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最全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3f00625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9d.png)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世界文化遗产。
这部书是道家学说的重要经典,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全书共分为81章,内容涉及政治、历史、社会、道德等多个领域。
下面是《道德经》的全文及简要解释。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的意思是,道是无法完全阐述的,超越人们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只有通过了解善良的概念,才会认识到邪恶的存在。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领导者能以身作则、简朴节俭,那么人民就不会奢望追求物质财富。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这句话意思是,道是无穷无尽的,可以利用但不会枯竭。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之间没有恩惠之情,它只是对所有生物公平待遇。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这句话的意思是,大自然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
第七章:“天长地久。
”这句话意味着道是永恒、无尽的。
第八章:“上善若水。
”这句话的意思是,善良的人像水一样柔软和善始善终,以和平的方式对待他人。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在合适的时机给予他人帮助,而不是过度的施舍。
第十章:“使民不畏死,而奋其生;不厌其所生,而求无病。
”这句话的意思是,领导者应该给予人民希望和勇气,让他们安心生活。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8a1f3685daef5ef7bb0d3c07.png)
【老子·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1]。
【注释】:
[1]很多人用"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一句,证明老子用"道"来否定上帝,破了古代的宗教迷信。这种解释不确切。这句话里的"帝",显然并不是今日所言上帝。有人说老子原文的"象帝"就是上帝,这是不对的。"象"就是象,是"形象"的意思,不是"上" 的借用。因为老子常将"上"字用于"上天、上德、上士"等等,显然老子并非不懂"上" 字的用法,也并非不能使用"上帝"一词。老子不用"上帝"一词,显然是因为这个"帝" 不是至高无上的,不配使用"上"字作定语。因为唯有老子的"道",才与今日所言"上帝 "之无限、永恒、自在的内涵相一致。详见本书第一章第二节之五"《老子》中的神与帝" 。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 之言,不可道也"。《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6ce413f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e5.png)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所著的一部哲学经典,本文是《道德经》的全文及解释。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是超越言语和称谓的,天地万物的始原没有名字,名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不断地无欲,以观察道的奥妙;不断地有欲,以观察道的表现。
这两个方面虽然是同出一源,却因为表现出来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字,这就是玄妙的道理。
这种玄妙深奥无尽,是通往众妙的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刑,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世间人都知道美丽之为美丽,就会产生丑陋;都知道善良之为善良,就会产生恶劣。
所以,有无相生相继,难易相成相生,长短相对比出现,高下互相依存,音声相互和谐,前后相互跟随。
圣人处理事情追求无为,实行无言的教化;所有万物都做事情而不自告奋勇,生长而不具有所有权,行动而不自吹自擂,成就而不停止。
唯独不停止,所以永不被淘汰。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不提倡贤能,使百姓不争竞;不重视难以得到的物品,使百姓不去偷窃;不显示可追求的对象,使百姓心境不混乱。
圣人治国,空虚自己的心灵,充实自己的生活保障,减弱自己的私欲,强健自己的骨气。
常常让百姓没有欲望和无知,使那些聪明人不敢有欲望。
实行无为,就没有事情不能处理好。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深远,而用之或不尽。
道广,而用之或不久。
道圣,而用之或不足。
故有馀而弗能也。
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释:道是匍匐而涌动的,可能运用它而不会有穷尽;它是深远的,可能运用它而不会有尽头;道是广大的,可能运用它而不会有尽头;道是圣洁的,可能运用它而不会有取尽。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翻译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928ef4c56bd97f192379e963.png)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翻译《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
![《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https://img.taocdn.com/s3/m/aad9823a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71.png)
《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老子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儿。
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诊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
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身体棒棒的,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为。
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修改版:不标榜贤才异能,使民众不争功名;不珍贵难得的财货,使民众不起窃盗;不显耀可贪的事物,使民众不被惑乱。
所以有道的人治理政事,要使人心灵开阔,生活安饱,意志柔韧,体魄强健。
道德经全文及译注
![道德经全文及译注](https://img.taocdn.com/s3/m/f3838e1a011ca300a7c39021.png)
【解释】端的满满的,不如适可而止。磨的尖尖的,锐利难保长久。金玉满堂,不可能长期守住。因富贵而产生骄傲,就会给自己带来灾害。成功了就急流勇退,这才合乎自然的道理。
(十)
【解释】精神与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集精气达到柔顺,能象婴儿吗?洗清杂念,深入内省,能没有缺点吗?爱民治国,能不耍小聪明吗?五官与外界接触,能甘于示弱吗?什么都明白,能不妄为吗?生长万物养育万物,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养育万物而自己无所仗恃,统领万物而不自居为,主宰,这就是最深远的德。
(三)
