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四译本比较
浅析《哈姆莱特》中译本情况及研究现状
浅析《哈姆莱特》中译本情况及研究现状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之一,也是英语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
之一。
它的译本在世界各地都有,但是每个译本的质量和风格都不尽相同。
首先,《哈姆莱特》的译本有很多,比如中文译本、日文译本、德文译本等。
每个译本都有其独特的风格,比如中文译本更注重表达准确性,而日文译本更注重表达感情。
此外,每个译本的质量也不尽相同,有的译本更加准确,有的译本更加流畅。
其次,《哈姆莱特》的译本研究也有很多。
近年来,学者们研究了不同译本的
语言特点,比如中文译本的语言特点、日文译本的语言特点等。
此外,学者们还研究了不同译本的文化特点,比如中文译本的文化特点、日文译本的文化特点等。
总之,《哈姆莱特》的译本情况及研究现状十分复杂,每个译本都有其独特的
风格和质量,学者们也在研究不同译本的语言特点和文化特点。
未来,学者们还将继续深入研究《哈姆莱特》的译本情况及研究现状,以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的作品。
细评莎剧《哈姆莱特》中一段独白的四种权威汉译
细评莎剧《哈姆莱特》中一段独白的四种权威汉译蒋坚霞内容提要:本文针对莎士比亚悲剧《哈姆莱特》中“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这段著名独白的朱生豪、梁实秋、卞之琳和方平的四种权威汉译提出批评。
四位译者对原文某些词义和语法结构未能正确理解而产生了误译;同时他们对本国语言的掌握也存在欠缺,译文啰唆繁赘而不符合汉语习惯,以致无法传达出原文的真实意蕴和优美简洁的语言艺术风格。
本文作者提出一种新的翻译莎翁诗剧的方法,即以一个汉字译一个英语音节,并极力做到在语句结构上和深层意义上贴近原文,以确保莎翁独有的神韵和风采。
关键词: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独白 翻译 简洁作者简介:蒋坚霞,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为莎士比亚与英语诗歌翻译。
Title: A Comment on Four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One of Hamlet's SoliloquiesAbstract: This paper makes some comments on the four authoritative Chinese translated texts of a soliloquy of Hamlet by W. Shakespeare. The translators do not understand the original language very well and they make many mistakes in their translations. They are even unable to use their own native language correctly so that they lose themselves in verbiage which does not tally with the Chinese usage. In a word, they fail to convey the actual inner meaning of the soliloquy and to reflect the grace and brevity of the original as well. Here the author proposes a new translation method of Shakespeare's drama in verse, that is, one English syllable is changed into one Chinese character with only one syllable. And at the same time, he does his best to keep up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the English both in the structure of sentences and in the meaning of words so as to ensure the reappearance of Shakespeare's unique charm and graceful bearing.Key words: Shakespeare Hamlet soliloquy translation brevityAuthor: Jiang Jianxia, is from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is research interests are W. Shakespeare and English poetry translation.《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十部悲剧中居于首位的不朽经典名篇,约写于1601年,是莎士比亚迈向创作高峰的重要标杆。
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哈姆雷特》的汉译——历史文化语境下《哈姆雷特》四种译本对比
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哈姆雷特》的汉译——历史文化语境
下《哈姆雷特》四种译本对比
谢世坚;赵洁
【期刊名称】《宜春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40)010
【摘要】基于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对《哈姆雷特》在中国出现的散文体和诗体两种体裁的汉译进行分期,选取梁实秋、朱生豪两种散文体译本及卞之琳、孙大雨两种诗体译本作为对比,从译者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入手,分析历史文化因素对译者译本的影响.研究发现,多元系统理论过多强调语言、经济、政治、历史和文化等客观性因素,没有考虑到译者主观因素,因此不能全面观照和解析文学翻译作品的产生,其解释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总页数】5页(P67-71)
【作者】谢世坚;赵洁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文学译本比较探究——以朱生豪、梁实秋之《哈姆雷特》汉译本为例 [J], 刘满芸;李砚霞
2.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翻译--以《哈姆雷特》中独白翻译为例 [J], 罗玉兰;张明耀;向凤雅
3.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文学译本比较探究——以朱生豪、梁实秋之《哈姆雷特》汉译本为例 [J], 刘满芸;李砚霞
4.布迪厄惯习理论视角下莎士比亚戏剧汉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r——以《哈姆雷特》译本为例 [J], 吴翠萍;闫曼曼
5.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月亮和六便士》译本对比分析——以傅惟慈和李继宏译本为例 [J], 楚留洋;葛纪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哈姆雷特四译本比较
《哈姆雷特》节选四种译本的介绍一选自梁实秋译本,梁实秋是中国独自一人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第一人。
他从1930年开始着手翻译,至1936年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戏剧8种,至1967年最终完成全集的翻译并由台湾远东图书公司出版,历时37年。
后由台湾远东图书公司授权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莎士比亚全集》。
二选自朱生豪译本,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翻译,可惜32岁去逝,未能译完全集。
1947年秋,上海世界书局分三辑(喜剧、悲剧、杂剧)出版朱译莎士比亚,计27部剧本。
195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朱译《莎士比亚戏剧集》。
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莎士比亚全集》,内收朱译31部剧本。
