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免疫学第2
微生物与医学免疫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微生物与医学免疫学试题及参考答案微生物与医学免疫学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关于细菌形态哪项是正确的 A. 球菌形体椭圆的都是链球菌 B. 杆形菌一定不是螺旋体 C. 丝状菌都是革兰氏阴性菌 D. 颗粒性抗原一定是革兰氏阴性菌正确答案是:B. 杆形菌一定不是螺旋体。
2、革兰氏染色法的关键步骤是 A. 切片 B. 漂洗 C. 初次染色(复红) D. 媒染正确答案是:B. 漂洗。
3、不属于免疫学检验方法的是 A. 凝集反应 B. 中和反应 C. 免疫荧光技术 D. ELISA 正确答案是:B. 中和反应。
4、可引起风湿热的细菌是 A.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B.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C. 丙型链球菌 D. 草绿色链球菌正确答案是:A.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5、关于抗体的产生特点哪项是错误的 A. 再次应答时产生的抗体纯度高 B. 再次应答时产生的抗体滴度高 C. 初次应答产生的抗体产生快 D. 抗体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正确答案是:A. 再次应答时产生的抗体纯度高。
6、下列哪种细胞是B淋巴细胞发育的分化的终端细胞 A. 浆细胞 B.干细胞 C. 记忆细胞 D. 单核细胞正确答案是:A. 浆细胞。
7、下列哪种细胞器是细胞合成抗原的细胞器 A. 内质网 B. 线粒体C. 高尔基体D. 核糖体正确答案是:D. 核糖体。
8、一个完整的免疫学检验应该包括以下哪些基本内容? A. 免疫细胞的分离与鉴别技术 B. 抗原的分离与纯化技术 C. 免疫学检验的原理及方法研究 D. 免疫学检验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方法研究正确答案是:D. 免疫学检验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方法研究。
9、下列哪种细胞器是细菌合成抗原的细胞器 A. 内质网 B. 线粒体C. 高尔基体D. 质粒正确答案是:D. 质粒。
10、下列哪一种方法是制备疫苗时必须采用的方法? A. 灭活法 B. 减毒法 C. 加温法 D. 以上都可以正确答案是:B. 减毒法。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20分)1、外毒素和类毒素都是细菌的分泌物质,而内毒素是菌细胞壁的成分。
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编写人:*** 审核人:***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护理学院适用专业:护理课程名称: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代码:Z092011课程类型:专业基础学分:3总学时:48 理论学时:38 实验(上机)学时: 10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生物化学、医学生物学后续课程:病理学、药理学二、课程简介(一)课程性质和任务微生物与免疫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
本教程分为两大部分:第一篇为医学免疫学基础,第二篇为病原微生物学。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与自学能力,教材适当进行了新旧理论、技术的更替,循序渐进,适当增加了部分新的内容,突出了变态反应机制、合并雷同的防治原则及实际应用。
(二)课程目标(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应达到的目标要求)以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为基础,以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和特异性防治为导向、以护理技能的培养为核心,以护理岗位需求为前提,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科学严谨态度。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学时: 1 )主要知识点,重点难点:重点: 现代免疫学的概念。
难点: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教学目标和要求:(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写出)1.掌握现代免疫的概念、免疫的基本功能;微生物的概念与分类;2.熟悉免疫系统组成;免疫器官的组成与功能;3.了解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与与人体寄生虫学发展简史。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作业:课后习题第一篇免疫学基础第一章抗原(学时: 2 )主要知识点,重点难点:重点: 抗原、半抗原、抗原决定簇的概念、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难点: 交叉反应的概念及意义教学目标和要求:(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写出)1.掌握抗原的概念、特性;抗原特异性;医学上重要的抗原及其意义。
2.熟悉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抗原的分类。
3.了解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超抗原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作业:课后习题第二章免疫系统(学时: 2 )主要知识点,重点难点:重点:T细胞、B细胞主要特点及功能;难点:淋巴细胞的概念及种类。
微生物与免疫学(免疫学部分)-中国药科大学

第七章抗原第一节抗原的概念和特性抗原的概念: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原的层次类型:抗原细胞、分子、决定簇抗原的特性:1.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2.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即反应原性(抗原性antigenicity):能够与其所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第二节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一、异物性:以成熟淋巴细胞是否识别为标准。
二、理化状态:一般,蛋白质、复杂多糖具有免疫原性;脂类、核酸不具免疫原性。
三、完整性四、其他因素第三节抗原的特异性一、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或表位(epitope)1、概念: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其性质、数目和空间构象决定了抗原分子在免疫应答中的特异性。
Eg:(免疫活性细胞表面抗原受体所特异性识别、结合的配体。
)Eg:(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位点所特异性识别、结合的配体。
