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动态分析方法解析
动态分析方法和实例 共83页
加大资料录取过程的考核力度,主要制定更 加便于资料录取过程考核的资料考核制度。
——资料的整理
1、绘制表格 (1)、油水井开采基础数据表; (2)、注采关系(连通关系)对应表; (3)、生产测试成果表; (4)、动态对比表; (5)、产量构成数据表等 (6)、其它分析对比表。
①、全面认识储层; ②、转变开发方式; ③、细分流动单元; ④、细分开发层系; ⑤、加密调整; 目的:努力延长油藏稳 产年限。
①、储层再认识; ②、开展三微研究; ③、寻找剩余油富集区; ④、实施EOR技术; 目的:努力延缓油藏递减。
开发初期(包括试采评价及产能建设阶段):
(1)、收集整理钻井后的各种地质资料,分析油藏的地质特征及规模, 油、气、水层的分布&相互关系,断层发育以及流体性质; (2)、油井投产后生产动态及地层压力的变化,分析边底水能量发育状 况; (3)、分析对比油井的生产压差、见水时间、含水上升规律等特点,分 析有无明显底水锥进,评价油井射孔方式、生产压差、采液强度等是否 合理; (4)、对比采油井、井组、单元、油藏的开采效果,评价落实产能建设 状况与方案设计的符合率,分析开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下步调整的建 议;
——资料的收集
2、动态资料: (1)、产量数据:单井、井组、区块(单元)的日产液、日产 油、日常水、月产油、月产水、累计产油、累计产水等; (2)、含水数据:单井、井组、区块(单元)的综合含水; (3)、压力数据:油井静压、流压等; (4)、注水数据:注水井的注水压力、注水量、月注水量、累 计注水量等; (5)、油水井主要技术措施实施情况及效果; (6)、动态测试数据:示功图、动液面、注水指示曲线、产液 剖面测试成果、吸水剖面测试成果、剩余油测试成果、干扰试井、 地层测试等。
油藏动态分析方法
e. 干扰试井 f. 脉冲试井
第一节 试井分析方法
表皮效应与表皮系数
表皮效应: 地层受到损害或改善,井筒附近地层渗透率
发生变化的现象。
表皮系 数:
S
Kh
1.842 103 qB
Ps
不完善井
完善井
S值为正 井底附近地层因污染渗透率下降 S值为零 理想状况
超完善井
S值为负 采用增产措施后,井底附近的渗透率提高
Kh
Horner曲线
第一节 试井分析方法
油井压力恢复的基本公式——Horner分析方法
应用:
①计算油层及油井特征参数 ;
Kh 2.121103 qB
i
K 2.121103 qB
ih
②外æ推直线K段至纵坐标,可以直接推算rs原w 始地8层.0A8压P5æ力0 ;
C
10 i
③求S断 1层.1的51距Pw离t 。i Pw
第二节 经验统计方法
(2)双曲递减 0<n<1 D 1 dQ dQ kQn Q dt dN p
递减率变化关系:
Q Q0
D D0
n
产量随时间变化关系:
Q
1
Q0
1
nD0t n
累积产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Np
Q0 D0
n
1
1
(1
nD0
t
)
n1 n
1
累积产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
N p
Q0n D0 1 n
Q01n Q1n
第二节 经验统计方法
(3)调和递减 n=1 D 1 dQ dQ kQn
Q dt
dN p
递减率变化关系:
稠油油藏动态分析内容和方法
通过动态分析,研究平面、层间、层内的开发状况,区块指标变化及生产 规律,从差异中寻找潜力,采取相应的治理手段,改善油藏开发效果。
动态分析的“五步曲”和 “三个层次”
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
单井分析
阶段调整效果评价
五
步
现阶段动态形势分析
曲
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调整对策及经济评价
三
个 层
井区分析
三、稠油动态分析主要方法和内容
✓ 统计法 ✓ 作图法 ✓ 物质平衡法
数值模拟法
将生产及测试数据整理成图 幅或相关曲线,分析油田或单井 生产动态,从中找出内在的规律 和定量关系。
三、稠油动态分析主要方法和内容
✓ 统计法 ✓ 作图法 ✓ 物质平衡法
数值模拟法
在吞吐阶段,利用物质平衡法预 测加热范围和产量。在汽驱阶段,利 用物质平衡法预测压力和产量,判断 各种驱动能量的驱动效果,分析瞬时 及最终采收率,确定油田的合理开采 方式。
