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双侧乳腺癌7例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双侧乳腺癌12例临床特点和诊疗分析

双侧乳腺癌12例临床特点和诊疗分析
手术 以后 5年 内每 隔 6 个月进行 1 次 随访 , 5 ~ 1 0 年 每隔 1年进行 1 次 随访 , 该 1 2 例原发 f 生 双侧乳腺癌 患者 , 有 3 例异 时陛
的双侧乳 腺癌失访 , 其余随访 3 2例患者 中 , 有 7例患者无 病生存 ; 有 4例出现 了胸壁 转移或者骨转 移 , 给予其胸壁转移灶 的放射治疗 和化疗 以后 带瘤 生存 ; 有1 例患者 出现死亡 , 该研究组患者 5年和 1 0年 的总生存率达 7 1 . 6 %和 4 9 . 5 %。结论 双
针对右乳 导管 内癌变患者需进行 右乳单纯切 除术 .其 它 的
患者则进行乳腺癌 改 良根治术 。手术 以后患者均 配合 进行全面
的放疗 以及化疗 ,并依 患者孕激素受体 以及雌激 素受 体的 阳性
表达情况 , 配合患者 的内分泌情况 进行 治疗 , 可 以再辅 以 中医药 进行综合 治疗 。
侧乳腺癌 患者的发病具有很多 高危 因素 , 必须及早发现 和及 早科学诊 断 , 并 进行积极 的以手术为主要 手段 的综合治疗 , 患 者手术 以后都配合进行全 面的放疗 和化疗 , 能够提高患者 的生存率 。
【 关键词】 双侧乳腺癌 ; 原发性乳腺癌 ; 乳 腺 1 次 随访 , 5 — 1 O 年 每隔 1 年进行 1 次 随访 。该 l 2
双 侧乳 腺 癌患 者 的临床 特点 和治 疗效 果 ,该项 研究 选取 该 院
2 0 1 0年 8月一2 0 l 2年 7月 期 间收治 的确诊 为双侧 乳腺 癌患 者 共 1 2例 ,对 其进行单纯 的切 除手术和乳腺 癌的改 良根 治手术 ,
例原发性双侧乳腺 癌患者 . 有3 例 异时 l 生的双侧乳腺癌失访 , 其 余随访 3 2例 患者 中 , 有 7例患者无 病生存 ; 有 4例 出现 了胸壁

17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分析

17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分析

原发癌腋淋 巴结 转移高于第 二原发癌 ; 第一 、 第二原发肿瘤 的病理类型均 以浸润性导管癌 为主 , R P E 、 R受
体的表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应重视双侧乳腺癌 的发生 , 侧乳腺癌术 后病人 , 定期随访及 时发现对侧病 单 应
变, 并采 取综合治疗措施 。 关键词 : 双侧乳腺癌 ; 同时性 ; 异时性 ; 原发性 中图分类号 : 779 R 3 . 文献标识码 : B

经验 交 流 ・
1 双侧 原发 性 乳腺 癌 临床 分 析 7例

(. 1 宁夏 医科大学 , 银川
娟 刘奇干2 尹洪磊 , 仑,
700 ) 504
7() ; 2 宁夏医科大学 附属 医院肿瘤外科 , 5X 4 0 . 银川
摘要 : 为探讨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 的临床分期 、 病理特点 、 治疗及 预后 , 2 0 年 1- Or年 1 对 O4 , 9—20 7 月收治的 1 例 7 双侧乳腺癌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 本组病例第二原发 癌分期多 为 Ⅱ期 , 而第一原发癌病期 相对较 晚; 第
15 治疗方式和预 后 根据 T M分期及 E P . N R、R情况决定
手术后化 疗 、 放疗及 内分 泌治疗 , B B 按 单侧乳腺 癌 的 m PC
临床及病理分期原则 , 全身辅助化疗按较严重的一侧对 待。
通信作者 : 刘奇伦 , , 男 主任医师 , 教授 , 硕士研究 生导师 , 从事肿 瘤 临床分期的处理 原则 。sP C的手术 和放疗均按单侧 癌的 BB
组织类型完全不同 , 或核分化程度明显差异 , 可作为原发癌
的诊断标准 ; ③原位性病变 : 原位癌或原位癌演变成浸润癌
状态 , 多数作者认 为是原发癌最 可靠的证据 ; ④生长方式 : 原发癌 多为单发 , 浸润性生长 ; 转移癌多 为多发 , 膨胀性 呈 生长 ; ⑤首发双侧乳腺癌术后 5年以上 , 无局部复发或远处 转移证据 。本组病例均符合以上 5 条标准 。

同时原发双侧乳腺癌5例临床分析

同时原发双侧乳腺癌5例临床分析

毕 嘱 患 者 保 持 伤 口清 洁 干 燥 。并 嘱上 肢 抬 高 患 肢 ,下 肢 则 绝
对 卧 床 , 如有 表 层 敷 料 渗 出应 及 时 换 药 。 2 结 果 本组 患者 中 1 5天 内 治 愈 4 5例 ,2 0天 内 治 愈 2 0例 。 大
脏水平 ) ;除 头 面 颈 部 烧 伤 可 以 取 半 卧 位 外 ,其 它 部 位 烧 伤
维普资讯
福建医药杂志 2 0 0 7年第 2 9卷第 3期
F j nMe ! . ui dJY . ! a

7 9
纱 布 ,绷 带 加 压包 扎 固 定 ,防 止 脱 落 。
1 3 3 换 药 时 间 :换 药 时 间 根 据 创 面 情 况 而 定 ,一 般 每 日 .. 或 隔 天换 药 1次 。 1 3 4 注 意 事 项 :换 药 过 程 中 必 须 严 格 遵 守 无 菌 技 术 操 作 .. 规 程 ,严 格 执 行 消 毒 制 度 , 防止 交 叉 感 染 ,操 作 应 认 真 、 细 致 、动 作 轻 柔 ,以 减 轻 患 者 的痛 苦 。操 作 过 程 中防 止 粗 暴 的 动 作 造 成 不 良的 后 果 而 影 响创 面 愈 合 。用 绷 带 包 扎 时 ,适 当 加 压 ,否 则 过 松 ,创 面 固定 不 牢 ,对 伤 口愈 合 不 利 ,换 体 治 愈 率 9 . 6 。用 药 后 创 面 3 1天 2 8 ~
4天 渗 出液 明显 减 少 ,创 面基 底 渐 转 为 红 润 ,5 7天后 创 面 ~
较 干 燥 表 面形 成 一 薄 层 的膜 ,伤 后 1 0天 4 5例 ( 4天 2 1 2例 )
创 面 即清 洁 ,类 似 浅 Ⅱ度 创 面 。 愈 合 的创 面光 滑 、平 整 ,表 皮 生 长 良好 。未 治 愈 5例 中 2 行 手 术 植 皮 治 疗 ,3例 继 续 例 换 药 治愈 。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2942例荟萃分析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2942例荟萃分析
1 一 e rOS wee 51 % a d 4 .% . nc u i n 0 y a r 9 . n 97 Co l s o T e ci ia fau e fB BC s o w ri cd n e rt p i ls s e s al c td h l c l e tr s o P h w a 1 e i e c ae, an e s ma s su u l l ae n o n yo o t d h p e u d a to mmay ga d , ih ra i ay lmp o e mea t s a e mo e c mmo n a ie d ca a cn maa d s — u s e t eu p rq a r n fma i r ln s ah g e xl r l y h n d tsa i rt , r o s n i v s u tl r io n i v c e r p e c n e . ih rr t o e u r n e a d mea tssa d etrp o o i a trt l u g r . e man f co safc ig p o n ssa e te i — i a c r ah g e ae frc r c n tsa i n b t rg ss f me s r e Th i a tr e t r g o i r h e e n e i y y f n n
无痛性肿块多位于外上象限、 腋淋巴结转移率高、 浸润性导管癌及单纯癌多见 、 术后复发转移率高 、 及时手术根治预后较好。 影
响肿瘤预后的主要因素是 间隔时间长短 、 肿瘤大小 、 临床分期 、 腋淋巴结转移与否及雌激素受体 、 癌基因 n 和 P m 5 状况 。
[ 关键词】 双侧原发 I 生 乳腺癌 ; 诊断 ; 预后 因素 ; 文献分析

