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进展
脊髓损伤后康复护理进展
R,et
a1.
ex—
ease[J].Am J Med Sci,2003。325:163—167
the
QT
dispersion in ventricalar after 697
cardiac death
rate
be reduced
in
tra,systoles and cardial
in sinus
beats for risk stmtifieation
或尿潴留等尿流动力学的病态症状[1”“],所以在护理中应注 意膀胱功能的训练。传统方法是在最初期任其开放,使膀胱 保持空虚状态,避免逼尿肌在无张力状态下过于伸和疲劳,通 常在1~2周后夹住尿管,每3~4 h开放1次,便于保持膀胱 一定容量,防止挛缩[1“,每隔l~2周更换1次尿管,并用生
站立及行走训练,在上肢的帮助和上身的带动下,借
500
ml的进水量。2~3周后拔除尿管,并嘱
曾志支,金才益,裴斐.等.脊柱手术后下肢静脉栓塞形成17例 报告[J].中国脊髓杂志,2003,13(IO);624—625
患者自行排尿,如不能自行排尿,膀胱充盈,根据患者的情况 予采取间歇导尿法处理排尿的问题。有研究表明:间歇导尿 是处理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问题的最安全的方法,可明显降 低尿路感染的危险,同时改善排尿功能障碍患者的生活。是 [9]
90一92
[1]COLI。INS A J.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2]AVRAM
dialysis M M.How
can
end.stage renal
dis—
[103
JDABRoWSKI Predictive
power
A,KRAMARZ of
脊髓损伤的治疗新进展
脊髓损伤的治疗新进展脊髓损伤是一种比较常见而且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
以往人们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方式相对来说比较有限,特别是对于创伤性脊髓损伤的治疗手段更为缺乏。
但是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医学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脊髓损伤的治疗方式也有了很大的突破,针对创伤性脊髓损伤的治疗手段更是呈现出了越来越多的新进展。
一、药物治疗脊髓损伤的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针对不同症状和病因来进行的。
如可使用免疫抑制剂和激素治疗,来减少免疫反应,避免出现炎性损伤;利用cAMP来提高神经细胞的再生能力,促进神经细胞的成长等等。
这些针对不同因素的药物治疗并非用于治愈脊髓损伤本身,但是它们可以控制症状,减轻疼痛,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从而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细胞治疗细胞治疗是近年来脊髓损伤治疗的一项新进展,细胞治疗可以让自身的干细胞或者体外分离的神经前体细胞再生并分化成成熟的神经细胞,从而达到修复脊髓的目的。
例如:脐带血干细胞,他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从而促进脊髓再生;脂肪干细胞可以分泌出多种神经营养因子,改善脊髓损伤的微环境,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同时体外培养的神经前体细胞也在多项实验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三、功能电刺激功能电刺激是一种新型的无创刺激技术,这种技术通常通过电极与患者皮肤接触以刺激神经元或肌肉。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改善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促进脊髓部位的再生和复原。
同时,功能电刺激也可以增强患者的肌肉功能、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应该指出的是,这种治疗方法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
四、神经修复法神经修复法是现代医学对于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一项重要领域,它可以通过再生技术、干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方式来改善脊髓的生长和修复,提升患者的脊髓功能和生活质量。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神经修复法已经成为了未来脊髓损伤治疗的有力支撑。
尽管这种治疗方法还存在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等问题,但是它的未来前景无疑是非常可观的。
脊髓损伤的评估和康复治疗
脊髓损伤的评估和康复治疗一、脊髓损伤的评估脊髓损伤(SCI)是指脊柱或脊髓发生的创伤性病变,常导致运动神经元和感觉神经元功能障碍。
评估脊髓损伤的严重程度对康复治疗至关重要。
以下将介绍脊髓损伤评估的三个主要方面:神经学评估、影像学评估和功能评估。
1.1 神经学评估神经学评估是脊髓损伤患者最基本的评估方法之一。
它旨在确定患者受损的神经通路和功能缺陷。
常见的神经学测试包括感觉、运动、反射以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等方面。
感觉测试可以通过触觉和疼痛测试来检查患者对外界刺激的感知能力,并确定是否存在感觉缺失或异常。
运动测试可以通过让患者进行各种运动来检查他们对肌肉控制的能力。
例如,让患者屈曲或展展大拇指,挠痒痒点等。
这些测试可以判断患者的运动功能是否受损。
反射是评估脊髓完整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检查肌腱反射和剪辑反射等来评估患者的反射活动。
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测试包括血压控制、机体温度调节等。
这些测试有助于了解患者的自主神经系统受损情况。
1.2 影像学评估影像学评估科技的进步为脊髓损伤的准确定位和定量分析提供了有力工具。
常用的影像学技术包括X线、CT扫描和磁共振成像(MRI)等。
X线可以显示骨折、脱位等骨性损伤,对于明确SCI患者颈椎或腰椎是否存在明显异常非常有效。
CT扫描能够提供更详细的图像信息,显示出软组织和骨性结构的精确状况,帮助医生确定治疗方案。
MRI则是目前最常用且最可靠的影像学技术之一,它能够直观地显示损伤部位及周围软组织结构,更全面地了解脊髓损伤的程度和类型。
1.3 功能评估功能评估是了解脊髓损伤患者生活质量和康复需求的关键环节。
常见的功能评估工具包括美国慢性疼痛指数(VAS)、康复测定量表(FIM)和Spinal Cord Independence Measure(SCIM)等。
VAS用于评估慢性疼痛的程度,了解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的疼痛问题,以便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FIM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综合评定量表,通过评价患者自理能力、行动能力和社会参与程度等,可以了解到脊髓损伤患者在不同领域中存在的功能障碍。
脊髓损伤康复治疗最新进展
脊髓损伤康复治疗最新进展一、脊髓损伤概述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通常由外伤引起,如交通事故、跌落、运动损伤等。