一、稠油热采资料的录取
(6)流压、静压
1、定点测压井选取,占油井开井数20%井,对于出砂严重及稠油油井,选取开井数10%作 为固定井点监测地层压力(含流动压力)。地层压力监测不包括液面折算法;
2、 定点测压井的选取考虑平面上和纵向上的代表性,均匀分布; 3、 每个单元或区块的定点测压井保持连续性和可比性,没有特殊情况不能随意更换; 4、 定点测压井,油井每半年测试一次稳定静压、流压(每年测两次,间隔4-6个月); 5、 新井、改层井,在投产时测试一次稳定静压; 6、 观察井,每月测试一次稳定静压。
一、稠油热采资料的录取 二、稠油热采开发规律 三、稠油动态分析主要方法与内容
1、稠油动态分析的方法 2、稠油动态分析的内容 3、影响稠油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分析
动态分析方法与实例
①、全面认识储层; ②、转变开发方式; ③、细分流动单元; ④、细分开发层系; ⑤、加密调整; 目的:努力延长油藏稳 产年限。油富集区; ④、实施EOR技术; 目的:努力延缓油藏递减。
动态分析方法与实例
开发初期(包括试采评价及产能建设阶段):
(1)、收集整理钻井后的各种地质资料,分析油藏的地质特征及规模, 油、气、水层的分布&相互关系,断层发育以及流体性质; (2)、油井投产后生产动态及地层压力的变化,分析边底水能量发育状 况; (3)、分析对比油井的生产压差、见水时间、含水上升规律等特点,分 析有无明显底水锥进,评价油井射孔方式、生产压差、采液强度等是否 合理; (4)、对比采油井、井组、单元、油藏的开采效果,评价落实产能建设 状况与方案设计的符合率,分析开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下步调整的建 议;
动态分析方法与实例
2020/11/11
动态分析方法与实例
目录
一、油藏动态分析的目的与意义 二、油藏动态分析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三、油藏动态分析的内容 四、油藏动态分析的方法 五、典型实例分析
动态分析方法与实例
一、油藏动态分析的目的与意义
油田动态就是在油田开发过程中,油藏内部多种因素的变化 情况,主要包括油藏内部油、气储量的变化,油、气、水分布的 变化,压力的变化,生产能力的变化。
动态分析方法与实例
——资料的整理
3、绘制图件 (1)、油层渗透率、有效厚度等值线图; (2)、油藏开采现状图; (3)、油藏水淹状况图(含水等值线图); (4)、砂体动用状况图(产液剖面、吸水剖面对应图); (5)、地层压力变化图、油藏等压图; (6)、其它分析图件
动态分析方法与实例
——资料的整理
动态分析方法与实例
——资料的整理
第四章 油藏开发动态分析方法
第三节
一、油田产量变化规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产量递减分析
就油田开发全过程而言,任何油田的开发都要经历产量上升、 产量稳定、产量递减三个阶段。产量递减分析方法是针对已处于 产量递减阶段的油田,预测和分析油藏动态的一种数理统计方法。
二、产量递减的几个基本概念
油、气田产量递减阶段,产量递减的大小通常用递减率表示,即单位时间内的产量 递减分数,其表达式为:
D=− 1 dQ Q dt
式中
D——瞬时递减率,mon-1或a-1; Q——递减阶段t时间的产量,油田为104t/mon或104t/a,气田为108m3/mon或
108m3/a;
——单位时间内的产量变化率。 在矿场实际应用中,经常用递减系数(α)这一概念表示产量递减的快慢程度, 递减系数与递减率的关系为: α=1-D Arps研究认为瞬时递减率与产量遵循下面的关系: D=KQn 式中K——比例常数;n——递减指数。
第四章
油藏开发动态分析方法
第一节 油井不稳定试井方法 第二节 物质平衡分析方法 第三节 产量递减规律 油田含水变化规律( 第四节 油田含水变化规律(略) 第五节 油藏采收率预测
第四章
油藏开发动态分析方法
第一节 油井不稳定试井方法 第二节 物质平衡分析方法 第三节 产量递减规律 第四节 油田含水变化规律 第五节 油藏采收率预测
第五节
油藏采收率预测