关于双侧原发性乳腺癌诊治现状

关于双侧原发性乳腺癌诊治现状

关于双侧原发性乳腺癌诊治现状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是指乳腺癌在两侧乳房同时或分离出现的情况。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发病率虽然较低,但对患者来说危害仍然很大。

本文将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现状。

一、诊断方法对于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诊断,需要进行综合性的评估。

以下是常用的诊断方法:1. 临床检查:包括乳房体格检查和乳房纤维镜检查,可以初步发现乳腺异常情况。

2. 影像学检查:乳房超声检查和乳腺磁共振成像是常用的乳腺癌筛查和诊断手段,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大小、位置和双侧侵犯情况。

3.乳腺穿刺活检:通过乳腺细针吸出细胞或者乳腺穿刺活检可以明确乳腺肿块的性质,进一步确认是否为乳腺癌。

4.遗传基因检测:对于有家族史的患者,可以进行遗传基因检测,以评估患者的乳腺癌患病风险。

二、治疗方法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切除、辅助治疗以及术后综合治疗。

1.手术切除:对于较小的肿瘤,采取乳腺保护手术,如乳腺癌根治术、乳腺部分切除术等。

对于乳腺癌较大或累及淋巴结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乳腺切除并进行淋巴结清扫术。

2. 辅助治疗:辅助治疗主要包括放疗、化疗和内分泌治疗。

放疗可以减少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风险;化疗通过使用抗癌药物杀灭肿瘤细胞;内分泌治疗根据患者的雌激素受体状态进行选择,通过抑制激素对肿瘤的刺激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3. 术后综合治疗:术后综合治疗包括化疗、内分泌治疗和放疗等,目的是杀灭残留癌细胞,预防复发和转移。

三、治疗效果和预后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和预后与其他乳腺癌类型相似,但需考虑两侧乳房的治疗安全性和保留乳腺的可能性。

目前的治疗进展使得双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显著提高。

但是,如果晚期诊断和治疗推迟,可能会导致预后不佳。

因此,及早发现并给予适当的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结语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评估,包括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遗传基因检测等。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辅助治疗和术后综合治疗。

关于双侧原发性乳腺癌诊治现状

关于双侧原发性乳腺癌诊治现状

关于双侧原发性乳腺癌诊治现状【摘要】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所占乳腺恶性肿瘤的比例并不高,但随着近年来乳腺癌诊治水平的提高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延长,BPBC发生率在逐年增加,所以很有必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本文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讨论BPBC的流行病学、病因、诊断、治疗、预后及影响预后因素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病因诊断治疗预后因素1 定义、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乳腺癌(Breast Cancer, BC)可分为单侧乳腺癌(Unilateral Breast Cancer,UBC)、双侧乳腺癌(Bilateral Breast Cancer, BBC)和多中心性乳腺癌(Multicentric Breast Cancer,MBC);双侧乳腺癌又可分为双侧转移性乳腺癌(Bilateral Swerve Breast Cancer, BSBC)和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real Primary Breast Cancer, BPBC)。

BPBC是指双侧乳腺同时或先后发生独立的原发性乳腺癌,根据间隔时间长短又可分为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Synchronous Bilateral Breast Cancer ,sBPBC)和异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Metachronous Bilateral Breast Cancer,mBPBC)。

BPBC诊断标准很多,比较统一的诊断标准:①双侧乳腺癌是原位癌;②双侧病理不同;③双侧病理相同但分级不同;④先发乳腺癌肯定没有局部和区域复发,没有远处转移。

sBPBC诊断标准:①两侧癌灶大小相似,②两侧均未经治疗,③两侧临床检查均无淋巴结肿大,④两侧均能手术,无皮下淋巴管侵犯。

mBPBC诊断标准: ①第一侧肯定是乳腺癌已经治疗。

②第一侧手术后2年无复发。

③除第二乳房肿块外无其他远处转移征象,④双侧治疗后均无局部复发征象。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 键 词 ] 乳 腺 肿瘤 ; 关 病理 特 点
[ 中图分类号] R 3 . 779
[ 文献标识码] B 20 0 5年 1 月经病理 确诊乳 腺 癌患者 3 5 2 8例 , P C患者 2 BB 9 例, 占乳腺癌患者 的 0 8 % (9 3 5 ) 患者均 为女性 , .9 2 /2 8 , 年龄
外, 其余均 甲级愈合 。( ) 4 营养支持 治疗。营养 支持治疗 对 老年病人尤为重 要 , 营养 不 良病人对 手术 耐受力 明显降低 , 为增强病人的抗病能力和维持血浆胶体渗 透压 , 要特别注意 强化营养支持治疗 , 注意水 电解质平衡 。营养不 良者应首 先 选择增加肠内营养 , 但在 限定的术前 准备期 满足不 了者 , 可
年 人 腹 部 肌 肉松 弛 或 肥 胖 , 征 常 不 明显 。本 组 l 胆 囊 坏 体 例 疽 穿 孔 , 者 并无 典 型 的板 状 腹 表 现 。 由 于 老 年 人 常有 血 管 患 硬 化 , 囊 动 脉 又 为终 末 动 脉 , 炎 症 情 况 下 容 易 发 生 栓 塞 , 胆 在
药 学 杂 志 ,03,( )5 5 . 20 2 8 : 4— 5
[ ] 周宁新 , 2 万涛 .肝胆管结石病 的外科治疗 决策 [ ] J .中国实用
外 科 杂 志 ,0 4,( ) 10—13 20 4 2 :1 1.
[ 收稿 日期 】0 8 0 2 20 — 7— 5
[ 责任编辑 ] 自革 杨
2 例双原发乳腺癌进行发病率、 9 发病年龄、 间隔时间 、 肿瘤分期、 病理类型 、 诊断和治疗以及生存率等方面分析。结果 ①双原发性乳腺癌病理类型主要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 ; ②第二原发癌的早期乳腺癌发现率高于第一原发癌。结论 应针 对具有高危因素的单侧乳腺癌病人进行筛查 , 早期发现和治疗第二原发癌, 以改善双侧乳腺癌病人的预后。

