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张腾斌)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法义梳理
《佛教与中国传统⽂化》法义梳理•⼩组共修⾃列提纲现代中国⼈是世界上少数的、普遍没有宗教信仰的⼈群。
但是,作为中国传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其实就流淌在我们民族的⾎液中,我们的很多⼈⽣观念,早已浸润在佛法的滋养之下,与佛教有着⽆法分割的密切关系。
然⽽,对于这样⼀个在各个领域对我们有着深刻影响,却⼜普遍为⼤众所误解,因⽽貌似熟悉但实际却有着巨⼤隔膜的优秀思想,我们应该怎样重新认识和对待,并在此基础上,运⽤佛法智慧帮助我们化解烦恼,过上幸福、安乐的⽣活,值得每个⼈认真地思考。
进⼀步的,对于已经对佛法⽣起信⼼的我们,如何依循导师的教导,建⽴起正确的信仰和⾏为规范,也正是学习本章(信仰篇)所要着重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SPAN>⼀>、多⾓度阐明佛教对中国社会⼴泛⽽深远的影响、佛教与传统⽂化⽔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关系。
(⼀)、佛教与哲学。
⼀、总叙:1、佛教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影响;2、纵观中国哲学史,佛教始终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地位;3、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就⽆法对中国⽂化有全⾯的认识。
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就⽆法对中国⽂化有全⾯的认识。
⼆、主⼲内容:⼀条轴线、两个视点。
1、略梳脉络——时间轴:春秋(百家争鸣)→西汉哀帝(公元前2年,传⼊中国)→汉魏(三家确⽴)→魏晋⽞学(般若思想,南北朝⿍盛)→隋唐哲学(主要内涵,离此则⼏为空⽩)→宋明理学(重点落实于“⼼性”,佛教内涵、深厚影响)→清末民初(⼤乘精神。
谭嗣同《仁学》、康有为《⼤同书》)→近代(唯识的发展及在学界的影响。
欧阳竟⽆、⽀那内学院)2、渊源与发展:(1)、追溯渊源:a、印度⽂化传统的特点:①宗教和哲学特别发达;②宗教与哲学⼀体化的特点。
——举例《奥义书》:印度早期婆罗门教经典《奥义书》/\①既是宗教经典,也是哲学名著。
(⼀体化)②叔本华评价:我得到此书,⽣前可以安慰,死后可以安息。
b、根植于印度⽂化传统,佛教形成了深厚、系统的哲学义理,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其中包含了众多的思想理念和信仰体系。
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最初传入中国的是印度的大乘佛教。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变革。
佛教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教义吸引了众多的信徒,逐渐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观的影响1. 去世俗追求内心净土佛教教义强调超脱世俗,追求内心的净化与解脱。
这种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人多以“隐居山水”为乐,追求个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这与佛教的价值观有着相通之处。
2. 和谐与平衡佛教主张“中道”和“无我”,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这一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产生了影响。
3. 慈悲与仁爱佛教强调慈悲与仁爱,倡导以悲心为本的情感伦理,这种价值观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亲情、友情、师生之间的情感,重视和谐相处。
三、佛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1. 诗词创作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代的佛教诗人们以其唯美的艺术表达方式,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佛教题材诗歌,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秋夕》等。
2. 绘画与雕塑艺术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的绘画和雕塑艺术起到了推动作用。
佛教造像和壁画多以佛陀和菩萨为题材,它们以其精巧的技艺和美丽的形象表达了佛教的思想和教义。
四、佛教对中国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的影响1. 法律与道德观念佛教教义强调世间法的制约和反思,对中国古代的法律观念产生了一定影响。
佛教的价值观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影响,强调慈悲、善良和谦逊。
2. 葬礼与丧葬制度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的葬礼和丧葬制度产生了影响。