这种损伤会导致神经功能丧失,影响患者的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
脊髓损伤的严重程度可以根据损伤的级别和范围进行分类,从完全性损伤到不完全性损伤不等。
脊髓损伤的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急性期管理、康复治疗和长期护理。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1.1 脊髓损伤的分类脊髓损伤可以根据损伤的解剖位置和功能影响进行分类。
损伤可以分为上颈、中颈、下颈和胸腰段损伤。
此外,损伤还可以根据是否完全损伤神经功能来分类,完全性损伤意味着损伤水平以下的所有运动和感觉功能丧失,而不完全性损伤则保留部分功能。
1.2 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包括运动功能障碍、感觉丧失、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
具体表现为肢体无力或瘫痪、感觉异常、膀胱和肠道功能障碍等。
1.3 脊髓损伤的诊断脊髓损伤的诊断通常包括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神经功能评估。
影像学检查如MRI可以显示脊髓损伤的具体位置和范围,而神经功能评估则可以确定损伤的严重程度和功能影响。
二、脊髓损伤康复治疗的传统方法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旨在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传统的康复治疗方法包括物理治疗、职业治疗、心理治疗和辅助器具的使用。
2.1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脊髓损伤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各种运动和训练来提高患者的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和平衡能力。
物理治疗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2.2 职业治疗职业治疗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技能,如自我照顾、家务活动和工作技能。
职业治疗师会教授患者使用特殊的技巧和辅助设备来完成日常任务。
2.3 心理治疗脊髓损伤患者往往会经历情绪波动和心理压力,心理治疗可以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脊髓损伤的康复
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一、概述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由于损伤和/或疾病等因素引起的脊髓结构及其功能的损害,以致损伤平面以下运动、感觉、植物神经功能的异常改变。
常见的病因有交通事故、高处坠落、运动创伤等。
另外,尚有自然灾害、炎症、变性、肿瘤、血管病变以及发育性因素等。
由于该病的致残性严重,有不同程度的截瘫或四肢瘫,在美国年发病率约为30~32人/百万,另有20人/百万在入院前死亡,在我国80~90年代,北京约6~7人/百万,且有日趋增加趋势。
脊髓损伤患者大多是青壮年,正处在年富力强之时,伤病的困扰给自身和家庭造成残酷的打击,随之而来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为此世界各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基础研究到临床急救,从早期康复到恢复期康复,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以期尽可能地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尽早地回归社会。
二、诊断要点1、有明确的头颈部过度屈伸的外伤史,或高处坠落、脊柱直接外伤史。
2、颈部或腰部活动受限,局限性棘突压痛、畸形。
3、有不同程度的颈、胸、腰神经根或脊髓损伤的表现。
4、X检查可有椎体骨折或脱位。
5、CT 和MRI检查发现脊髓受损情况。
三、早期处理1、脊髓休克的处理:脱水治疗、激素治疗。
2、解除脊髓压迫,重建脊柱稳定性:颅骨牵引、手术减压、内固定。
3、高压氧治疗:最好在六小时内进行。
减少脊髓出血、水肿、缺氧。
四、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一)防治压疮1、常翻身、定时按摩。
2、在压迫部位防治防压疮气垫。
3、保持床单的清洁干燥。
4、加强营养。
5、紫外线照射及超短波治疗。
6、抗感染及皮瓣移植。
(二)防治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
1、患肢被动活动。
2、口服抗凝药(华法林、阿司匹林)。
3、溶栓治疗。
4、针灸、推拿治疗(三)自主神经亢进1、表现:多发生于第6胸椎平面以上的脊髓损伤患者,是一种血管反射,可源于任何一个高位损伤时低于损伤平面的器官。
表现为突然大量出汗,面色潮红,脉搏缓慢,血压升高和头痛(300∕160mmHg)。
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进展
2.1 运 动 训 练 脊 髓 损 伤急 性 期康 复 治疗 中运 动训 练 目的是
防止 关 节挛缩 和 畸 形 的发 生 ,压 疮 及 其 它并 发 症 。 方法 包括 良肢 位 训 练 、正确 体 位 的摆放 、瘫痪 肢 体
作 者 单 位 莆 田学 院 医学 院 (351100)
国 内学 者 研究 也 证 实 了经 早期 系统 康 复治 疗 后观察 组 的 Barthel指数 和 FIM 评 分 显 著 高 于 对 照 组 ,且 并 发 症 远 少 于 对 照 组 .3_。 李 坚 通 过 研 究得 出早期 康 复治疗 能有 效提 高患者 的运 动功 能 、 生活 自理 能力及 功 能 独 立性 ,降低 并 发 症 发 生率 。 因此 ,可见 在患 者病 情 稳 定 后 尽早 开 始 康 复 治疗 , 可最大 程度 提高 患者后 期 生存质 量 。
郑 剑 聪 等 .脊 髓 损 伤 的 康 复 治疗 进 展
307
星 形 胶 质 细 胞 持 续 反 应 性 增 生 ,减 少 胶 质 瘢 痕 形成 。 2.3 干 细 胞 移 植
近 年来 研 究 证 实骨 髓 问充 质 干 细胞 移 植 可 以 治 疗脊髓 损 伤 。骨髓 间 充质 干 细胞 (BMSCs)是一 群来源 于 骨髓 组 织 中的 非 造 血 细 胞 ,是 多 能 干 细 胞 ,易 于分离 培养 ,扩增 能力 强 ,免 疫性低 。骨髓 间 充质 干细胞 在体 内 、外 能 被诱 导分 化 为 神 经 细胞 。 这为脊 髓损 伤提 供 了新 的 治疗方 法 ,并 已初 步应 用 于临 床 。
l 早 期 康 复 治 疗
长 期 以来 ,人 们普遍 认 为脊髓 损伤康 复是 在脊 髓损 伤后 期或 恢 复 期进 行 的 ,是 临 床 治疗 的延 续 。 然 而 ,近 年来研 究 发现脊 髓损 伤患 者功 能的恢 复和 住 院时 问与受 伤 至康复计 划 实施 的时 间呈 负相 关 , 伤后 康 复实施 越 早 ,所需 住 院时 间越 短 ,经 费开 支 越少 ,而 所获取 的功 能恢 复越 多[1]。
脊髓损伤的康复
(四)ADL能力评定
截瘫患者可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
(五)功能恢复的预测
对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根据其不同的损伤平
面预测其功能恢复情况(图)
功能预测:脊髓损伤平面与功能的关 系
节段水平
C1-4 C4 C5
最低位有 功能肌群
颈肌 膈肌、 斜方肌 三角肌、 肱二头肌
禁 忌
(1)截瘫:直腿抬高大于60度,膝屈曲下髋屈90度应避免, 这将加重下胸、腰椎的损伤.