【解释】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珍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身体棒棒的,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为。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十六)
【解释】尽量使心灵空虚到极点,坚守清净。万物都在生长发展,我看到了往复循环的道理。万物尽管变化纷纷,最后都各自回到他的根本。返回根本叫做静,也叫使命。使命叫做常,认识了常叫做明。不认识常,而轻举妄动,必定有凶险。认识了常才能宽容,能宽容才能大公,能大公才能天下归从,天下归从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道,符合道才能长久,终身不遇危险。
(十五)
【解释】古时善于为士的人,细微深远而通达,深远得难以认识。正因为难以认识,只能勉强加以形容:谨慎啊,象冬天趟水过河,警惕啊,象害怕四邻围攻,恭敬啊,象当客人,和蔼啊,象冰将融化,朴质啊,象为雕琢的素材,空旷啊,象深山幽谷,浑厚啊,象江河的浑水,谁能使浑水不浑?安静下来就会慢慢澄清。谁能长久保持安定?变动起来就会慢慢打破安定,保持此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不自满,所以能去旧换新。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21ffeed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b1.png)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一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
全书共分为81章,通篇以道德哲学为主要内容,主要围绕着“道”、“德”这两个概念展开。
以下是《道德经》的全文及解释。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意思是说,道是不能用言语表达的,只有通过感悟才能领悟到它的存在。
而名是可以被人用言语表达的,但它不足以描述事物的实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意思是说,人们都知道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善良的,但随着时间的变迁,这些概念也会发生变化,许多东西被认为是美好的或善良的,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意思是说,一位领袖应该尽量不偏袒任何人,这样可以避免人们之间的争斗。
如果百姓知道领袖不过分追求奢侈品,也不会去盗取别人的财物。
最后,领袖也不应当激励人们的欲望,这样才能避免社会的混乱。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意思是说,道是无形的,但它可以渗透到所有事物中,引发它们的产生和发展。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意思是说,天地不关心任何事情,它只是为了维持自己的存在而存在。
同样,圣人也并不关心百姓的利益,他们只是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命而保持着高度的自觉。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意思是说,自然界中的缺陷和死亡,可用状词“玄”来形容,因为它们都是不可预测的。
而道是无穷无尽的,可以比喻为生命的根源。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意思是说,自然界中的所有事物都是由一种相互关联的力量所组成的。
这种力量的存在使万物能够一定的时间内不断发展和变化。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意思是说,好的品质应该像水一样。
水可以为人类舒缓沙漠的干燥,缓解火灾,使作物蓬勃生长。
它对周围的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
同样的,人们应该遵循这样的品质,善于为他人服务,而不是自私和争斗。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8394bf1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d6.png)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翻译】: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https://img.taocdn.com/s3/m/c7fdc235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21.png)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XXX,为而XXX,功成而不居。
XXX居,是以不去。
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儿。
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诊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
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身体棒棒的,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为。
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XXX,似万物之宗;XXX,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XXX之先。
解释】道是空虚的,而作用却是没有穷尽的。
深远的很哪,好象是万物的宗主。
挫灭锐气,解脱纠纷,涵蓄光亮,混同垢尘。
幽隐的很哪,似亡而实存。
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有天帝之前就有它。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孔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孔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a2c51c87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6b.png)
孔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
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三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珍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
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身体棒棒的,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为。
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解释】道,空虚无形,其大能却无穷无尽,渊远深奥啊,像是万物的祖宗。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750343c8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ce.png)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7838ec4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bd.png)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道德经》是一部古代中国哲学经典,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品。
全书由81章组成,内容丰富,涉及诸多道家思想的核心议题,如无为而治、天道自然、返璞归真等。
以下是《道德经》全文及简要解释: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一章开宗明义地表明了道的本质无法被言语和名字所描述。