双侧乳腺癌的诊断及其临床病理特点

双侧乳腺癌的诊断及其临床病理特点

双侧乳腺癌的诊断及其临床病理特点目的:针对双侧乳腺癌具有的临床病理和诊断特点进行了研究。

方法: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确诊的93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数据。

结果:本文选择的患者人数在同期手术治疗乳腺癌患者总人数中占3.6%,其中有81.7%的患者为异时性双侧乳腺癌,18.3%的患者为同时性双侧乳腺癌。

此外,同时性双侧乳腺癌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异时性双侧乳腺癌,双侧乳腺癌里第一癌的临床分期显著差于第二癌,并且异时双侧和同时双侧乳腺癌患者具有明显不同的生存率,该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双侧乳腺癌不仅危害女性的身體健康,且其并发症具有很高的危险性,因此应做好早发现早治疗,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手术治疗。

标签:双侧乳腺癌;诊断;病理特点人体之所以能够正常工作,就是因为具有很多共同作用的器官,其中乳腺就是一对器官,但在近几年大中型城市女性群体中,乳腺癌居于所有肿瘤的首位。

在乳腺癌中出现双侧乳腺癌的概率虽仅有2%到11%,但具有不能忽视的数量,必须加以重视[1]。

而目前医学界对单侧乳腺癌的研究较多,极少是研究双侧乳腺癌,因此如果能科学、合理的了解双侧乳腺癌,对日后治疗和诊断具有重大的临床价值。

鉴于此选取我院2006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确诊的93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便于为以后的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我院2006年1月至2014年1月共诊治了2568例乳腺癌患者,其中有3.6%共93例患者为双侧原发性乳腺癌。

1.2诊断与鉴别标准[2]诊断标准为参考1964年Robbins第一个提出并在1993年由阙秀补充的双侧乳腺癌诊断依据:(1)诊断位置:原发性乳腺癌主要在对侧乳腺外部的象限实质内。

(2)原位性病变:由先前的原位癌逐渐转变为浸润性导管癌。

(3)组织学类型:两种类型的癌组织具有明显不同的组织结构或是癌细胞分化程度显著不同。

(4)滋生类型:原发癌主要是浸润性类型,且单发存在。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1例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1例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1例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是指两侧乳腺同时发生恶性肿瘤。

由于其罕见性,目前临床上对其治疗方案还没有完全的共识。

下面介绍一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病例。

患者黄女士,年龄50岁,因左乳自觉有硬块于2016年2月6日入院。

查体:左侧乳房局部隆起,有一枚呈长条状的团块,大小约为3x2cm,质地硬,活动度较小,表面光滑,周围组织无渗出或红肿热痛等症状;右乳房局部无明显异常。

经乳腺B超检查,左侧乳房为I级结节,右侧乳房也有结节,经行乳腺穿刺活检,左侧乳腺为乳腺癌,ER、PR均阳性,HER2阴性,Ki67高表达;右侧乳腺灶状高密度,为乳腺癌,ER、PR均阳性,HER2阴性,Ki67高表达。

经多学科讨论,患者被诊断为原发性双侧乳腺癌。

治疗方案:①左侧乳腺行乳房保留手术,右侧乳腺行乳腺切除术;②左侧乳腺保留术后按照St. Gallen 2013指南给予化疗,包括贝伐珠单抗+多柿比星,右侧乳腺切除术后行内分泌治疗。

治疗后患者病情稳定,临床评估为CR(完全缓解)。

总的来说,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肿瘤类型,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病情和生理条件进行综合考虑,严密制定治疗方案,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分析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分析
维普资讯

6 31・
第2 0卷
第 6期
医 学 研 究 生 学 报
J u n lo d c lP s r d ae o r a fMe ia o t a u ts g

V0 . 0 No. 12 6
20 0 7年 6月 Jn2o u .07Dig ss; T e a y a no i h rp
0 引

现将 我 院 自 1 9 9 8年 1月 至 2 0 0 5年 1 2月 收治 的 1 1
例原 发性 双侧 乳腺 癌 患者 资料 , 合文 献 报道 如下 。 结
1 资料 和方 法
原 发性 双侧 乳腺 癌是 指双 侧乳 腺 同时或 先后 发 生独立 的 原发病 灶 , 别 称 为 同 时性 或异 时 性 原 发 分 性双侧 乳 腺癌 。 由于对乳 腺癌 早期 诊 断和 治疗 水平



原 发 性双 侧 乳 腺 癌 的临 床 分析
顾 军 , 于 泽 平
( 南京 军 区南京 总 医 院解放 军 普 通外 科 研究所 , 江苏 南京 2 0 0 ) 10 2
摘要 : 目的 : 探讨原发性 双侧乳腺癌临床诊断与治疗 。 方法 : 回顾性分 析 1 例 原发性 双侧乳腺 癌 的发病、 1 治疗 和病理类 型。 结果 : 原发性 双侧 乳腺癌 l 例 中因远处转移死亡 2例 , 9例 术后均存活 , l 另 最长 已超过 6年。 结 论: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 的尽早 发现、 治疗 和处理得 当可改善双侧乳腺癌患者 的预后。
1 1 临床 资 料 l . l例 原 发 性 双 侧 乳 腺 癌 均 为 女 性, 首发 年龄 为 3 7 1~ 8岁 , 申位 年龄 4 6岁 。绝 经 前

