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笔记)
第一讲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新文化运动的标志与内容: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鸣为《新青年》),主编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
在《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激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良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
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有实绩的一部分。
(四)、文学革命的标志和主要内容●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这是文学革命的标志。
●内容: 1、胡适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陈独秀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立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2、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 3、1918年4曰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
4、同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5、1918年冬天,陈独秀、李大钊又创办了《每周评论》,北京大学的傅斯年、罗家仑等创办了《新潮》月刊。
6、批判“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以及旧戏曲。
7、与旧文学势力的较量:①批判林纾致蔡元培的公开信。
②1922年与“学衡派”论争。
③1925年与“甲寅派”论争。
(五)、文学革命的重大实效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3。
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4、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1(六)、总结在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种种传统的文学思想作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物加以否定,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想,成为一般新文学作家的共同倾向。
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第九章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二)(2学时)一教学目的:了解第二个十年文学的发展脉络,重要的文学思潮和运动。
掌握无产阶级左翼文学的发展。
二教学重点:左翼文学的兴起。
三教学难点:革命文学观和自由主义文学观的对立四教学方法:讲授五教学步骤:第一节革命文学的论争和左翼文艺运动(1学时)一、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特点及基本线索1、特征:(1)、“五四”所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了,文学主潮随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的政治化;(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此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3)、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颉颃互竞,共同丰富着30年代的文学创作。
2、基本线索:在30年代决定着文学的基本面貌的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其文学和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运动及其文学。
前者一般又称为左翼文学运动。
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没有“左联”那样共同的严密组织,未形成统一的文学运动,也没有像前一时期一样,组成众多的文学社团。
他们往往由于文学见解比较一致而出版刊物,编辑丛书,由此集合一批文学追求一致的作家,共同开展活动。
无产阶级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各自发展、演变,构成了30年代现代文学两条基本历史线索,他们之间文艺思想上的斗争、文学创作上的互相竞争,共同活跃着30年代的文坛。
二、革命文学的论争1、产生的原因(1)“左倾”幼稚病——倡导者处于转变过程中,不能正确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
如:不承认革命处于低潮;对五四以来的文学创作(包括鲁迅的创作)作了错误的评价;忽视思想改造的长期性、艰巨性,对文学本质的认识不正确(一切文学都是宣传)等。
(2)宗派主义——一些人宗派情绪严重,小团体主义,对非自己社团的人(如鲁迅)一概予以否定和贬斥。
2、经过(1)创造社发起对鲁迅的否定、攻击冯乃超《艺术与社会生活》(1928年1月):“鲁迅这位老生……是常从幽暗的酒家的楼头,醉眼陶然地眺望窗外的人生”、“追悼没落的情绪”、“反映的只是社会变革期中的落伍者的悲哀,无聊赖地跟他弟弟说几句人道主义的美丽的说话。
中国现代文学史全
• 淦女士(冯沅君):《隔绝》
第四章 通俗小说(一、二、三)
• 通俗文学以趣味性娱乐性精神消费商业文化为主要特征。 • 鸳鸯蝴蝶派:是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
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格调偏于世俗与媚俗,据说“卅六鸳 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是他们的常用语,他们因此 而得名。主要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吴双热的 《孽冤镜》和李定夷的《(雨员)玉怨》等,他们被称为 “三鼎足”。1912-1917年是鸳鸯蝴蝶派的繁盛 时期。(71)《礼拜六》,1914年创刊的消闲周刊。 (71)