三选自孙大雨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于2010年8月出版《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早在1931年,孙大雨就翻译了莎士比亚的《罕秣莱德》(第三幕第四景),发表在徐志摩主编的《诗刊》第三期上。
最早的《罕秣莱德》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1991年5月第一版。
该出版社将孙大雨翻译的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合在一起出版,删去了注释,将人名改为了通行名字。
1999年又由台北市联经出版社出版,名为《哈姆雷特》。
四选自卞之琳译本,《哈姆雷特》由作家出版社1956年初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8年3月首次出版《莎士比亚悲剧四种》。
Enter HAMLET, ROSENCRANTZ, GUILDENSTERN, and others. HAMLET Good sir, whose powers are these?Captain They are of Norway, sir.HAMLET How purpos'd, sir, I pray you?Captain Against some part of Poland.HAMLET Who commands them, sir?Captain The nephews to old Norway, Fortinbras.HAMLET Goes it against the main of Poland, sir,Or for some frontier?Captain Truly to speak, and with no addition,We go to gain a little patch of groundThat hath in it no profit but the name.To pay five ducats, five, I would not farm it;Nor will it yield to Norway or the PoleA ranker rate, should it be sold in fee.HAMLET Why, then the Polack never will defend it.Captain Yes, it is already garrison'd.HAMLET Two thousand souls and twenty thousand ducatswill not debate the question of this straw:this is th' imposthume of much wealth and peace,that inward breaks, and shows no cause withoutwhy the man dies. I humbly thank you, sir.41。
《哈姆雷特》独白To be ,or not to be译文对比分析
品位·经典4文学评论Wen Xue Ping Lun[作者简介] 尹青,昭通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文化。
魏德蛟,昭通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汉翻译和莎士比亚作品。
《哈姆雷特》独白To be,or not to be译文对比分析○魏徳蛟 尹 青(昭通学院 外国语学院,云南 昭通 657000)[摘 要] 通过对《哈姆雷特》中,To…be,or…not…to…be这段经典独白的几个译本分析,在对各个译本的译文分析之后,给出笔者认为相对较好的译文,并给出翻译英文诗歌的方法——以原文意义为准绳,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和先译意,再成诗的译诗步骤。
[关键词] 哈姆雷特;……独白;……意译;……直译对于《哈姆雷特》To be,or not to be这段独白的翻译,现已有不少版本,这篇文章将挑选其中经典的四个译本进行分析,在评析各个译本的得失后,将给出笔者认为比较恰当的译本,以供大家品评和分析。
在翻译之前,我们需要首先了解独白的前后背景知识,这样有利于我们翻好这段节选,《哈姆雷特》这部剧作讲述的是哈姆雷特的叔父克劳蒂斯毒死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夺了王位,并娶了哈姆雷特的母亲。
哈姆雷特回国以后,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死去的原因,哈姆雷特一开始还在怀疑鬼魂的话是不是真的,他利用一个剧团到宫廷演戏的机会,让戏团上演杀兄娶嫂的剧目,克劳蒂斯在看了此剧目之后,以为自己的阴谋败露,独自去忏悔,哈姆雷特看到此景象,证实了父亲鬼魂所说的话,于是决定为父亲报仇。
同时,国王也开始怀疑哈姆雷特,在大臣博洛涅斯的建议下,利用大臣自己的女儿——哈姆雷特的爱人奥菲利亚去试探他,又指使哈姆雷特的两个同学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去试探他,都被哈姆雷特识破。
哈姆雷特说服了母亲疏远国王,并把偷听他与他母亲说话的博洛涅斯错当国王杀死。
国王派哈姆雷特和两个同学赍诏书去英国索讨贡赋,想借英王之手除掉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发现是阴谋,中途折回丹麦。
哈姆雷特四译本比较
《哈姆雷特》节选四种译本的介绍
一选自梁实秋译本,梁实秋是中国独自一人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第一人。
他从1930年开始着手翻译,至1936年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戏剧8种,至1967年最终完成全集的翻译并由台湾远东图书公司出版,历时37年。
后由台湾远东图书公司授权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莎士比亚全集》。
二选自朱生豪译本,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翻译,可惜32岁去逝,未能译完全集。
1947年秋,上海世界书局分三辑(喜剧、悲剧、杂剧)出版朱译莎士比亚,计27部剧本。
195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朱译《莎士比亚戏剧集》。
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莎士比亚全集》,内收朱译31部剧本。
三选自孙大雨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于2010年8月出版《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早在1931年,孙大雨就翻译了莎士比亚的《罕秣莱德》(第三幕第四景),发表在徐志摩主编的《诗刊》第三期上。
最早的《罕秣莱德》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1991年5月第一版。
该出版社将孙大雨翻译的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合在一起出版,删去了注释,将人名改为了通行名字。
1999年又由台北市联经出版社出版,名为《哈姆雷特》。
四选自卞之琳译本,《哈姆雷特》由作家出版社1956年初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8年3月首次出版《莎士比亚悲剧四种》。
1。
从译者翻译思想到《哈姆雷特》多个中译本鉴赏
s c u l l i o n这个 词 被 梁 处理 为 “ 村 妇 贱 奴 ”还 可 以接 受 ,并 将 原文 省 略 的地 方进 行补 充 ,但 是 卞译 为 “ 简直 像婊 子 ” 语 言就未 免过激 ,而 且 意义上也 有偏 差 。然 而 ,朱 的译 文 直接 省略 了对 该词 的翻译 , 同上 一行进 行合译 。 参考 文 献 :
【 卞译 本 】
咦 ,我好蠢 啊 !我这样 真算 得英勇 啊 , 明知 道亲爱 的父 亲被人 家谋 杀 了, 天堂地 狱都 在唤 儿子 去报仇 ,
特 》拥有 四十 多种译 本也 不足为 奇 ,这 也正 是为什 么一 千 个读 者就 有一 千个哈 姆雷特 。 除 了 译者 对 原 作 品 的理 解 会 产 生译 文 的差 异 ,译 者 的 翻 译思 想 也 会 直接 影 响 译 文 的风 格 和 形式 。梁 实 秋 在 翻 译 莎 士 比 亚 时在 “ 信 ”的 基 础 上努 力做 到 “ 顺” 。( 李 伟 民 ,2 0 0 4 : 4 7 )在 译 莎实 践 中,梁 的译 本更 倾 向于 “ 直 译” ,他 尽量遵 循原 文 ,忠实可 靠 。梁 实秋 曾经 说过 :“ 我 翻 译莎 士 比亚 , 旨在 引起 读者 对原 文 的兴 趣 , ”并 且莎 士 比亚 所 采 用 的无 韵 诗 已经 很 接近 于散 文 , 因此 ,梁 选 择
哈姆雷特四译本比较汇编
《哈姆雷特》节选四种译本的介绍一选自梁实秋译本,梁实秋是中国独自一人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第一人。