)2、意义与功能:抗原被免疫细胞识别的标志及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结合启动免疫应答,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结合。
3、重要抗原决定簇T细胞决定簇B细胞决定簇受体TCR BCRMHC递呈必需不需决定簇类型顺序决定簇构象决定簇、顺序决定簇决定簇位置抗原分子任意部位多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簇性质多为加工变形后的短肽天然多肽、多糖、脂多糖等识别方式被MHC分子递呈给TCR被BCR及抗体直接识别二、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1、共同抗原(决定簇):一个抗原可有多个抗原决定簇,若不同抗原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则该决定簇称为共同抗原。
2、交叉反应:抗原除与其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外,也可与其它抗原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反应。
Eg:(外斐反应是用变形杆菌的某些菌株代替立克次体抗原与患者血清做凝集反应,用来诊断斑疹伤寒。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知识重点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第一章医学免疫学免疫: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感染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
免疫的基本功能:1、免疫防御2、免疫自稳3、免疫监视微生物方法学和医学微生物学奠基人——科赫第二章免疫系统免疫细胞: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
免疫器官分类:1、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产生、分化和成熟的部位。
2、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免疫细胞定居、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中枢免疫器官分类:1、骨髓(造血器官,也是各种免疫细胞的发源地)2、胸腺3、法氏囊外周免疫分类:1、淋巴结:分布全身的豆形淋巴器官2、脾脏(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3、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骨髓的功能:1、造血(所有血细胞的发源地)2、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再次体液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主要场所胸腺的功能:1、是T淋巴细胞(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 )分化成熟的场所;2、免疫调节功能:分泌胸腺激素和细胞因子;3、形成血-胸腺屏障:阻止血液中大分子进入胸腺。
淋巴结的功能:1、成熟免疫细胞居住的场所2、发生免疫应答(IR)场所3、过滤淋巴液捕获抗原4、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脾的功能:1、免疫细胞居住地2、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3、合成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细胞因子4、过滤血液捕获抗原5、存储红细胞的血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的功能:1、形成生理屏障2、参与局部免疫应答3、参与口服抗原介导的免疫耐受T、B细胞在免疫应答中起核心作用。
免疫细胞分类:1、干细胞2、淋巴细胞3、单核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的分类:1、T淋巴细胞2、B淋巴细胞3、NK细胞第三章抗原抗原(Ag):指一类能刺激免疫系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表位或抗原决定簇: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结构或基团。
抗原的特性:1、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2、免疫反应性(抗原性):即抗原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案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案教案: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内容:本节课教材选自人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节“微生物与免疫学”。
本节课主要介绍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免疫学的基本知识。
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能够举例说明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掌握免疫学的基本概念,理解免疫的作用和机制。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机制。
重点: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免疫的作用和机制。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显微镜、显微镜片、染色玻片、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报告册等。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作用。
2. 学生分享生活中常见的微生物及其作用。
二、微生物的基本特征(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微生物的分类,如细菌、病毒、真菌等。
2. 学生通过观察显微镜片,了解微生物的形态特点。
三、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0分钟)1. 教师举例说明微生物在食品制作、医药、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2. 学生思考并讨论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免疫学的基本知识(10分钟)1. 教师介绍免疫的概念、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2. 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了解免疫的作用和机制。
五、随堂练习(5分钟)1. 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和讲解。
六、板书设计(5分钟)1. 教师根据讲解内容,设计板书,突出微生物与免疫学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