• 《呐喊》,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1918-1923,15篇,
后抽出《不周山》。
• 《彷徨》,1926年8月由北新书局出版,1924-1825,11 • 内向性,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心理。 • 叙事模式 1、看与被看(吃与被吃)《示众》《祝福》《药》;
2、离去-归来-再离去《故乡》《在酒楼上》。(31-34)
• 周扬1933年11月在《现代》上以“周启应”的笔名发表
《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一文,介 绍苏联首届作家代表大会确定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 创作原则。这件事对中国后来的文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154)
“新月派” (梁实秋):文学无阶级性,天才论。(156 -157)
“性灵文学”(林语堂):1、强调自我审视与表现;2、 强调人的性灵(自然本性)的流露。(157)
年,国民党曾对“左联”进行过查禁、通缉、逮捕甚至杀 害。1936年春,“左联”为了配合全国的抗战形势宣布解 散。“左联”在这段时期翻译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特别是外国无产阶级文学的联系,推动 了文艺大众化运动。但他们对现实主义的理解也有一个曲 折的过程。鲁迅、茅盾对他们有过合理的批判,胡秋原、 苏汶(第三种人)在与他们的论争中也提出过一些合理的 建议。 (150-154)
文学思潮与运动PPT课件
2021/3/10
7
三、左翼陈营内部的“两个口号”之 争
1、“左联”的缺点与错误 2、“两个口号”论争的背景。
❖ “国防文学” ❖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2021/3/10
8
一、
2021/3/10
9
第二节 左翼文艺思潮与自由主义文艺思潮的论战 一、关于“人性论”的论争
❖ 梁实秋(1903—1987) ❖ 《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 ❖ 鲁迅 《文学和出汗》、《文
特别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反驳,
2021真/3/10是打疼了梁实秋,便他再不敢反手之念。
12
二、同“自由人“、”第三种人“的
论争(1931年12月——1933年)
❖ 1931年12月,自称“自由人“的胡秋原在《文 艺评论》创刊号上发表了《阿狗文艺论》引起的, 后来他又发表了《勿侵略文艺》、《钱杏邨之清算 与民族文学理论之批评》等文进行辩解。7月,自 称“第三种人”的苏汶(杜衡)在《现代》杂志上 发表《关于〈文新〉与胡秋原的文艺论辩》一文, 对双方的论争表示不满而主要是替胡秋原鸣不平。 之后,他又发表《“第三种人”的出路》、《论文 学上的干涉主义》等文进一步申述自己的观点。
2021/3/10
2
二、“左联”的成立及其活动
(一)左联的成立
❖
全称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作家的统一组
织。
❖
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鲁迅、
冯雪峰与太阳社、 创造社部分成员共
4 0 余 人 出 席 大 会 。 1936 年 左 联 自 动 解
散。 2021/3/10
3
学的阶级性》
2021/3/10
10
第九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二、左翼文艺运动
(1)时间:1930年3月2日,“左联”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正式成立。 (2)主要成员:冯乃超、郑伯奇、沈端先、 钱杏邨、鲁迅、田汉、洪灵菲(7个常委) 等。 (3)理论纲领:“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的, 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的 小资产阶级的倾向”,并且表明要“援助 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后期从苏联引入这 一口号,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其影响比以往其它方法更 加深远,甚至一直延续到当代。作为无产阶级文学的一 种基本创作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1932年苏联首 届作家代表大会确定的。它要求文艺家从现实的革命出 发,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描写现实,这种艺术的描写还 必须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 务结合。这个口号的提出,是为了清算"拉普"机械论的 文学思想以及"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的偏误,所以有强 调"写真实"的一面。(传入时有些变形,由于周扬在左 联的领导地位,文章几乎给此后左翼文坛对创作方法探 求定下了调子,即既吸收了其中有利于现实主义恢复与 发展的因素,又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左倾机械论的束缚)
(7)创作方法: A、无产阶级写实主义(彻头彻尾写客观现 实,同时要用无产阶级的前卫眼光观察这 个世界) B、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强调世界观指 导以至代替创作方法) C、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周扬从苏联引入, 体现了“写真实”的一面,但不彻底。)
左联:
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 立,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鲁迅在成 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 讲,是其纲领。"左联"的成立,实际上形成了比较广泛 的革命文学统一战线,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 左翼文学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左联十分重视理 论批评。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开展了文艺 大众化运动。文学创作十分繁荣,左联还重视培养青年 文学作者。代表作家有:蒋光慈、柔石、殷夫、叶紫等。 "左联"也存在一些不足,思想倾向上存在"左"的错误, 理论上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组织工作方面存在比 较重的关门主义和分派主义倾向,文学创作上,许多作 品存在严重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三大流派