他从1930年开始着手翻译,至1936年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戏剧8种,至1967年最终完成全集的翻译并由台湾远东图书公司出版,历时37年。
后由台湾远东图书公司授权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莎士比亚全集》。
二选自朱生豪译本,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翻译,可惜32岁去逝,未能译完全集。
1947年秋,上海世界书局分三辑(喜剧、悲剧、杂剧)出版朱译莎士比亚,计27部剧本。
195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朱译《莎士比亚戏剧集》。
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莎士比亚全集》,内收朱译31部剧本。
三选自孙大雨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于2010年8月出版《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早在1931年,孙大雨就翻译了莎士比亚的《罕秣莱德》(第三幕第四景),发表在徐志摩主编的《诗刊》第三期上。
最早的《罕秣莱德》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1991年5月第一版。
该出版社将孙大雨翻译的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合在一起出版,删去了注释,将人名改为了通行名字。
1999年又由台北市联经出版社出版,名为《哈姆雷特》。
四选自卞之琳译本,《哈姆雷特》由作家出版社1956年初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8年3月首次出版《莎士比亚悲剧四种》。
ACT IV SCENE IV--A plain in Denmark.Enter FORTINBRAS, a Captain, and Soldiers, marching. FORTINBRAS Go, captain, from me greet the Danish king;Tell him that, by his licence, FortinbrasClaims the conveyance of a promis'd marchOver his kingdom. You know the rendezvous.If that his majesty would aught with us,We shall express our duty in his eye;And let him know so.Captain I will do't, my lord.FORTINBRAS Go softly on.[Exeunt FORTINBRAS and Soldiers.] Enter HAMLET, ROSENCRANTZ, GUILDENSTERN, and others. HAMLET Good sir, whose powers are these?Captain They are of Norway, sir.HAMLET How purpos'd, sir, I pray you?Captain Against some part of Poland.HAMLET Who commands them, sir?Captain The nephews to old Norway, Fortinbras.HAMLET Goes it against the main of Poland, sir,Or for some frontier?。
从译者翻译思想到《哈姆雷特》多个中译本鉴赏.doc
从译者翻译思想到《哈姆雷特》多个中译本鉴赏钱钟书曾经说过:“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也时常有距离。
”因此,作为莎式四大悲剧之首的《哈姆雷特》拥有四十多种译本也不足为奇,这也正是为什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除了译者对原作品的理解会产生译文的差异,译者的翻译思想也会直接影响译文的风格和形式。
梁实秋在翻译莎士比亚时在“信”的基础上努力做到“顺”。
在译莎实践中,梁的译本更倾向于“直译”,他尽量遵循原文,忠实可靠。
梁实秋曾经说过:“我翻译莎士比亚,旨在引起读者对原文的兴趣,”并且莎士比亚所采用的无韵诗已经很接近于散文,因此,梁选择散文体来译《哈姆雷特》也是合乎情理。
朱生豪译莎的目的却是希望莎剧在中国读者中普及起来。
其在《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者自序中提到,“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
”因此,朱生豪在译莎实践中,更倾向于意译,并且力求保持原作之神韵。
严复曾经提出“信、达、雅”的翻译原则,而卞之琳却提出“信、似、译”,“信”就是译文要忠实于原文;“似”是译文只能做到“近似”;译是强调翻译须受到原作的束缚。
总的来说,译作必须在思想内容本和艺术形式上均和原作达到最大的一致。
因此,卞之琳在译《哈姆雷特》时,采用与原文相同的诗体。
主张全面求信,神形兼备,在“形”上要求以顿代步,韵式依原诗,亦步亦趋。
接下来我们结合三位译者的翻译思想,用具体的例子来分析和比较三个译本的差异。
首先来看第二幕第二场哈姆雷特的一段独白的节选:Why,whatana ssamI!Thisis mostbraveTh atI,thesonof adearfatherm urder’d,Pro mptedtomyrev engebyheaven andhell,Mus t,likeawhore,unpackmyhea rtwithwords,Andfalla-cur sing,likeave rydrab,Ascu llion!Fieup on’t!foh!Abo ut,mybrain!…【梁译本】怎么,我真是一条蠢驴!慈父被人杀害,我这个为人子者,受了天地的鼓励要去为父报仇,如今竟像娼妇似的空言泄愤,像村妇贱奴似的破口咒骂,这未免太勇敢了!啊,呸!呸!我的脑筋,快快兴起!……【朱译本】——嗨,我真是个蠢材!我的亲爱的父亲被人谋杀了,鬼魂都在鞭策我复仇,我这做儿子的却像一个下流女人似的,只会用空言发发牢骚,学起泼妇骂街的样子来,在我已经是了不得的了!呸!呸!活动起来吧,我的脑筋!……【卞译本】咦,我好蠢啊!我这样真算得英勇啊,明知道亲爱的父亲被人家谋杀了,天堂地狱都在唤儿子去报仇,我偏要学下流女人用空话泄气,学泼妇,不知羞耻,大骂起街来,简直像婊子!呸呀呸!开动吧,我的脑筋!……面对社会的动荡、宫廷的腐化,哈姆雷特感到自己肩负起改变社会命运的重担。
读书心得——《哈姆雷特》独白To be,or not to be译文对比分析
读书心得——《哈姆雷特》独白To be,or not to be译文对比分析对于《哈姆雷特》To be,or not to be这段独白的翻译,现已有不少版本,这篇文章将挑选其中经典的四个译本进行分析,在评析各个译本的得失后,将给出笔者认为比较恰当的译本,以供大家品评和分析。
在翻译之前,我们需要首先了解独白的前后背景知识,这样有利于我们翻好这段节选,《哈姆雷特》这部剧作讲述的是哈姆雷特的叔父克劳蒂斯毒死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夺了王位,并娶了哈姆雷特的母亲。
哈姆雷特回国以后,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死去的原因,哈姆雷特一开始还在怀疑鬼魂的话是不是真的,他利用一个剧团到宫廷演戏的机会,让戏团上演杀兄娶嫂的剧目,克劳蒂斯在看了此剧目之后,以为自己的阴谋败露,独自去忏悔,哈姆雷特看到此景象,证实了父亲鬼魂所说的话,于是决定为父亲报仇。
同时,国王也开始怀疑哈姆雷特,在大臣博洛涅斯的建议下,利用大臣自己的女儿——哈姆雷特的爱人奥菲利亚去试探他,又指使哈姆雷特的两个同学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去试探他,都被哈姆雷特识破。
哈姆雷特说服了母亲疏远国王,并把偷听他与他母亲说话的博洛涅斯错当国王杀死。
国王派哈姆雷特和两个同学赍诏书去英国索讨贡赋,想借英王之手除掉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发现是阴谋,中途折回丹麦。
这时奥菲利亚因为父亲被爱人杀死,疯癫投水自尽。
国王乘机挑拨博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以比剑为名,设法用毒剑刺死哈姆雷特。
在最后一场比剑中,哈姆雷特、国王、王后、雷欧提斯同归于尽。
这段独白,是哈姆雷特在听到父亲鬼魂的话后,犹豫自己到底要不要替父亲报仇,如果复仇吧,要克服很多的困难,有可能杀不了叔父,反而被其所杀。
自己是要逃避,选择自杀呢,还是奋起反抗,为父亲报仇,种种思想在哈姆雷特的心中反复地较量,使其内心特别痛苦,对自己到底是生还是死,哈姆雷特反复地权衡着,反复地思考着,因而有了这段独白。
本文将采取一个句群一个句群的分析方法,对这篇文分成七个小句群,然后将这些句群逐一列表呈现,以便读者阅读和比较。
哈姆雷特独白To be, or not to be几种译文比较