佛教教义强调生死观的变化和轮回转世的观念,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葬礼仪式和丧葬习俗。
中華書局新版書目
中華書局新版書目匡謬正俗疏證馬王堆漢墓簡帛文字全編聖武親征録(新校本)元朝名臣事略兩京新記輯校•大業雜記輯校〔唐〕顔師古撰嚴旭疏證78元劉剑主編鄭健飛、李霜潔、程少軒協編1380元賈敬顔校注〔元〕蘇天爵撰〔唐〕韋述撰〔唐〕杜寶撰陳曉偉整理48元姚景安點校38元辛德勇輯校30元西南大學新藏石刻拓本匯釋(全二册)民國綫裝圖書總目(全四輯)全元詞(全三册)歐陽脩詞校箋尹洙集編年校注山中白雲詞箋證(全二册)不敢居詩話日本漢詩話集成(全十二册)毛遠明、李海峰編著1600元中國國家圖書館、中華書局編174000元楊镰主編298元〔宋〕歐陽脩撰歐陽明亮校箋58元〔宋〕尹洙撰時國强校注128元〔宋〕張炎撰孫虹、譚學純箋證118元〔清〕佚名撰楊宇點校58元趙季、葉言材、劉暢輯校1280元咳餘叢考(新校本)釋氏源流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清〕趙翼撰樂保群點校150元〔明〕釋寶成編撰〔明〕佚名編撰王孺童點校39元王孺童點校30元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續編:漢傳注疏部(一)《中華大藏經•續編》編委會編4300元漢語俗字叢考(修訂本)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校訂本)將無同中古史研究論文集版本源流與正史校勘廖季平先生年譜長編槐聚心史——錢鍾書的自我及其微世界張涌泉著298元梁啟超著俞國林校訂68元胡寶國著66元聶激萌、陳爽編88元王承軍撰168元汪榮祖著58元楊寬先生編年事輯文禄堂訪書記賈鵬濤撰76元王文進著柳向春整理吴格審定128元古籍之爲文物數字人文(創刊號)錢謙益的“詩史”理論與實踐李開升著98元劉石、孫茂松、顧青主編92元嚴志雄著58元元代詩論校釋(全二册)集部通論丁放撰198元盧盛江著68元。
佛教(第一章)
第二节 佛陀的生平 一. 佛诞 佛陀(公元前565年---前486年 名悉达多, 佛陀(公元前565年---前486年) 名悉达多, 565 族姓乔达摩.迦毗罗卫国兰毗尼园(今尼泊尔境内) 族姓乔达摩.迦毗罗卫国兰毗尼园(今尼泊尔境内) 父亲净饭王, 母亲摩耶王后. 父亲净饭王, 母亲摩耶王后. 佛诞日夏历四月初八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孔子(公元前551- 479) 551
四大种姓(梵文瓦尔纳 肤色 雅利安人肤色白, 四大种姓 梵文瓦尔纳,肤色 雅利安人肤色白 梵文瓦尔纳 肤色,雅利安人肤色白 土著人肤色黑)制度 制度: 土著人肤色黑 制度 第一种姓,婆罗门 即僧侣. 婆罗门,即僧侣 第一种姓 婆罗门 即僧侣 第二种姓,刹帝利 刹帝利. 第二种姓 刹帝利 第三种姓,吠舍 吠舍. 第三种姓 吠舍 第四种姓,首陀罗 第四种姓 首陀罗
一 .
四圣谛
佛教的根本教义之一, 佛教的根本教义之一,谛.真理的意思.四 真理的意思. 圣谛即四种真理 1 苦谛 四苦八苦( 怨憎会.爱离别. 四苦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离别. 求不得.五蕴炽盛) 求不得.五蕴炽盛)
2
即造成痛苦的原因. 集谛 即造成痛苦的原因.在于自身的无 有我,产生贪嗔痴, 明,执着 有我,产生贪嗔痴,从而生出业 和行为). ).不同的业招致不 (颠倒的思想 和行为).不同的业招致不 同的果.如此轮回不息. 同的果.如此轮回不息. 指停止轮回, 3 灭谛 指停止轮回,得到解脱的涅槃境 界 4 道谛 得到解脱达到涅槃应遵循的方法 和途径
三.
十二因缘说
无明-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 -死 名色-六入- 1 过 去 二 因. 2 3 4 现 在 五 果 三世二重因果图 5 6 7 8 9 现 在 三 因 10 11 12 未 来 二 果
佛教对中国文化融入及其影响
脱对王权的依附。 2.对宗法伦理的适应。 佛教作为外来文化 有着与本土文化大相径庭的背景,许多原始教义与中国文 化传统和名教纲常相抵触。 为了适应中国伦理道德观念, 在 《 六方礼经》《 、善生子经》《 、善生经》 等佛经翻译中, 通过选、 删 、 增等手法, 节、 作了相应的调整。如佛典原本《 对辛加拉 好 的教导》 列举了作为妻子的五项美德: “ 善于处理工作”“ , I 对 , 好地对待眷属”“ ,不可走人歧途”“ ,保护搜集的财产”“ 一者 应做的事情, 要巧妙勤奋地去做” 汉译则作了修改: “ 。 夫从外来 , 当起迎之; 二者夫出不在 . 当炊蒸扫除待之; 三者 不得有淫心于外夫 骂言不得还骂作色 ; 四者当用夫教诫 所有什物不得藏匿 ;五者夫休息盖藏乃得卧” , 。 中国宗法家 族系统提倡“ 夫孝 , 德之本也。"()"’ 4 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 泼墨山水 , 以渲染画法一变历来之钩研画法 , 蔚为时风 , 其 传人有张操 、 王墨等。 王维及 白居易 、 吴越之忠兹王等为王侯 、 、 贵族 文人等 之代表人物, 于建斋、 造寺或教学、 文学等方面皆颇有贡献。 被称为“ 诗佛” 的王维, 一生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成为后 世的一段佳话。
伸缩法的伟大和智慧, 而深人经藏, 智慧如海, 从而酿成自 己的慧心独具, 独树一帜的风格, 成为文学行域中的一代宗
师, 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中国禅宗浑简锋利、 超然
[5」 中国画报出版社编《 王维新》 中国北京画报出版 ,
社, 1993.