(2)四肢瘫:在骨折固定期间,头、颈部活动,双肩牵拉应 避免.
(3)继发骨折和/或呼吸损伤的病人应避免采用俯卧位.
四、亚急性期康复
一般指发病后8-12周.在此目标、评估方法基本
同前,训练重点是获得姿势控制和平衡能力.
腘绳肌牵张方式
跟腱牵张方式
内收肌牵张训练
垫上训练
(1)翻身
(2)肘胸位:目的是改善床上活动度,为进行四点跪位
和坐位作准备
(3)手膝位:从轮椅上站起来或借助拐杖,双侧膝、踝
足支具进行行走的低位截瘫病人需要这种体位下的 功能性活动.
(4)双肘支撑位下缓慢坐起
目的: ①为病人独立坐起作准备 ②提高肩伸肌和肩内收肌、腹肌肌力
脊髓损伤的康复
脊髓损伤(SCL)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 起的脊髓结构、功能的损害,造成损伤水平 以下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颈脊 髓损伤造成四肢瘫痪时称四肢瘫,胸段以下 脊髓损伤造成躯干及下肢瘫痪而未累及上肢 时称截瘫。
一、概 述
(一)病理生理
伤后6-12小时之内,白质中的神经轴突尚无明显
改变,在此时期内给予有效治疗,则有一部分病例
脊髓损伤的治疗现状和进展
脊髓损伤的治疗现状和进展脊髄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损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患。
随着交通丄具尤其是私家车大众化,创伤性脊髄损伤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早期、全面的医疗干预和康复治疗对SCI患者脊髓损伤程度和提高今后的生活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本文就近儿年SCI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标签:脊髓损伤;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基因;进展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脊柱外科常见疾病[1 ]。
随着交通业的发展及私家车的进一步普及,我国因为交通事故而造成的脊髄损伤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据相关统计可达到46.9%[2]o脊髄损伤可以使患者脊髄以下所支配的躯体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发生功能性障碍,为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同时也为家庭造成沉重负担。
本文综合近年来国内外对脊髓损伤的治疗现状和进展来做一综述。
1药物治疗应用于临床SCI治疗的药物还比较少,大部分还处于基础或动物实验阶段[3]o 现有临床用药治疗SCI主要有两个侧重点:①针对继发于SCI神经的保护, 主要作用为减轻损伤处的炎症反应;②针对原发性SCI受损脊髓的再生。
1」针对继发性SCI的药物糖皮质激素被广泛应用于SCI的治疗,其减少炎性因子产生、缓解组织水肿、增强中枢神经系统血流量、抑制脂质过氧化和自山基的合成的作用,已经被认可为治疗SCI的标准治疗方案。
相关临床研究证明, 参照美国脊髄损伤联合会运动评分标准来看,在早期(最好为8h之内)大剂量应用糖皮質激素(有效治疗窗内),对比未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分值有很大提高[4]。
其代表药物为屮强龙。
虽然其治疗SCI的效果得到肯定,但大剂量应用而产生的副作用使得其在实用上存在很大争议[5]。
所以对于使用时间上的认定成为重点。
神经节甘脂可以减轻脂质的过氧化物作用,并能促进轴突生长及增加损伤部位轴突的存活数LI。
此类药物的代表为单唾液酸神经节昔脂。
脊髓损伤修复研究的进展
c F y li H.A o l c r al c n r l d h u d r 1 my ee ti l y o tol s o l e —e. c e 【8 Og e ,Oz a c n 3]
[2 张 兰.陆 廷仁 . 丛 神 经 损 伤 的 康 复治 疗 Ⅲ. 华物 理 医学 与 康 2】 臂 中
b w ot oi fr u re v rd b ah a peu nuvJ rs e o r s o ne o ee rc i lx s iirI .P o t t h s l 1 h O to n.2 o .43:5 - 2 5 r tIt o 02 () 2 5 . h 2
C ieeJun lfR hblai d i ,Nv2 1, V12,N . h s ora o ea it o Mei n n itn ce o.00 o 5 o l . 1
应 们.中 国针 灸 ,0 5 2 (0 :7 — 6 7 2 0 ,5 1 )6 5 7 . [8 徐 雪华 , 永 启 , 1] 邓 邓雪 平 .针 刺 内麻 点 治 疗 骨科 疼 痛 症 4 2例 l. J 1 浙 江 中 医 杂 志 ,0 13 ( )2 . 2 O .6 1 :9 顾 裴 等 功 在 [9 林 立 , 立 强 , 国献 , .“ 能 康 复 链 ” 全 臂丛 根 性 撕 脱 伤 1】 手 术 过 程 中的 实 施 探 讨 f.中国 临 床 康 复 ,0 3 7 4 :0 — J 1 20 , ( )6 9
2 0 ,6 8 : 0 1 o 8 2 ( ) 3 —3 .
1 [0 李 丽 杰 ,赵 锐 .1 8例 臂 丛 神 经 损 伤 术 后 康 复 训 练 及 随访 m . 2】 中 国 民康 医学 杂 志 ,0 4 1 ( ) I6 20 ,6 2 :1 .