2. 学生跟随教师板书,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作业设计:1. 请列举三种生活中常见的微生物,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答案:细菌、真菌、病毒。
细菌如乳酸菌,用于制作酸奶;真菌如酵母菌,用于制作面包;病毒如流感病毒,引起流感。
2. 请简要描述免疫的作用和机制。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第二章 细菌概述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 细菌与外界环境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性
• 掌握:细菌的毒力、感染的概念、感 染的类型 • 熟悉:感染的来源和传播方式 • 了解:细菌的侵入数量及侵入门户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细菌的致病性是指细菌侵入机体、生长繁 殖、破坏组织、引起病理变化的特征。 •细菌的致病性是指能引起机体疾病的性能 •具有致病性的细菌叫致病菌或病原菌。
全身性感染的几种常见病理表现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二、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3、带菌状态:在显性或隐性感染痊愈后,病菌未立即消 失,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仍在体内继续 存在并不断排出体外者,称为带菌状态。 处于带菌状态的机体称带菌者。 带菌者经常或间歇排出病原菌,成为重要传染源之一。
∴及时检出带菌者并进行隔离和治疗,对于控制传染病 的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表面结构:指位于病原菌表面的、能帮助细菌发挥侵袭力 的菌体结构。表面结构包括荚膜、菌毛等。
荚膜:本身没有毒性,但它具有抵抗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 噬和消化作用,抑制体液中杀菌物质对细菌的破坏作用 ,保护细菌使其繁殖。 菌毛(类) :本身没有毒性,但它帮助细菌粘附(吸附) 与细胞表面,细菌感染的先决条件是要附着(固定)在 皮肤粘膜表面上。菌毛就像“苍子”的“毛刺”一样, 粘附(吸附)在衣服表面。
2、内毒素
概念:是G-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类脂A),只有当菌 体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后,才能释放出来。
内毒素特点: ⑴毒性较弱 ⑵选择性毒害不明显,引起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基本相同 。主要有:①发热反应,②白细胞反应,③内毒素血症 与休克,④DIC 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简称LPS),耐热,故不易被热、 蛋白酶等破坏。 ⑷主要是G-菌产生。 ⑸抗原性弱,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⑹内毒素免疫原性弱,经甲醛处理后不能制成类毒素。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重点

第二章细菌学概述1、细菌的计量单位是微米(1μm=1000㎜)2、细菌按其外形可分为:球形(球菌)、杆形(杆菌)、螺形(螺形菌)4.细菌特殊结构的特点与致病性关系①荚膜:有抗原性,在动物体内保护细菌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作用,因而与细菌毒力有关,使细菌对干燥和其他因素的侵害具有一定的抵抗力②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有粘附作用③菌毛:普通菌毛是细菌的粘附器官,具有粘附与宿主细毛膜表面的能力,构成细菌感染的第一步;性菌毛有致育性,传递某些致病物质,是雌性菌获得雄性菌的某些特性④芽胞:有很强的耐药性,通透性低,胞内含水量少,酶活性低,故蛋白质受热后不易变性,对干燥、高温、化学消毒剂及辐射有较强抵抗力。
5革兰染色:细菌学中最经典的染色方法,在鉴别细菌、研究细菌致病性和选择治疗药物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实际意义,可将细菌分为格兰阳性菌和格兰阴性菌。
大多数格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头孢菌素及杆菌肽及龙胆紫敏感,而大多数格兰阴性菌对以上不敏感,对链霉素、碌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敏感6细菌对氧气需要的不同分为专性需氧菌、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7热原质:许多细菌能合成一种物质,注入人体或动物体能引起发热反应8细菌在人工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①在液体培养集中的生长现象:大多数呈均匀混浊状态;少输入链状排列的细菌呈沉淀生长;专性需氧菌如枯草杆菌在液面形成菌膜液体澄清②在固体培养基中生长现象:单个细菌可繁殖成菌落,各种细菌在平板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各有特征,鉴别细菌③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生长:若具有鞭毛,能运动,则沿穿刺线向四周扩散,呈羽毛状或云雾状浑浊生长,穿刺线模糊不清;无鞭毛不能运动,仅沿穿刺线呈线型生长周围培养基透明澄清,用来检查细菌动力9人体的体表和外界相通的腔道,经常寄生着不同种类、数量的微生物,这些寄生在人体一般情况对人体无害的微生物称为正常微生物群或正常微生物丛10正常微生物群的生理作用:屏障作用、营养代谢、免疫效应、解毒作用11平时不致病,在一定条件下而引起疾病的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12消毒:指杀灭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常以化学方法为主,也可采用湿热或紫外线照射等物理方法灭菌:用理化方法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细菌的繁殖体和芽胞)的方法防腐: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13高压蒸汽灭菌法条件:通常蒸汽压力102.969kPa,温度121.3℃,15~30min14细菌的侵袭力包括粘附因子、抗吞噬与扩散因子15 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第三章免疫学基础1人体免疫功能可概括为免疫防御功能、免疫稳定功能、免疫监视功能。
国开作业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第二次形考测试27参考(含答案)

题目:由B细胞活化后分化而成并产生抗体的是()。
选项A:NK细胞选项B:树突状细胞选项C:巨噬细胞选项D:浆细胞选项E:T细胞答案:浆细胞题目:抗原的异物性是指()。
选项A:同种异体物质选项B:成分与自身相异或胚胎期未曾与机体免疫细胞接触过的物质选项C:胚胎期未曾与机体免疫细胞接触过的物质选项D:异种物质选项E:结构发生改变的自身物质答案:成分与自身相异或胚胎期未曾与机体免疫细胞接触过的物质题目:TCR的双识别是指()。