特立之思想, 为中国画坛开启一种笔节形具、 气韵有致的禅 画之风。东汉至六朝之五百年间, 有张僧哥、 顾恺之、 陆探 微、 宗少文等, 墨戏”“ 为“ 、画禅” 之先河。禅画正式始于唐
佛教原典选读授课大纲
“佛教原典选读”授课大纲一、教学目标(Teaching Objectives)儒释道三家为中国文化的三根支柱,其中儒与道为本有,释家则为舶来品,但它却在这片土壤上生根发芽、顽强生长,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可以说,不了解佛教,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是残缺不全的。
佛教到底要讲什么?佛与儒、道究竟有何异同?为什么佛教能成为中国文化中如此重要的一部分?本课程试图通过若干佛教原典的选读,为以上问题的解答提供一些素材。
本课程以时间为主线,分概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与大乘佛教四个部分,其中大乘佛教部分又分成性空、唯识、真心三篇,各选取代表性典籍,以勾勒佛教思想发展的脉络。
学生藉此:(一)把握佛教关注的根本问题;(二)了解佛教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三)熟悉不同时期佛典的特点。
除了学术知识上的收获,学生若能从中感受佛教的慈悲与智慧的精神,用之于自己的身心实践,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方可称为真好学者、真善学者。
二、教学设计(Teaching Methods)本课程计划36学时,分18次课讲授:1、按照佛教的发展阶段,本课程分成四个单元:概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
各阶段选取代表性佛教原典逐句详读。
2、课程主要采用导读的方式,学生需课前预习好相关部分,教师点名学生分段解读,再就难点与疑点进行解答与讨论。
3、期中安排研讨课一次、寺庙巡礼一次(课后活动,自由参加)。
4、课程考核:期中提交3000字论文一篇,期中成绩即为最终成绩。
【注:此次课程为大四下本科生开设,考虑到教务系统登录成绩等具体事宜,故做如上安排考核。
】提供的教材直接取自《大正藏》电子版,排版、格式、符号等未作调整,将其重新编辑、点读可加3-5分。
三、使用教材(Textbooks)教材自行编写,《佛教原典选读2014》。
四、时间安排(Schedule)。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课件
八正道: 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 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三学: 戒—约束佛教徒日常生活的纪律。 定—古印度普遍通行的一种宗教修习 方法。 慧—考察人生和宇宙诸现象的一种特 殊观点和思维方法。
缘起论
四个重要论点:
—无造物主:否定有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宰; —无我:认为世界一切事物皆无独立的实在
——净土宗
——三论宗
——密宗
——禅宗
三、寺外佛境 ——禅宗
禅,梵文音译“禅那”的简称,意
为静虑,即宁静安详地沉思。
禅宗是中国佛教徒于隋唐时期创立 的一个宗派,最具民族特点。
禅宗的开始
——
拈花微笑, 虽无历史的根 据,确有理论 的真实
教外别传 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禅宗的思想,一 般以四警句来表达
慧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达摩向慧 可传法,强 调的是自度 自性
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弘忍九江驿送别慧 能的故事,提出了 禅宗两个重要概念
中知“ 一”如 个,人 非成饮 言常了水 重禅, 要宗冷 的思暖 名想自
作为禅宗重要关键的“悟” , 具有两大特点:
“悟”的地点不一定非地在寺庙在
自体;
—无常:一切事物都受到时空条件的制约而
变动不居;
—因果相续:因缘所生的一切法既是生灭无
常的,又是相续不断的。
对婆罗门教的否定
佛教也力图对宇宙万象何以成立、人 生何以存在、现世之痛苦磨难何以解脱、 人最后归宿何处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与 诠释。 认为宇宙与人生都是时刻变幻、刹那 生灭的现象。不承认神能完全主宰人的命 运的说教,否定婆罗门教的神圣权威,主 张“四性平等” 。
《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记录
《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读书记录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书籍简介 (3)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4)二、早期中国的地理与政治环境 (5)2.1 中国早期的地理范围 (6)2.2 政治制度的初步形成 (7)三、中国文化圈的形成 (8)3.1 中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9)3.2 四周地区的文化交融 (11)3.3 诸子百家的发展与传播 (12)四、儒家思想的形成与传播 (14)4.1 儒家思想的起源 (15)4.2 儒家经典的形成与流传 (16)4.3 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8)五、道家思想的发展 (20)5.1 道家思想的起源 (21)5.2 道教的形成与发展 (23)5.3 道家思想与其他学派的交流 (24)六、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25)6.1 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 (27)6.2 佛教各学派的发展 (28)6.3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30)七、早期中国文化圈的互动与影响 (31)7.1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 (32)7.2 中国文化圈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33)7.3 早期中国文化圈内部的互动 (35)八、结论 (36)8.1 早期中国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总结 (37)8.2 对后世文化发展的影响 (39)一、内容综述在阅读《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其对中国文化圈形成和发展的深刻剖析所吸引。