脊髓损伤康复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脊髓损伤康复治疗临床研究进展摘要:脊髓损伤对人体造成的危害较大,可能造成患者出现大小便障碍、运动障碍、感觉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需要及时治疗。
通过合理对康复治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加速患者康复速度,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康复环境,改善脊髓功能损伤,有助于患者恢复生理机能,本文从脊髓损伤入手,探索当前临床对该病症的康复治疗研究,旨在为脊髓损伤患者治疗提供良好的参考。
关键词:脊髓损伤;康复治疗;障碍引言:脊髓损伤通常由外界直接或间接因素造成的一种脊髓结构、脊髓功能损伤,脊髓在神经系统内担任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旦出现损伤,将影响躯体与大脑之间的感觉与运动神经,造成相应的损害,患者可出现感觉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等情况,产生的危害较大,通过合理的康复治疗有助患者病症改善,降低病症对身体造成的危害,促使患者及早恢复正常生理机能,提高生活质量。
一、脊髓损伤脊髓损伤通常由外界直接暴力、间接暴力因素导致,该病症发生后可造成下躯体与人脑之间的神经系统联系受到影响,进而出现明显的功能障碍,如大小便障碍、运动功能障碍、感觉障碍等,对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较为显著,需要及时治疗。
朱康祥,金盛,邵文飞[1]在常规康复训练与电针联合温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临床研究中提出脊髓损伤的特征,根据其特点设计联合治疗方式,进而保证其治疗效果,同时明确该病症危害,合理进行预防,降低病症发生率。
何件根,宋倩,范维娇[2]在针灸治疗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中提出脊髓损伤病症,明确该病症表现以及对患者日常影响,针对性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法,以改善患者病症,促使患者及早恢复健康。
二、脊髓损伤康复治疗临床研究临床上对脊髓损伤康复治疗研究较多,并形成大量的理论,旨在通过康复治疗改善患者病症,降低病症对患者身体造成的损伤,降低功能障碍对患者产生的影响,促使患者及早恢复身体机能,提高生活质量。
牛秋妍,任亚锋,张晓勇[3]在电针配合悬吊运动训练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疗效观察分析过程中提出电针治疗理念,该方式应用优势较为明显,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肌力,促使身体机能提升,联合运动训练可以进一步提高患者肢体功能,加速体内循环,利用内环境微循环优势改善患者病症,降低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减缓肌肉萎缩速度,以促使患者及早恢复健康。
脊髓损伤的治疗和康复
脊髓损伤的治疗和康复脊髓是人体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传递大脑与身体各部位的指令和感觉信息。
脊髓损伤是指人体脊髓部位的神经细胞受到直接损伤或缺氧缺血导致氧气供应不足而出现的一种病症,常见原因包括外伤、疾病和肿瘤等。
脊髓损伤的严重性往往与损伤部位和程度密切相关,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
脊髓损伤的治疗和康复也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下面就谈一下这方面的内容。
一、初期治疗脊髓损伤的初期治疗非常重要,这个时候需要进行紧急处理以减少神经细胞的损失。
首先应该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保证氧气的供应。
其次,需要进行维持血压的处理,保证血液的流量足够,避免神经细胞的死亡。
如果发现患者有截瘫现象,需要立即进行营养和水分的补充,以避免身体发生恶性循环。
二、手术治疗对于脊髓损伤的患者,必要的手术治疗非常重要。
手术可以减轻脊髓的压迫程度,恢复受损的脊髓神经细胞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包括开颅手术、纤维支架植入、硬膜外肌肉神经切断等多种形式。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择最适宜的治疗方法。
三、康复治疗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是一种长期、渐进的过程,需要组成多科室的康复团队对患者进行全面治疗。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疗法、职业疗法、心理治疗等多种形式。
1、物理疗法物理疗法是一种比较常见、广泛的康复治疗方法。
物理疗法主要包括被动训练、主动训练和运动疗法。
被动训练是通过机器帮助患者进行肌肉运动的一种方式,可以改善患者肌肉张力、韧带柔韧性、肌肉功能等方面的问题。
主动训练是指让患者自己进行运动训练,帮助患者恢复肢体自由度和协调性。
运动疗法是指利用多种不同的体育运动方式,对患者进行系统、专业的康复治疗。
2、职业疗法职业疗法是指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帮助患者改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职业疗法包括各种手术器材、康复器材、辅助器具等,帮助患者学习能够自主生活的方法。
职业疗法能够帮助患者从外部环境、物质条件等方面改善康复效果。
脊髓损伤康复的研究进展
脊髓损伤康复的研究进展脊髓损伤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一旦发生,往往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其中,严重的脊髓损伤不仅会引起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的丧失,还常伴随着呼吸、循环和泌尿系统等多方面的问题。
在该领域的研究中,康复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下面将简要介绍脊髓损伤康复的研究进展。
一、功能恢复的机制研究1. 转移可塑性理论从神经发育的角度去思考脊髓损伤的康复问题,可以借鉴一些理论成果。