原发性与局部复发乳腺癌组织中受体表达差异分析及临床意义

原发性与局部复发乳腺癌组织中受体表达差异分析及临床意义
后 显示 均 无 明显 差 异 ( J 口 > O . 0 5 ) 。
1 . 2排 除标准 : 排除其他 相关乳腺疾病 的患者 ; 合并全 身性 严 重疾病 的患者 ; 年龄在 6 0岁以上的患者 。 1 . 3方法 : 9 6例患者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分类 , 并进行 A R 3讨 论 乳腺癌临床发病率高 , 且恶性程度较 高 , 及早 诊治对改善 以及 P R、 E R表达水平 的检测 ,采用 s P法进行免疫组 化染 色 处理 ,所用试剂盒 以及 A R、 P R、 E R抗体均购 白中山生物科技 预后有积极意 义。临床认为乳腺癌 的发病 与性激素有明显相 关性 , 因此 , 通过对 P R、 E R等性激素相关 受体进行准确诊断 , 公司( 北京 ) , 操作过程严 格按 照说 明书要求进行 。 1 . 4临床诊 断 : 镜下 观察时 主要 定位于 细胞 核 , 以 出现棕 色或 利 于判断乳腺癌 的发病情况 ; 同时 , 通过 以上两项指标的表达 者棕黄色细胞核判断 为阳性细胞 , 同时 , 根据 染色数量 以及染 水平 ,还可对接受治疗后 的乳腺癌 患者 的预后情况作 出较合 色强度 具体分类 : “ + ” 阳性 ( 弱 阳性 ) 细胞 在 1 5 %以上 , 且病灶 理 的判 断 ; 以利于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另外 , 随 认 为该 病诊 断中 。 细胞呈 现为浅棕 色或棕黄 色 , 颜色深度与背景组织相 比更强 ; 着 临床 对乳 腺癌 发病机制认 知程度的深 入 , R、 E R两项指标 , 尚不能对 乳腺 癌发病程度等相关情 + + ” 阳性 ( 阳性 ) 细胞在 1 5 %~ 5 0 %之 间, 病灶细胞呈现为较 明 仅依据 P 且发现 A R在乳腺癌与 良性乳腺疾病 中的 显 的棕黄 色 , 与背景 组织颜 色差异 较 明显 ; “ + + + ” 阳性 ( 强 阳 况作 出全面 的诊断 , 性) 细胞在 5 0 %以上 , 病 灶细胞呈 现为棕黄色 , 且颜 色深度 比 表达也有较 明显的差异 , 甚 至与 P R、 E R相 比, 表达 差异更 为 同样可作为诊断乳腺癌发病情况的重要参 照指标 。 较显著 , 与背景组织颜色差异显著 ; “ 一” ( 阴性 ) 病灶细胞 未染 明显 , 如上 ,关于 P R、 E R以及 A R等性激素受体 在乳 腺癌与 良 色, 颜色与背景组织无 明显差别 。 1 . 5评价指标 : 对A R以及 P R、 E R三项指标在两组患者中的具 性乳腺病变 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差异 ,临床 已作 了较 多的研究 报道 , 但对于 以上三项指标在乳腺疾病预后效 果判断 中的相 体表达情 况分别统计并作对 比分析。 本文基于以上研究 , 进一步对 P R、 E R与 A R三项 1 . 6 统计学方法 :用 S P S S 1 5 . 0软件对以上所统计数据进行分 关研究较少 , 析和处理 , 计数数 据均以 x 。 检验 , 并以 P < 0 . 0 5为对 照结果有 指标 在乳 腺癌 病变治 疗后 预后情 况 的判断 中 的价值作 了探 明显 差 别 。 析 。本次研究 以原发性乳腺癌 以及治疗后 发生局部性复 发的 2结 果 乳腺癌患 者为研究对象 ,旨在通 过对 三种性激素受体在 不同 A R以及 P R、 E R在两 组患者 中的具体表 达情况 对 照 : 统 类 型乳腺癌 患者中的表 达水平作 对 比,对乳腺癌 患者 治疗后 以及是否发生复发等相关情况作探讨 。 计数据显示 , 在A R以及 P R、 E R三项指标上 , 研 究组 的阳性表 的预后情况 , 本文研 究显示 , P R、 E R与 A R在 原发性乳 腺癌 与局部复 达率 相对 更低 , 对 照组 阳性 表达 率显著更 高 , 即A R与 P R、 E R

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2 . 2 诊断标准 Hale Waihona Puke 2 . 2 . 1 部 位
原 发性 乳腺癌 多发 于外 上象 限乳腺 实质 内 ,转 移癌通 过 皮 下 淋 巴途 径 或 血循 环 转 移 到对 侧 ,常位 于 乳 腺 内侧 象 限 或 近胸 正 中线 的脂 肪组织 内。 2 . 2 . 2 组织类型 两 侧 乳 腺 癌 组织 类 型 完 全 不 同 ,或 核 分化 程 度 明 显 差 异 ,可作 为原 发性 癌 的诊 断标 准 。 2 . 2 _ 3 原位 性病变 原 位癌 或原位 癌演 变成浸 润癌 状态 ,多数 学者认 为是原 发 癌最可 靠 的证 据 。
同 时发 生 ,一 侧 乳 腺 发生 乳 腺 癌 以后 对 侧 乳腺 癌 的 发 生率 是3 % ~9 %, 比正 常 人 群 明显 升高 ,并 且对 侧 乳腺 发 生乳
腺 癌机会 还 会 逐年 增 加 ,R o b b i n s 、B e r g报 道一 侧乳 房 发生 癌 的机会 是 每年 增加 1 % ;同时 ,两侧 乳 腺 间又有 淋 巴 、血 液 相交 通 ,也 可 一 侧 患癌 对 侧 受 累 。一 侧乳 腺 癌 的患 者 其 对侧 再 发 生 原发 性 乳 腺 癌 的 主要 危 险 因素 为 : ① 首发 乳 腺 癌 的发 病 年 龄较 小 、未 经产 ; ② 一 级 亲 属 中有 恶 性肿 瘤 家 族史 ; ③ 病理 类 型 为浸 润性 小 叶癌 ; 发 现年 龄在 小 于 4 6岁 的妇 女 发 生单 侧 乳腺 癌 后 2到 5年 内每 年 约 有 8 0 0 / 1 0万 的 对 侧 癌发 生率 ;而年 龄大 于 等于 4 5岁 的妇 女基 本维 持 每年 ( 4 0 0~ 6 0 0 ) / 1 0万 的 发病 率 。有 文 献报 道乳 腺 癌 在 乳 腺 癌 家 族 史 ,对 于 对侧 乳 腺 癌 的 高危 人 群 则 更应 严 密 监 测 ,定 期 体 检 及 乳 腺 钼 靶 的检 查 。近 年 来 随 着 分 子 生 物 学 发 展 , 人 们 开 始从 基 因水 平研 究 乳 腺 癌 的发 生 。有 报 道乳 腺 癌 与 B R C A2和 AT M 等基 因 突变有关 系 ,而这 些基 因则 又与家族 史 有关 。