作者详细阐述了从远古时期到秦汉统一,中国文化的形成、传播和影响力如何逐渐扩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圈。
书中首先介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指出黄河流域的肥沃土地和温和气候为农耕文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性格。
作者深入探讨了中国文化圈的形成过程,重点分析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等主要文化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还详细论述了中国文化圈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如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外传,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深厚的交融。
佛教自西域传入中国,不仅在信仰和宗教方面给予了中国人民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1. 理念交融佛教强调“空”、“无”、“缘”、“悟”,主张从痛苦中解脱,追求心灵的安宁与平和。
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倡导伦理道德,追求和谐与中庸。
佛教的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产生了共鸣与交融,相互借鉴,互相影响。
2. 艺术融合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国的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入互动。
佛教艺术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和雕塑的艺术风格,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佛教艺术风格,如洛阳大佛、敦煌壁画等都是佛教艺术的杰作,展现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之美。
3. 文化共通佛教弘扬慈悲、智慧和善行等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追求人伦关系、道德准则的理念相契合。
佛教的禅宗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
佛教的传入也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1. 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最早是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入中国。
公元前2世纪,汉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西域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逐渐增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在中国扎根,为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 佛教在中华文化中的融合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教的经文翻译、传教活动以及修行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了中国的佛教体系,如禅宗、华严宗等。
佛教的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三、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1. 倡导人伦关系佛教倡导众生慈悲为怀,尊重他人权利与尊严,提倡平等与和睦的人际关系。
全面精讲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完整 可编辑使用)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佛教的创始与教义
㈢.佛教教义
3.“业报轮回说”
佛教教义的基本思想是: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善有 善报,恶有恶报。释迦牟尼建立了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 生命现象论。
三世因果:前世、今世、来世。三世业力互为因果,
六道轮回:生命的种类分为六道,即:天道,阿修罗道 (界于天魔之际),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因 善恶程度而在六道中沦为一道,行善可提高轮回的层次, 但只有皈依佛法,虔诚修炼,觉悟成佛,才能跳出六道, 超脱轮回之苦。
1.欲界:界内的众生生命,都从欲爱。 2.色界:色界的众生,但有情意而无欲。 3.无色界:界内众生但有意识,而无情欲。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佛教的创始与教义
㈠.释迦牟尼及其佛教的创立 ㈡.佛教的宇宙观——“三界”、“大千世 界大”千世界:
佛教以一个日月系统为作为一世界的单位, 累计1000个日月系列的世界,名为一个小千世界; 累计1000个小千世界,名为一个中千世界;累计 1000个中千世界,名为一个大千世界。如此三千 大千世界,在这无垠无限的宇宙,至多如河沙数 量,不可计算。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流派