转移可塑性理论强调身体局部组织的功能缺失可以通过其他区域神经系统对其原本不与之相关的功能进行补偿。
因此,许多研究将注意力转向对机体神经结构及功能恢复机制的研究,以更好地促进康复治疗。
2. 神经可塑性理论神经可塑性的概念广泛用于许多功能恢复的研究过程中。
据观察,严重损伤过后的脊髓通常会出现系统性的塑性变化,使其周围的神经元区域再次被激活并产生一些新的功能。
对神经可塑性原理的研究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脊髓损伤治疗的过程,同时使得康复治疗参数的选择更为合理科学。
3. 应用生物反馈技术生物反馈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恢复效率。
该技术通过观测身体的生理信号并将其直观化反馈给患者,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到治疗效果,激发其积极治疗情绪,提高康复效率。
这种技术可以更好地帮助患者控制制动、生长和恢复等方面的循环,达到更快的康复效果。
二、功能恢复的方法研究1. 光电刺激技术利用光电刺激技术对神经元进行刺激,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神经元重新生成,以实现原本丧失的功能的恢复,使患者重新获得运动和感觉能力。
目前,光电刺激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效果很好。
2. 应用电磁治疗技术电磁治疗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恢复技术,用于加速组织修复和神经元再生,从而促进神经系统的恢复,达到重建功能的目的。
这种技术还可以通过不同频率的电流刺激,帮助神经元获得更高的可塑性,从而更好地恢复受损器官的功能。
3. 应用神经干细胞研究神经干细胞研究的经验表明,其注射效果很好,可以通过其形成的新神经元和系统实现脊髓损伤治疗的恢复。
脊髓损伤康复进展PPT课件
神经修复
探索如何修复受损的神经细胞 ,提高神经传导功能。
细胞移植
研究利用干细胞等细胞移植技 术,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
生长因子治疗
研究生长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 对神经再生和修复的作用。
药物治疗研究
药物治疗
研究开发新的药物,用于缓解 脊髓损伤后的疼痛、痉挛等症
状。
药物筛选
通过高通量筛选技术,寻找具 有神经保护和修复作用的药物 。
脊髓损伤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MRI、CT等。
02
脊髓损伤康复现状
康复目标与原则
康复目标
帮助脊髓损伤患者恢复最大程度的独立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重返社会。
康复原则
早期康复、全面康复、个体化康复、循序渐进。
康复治疗方法
物理疗法
作业疗法
包括运动疗法、物理因子疗法等,主要通 过刺激肌肉、关节,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 回流,改善神经功能。
病因与病理
病因
脊髓损伤的常见病因包括交通事故、 跌倒、运动损伤、暴力等。
病理
脊髓损伤后,由于神经细胞的死亡和 轴突的断裂,导致神经功能受损,影 响身体的感知、运动和自主功能。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脊髓损伤患者可能出现感觉障碍、运动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如肢 体麻木、无力、大小便失禁等。
诊断
新技术与方法的应用
神经再生与修复技术
利用干细胞、生长因子等手段促进脊髓损伤部位的神经再生和修 复。
神经调控技术
利用电刺激、磁刺激等技术,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运动和感觉功能。
虚拟现实与机器人辅助康复
利用虚拟现实和机器人技术,为脊髓损伤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康复训 练方案。
脊髓损伤的治疗最新进展
脊髓损伤的治疗最新进展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它会对人类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
脊髓损伤导致的神经功能缺陷可能导致房屋改建、依赖救助设施等。
尤其是对于外伤性脊髓损伤,及时和有效的治疗尤为重要。
因此,脊髓损伤的治疗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
在过去的几年中,脊髓损伤治疗领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使用干细胞干细胞是指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细胞,具有非常好的再生能力,它们可以分化为身体的任何类型细胞,包括神经细胞。
因此,干细胞被认为是治疗脊髓损伤的理想选择。
事实上,使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近年来,研究人员已经使用干细胞来评估其对脊髓损伤的治疗效果。
更具体地说,研究人员收集了干细胞,将其注入损伤部位,然后观察干细胞对恢复神经功能的影响。
据报道,许多实验室都已经成功地使用干细胞治疗了动物脊髓损伤。
在试验中,科学家通过植入不同类型的干细胞来筛选出有效的干细胞,这些干细胞可以通过与损伤部位的神经元相连接来使损伤部位的神经元再生。
虽然干细胞治疗的有效性还有待评估,但这是一个非常有希望的治疗方案。
应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主要难点之一是如何保证干细胞正确分化为神经元。
要克服这样的问题,需要对干细胞在体外的培养和植入技术做出进一步的改进。
神经电刺激和康复训练神经电刺激和康复训练是治疗脊髓损伤的另一个热门技术。
神经电刺激通过刺激受损的神经元来帮助受损神经元恢复。
康复训练则是通过对受损运动机能进行训练来帮助患者恢复机能。
尽管这些治疗方案都有一些显著的副作用,但是它们是目前最常见的治疗方案,也是最常用的康复方式之一。
据报道,通过神经电刺激和康复训练,许多脊髓损伤患者已经恢复了一部分运动功能。
神经反应改建神经反应治疗是一种被证明对外伤性脊髓损伤效果显著的治疗方法。
该治疗通过模拟受损的神经反应来帮助重建受损的神经系统。
神经反应治疗基于脑和肌肉之间的神经联系,以及肌肉对神经刺激的反应。
在治疗中,医生会刺激患者的肌肉,以产生更强的神经反应。
脊髓损伤患者肺康复治疗的现状和进展
.