• 1、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对封建和资本文化批判,以 文学为政治服务。(政治性强) • 2、京派:学者型作家,喜爱传统文化,追求文学的 独立与自由,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传统文人 味、学者气) • 3、海派:享受现代都市文明,又有着文明病态,偏 向西方现代派,有着自觉的先锋意识。(商业化的 现代职业作家)
•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是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进步戏剧家统 一战线组织,简称“剧联”。 1930年冬成立于上海,前 身是上海戏剧运动联合会。 刘保罗、田汉、赵铭彝、于 伶等曾担任党团书记。 1936年初,根据形势发展 的需要,自动宣告解散。
1933年10月《怒吼吧中国》上海戏剧协社上演
上海戏剧协社《怒吼吧中国 》广告
夏衍《上海屋檐下》演出剧照
1942年中国旅行剧团演出曹禺 的《家》
1935年上海舞台协会演出的《回春之曲》
1937年8月上海 业余实验剧团上 演曹禺的《原野 》海报,应云卫导 演,舒秀文、魏 鹤龄主演
1935年6月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演易卜生的《娜 拉》、蓝苹、赵丹、金山、魏鹤龄、吴湄主演 ,此图为蓝苹演《娜拉》的剧照
一、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 二、早期左倾发展 • 以太阳社和后创造社为代表。 • 受苏联和日本左倾机械论影响,明确提出文学的任 务就是反映阶级的实践和意欲,要将革命意图形象 化,当作组织的革命的工具去使用。 • 否定五四传统,攻击鲁迅、茅盾、叶圣陶、郁达夫 等人。
一、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1、太阳社 1927年秋成立于上海。发起 人为蒋光慈、孟超等;主要成 员有林伯修(杜国庠)、夏衍、洪 灵菲等。太阳社先后编辑与出 版了《太阳月刊》、《时代文 艺》、《新流月报》、《拓荒 者》、《海风周报》等刊物, 以及“太阳小丛书”(“太阳 社丛书”)等,在反对国民党 政府的文化“围剿”,倡导无产 阶级革命文学方面,发挥了积极 作用。
现代文学 文学思潮2
四、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文学创作的题材空前规模的开拓和表现角度的新开 掘。 文学内容的变化必然引起文学形式的变化,如果说 注重个性解放与思想解放的“五四”是抒情的时代, 着重社会解放的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就是叙事的时 代。 这一时期叙事体作品中,心理刻画艺术得到了特别 重视与发展。 题材不断扩大,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复杂性与生动 性的现实生活尽收作家眼底,作家个人艺术创作就 有了更多的选择与发挥的余地 。
②文学家必须保持自由的人格。‚文学家没有任何
使命,除了他自己内心对于真善美的要求的使命‛, ‚文学家的心目中并不含有固定的阶级观念,更不含 有为某一阶级谋利益的成见‛,‚文学家永远不失掉 他的独立‛。
③ 倡导文学的节制和理性 。‚以理性驾驭情感,以
理性节制想象。‛
2.与“性灵派”的论争(林语堂、周作人); 林语堂:《论语》《人间世》《宇宙风》。声称 ‚不问政治‛ ,倡导‚幽默文学‛和‚以自我为中 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无关社会学意识形 态鸟事,亦不关兴国亡国鸟事‛。
第一节
文学思潮与论争
一、“革命文学”论争:
1.“革命文学”的提出:
1923-1924年,邓中夏、恽代英、沈泽民、 蒋光慈等从革命工作的需要出发鼓吹革命文学, 但轻诗文而重实际工作。 1926年郭沫若发表《革命与文学》、《文艺 家的觉悟》,指出时代所需要的文学 ‚是替 北新书局版 被压迫阶级说话的文学‛,‚是同情于无产阶 《苏俄的文艺论战》 级的社会主义的写实主义的文学‛,‚是站在 第四阶级说话的文艺‛。
c.出版物:
《拓荒者》 《萌芽月刊》 《巴尔底山》 《十字街头》 《北斗》 《前哨》 《大众文艺》等。
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旧址 今多伦路201弄2号, 原中华艺术大学旧址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提纲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1 简述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上的时代品格。
P19-23答:一是理性精神的显现。
自文学革命开始,新文学的先驱者们就主张文学服膺于思想启蒙,注重将文学作为改造社会人生的工具,强调以现代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去指导新文学的创造。
举例:鲁迅的《呐喊》和《彷徨》。
二是感伤情调的流行。
在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笼罩于整个文坛的空气主要是感伤。
举例:冰心的《超人》、许地山的《命命鸟》。
三是个性化的追求。
因为“五四”时期是提倡个性解放,鼓励个性发展的年代,所以写个人的生活,个人的情绪,是普遍的现象。
举例:郭沫若《女神》。
四是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现实主义成为“五四”时期乃至是第一个十年最有实力的创作方法。
举例:鲁迅《野草》。
2 论述文学革命的实绩。
P9-10答: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五四”后,各地爱国学生团体纷纷仿效《新青年》、《每周评论》,创办白话周刊。
如《东方杂志》、《小说月报》。
2、是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团体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3、是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4、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