道是宇宙的起源,万物的母体。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美和善是相对的,有了美就会产生丑,有了善就会产生恶。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圣人治理国家,通过不崇拜贤才,不追求珍贵财物和私欲的满足,使人民不争斗、不偷盗,使人民的心境平静。
他们以虚心接纳智者的建议,不敢自作主张。
他们不为个人意图,而达到无为而治,无事而耕,无味而饮。
他们固执小事,结果解决了大问题。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是宇宙的根源,它是众多事物的根本。
解除烦扰,汇聚光芒,共存干扰,它像是一片深渊。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子孙,似乎来自于上古之神。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对待万物如同对待草芥一般,圣人对待百姓也如同对待草芥。
天地之间就像是一个空箱子,虚而不倚弯,动而能够产生更多。
过多的言语只会带来烦恼,不如保持内心平和。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永生不灭,这叫做玄牝。
玄牝之门就是天地的根基。
永恒地存在,却不被使用。
第七章:天长地久。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 曾仕强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 曾仕强](https://img.taocdn.com/s3/m/ea2a692d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2d.png)
曾仕强.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 “ 无 ”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 “ 有 ”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儿。
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诊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
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身体棒棒的,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为。
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解释】道是空虚的,而作用却是没有穷尽的。
深远的很哪,好象是万物的宗主。
《道德经》全文+解释
![《道德经》全文+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e102ac458f5f61fb73666fb.png)
故贵以身为天下(所以重视自身为天下的人),
则可寄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于他);
爱以身为天下者(爱惜自身为天下的人),
乃可以托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看不到图象),
名曰夷(称着夷);
音声相和(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前后相随等各种患得患失的主观意识)。
是以圣人(但是圣人),
处无为之事(处于无区别心之无为境界),
行不言之教(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
万物作焉而不辞(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横加干涉)。
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道德经》全文+解释
第一章
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
非常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
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
能无为乎(能顺应自然吗)?
天门开阖(感官自然开启),
能无雌乎(能不被引诱吗)?
明白四达(理事明白通达),
能无知乎(能没有成见吗)?
生之畜之(创造并养育万物的大道),
生而不有(创造万物而不占为己有),
为而不恃(无所不能而不自恃有功),
长而不宰(左右万物而不任意宰割),
执古之道(掌握上古的自然之道),
以御今之有(以驾御今天的生命之有),
以知古始(以感知上古的来龙去脉),
是谓道纪(这就是自然之道的纲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古时善于修道的人),
微妙玄通(见解微妙而深远通达),
《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免费)](https://img.taocdn.com/s3/m/03e0ce6df242336c1eb95ee3.png)
道德经《老子》第一章dào 道kě可dào道,fēi非chánɡ常dào道。
mínɡ名kě可mínɡ名,fēi非chánɡ常mínɡ名。
wú无mínɡ名tiān天dì地zhī之shǐ始;yǒu有mínɡ名wàn 万wù物zhī之mǔ母。
ɡù故chánɡ常wú无,yù欲yǐ以ɡuān观qí其miào妙;chánɡ常yǒu有,yù欲yǐ以ɡuān观qí其jiǎo徼。
cǐ此liǎnɡ两zhě者,tónɡ同chū出ér而yì异mínɡ名,tónɡ同wèi谓zhī之xuán玄。
xuán玄zhī之yòu又xuán玄,zhònɡ众miào妙zhī之mén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第二章tiān 天xià下jiē皆zhī知měi美zhī之wéi为měi美,sī斯è恶yǐ已。
jiē皆zhī知shàn善zhī之wéi为shàn善,sī斯bú不shàn善yǐ已。
yǒu 有wú无xiānɡ相shēnɡ生,nán难yì易xiānɡ相chénɡ成,chánɡ长duǎn短xiānɡ相xínɡ形,ɡāo高xià下xiānɡ相yínɡ盈,yīn音shēnɡ声xiānɡ相hé和,qián前hòu后xiānɡ相suí随。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486ce60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61.png)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典籍之一,由老子创作于春秋战国时期,被认为是道家哲学的奠基之作。
全书共分为八十一章,以简练的语言阐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道德经》的全文及解释: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第一章开篇即阐述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强调了道的超越性和无名无形的特性。
道虽无名,称之为“常道”,它是天地万物的根本,是“众之所从生也”。
世间的名目则是有形之物的象征,不能完全描绘道的本质。
而且,只有没有欲望,跳出俗世的纷扰,才能够真正了解道。
这种摆脱欲望的状态被称为“玄”,玄之又玄,是众妙之门,指的是对于道的真正理解。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这一章强调了相对性和统一性的观念。
对于世俗的善恶、美丑、难易等二元对立的概念,老子并不认同,认为这些概念是相对的,呈现出了一种统一的规律。
圣人懂得顺应这种规律,不过分强调善美之为善美,也不苛求恶丑之为恶丑,做到了处事不为的境界。
圣人的行为,看似没有动静,没有迹可寻,实则无往而不年,无为而不成,不以功成而居功自傲。
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即“弗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不离道。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老子认为,不过分追求贤人,不过分珍爱难得之物,不过分放纵可欲之物,才能够使人心不乱。
所以圣人执政时,要能够让民众保持简朴的心态,不虚浮应酬,而实际上又能得到应有的补充,避免民众的争执。
道德经全文及释文
![道德经全文及释文](https://img.taocdn.com/s3/m/481a8604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24.png)