讲座・
脊髓损伤患者肺康复治疗的现状和进展
何 霏 张 雯 杨 蓉 陈文华 。
据患者脊髓 损伤 的节段 , 评 估其呼 吸功能水平 ( 呼 吸障碍程 度; 呼吸 障碍 的 主要 矛盾 ; 是否需 使 用 呼吸 机等 ) , 一 般 说
来 :C1 一C 2 损伤 : 呼吸衰竭不可避免 , 需 长期依赖呼吸机才
脊髓损伤 ( s p i n a l c o r d i n j u r y , S C I ) 患者 的呼吸功能 障碍
麻痹 , 呼气功能达 正常肺活量 的 3 0 %, 可 长时 间独 立执行 呼
道 约为 6 0 _ 8 %… 。相关治疗研 究受到 国 内外学者 的重视 , 早 期全 面诊断和评估 , 保 持呼吸道通 畅 , 加 强肺康复是脊 髓损
伤 患者预 防及 控制呼吸道并 发症 、 提高生存率 、 降低 病死率
的重要措施 。 1 脊髓损伤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吸功能 , 一般不需 呼吸机 。如合 并肺炎 、 胸 部外伤时 , 6 0 %的 吸气 功能不 足 以应 付所需 , 或需短 暂使用 呼吸 机 。T1 ~T 5
主要表现在 : ①肺容积降低 ( v c、 T L C、 I C、 E R V等明显减 少 ) ; ②胸壁容量弹性降低 ( 降至正常人胸腔活动度 ( 6 . 0 - - - 7 . 5 c m) 的1 / 2 —1 / 3 ) ; ③ 呼吸抑f 6 g ( 延髓 呼吸 中枢受损时 ) ; ④呼 吸肌 力量和耐力减弱 ; ⑤呼 吸功增加 ; ⑥血氧降低 ; ⑦ 咳嗽 、 排 痰 困难 ; ⑧交感神经受 累( 气管和支气管变窄 , 分泌物增多 , 加
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
一、康复治疗机制
(1) 代偿和替代 对于完全瘫痪的肢体,采用矫形器 固定关节,结合拐或助行器的应用,可以使截瘫患者 恢复步行能力。采用电动轮椅可以使四肢瘫患者恢复 一定的行动能力。 (2) 改善与训练 通过肌力训练等物理治疗方法促进 残存肌肉的功能,补偿不足的肌力,同时致力于促进 抑顿和冬眠神经细胞的苏醒和恢复功能。 (3) 训练与学习 通过神经反射再建立或神经肌肉再 学习的途径,帮助患者适应新的模式完成日常生活动 作。例如膀胱训练、作业治疗。
可保持直 腿坐位静态平衡
度)
直腿坐位静态平衡六级分级法适用于胸髓下段及腰骶髓脊髓损伤患者 平衡功能评定
三级平衡分级法
1级平衡(静态平衡) 2级平衡(自动态平衡) 3级平衡(他动态平衡) 三级平衡分级法适用于端坐位及站立 位平衡功能评定
(4)坐位训练
正确的独立坐是进行转移、轮椅和步行训 练的前提。床上坐位可分为长坐(膝关节伸 直)和短坐(膝关节屈曲)。实现长坐才能 进行床上转移训练和穿裤、袜和鞋的训练, 其前提是腘绳肌必须牵张度良好,髋关节活 动超过90度。坐位训练还应包括平衡训练, 及躯干向前、后、左、右侧平衡以及旋转活 动时的平衡。这种平衡训练与中风和脑外伤 时平衡训练相似。
(1)肌力训练
肌力训练的重点是肌力3级的肌肉,可以采用渐进抗阻 练习;肌力2级时可以采用滑板运动或助力运动;肌力1级时 只有采用功能性电刺激的方式进行训练。肌力训练的目标是 使肌力达到3级以上,以恢复实用肌肉功能。脊髓损伤者为 了应用轮椅、拐或助行器,在卧位、坐位时均要重视锻炼肩 带肌力,包括上肢支撑力训练、肱三头肌和肱二头肌训练和 握力训练。对于采用低靠背轮椅者,还需要进行腰背肌的训 练。步行训练的基础是腹肌、髂腰肌、腰背肌、股四头肌、 内收肌等训练。卧位时可采用举重、支撑,坐位时利用倒立 架、支撑架等。
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方案
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方案脊髓损伤(SCI)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常常导致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感觉障碍甚至瘫痪。
对于脊髓损伤患者来说,康复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患者尽可能地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方案,希望能对相关患者和医护人员有所帮助。
首先,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需要一个多学科的团队合作。
这个团队通常包括神经外科医生、康复医生、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心理医生等。
他们将共同制定一个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地帮助患者康复。
其次,康复治疗的第一步是控制脊髓损伤的进展。
在脊髓损伤发生后的最初阶段,医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等,以防止损伤进一步恶化。
这是治疗的基础,也是康复的前提。
接下来,康复治疗的重点是恢复功能。
物理治疗和职业治疗在这一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物理治疗师会帮助患者进行肢体运动训练、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以增强肌肉力量和改善运动功能。
职业治疗师则会帮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如自理能力训练、辅助器具使用训练等,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除此之外,言语治疗师在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为部分脊髓损伤患者可能会出现吞咽困难、言语障碍等问题,言语治疗师可以帮助他们进行相应的治疗,以改善吞咽和言语功能。
最后,心理医生的介入也是非常重要的。
脊髓损伤对患者的心理影响是巨大的,他们可能会出现情绪波动、抑郁、焦虑等问题。
心理医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增强康复的信心。
总的来说,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的协作。
通过控制损伤的进展、恢复功能、言语治疗和心理支持等多方面的治疗手段,可以帮助患者尽可能地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希望脊髓损伤患者能够尽快找到合适的康复治疗团队,获得全面的治疗和帮助。
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进展
2 MiaS e 1P  ̄ hrR s19 1 ( )3 4 5 t ,t . h r a e e ,96,0 4 :5 . 2 刘翠哲 , 6 佟继 铭 , 张丽敏 , 白屈 菜 总生 物碱 对豚 鼠的平 喘作 用
3 石丽君 , 1 王春安 .白屈 菜赤碱对 P 1 C 2细胞 乙酰胆碱诱发 电流 的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
2 1 年 02
第 3 卷 3
第2 期
6 ・ 0
J OURNAL OF MUDAN gANG ME CAL UNI DI VERSTY Vo. 3 NO. 2 1 I 13 2 02
( ) 1 7—10 3 :6 7.