如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控诉了封建制度及其伦理道德“吃人”的本质,采用了现代意味的手法与样式。
第二章鲁迅(一)1为什么说《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答:(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
从题材上看,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并且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从眼光上看,主要是关注“病态社会”里知识者与农民的精神“病苦”。
他的眼光在于“绝望的反抗”:对于社会,更是对人自身的反抗。
从小说模式上看,体现在《药》和《故乡》中“看/被看”与“离去—归来—再离去”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
(二)“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体现在它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注重有头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故事和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方式。
在艺术表现上,作家不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去描述主人的心理状态,而是通过主人公的自由联想、梦幻,直接剖露他的心理。
第八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一、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 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1、从五四“文学革命”到1928年的“革命 文学”的转变有迹可寻。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发生在1928年,但 渊源可追溯到1923年前后。 1923年就有共产党人邓中夏、恽代英、萧楚 女、沈泽民、蒋光慈等提出过无产阶级文学的 主张。 1924年,春雷社——有明显革命倾向的文学 社团。 1925年前后,沈雁冰等人试图运用马克思 主义阶级论来解释文学现象。
革命文学的倡导者对鲁迅等文学先驱的错误批判,在新文学阵 营内引起了有关革命文学的激烈论争。 ★“语丝派” 针锋相对地认为“阿Q时代没有死”。昌派《写给死了的阿Q》。 ★鲁迅 在革命文学论争中,在各种攻击与非难面前,鲁迅对文学理论 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既从现实的角度肯定了革命文学的存在, 也批评了一些革命文学倡导者的错误倾向。鲁迅反对片面地强调 文学的宣传作用,他说:“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 非是文艺,这正如一切花皆有色(我将白色也算色),而凡颜色 未必都是花一样。革命之所以于口号、标语、布告、电报、教科 书……之外,要有文艺者,就是因为它是文艺”。 鲁迅认为文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时代人生的记 录”。 ★茅盾等“五四”新文学家也对革命文学倡导者的错误见解进 行了严厉的批评。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为一种规模浩 大的文学运动,为什么会在 1928 年崛起? ①政治形式的突变:国民党的分裂和 背叛 ②世界潮流的推动:世界文坛普遍 “左倾”,形成“红色的30年代”。
3、革命文学的论争。 由于革命文学的倡导者们自身思想尚不成熟, 并且受到了当时共产党内“左倾”路线和苏联、 日本等国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中左倾机械论的 影响,他们的文学见解明显地存在着某些局限 和错误倾向。他们夸大文艺的作用,认为文艺 可以“组织生活”、“创造生活”,认为对革 命文学的倡导可以推动政治上的持续革命。
第六章 新时期文学思潮与运动 (2)
5.“反思文学”的思想艺术成就及意义
(1) 把理性批判精神注入了文学,所涉及的问 题即是政治批判又超越了政治批判,使之更 加理智、冷静;
(2) 在题材方面大大扩展了文学的艺术视野;
一是热忱呼唤改革,努力跟上时代步伐,对改 革的迚程作了及时迅捷的呾持续的反映不描 写。
二是力图整体地反映变革中的时代、社会不 人,真切地描绘出改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三是改革文学创造了一批以改革家、开拓者 为中心的当代英雄,此外还通过对各色人物 的创作表现了改革背景下的各种心态世相。
4.评价:改革文学的成就没有反思文 学高,有“急就章”的现象,作家情 绪上比较浮躁。 主要问题和缺点:一,矛盾冲突简单
文化大革命文学,集中揭示了十年浩劫给人 们的肉体和精神所造成的累累伤痕。
1978年9月2日,《文艺报》召开座谈会,讨
论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 “伤痕文学”的提法开始流传。
2.“伤痕文学”思想内容上的基本特点:
(1)否定文革。
(2)反个人崇拜。
题材范围:暴露文革时期生活。文化
大革命的本质是:“非人化”,使人
啼哭呼号的童年期进入了理想张扬的青春期。
⑵乡土作家的“返回故土”意向
代表作家:路遥、贾平凹、陈忠实、莫言、张 炜等。凢着对变革敀土呾变革自我的热切愿望, 这些作家大夗都积极地投入过反思文学戒改革 文学,如路遥轰动一时的《人生》,贾平凹也 从80年代初的写阴暗面转向写光明的改革呾艰 涩的反思,如《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 《腊月·正月》等,张炜的秋天系列自丌必说, 莫言在《透明的红萝卜》、《白狗秋千架》中 也融迚了反思呾改革的味道。
第一讲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第一讲文学思潮与运动(二)教学目标:了解这一时期各种文学思潮的形成、发展、及其主要观点,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知识点:“革命文学”的倡导、普罗文学、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后期创造社、太阳社、左联、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左联的代表性刊物、文艺大众化运动、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拉普、文艺自由论及第三种文学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口号的传入、刘西渭的《咀华集》“普罗文学”即无产阶级大众的文学。