选项A:同时识别抗原肽和mIg的复合物选项B:同时识别抗原分子的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选项C:同时识别MHCⅠ类分子和MHCⅡ类分子选项D:同时识别抗原肽和MHC分子选项E:同时识别Igα和Igβ答案:同时识别抗原肽和MHC分子题目:能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形式促进T细胞增殖的细胞因子是()。
选项A:IL-1选项B:TNF-β选项C:IL-2选项D:IL-4选项E:TNF-α答案:IL-2题目:免疫应答过程不包括()。
选项A:APC 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选项B:T 淋巴细胞和B细胞的活化、增殖与分化选项C:免疫活性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选项D:T 淋巴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选项E: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产生与作用答案:T 淋巴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题目:初次应答时,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产生主要是()。
选项A:BCR识别抗原肽-MHC Ⅱ类分子复合物选项B:BCR与抗原结合选项C:B细胞上的CD40与Th细胞上的CD40L结合选项D:BCR识别抗原肽-MHC Ⅰ类分子复合物选项E:B细胞上的B7与Th细胞上的CD28结合答案:B细胞上的CD40与Th细胞上的CD40L结合题目:再次免疫应答的特点是()。
选项A:抗体产生快且滴度高选项B:抗体产生快,维持时间短选项C:可由TD抗原和TI抗原引起选项D:抗体主要是IgM和IgG。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001526010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开课专业:药学总学时/实验学时:48/16 总学分/实验学分:2.5/0.5综合实验室(实验中心)名称:医学实验中心二级实验室名称:形态实验室(微免)一、课程简介《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性状,以及病原微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与人体间相互关系的科学;随着生物医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免疫学已渗透到现代医学各学科领域,在一些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上发挥重要作用。
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相关药学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二、实验的地位、作用和目的地位:《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在药学专业课程学习中占有一定地位,是学好其他药学相关课程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验,使药学学生能进一步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学习其他相关药学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作用: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观察细菌的形态、初步掌握细菌的染色法、细菌的培养接种法、药敏试验;掌握常用消毒、灭菌的基本方法,了解细菌代谢产物检查的意义;了解化脓性球菌、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程序、厌氧菌和其他微生物的形态。
了解病毒的培养方法,病毒感染的检测方法和病毒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等。
免疫学实验对学生进行免疫学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熟悉免疫学实验诊断的原理和基本方法。
在实验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目的:通过实验来验证和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课基本技能训练,培养药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实践创新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进一步学习其他药学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1、每班实验分2个小班进行,分别由2位教师带教,根据不同实验内容,学生每2~4人为1组,实验以学生操作为主,个别实验由带教师示教进行。
2、学生掌握油镜的使用与保养、细菌的常用染色法、划线培养、接种斜面、药敏实验、化脓性球菌、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和病毒血凝及抑制试验等。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教案全册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教案(第一至第五章)第一章:病原微生物学概述1.1 病原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1.2 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1.3 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1.4 病原微生物的诊断与控制第二章:细菌2.1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2.2 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2.3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2.4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第三章:病毒3.1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3.2 病毒的复制与生命周期3.3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3.4 病毒感染与免疫第四章:真菌4.1 真菌的形态与结构4.2 真菌的生理生化特性4.3 真菌的分类与命名4.4 真菌感染与免疫第五章:寄生虫5.1 寄生虫的定义与分类5.2 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5.3 寄生虫的感染与免疫5.4 常见寄生虫感染疾病及防治第六章:免疫学基础6.1 免疫系统的组成6.2 抗原与抗体6.3 免疫应答的类型与机制6.4 免疫调节与免疫耐受第七章:感染与免疫7.1 感染过程的基本概念7.2 病原体与宿主的相互作用7.3 免疫记忆与免疫接种7.4 免疫缺陷与免疫增强第八章:实验室诊断与防控8.1 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检测方法8.2 血清学诊断技术8.3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8.4 病原微生物的防控策略第九章:常见病原微生物感染与疾病9.1 细菌性感染与疾病9.2 病毒性感染与疾病9.3 真菌性感染与疾病9.4 寄生虫性感染与疾病第十章:疫苗与生物制品10.1 疫苗的种类与作用机制10.2 疫苗的研发与生产10.3 疫苗的使用与安全性10.4 生物制品的应用与影响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病原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解析:病原微生物是引起传染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对其定义和分类的了解是学习病原微生物学的基础,需要掌握各种微生物的特征和区别。