●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西域佛教国大月氏 使臣伊存来朝,博士弟子景卢从伊存受《浮屠经》,从此, 佛教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在中国公开传播。
●汉晋时期,佛教初入,中国人把它看成一种神仙方术。 佛道的夷夏优劣之辩,《三破论》佛教破国、破家、破身。
● 佛儒关于忠君孝亲之辩,子曰:身体肤发,授之父母, 不能随便损毁,削发、单身,是不孝也,对君王不行跪拜之 礼,是不忠也。对曰,一人得道成佛,全家罪孽清除,是谓 孝;不拘小节形式,有忠君爱人之心,是谓大忠,宋代禅宗 名僧契嵩以佛之“五戒”会通儒之“五信”,不杀生即仁, 不偷盗即义,不邪淫即礼,不饮酒即智,不妄语即信。
从清代湖南佛教造像记看民众的信仰
4.其他地方性观音
例一(图1—1):[今据湖南大清国宝庆府武
冈州龙回都大地名荆竹团小地名口业>中祀祭水口庙
城隍土主祠下居住塑装下民信士萧坤松室人杨氏男
30
万方数据
口匝口I二二二
胡彬彬。李方■■_
从清代湖南佛教遗像记看民众的信仰■■●
像落加水晶金容宛然在人灵爽若接核生渡死举念即 临塑装金容圣像一尊祈佑男臻百福女纳千祥须至脏 者上进光绪廿九年四月十三日具肠进(此处原件为 符)处士萧道来] 例二:[今据大清国湖南省宝庆府新化县永宁 下二都祀祭陈居庙王嗣(祠)下口树下土地分居住 信士李杰化室人周氏大姑一家大男小女人等今因家 下口为十件等事发心口修道法奄观音大士壹尊守保
(二)药王菩萨信仰
口金容虔备口凡仪谨意 十日吉良]
皇上光绪二年丙子三月二
例(图1—2):[今据大清国湖南道宝庆府新 化县永宁三都祀祭梅冲口口二处庙王乾屋寄居口下 土地分居住信士陈今河是以为人口六畜发心口刻 药王菩萨圣像一遵(尊) 丐保人口清泰六畜兴旺 嘉庆二十二 时佑陈今河行药方百卷百行护佑千叫千应万叫万灵 千家相请万户来迎时瘟灾疫远殄他方 上座男焕辅陈能煌能彩能国] 药王菩萨和药上菩萨,是佛教传说中施与良药 救治众生身、心两种疾苦的菩萨,能使芸芸众生远 离疾苦、贫苦、逆苦、业苦等。因此民间常将其当 作消灾祛病的神灵来信奉,颇受民众爱戴。 (三)佛陀信仰 从清代湖南佛教造像记的造像题材来看,与信 仰观音的相比,信仰佛陀的民众数量明显较少。而 且在造像记中一般只是以简单的“佛、佛祖”等字 样显示,很少有具体的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或是 药师佛、弥勒佛等题材的区分。例:[述据大清国 湖南省宝府新化县永宁四都祭祀桐木水府城隍二处 庙王祠下;中里土地分居住奉佛修因装口金容佛像 年丁丑岁择取四月初三日丙子日开光点眼午时开光
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作者: 方立天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出版物刊名: 哲学研究
页码: 49-59页
主题词: 佛教宗派;中国传统文化;儒家伦理;中国化;道教;玄学;印度佛教;佛教文化;外来文化;
中国佛教
摘要: 本刊去年第9期“中国传统哲学反思”专辑,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不少读者希望继续就传统哲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展开讨论。
为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我们特辟“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研究”栏目,着重就传统哲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探讨。
欢迎确有研究的、真知灼见的论文。
略谈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略谈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2006年12月12日 10:52 【文章字体:大中小】我记得,我非常崇敬的老师季羡林先生曾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文章里,对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作过非常精辟的论述。
作为一位著名学者他本人并不信佛,但他对印度文化和佛教,以及中国佛教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即便是一个佛教徒也提不出的深刻见地和学术观点。
比如,他说,真正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各方面,社会的各阶层,把宗教意识带给中国人的是从印度输入到中国来的佛教。
我们简直可以说,要想了解中国文化,最少应该了解从印度传出来的佛教思想。
不了解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和文化史、哲学史上所起的作用,否则,我们无法写出什么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语言学史、中国音韵学史、中国建筑史、中国音乐史、中国舞蹈史等等。
季先生的评价可谓公正精辟。
但他老人家也要求我们对于这样的研究“更要细微、具体、事实求是地加以分析,期能作出比较正确的论断”。
佛教自汉哀帝元寿元年大月氏博士京口授浮徒经,以及后来的汉永明帝梦金人,派遣使臣迎取佛像、传教士传教,翻译最早的佛经《四十二章经》、修建洛阳白马寺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但是许多人并不十分了解,佛教传入中国并不是直接从佛陀的故乡尼泊尔和印度进来的,而是从今天的中亚,西域传播而来的。
其传播路线有二条:一条是北传路线是通过阿富汗、巴基斯坦、新疆的喀什、和田、吐鲁番、河西走廊和丝绸之路进来的;一条是南传线路,既通过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的海上线路。
初传佛教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翻译佛经,和如何适应中国化的问题。