原油采收率是指可采储量与原始地质储量的比值,而油气田的可采储量是 指在现有工业技术条件下,能从油气田的原始地质储量中采出经济合理油气量 的总和;因此采收率是衡量油田开发效果和开发水平的最重要的综合指标。根 据资料统计,在过去几十年前苏联和美国的原油采收率平均每十年提高6~10% 左右。充分说明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和油田开发经验的累积以及大量的科学研 究工作,人们对储存条件、驱油机理等油田客观因素的认识不断加深,同时油 气田开发理论和采油工艺新技术也在不断投入应用,成为原油采收率提高的决 定因素。 确定原油采收率是油田开发动态分析的基本问题之一,由于采收率的大小 除和油藏本身的地质特征和其中流体的物理化学特性相关外,还同开发和工艺 措施相关,影响因素十分复杂,所以到目前为止,虽然原油采收率的确定方法 很多,但没有一种能够即直接而又精确的测定方法,目前趋向于利用油田实际 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常用方法有岩心分析法、水动力学概算、油藏数值模拟法、 相关经验公式法和开发动态分析法等。
51油藏动态分析方法
Qw o Bo w cSw WOR e Qo d w Bw o
经 验 统 计 方 法
N p Soi o Bo w WOR e xpc( S wc ) d w Bw o N
cN p Soi o Bo w cSwc lgWOR lg dw Bw o 2.303 2.303N cSoi o Bo w cSwc B1 令: A1 lg 2.303N d w Bw o 2.303
经 验 统 计 方 法
2、水驱曲线
(1)水油比(WOR)与累积产油量(Np)及其与 采出程度(Ro)的关系式
k ro de cSw k rw
在水驱的稳定渗流条件下,油、水的相对渗 透率比与油、水产量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kro Qo o Bo w krw Qw w Bw o
经 验 统 计 方 法
一、油田产量递减规律及其应用 油气田开发的基本模式 产量上升阶段 产量稳定阶段
产量递减阶段
油田产量变化曲线
经 验 统 计 方 法
1、递减率 单位时间的产量变化率,或单位时间 内产量递减的百分数。
1 dQ dQ D kQn Q dt dN p
D ——产量递减率; n ——递减指数; k ——比例常数;
油藏动态分析方法
油藏开发动态分析方法
油田动态分析的目的:
认识油田开采过程中开发指标的变化规律 检验开发方案的合理性 获得较 好的开 发效果
完善开发方案或对原方案进行调整
渗流力学方法
油田动态分析的方法:
试井分析方法 经验统计方法 物质平衡方法 数值模拟方法
油藏开发动态分析方法
动态分析的主要内容:
①通过油田生产实际情况不断加深对油藏的认识, 核实和补充各项基础资料,进一步落实地质储量; ②分析分区及分层的油气水饱和度和压力分布规律; ③分析影响油藏最终采收率的各种因素; ④预测油藏动态,提出进一步提高油藏开发效果的 合理措施。
第四章油藏动态分析方法(2006.11)加概论
试井分析法、物质平衡法、经验统计法、数值模拟法。
第一节 试井分析方法
一.试井定义及分类
试井:对油气井进行的专门测试工作,其目的是为了获
得油气井或地层的某些参数,如产量、压力、温度等。
1
产能试井
稳定试井(常规产能试井) 等时试井
.
按 测 试 目 的 不稳定试井 分 类
修正等时试井
压降试井 压力恢复试井 变产量试井 干扰试井
MBH(Mathews、Brons、Hazebrook)方法: 当油井生产时间很短,且处于不稳定流动阶段,外推Horner 曲线至△ts处得到原始地层压力近似为平均地层压力;油井 生产时间很长,且进入拟稳态流动阶段,外推Horner曲线 至△ts处是特征压力p*。
长时Horner曲线
pDMBH
t
Pi
Pwf1
Pwf2
Pwf3
Pwf4 t
Pwf5
③修正等时试井
要求关井时间与等时生产时间 相同,确定产能方程。
开井时间 = 关井时间
⑵不稳定试井
通过改变油井工作制度,测得井底压力的变化资料,以不 稳定渗流理论为基础来反求油层参数,研究油层和油井特 征。
不稳定试井方法主要应用:
➢确定油层参数; ➢研究油井不完善程度; ➢判断增产措施效果; ➢推算地层压力; ➢确定油层边界; ➢估算泄油区内的原油储量。
第四章 油藏开发动态分析方法
➢试井分析方法 ➢经验方法 ➢物质平衡方法
油藏动态:油田投入开发以后,油藏流体由相对静止状
态转变为运动状态以后,油藏中发生的各种变化。
研究内容:
流体分布、运动状态、油层储量、驱油能量、压力变化等
研究目的:
➢认识油田开采过程中开发指标的变化规律; ➢检验开发方案的合理性; ➢完善开发方案或对原方案进行调整。
第7章-油藏动态分析方法
第3节 物质平衡方法
二、 物质平衡方程简化
封闭弹性驱动