原发性乳腺癌68例临床病理分析

原发性乳腺癌68例临床病理分析
北方 药学 2 0 1 3年第 1 0 卷第 7期
7 5
. I 】 盏 床研 究 ・
原 发性乳腺癌 6 8例 临床 病 理 分 析
葛海 英
京 1 0 0 0 4 9 )
郑 嘉荣 。 ( 1 . 内 蒙古包头市 解放军2 9 1 医院 病理 科 包头 0 1 4 0 4 0 ; 2 . 北京军区 总医院2 6 3 临床部 特诊 科 北
摘要 : 目的 : 探讨分析原发性乳腺 癌的临床 病理特点。 方法 : 回顾性 分析我 院 2 0 1 1 年 7月~ 2 0 1 2年 7月收住的 6 8例原发性乳腺 癌患者的 临床与病理资料 , 进行相 关研 究。结果 : 6 8例原发性乳腺 癌患者的发病年龄 主要 集 中于 4 0 ~ 6 0岁 ; 肿 瘤多位于患者乳 房外上 象限; 组织 学分类 : 浸润性导 管癌 4 9例 , 占7 2 . 1 %, 为主要 类型 ; 淋 巴结转移情况与肿瘤大小相关 ; 两侧乳房发病 情况左 侧3 7例 ( 5 4 . 4 %) , 右侧 3 1 例( 4 5 . 6 %) , 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 尸 > 0 . 0 5 ) 。结论 : 研 究结果有 助于分析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 点 , 并对判断 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 用价值 。 关键 词 : 原发性乳腺癌 临床7 3 7 . 9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6 7 2 — 8 3 5 1 ( 2 0 1 3) 0 7 — 0 0 7 5 — 0 1
乳腺癌是 临床 常见 的恶性肿瘤之一 , 女性最 常见 。近年来 4讨 论 其发 病率逐年上升 , 发病年龄也呈现 出年轻化趋 势 。 目前 , 在 乳腺癌是 临床 上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约 占女性恶 西 方发达 国家 , 乳腺 癌已居女性 恶性肿瘤 的首位 【 l 】 , 对广 大女 性肿 瘤的 2 2 %, 其 发病率在 西方发达 国家高达 2 6 %p 】 , 居女性 性 的身心健康构成 了严重威胁 。为了进一步提高乳腺 癌患者 恶性肿瘤 的首位 , 在我 国居第二位 。近年来 , 乳腺癌 的发病率 的诊断率 , 现对 2 0 1 1 年 7月一 2 0 1 2年 7月我 院收住 的 6 8例原 呈逐年上升趋势 , 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乳腺癌 的好发年龄 发性 乳腺癌 患者完整 的临床 与病理资料 进行 回顾 性分析 , 并 为 4 0 ~ 6 0岁 ,本组 6 8例 乳腺癌 患者 中 , 4 1 — 5 0岁患者 2 2例 对其病变特点进行研究总结 , 报道如下 。 ( 3 2 . 4 %) ; 5 1 ~ 5 5岁 患 者 2 0例 ( 2 9 . 4 %) ; 5 6 ~ 6 0岁患 者 l 2例 1一 般 资 料 ( 1 7 . 6 %) , 4 o 一 6 O 岁 患者 占所有 患者的 7 9 . 4 %, 病理 分型中以浸 2 0 1 1 年 7月~ 2 0 1 2年 7月我 院收住 的原发性乳腺癌 患者 润型导管癌多见 。临床上 ,女性 在青 年期 发生乳腺癌较 为少 6 8例 , 人院时患者均无 明显 的临床表现 , 绝大部分患 者因洗澡 见 , 约 占所有乳腺癌患者的 0 . 2 %~ 1 4 . 3 %圈 。但青年期女性乳腺 时无意间发现乳房肿块就诊 ; 6 8 例患者均 为女性 ; 所有患 者除 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往往呈多样化 , 并常伴 良性疾病 , 患者未 能 乳房外 , 体 内均无其 他恶性病 灶 , 且均无 恶性肿瘤 史 ; 患者年 及时前往医院做定期检查 , 从 而造 成延 误诊断 , 引起乳腺癌进 龄为 3 0 ~ 7 0岁 , 平均年龄 ( 4 8 . 3  ̄ 2 . 4 ) 岁; 病变部位均为单侧 , 其 展期 患者 的数 目增多 。 中左侧 3 7例 , 右侧 3 1 例; 临床分 期 : I 期l 9例 , Ⅱ期 3 9 例, Ⅲ 4 0 ~ 6 o岁是乳腺癌的高发年龄 , 因此 , 3 O岁以后的女性对 期 1 0例 ; 伴 淋巴结转 移 4 1 例。 于乳 房出现的包块要高度重视 , 一 旦发 现乳房肿块 , 应立 即到 2检 测 方 法 医院就诊 ,进 行红外线扫描或对肿块行穿刺 细胞 学检查等必 所有乳 腺癌标本均 由手术 中取得 , 常规 甲醛 固定 , 石蜡包 要 的检查 ,排 除乳 腺增 生和纤维腺瘤等疾病 ,对乳 腺癌早发 埋 切片 , H E染色 , 于光镜下观 察 , 依 照 WH O肿瘤分类及 诊断 现 、 早诊断 、 早 治疗 。处于 4 0 ~ 6 O岁年龄段 的成 年女 性要定期 标准阁 ( 2 0 0 6年 ) 进行病理分型 ; 结合患者发病年 龄 、 病变部位 、 进行体检 ; 4 0岁以下的女性可 以每 3年进行 1 次乳腺全 面检 病变特点进行分析 。 查, 4 0岁 以上者 , 每年 均要 进行 1 次 检查 , 并每 年做 1 ~ 2次 B 3结 果 超检查 。 有条件者可每年做 1次乳腺钼靶摄片 。 早期治疗可使 3 . 1 发病 年龄 : 3 O ~ 3 5岁 患者 2例 ( 2 . 9 %) ; 3 6 ~ 4 0岁 患者 8例 9 0 %以上 的患者获得治愈f l 1 。 ( 1 1 . 8 %) ; 4 1 ~ 4 5岁患 者 1 1例 ( 1 6 . 2 %) ; 4 6 ~ 5 0岁患 者 1 1例 分析发现 , 乳腺癌 的高发部位是乳房的外上象限 。6 8例患 ( 1 6 . 2 %) ; 5 1 — 5 5岁患 者 2 0例 ( 2 9 . 4 %) ; 5 6 — 6 0岁 患 者 1 2例 者中 , 肿瘤位于乳房外上象限者 4 1 例, 占6 0 . 3 %。 原因可能与乳 ( 1 7 . 6 %) ; 6 1 ~ 7 0岁患者 4例( 5 . 9 %) 。其 中 4 O ~ 6 0岁患者 占所 房外上象限的脂肪聚集较多有关 , 脂肪可以合成雌激 素 , 而雌 有 患者 的 7 9 . 4 %。 激素是乳腺癌 的高危因素嗍 , 因此增加了乳腺癌的发病率。乳腺 3 . 2病灶部位 : 所有 患者均为单侧病变 , 其 中位 于左侧 者 3 7例 癌的预后与有无腋窝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乳腺有比较丰富的淋 ( 5 4 . 4 %) , 右侧 3 1例 ( 4 5 . 6 %) ; 左 右两 侧经 统计 学分 析 ( S P S S 巴输送管道 , 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对于出现淋巴结转移者, 其预 1 9 . 0 ) 无显著差异( 尸 > O . 0 5 ) , 无统计学 意义 。 后与无转移者明显不同, 二者的 1 0 年生存率有很大差异 。 本次 肿 瘤位 于乳 房外上 象限 者 4 1例( 6 o . 3 %) , 位 于 内上 象 限 分析发现淋 巴结转移与肿块 的大小有一定关 系 , 6 8例患者 中出 者1 1 例( 1 6 . 2 %) ; 位于外 下象 限者 9例 ( 1 3 . 2 %) ; 位于 内下象 现淋 巴结转移 者 4 1 例, 其乳房肿块直径为 3 . 8 — 7 c m, 而肿块直 限者 4例 ( 5 . 9 %) ; 位于乳晕下 3例 ( 4 . 4 %) 。 径小于 3  ̄ 8 e m者均无淋 巴结转移 。因此, 在预防乳腺癌方面 , 最 3 . 3病理分型 : 浸润型导管癌为主要类型 , 见表 1 。 重要 的是 自我保护 , 尤其对于 中青年妇女 , 要经常按摩乳房 , 如 表 1 病理分型发病人数及构成 比 果触及较为固定且质地较硬的肿块 , 应及 时前往 医院进一步检 查, 早期诊断并进行治疗能够显著提高乳腺癌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 1 】 李志刚, 黄桂林 . 4 4例青年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J ] . 青岛 医药卫生 , 2 0 1 2 , 4 4 ( 1 ) : 3 1 — 3 2 . [ 2 】 闫丽英. 乳腺癌的 临床病理诊 断分析 [ J 】 . 中国现代药物应 用, 3 - 4淋 巴结转 移情况 : 结 合患者肿 块直径 , 观察 并 比较 分析 患 2 0 1 1 , 5 ( 6 ) : 4 9 — 5 0 . 者 淋巴结转 移情 况。肿块直径< 2 e m者 1 2例 , 有 淋巴结转移者 [ 3 】杨 玉 清. 5 2例 乳腺 癌 临床 病理 分 析 [ J ] .临床 医药 实践 , 3例 ( 2 5 . 0 %) ;直径 2  ̄ 5 c m者 4 6例 ,有 淋 巴结转移者 2 9例 2 0 1 2 , 2 1 ( 5 ) : 3 6 1 — 3 6 3 . ( 6 3 . 0 %) ; > S e m者 1 0例 , 有 淋 巴结 转移者 9例 ( 9 O . 0 %) ; 提示 [ 4 ] 陈小青. 7 0例乳腺癌 患者的临床病理分析『 J ] . 亚太传统 医药, 伴 随着肿块 增大 ,患者 出现腋 窝淋 巴结 转移 的几 率也 随之增 2 0 1 1 。 7 ( 1 1 ) : 1 0 0 — 1 0 1 . 高 。6 8 例患者中出现淋巴结转 移者 4 1 例, 其乳房肿块直径为 【 5 ] 包高娃叠L 腺癌 6 O例 的临床 病理分 析[ J ] . 中国社 区医师( 医 3 . 8 — 7 c m, 平均( 4 . 4  ̄ 0 . 9 ) c m。 学专业) , 2 0 1 2 , 1 4 ( 6 ) : 2 5 8 .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预后分析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预后分析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预后分析余科达;狄根红;柳光宇;吴炅;陆劲松;沈坤炜;沈镇宙;邵志敏【期刊名称】《实用癌症杂志》【年(卷),期】2006(21)1【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预后.方法回顾了119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双侧乳腺癌的预后情况及年龄和月经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双侧乳腺癌占同期可手术乳腺癌的3.67%(119/3239).双侧乳腺癌患者中位年龄46岁,双侧发病中位间隔时间为48个月.双侧癌发生间隔时间按24个月来划分同时性(43/119)和异时性乳腺癌.从第二侧原发肿瘤手术算起,中位随访48个月,单侧和双侧乳腺癌的总生存率(OS)差异无显著性,但后者的无病生存率(DFS)较低(P=0.0469);同时性和异时性乳腺癌的DFS(P=0.5399)和OS(P=0.5829)的差异无显著性.单因素分析发现第二原发癌发病≤45岁、双侧均绝经前发病或分别绝经前后发病的患者预后较差;多因素分析发现第二原发癌发生年龄是独立预后因素.结论从第二原发肿瘤手术起随访,单侧和双侧乳腺癌的OS无显著差别,但后者DFS较差;同时性和异时性双侧乳腺癌的预后相似.第二原发癌发病年龄是双侧乳腺癌患者的重要预后指标.【总页数】5页(P66-69,76)【作者】余科达;狄根红;柳光宇;吴炅;陆劲松;沈坤炜;沈镇宙;邵志敏【作者单位】200032,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200032,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200032,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200032,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200032,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200032,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200032,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200032,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相关文献】1.原发性双侧乳腺癌预后因素分析 [J], 李涌涛;甫拉提·吾瓦力汉;欧江华;倪多2.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J], 王彤;荀培;李海欣;陈可欣;刘红3.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与预后分析 [J],4.单双侧原发性乳腺癌HER-2基因扩增差异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分析 [J], 董赟; 梅金红; 黄先明; 刘志良; 黄传生; 吴毓东; 孙正魁5.原发性双侧乳腺癌诊治及预后35例分析 [J], 尤俊;许林;张志明;洪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研究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研究