魏晋南北朝以来,佛经逐渐被翻译成了汉文,但是要想让人们理解和读懂、听懂这些外来的异族思想,首要的任务就是如何用汉语文化的习惯解释佛教的名词概念,如何让我们原有的道家和儒家思想接纳外来的佛教,让其本土化、民族化,这一过程经过了二三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佛教的传入由于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支持,所以在魏晋六朝时期发展的非常迅猛。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潘斌知识点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潘斌知识点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终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同时又具有儒道互补特色的文化体系。
第一节先秦:中国文化的萌芽与争鸣中华民族三个大的文化区1.黄河中下游的河洛文化区(中华文化主要起源),代表:龙山文化、仰韶文化、裴李岗文化2.长江中下游的江汉文化区,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3.黄河下游和黄淮之间的河岱文化区,始祖为伏羲氏,以大汶口文化为代表氏族是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基本经济单位和生活群体,分为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连续的阶段。
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夏商周时期,即青铜文化时期本时期重要文化事件:文字的产生(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a)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六种形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b)世界上早的三种文字符号:埃及的圣书体、苏美尔人和古巴比伦人的楔形文字以及中国的汉文字。
本时期形成两个重要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
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奠定了中国古代族权和政权合一的家国同构的特点。
《周易》,成书于殷周之际,我国早期的一部非常重要的文化元典,周文王作由卦象、卦辞、爻辞三部分组成卦象有八卦,卦辞是对卦象的解说,爻辞是对爻象的阐释卦象顺序: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运用阳爻和阴爻排列组合形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春秋战国以诸子百家为文化标志,尤其是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西汉司马谈将诸子划分为六家:阴阳、儒、墨、名、法、道德西汉刘歆总结出十大流派: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阴阳家、农家、纵横家、杂家和小说家诸子之中,儒墨两家是显学,其次是道家、法家和阴阳家春秋战国杰出人物:1.史学家左丘明《春秋左氏传》2.军事家孙武《孙子兵法》3.诗人屈原《离骚》、《九歌》、《九章》4.政治家管仲、商鞅、晏婴5.外交家苏秦、张仪6.医学家扁鹊7.水利家李冰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了中国文化两个重要思想:1.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根本的特色和命题)2.民本思想(有重大实践意义)春秋战国的地域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秦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第二节汉魏六朝:中国文化的一统与多元文化统一的基本政治条件:秦朝统一六国后建立的中央集权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尊儒术”“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五经”:《诗》、《书》、《易》、《礼》、《春秋》“今文经”:田何传的《易》、伏生传的《书》、申培传的《诗》、堂生传的《礼》、公羊和穀梁传的《春秋》“古文经”:《尚书》、《礼》、《孝经》、《论语》、《春秋左氏传》、《周官》董仲舒的新儒学与经学结合演变为谶纬学。
加行96课思考题及串讲
加行96课思考题及串讲
(原创版)
目录
1.课程概述
2.加行 96 课的主要内容
3.课程的思考题
4.课程的串讲
正文
1.课程概述
加行 96 课是一门深入浅出地介绍佛教哲学的课程。
课程以佛教的基本教义为核心,通过讲解佛教的历史、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使学员对佛教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课程内容丰富,涵盖了佛教的基本概念、佛教的历史、佛教的修行方式等多个方面。
2.加行 96 课的主要内容
加行 96 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佛教的基本概念:包括因果、轮回、业、缘起、四谛、八正道等。
(2)佛教的历史:介绍了佛教的起源、发展、传播等历史过程。
(3)佛教的修行方式:包括禅修、念佛、持戒、布施等。
(4)佛教的文化:包括佛教的艺术、文学、建筑等。
3.课程的思考题
课程的思考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问题:
(1)佛教的核心教义是什么?
(2)佛教如何看待人生的痛苦?
(3)佛教的修行方式有哪些?
(4)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哪些?
4.课程的串讲
课程的串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佛教的起源:介绍了佛教的起源地、创始人以及佛教的最初教义。
(2)佛教的发展:介绍了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过程,以及佛教如何传播到中国和其他国家。