朱生豪、梁实秋、卞之琳、方平、蒋坚霞译哈姆雷特独白To be, or not to be比较蒋坚霞译文载(《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2015年04期1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活着,还是不活,那才是问题 112 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哪一种更高贵:是内心忍受 113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暴虐命运矢石的攻击,还是114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拿起武器反抗无尽的烦恼115 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To die: to sleep; 并将它们了结?死: 就是去睡; 116 No more; and by a sleep to say we end 仅此而已,若睡眠能结束107 The heart-ache, and the thousand natural shocks 心灵创痛,和疾病对肉体的118 That flesh is heir to, ’tis a consummation 千百次侵袭,那样一种死法119 Devoutly to be wish’d. To die: to sleep; 真求之不得。
死: 就是去睡;1110 To sleep: perchance to dream: ay, there’s the rub! 去睡: 也许会做梦:哎,真难!1111 For in that sleep of death what dreams may come 一旦摆脱了尘世的牵缠1012 When we have shuffled off this mortal coil, 死睡中做的什么梦,必定1013 Must give us pause, there’s the respect 让我们犹豫,这顾虑814 That makes calamity of so long life; 使漫长的人生成为灾难;1015 For who would bear the whips and scorns of time, 谁愿受岁月的鞭笞、奚落,1016 The oppressor’s wrong, the proud man’s contumely, 压迫者的凌辱,骄者的侮慢,1117 The pangs of despised love, the law’s delay, 失恋的痛苦,正义的延宕, 1018 The insolence of office, and the spurns 官吏的专横,德高望重者1019 That patient merit of the unworthy takes, 遭小人的辱骂,倘若有可能1120 When he himself might his quietus make 用出鞘的短剑了此一生?1021 With a bare bodkin? Who would fardels bear, 谁愿忍辱负重,在劳顿的1022 To grunt and sweat under a weary life, 生活重压下呻吟和流汗,1023 But that the dread of something after death, 若不是惧怕死后某些事,1024 The undiscover’d country, from whose bourn 那隐匿的国度,游人去而1025 No traveler returns, puzzles the will, 不归的地方,迷惑了意志,1026 And makes us rather bear those ills we have 使人宁愿受现世的苦难1027 Than fly to others that we know not of ? 也不愿飞向未知的别处? 1028 Thus conscience does make cowards of us all; 因此理智使人成为懦夫;1029 And thus the native hue of resolution 也因此决断的本色蒙上1030 Is sicklied o’er with the pale cast of thought, 那苍白的思想露出病容,1031 And enterprises of great pitch and moment 而至关重要的宏图大业1032 With this regard their currents turn awry 因这种顾虑偏离其航道1033 And lose the name of action.并丧失行动之名。
hamlet 译文比较
(一)朱生豪译,吴兴华校:《哈姆莱特》,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出版城堡中的厅堂哈姆莱特及若干伶人上哈姆莱特:请你念这段剧词的时候,要照我刚才读给你听的那样子,一个字一个字打舌头上很轻快地吐出来;要是你也像多数的伶人们一样,只会拉开喉咙嘶叫,那么我宁愿叫那宣布告示的公差念我这几行词句。
也不要老是把你的手在空中这么摇挥;一切动作都要温文,因为就是在洪水暴风一样的感情激发之中,你也必须取得一种节制,免得流于过火。
啊!我顶不愿意听见一个披着满头假发的家伙在台上乱嚷乱叫,把一段感情片片撕碎,让那些只爱热闹的低级观众听了出神,他们中间的大部分是除了欣赏一些莫名其妙的手势以外,什么都不懂。
我可以把这种家伙抓起来抽一顿鞭子,因为他把妥玛刚特形容过分,希律王的凶暴也要对他甘拜下风。
请你留心避免才好。
伶甲:我留心着就是了,殿下。
(二)卞之琳译《哈姆雷特》,作家出版社,1956年出版城堡中的大厅哈姆雷特与伶人三数名上。
哈姆雷特:念这段台词,我请你们,要念得像我念给你们听的那样,轻溜溜的,从舌尖上吐出来。
要是你们把它从喉咙里吼出来,像许多演戏的惯常做的那样呢,我倒宁愿叫宣布告示的公差来念我的词句了。
也千万不要老是用手把空气劈来劈去,像这样子,而是要用得非常文静;要知道,就是在你们热情横溢的激流当中,雷雨当中,我简直要说是旋风当中,你们也必须争取拿得出一种节制,好做到珠圆玉润。
噢,我深恶痛绝,要我的命也讨厌听一个头戴假发的家伙在台上大叫大囔,把一股热情撕成了片片,撕得粉碎,拚命去震裂“站场”听从的耳鼓,因为这般人当中大多数是什么也不懂,只赏识莫名其妙的手势戏和热闹。
我着实要把这样的家伙抽一顿鞭子才痛快,因为他把泰玛刚特的火性子演过了火。
这叫做“演希律,超希律”——变本加厉。
请你们务必要避免这一点。
伶人甲:殿下放心。
(三)曹未风译《汉姆莱特》,新文艺出版社1955年出版宫里的一间大厅〔汉姆莱特及演员数人同上〕汉姆莱特:请你像我刚才念给你听的那样,用舌尖清楚地吐字:如果你满口地咀嚼,像你们许多演员那样,我就宁愿叫街上报告新闻的人来念我的诗句了。
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比较《哈姆雷特》选段的两个中译本
前 言 出 了翻译行为理论 。她在交易和行为理论的基础上 , 英 国著名 的戏剧大师莎士 比亚著有 四大悲剧 , 而 进 一 步 发 展 了功 能派 翻 译 理 论 。 第 四阶段 , 克 里 斯 蒂 《 哈姆雷特》 正 是其 四大 悲剧之一 。 从2 0世 纪 2 0年代 安 ・ 诺 德f C h r i s t i a n e N o r d ) 对 功能 派翻 译理 论进 行 了 开始 , 中国学者就 已经着手开始对莎士 比亚 的作 品进 完 善 和 总 结 , 并 且 进 一 步 发 展 了 目的 论 。 诺 德 主 要 提 行翻 译 , 特 别是对其 《 哈姆 雷特》 的翻译 。 只 不过这 些 出 了“ 忠诚原则"  ̄d e l i t y r u l e ) 。 学者各 自在翻译领域 所侧重 的方 向不同, 有 的注重散 ( 二) 翻译 目的论 的基本概念
在那个时期中国正与日本进行激烈的抗战可语言新探74anhuiwenxue安徽文学安徽文学2017年12期总第413期下转第89页恶的是这些日本人不以自己作为侵略者的国家为耻反而嘲笑我们中国竟然连莎士比亚这样闻名世界的大师作品的翻译都没有
安徽 天 擘
语言新探
ANHU I W ENXUE
从 翻 译 目的 论 的视 角 比 较 《 哈姆 雷 特》 选 段 的 两 个 中译 本
解西方文 学经典 。 在众 多译者 当中, 散 文体译文 成就 来 , 好 的译文是 由翻译 目的决定的 , 因此在 翻译 过程 最高 的还 属朱生豪先 生, 而被大众所 能接受 , 公认 比 中是需要遵循 一些原则 的, 特别 是“目的原 则 ” 。 这 样 较好的诗体译本则属卞之琳先生 。 本文 所研 究的正是 来, 就要求译者在其翻译过程 中应该将译入 语接受 对朱生 豪和卞之琳所 译的 《 哈姆 雷特》 选 段 的两个译 者 的文 化 背 景 和 社会 环境 考 虑 在 内 , 从 而 翻 译 出对 译 文 进 行 比较 分 析 。 入 语者有 帮助的 、 能够更好地传 播西 方文学经 典 。 也
hamlet译文比较
hamlet译文比较(一)朱生豪译,吴兴华校:《哈姆莱特》,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出版城堡中的厅堂哈姆莱特及若干伶人上哈姆莱特:请你念这段剧词的时候,要照我刚才读给你听的那样子,一个字一个字打舌头上很轻快地吐出来;要是你也像多数的伶人们一样,只会拉开喉咙嘶叫,那么我宁愿叫那宣布告示的公差念我这几行词句。
也不要老是把你的手在空中这么摇挥;一切动作都要温文,因为就是在洪水暴风一样的感情激发之中,你也必须取得一种节制,免得流于过火。