形成条件:无边底水、注水,无气顶,Pi > Pb We=0,Wi=0,Wp=0, m=0,Rp=Rs=Rsi, Bo -Boi= Boi Co ΔP
N p ( BT ( Rsi R p ) Bg ) (We Wi W p) N Bg Bgi (1 m) ( BT BTi ) mBTi BTi (C f Cw S wc )P Bgi 1 S wc
•③分析不同开发阶段合理的注采压差,并与实际资料对比。
2、注水效果分析和评价
•①搞清单井或区块注水见效情况、见效方向、增产效果、分层注水状况等,
并提出改善措施; •②分析注水量完成情况,吸水能力变化及原因; •③分析年度和累计含水上升率、含水率。
第2节 动态分析内容-年度动态分析
3、分析储量动用程度
N-油的地面原始量,m3; We-天然水侵量,m3; Np-地面累计产油量,m3; Wi-人工累计注水量,m3;
Wp-地面累计产水量,m3;
Swc-束缚水饱和度,小数; Cf-孔隙压缩系数,MPa-1;
Gp-地面累计产气量,m3;
ΔP-压差(Pi-P),MPa; Cw-地层水压缩系数,MPa-1 ;
第3节 物质平衡方法-方程简化
弹性驱动+弹性水压驱动
形成条件:无注水,有边底水,无气顶,Pi > Pb
Wi=0,m=0,Rp=Rs=Rsi, Bo -Boi= Boi Co ΔP
溶解气驱 溶解气驱+天然水驱 溶解气驱+气顶驱动 溶解气驱+气顶驱动+天然水驱
有气顶、有边(底)水
未饱和 封闭 油藏 不封闭
封闭弹性驱动
弹性驱动+弹性水压驱动
第四章油藏动态分析方法(2006.11)加概论
研究方法:
试井分析法、物质平衡法、经验统计法、数值模拟法。
第一节 试井分析方法
一.试井定义及分类
试井:对油气井进行的专门测试工作,其目的是为了获
得油气井或地层的某些参数,如产量、压力、温度等。
1
产能试井
稳定试井(常规产能试井) 等时试井
.
按 测 试 目 的 不稳定试井 分 类
修正等时试井
压降试井 压力恢复试井 变产量试井 干扰试井
pwD
pwD (tD / cD )
压力曲线和压力导数曲线上的值为: cDe2s
污染井:
cDe2s 10 3
不受污染井: 5 cDe2s 103
酸化见效井: 0.5 cDe2s 5
压裂见效井: cDe2s 0.5
应用典型图板分析试验压降数据的步骤:
⑴在透明双对数坐标纸上,以相同比例分别画出实测压
N Vp So 0.04167 So /(Ct D)
不稳态的Y函数特征为45°直线,拟稳态的数据Y函数 特征为一条水平直线段。
②关井压力恢复时,绘制lgY-lgΔt的关系曲线,Y函数为:
dpws
pws
Y dt t
qB
qB
其中pws为关井压力。
不稳态期和拟稳态期的Y函数特征
气水或气油边界的特征
⑥DST试井(中途测试或钻杆测 试):在完井之前,利用钻柱携 带测压仪器,开井生产短时间 后关井,并同时分别记录开井 和关井的压力历史。
钻杆测试工具示意图
第三章油藏动态分析方法详解
3、堵塞比:DR=1/PR 4、流动效率(FE)或称完善系数,是堵塞比的倒数,
FE=1/DR 判断: S PR DR 状 况
=0 =1 =1 无损害 >0 <1 >1 有损害 <0 >1 <1 改 善 判断通式:FE=PR=1/DR
第二节 不稳定试井分析方法(常规试井分析方法)
K(Ko)—渗透率没有受损的(有的用Ko表示)μm2; Kd(Kod)—损害区渗透率; rd、rW—污染半径(损害半径)井眼半径,m。
如果知道K、Kd、rd,则可求S 如果知道K、Kd、S,则可求rd
损害时S为正值,酸化后则为负值。
2、产能比:实际产能与理论产能之比
PR Q实 Q理
ln(re / rw ) ln(re / rw ) s
关井压力PWf=Pws,作为关井时间Δt的逐数进行记录,在 此情况下有:
Pws
(t)
Pi
2.12 103
qB
kh
lg
t
t t
(5-5)
Pi—地层压力,MPa; PWS—关井井底压力,MPa; q—井稳定产量,m3/d; t—关井前的生产时间,h; μ—井中流体粘度; Ct—综合压缩系数; Φ—地层孔隙度,%; h—油层厚度,m; K—油层渗透率,μm2; B—原油体积系数; rW—井半径,m。
上式可以改为:
2.121 10 3 qB t t
P Pi Pws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t)
lg
kh
t
(5-6)
这就是压力恢复公式,又称为“Horner”公式
以Pws(Δt)为纵坐标,lg(t+Δt/Δt)为横坐标,压力和
时间呈线性关系,如图,此曲线为Horner曲线,这种分
5油藏动态分析方法
第三节 物质平衡方法
基本假设条件:
①油气水三相之间在任一压力下均能瞬间达到平衡; ②油藏温度在开发过程中保持不变,油藏动态仅与压力 有关。
根据物质平衡的基本原理
原油体积变化(DVO)+气体 体积变化(DVG) +孔隙体 积变化(DVR) +水体积变 化(DVW) = 0
综合驱动油藏剖面示意图
第三节 物质平衡方法
第一节 试井分析方法
压力恢复试井 压降试井
压力恢复试井的产量和压力变化曲线
压降试井的产量和压力随时间变化曲线
第一节 试井分析方法
油井压力恢复的基本公式——Horner分析方法
弹性不稳定渗流基本方程 迭加原理 关井后井底压力 变化规律
qµB t p + ∆t lg Pw (t ) = Pi − 2.121 × 10 ∆t Kh
2.确定两井之间的连通性
e. 干扰试井 f. 脉冲试井
第一节 试井分析方法
表皮效应与表皮系数 表皮效应: 地层受到损害或改善,井筒附近地层渗透率
发生变化的现象。 表皮系 数:
Kh ⋅ ∆Ps S= −3 1.842 × 10 qµB
不完善井
完善井 S值为正 井底附近地层因污染渗透率下降
S值为零 理想状况
D = Const
Q = Q0 e
− D0 t
累积产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累积产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
Q0 − D0 t Np = 1− e D0
(
)
Q = Q0 − D0 ⋅ N p
第二节 经验统计方法
(2)双曲递减 0<n<1
dQ 1 dQ D=− = kQ n =− dN p Q dt
D Q = Q0 D0
油藏工程动态分析方法
dq dq D qdt dN p qn D Dr n qr dq qn Dr n dN p qr
19
5.产量递减规律的应用
q dN p Dr N pr
Np n q r
dq n q qr
只有认清了产量递减规律,才能有效地采取防
止产量递减措施,提高油气采收率。
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产量变化模式
Q
三个阶段:
t
上产期:新井的不断投产,产量逐渐上升。
稳产期:油气产量达到最大设计产量。 递减期:地层有效驱动能量衰竭的象征。
5
1.产量变化模式
上产期:时间较短,采出可采地质储量的5-10% 稳产期:受地质条件和开发系统设置的影响。 中小型油气田:2-5年 大中型油气田:5-10年 特大型油气田:10年以上 产量大,稳产期内油田开发的深层次矛盾未 暴露出来。采出可采地质储量的50-60%
n 1
n 1 n
Dr D 1 nDr (t tr )
t
13
4.产量递减类型分析
d 2q n 1, 2 0 dt
d2q Dr n (n 1) n q 2 dt qr
表明递减速度逐渐变大, 产量为凸型递减。
q
vD
qr Dr
[1 nDr (t t r )]
1 qr n t tr [( * ) 1] nDr q 1 qr n tabn tr [( ) 1] nDr qel
*
q
*
t
*
17
5.产量递减规律的应用
qr 产量递减曲线: q [1 nDr (t t r )]1/ n t t qr qdt dt 1/ n [1 nDr (t t r )] tr tr
ycgcjg5z-油藏动态经验分析方法解读
Np
Qi Qi ln ai Q
Q=Qi-aNp
无直线关系
lnQ=lnQi-
ai Qi
Np
11
三、递减类型的判别方法
◇依据:不同线性关系所对应的递减参数 (ai,
n);
◇方法:
图解法;试凑法;曲线位移法; 二元线性回 归法; 典型曲线拟合法。
◇过程:从简单到复杂;
◇步骤:按不同要求整理数据与作图确定(ai,
(5.3.12)
令 则
c
1 o.5ai
(5.3.13) (5.3.14)
Qi C 2 b Q (C t )2 (t C )2
25
由此看出,只有当t很大时,t+c→t,Q →b/t2,即该递减规律可以看成n=0.5时,生产时 间相当长的双曲线递减规律。 (2)校正方法
对比(6.3.6)和(6.3.14)可得一经验公式,即
Q=Qi / (1+0.5ait)
上式可以进一步表达成
Qt B
2
(5.3.4)
t c 2
(5.3.5)
20
当 t >> c, t + c ≈ t ,则
Q(t ) b / t 2
式中
t——递减期内的开发时间,mon或a; B——常数,t·mon或t·a; Q(t)是年(或月)产量,t /mon或t/a 。
1dQ 1 2b 2 a(t ) 3 b Qdt t t t2
(5.3.8)
23
又因