道德经全文及释文《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老子所著,它以“道”为核心,阐述了天地万物的本源和宇宙的法则。
以下为《道德经》的部分原文及解释: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无,是形成天地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丑恶的心灵在作崇;皆知善之所以为善,是因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
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各种患得患失的主观意识。
但是圣人处于无区别心之无为境界,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横加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竭尽全力而不自恃已能不刻意招贤不稀罕难得之货使民众不为盗就不会产生动乱的动机。
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解释:道似一个器皿可以装东西但是永远也装不满。
它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就是把它隐藏起来,使其光芒内敛像存在又不存在一样。
《道德经》原文和注释较长且多,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网站获取完整版。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9362f530763231126edb11e0.png)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老子•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第十章译文
老子要求我们修炼道德心境 要达到:“坚忍不拔,持之以恒; 致阴致阳,致柔致刚;涤除杂念, 专心致志;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大智若愚,虚怀若谷;无知无欲, 通达四方。”这是何等致高致远 的境界啊!
对应讲义49页—体味德
《道德经》第二章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 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 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 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 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 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 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 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 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 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道德经》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 能婴儿乎?涤除玄览(lǎn),能 无疵(cī)乎?爱民治国,能无知 乎?天门开关,能为雌乎? 明白 四达,能无为乎? 生之蓄之,生 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道德经》第十章译文
身心一致持之以恒的遵循自然规律, 能否不偏离方向?把能量聚在一起,能达 到极柔和的状态?排除一切杂念苦心专研, 能否做到没有纰漏、瑕疵吗?爱国治国, 能否做到“无为而治”吗?思想、言行, 能否以阴柔自居吗?清楚明白四方内外的 事物,能够做到“无知,无欲”吗?是把 上述的六个方面贯彻于事物的创始和发展 过程中。搜索万事万物的奥妙,而不据为 已有。施于人而不要持有恩。领导人民而 不是主宰。把上面的做到这就是玄德。
《道德经》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 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 用之不勤。
《道德经》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 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 众人之所恶(wù), 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 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弱 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 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为。
《道德经》第三章译文
如果社会上没有恭维有才华的人,就不会导 致老百姓相争,如果珍贵的东西大家都不认为他 是珍贵的话,那么就不会偷窃之人,不显耀引起 贪心的事物,就不会导致民心迷乱。所以圣人的 治理原则就是:要使人民都虚心待人,使人民衣 食充盈,使人民没有野心,使人民身体强健,全 民都形成了谦虚谨慎不出风头、安居乐业不欲壑 难填的风尚,即使其中有个别的“聪明人”,也 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圣人按照“无为” 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社会就不会不 太平了。这里的“无为”是有特定的含义,不是 无所作为。“为无为,则无不治”就是说你的行 为达到了“无为”的境界,天下就没有你管治不 了的事情。
《道德经》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也。渊兮似 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 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 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对应讲义37页—寻找道
《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 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 橐龠(tuó 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 愈出。 而锐之, 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jiù)。功 遂身退,天之道。
《道德经》第九章译文
贪得无厌的人都是手里面已经有很多 东西了,还想拿着其他的东西,拿的多的 时候,很容易把东西弄到地上,不如适可 而止。一把刀在锋利无比,也不可能永远 保持自己的锋利无比。人不应该机关算尽、 不做好事、这样做的话只是一时之快,过 后可能会遭到报应。“金玉满堂”的人没 有几个人能守得住的。人富有了有钱有势 了,不要骄傲、自大、骄横跋扈,这样会 种下恶果的。功成名就了,也要懂得身退, 一切顺从天意不要太执着。
《道德经》原文
《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 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 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 欲以观其徼(jiǎo)。 此两者,同 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 妙之门。
《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 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 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jiào)。 万物作焉(yān)而不辞,生而不 有,为而不恃(shì), 功成而不 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