(3)佛教的教义:详细讲解了佛教的核心教义,如因果、轮回、业、缘起、四谛、八正道等。
(4)佛教的修行方式:介绍了佛教的各种修行方式,如禅修、念佛、持戒、布施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年学期:2013-2014第二学期科目名称:佛教与中国文化院系:化学与环境学院任课教师:李宜静年级班级:化学(师范)6班学生姓名:张腾斌学号: 20112401025专业:化学(师范)读«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探讨佛教流传与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及影响【摘要】«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学养最深和最受尊敬的佛教学者方立天教授的大作,也是“当代中国人文大系”系列丛书之一。
自从印度佛教东传至中国之后,便拉开了佛教在各个朝代发展的篇章,而佛教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本书从佛教东传概况、佛教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入手,呈现对佛教各方面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佛教东传发展政治伦理佛教相关问题一直以来就是学术史上的研究热点之一,为人熟知的著作,如聂静洁的«20世纪西域佛教史若干问题研究述评»、杨明的«佛教伦理及其中国化发展»等,都对佛教东传及由于中国本土化而产生的一些文化现象有过一定的研究,但在佛教与中国政治的关系上相关学术研究占比例较小。
“本书如果能够对于宗教学工作者、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外交统战工作者,以及导游和旅游者,提供各自需要的某些佛教知识,这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安慰了。
”可见,作者撰写这本书,是为读者了解“中国佛教文化与传统文化”提供基础知识。
作者也明确表明,我们应当借助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理性根据,克服、消除宗教心理来推倒神的虚构威严。
这充分表现了作者虽是在研究宗教学,但其自身秉承无神论和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神”的存在根本上是要树立人的尊严。
因本人对宗教史的知识较为感兴趣,我挑选了«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这本书作为阅读书目且参考了部分学术文献,本篇文章将从印度佛教东传概况、佛教在中国各朝代发展情况及佛教与中国社会各方面互相影响的角度出发,梳理佛教与传统文化的知识线索,并提出个人对部分观点的看法和体会。
一、印度佛教东传概况在苦难与压迫的印度现实社会中,印度佛教萌发了。
佛教的外传始于公元前3世纪的阿育王统治时期,而关于佛教传入我国内地的确切时间则有着不同的说法,最主要有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传入说和西汉安帝时传入说。
最后综合两种说法,佛教初到内地大约在公元一世纪。
佛教在中国流传、发展了2000多年,逐渐适应、调整、融合到了传统中国文化中。
书中提到,佛教传入中国内地路线有两条:一是陆路:从中亚细亚地区传入我国新疆,再继续传入内地;另一条是海路:从斯里兰卡开始,经爪哇、马来半岛、越南后到达广州。
而一些学术观点则认为,“有关佛教传入中国汉地所经由的路径的观点有陆路传入说、海路传入说和川滇缅印道传入说。
”①自汉武帝开通西域以来,陆路便成为东西交通的要道,这条陆路又包括了南北要道。
印度来华的僧人多数通过这南北两道抵达中国内地。
另外,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后并不是只在本土发展,它也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而流传到邻国。
公元4世纪佛教传入朝鲜,在这之后,朝鲜新罗僧人不断来华与唐交流学习。
“他们的来华,不仅为韩国佛教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而且,他们还用精深的佛学知识反哺中国佛教,为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并以此铸就开放的中国佛教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②中朝的佛教交流互相促进双方佛教文化的发展。
自20世纪50年代后佛教成为朝鲜最大的宗教;公元6世纪,佛教又从朝鲜南部传入日本大和皇国,至今影响深刻。
“日本佛教在中国佛教的帮助下发展起来,同时日本佛教本身的发展又为中国佛教资料的保存和思想发展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③中日关系也随着佛教文化的交流而得到进一步加强。
公元2世纪中国广西将佛教影响至越南地区;藏传佛教也传入西伯利亚并在近代被沙俄政府扶植;近代佛教又从中国沿海传至马来半岛等东南亚国家。
从书中描述我们可知,中国与邻国因佛教而加大来往,佛教外传同时也是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良好机会。
二、佛教在中国各朝代发展情况及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后,受当时社会现实和政治统治等因素影响,在各朝各代①«20世纪西域佛教史若干问题研究述评»,聂静洁,«西域研究»,2005年3月②«论韩国僧人对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贡献»,王德朋,«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六期③«中日佛教交流概述»,刘富胜,«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二期中渐渐发展。
在中国,佛教的传播与佛教的经典译介同步进行。
三国两晋时期,佛教信仰开始流布到民间,佛典翻译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译经惯于用道家术语来表述佛教思想。