b Q (t ) 2 t
所以 因此
t b /Q (t )
(5.3.9) (5.3.10)
a(t ) 2 Q (t ) / b
油藏动态分析内容与方法详解
濮城沙一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 与含水饱和度关系曲线(K=735)
可采储量计算结果
时间
开采现状 含水 采出程度
累产油
甲型水 丙型水驱 俞启泰水 丁型水驱 张金庆水 驱曲线 曲线 驱曲线 曲线 驱曲线
(年.月) (%) (%) (万吨)
1999.12 98.1 50.19 569.69 649.4 566.8 565 565.2 563.4
一、注2、水水开驱发特指征标曲宏线观分析
驱替特征曲线有六种表达式
(f)俞启泰水驱曲线
Lp
LgN p
a
bLg( Wp
)
Np
102
1 fw b(1 fw)
2bfw
[1 fw b(1 fw)]2 4b2 fw
应用水驱曲线应注意几点
➢ 油藏未作大的调整 ➢ 调整后生产状况稳定了
➢ 不同原油性油藏选用不同的公式例如 (a)公式适用于低粘度油藏,(d)公式适 用于高粘度油藏;
1、含水率与采出程度
(2)油田含水率变化规律有七种数学 表达式,即含水率与采出程度有七种形 态关系曲线。
其中典型曲线有三种,其他四种为 三种典型曲线之间过渡型。
1、含水率与采出程度
三种典型曲线为凸型、S型、凹型。
凸型: LgR A BLg(1 - fw)
S型:
R A B lg(
fw )
1、含水率与采出程度
给出不同的ER可以求a、c值
不同采收率对应的校正系数值
ER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c 1.60012 0.66226 0.27711 0.11647 0.04905 0.02067 0.00872 0.00367 0.00155
油田开发如何动态分析预测油藏?
油田开发如何动态分析预测油藏?一、动态分析预测的哲学内涵油田的开发动态分析预测一般是油田出现生产异常或地下地质认识更新后重估油田潜力时,对油田当前开发状况的全面分析和措施调整前景的初步预测。
技术人员在这一活动中,须遵循历史、现状、原因、潜力、对策的主线,坚持现象联系本质、理论联系实践的辩证思维,充分发挥主动能动性,探索新技术不断提高采收率。
从时间属性来看,当前阶段的分析评价能为生产历史的再认识、后期措施制定和前景评估奠定基础,同时又能充分评价当前生产水平下的纯潜力和措施状态下的准潜力。
从空间属性而言,当前阶段的分析评价对地面、地下以及两向生产力的转换以及人的可控生产力和物的不可控生产力转换有指导作用。
如果以“三元论”和油田开发工程哲学的概念、范畴、定义、原理来界定,动态分析预测涉及到“地下地质学”和“开发地质学”等与开发结合紧密的地质科学。
动态分析预测要处理大量数据资料、绘制大量图件、利用数学方法建立模型,因此计算机技术和数学预测思想是其主要工具。
动态分析预测要作好工程措施的相关理论论证和经济评价,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到工程实施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工程效果的可预见性。
二、基本规律动态人员研究的中心是储层、流体以及储层和流体组成的油藏,这三者既受自身性质支配,又在油藏范围内相互影响。
储层作为地下一种富含孔隙的介质,其形成和演化有其自身的构造、沉积和成岩作用背景,因而不同时间空间的储层特征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流体在储层条件下表现出其特有的高压物性特征、相态特征和流变性特征等,而且这些特征还会随着储层的温压条件变化而变化。
油藏范围内储层和流体的相互作用具有两面性:好的储层条件有利于流体的流动,流体能适度改善储层:非均质储层使流体的流动仅仅表现在几个物性好的优势方向,如水进现象;流体通过储层时对储层造成损害,如稠油堵塞现象。
油田发现和认识客观规律的手段除了一般的矿场实践外,还要利用物理模拟、数学模拟和专门性的小型矿场试验三种重要手段。
第五章 油藏动态分析方法
1、Gringarten图版
纵坐标:
PD
横坐标:
Ce 2 s 2 2Ct hrw
tD 7.2kht CD C
曲线参数: C D e 2 s
污染井: 酸化井: 压裂井:
CDe2s值是表征井筒及其周围情况的无因次量,有:
CD e 2 s 103 0.5 C D e 2 s 5 CD e 2 s 0.5 未污染井: 5 C D e 2 s 103
c. d. e. f.