重点环节二: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解析: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形态、结构、生长条件、繁殖方式等,这些特性与其致病性和免疫原性密切相关。
学生需要理解不同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程设计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程设计课程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在现代医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分类、结构、生理和代谢等方面的科学,而免疫学则是研究生物体对外来物质和病原体的免疫反应机制的学科。
这两个学科的实验教学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及其进一步发展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课程目的本课程旨在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微生物和免疫学的基础概念、技术方法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并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实验设计实验1: 细菌染色实验目的:学习电子显微镜观察菌类细胞结构。
学会革兰染色和酸碱染色方法。
掌握细菌的染色方法。
实验步骤: * 用牛津载玻片分别刮取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制作涂片。
* 对涂片分别进行革兰染色和酸碱染色。
* 在显微镜下观察样品,并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2: 病原体的分离鉴定实验目的:学习病原体的分离纯化和鉴定技术。
掌握菌落特征、生长特性等基本鉴定方法。
实验步骤: * 用含有富营养成分的琼脂培养基将样品进行扩散、切斜或点状接种。
* 观察菌落形态、颜色、边缘、透明度、质地等特征,用肉眼对菌落进行初步鉴定。
* 利用生物学技术手段对鉴定初步结果进行验证,并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3: 病原体的药敏实验实验目的:学习微生物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测试方法。
了解不同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实验步骤: * 将多种抗生素涂在琼脂平板上。
* 用红色J型平板法或K孔法对细菌进行敏感性实验。
* 在J型菌落平板上观察防护圈直径,并计算药敏圈的直径。
* 在K孔实验中通过观察产物浑浊度变化来计算细菌的生长与抑制情况。
结束语本课程实验设计旨在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方面的知识,并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实践操作,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上所学知识,并对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借此机会,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绪论微生物的分类——非细胞型微生物(最小微生物),如病毒和类病毒。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等。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真菌、藻类以及原虫等。
第一章抗原抗原是一类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 TCR/BCR )结合后,能启动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Ab/T*)在体内或体外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即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统称为抗原。
一.抗原的免疫学性质1.免疫原性——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Ab或T*的能力——即诱导免疫应答——判断是否抗原的关键。
2.抗原性——与免疫应答产物Ab或T*特异结合的能力——即参与免疫反应。
二. 1.只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或不完全抗原(如青霉素)。
2.既有免疫原性,又有抗原性的物质,称为免疫原,又称为完全抗原。
3.半抗原与蛋白质分子(载体)结合后,便转变成了完全抗原。
三.外来抗原进入体内可能产生四种不同的结果:1.无应答:抗原浓度太低或宿主已经处于耐受状态。
2.抗原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正性应答):宿主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对该抗原处于免疫状态——免疫原。
△正常应答(免疫保护);过高应答(超敏反应);过低应答(免疫缺陷,感染)3.超敏反应: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伴有较强的炎症反应或损伤——变应原。
4.诱导免疫耐受(负性应答):宿主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对该抗原处于无反应状态——耐受原。
第一节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一.抗原的理化性质1.分子量大小——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2.化学组成——蛋白质(良好抗原);复杂多糖(一般抗原);脂类、核酸及组蛋白(微弱抗原)。
3.易接近性(Ag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结合的难易程度)——越理想免疫原性更强。
4.物理状态——聚合蛋白和颗粒性抗原免疫原性更强。
二.抗原与抗体的相互作用1.异物性——免疫原性的本质;决定免疫原性的首要条件。