双侧原发性 乳腺癌 的临床研究
辛 彦 军
( 吉林市肿瘤医 院,吉林 吉林 12 0 ) 3 0 2
【 要】 目的 探 讨双 侧原 发性乳 腺癌 的诊 断 、 临床 特征 及危 险 因素 方 法 选取 吉林 市肿 瘤 医院 20 年 2月至 2 1 摘 07 0 0年 2月 收治 的 6 0例双 侧 原 发性 乳腺癌 为研 究对 象,均经超 声 、钼 靶 x 线及病理 学确诊 ,设 为观 察组 。另选 同期 收 治的 6 O例 单侧 乳腺 癌确 诊 的患者 为研 究对 象,
北 京: 国人 口和 计 划生 育年 鉴社 , 0 : 64 8 中 2 64 .0 . 0 0
口感染及出血或血肿为主,提示在手术时一定精细、准确、操作不 宜粗糙。远期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腰腹疼痛,白带增多等,通过数据
说明。
[】 赵玲, 3 黄秀美. 经腹输卵管结扎术并发症的防治[] J. 中华医护杂
吉 林市肿瘤 医院20年2 07 月至2 1年2 00 月收治的6例双 侧原发性 乳腺癌 0 患者的临 床特征及危 险因素进行分析 , 期为临床预 防提供 参考 ,报 道如下 。

研 究人 群 不 同输 卵管绝 育手 术 并发 症发 生情 况 分析 [ ( n %)]
并发症 抽芯近端包包埋法 折叠切 断法
生率为1 9 。 %,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 7 5 . %,折叠切断法近期并发症发 2 生率为5 3 . %,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45 %,折叠切断法其近期和远 9 . 2 期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抽芯近端包埋法 ,与国内报道输卵管绝育术并
1 ・临床研究 ・ 0 6
A gs21, o9 N . uut01V 1, o2 . 2
表 1 研 究人 群 不 同输 卵管绝 育手 术近期 和远 期 并 发症 分析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预后因素分析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预后因素分析
fJ 9乳腺 犏 ( tc n t IB 1 l Mea h o ol B C.mB B 的 仃 率 相 比差 别 无 统 计学 意 义 ( > O 0 ) r s P C) P . 5 。单 素 分析 显示 第 一 侧 肿
蝻 分 期 、 二侧 肿 分 期 、 二侧 肿慵 激 素 受 体 情 况 埘 生 存 的 作 肘 行 统 计 学 意 义 。 多 因 素 分 析 表 f第 ■ 侧 肿 瘤 分 第 』 f J
U r q 8 0 l, Chi a) t z i 3 0l m n
Ab ta t src :Obe tv j v l ae t e o ton n r g o t n lsso i tr lp i r ra tc n e j cie 、 e au t h u c le a d p o n si a ay i fbl e a r o c a ma y b e s a c r
s r i a a e b t e n s u v v lr t e w c BPBC ( nc o ou Sy hr n s BPBC, s BPBC) a d m BPBC S ( e a h on sBPBC ,m BPBC ) n M t c r ou
( B . M eh d Th l ia d t f5 ain wih B B ,i f itd Tu rH o p tI BP C) to s e ci c l aa o 4 p te t t P C n Afi ae mo s i 。Xij n n S l a ni g a
LIYo g t o,Fu a i・W u lha n —a lt wa i n.O U i n - u J a g h a・ e l ta
( e D parm e ̄ t , t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外科治疗15例临床分析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外科治疗15例临床分析