“普罗”是法语普罗列塔利亚的简称,意思为无产阶级的。
“普罗文学”虽然源自法国,却是在苏联繁荣起来的,并增添丰富了“大众”的含义。
普罗文学遵循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原则,强调文学为政治服务,文学是政治经济的产物,左联也宣传他的政治功能,并使之成为当时的主流文学。
“拉普”全称为“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
“纳普”:全日本无产者艺术连盟。
重点难点:1、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2、左翼文学思潮的基本特征与得失3、左翼作家与自由主义两大文学思潮的对立一、30年代文学的显著特征1927年的政变。
1928年1月,太阳社蒋光赤、钱杏邨等创办《太阳》月刊,同时创造社李初梨、冯乃超、彭康等人创办《文化批判》;创造社的《创造月刊》发生“突变”;这些都标志着“革命文学”的兴起。
1928年3月,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创办《新月》月刊,主张“独立”、“健康”、“尊严”原则。
1、第二个十年,即30年代文学发展的总体特征:A、文学思潮的空前政治化。
B、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文坛上起决定性作用。
C、左翼文学与自由主义及其他多种倾向的文学彼此对立竞争,又共同丰富这一时期的创作。
二、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1929年9月,国民党提出“三民主义文艺”的口号,在南京办起中国文艺社,刊行《文艺月刊》;在上海则有《民国日报》的文艺周刊与《觉悟》副刊,公开宣言打倒“革命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建设三民主义的新文学”。
1930年3月,“左联”成立,国民党发动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出版《前锋周报》与《前锋月刊》,在《宣言》里提出统一于“民族主义”的“中心意识”。
中国现代文学30年资料整理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1】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黄遵宪: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梁启超: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小说界革命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1915年9月《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肇始。
在《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急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就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陈独秀,以欧化为是;胡适,输入学理;蔡元培,兼容并包】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在文中提出要确认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宗地位。
同年二月号《新青年》上,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推到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到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到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
同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使文学革命内容更加具体化。
沈雁冰在《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中,指出“鸳鸯蝴蝶派”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
文化保守主义,则有林纾(琴南)出来正面迎击文学革命。
1922年,“学衡派”提出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着手整理研究和维持传统文化。
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许地山、沈雁冰等。
他们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因此也被称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
创造社,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等。
他们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达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和“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文学思潮与运动
文学思潮与运动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教学目的掌握这一时期文学思潮与运动的发展脉络教学重点无产阶级文艺思潮与自由主义文艺观教学时间4课时教学步骤一、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无产阶级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各自发展、演变。
二、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1、论争:1928年初,应成仿吾之邀相继回国的留日创造社成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与郭沫若介绍的李一氓、华汉等主办《文化批判》,同年元旦,蒋光慈、钱杏邨、孟超、杨邨人等组成太阳社,创办《太阳月刊》。