——种族关系相距越远,血缘关系越远,异物性越强,其免疫原性越强。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标准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教学学时:54课程学分: 2先行课程:生理学适用专业: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参考教材:1.《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年07月(主编:刘晓波)2.《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主编:沈关心)3.《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实验指导》科学出版社2009年02月(主编:曹英林)一、课程性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交叉型应用学科,在医学美容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起到了为专业课做好前期铺垫的作用,是学习美容皮肤科学基础及医学美容技术的必修先行课程。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与免疫的基础理论,明确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在医学美容中的应用,启发学生在皮肤病诊断及治疗中的的新思维,为从医学美容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职业技能目标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实验的基本技能。
熟悉微生物学在医学美容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熟悉人体的免疫系统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有关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和临床运用,为更好的发展专业水平提供技术支持。
(三)素质养成目标1.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立志献身医学事业,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培养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2智力: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即独立实验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自学能力、阅读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描述表达能力、创新能力。
3.体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要点:第一部分微生物学绪论教学学时数:2一、教学目的及要求:1.掌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概念、特点、命名及分类。
2.熟悉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研究范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微生物的概念和种类,微生物与人类和医药学的关系。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读后感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读后感读完《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我得说这书真是挺有意思的。
它就像个桥梁,把那些微小世界里的事儿,跟咱们的身体健康联系在一块儿了。
书里头微生物们不再是啥恐怖的小怪物,反而成了咱们身体里的小小居民,有的好有的坏,就跟咱小区里的邻居似的,各有各的角色。
微生物就是那些肉眼看不见的小家伙,它们在咱们周围,甚至在咱们身体里头,到处都是。
以前我总以为细菌啥的就是坏东西,看完书才知道,其实很多微生物对咱们是有益的。
它们帮咱们消化食物,抵抗病菌就像是咱们身体里的小小卫士。
免疫系统呢,就更厉害了,它是身体里的警察局。
当有外来入侵者,比如病毒啊细菌啊,想要搞破坏时,免疫系统就会派出它的军队——白细胞,去把这些坏蛋干掉。
这个过程就跟咱们看的警匪片一样刺激,只不过战场是在咱们身体里头。
书里还讲了个道理,就是身体里的平衡很重要。
微生物和免疫系统之间,就像是生态链,得保持和谐,才能让咱们健健康康的。
要是微生物太多了,或者免疫系统反应过激,反而会给身体带来麻烦。
总之《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这本书让我对身体有了新的认识。
原来咱们的身体里头,藏着这么一个微观世界,充满了奇妙的故事。
读完之后我更加珍惜自己的身体,也对那些小小的微生物和免疫系统多了一份敬畏。
以后我要好好照顾自己,让身体里的小家伙们都安安稳稳的,这样才能健健康康,活力满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读后感(1)读完《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我得说这书真挺有意思的。
刚开始我以为这是一本干巴巴的教科书,没想到它讲得活灵活现,就像在跟朋友聊天一样。
微生物这小东西,无处不在它们有的对我们好,有的就不太友好。
书里把微生物比作我们身边的邻居,有的邻居乐于助人,比如肠道里的有益菌,帮我们消化食物;有的呢,就像捣蛋鬼,一不留神就让人感冒发烧。
这么一比喻,微生物的世界瞬间生动起来。
免疫系统就像是咱们身体里的警察局,24小时不停歇地巡逻,保护我们不受坏家伙的侵扰。
书上说这个警察局分工明确,有专门负责侦查的,有负责抓捕的,还有负责审讯的。
微生物与免疫学

微生物与免疫学在生物学中,微生物与免疫学是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的结构、生理、生态和分类等方面,而免疫学则关注生物体对抗外界病原体的免疫应答。
微生物与免疫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微生物与免疫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微生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以及免疫系统对微生物的作用。
一、微生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微生物既是病原体,也是免疫系统的重要调节者。
首先,微生物可以通过感染引发免疫应答。
当人体暴露在微生物环境中时,免疫系统会迅速启动针对这些微生物的免疫反应。
这种免疫反应可以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机制来实现。
细胞免疫依赖于T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细胞类型,而体液免疫则主要通过抗体的产生来实现。
其次,微生物还可以影响宿主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在婴儿出生后的早期阶段,微生物通过肠道等途径进入宿主体内并与宿主免疫系统进行互动。
这个早期微生物群落的形成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发育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由于微生物的存在,宿主免疫系统得以正常发育,并发挥出正常的功能。
与此相反,缺乏微生物的条件下,宿主免疫系统可能出现异常。
这种异常包括过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另外,微生物还可以通过产生代谢产物来调节宿主免疫系统的活性。