啊!我顶不愿意听见一个披着满头假发的家伙在台上乱嚷乱叫,把一段感情片片撕碎,让那些只爱热闹的低级观众听了出神,他们中间的大部分是除了欣赏一些莫名其妙的手势以外,什么都不懂。
我可以把这种家伙抓起来抽一顿鞭子,因为他把妥玛刚特形容过分,希律王的凶暴也要对他甘拜下风。
请你留心避免才好。
伶甲:我留心着就是了,殿下。
(二)卞之琳译《哈姆雷特》,作家出版社,1956年出版城堡中的大厅哈姆雷特与伶人三数名上。
哈姆雷特:念这段台词,我请你们,要念得像我念给你们听的那样,轻溜溜的,从舌尖上吐出来。
要是你们把它从喉咙里吼出来,像许多演戏的惯常做的那样呢,我倒宁愿叫宣布告示的公差来念我的词句了。
也千万不要老是用手把空气劈来劈去,像这样子,而是要用得非常文静;要知道,就是在你们热情横溢的激流当中,雷雨当中,我简直要说是旋风当中,你们也必须争取拿得出一种节制,好做到珠圆玉润。
噢,我深恶痛绝,要我的命也讨厌听一个头戴假发的家伙在台上大叫大囔,把一股热情撕成了片片,撕得粉碎,拚命去震裂“站场”听从的耳鼓,因为这般人当中大多数是什么也不懂,只赏识莫名其妙的手势戏和热闹。
我着实要把这样的家伙抽一顿鞭子才痛快,因为他把泰玛刚特的火性子演过了火。
这叫做“演希律,超希律”——变本加厉。
请你们务必要避免这一点。
伶人甲:殿下放心。
(三)曹未风译《汉姆莱特》,新文艺出版社1955年出版宫里的一间大厅〔汉姆莱特及演员数人同上〕汉姆莱特:请你像我刚才念给你听的那样,用舌尖清楚地吐字:如果你满口地咀嚼,像你们许多演员那样,我就宁愿叫街上报告新闻的人来念我的诗句了。
哈利波特不同译作比较评析
哈利波特不同译作比较评析一儿童文学在中国,“‘儿童文学’这一术语于‘五四’时期崭露头角。
它是指切合儿童年龄特点、适合儿童阅读欣赏、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
”(陈子典,2003:43)与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儿童文学的创作者和译者主要是成人,虽然有极少的作品由儿童创作,但满足不了儿童读者的需求。
这就给儿童文学成人创作者和译者提出了挑战,著名的儿童文学家陈伯吹指出:“一个有成就的作家,愿意和儿童站在一起,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就必然会写出儿童能看得懂、喜欢看的作品来。
”(陈伯吹,1959) 二《哈利・波特》中文译本分析英国女作家J.K罗琳撰写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原著出版以后,全球掀起了一股哈利・波特的狂潮。
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哈利・波特从一个自小受到德思礼姨妈一家虐待的腼腆弱小的孩子逐渐成为一位充满自信的伟大英雄的过程。
它不断刺激儿童读者的好奇心,令孩子们爱不释手。
和其他儿童文学作品一样,这本风靡全球的长篇童话小说的目标读者是儿童,目标读者的特殊性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尽量做到从身心理解儿童,以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心灵去感受,然后用适合儿童的语言来表达。
尽量使语言措词简洁、易懂,语体口语化,翻译过程中恰当地使用修辞使语言生动、形象具体。
笔者以《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两个中译本:马爱农的译本―――《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以下简称马译本;霍格茨翻译学院的译本―――《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以下简称霍译本为案例从词汇、语体和修辞对原文和译文之间英汉译文进行比较,浅析儿童文学英汉翻译的策略。
1.词汇―――措词简洁、易懂。
为儿童读者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应该考虑儿童的理解能力,翻译的文学作品能够被儿童理解,否则会阻碍他们的阅读。
尽量避免不常用字或生僻字。
例如:‘Buthowaretheysupposedtohave“stolen”magic?’saidRon. “可是他们怎么可能‘盗窃’魔法呢?”罗恩问。
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哈姆雷特》的汉译——历史文化语境下《哈姆雷特》四种译本对比
理论在我国文学翻译研究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扩大了研究的视野)打破了传统的以原文为中心的应用翻译研究,从多元系统角度深入分析文学翻译现象)就会发现文学翻译是与译入语文化系统的诸多因素有着复杂关联的文化行为,/$0!4'$(+'$%"因此)只有将翻译研究置身于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研究语境下)才能解决翻译中的一些难题,/*0!4'#*"多元系统理论从本质上改变了翻译研究的方向)这一研究转向给翻译研究界带来了全新视角和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也提高了翻译学的地位,国内学者大都对莎剧翻译的历史进行分期)对各个历史时期的莎剧译本进行研究)由此可见翻译活动都离不开其所属的历史文化背景,但以多元系统理论为视角)把莎剧翻译置于具体历史文化背景中)探讨其对莎剧翻译的影响)这样的研究还很少,本文以多元系统理论为基础)分别考察$哈姆雷特%的散文体和诗体译本)分析历史文化语境对译本的影响)进一步证明多元系统理论对文学翻译研究的可行性及其局限性,一 哈姆雷特 的汉译和多元系统理论的回顾$哈姆雷特%最早是以故事的形式传到中国) '0#*年上海达文社根据兰姆姐弟改写的$莎士比亚故事集%翻译出版的$懈外奇谭%)这是用文言翻译出版的第一本莎士比亚戏剧故事中文译本, '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英国诗人吟边燕语% !简称$吟边燕语%")它是由林纾和魏易用文言文合译兰姆姐弟的$莎士比亚故事集%,但是这两种形式事实上都不能真正算作$哈姆雷特%在中国的汉译译本,$哈姆雷特%的汉译历史始于'0$'年留学日本的田汉用白话文从日译本$哈姆雷特%转译的译本,田汉的译本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时所处历史环境的影响)在愤慨之下他寄情于$哈姆雷特%的译作中来抒发自己对反动军阀的痛恨,/"0!4*("田汉之后是'0$"年邵挺翻译的$天仇记%)它是$哈姆雷特%唯一的文言文全译本,'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梁实秋所翻译的$汉姆雷特%)这也是$哈姆雷特%译本的散文体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0""年)曹未风以诗体翻译的$汉姆雷特%出版,曹未风的译本也拉开了$哈姆雷特%诗体译本的帷幕,随后是'0"%年朱生豪翻译的$汉姆雷特%出版,之后)是'0&(出版的卞之琳用诗体翻译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悲剧%,文革之后)莎剧的翻译又重新走上正轨)紧接着就是)#年代初期林同济的诗体译本$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悲剧%,继林之后的是孙大雨'00'年出版的译本!)也延续了诗体译法,进入$'世纪初期后) $哈姆雷特%的诗体译本达到了一个全盛时期)处于世代之交的译本就是方平$###年出版的$哈姆雷特%)这对于$哈姆雷特%的汉译史具有跨越时代的意义,紧接着就是$##'年)彭镜禧的译本$哈姆雷%,之后随即几年又依次出现了王宏印(黄国彬(辜正坤等译本,随着新时代下人们对文学价值的不断追求)莎剧的汉译历史必将还会继续下去,/&0!4"&"伊塔马.埃文+佐哈尔有感于那种孤立地比较译文和原文的传统翻译批评)只反映批评者个人或者其所身处的社会的价值观)不能算是学术活动)而现存的翻译理论均不能作为全面地解释翻译这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的框架)于是在俄国形式主义和捷克结构主义的基础上)发展出一套崭新的理论+++多元系统论,/(0!4'0"由此可见多元系统理理论最初并不是为翻译研究而建立的)而只是一种文化理论,后来多元系统理论被广泛的应用到翻译研究上,根据这一理论)可以得知一个民族的文学的文化地位决定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位置)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译者的翻译策略,/%0!4'$'"二 历史文化语境中的 哈姆雷特 散文体译本一 梁译和朱译的历史文化语境$#世纪*#年代)中国正值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统一思想'的年代)三民主义被规定为&唯一正确'的思想,这一时期中国进入到一个翻译莎士比亚的高潮)许多学者都认识到莎士比亚的价值)认识到这一工作在文化与文学上的意义, '0*#年)抗日战争尚未全面爆发)无论是胡适)还是参与莎士比亚翻译的人都不没有意识到翻译莎士比亚与爱国主义之间的关系,他们更多的是从文化与语言的角度考虑莎士比亚的翻译问题,/'0!4)&" '0*%年抗日战争爆发)但是国内译莎的工作并没有因此而中断,在战火弥漫(国土沦陷的抗战时期)译莎的学者深刻认识到莎士比亚在文化上的象征意义)在这样一个遭受侵略者蹂躏的危急时刻)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已经上升到关乎一个国家尊严的程度,译者将自己的译莎工作与抵抗外国侵略结合起来)从人类灵魂深处与莎士比亚的作品结合在一起,梁实秋翻译$哈姆雷特%正是处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他的译本也是抗战前最后一个译本,.)