他们在早年的酝酿和讨论的基础上,开始正式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倡导文章主要有李初梨的《怎样的建设革命文学》,冯乃起的《艺术与社会生活》蒋光慈的《关于革命文学》成仿吾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郭沫若的《英雄树》等。
小资料:现代文学史上围绕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爆发的一场论战。
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革命进入由无产阶级(经过共产党)单独领导的新的历史时期。
参加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作家如郭沫若、成仿吾等,刚从日本回国的青年作家如冯乃超、李初梨、彭康、朱镜我等,以及在国内从事实际工作的作家如蒋光慈、钱杏邨、阳翰笙等,相继来到上海,聚集在文学岗位上。
面对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形势,他们对于文学不能适应斗争需要的现状深表不满,急迫地要求用文学作为向反动势力斗争的武器;苏联和西欧各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活跃,尤其是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蓬勃兴起,给予他们很大的影响和启示,在郭沫若等人的积极推动之下,从1928年初前后开始,以创造社和太阳社为主,在他们创办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杂志上,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
革命文学的倡导者的思想当时大多处于由小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转化的过程中,尚未很好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片面性和绝对化(《太阳》、《我们》等刊物纷纷加入到创造社一方,集中攻击鲁迅是?时代的落伍者?,甚至是?封建余孽??法西斯式?的?二重反革命?)。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教案——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第八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一、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1)应大致了解第二个十年,即通常所说的30年代文学发展的总体特征:一是文学思潮的空前政治化,二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文坛上起决定性的作用,三是左翼文学与自由主义及其他多种倾向的文学彼此对立竞争,又共同丰富这一时期的创作。
此外,对本时期多种文学思潮的兴发竞存情况,也要有知识性的了解。
二、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2)首先应了解1928年由创造社和太阳社倡导的“革命文学”基本主张,其所受苏联“拉普”等外来思潮的影响,其对鲁迅等“五四”资深作家的批评,以及鲁迅等人对“革命文学”倡导者“左”的思潮的反批评。
应了解双方主要的观点,并结合历史状况做出评判。
其次,应了解“左联”的历史贡献及其在“左”倾机械论影响下的缺失。
贡献方面包括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探讨创作方法,等等。
对“左联”存在的缺失,一般归纳为思想理论上的教条主义和组织上的宗派主义与关门主义,应放到大的历史背景下去评价。
(3)本节还涉及对前苏联传人的“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的评价,以及对“左联”批判“文艺自由论”和“第三种文学论”的再思考,是重点与难点。
应注意考察这些现象的历史缘由,理清“左”倾机械论的影响,不作简单的褒贬。
有关“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口号的传人,也应作为重要的文学史现象来认识,因为这个口号和相关的创作方法对后来有过巨大的影响。
三、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4)先要对“两大文艺思潮”对立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潮在与自由主义文艺思潮论争的过程中,在不断克服自身的左倾幼稚病的过程中,成为影响巨大的文学主潮。
而自由主义文艺思潮在理论和创作上也有不可忽视的实绩,并对主流派文学起到某种补充和纠偏作用。
可以把朱光潜的代表性观点作为重点评析对象,一方面看到其超离现实、不合时代需求的缺失,另一方面又看到其毕竟比较重视艺术创作的某些规律。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二、“革命文学”的倡导 1、关于文学的阶级性: 主张无产阶级文学 2、关于文学描写对象:工农大众 3、关于文艺工作者的思想立场 接近工农,转变立场 4、倡导的意义与局限
三、“革命文学”的论争 创造社、太阳社一方: 冯乃超《艺术与生活》、钱杏邨《死去了的 阿Q时代》、麦克昂《桌子的跳舞》 鲁迅茅盾等: 鲁迅:《“醉眼”中的朦胧》、《文艺与革 命》、《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文学的 阶级性》; 茅盾:《从牯岭到东京》
第二讲 第二个十年(1928-1937) 第八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第一节 “革命文学”的倡导与“左联”的成立 一、“革命文学”及其兴起的原因
1、“革命文学”:是二十年代中 国共产党人和革命文学家相继提出 的一种口号。1923-1926年间,邓 中夏、恽代英、萧楚女、瞿秋白、 沈泽民等宣传马克思主义文学主张, 提出了建立革命文学的理论,主张 文学为民主革命服务。1926年,郭 沫若发表《革命文学》一文,指出 革命文学就是“表同情于无产阶级 的社会主义的写实文学。”
四、“左联”的成立 1、“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 简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 界的组织。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 左联的成立,标志着革命文学的新阶 段。鲁迅是该组织的主要发起人之一, 此外主要成员有沈端先、冯乃超、田 汉、郑伯奇等。左联明确提出“要援 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左联存在期间,曾提倡文艺大众化,