例如,某些益生菌可以产生短链脂肪酸等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能够直接影响T细胞的发育和功能,从而调节宿主免疫系统的活性。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通过改变细胞表面分子来影响宿主免疫系统的应答。
这些微生物通过这些机制调节宿主免疫系统的活性,从而实现对宿主的影响。
二、免疫系统对微生物的作用除了微生物对免疫系统的作用外,免疫系统也对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首先,免疫系统可以通过炎症反应来抵抗微生物感染。
当机体感染微生物时,免疫系统会通过产生炎症反应来清除病原体。
炎症反应包括局部血管扩张、渗出以及白细胞的浸润等过程,这些过程有利于机体清除病原体。
其次,免疫系统还可以通过特异性免疫应答来清除微生物感染。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考试题库及答案(二)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考试题库及答案31. T细胞表面传递抗原识别信号的分子是:()(A) CD2(B) CD3(C) CD4(D) CD8(E) CD28参考答案:(B)32. 胞浆区含有ITIM,与B7结合后终止T细胞活化的CD分子是:()(A) CD3(B) CD28(C) CD4(D) CD8(E) CD152参考答案:(E)33. 能促进T细胞生长的细胞因子是:()(A) IL-1(B) IL-2(C) IFN-γ(D) TNF-α(E) TNF-β参考答案:(B)34. 内源性抗原肽需经哪种分子转运进入内质网:()(A) LMP(B) TAP(C) CLIP(D) (α-β-Ii)3(E) Ii参考答案:(B)35. CTL细胞表面CD8分子识别结合的部位是:( )(A) MHCⅠ类分子β2-m(B) MHCⅡ类分子β1功能区(C) MHCⅠ类分子重链α1功能区(D) MHCⅡ类分子α2功能区(E) MHCⅠ类分子重链α3功能区参考答案:(E)36. 糖脂类抗原由下面哪个分子进行提呈?()(A) CD1(B) CD8(C) CD4(D) MHC I类分子(E) MHC II类分子参考答案:(A)37. 模式识别受体主要分布于:( )(A) T细胞(B) B细胞(C) NK细胞(D) 吞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E) 白细胞参考答案:(C)38. HIV壳膜蛋白gp120受体是:()(A) CD2(B) CD3(C) CD4(D) CD8(E) CD25参考答案:(C)39. NK细胞表面具有鉴别意义的标志是:( )(A) CD3-、CD56+、CD16+(B) CD3+、CD56+、CD8-(C) CD3+、CD4+、CD28+(D) CD3+、CD8+、CD28+(E) CD3-、CD34+、CD117+参考答案:(A)40. 兼备抗原加工提呈和吞噬杀菌作用的固有免疫细胞是:( )(A) 树突状细胞(B) B细胞(C) 单个核细胞(D) 巨噬细胞(E) 中性粒细胞参考答案:(D)(二) 多选题1. 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包括:()(A) APC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B)T 细胞在胸腺内的分化成熟(C)T/B 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D)T/B 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E)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产生和作用 参考答案: (ACDE)2. 表达HLAⅠ类抗原的细胞是:( )(A) 淋巴细胞(B)成熟红细胞(C) 血小板(D) 网织红细胞(E) 肝细胞参考答案: (ACDE)3. 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包括:( )(A)内皮细胞(B) 成纤维细胞(C) DC(D) Mφ(E)B 细胞参考答案: (CDE)4. CD8+ CTL 杀伤靶细胞的特点包括:( )(A)特异性杀伤(B) 连续杀伤(C) 通过分泌穿孔素杀伤靶细胞(D) 通过表达FasL杀伤靶细胞参考答案:(ABCDE)5. B淋巴细胞的功能是:( )(A) 产生抗体(B) 提呈抗原(C) 参与体液免疫(D) 参与免疫调节(E) 发挥细胞毒作用参考答案:(ABCD)6. 参与内源性抗原提呈的分子包括: ( )(A) LMP(B) TAP(C) Ii 链(D) CLIP(E) 蛋白酶体参考答案:(ABE)7. 组成B细胞共受体的成分包括()(A) CD19(B) CD21(C) CD28(D) CD40(E) CD81参考答案:(ABD)8. 关于CTLA-4 分子,正确的是:()(A) 对T细胞的活化有负调节作用(B) 与CD28竞争结合B7(C) 与B7分子的亲和力小于CD28与B7间的亲和力(D) 与CD28 高度同源(E) 在初始T细胞上高表达参考答案:(ABD)9. HLA分子的功能是:()(A) 诱导移植排斥反应(B) 参与免疫调节(C) 参与抗原提呈(D) 参与胸腺T淋巴细胞分化发育(E) 参与自身免疫耐受的形成参考答案:(ABCDE)10. 下列关于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的说法,哪些正确的?()(A) 不对抗原的应答产生记忆(B) 需APC提呈抗原(C) CTL杀伤靶细胞受MHC I类限制(D) 能形成免疫耐受(E) 效应产物的效应均具特异性参考答案:(BCDE)(三) 判断题1. APC组成性表达MHC-II类分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与免疫学》(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抗原转换
2、潜伏感染
3、乙肝小三阳
4、适应性免疫应答
5、半抗原
6、交叉反应
7、异嗜性抗原
8、抗体
二、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不属于疱疹病毒的是()
A、单纯疱疹病毒B、流感病毒C、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D、EB病毒E、巨细胞病毒
2、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范围主要取决于:()
A、病毒表面的蛋白
B、病毒的衣壳
C、细胞表面的受体
D、病毒包膜
E、病毒表面的血凝素
3、关于垂直感染,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
A、感染方式是亲代直接传给子代
B、感染途径是产道或胎盘
C、可致死胎,早产或先天畸形
D、是病毒才具有的感染方式
E、以风疹病毒等常见
4、病毒感染后无法获得持久免疫力的最重要原因是:()
A、无病毒血症
B、抗原易变异
C、表浅感染
D、短暂感染
E、免疫耐受
5、干扰素的特性是:()
A、无种属特异性
B、由宿主基因编码
C、能直接发挥抗病毒作用
D、抗病毒作用比特异性抗体强
E、需IgG和补体辅助抗病毒
6、与流感病毒吸附有关的成分是:()
A、核蛋白
B、血凝素
C、神经氨酸酶
D、M蛋白
E、脂质双层
7、关于流感病毒NA的特性,下列哪项是不正确?()
A、由4条糖基化多肽组成
B、具酶活性
C、具抗原性
D、其作用有利于病毒的释放和扩散
E、能凝集多种红细胞
8、关于乙型肝炎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致病机制主要是HBV对肝细胞的直接损害
B、感染途径主要是非胃肠道途径和垂直传播
C、临床表现多数是无症状携带者
D、转为慢性迁延性肝炎的多见
E、有些可发展成为肝硬化或肝癌
9、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系统,血清中不易检测到的是:()
A、HBsAg
B、HBcAg
C、HBeAg
D、前S1抗原
E、前S2抗原
10、CMV常通过产道引起:()
A、唇疱疹
B、带状疱疹