侧 乳腺 癌 4例 ( . 8 ) 年 龄 3 07% , 2—7 4岁 。 非 同时 性 原 发
性 双侧 乳 腺癌 1 1例 , 龄 2 年 9—5 8岁 ; 双侧 乳腺 癌 发病 间 隔 时 间最 短 者 1年 , 长 者 1 最 7年 , 隔 2—4年 6例 ( 亡 2 间 死 例 ) 间隔 5—1 , 7年 8例 ( 亡 3例 ) 本 组 双 侧乳 腺癌 相 死 。
[ 献标识码] B 文
[ 文章 编 号 ] 10 - 7 (0 8 0 -0 8 2 0 90 8 20 ) 3 2 - 8 0 0
间 间隔 等方 面 提 出过诊 断 标准 , 目前 国 内借 鉴 综 合 了 国 内 外文 献 提 出的 比较 通行 的诊 断标 准 为 : 两 侧 组 织 中分 别 ① 找 到原 位癌 成 分 , 导管 癌 、 叶癌 等 ; 两 侧 乳 腺癌 病理 如 小 ② 组织 类 型不 同 ; 两 侧 乳 腺 癌 病 理 组 织 类 型 相 同 , 先 发 ③ 而
式 : 发 癌 灶 经 常 为 单 发 、 润 性 生 长 , 缘 为 毛刺 状 , 原 浸 边 而
转 移 癌灶 常 为 多发 , 呈膨胀 性 生 长 , 边 界 限 较 清 楚 ; 组 周 ③
织类 型 : 两侧 癌 的组 织类 型 完全 不 同是 原 发 性 双 侧 乳腺 癌 的 特点 。但 实 际 工 作 中 鉴 别 第 2侧 乳 腺 癌 是 原 发 性 还 是 转 移性 仍 是一 个难 点 , 用 基 因分 析 手 段 鉴 别 是 最 客 观准 采 确的 , 即以 两侧 检测 到 不 同 的基 因标 记 物 来 判 定 各 自的生 物 独立 性 , 这 一鉴 别 方法 目前 还 停 留在 试验 阶段 。 但 2 2 治 疗方 法 . 原 发 性双 侧 乳 腺 癌 治疗 的关 键 在 于 尽 早 确诊 第 2侧 原发 乳 腺 癌 , 与 第 1侧 癌 的 转 移 癌 相 鉴 别 。 并 因为 原发 性 双侧 乳 腺 癌 与 转 移 癌 不 同 , 非 晚 期 状 态 , 并 临

双侧乳腺癌10例临床分析

双侧乳腺癌10例临床分析
维普资讯
50 ・ 5 塞 旦疸瘗 垫 一 笙里 王琶 笠 盟
1 T e r ta o r a o Ca crS  ̄e c 0 2 vO 7 h P c— —— a i l un I { ne ,etmbr2 0 l c

双侧乳腺癌 1 O例 临 床 分 析
第一侧 发病 年龄 为 3 ~6 7 4岁 , 二侧 发病 年 龄为 3 ~7 第 8 9岁 ,
表 1 1 0例双侧乳腺癌免疫组织化 学检测结果 ( ) 例
1 4 治 疗 结 果 、
泌 或其它致癌 因素的影响 , 因而双 侧乳 腺可 以 同时 或先后 发生 乳 腺癌 。双侧乳 腺癌包括 双侧原发性乳 腺癌和双侧 转移性乳腺
对 1 双侧 乳 腺 癌 病 理 标 本 , 用 免 疫 组 化 方 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定 0例 应
E P p 3 HE R、R、 5 、 R2表 达情 况 , 8例双 侧原 发 性乳 腺癌 中 2例
E p 3表达 水平有 差 异 ; 侧转 移 性 乳腺 癌 2例 无 差 异 ( R、5 对 表
1。 )
0 4 %, 文为 02 %。 .7 本 .8
临床 上 区分第 二 侧乳 腺 癌是 原发性 还 是 转移 性 仍是 一难 点 。R b is和 B r ob n eg于 16 94年 提出 4条鉴 别标 准 , 阚秀等 加 1 以补充完善 , 归纳为 以下几 点。①部位 : 原发癌 多位 于外 上象限 乳腺组 织 内; 转移癌 则通 过皮下淋 巴管转 移到对侧 , 常位于乳腺
象 限, 其对侧转移 灶浸润全部乳 腺组织 , 皮肤呈 橘皮样 改变。 13 病理 及免疫组织 化学检测 . 8例双侧 原发 性乳腺 癌 中, 一侧 乳腺 癌 中浸 润性导 管癌 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7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

方法回顾了我院1997年1月~2012年1月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7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对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诊断标准、发病率、病因及危险因素、治疗方式及预后进行讨论。

结果 7例均符合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诊断标准,同时性1例,异时性6例,3例(42.85%)有家族史,第一癌发病年龄较轻,绝经前5例(71.42%),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和特殊类型为主,有2例(28.57%)er、her2、p53基因表达水平有差异,首发侧病期亦较早,经综合治疗后目前生存情况良好。

结论应重视双侧乳腺癌的发生,单侧乳腺癌发生后应积极随访以早期发现对侧病变,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关键词】双侧乳腺癌;原发性;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6-239-02原发性双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cancer,bpbc)是指双侧乳腺同时或先后发生的独立的原发癌灶,双侧乳腺癌发生时间间隔小于6个月者称为同时性双侧乳腺癌(bilateral synchronousbreast cancer,bsbc);发生间隔大于6个月者称为异时性双侧乳腺癌(bilatral asynchronous breastcancer,babc)。

近年来,随着乳腺癌发病率的提高和术后生存期的延长,双侧乳腺癌发病率也呈增高趋势。

我院1997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bpbc7例,占同期乳癌住院手术患者1.166%,全部经手术、病理证实,现结合文献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7例bpbc均为女性。

年龄(首发侧诊断时年龄):27~81岁,中位年龄44岁。

绝经前5例(71.42%),绝经后2例。

bsbc1例,babc6例,babc中,两个原发癌的间隔时间最短8个月,最长15年。

7例均已婚已育。

有乳癌家族史者3例(42.85%)。

1.2 临床分期(tnm分期):1例bsbc患者中,一侧ⅰ期,一侧为0期;babc患者6例中,第一癌ⅰ期2例(33.33%),ⅱ期4例(66.66%),第二癌ⅰ期1例(16.66%),ⅱ期4例(66.66%),ⅲ期1例(16.66%)。

1.3 手术方式:bsbc患者中1例行双侧改良根治术。

babc患者中第一癌4例行改良根术(66.66%),2例行根治术(33.33%),第二癌5例行改良根治术(83.33%),1例行根治术(16.66%)。

7例术后均行cmf或cef等方案化疗,根据淋巴结情况给予放疗,根据er/pr受体情况给予内分泌治疗。

2 结果2.1 病理类型:bsbc 患者中1例两侧均为浸润性导管癌。

babc 患者中第一癌中浸润性导管癌4例(66.66%),浸润性小叶癌1例(16.66%),髓样癌1例(16.66%);第二癌中浸润性导管癌5例(83.33%),黏液腺癌1例(16.66%)。

7例病理标本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er、pr、p53、her2 基因表达情况,有2例er、her2、p53 基因表达水平有差异(28.57%)。

2.2 生存情况:babc生存期以笫二侧癌为起点时间计算,如以首发癌为起点计算,由于babc有较长时间间隔,所得结论有较大的偏差,故在间隔时间的生存不能认为是bpbc的生存期。