第二节 各种文艺思想的斗争 一、关于人性问题的论争 左联与新月派 徐志摩起草的《新月》的态度》; 梁实秋:《文学与革命》、《文学是有 阶级性的吗?》、《论鲁迅先生的硬译》
“功利派” 、 “训世派” 、 “攻击 派” 、 “偏激派” 、 “热狂派”、 “标语派” 、 “主义派”; “不妨碍健康原则”、“不折辱尊严原则” (徐志摩《新月的态度》) “伟大的文学艺术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 人性”,“人性是测量文学的唯一的标准” (梁实秋《文学与革命》)
现当代文学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
三、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
的蜂起
(一)外国文艺思潮涌入 外国文艺思潮涌入 • 1、文艺思潮的介绍 文艺思潮的介绍 • 胡适——庞德 • 陈独秀——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学运动 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学运动 • 文学史观——社会进化论 ——社会进化论 • 周作人——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 • 李大钊——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
二.文学革命的发生与进展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进展
(一)新文化运动 1、基础 2、直接原因:废除科举 废除科举、兴办新学 3、历史机遇 4、本质:现代化、启蒙 启蒙 5、发生:1915年《青年杂志 青年杂志》创刊 6、内容:民主与科学 民主与科学 抨击文化专制。引进西方文化。 抨击文化专制
(二)文学革命
鸳鸯蝴蝶派: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民国初年。 20世纪初 鸳鸯蝴蝶派: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民国初年。 蝴蝶派得名于19世纪晚清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 19世纪晚清小说 蝴蝶派得名于19世纪晚清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 卅六鸳鸯同命鸟, 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 ”。内容主要是言 武侠、黑幕。刊物《 代表作家有包天笑、 武侠、黑幕。刊物《 礼拜六 》。代表作家有包天笑、 枕亚、周瘦鹃等。 文学主张 枕亚、周瘦鹃等。 文学主张——小说是“游戏”、“ 小说是“游戏” 小说是 的工具。 ”的工具。
2、文学特色 、 A.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 B.感伤情调 感伤情调 C.个性化追求 个性化追求 D.多样的创作方法 多样的创作方法
外国文艺思潮涌入
• • • • • 2、作品介绍 《新青年》 革命参与者译介 3、主要思潮: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现代主义
1.新文学社团 1.新文学社团 文学研究会、 A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 B 新月社
语丝社、莽原社、未名社、浅草社、沉钟社、 C 语丝社、莽原社、未名社、浅草社、沉钟社、弥 社、湖畔诗社、民众戏剧社、南国社等。 湖畔诗社、民众戏剧社、南国社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教学目标:
了解这一时期各种文学思潮的形成、发展、及其主要观点,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知识点:
“革命文学”的倡导、普罗文学、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后期创造社、太阳社、左联、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左联的代表性刊物、文艺大众化运动、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拉普、文艺自由论及第三种文学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口号的传入、刘西渭的《咀华集》
“普罗文学”即无产阶级大众的文学。
“普罗”是法语普罗列塔利亚的简称,意思为无产阶级的。
“普罗文学”虽然源自法国,却是在苏联繁荣起来的,并增添丰富了“大众”的含义。
普罗文学遵循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原则,强调文学为政治服务,文学是政治经济的产物,左联也宣传他的政治功能,并使之成为当时的主流文学。
“拉普”全称为“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
“纳普”:全日本无产者艺术连盟。
重点难点:
1、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2、左翼文学思潮的基本特征与得失
3、左翼作家与自由主义两大文学思潮的对立
一、30年代文学的显著特征
1927年的政变。
1928年1月,太阳社蒋光赤、钱杏邨等创办《太阳》月刊,同时创造社李初梨、冯乃超、彭康等人创办《文化批判》;创造社的《创造月刊》发生“突变”;这些都标志着“革命文学”的兴起。
1928年3月,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创办《新月》月刊,主张“独立”、“健康”、“尊严”原则。
1、第二个十年,即30年代文学发展的总体特征:
A、文学思潮的空前政治化。
B、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文坛上起决定性作用。
C、左翼文学与自由主义及其他多种倾向的文学彼此对立竞争,又共同丰富这一时期的创作。
二、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1929年9月,国民党提出“三民主义文艺”的口号,在南京办起中国文艺社,刊行《文艺月刊》;在上海则有《民国日报》的文艺周刊与《觉悟》副刊,公开宣言打倒“革命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建设三民主义的新文学”。
1930年3月,“左联”成立,国民党发动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出版《前锋周报》与《前锋月刊》,在《宣言》里提出统一于“民族主义”的“中心意识”。