至东晋十六国时代,南北两地的多数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都大力提倡佛教;而由于长年战乱,民不聊生,社会的苦难也使劳动者愿意从求神拜佛中获得心灵上的安抚。
这便为佛教的兴盛提供了天然的社会环境,也汇合成中国佛教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这个阶段中,佛典翻译取得重大成就,西行求法运动兴起,净土思潮和般若学等教义形成。
南北朝则形成了独立的寺院经济,虽然在此期间有过统治者灭佛的现象。
隋唐之后,政治统一、安稳,国家经济繁荣,国际文化交流活跃,佛教也渐渐演变成若干新的宗派。
隋唐统治者也十分重视对佛教的整顿和利用,佛教在此期间到达鼎盛状态,在各方面都创造了显赫的成就。
此鼎盛时代终结于而后的安史之乱和会昌灭佛。
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对佛教采取严格限制的政策,佛教在衰微中延续。
中国佛教的另外一支——藏传佛教,却随着蒙古族统一中国而复扩大其影响,成为元代国教。
佛教从印度而来,却在中国本土的环境中得以发展,这与其强大的适应性和融入性息息相关。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伦理、哲学、文学艺术、民俗等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些影响仍持续到今日。
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至今也可从民间习俗、思想、文学艺术作品、旅游建筑等各方面窥见。
三、佛教与中国政治相互关系首先中国政治对佛教具有决定作用,而佛教对政治具有反作用,这只是从史实中概括出的较为基本的关系。
东晋以前,佛教还不足够强大,未形成一种社会力量。
统治阶级中个别人信奉佛教也只是为了个人去灾得福。
而东晋时佛教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势力,日益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开始成为统治阶级实行专制统治的一种工具。
在这一时期,北方十六国和南朝统治者为了利用佛教以巩固其统治,重视名僧,名僧参与政治的情况也时常出现。
而佛教的基本教义所主张的“无君无父”与儒家纲常名教形成尖锐矛盾,“沙门拜俗”问题之争也以王权和儒家胜利而告终。
北朝二武灭佛事件,也是由于佛教势力膨胀,影响了政府兵源,这表明当佛教的发展影响甚至有威胁到统治者统治的倾向时,遭到打压的原因十分清晰。
到隋唐时期,一方面,统治者大都将佛教作为统治人民的思想工具,因而共同扶持、全面利用佛教,泯灭人们的斗志,使人们安分守己,防止农民起义。
诸如隋文帝宣传“我兴由佛法”,说自己当皇帝是秉承佛的旨意;隋炀帝也利用佛教经典来神化自己,为自己杀害父兄的行为辩解;唐高祖曾下诏在过去的战场上立佛寺,给死者超度,以收买人心;武则天则用佛教来维护自身女皇的宝座,证明政治上所享的特殊地位;另一方面,文人、官吏也对佛教持不同立场,有的从佛教不利于巩固社会统治秩序的角度反对佛教,有的则认为因果报应理论可以稳定社会秩序而提倡佛教,还有自身因仕途失意而在佛教中寻找精神寄托。
元代时期,藏传佛教与政治密切结合,名僧也参与元代立国活动。
宋明时代佛教也被农民领袖利用来倡导和组织农民起义,如明清时期,宋太祖赵匡胤反前代政策,采取保护佛教来加强自身统治力量;明太祖朱元璋曾参加以“弥勒降生”为号召的红巾军农民起义,后来又竭力防止佛教滋蔓。
在明清时期,佛教也因统治阶级实行民族政策和成为对外结交的纽带而发挥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佛教是受到支持或是遭到排挤,是特定时期的政治需要决定的。
佛教若能顺应统治者意图,则被扶持而得到发展;若其发展威胁或与统治有了矛盾,则只能遭到打压。
中国佛教一直都是被政治利用的工具,但又因具有特殊教义,佛教在其渐入中国社会的过程中,在统治阶层及劳动者中分别起到不同的作用。
汉至西晋时期,佛教的政治作用并不明显;东晋南北朝,佛教的各种思潮尤其是因果报应思想可以麻木并控制下层劳动者的思想,从而维护了基层政权统治;隋唐时期形成的宗派所宣扬的理念都直接或间接地消弭人民的革命意识,逃避现实,放弃斗争;而宋元明清时,佛教思想一部分被宋明理学所吸收,通过理学发挥政治作用。
而一部分进步思想家如李贽、龚自珍等又借助佛教来批判礼教和宋明理学,呼吁社会变革专制制度;近代资产阶级改革家如梁启超、章太炎等试图借佛教思想来改造国民道德和专制社会,在一定条件下起到改造国民道德的作用,但其局限性也决定了资产阶级难以通过此完成事业。
佛教反作用于中国政治,对于不同的对象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对于统治阶层大多是巩固其统治,对下层劳动者通常是麻痹消除其抗争意识,另外也不乏被进步人士或起义者所用来反抗专制统治。
总的来说,佛教虽然对历代中国政治产生不同的影响,但在佛教之上还有统治者统治人民的最主要思想工具----儒学思想,因此佛教影响水平有限,佛教终究是受到政治统治的限制。
四、佛教与中国伦理相互关系“佛教不仅非常懂得‘入乡随俗’的重要性,而且它本身有适应环境的内在机制,因此,在它传入中国以后,就以‘随机’、‘方便’为理论依据,十分注意与中土原有的思想文化相适应。
”④在伦理观上,佛教是以“孝道”为核心,吸收、调和儒家道德伦理来改造和充实自己,基本上是作为儒家伦理道德的配角而发挥其社会效能的。
佛教的伦理观念的重心即“孝道”,由于“孝”的观念适应于中国传统宗族家族社会,其倡导的一系列传统,如盂兰盆节、扶救双亲等民俗和观念深入民众,因此也成为维持家族组织结构和维护专制秩序的重要力量。
早期汉译佛典倾向于适应中国儒家伦理,对于有关人际关系,尤其是男女关系、夫妻关系、家庭关系、主仆关系的内容,译者均为了适应儒家伦理道德而做出调整,其中印度佛教认为这些关系的人都应该互相尊重,自由对待,而调整后的伦理则认为他们之间应有支配关系、隶属关系。
但儒家和佛教对待人生社会的看法存在根本性的不同,儒家重人事,重现实,佛教重解脱,重出离。
佛教思想的流传必定会动摇和瓦解儒家主导的传统伦理观念,因此儒家学者开始发起对佛教的攻击和批判以维护其正统地位,“如佛教徒的出家,与父母断绝关系,是不孝之举;僧人削发,违反了违反了将身体发肤完整归于祖宗的孝道要求;独身无后,是大不孝;不拜父母,是违反尊亲的原则。
”⑤佛教为了能适应在本土的生存,又不得不对这些抨击采取辩解、调和和妥协的态度,各朝代僧人信徒等都会对佛教的信念加以修改以适应儒家提倡的伦理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