(.第'#期!!!!!!!!!!!!!!!!!!!!宜春学院学报!!!!!!!!!!!!!!!!!!!!第"#卷朱生豪是从'0*&年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于'0*(年)月译出了第一部莎剧$暴风雨%,'0*%年)七七事变的战火烧到了上海)八一三的炮火击中了朱生豪在汇山路的寓所)他翻译的莎剧译稿也也毁于战火,'0"'年太平洋战争)&一二.八'日军占领上海)冲进中美日报馆)朱生豪杂在排字工人中在日军的刺刀之下逃出)他的译稿资料以及他的三本诗集一并被毁,'0"*年回到故乡嘉兴)在贫病交加的恶劣环境中苦斗不息,'0"*年一年间竟译出了')部莎剧4其中有莎士比亚最脍炙人口的&四大悲剧','0""年上半年不仅写出了$译者自序%及$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第一(二(三辑提要)还译出了四部半莎士比亚历史剧,朱生豪计划计划在此以后半年内即可译出尚未完成的几部历史剧)可是)这年(月)在译$亨利五世%译到一半时病情加重)一病不起)逝世时年仅*$岁4/'0!4'#*""二#历史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哈姆雷特%的不同译本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译本的差异性可能与译者本身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有一定的关系,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种联系也为之后文学翻译的研究创造了一条新思路,下面来对比分析梁实秋和朱生豪的译文#原文)G A\@!A E8A D D A\@)D HJ D<?J bI@?D<A8)[H@D H@E1D<?8A\B@E<8D H@M<8F D A?IN N@EG H@?B<8=?J8F J E E A Y?A N A ID E J=@A I?N A E D I8@!7E D A D J T@J E M?J=J<8?D J?@J A N D E A I\B@?!28F\Q A>>A?<8=@8F D H@M-("3J M B@D!*!'!&(+(##梁实秋译文)死后还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是问题%究竟要忍受这强暴的命运的矢石!还是要拔剑和这滔天的恨事拼搏相斗!才是英雄气概呢-.)/"4'*&#朱生豪译文)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0/"4"$##在上面引用的莎剧中)原文表达的是哈姆雷特在生与死之间的踌躇)在经历父亲离奇死亡)以及母亲改嫁)叔父即位等一系列的变故之后的绝望(厌世(挣扎,这同时也是莎士比亚自身对生与死(社会与人生的思考,这也是本剧中最著名的一段独白,在译文中)梁实秋认为哈姆雷特蓄意自杀)于第一幕第二景的独白中已有表示)哈姆雷特相信人死后仍有生活)因此他翻译为&死后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在后面的译文中)作者暗含了哈姆雷特轻生的念头)在默默忍受残酷的命运和自杀之间纠结)以自杀来与命运做最后的抗争,而朱生豪的译文中则体现出不同的含义)译者暗含的是哈姆雷特对于忍辱负重的活着还是起身反抗的活着的抉择)而不是生与死之间的抉择,朱生豪的译文与原文明内容有明显的出入)是有意而为还是误解了原文内容呢3下面将结合译者所处的历史语境来进一步分析两种译本存在的差异性,梁实秋的$哈姆雷特%完成于抗战前)他是当时&西化模式'的领军人物)对于莎剧的翻译遵循&存真'的原则)严格的遵循原文内容,这是因为当时抗日战争尚未全面爆发)参与莎士比亚翻译的人更多的是从文化与语言的角度考虑莎士比亚的翻译问题)而且梁实秋生活在没有战火的重庆)对于其进行翻译工作基本没有受到战争的影响,还有一方面就是梁实秋的译莎动力主要来自于朋友与亲人的鼓励)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使命感)这也使得他的翻译更注重原文内容)而没有将自身的情感报复参杂其中,而朱生豪的译文则不同)他翻译莎剧时)正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大肆侵略我国的领土)残害我们的同胞)而朱生豪在这样的背景下)将自己的伟大抱负融合在自己的莎剧翻译之中)这才有了朱生豪翻译中&斗争'的含义)其实就是表达他希望通过斗争反抗日本的侵略)保护祖国领土的伟大抱负,因此译文是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而翻译的,三 历史文化语境中的 哈姆雷特 诗体译本"一#卞译和孙译的历史文化语境'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化时代的到来,这一时期)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向苏联学习)这使得中国的莎学研究思想迅速转变为苏联马克思主义莎学思想, '0&'年开始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要求知识分子彻底摆脱封建(买办(法西斯主义思想-批判资产阶级思想(划清无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的界线-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确立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0!4%"$#世纪五十年代)政治意识一直左右着外国文学经典的确立(瓦解与经典的等级区分)因此这一时期中国的莎学研究不可避免的或多或少地抹上了政治色彩)翻译文学作为服务于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性地位也进一步加强,/''0!4$($"&#年代卞之琳发表了译本$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悲剧%,事实.0(.第'#期谢世坚)赵!洁#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哈姆雷特%的汉译+++历史文化语境下$哈姆雷特%四种译本对比第"#卷上)由于文革的爆发)这个时期$哈姆雷特%的译本就只出版了卞之琳的一个译本)$哈%剧的汉译都处于停滞,'0((年到'0%(年十年动乱期间)&四人帮'实行文化专制)许多打印出版的$莎士比亚全集%只得埋没在仓库中)这也使得莎士比亚剧作消失在在我国戏剧舞台上,正是这样的文化蒙昧才造成了当时文化上的落后,'0%)年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政治(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促进了中国文化事业发展)使中国的莎学事业再次进军国际莎坛,/'$0!4'$"从'0)$+'00&年)中国莎学事业进人了突飞猛进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莎剧演出和莎学研究空前活跃和繁荣)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0)(年和'00"年两届莎士比亚戏剧节的成功举行)是这种繁荣和发展的突出标志)并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期间)$哈姆雷特%的译本也到达了空前的繁荣)有林同济)孙大雨等译本, "二#历史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下面将结合译者的历史语境来对比分析卞之琳和孙大雨的译文#原文)G A\@!A E8A D D A\@)D HJ D<?J bI@?D<A8)[H@D H@E1D<?8A\B@E<8D H@M<8F D A?IN N@EG H@?B<8=?J8F J E E A Y?A N A ID E J=@A I?N A E D I8@!7E D A D J T@J E M?J=J<8?D J?@J A N D E A I\B@?!28F\Q A>>A?<8=@8F D H@M-"*6K&%5!*!'!&(+(##卞之琳译文)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问题$要做到高贵!究竟该忍气吞声来容受狂暴的命运矢石交攻呢!