变产量试井 干扰试井 主要确定井与井之间的连通性 脉冲试井 DST试井:中途测试或钻杆测试
第一节 试井分析方法
(二)按流体性质分类
(1)油井试井 (2)气井试井 (3)水井试井
(三)按地层类型分类
(1)均质油藏试井 (2)双孔介质油藏试井 (3)双渗介质油藏试井
(4)多相试井
与相应的井筒存储系数表征。
dv V C dp P
•在PWBS阶段:
C的物理意义:压力每改变 单位压力时井筒所储存或释放的 流体的体积。
qt V 24
qt p 24C
第一节 试井分析方法
2、表皮系数(Skin Factor) 在钻井和完井过程中由于泥浆侵入,射孔不完善、酸化、 压裂以及生产过程中污染或增产措施等原因,使得井筒周围环 状区域渗透率不同于油层,当流体从油层流入井筒时,在这里 产生附加压降,这种现象叫表皮效应。 把此附加压降无因次化得到无因次附加压降,用它表示一 口井表皮效应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称为表皮系数,用S表示。 达西单位:
根据勘探开发不同阶段,结合注采井需要解决勘探开发部 署和油田调整挖潜等工作中的问题,而赋予不同的试井目的。 如对探井的地层评价、油(气)藏开发的动态评价、增产措施 的效果评价、边界特征和井间连通评价等。具体的讲,运用试 井资料,结合其他资料可以解决以下问题:
《油藏动态分析方法》课件
模型建立
基于油藏地质模型和历史 生产数据,建立油藏动态 模型。
模型验证
通过对比实际生产数据和 模型预测数据,验证模型 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参数优化与调整
参数敏感性分析
分析模型参数对油藏动态 的影响程度,确定关键参 数。
参数优化
根据历史生产数据和油田 实际情况,优化模型参数 ,提高模型预测精度。
参数调整
04
结果评估
根据分析结果,评估 油藏的开发效果,提 出优化建议。
重要性及应用
重要性
油藏动态分析是油田开发过程中 的重要环节,有助于了解油藏动 态特征,优化开发方案,提高采 收率。
应用
广泛应用于油田开发的全过程, 包括开发方案制定、生产监测、 措施优化和采收率评估等。
02
油藏动态分析基本方法
Chapter
物质平衡方法
总结词
物质平衡方法是油藏动态分析的基本方法之一,通 过建立物质平衡方程来描述油藏的动态变化。
详细描述
该方法基于质量守恒原理,通过建立物质平衡方程 来描述油藏中油、气、水的分布和变化规律。通过 求解物质平衡方程,可以获得油藏的储量、采收率 、注入量等重要参数。
水动力学方法
总结词
水动力学方法是油藏动态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建立水动力学方程来描述 油藏中水的流动规律。
03
油藏动态分析关键技术
Chapter
数据采集与处理
数据采集
采集油藏生产数据、地层数据、井筒数据等,为油藏动态分 析提供基础数据。
数据处理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转换和标准化,确保数据的 准确性和一致性。
模型建立与验证
01
02
03
模型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
0 2005 2007
时间
采取了依靠科技进步、高速开发的方针。开展三年科技攻关会战,引进应用三维地震、盐膏层快速钻 井、适应高温高压的斯伦贝谢数控测井、大型压裂等先进技术,实现了“三快一高”的目标:储量探明快, 阶段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21亿吨,占目前的74.5%;储量动用快,累计动用石油地质储量3.16×108t, 占目前的61%;产量增长快,原油产量由1979年的22.4万吨快速增长到1988年的722万吨,平均年增长70多 万吨;采油速度高,连续11年大于2%,是全国采油速度较高的油田之一。
一、动态分析的概念和原理
目的与意义
(2)怎么做动态分析? 储层地质研究成果 → 动态分析的基础 取心、流体分析 → 把握渗流特征 每口井都能反映局部地下信息 → 诊断动态规律 油藏工程、测井、试井多种成熟技术 → 相互验证,提高精度 理论模型,计算机软件 → 提高工作效率
(3)达到什么目的? 认识油藏渗流规律,预测油藏未来开发趋势 抓住影响规律的主要矛盾,制定有效的开发决策 改善开发效果,提高油藏采收率
评价储量动用程度 递减规律分析 复核水体能量 计算经济极限产量 评价经济效益 评价增产措施效果 生产异常分析
中原油田开发阶段划分
当年动用储量(104t)
年产油(104t)
油田开发经历了四个阶段
储量产量快速增长阶段