全部病例均随访2~36个月,1例死亡,为bpbc系第二原发癌为3期病例,死于肺转移,生存时间为7个月,其余6例均健在,1例同时性手术后26个月,5例bpbc第二侧癌术后1年1例,术后2年1例,术后5年1例,术后10年1例,术后15年1例。

3 讨论3.1 诊断标准: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成增高的趋势。

双侧乳腺癌是乳腺癌的一种特殊表现类型,广义上分为转移性和原发性,转移性双侧乳腺癌发生基于原发癌的转移,而缺乏双侧原发的特性。

一般所谓的双侧乳腺癌指原发性双侧乳腺癌。

临床上诊断双侧乳腺癌必须排除对侧转移,需从临床和病理两个方面来判定。

依据robbins和berg等1964年提出的四条诊断标准,阚秀等[1]后来加以补充归纳的五条标准,简述如下:①部位:原发癌多位于外上象限乳腺实质内,转移癌通过皮下淋巴途径或血循环转移到对侧,常位于乳腺内侧象限或近胸正中线的脂肪组织内。

②组织类型:两侧乳腺癌组织类型完全不同,或核分化程度明显差异,可作为原发癌的诊断标准。

③原位性病变:原位癌或原位癌演变成浸润癌状态,多数作者认为是原发癌最可靠的证据。

④生长方式:原发癌多为单发,浸润性生长;转移癌多为多发,呈膨胀性生长。

⑤首发双侧乳腺癌术后5年以上,无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证据,归属双侧原发性乳腺癌。

随着基因分子生物化学的发展,双侧乳腺癌标本的基因分析可望成为鉴别双侧原发或转移乳腺癌有价值的手段。

kaneyuki等[2]报道p53、her2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中表达水平相等,而er、pr在第二侧病灶中表达水平则明显下降。

本组7例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有2例er、her2、p53表达水平有差异。

3.2 发病率:乳腺是成对的器官,同时受内分泌及致癌因素影响,双侧乳腺均可发生乳腺癌。

但bpbc少见,总的发病率并不高,各家报道不一,国外报道[3~4]bpbc占乳腺癌的2%~11%,其中bsbc为0.58%~5.7%;国内报道[5~7]为2.5%~3.67%,其中bsbc为0.85%~14.4%。

本组7例bpbc患者占同期乳腺癌住院手术患者的1.166%。

3.3 病因及危险因素:双侧乳腺可以受到同样的内分泌或其他致癌因素的影响,因而双侧乳腺可以同时或先后出现乳腺癌。

目前bpbc病因尚不清楚。

但以下因素被大多数文献认同[8]:①易感因素持续存在,一侧患癌行乳腺全切除后,对侧乳腺仍然置于相同的致癌因素下,可能存在亚临床病灶。

②随着乳腺癌诊疗水平的提高,乳腺癌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延长导致对侧乳腺癌发病率增加。

③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手段对患者的免疫功能损害,造成对侧乳腺癌易患性增加,特别是放疗导致对侧乳腺癌的事实已被公认。

本组病人作为第一癌的综合治疗全部经过化疗或放疗。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危险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一侧乳腺患过癌。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视为高危人群:①家族中有乳腺癌史,尤其是双侧性和绝经期前者;②首发年轻小于40岁,体质健康,患早期乳腺癌(0~ⅰ期),非侵袭性癌或特殊类型乳腺癌者;③首发癌为多中心性癌者对侧乳腺易发生癌,其中以一侧乳腺患过癌为最主要危险因素。

④首发癌为特殊病理类型,如小叶癌、单纯癌、黏液癌或混合性癌。

有遗传学上的改变,如brca、p53等基因突变。

本组中3例有家族史,第一侧发病年龄较轻,绝经前5例,首发侧病期亦较早,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和特殊类型为主,而且浸润性导管癌有较高的比例。

3.4 治疗原则:双侧乳腺癌临床处理与单侧乳腺癌相似,一经确诊应积极手术治疗,同时辅助其他治疗,如化疗,放疗等;关键在于切勿将对侧原发癌当作转移癌而采取姑息治疗或延误治疗。

本组病例无论第一、第二原发癌均予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

第一侧癌手术方式以改良根治66.66%)和根治术(33.33%)为主,第二侧癌以改良根治术(83.33%)为主,如同时行双侧乳腺癌切除术,应尽量采取双侧乳腺横梭形切口,以免胸壁皮肤缺损和缝合张力引起的皮缘坏死。

3.5 预后因素:双侧乳腺癌的预后因素主要与第一和第二原发癌的临床分期(原发肿瘤的大小、浸润淋巴结的数目、有无远处转移)、两侧乳腺癌的间隔时间等有关[9],分期早、间隔时间长预后好。

本组认为首发癌年龄也是双侧乳腺癌的另一个重要的预后因素。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较单侧乳腺癌发病年龄呈明显年轻化。

本组病例第一癌中位发病44岁,有研究显示[9],首发癌年龄小于45岁的双侧乳腺癌患者,brca突变率高达82%,而45岁以上者,突变率仅为8%。

特殊类型的乳腺癌,如小叶癌、黏液腺癌、单纯癌或混合性癌在异时性乳腺癌多见,特殊型乳腺癌预后较非特殊型好。

根据结果显示,我们认为双侧乳腺癌总的生存率较单侧为差,但对侧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正确治疗后双侧乳腺癌仍有较高的生存率,有文献报道[8,10]5年生存率达70%以上。

本组随访时间虽短,但经及时诊断、积极治疗,目前生存情况良好。

对侧乳腺癌发生间隔时间不定,本组间隔时间最长达15年。

因此,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要重视双侧乳腺癌的发生,随着乳腺癌患者生存率的提高,bpbc发生将会逐渐增多,应做好单侧乳腺癌患者的随访,宣传有关科普知识,提高自我检查意识,使第二侧乳腺癌能够被早期发现并得到及时治疗。

参考文献[1]阚秀乳腺癌临床病理学[m].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98-102.[2]kaneyuki ms,takashi fk,hitoshi td,et al.difference in estrogon recepteor status,her2,and p53 comparing metachronous bilateral breast cancer[j].j surg oncol,2001,77(1):31-34.[3]hartman m,czene k,reilly m,et al.genetic implications of bilateral breast cancer:a populationg based cohort study[j].lancet oncol, 2005,6(6):377.[4]carmichael ar, bendall s, lockerbie l, et al.the longterm outcome of synchronous bilaternal breast cancer is worse than metachronous or unilateral tumours[j].eur j surg oncol,2002,28(4):388.[5]毛杰,海健,张超杰,等双侧原发乳腺癌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4(9):105-107.[6]王勐,方志沂.双侧乳腺癌100例临床分析[j].癌症,2005.24(9):1115-1117.[7]余科达,狄根红,柳光宇,等.原发性双侧乳腺癌预后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06,21(1):66-69.[8]张毅,姜军.多原发性乳腺癌[j].乳腺甲状腺外科,2003,1(2):54-55.[9]苗晓红,裴建遇,向琳双侧原发性乳腺癌41例临床分析[j].四川肿瘤防治,2003,16(4):219-220.[10]何少武,康俊升,雷新生等双侧乳腺癌(附17例报告)[j].实用医药杂志,2002,19(2):1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