还是该挺身反抗无边的苦恼!扫它个干净-.'*/"4)$#孙大雨译文)是存在还是消亡!问题的所在%要不要衷心去接受猖狂的命运横施矢石!更显得心情高贵呢!还是面向汹涌的困扰去搏斗!用对抗把他们了结-.'"/"4'&%#卞之琳的译本和孙大雨的译本都表现出哈姆雷特对于生存和死去的纠结)或者忍辱负重的活着)或者以自杀来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年代卞之琳发表了关于$哈姆雷特%的长篇论文力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莎士比亚的权威论述,他说)莎士比亚的时代是一个非常辉煌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极端残酷的时代)这个时代形成了&人文主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充满了要求人类解放的战斗性(人民性)同时也变现了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0!4)%"因此)在这一时期)卞之琳的译本中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他将哈姆雷特塑造为未定型的资产阶级和下层人民血缘较近的人物)哈姆雷特在反抗自己所属的统治阶层)他在行动中)他是高贵的,在当时由于强化意识形态领域的争斗的政治背景下)塑造哈姆雷特这样的形象时具有政治风险的)因此卞之琳只能从&人民性'和&人文主义典型形象'出发,改革开放之后)虽然研究莎士比亚不再具有约束)但是)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形象还继续存在着)直到$#世纪0#年代)这一观点仍然具有影响力)因此在孙大雨的译文中)仍然认为哈姆雷特是人文主义典型形象,!!结语通过对梁实秋(朱生豪(卞之琳和孙大雨等四种译本的分析)可以发现在$哈姆雷特%的汉译历史中)译本体裁由散文体逐渐演变成诗体形式)译本中的政治色彩也在随着译者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发生着变化,译者会受制于历史文化环境)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使自己的翻译符合所处的环境)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将自己的一些思想反映在译本中)因此这是导致不同译本存在差异性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这也是现今分析译者译本差异性的一个新思路,按照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一个译本不能孤立地存在)要结合译者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对译本进行分析)才会发现译者译本中某些用心良苦的地方,多元系统理论对于译本研究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结合历史文化语境进行分析时)我们往往忽略了译者本身的主观意识)尤其对于梁实秋和朱生豪所处的时代)战火不断)因此不得不考虑到译者本身的历史责任感,对于梁实秋而言)一开始并没有译莎的紧迫感)没有将翻译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责任感)而朱生豪则是将自己满腔的爱国主义寄托在他的译作中,/'&0!4'*""例如)在本文中引用的$哈姆雷特%著名独白中)对于&G A\@)A E8A D D A\@#D HJ D<?J bI@?D<A8'这句话的翻译)梁实秋和朱生豪本身的主观意识使得他们的译文有很大的差异,梁实秋本身在翻译时身处于没有战火的重庆)免受于战争的摧残)因此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使命感)而朱生豪翻译时)正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译文中融.#%.第'#期!!!!!!!!!!!!!!!!!!!!宜春学院学报!!!!!!!!!!!!!!!!!!!!第"#卷合了朱生豪强烈的爱国使命感,因此在译文中)梁实秋认为哈姆雷特蓄意自杀)而朱生豪的译文中则暗含&斗争'的含义,综上所述)多元系统理论还不能全面观照和深入分析文学翻译作品的产生)其解释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多元系统应用在翻译研究上)有其适应性)也有局限性)需要不断地探索完善,注释!孙译$哈姆雷特%完成于'0(&年)出版于'00'年)无更早版本,'0*'年)孙大雨就翻译了莎士比亚的一些剧作)其中有$黎琊王%!节译"($罕姆莱德%!第三幕第四景")这些分别发表在徐志摩主编的$诗刊%第二(三期上,参考文献/'0孟宪强6中国莎学简史/106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00"6/$0查明建6多元系统理论的整合与翻译文学史研究的拓展/;06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0谢世坚6从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看多元系统理论的局限性/;06四川外语学院学报)$##$)!""#'#*+'#)6 /"0北塔6$哈姆雷特%剧本的汉译/;06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6/&0金静)朱健平6$哈姆雷特%在中国的百年译介述评/;06中国翻译!社会科学版")$#'()!&"#"*+")6/(0张南峰6多元系统论译序/;06中国翻译)$##$)!""# '0+$&6/%0W L@8+/A HJ E):D J M J E64J>@E?<83<?D A E<C J B4A@D<C?/106 G@B2L<L#]8<L@E?<D Q4I\B<?H<8=4E A^@C D?)'0%)6/)0莎士比亚全集/106梁实秋)译6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6/00莎士比亚悲剧五种/106朱生豪)译6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6/'#0李伟民6阶级(阶级斗争与莎学研究+++莎士比亚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06四川戏剧)$###)!*"# %+''6/''0谢天振6中西翻译简史/106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06/'$0曹树钧6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中国莎学事业的发展/;06英语研究)$##))!*"#'$+$'6/'*0莎士比亚悲剧四种/106卞之琳)译6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0)06/'"0莎士比亚四大悲剧/106孙大雨)译6上海#译文出版社)$##(6/'&0李伟民6爱国主义与文化传播的使命意识+++杰出翻译家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探微/;06四川外语学院学报)$##))!$"#'*'+'*"6责任编辑 周!淳!! 上接第'#页参考文献/'0十九大大报告辅导读本/106北京#人民出版社)$#'%6 /$0方世南6美丽中国生态梦+一个学者的生态情怀/106上海#三联书店)$#'"6/*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06北京#人民出版社) '00&6/"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106北京#人民出版社) '00&6/&0刘德海6绿色发展.新发展理念研究丛书/106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6/(0邓小平思想年谱!'0%&+'00%"/106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00)6/%0江泽民6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中"/106北京#人民出版社)$##(6/)0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106人民出版社) '00%6/00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W U.7_06/$##*+'#+'"06人民网6HD D>#..Y Y Y6>@A a>B@6C A M6C8.P U.?H<X H@8=.'#$".