2 佟继铭 , 9 石艳华 , 袁亚非 .白屈菜 总生物碱祛痰止咳作用实验研
林委 栋 林秋 阳 林 国钦 黄晋旺 蔡 学斌 郑剑 聪 方锦 祥
( 莆田学院 医学院 福 建 莆 田
3 10 ) 5 10
【 摘 要】 脊髓损伤(C) SI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 功能的损害, 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运动、 感觉、 自主神经功能障
碍。脊髓损伤分外伤性和非外伤性脊髓损伤。 当今 随着交通事故、 外伤及运动性 损伤 的频发 ,C 呈上升的趋 势, S I SI 且 C 患者 多为青年人 , 这对患者及 其家庭造成 了沉重的打击 , 大地危 害着人类健康 , 极 对社会产 生 了极 大的影响。
神 经移植 、 因治疗有着 良好 的前景 。 基
1 外科手术治疗 S I C
通过组织和细胞移植实现受损脊髓桥接 , 改善 中枢神 并
经再生 的微环境 , 使轴 突穿越胶 质瘢痕 , 现重建 。 目前 促 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进展中文摘要:随着现代交通事故的增加,脊髓损伤(SCI)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
患者因脊髓损伤留下严重的残疾、并发症,故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尤其重要。
关键词:脊髓损伤、康复治疗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是指由于外界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脊髓损伤,在损害的相应节段出现各种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及病理反射等的相应改变。
脊髓损伤会并发以下并发症:呼吸衰竭与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道的感染和结石、褥疮、体温失调等,为此积极发展SCI康复技术对SCI患者进行康复,对于预防和减少脊髓功能进一步损害、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最大限度的利用所有残存的功能尽可能地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患者重新开始自理的、创造性生活、重返社会具有重要意义[1]。
本文就近年SCI的康复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
l建立完善的SCI康复评定方法这主要包括对SCI严重程度的评定方法和对SCI后功能恢复进行动态观察的方法的完善,主要有新修改的ASIASCI神经功能分类标准、Ashworth痉挛评定分级标准、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进行生活自立能力评定,以及用抑郁状态问卷和自评抑郁量表来评定抑郁和虑;另外一些新的检查方法也用于SCI的评定.如脊髓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肌电图、经颅运动诱发电位等,当然有的评定方法正在进一步完善之中,如经颅运动诱发电位可能会刺激损伤局部的大脑皮层;总之,这些方法的应用使康复评定更加标准化、定量化。
2 SCI早期康复的重要性在国内外得到普遍认可Sepherd脊髓研究中心1997年临床结果显示,伤后,伤后2周内开始康复者,住院康复时间最短仅30天,功能自立评分(FlM)增高达40分,伤后85天开始康复者住院时间平均35天.而功能独立评分仅增加22分。
其研究结论是SCI患者功能的恢复和住院时间与受伤至康复计划实施的时间呈负相关,伤后康复实施越早,所需住院时间越短,经费开支越少,而所获取的功能恢复越多,相应的并发症越少[2];现在很多学者普遍认为SCI后患者病情稳定就应早期进行康复治疗。
3 关于SCI的康复治疗方法3.1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治疗在早期脊髓损伤中,呼吸系统并发症已成为死亡的首要原因。
据统计,急性脊髓损伤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6%~67%,其中又以通气障碍,肺不张和肺炎等最为常见。
尤其在脊髓损伤早期,脊髓休克使损伤节段以下的神经传导中断,脊髓与高级中枢之间联系的重建耗时较长,因而容易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且大多数死亡者也是因此并发症所致。
戴力扬等[3]收治863例急性脊髓损伤中早期死亡24例,其中20例死于呼吸系统并发症,20例中除1例外均有脊髓的损伤,说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与脊髓损伤的节段有关,损伤节段越高,对呼吸系统及其功能的影响也就越大。
对于SCI后卧床患者坚持呼吸医疗体操和鼓励咳嗽、改善排痰是十分重要的。
能够明显减少肺部感染和肺不张的发病率。
有学者研究发现在13例C4~C7 SCI的男性患者中,将一磁圈放置于患者T10一Tll间皮肤表面刺激,结果发现可提高患者的最大吸气末压、功能残气量及用力呼气流速,且与自主用力呼吸相比分别提高18%、69%和lO%,此作用机制可能与刺激分别支配膈肌和肋间肌的膈神经和脊神经有关,并且此疗法与以往的电刺激相比有易耐受、无痛苦等优点,故认为此治疗可作为恢复SCI患者肺功能的有效措施之一;另有学者发现SCI后吸气肌抗阻力训练能够明显减轻限制性通气障碍和呼气困难,并且能够减少呼吸系统感染和其他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从免疫学角度.有研究发现给SCI患者注射肺炎双球菌疫苗后,患者至少可获得一种血清抗体,并可维持12个月的较高血清浓度,从而降低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病率。
3.2深静脉血拴的防治SCI患者由于长期卧床、静脉内血流停止、高凝、血管壁受伤等原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相当高,不同文献报道在47%一72%,其一般在伤后12周内形成,大部分在7—10天形成。
由于大多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上没有症状.所以一般不为患者和医务人员所注意,但是如血栓脱落剐可导致致的肺栓塞.其发生率一般在8%一14%,因其致死率在1.7%—4 7%,为此最近有较多学者提出医务凡员应提高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危害性的认识,并对SCI瘫痪患者进行预防,可根据病情给予一定量的阿司匹林、双密达莫、肝素、低分子肝素等药物,也可采用其他干预措施(如:按摩、间歇性气垫加压等)以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3.3压疮压疮是截瘫患者最常见并发症,可发生于任何时期。
大量研究证实[4]:压疮的发生主要与感知觉缺失和移动度受损有关。
好发部位为骨突出处及骶尾部。
间歇性解除压迫是有效预防压疮发生的关键,要勤翻身、多按摩。
