点字注音、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凹凼(ào) 烦燥(zào)B.尴尬(ɡān ɡà) 阴凉(yīn)C.卵石(luǎn) 揩一把(kǎi)D.砌缝(qì) 舀米(yǎo)2.指出没有用比喻的句子( )A.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B.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
C.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D.他的脸苍白得像一张纸。
4、说说下列句子属于哪种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A.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
B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
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的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能力升级1、有一年父亲节,某班举行了“送给父亲的贴心话”征集活动,结果“你的前半生我未能参与,你的后半生我奉陪到底”一举获得了“最受欢迎奖”。
试分析这句话的妙处。
这句话的妙处是:2、阅读(一)①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
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
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②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③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淌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
他开始“磨刀”。
“磨刀”就是过烟瘾。
烟吃饱了,“刀”快,活做得去。
④台阶旁栽着一裸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
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⑤父亲磨好了“刀”。
去烟灰时,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就匆忙地下田去。
⑥冬天,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
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
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
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墙边。
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⑦父亲就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
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
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
1.“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漫长”有多长?他都做了哪些准备?2.如何理解下列语句。
(1)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2)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3.从第⑥段中的加粗词语,分析父亲的辛苦。
4.选文表现了父亲怎样的精神?5.父亲的准备过程是艰苦的。
它的根源是什么?为什么?(二)我的父亲才四十来岁,可他说自己快老了。
一天中午,我放学回家,门半掩着,屋里有些暗,父亲独自一人靠在火坑旁的椅上,睡着了。
火坑里一点点火星儿了没有,我从灶门前拿来一把柴,点燃放在火坑里,干柴越燃越旺,暗暗的小屋顿时亮了。
火光映红了父亲的脸。
这就是我的父亲?!黄得发黑的脸,就像一块没了水分的树皮;高高的颧骨,下巴显得有些尖,两眼陷进了眼眶。
一身皱皱巴巴的衣服沾满了黑泥巴、灰土,光着脚拖着一双没有鞋带的破球鞋。
他还没有醒,睡着了的脸上没有笑容,大概是累了吧。
望着眼前的父亲,我心里酸得发疼,不禁又想起那难以让我忘怀的情景来……记得那是快开学的时候,家里本来就十分困难,父亲还是硬要我去上学。
我知道,父亲是个文盲,他怕我将来跟他一样。
为了挣到足够的钱让我报名,父亲和几个大人去离河边不远的小坡上抬石头卖给船主。
他们洪亮的号子震动着我的心,我知道那号子虽说洪亮,却也有苦涩。
那天,在树阴下,我看着他们干活。
突然,父亲晃了几下,脚下一滑,重重地坐在斜坡上,哗的一声,父亲还没来得及站起来,就坐着从斜坡上滑了下去,身后的小石头子纷纷向下蹦,一片烟尘。
滑了约七八米,终于在一块大石头前停下,身后蹦来的石头撞在父亲的背上、膀子上。
人们见了,一个个张开大嘴哈哈大笑起来,父亲站起来,拍拍身上的灰,也嘿嘿地笑起来,笑得像哭,笑得我心里一阵接一阵地疼……几天后,我从父亲手里拿走了所有的钱,只报了名,还欠着钱……火很旺,大概把父亲的腿烤疼了,他微微颤了几下,慢慢地睁开了两只浑浊的眼睛,长长地打了个哈欠,他摸了摸口袋,从里面摸出一个瘪了的烟盒子,扔在火里,摸摸另几个口袋,什么也没有,便无精打采地坐在那里,皱着眉,像在思索着什么。
“爸,学校又催钱了。
”“没钱!”声音又重又涩。
屋外传来了几声喊声,叫父亲去上工,父亲又要到那危险的斜坡上开山卖石。
父亲肩上扛着钢钎,手里拿着让人见了就怕的炸药、雷管,走了出去,屁股上的补丁十分显眼,拖着一双破鞋,“拖哒、拖哒……”渐渐远了。
父亲似乎真的老了。
真的老了吗?我的父亲!1.“这就是我的父亲?!”这句话中为什么用两个标点呢?体会其中的含义。
2.第5段的内容属于什么记叙方式?试概括本段的大意。
3.与朱自清的《背影》类似,本文也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描写,试加以分析。
4.“父亲似乎真的老了”,这里运用了“似乎”“真的”一对矛盾词语,如何理解?5.结尾处“真的老了吗?我的父亲”,为什么对父亲的“老”又再次产生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