C、围产期感染
D、病毒性脑炎
E、鼻咽癌
11、免疫防御功能低下的机体易发生:()
A.肿瘤
B.超敏反应
C.移植排斥反应
D.反复感染
E.免疫增生病
12、人类的外周免疫器官是:()
A.淋巴结、脾脏、胸腺
B.胸腺、淋巴结、粘膜组织
C.扁桃体、淋巴结和骨髓
D. 骨髓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E.脾脏、淋巴结、皮肤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13、切除胸腺的新生鼠的淋巴结中缺乏何种细胞?()
A.巨噬细胞
B. B淋巴细胞
C.T淋巴细胞
D.干细胞
E.粒细胞
14、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是:()
A.抗原决定基
B.抗原的大小
C.抗原的电荷性质
D.载体的性质
E.抗原的物理性状
15、引起兄弟之间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属于:()
A. 异种抗原
B. 同种异型抗原
C. 自身抗原
D. 异嗜性抗原
E. 感染的微生物抗原
16、动物来源的破伤风抗毒素对人体而言是:()
A. 半抗原
B.抗体
C.抗原
D. 超抗原
E. 既是抗原又是抗体
17、与抗原结合后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Ig是:()
A. IgA
B. IgM
C. IgG
D. IgD
E. IgE
18、脐带血中哪类Ig增高提示胎儿有宫内感染?()
A. IgA
B. IgM
C. IgG
D. IgD
E. IgE
19、下列哪一类Ig参与粘膜局部抗感染:()
A. sIgA
B. IgM
C. IgG
D. IgD
E. IgE
20、3-6个月婴儿易患呼吸道感染是因为粘膜表面哪种Ig不足:()
A. sIgA
B. IgM
C. IgG
D. IgD
E. IgE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30个空,每空1分,共30分)
1、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主要为,和作用。
2、乙肝病毒感染者中的“大三阳”指,和阳性。
3、HAV的传染源主要为________。
感染后________转为慢性肝炎或慢性携带者。
4、HSV有两种血清型,分别是和;前者常引起疱疹,后者
常引起疱疹。
5、病毒的持续性感染可分为潜伏感染、及感染等三种类型。
6、人类的中枢免疫器官包括和,免疫的主要功能可概括为、和三方面。
7、根据免疫细胞对抗原性异物的识别特点和效应机制,可将免疫应答分为和
两种类型。
8、抗原的两种基本特性是和。
9、五类Ig中,血清中含量最高的Ig是,分子量最大的Ig是,含有J链的Ig 是和,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Ig是,能通过胎盘的Ig是,含有分泌片的Ig是。
四、简答题(共26分)
1、简述呼吸道病毒的种类和代表性病毒及其所致疾病。
(6分)
2、简述甲肝病毒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致病机制。
(6分)
3、简述适应性免疫细胞的三个主要特性。
(6分)
4、简述免疫球蛋白的主要功能。
(8分)
第一阶段测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编码HA或NA的基因发生大突变或基因重组,变异幅度大,质变,形成新亚型,人群无免疫力,引起大规模甚至世界性的流感流行。
2、经过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潜伏于组织或细胞中不复制,用一般的方法检测不到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在一定的条件刺激下,潜伏的病毒被激活,引起相应的症状。
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或者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三项阳性。
4、是指体内抗原特异性T/B细胞接受病原体等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只对相应特定病原体等抗原起作用,使之从体内被清除的免疫应答过程。
5、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
6、某种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与具有相同或相似抗原表位的他种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7、是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8、是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值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具有免疫功能的糖蛋白。
二、单选题
1、B
2、C
3、D
4、B
5、B
6、B
7、E
8、A
9、B 10、C
11、D 12、E 13、C 14、A 15、B 16、E 17、B 18、B 19、A 20、A
三、填空题
1、抗病毒、免疫调节、抗肿瘤
2、HBsAg、HBeAg、抗-HBc
3、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不易
4、HSV-1、HSV-2、口唇、生殖器
5、慢性感染、慢发病毒感染
6、骨髓、胸腺、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自稳
7、固有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应答
8、免疫原性、抗原性(或免疫反应性)
9、IgG、IgM、sIgA、IgM、IgE、IgG、sIgA
五、简答题
1、正黏病毒科(1分):流感病毒---流行性感冒(1分)
副黏病毒科(1分):麻疹病毒---麻疹或腮腺炎病毒---流行性腮腺炎(1分)
其它病毒科(1分):风疹病毒---风疹(1分)
2、传染源:急性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1分)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或消化道传播)。
(1分)
致病机理:HAV经粪-口途径侵入人体后,先在肠粘膜和局部淋巴结增殖,继而进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最终侵入靶器官肝脏,在肝细胞内增殖。
除病毒的直接作用外,机体的免疫应答在引起肝组织损害上起一定的作用。
(4分)
3、①高度特异性,即细胞群体的高度多样性和对抗原性异物识别、应答的高度特异性;(2分)
②免疫耐受性,即对自身组织产生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异物产生免疫应答;(2分)
③免疫记忆性,适应性免疫细胞T/B细胞被抗原激活后,在分化过程中可形成记忆性T/B细
胞。
(2分)
4、(1) Ig可变区的功能: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1分)
(2) Ig恒定区的功能:①激活补体系统,产生补体的溶菌效应和补体介导的调理作用(2分);
②结合细胞表面Fc受体,IgG抗体可发挥调理作用(1分)和ADCC作用(1分),IgE抗体
可介导Ⅰ型超敏反应(1分);③穿过胎盘和黏膜,IgG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发挥免疫保护作用(1分);sIgA可穿过黏膜上皮细胞到达黏膜表面发挥免疫保护作用(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