$'**0$*6HD M B6/'#0康沛竹)段蕾6论习近平的绿色发展观/;06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0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读本/106北京#学习出版社) $#'(6/'$0薛丁辉6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06理论学刊)$#'%)!'"#*"+*06/'*0习近平6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06人民日报)$#'&+#'+#')!$"6/'"0习近平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强调#&更好认识和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06人民日报)$#'"+#%+#06/'&0薛丁辉6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06理论学刊)$#'%)!'"#*"+*06/'(0姚中杰6七月京城汇佳宾共议未来发展事+++中国$'世纪议程高级国际圆桌会议综述/;06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00")!*"#&"+&%6/'%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06北京#外文出版社)$#'"6责任编辑 魏!军.'%.第'#期谢世坚)赵!洁#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哈姆雷特%的汉译+++历史文化语境下$哈姆雷特%四种译本对比第"#卷。
朱生豪与卞之琳《哈姆雷特》译本对比
朱生豪与卞之琳《哈姆雷特》译本对比
朱生豪与卞之琳《哈姆雷特》译本对比
黄菲飞
【期刊名称】《英语广场(下旬刊 )》
【年(卷),期】2013(000)008
【摘要】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作为人类文学史上的不朽名作,历来被诸多译者所亲睐,其译文也呈百花齐放之态势.本文通过对比朱生豪和卞之琳这两位中国翻译家对《哈姆雷特》的译本,从翻译策略、文本语言的选择和诗歌的韵律这三个方面进行对比,旨在展示莎士比亚原著之神韵,揭示译本之间的差别和产生原因,使读者对原著和译文之间的转译有更好的理解.
【总页数】3页(21-23)
【关键词】翻译策略;翻译文本;文本语言;诗歌韵律
【作者】黄菲飞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外语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哈姆雷特》的汉译——历史文化语境下《哈姆雷特》四种译本对比 [J], 谢世坚; 赵洁
2.《哈姆雷特》译本中的“双关”翻译策略 [J], 侯芬
3.《哈姆雷特》译本中的“双关”翻译策略 [J], 袁野
4.《哈姆雷特》名句“To be,or not to be...”的多译本研究 [J], 李娜娜
5.从翻译目的论视角看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哈姆雷特》<第二幕>朱。
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哈姆雷特》的汉译——历史文化语境下《哈姆雷特》四种译本对比
A Study of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Hamlet Based on Polysystem Theor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our Versions of Hamlet 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
作者: 谢世坚;赵洁
作者机构: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出版物刊名: 宜春学院学报
页码: 67-71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10期
主题词: 多元系统理论;《哈姆雷特》;历史文化语境;对比研究;局限性
摘要:基于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对《哈姆雷特》在中国出现的散文体和诗体两种
体裁的汉译进行分期,选取梁实秋、朱生豪两种散文体译本及卞之琳、孙大雨两种诗体译本作
为对比,从译者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入手,分析历史文化因素对译者译本的影响。
研究发现,
多元系统理论过多强调语言、经济、政治、历史和文化等客观性因素,没有考虑到译者主观因素,因此不能全面观照和解析文学翻译作品的产生,其解释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姆雷特》节选四种译本的介绍
一选自梁实秋译本,梁实秋是中国独自一人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第一人。
他从1930年开始着手翻译,至1936年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戏剧8种,至1967年最终完成全集的翻译并由台湾远东图书公司出版,历时37年。
后由台湾远东图书公司授权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莎士比亚全集》。
二选自朱生豪译本,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翻译,可惜32岁去逝,未能译完全集。
1947年秋,上海世界书局分三辑(喜剧、悲剧、杂剧)出版朱译莎士比亚,计27部剧本。
195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朱译《莎士比亚戏剧集》。
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莎士比亚全集》,内收朱译31部剧本。
三选自孙大雨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于2010年8月出版《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早在1931年,孙大雨就翻译了莎士比亚的《罕秣莱德》(第三幕第四景),发表在徐志摩主编的《诗刊》第三期上。
最早的《罕秣莱德》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1991年5月第一版。
该出版社将孙大雨翻译的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合在一起出版,删去了注释,将人名改为了通行名字。
1999年又由台北市联经出版社出版,名为《哈姆雷特》。
四选自卞之琳译本,《哈姆雷特》由作家出版社1956年初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8年3月首次出版《莎士比亚悲剧四种》。
Enter HAMLET, ROSENCRANTZ, GUILDENSTERN, and others. HAMLET Good sir, whose powers are these?
Captain They are of Norway, sir.
HAMLET How purpos'd, sir, I pray you?
Captain Against some part of Poland.
HAMLET Who commands them, sir?
Captain The nephews to old Norway, Fortinbras.
HAMLET Goes it against the main of Poland, sir,
Or for some frontier?
Captain Truly to speak, and with no addition,
We go to gain a little patch of ground
That hath in it no profit but the name.
To pay five ducats, five, I would not farm it;
Nor will it yield to Norway or the Pole
A ranker rate, should it be sold in fee.
HAMLET Why, then the Polack never will defend it.
Captain Yes, it is already garrison'd.
HAMLET Two thousand souls and twenty thousand ducats
will not debate the question of this straw:
this is th' imposthume of much wealth and peace,
that inward breaks, and shows no cause without
why the man dies. I humbly thank you, sir.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