床铺保持平整、清洁、干燥,避免潮湿等物理性刺激。
大便失禁者要保持臀部清洁干燥,鼓励患者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以增强营养,提高机体修复能力。
3.4肌力训练SCI后由于肌肉的失神经支配和肌肉失用所导致的肌内萎缩和肌力减退,使其功能康复受到影响。
有人研究认为尽管用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药的应用会引起一定的反作用,但是却能够明显改善SCI后肌肉萎缩,增加肌肉的横截面积。
有人也证实每周规则功能性电刺激诱导的下肢踏车运动能明显增加SCI患者下肢肌肉的横截面积和肌肉组织与脂肪组织的比率。
有学者认为药物和电刺激治疗相结合可能是未来完全性SCI患者肌力恢复的研究发展方向之一。
3 .5痉挛的控制痉挛状态是脊髓损伤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康复治疗效果。
研究证明,直肠电刺激(RPES)和Baclofen对脊髓节段的运动神经元和/或中间神经元活性有影响,所以两者对SCI后痉挛状态疗效较好。
现在也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痉挛,这些药物根据作用部位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用来阻断外周反射弧.如:肉毒毒素、丹曲林钠等;另一类是作用于中枢部位的,如:甘氨酸类、5一羟色胺类及γ一氨基丁酸类等药物;肉毒毒素虽然在临床上已经取得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但目前在我国较少使用。
许多作者认为虽然baclofen能够较好改善SCI痉挛,但是也可能影响其他功能的康复,如抑制高位截瘫患者的咳嗽反射敏感性,使部分SCI患者的勃起及射精次数减少,使患者呼吸道感染率增加、性功能障碍加重;也有人实验发现baclofen能明显抑制动物的屈肌反射和肌肉运动,高剂量的baclofen会引起实验动物肌肉运动停止而使步行功能受到影响。
3.6步行功能的康复脊髓损伤所致截瘫是人体最严重的残疾之一。
近年来,脊髓损伤的诊断、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完全性脊髓损伤仍难以恢复。
随着现代生物力学、生物工程学的发展,使截瘫患者在应用矫形器方面特别是步行矫形器(walking orthosis)的应用有了明显进步。
目前截瘫患者步行矫形器主要有新型互动截瘫行走器(walkabout)、往复式截瘫步行器[4](RGO)、改进往复式截瘫步行器(advanced reciprocating gait orthosis,ARGO)、IRGO(1socentrie reciprocatinggait orthosis)。
其中RGO是最早用于无行走能力高位脊髓损伤患者的截瘫步行矫形器。
ARG0与RGO相同但由于增加了膝髋关节助伸装置,不仅步行时有助动的功能。
而且在坐位与站立位转换的过程中也得到了辅助助力功能,患者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稳定性得到提高,能量消耗降低。
近年来,ARG0经过临床的初步使用效果良好,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使得T4以下的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应用步行矫形器进行实用性步行成为可能。
ARG0的结构设计特点使其不仅在步行中有助动功能。
而且在患者站立及坐姿证明互换过程中有助动功。
新型互动截瘫行走器由两部分组成:①互动式铰链装置,它是walkabout的关键部分,通过运用重力势能提供交替迈步的动力;②膝踝足矫形器(keen ankle fot orthsis AFO。
KAFO):KAFO用于支撑双腿,为支撑站立平衡提供必要保证,必须根据患者实际腿型定做。
3.7排尿和排便功能障碍的康复脊髓损伤会导致排尿和排便功能障碍。
针对中国脊髓损伤病人排便功能障碍的研究尚未系统展开,有关排便功能障碍的康复手段不多,存在空白与局限性,DRS(Digital rectal stimulation,DRS)广泛使用于排便困难患者的治疗与护理之中。
研究表明应用DRS,排便时直肠内压力增加在正常人和SCI(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均可出现, DRS法可以使肛门、直肠被扩张,这种类似于球囊的扩张引起肛门直肠的兴奋性反射。
这种反射有赖于肛门直肠的内括约肌未受到损害,这种反射有利于排便,但未对排便情况及DRS后结肠蠕动性收缩等进行研究。
进一步研究说明,DRS的感觉神经输出途径是通过S2-S4节段实现的,依次还有同节段的副交感神经的输出以增加左结肠的运动能力,这种脊髓反射可以增加结肠的蠕动和促进排便。
现研究还表明在高位脊髓损伤(Upper motor neuro,UMN)患者机械性刺激导致的乙状结肠和直肠的收缩较低位脊髓损伤(Lower motor neuro,LMN)的患者更强。
DRS 对脊髓损伤患者的排便状况改善与康复有帮助,还可以克服长期使用泻剂、灌肠、手指抠便等辅助手段协助排便所带来的并发症,对SCI排便障碍患者建立排便规律以利于肠道管理与预防肠道并发症发生的研究未见报道,SCI患者DRS治疗的时机与强度等的研究也未见报道。
3.8心理康复SCI患者伤后一部份患者会出现严重的焦虑和抑郁,其情感发生障碍、心理适应性降低信心缺乏,故主张在康复期应对患者进行心理支持。
4 关于SCI的基础研究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目前在SCI的继发性损伤缺血缺氧机制、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氧自由基、一氧化氮及其合成酶毒性作用等方面已经基本清楚,促进神经再生和神经保护剂的研究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
现已发现SCI后抑制神经元细胞再生的因素可能与缺乏神经营养因子、存在髓鞘相关抑制因子和胶质瘢痕等有关;但也发现有些因素可以促进SCI神经细胞再生,如:给予外源性神经营养因子(NTF)、外周神经组织或细胞,以及胚胎脊髓移植、外伤后外周肌膜管移植修复SCI等;另目前基因治疗的研究主要是将NTF基因导人载体细胞,再输入体内或直接利用某种病毒转导与体内某种细胞融合.进而表达NTF,促进抻经细胞再生。
文献:[1] Hussey RW.Spnal cord injury. In:nickel vl(cd). Orthopemdic Rehabilitation[M].Churchil livingston:Edinburgh.1982.209-230[2] 关骅.脊髓损伤残疾预防与早期康复[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8.8(2):100-105[3]戴力扬.急性脊髓损伤后呼吸系统并发症[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0,12(2):118-120[4]关骅.往复式截瘫步行器在截瘫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9,5:282—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