8000
(1979---1988年)
产量递减阶段
(1989---1995年)
目的与意义 (5)动态分析的阶段任务
上产期
稳产期
递减期
产能评价 评价岩心的五敏 计算井控储量 评价产量影响因素 分析合理生产压差 地层能量的利用状况 单井合理配产 生产异常分析
复核产能、储量 评价地层连通性 分析地层流体分布 优化单井配产 流体性质变化分析 评价水体能量 评价措施效果 开采的不均衡状况
300
2000
200
1000
100
0
0
1979 19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不足、储采严重失衡(储量替换率70%),注水单层突进, 含水 上升较快,综合含水从55.8%上升到85.1%,造成原油产量逐年下滑,从1988年最 高的722万吨降到1995年的410万吨,平均每年下降45万吨、降产幅度7.7%。
产量递减 分析方法
水驱特征 曲线分析
一、动态分析的概念和原理
目的与意义 主要方法 内容规范 信息管理模式 基于动态分析的开发调整策略
一、动态分析的概念和原理
目的与意义
(1)为什么要做动态分析? 油藏深埋地下,黑箱-灰箱问题,只能根据数据来间接把握,静 (地震、测井、取心)动态(测试、日报)结合来认识油藏 对油藏的认识不可能短时间完成,而且开发中各种矛盾(储量、 压力、流体分布、相态)继续变化 动态分析是一个面广点多的大型系统工程,包括: ➢ 油藏内部和与之相邻的水体 ➢ 断层、隔层和夹层 ➢ 储层、上覆岩层 ➢ 油、气、水、岩石、颗粒 ➢ 地质、钻完井、油藏、采油、地面、经济等多学科
油藏动态分析方法
--水驱砂岩油藏动态分析
主讲人:张俊峰
2011.07
1
题纲
一、动态分析的概念和原理
目的与意义 主要方法 内容规范 信息管理模式 基于动态分析的开发调整策略
二、动态分析的前沿新技术 前沿新理论 完善的模型 先进的工具 压力监测
三、动态分析的主要工作
储量分类与 计算方法
油藏驱动 能量分析
油由25万吨上升到39万吨。加大了压裂、补孔等措施挖潜力度,措施强度由上阶段的62%提高到70%,平
均措施年增油量达到54万吨。阶段末暴露的主要矛盾:井况差、管外窜,层系井网遭严重破坏,高含水
期精细调整技术不配套,稳产基础薄弱,水驱动用程度低,自然递减大。
10
中原油田开发阶段划分
当年动用储量(10 4t) 年产油(10 4t)
一、动态分析的概念和原理
目的与意义 (4)实现目的的途径
动态监测
评价、降低地质不确定性 为技术管理提供指导原则
理论模型 经验公式
生产 动态 分析
为生产管理提供政策依据
提
高
计算各个阶段的单井产能
开 发
效
评价动态储量及储量动用
果
动态数据库
为生产安全措施提供依据 评价生产调控措施的效果
一、动态分析的概念和原理
9
中原油田开发阶段划分
当年动用储量(10 4t) 年产油(10 4t)
储量产量快速增长阶段
(1979---1988年)
8000
产量递减阶段
(1989---1995年)
强化挖潜阶段
(1996—2003)
精细调整阶段
(2003---目前)
800
7000
700
6000
600
5000
500
4000
400
3000
8
中原油田开发阶段划分
当年动用储量(10 4t) 年产油(10 4t)
储量产量快速增长阶段
(1979---1988年)
8000
产量递减阶段
(1989---1995年)
强化挖潜阶段
(1996—2003)
精细调整阶段
(2003---目前)
800
7000
700
6000
600
5000
500
4000
400
3000
300
2000
200
1000
100
0
0
1979 19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2007
时间
中原油田开发历程图 为确保原油产量在400万吨以上,强化了老区挖潜,遏制了产量快速下滑的局面。加大了高效调整
力度,调整井由1995年的85口增加到2003年的177口;更新、侧钻井由38口增加到119口。平均新井年产
强化挖潜阶段
(1996—2003)
精细调整阶段
(2003---目前)
800
7000
700
6000
600
5000
500
4000
400
3000
300
2000
200
1000
100
0 1979
19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中原油田开发历程图
2001
储量产量快速增长阶段
(1979---1988年)
8000
产量递减阶段
(1989---1995年)
强化挖潜阶段
(1996—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