在30年代决定着文学的基本面貌的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其文学和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运动及其文学。
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一般又称为左翼文学运动。
以“左联”为中心,拥有二批发表园地,包括“左联”成立以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和“左联”成立前后的《拓荒者》(蒋光慈主编)、《萌芽》月刊(鲁迅、冯雪峰主编)、《十字街头》(鲁迅主编)、《北斗》(丁玲主编)、《文学月报》(姚蓬子、周起应主编)、《光明》半月刊(洪深、沈起予编辑)等刊物和秘密发行的《文学导报》(创刊号名《前哨》)。
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运动:著名的刊物有《文学》(傅东华、王统照主编)、《文学季刊》(郑振铎、章靳以主编)、《文学月刊》(巴金、章靳以主编)、《文丛》(巴金、章靳以主编)、《论语》(林语堂等主编)、《骆驼草》(周作人、冯文炳、冯至等编辑)、《文学杂志》(朱光潜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沈从文、萧乾主编)、《水星》(卞之琳、沈从文、李健吾等主编)、《现代》(施蛰存等主编)、《新月》(徐志摩、闻一多、饶孟侃、罗隆基等编辑)。
此外,开明书店(叶圣陶、夏丏尊等主持)、文化生活出版社(吴朗西、巴金等主持)、生活书店(邹韬奋等主持)等也是文学活动的主要园地;其中开明书店的《开明文学新刊》、生活书店的《创作文库》及文化生活出版社的《文学丛刊》等,都有广泛影响。
无产阶级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各自发展、演变,构成30年代现代文学两条基本历史线索,他们之间文艺思想上的斗争、文学创作上的互相竞争,共同活跃着30年代的文坛。
三、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1、1928年革命文学倡导的原因:
A、国共合作的破裂,
B、上海聚集了一批经过革命实际活动的作家,一批留日归来的激进青年与之汇合,
C、接受党内左倾路线的影响,以文学革命推动政治革命,
D、受苏联“拉普”等外来思潮的影响,形成革命文学理论基础。
2、1928年由创造社和太阳社倡导的“革命文学”基本主张:
明确提出文学的任务就是革命的工具,提出新文学队伍要按照阶级性质重新划线站队,
并据此开展了对五四新文学资深作家的批判。
3、鲁迅等人对“革命文学”倡导者“左”的思潮的反批评
鲁迅注意区隔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反对“组织生活论”,“工具论”。
4、关于“左联”:
①成立:时间地点及鲁迅的重要讲话(《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②历史贡献:
A、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
B、自觉地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C、积极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
鲁迅的“拿来主义”。
D、探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新写实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5、对“左联”批判“文艺自由论”和“第三种文学论”的再思考
A、“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的提出及影响。
B、自由人胡秋原与第三种人苏汶的观点。
C、特殊历史条件下“左联”的批判行动。
四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1、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潮在与自由主义文艺思潮论争的过程中,在与自由注意文艺思潮的论争的过程中,在不断克服自身的左倾幼稚病的过程中.成为影响巨大的文学主潮。
自由主义文艺思潮在理论和创作上也有不可忽视的实绩,并对主流文学起到某种补充和纠偏作用。
自由主义代表作家:梁实秋、朱光潜、沈从文等。
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朱光潜的观点具有代表性。
他们一方面具有超离现实、不合时代需求的缺失,另一方面表现了对于艺术创作的某些规律的重视。
2、主要文艺论争
A、左翼作家与“新月派”的论争:
①“新月派”:时间、源流、主要人物、主要观点。
②论争的代表作家、论争的焦点:人性论和天才论。
③鲁迅坚持与“左”右两种倾向进行斗争。
B、左翼作家与“性灵文学”的论争:即“小品文论争”。
论争背景与主要人物。
林语堂、周作人“性灵文学”,主张“自我表现”,即“闲适”、“趣
味”。
论争中左翼作家与部分自由主义作家文章集为《小品文与漫画》。
C、左翼作家与“京派”作家的论争:
①“京派”:地理位置、主要刊物、代表作家、理论特点
②双方参加论争的主要人物与主要观点。
京派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
鲁迅——朱光潜《“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和平静穆”);
茅盾——沈从文《作家间需要一种新运动》(反对“差不多”)。
3、自由主义批评的重大成就:
“印象的批评”与“宽容”的态度,是这一时期自由主义作家文艺批评的基本特点。
刘西渭《咀华集》、沈从文《沫沫集》、苏雪林的批评。
五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1、海派、京派、左翼三大派别(潮流)以及相互间的对峙与渗透。
2、共同的时代特征:
A、题材与表现角度的开拓
B、从“五四”时抒情的时代走向叙事的时代——中长篇小说、戏剧成为收获最丰的体裁。
C、艺术特点:注重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的塑造,以及心理刻画的重视,讽刺艺术等等。
思考题:
1、简要叙述30年代初鲁迅与新月派的论战。
2、简单评价“京派”文学观。
3、如何评价“左联”的历史贡献?
4、联系创作,概述30年代左翼、京派、海派三大文学派别之间对峙与互相渗透的状况。
参考书:
1、温儒敏:《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
2、艾小明:《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
3、吴中杰:《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